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翻译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词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0f8ae369dc5022abea004d.png)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词赏析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在中国文化,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代: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译文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注释柳州:今属广西。
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大荒:旷远的广野。
惊风:急风;狂风。
乱飐(zhǎn):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赏析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
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
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翻译及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dbd16d8e9951e79b8927c1.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翻译:登上高楼远眺,眼前一片荒凉,令人愁思无限。
狂风四起,惊动了水中荷花;暴雨骤下,抽打着墙上的薜荔。
想起同遭贬逐的朋友,怎奈崇山密林,遮住了千里的目光,让我无法远望。
柳江曲折,又似那九回的愁肠,叫我更加郁闷。
在这偏僻的蛮荒之地,就是互通音讯,也是困难重重。
赏析: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
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
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
“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
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
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
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
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
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
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
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
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
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
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
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
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原文及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0e5f4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be.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原文及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高五千馀尺,无云覆地矣。
巍巍乎前无障丘,后不规涂泥;屹也不动之山河,依然不波之江湖,游鱼可荡舟,白云可套马。
座中有人,问何以登于此楼。
古之人曰:“有楼有梯,将赋云云。
”今之人曰:“非但赋云云,且云以楼观山河之盛,余者能辩乎。
”然乎,此楼之好处何在乎?古之人曰:“万壑齐流,青山可参;云帆远舣,碧水可文。
”今之人曰:“古之人方以楼观山河之盛,余者方以登之自娱。
”然乎,欲观山河之盛而登楼,忧者不可得乎?古之人曰:“登临于高楼,可以将天下瞰矣。
”今之人曰:“不以小人而忧,何所忧乎?”然乎,欲不以小人而忧,则登高楼可得乎?古之人曰:“秋蝉鸣矣,商风至矣,可以收麦矣。
”今之人曰:“不以农人而冀丰,则冀域可乎?”古之人曰:“清风华屋,夜谣金键;明月重楼,断雁经天。
”今之人曰:“人之居处与瞿是矣,明月重楼者,尝闻之矣。
”然乎,有明月重楼者翘而去也?日者,楼上之禽,有向来若火如声如雷也。
盖乎?是固飞也,是固吠也,不是是声焉。
唯女良有仰天长叹,握短景短鸣之者,既?尔之向也,固亦寿矣哉!得握尔心,得爱尔颜,尔之外也,又何物哉?尔之类也,而可比乎?自从出于班,四方无峙之族矣!然乎,尔之归,何时乎?春暖花开时,吾将回;夏日炎炎时,吾将归。
秋天瓜果熟时,吾将还;寒风落叶时,吾永不归。
解析: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一首描写登楼思乡的诗歌。
诗中以自然景物和人物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首先,诗人描述了柳州城楼的壮丽景色,楼高五千余尺,没有云遮挡,周围山河秀丽,江湖平静,无阻碍之地,令人心旷神怡。
然后,诗人面对众人的疑问,为何登上这座楼,古人以为可以赋云云,即在楼上吟咏诗文;而今人则认为不仅仅是赋云云,还可以欣赏山河之盛,诗人则主张登楼的目的是自己的娱心乐事。
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登楼观景的人是否会有忧虑之情,古人认为登上高楼可以瞰临天下,今人则认为不以小人为忧愁,古人认为登高可以收获,今人认为人之居处与此楼无关。
中唐诗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翻译赏析【柳宗元】
![中唐诗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翻译赏析【柳宗元】](https://img.taocdn.com/s3/m/a23a1ea5daef5ef7ba0d3cfa.png)
在这首《梦天》中,诗人梦游月宫,感宇 宙之博大,时空之永恒,察地球之渺小,人生 之短暂,一瞬千年,沧海桑田。九州大地,自 天外观之,不过是烟尘九点;大海汪洋,从高 处俯察,不过是杯中之水。诗中显示的这种雄 浑博大、超然物外的气魄和胸襟,确乎是前无 古人的。诗中揭示的永恒与短暂,伟大与渺小 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极富哲理的。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作品解析 首句言天色乍晦,蟾兔皆泣。我疑心这是 形容黄昏时的一阵微雨。
第二句“云楼半开壁斜白”,乃写雨停云 开,月光斜照。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上句写一轮明月在放晴后完全显现出来, 如车轮辗着清露而缓缓行进,光团而微湿, 正是刻画雨霁后的月色。 下句写月中阴影,诗人想象这大约是仙 人在栽满桂树的路边相遇 。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诗的首联先写柳州,以深广的情景、 辽阔的意境统摄诗题,为以下的逐层抒 写展开了宏大的画面。 诗人从大处着眼,以景带情,用 “海天”、“茫茫”突出“愁”的繁多 与浓重,并以此点出主题,统领全诗, 为下面逐层抒写作好铺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颔联写夏日柳州景物,细致地描绘
政治革新。事败,柳宗元等八人同被贬为远州司
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湖南零陵)司马。十年 后,柳宗元等人被召至京师,但阻力太大,结果 他们仍被分发到更加荒远的地区。柳宗元被贬作 柳州刺史。
连连遭到统治者的打击迫害,好朋友又天各一 方,非但不能见面,而且音信难通,他的心情 极其忧悒悲愤。当他登上柳州城楼,满目是萧 瑟凄凉的异乡风物,他把离京去国、人事沧桑 的深沉感慨,贬来荒域的抑郁情怀,对于挚友 的真挚思念,一齐宣泄出来,词情凄恻,委婉 动人。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6c650af4eff9aef8951e0641.png)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原文: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注释:(1)唐元和十年(815)春,柳宗元等五司马被召回京,三月又被贬为远州刺史。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除柳宗元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外。
韩泰为漳州(治今福建漳浦县)刺史。
韩晔为汀州(治今福建长汀县)刺史,陈谏为封州(治今广东封开市)刺史,刘禹锡为连州(治今广东连州市)刺史。
这首诗是柳宗元怀念同遭贬谪的友人,寄赠给韩泰、韩晔、陈谏和刘禹锡的。
(2)接:目接,看见。
大荒:广阔而荒凉的原野,也指边远荒漠之地。
