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之语文知识点梳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之语文知识点梳理

本文主要是针对教师们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文本时,如何运用语文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梳理的探讨。

文中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文本的阅读理解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

只有通过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1.词语的理解我们需要让学生对文本中出现的一些生僻词进行理解。

比如:破壁、霍地、巍峨、杂耍等词语。

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查找词语的解释,了解每个词语的意义。

并且,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还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词语的拼音和部首等相关的信息,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更加深入和全面。

2.句子的理解我们需要教导学生如何理解文本中的复杂句子结构。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有大量复杂的长句子,如果我们不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分解和解析,就很难理解句子的含义。

我们可以从句子的结构入手,先让学生把长句子分解成短句子,再进行逐一解释,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句子的核心含义。

二、修辞手法的分析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需要让学生对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深入分析。

只有通过对各种修辞手法的掌握和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题和意义。

1.比喻比喻是文本中最常使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比喻的例子。

比如:固中舆之固、万世所宜之筆、绘图间、屋舍锦绣等。

我们可以通过对每个比喻进行解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和主旨。

2.排比排比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可以让文本更加生动有力。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使用排比的例子。

比如:金戏娇艳,布囊文雅;纸糊清丽,雕刻精细;桐镜橱台,雕工巧妙;绣屏画轴,针线纤巧等。

我们可以通过对每组排比进行解析,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和语言美感。

三、文本的写作技巧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让学生学习文本中的写作技巧。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课文问答文学常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诗歌集《野草》等。

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字词:确凿(záo)菜畦(qí)桑葚(shèn )轻捷(jié)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 hú)宿儒(rú)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觅食(mì)竹筛(shāi )秕谷(bǐ)窦(dòu )蝉蜕(tuì)书塾(shú)渊博(yuān)倜傥(tìtǎng)人声鼎沸(dǐng)豁(huō)人迹罕至(hǎn)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答:(1)本文的写作顺序,以空间的转换位顺序,从……到……;(2)提供了本文划分段落的依据:“百草园”、“三味书屋”。

4.主题思想:本文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二、课内语段阅读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这段文字作为温州的开头,介绍了百草园的(方位),百草园的(名称),百草园的(变迁),最重要的一点概括出百草园是(乐园)。

文中的“似乎确凿”怎么理解?(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从“最末次的相见”来说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漠,所以用“似乎”;而追忆儿时的百草园确有一些野草,因而用“确凿”一词。

3.从本段文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我”对百草园的感情。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梳理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梳理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它的笔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二、课文理解:1、揣摩标题的含义,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章讲了什么?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2、第一段中的“似乎”和“确凿”矛盾吗?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似乎,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

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往事又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3、第一部分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三个方面:1)有趣的动植物;2)神奇的美女蛇传说;3)雪地捕鸟4、“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的作用在于由整体概括到突出局部。

这个句式更突出百草园的乐趣无穷。

写了百草园春夏秋季的景物。

由植物写到动物,先写静景,再写动景;写静景时,由低到高;写动景时,由高到低。

5、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究竟有哪些有趣的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2)找蜈蚣,按斑蝥,3)拔何首乌,摘覆盆子,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景物写的生动具体。

6、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有必要写。

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

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感,更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7、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8、雪地捕鸟动词的作用?动词准确而生动的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作者捕鸟时的兴奋和惊喜,更能再一次的感到百草园的“乐园”之趣。

10、“我”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塾读书,“我”是怎么想的?我的心情如何?三个“也许”表达了“我”的想法。

童年的作者在反复揣测,又运用了拟人手法,可见童年的作者对百草园是多么留恋啊,依依不舍。

11、作者在文中写了他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态度如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寿镜吾先生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

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菜畦qí皂荚iá树班蝥á臃肿ōngzhǒng攒uán成秕bǐ谷
系ì一条长绳拗ǎ过去锡箔bó
点拨:注意多音字“攒”“系”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桑葚收敛脑髓人声鼎沸盔甲
3用恰当词浯填空。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形容词或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动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P2注释①选自《朝花夕拾》
1重点:第2段
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具体描写的事物
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具体描写的事物
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
2动作描写:P第7段雪地捕鸟
3P6第9段过渡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析归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析归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析归纳(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言2.百草园的意象和象征3.三味书屋的意象和象征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转变5.解析和归纳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6.结论正文1.引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绘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文章。

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从纯真童年到严谨学术的转变过程。

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成功地解析和归纳了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百草园的意象和象征百草园是文章中的第一个场景,它象征着童年的纯真和自由。

在这里,作者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百草园代表了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3.三味书屋的意象和象征与百草园相对应的是三味书屋,它象征着学术的严谨和知识的追求。