(3)海天:海天相接,一望无际。
海天愁思,比喻愁思像海一样深,天一样广。
茫茫:漫无边际。
ﻫ (4)惊风:狂风。
飐(zhan展):风吹物体颤动。
乱飐:吹动。
芙蓉:莲(荷)的别名。
这里指荷花。
芙蓉水·即长满荷花的水面。
ﻫ(5)密雨:大雨。
薜荔(bili毕力):又名木莲,一种缘墙树牵藤的蔓生香草。
这两句写夏季急风骤雨中的近景,借美好的事物受到风雨的摧残,抒发对个人和友人屡遭不平待遇的愤懑之情。
(6)重(chong虫)遮:重重叠叠地遮蔽。
ﻫ (7)江:指柳江,当时亦名浔水,婉延曲折地绕城而流。
九回肠:明喻柳江曲折,暗喻愁肠百结。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有"肠一日而九回"之句,梁简文帝《应全诗》也有"望郡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句。
柳宗元即取此意。
这两句写远景,寓有去国离乡遥远,友人被重山远水阻隔,音书难通而产生无限愁苦之意。
(8)百越:亦称百粤。
泛指古代岭南一带少数民族。
文身:在身上刺花纹。
古代越族人民有断发文身的习俗。
(9)犹自:仍然。
滞:不流畅,阻隔。
译文一: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f1f6e5b52acfc788ebc919.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1《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栖饺厮。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注解】:1、大荒:旷远的广野。
2、惊风:狂风。
3、:吹动。
4、芙蓉:指荷花。
5、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6、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7、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赏析】: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诗的首联先写柳州,再总写四人分处之地都是边荒。
颔联写夏日柳州景物,写景,报告当地气候。
颈联写远景,写相望之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
尾联写五人遭际,天各一方,音书久滞。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2《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柳宗元写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的诗。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五人虽后又被召回,但总总原因,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全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却有无法自抑的相思之苦。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s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解1、大荒:旷远的广野。
2、惊风:狂风。
3、疲捍刀。
4、芙蓉:指荷花。
5、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6、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7、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译文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89183179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cb.png)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由柳宗元所创作的,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代: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登上高楼,极目所见的是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如海似天的愁绪滚涌而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暴雨来袭,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层叠的远山连绵起伏遮住了远望的视线,那弯弯曲曲的柳江就如同我百结的愁肠。
我们一起来到这边远的蛮荒之地,怎堪音书隔绝,人各一方。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注释柳州:今属广西。
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大荒:旷远的广野。
惊风:急风;狂风。
乱飐(zhǎn):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一二句先写登楼的所见所感。
“城上高楼”之“高” 字,显示出诗人一到柳州,就迫不急待地登上城楼远望友人之迫切心情。
站得愈高,望得愈远,足见思之甚切。
因为他们五人同遭迫害,命运休戚相关,友谊真挚,虽天各一方,但相思之情不能自已。
“接大荒” 写眼之所见,是说柳州城周围都是荒凉偏远之地,写出他们谪所之艰苦。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483a3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8f.png)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创作并寄与际遇相同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的一首七律。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注释:⑴柳州:今属广西。
⑵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⑶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⑷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⑸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⑹大荒:旷远的广野。
⑺惊风:急风;狂风。
⑻乱飐(zhǎn):吹动。
⑼芙蓉:指荷花。
⑽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⑾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⑿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1]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古诗...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2bab0c39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8.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古诗_作者柳宗元_古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注释译文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注释⑴柳州:今属广西。
⑵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⑶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⑷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⑸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⑹大荒:旷远的广野。
⑺惊风:急风;狂风。
⑻乱飐(zhǎn):吹动。
⑼芙蓉:指荷花。
⑽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⑾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⑿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1]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
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
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
柳宗元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赏析
![柳宗元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efdaec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fe.png)