在这里,作者描绘了一个充满书卷气息的环境,有严谨的师长和勤奋的同学,充满了学术的气氛。

三味书屋代表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知识的追求和学术的严谨,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教育的重视和尊重。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转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转变,象征着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从纯真到严谨的转变。

这个过程中,一个人逐渐失去了童年的自由和纯真,但也获得了成年的严谨和知识。

这个过程不仅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经历。

5.解析和归纳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作者成功地解析和归纳了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思想内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知识的追求。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成功地展现了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也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6.结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绘中国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文章。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作者成功地解析和归纳了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习知识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习知识点

课堂笔记:1.你从课文的标题中能看出什么①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即分别记叙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经历;②文章是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顺序来写的;③作者对于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经历极为怀念..2.“确凿”和“似乎”矛盾吗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3.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乐园”..内容上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体现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之情;结构上领起下文..4.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①百草园中的景物充满生趣;②美女蛇的传说充满惊险、神秘;③冬日的捕鸟带来游戏的乐趣..5.这一节用了哪些修辞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景物排比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拟人低唱、弹琴、比喻木莲像莲房;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6.赏析文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①低唱、弹琴使用拟人手法②生动传神地展现出油蛉、蟋蟀的叫声在孩子心中的动听、有趣③表现出“我”对此的喜爱之情..7.第二段中依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8.通过各种感官来看: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乎乌的臃肿的根..味觉: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9.作者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什么趣事写这一故事有什么作用呢该部分在记叙顺序中属于什么顺序美女蛇的故事..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插叙10.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细致连贯、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11.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①先抑后扬;欲扬先抑..②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12.“我”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塾读书;“我”是怎么想的三个“也许”;他在反复揣测;认为可能是做错了事所受的惩罚..可见他对百草园是多么的留恋..预示着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将是截然不同的一块天地.13.“我”为何留恋百草园的生活由由自在;无拘无束..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这是从“我”从老师和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14.“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15.“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16.第9自然段有什么作用结构+内容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我”对被送到书塾原因的猜测;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依恋;对三味书屋的反感..然段有什么作用结构+内容17.“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作者强调的是哪部分内容;并用这句式仿写一段话..习题册:1.这位寿镜吾先生是鲁迅一生都很尊敬的老师..你如何看待这位先生2.在三味书屋发生了哪件事3.“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从不过瞪几眼;大声说:读书”体现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现了作者对他的怎样的感情4.“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体现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现了作者对他的怎样的感情5.“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6.同样是读古文;作者写孩子们读书的内容没有用标点;而先生读书的内容却不但用了标点;还加上了语气词;这是为什么呢谈谈你的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知识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知识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知识点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知识点1.你从课文的标题中能看出什么?①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即分别记叙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经历;②文章是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顺序来写的;③作者对于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经历极为怀念。

2.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①百草园中的景物充满生趣;②美女蛇的传说充满惊险、神秘;③冬日的捕鸟带来游戏的乐趣。

3.鲜明的对比是本文的写作特色。

请概括指出本文的三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三处对比: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对比②书屋和书屋后小园对比;③先生读书和儿童偷偷做游戏。

对比作用:①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己愉快生活的心理,②同时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第1自然段 4.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确凿”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为什么?)答:①似乎:不确定,好像;确凿:确实,实在,表示肯定。

②不矛盾,因发生事件与现在相距很远,记忆模糊,所以用“似乎”;但百草园留给“我”太多的快乐,因而用“确凿”,这样的表达更能突出百草园是“我”心中的乐园。

5.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乐园”。

内容上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体现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之情;结构上领起下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笔记
在《七年级上册语文》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课文,以下是一份关于这篇课文的课堂笔记:
1. 课文概述
- 课文以描述百草园为起点,介绍了各种各样的草药。

- 以此为背景,作者引出了乌鸦久病,养志不凡,并最终在三
味书屋中修得了一身本领的故事。

2. 主要人物介绍
- 乌鸦:有智慧,久病在床,利用时间研究各种医草。

- 天空乌鸦:火候得宜飞过乌鸦窝,给他启示,乌鸦从而得知
三味书屋。

- 三味书屋:乌鸦在书屋中修得一身本领,最终开始了广泛传
播知识的行动。

3. 课文重点内容
- 描述了百草园里丰富多样的各类草药,扩展了我们对自然界
的认识。

- 通过乌鸦的故事,告诉我们「久病床前无孝子」的道理,强
调了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

- 通过乌鸦得到天上乌鸦的启示,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重要性,
强调了学习和传播知识的力量。

4. 课文的主题和意义
- 主题:通过描述凡鸟乌鸦利用时间充实自己,并通过学习提
高才能,传播知识的故事,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知识的力量。

- 意义: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断充实自己;引导我们要重
视学习,不仅帮助自己,也要为社会做出贡献。