柳宗元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赏析柳宗元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创作并寄与际遇相同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的一首七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柳宗元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赏析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他们的际遇一样,息息相关,因此诗中体现出一种真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想念之苦,无法自抑。
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天登楼怀友,面临满目异乡景物,不由慨叹世路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惨哀怨。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
首句“城上楼房”,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
作者翻山越岭,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眺望战友们的贬所,抒情难于明言的积愫。
“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楼房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里所见。
所以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苍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如今诗人眼前的是广阔而荒芜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
而自个的苍茫“愁思”,也就布满于广阔无边的空间了。
这么广阔的境地和这么深广的心意,作者却好像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表达展开了庞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
惟其是近景,见得逼真,故写得详尽。
就描写风急雨骤的现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
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认为衣兮,集芙蓉认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e18a70b52acfc789ebc993.png)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1]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2]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3]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4]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释】[1]柳宗元:字子厚,唐时河东人(今山西永济西),世称柳河东,还因做过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朝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和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飐:吹动的意思。
[3]薜荔:一种蔓生植物。
[4]百越:指岭南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身上刺各种花纹。
【赏析】这是首抒情诗,描绘了情景交融的画面。
在艺术手法上,采用赋、比、兴的传统方式,以此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自然而然地抒发主人公的情怀。
全诗第一句“城上高楼”,在“楼”字前,有一“高”字,不仅有“高度”的含义,而且无形中使全诗视角抬高,整个境界也都高了起来。
当时,作者刚刚到达柳州,还未洗尽风尘,就立即登高远望,遥望远方的朋友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情怀。
下一句,“接大荒”之“接”字,意思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
整个场景天人相容,气势浩大。
“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展示出一片辽阔苍茫的宇宙空间。
作者登高远望,极目所见,海天相连,天地浑然一体。
满怀的“愁思”,弥漫在辽阔无边的空间里。
全诗到了这一句,已经完全奠定了苍远辽阔的基调。
可以说,这两句是全书之魂,为以下各句的展开打好了基础。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两句,从远景拉回近景,写法变得细腻,借用了“赋”的铺陈,生动地描绘了风急雨骤的景象。
第三联,又从近景拉远为远景。
从第一联到第二联,再到第三联,几次远近景的变换,完全符合普通人视觉转换的习惯。
第三联由近到远,是因为近景触发了作者的某些联想:“既然我自己目前处于如此境地,好友们的处境又能怎样呢?”于是,作者再次望向远方,心思随之转向漳、汀、封、连四州的朋友。
千里之外,在崇山峻岭之中,在九曲回肠的长江大河之外,朋友们到底过得怎样呢?诗中以景带情,似乎视野内的所有景色,都带上了无限的愁思。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全诗及鉴赏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全诗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7f6ac83d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d.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全诗及鉴赏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全诗及鉴赏《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创作并寄与际遇相同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的一首七律,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全诗及鉴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诗鉴赏永贞革新失败后,革新派人物纷纷遭到打击迫害,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上任途中,再贬为永州司马。
同时被贬为各远州司马的还有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七人,时称为“八司马”。
元和十年春,朝廷执政大臣中有人赏识他们的才能,想起用他们,除韦执谊、凌准已死,程异已先起用外,柳宗元等五人一起被召还京。
谁知宪宗怨恨未消,又由于宰相武元衡极力反对,不出一月,宪宗又把他们贬逐出京。
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韩泰被贬为漳州(今福建省龙溪县一带)刺史,韩晔被贬为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一带)刺史,陈谏被贬为封州(今广东省封川县一带)刺史,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刺史。
官职虽然比司马高了,可是地区却更为僻远,这实际上是政治迫害的继续。
在暮春三月的落花时节,柳宗元与他的同道刘禹锡又带着失望的心情一同离京赴任。
这真是“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他们一路上相互赠答了不少诗篇,在共同政治思想和生活遭遇的基础上,彼此的友谊更加深厚了。
他们一直同行到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才依依不舍地分手惜别。
柳宗元到了柳州任所之后,心情郁闷,在夏季六月的一天,他登上柳州城楼,触景生情,想到朝廷的昏暗,战友的疏离,不觉愁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寄给刘禹锡等四位同道。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楼触景伤怀,是总写。
“城上高楼接大荒”,写城楼的形势,是写实。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译文作者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310efe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9e.png)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译文|作者简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这首诗寄赠四位共患难(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而天各一方的朋友,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唐代: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译文及注释译文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注释⑴柳州:今属广西。
⑵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⑶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⑷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⑸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⑹大荒:旷远的广野。
⑺惊风:急风;狂风。
⑻乱飐(zhǎn):吹动。
⑼芙蓉:指荷花。
⑽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⑾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⑿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1]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作者简介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古诗阅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秋宿湘江遇雨》
![古诗阅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秋宿湘江遇雨》](https://img.taocdn.com/s3/m/44482d54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0.png)
此诗当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秋天在柳州所作。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 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这就是“二王八司马”事件。 元和十年,柳宗元等人循例被召至京师,大臣中虽有人 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柳 宗元改谪柳州刺史。十年前与他一同参与“永贞革新” 的友人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也分别出任漳州、汀 州、封州、连州刺史。多年的贬谪生活使柳宗元倍感仕 途险恶、人生艰难。元和十年,诗人到达柳州以后,登 楼之际,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百感交集,写成了这 首诗。
诗歌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联:诗人长途跋涉
来到柳州登上高处,看到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感物 起兴,茫茫“愁思”喷涌而出。颔联写近景,描绘风 急雨骤的景象。芙蓉与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 洁。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 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不禁使诗人产生 联想,愁思弥漫。颈联写远景。诗人由风雨触发联想, 念及朋友,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 连四州。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 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尾联 照应题目,表达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望而 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讯。而望陆路,则山岭 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使 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全诗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尾联以景作结。“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两句,暗用屈原与渔父之事。屈原虽然不被世人理解, 但是尚有渔父与之对话,而自己竟然连屈原都不如,一 种世无知音的悲愤溢于言表,令人感慨万千。
小试牛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诗颔联中的“芙蓉”“薛荔”象征人格的美好与芳 洁,而“惊风”“密雨”则是诗人仕途险恶的写照:乐 景衬哀情。 B.谭诗的颔联也有“芙蓉”薛荔”,但因承接了上句闻 鸡起舞的故事事,加上“万里”“千家”的修饰则显得 壮丽开阔。 C.柳诗的颈联写的是远景,两句同是遥望,却一仰一俯, 仰观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江流曲折,有似九 回之肠。 D.谭诗的尾联暗用屈原与渔父的典故,屈原尚有渔父与 之对话而渔人见了诗人竟不与言语表达了诗人的复杂情 感。 15A 【解析】错在“乐景衬哀情”。柳诗的颔联以哀景 衬哀情:暴风肆虐,抽打着长满芙蓉的水面;密雨施狂, 侵袭着长满薢荔的墙壁。
【唐诗三百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注释_《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
![【唐诗三百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注释_《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https://img.taocdn.com/s3/m/a4aeb460c77da26924c5b04c.png)
【唐诗三百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注释_《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 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解】:1、大荒:旷远的广野。
2、惊风:狂风。
3、?:吹动。
4、芙蓉:指荷花。
5、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6、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7、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韵译】: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评析】:??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诗的首联先写柳州,再总写四人分处之地都是边荒。
颔联写夏日柳州景物,写景,报告当地气候。
颈联写远景,写相望之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
尾联写五人遭际,天各一方,音书久滞。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这是首抒情诗。
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
这情怀,是特定的政治斗争环境所触发的。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
王叔文、王?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bc159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f.png)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创作并寄与际遇相同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的一首七律。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注释:⑴柳州:今属广西。
⑵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⑶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⑷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⑸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⑹大荒:旷远的广野。
⑺惊风:急风;狂风。
⑻乱飐(zhǎn):吹动。
⑼芙蓉:指荷花。
⑽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⑾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⑿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1]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词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72062389eb172dec63b738.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词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词赏析1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代: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s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译文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注释柳州:今属广西。
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大荒:旷远的广野。
惊风:急风;狂风。
乱�s(zhǎn):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赏析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
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
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
“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
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
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
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s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原文及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66745c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7.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原文及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原文及赏析原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柳宗元〔唐代〕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译文:登上高楼,极目所见的是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如海似天的愁绪油然生起。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暴雨来袭,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层叠的远山连绵起伏遮住了远望的视线,那弯弯曲曲的柳江就如同我百结的愁肠。
我们一起来到这边远的蛮荒之地,怎堪音书隔绝,人各一方。
注释:柳州:今属广西。
漳州、汀州:今属福建。
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
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
惊风:急风;狂风。
乱飐(zhǎn):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共来:指和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赏析: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高动人。
一二句先写登楼的所见所感。
“城上高楼”之“高”字,显示出诗人一到柳州,就迫不急待地登上城楼远望友人之迫切心情。
站得愈高,望得愈远,足见思之甚切。
因人他们五人同遭迫害,命运休戚相关,友谊真挚,虽天各一方,但相思之情不能自已。
“接大荒”写眼之所见,是说柳州城周围都是荒凉偏远之地,写出他们谪所之艰苦。
望到极处,海天相接,一片茫茫。
一方面写出他们四人所贬之处都是近海之地,另一方面也暗示自己的“愁思”如同“海天”一样,茫茫不断。
这是由实而虚的写法。
三四句“惊风乱着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
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胡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
古诗全文如下: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前言】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柳宗元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的诗。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五人虽后又被召回,但由于种种原因,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全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却有无法自抑的相思之苦。
【注释】
⑴柳州:今属广西。
漳:漳州;汀:汀洲。
今属福建。
封:封州;连:连州:今属广东。
⑵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
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⑶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
⑷惊风:急风;狂风。
曹植《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乱飐(zhǎn):吹动。
⑸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⑹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⑺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
”梁简文帝《应全诗》:“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
”
⑻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⑼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翻译】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鉴赏】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这首抒情诗,赋
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
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
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
“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
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
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
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
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
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
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
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
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
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
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
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
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
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
“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
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
景中寓情,愁思无限。
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
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
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
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
作者的高明之处。
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
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
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
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