5. 我的思考和感受
- 这篇课文激发了我对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

- 我意识到坚持不懈的努力是成就自己的关键。

- 我明白到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自己,也要
为了更多人服务。

这些是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课文的重点内容总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习(知识点精梳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习(知识点精梳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习一、基础知识1.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______(体裁),选自______。

作者鲁迅,原名______,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他写的小说集有、,散文诗集。

答案:散文《朝花夕拾》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呐喊》《彷徨》《野草》2..从标题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文章可分为哪两部分?答案:空间顺序百草园的童年趣事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3.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又可分四层。

第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

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第二层(2段):写夏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第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第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第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

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第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第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第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二、内容分析(一)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1、这段文字作为文章的开头,介绍了百草园的,百草园的,百草园的,最重要一点概括出百草园是。

答案:介绍看百草园的(主人)百草园的(历史)百草园的(名字)概括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2、解词:“似乎”“确凿”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似乎是因为隔了七八年之久,记忆模糊,表示猜测;确凿是成人化的眼光,对小时候的趣事、乐园生活印象深刻,所以表示确定。

(二)阅读第2自然段做下面的题目1.归纳段意: 。

答案:百草园的快乐生活2.作者紧紧抓住被描写事物的特征着力从、、、四个方面描写,充满情趣。

答案:颜色形状声音味道3.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2分)答案:详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略写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4.文中的静态景物有、、、、、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基础知识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基础知识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基础知识点1、了解鲁迅及其对他的评判: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26年,是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2、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那个散文集里。

3、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邻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那个地点读书。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画面,里边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要细心体会。

4、把握下列字的正确读音:确凿菜畦蟋蟀缠络觅食竹筛渊博沸腾倜傥锡箔桑葚油蛉斑蟊收敛珊瑚骨髓秕谷罕至绣像盔甲叵测窦5、把握下列词语说明:确凿鉴赏人迹罕至纯朴方正倜傥攒宿儒尊敬人声沸腾鉴赏缠络拗敛6、描写景物的方法:第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即找出所要描画的景物专门而又细微的地点,并用准确的语言把它传神地描述出来。

景物描写的作用:对景物进行生动细致地描写,实际上多是为了寄予与抒发作者的感情。

7、记叙的顺序:学习一篇记叙文,要把握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

顺叙,按照情况发生、进展和结局的时刻顺序来写,可使文章脉络清晰,条理分明,有头有尾。

倒叙是把后发生的情况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情况写在后面。

如此的顺序能够加强表现力,突出记叙的重点。

插叙是在记叙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情节,然后再接叙原先的情况,对要紧情节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

8、对比:是将两个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从而突出优劣正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
14
答题格式: 结构(包括表现手法)+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15
内容上: 1.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点明/暗 示主旨)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结构上: 确认文段在文章中的位置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照应题目,与结尾相呼应,点明主旨,营造氛 围。 中间:承上启下、铺垫伏笔、与结尾相照应/与下文……形成鲜明对比, (写出对比的表达作用)、转换内容。 结尾:总结全文,收束全篇,首尾呼应,揭示主题……(表达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
7
重点段落赏析
第四段“美女蛇的神秘传说”简析: 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感,为百草园抹 上一层神话色彩,更丰富了百草园的无限 情趣。
8
第七段“冬日雪地捕鸟”简析: 1.捕鸟条件: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 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2.捕鸟过程: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 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 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 了。 9个动词简洁准确、贴切生动地写出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 表现了儿童捕鸟的乐趣,体现了冬日百草园的无限生机。 3.捕鸟结果: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文学常识江绍兴人,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 集有《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鲁迅”是他发表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3.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3
末段作用答题格式
内容上: 1.结尾点题 写了……(概括段落内容) 2.揭示/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具体写) 。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以小 见大等。 3.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为下文……(具体内容)做了铺垫/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兴趣。 结构上: 1.总结全文,收束全文,照应题目。 2.与开头相呼应/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写出对比的表达作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知识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知识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知识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知识点1.你从课文的标题中能看出什么?①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即分别记叙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经历;②文章是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顺序来写的;③作者对于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经历极为怀念。

2.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①百草园中的景物充满生趣;②美女蛇的传说充满惊险、神秘;③冬日的捕鸟带来游戏的乐趣。

3.鲜明的对比是本文的写作特色。

请概括指出本文的三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三处对比: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对比②书屋和书屋后小园对比;③先生读书和儿童偷偷做游戏。

对比作用:①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己愉快生活的心理,②同时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第1自然段4.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确凿”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为什么?)答:①似乎:不确定,好像;确凿:确实,实在,表示肯定。

②不矛盾,因发生事件与现在相距很远,记忆模糊,所以用“似乎”;但百草园留给“我”太多的快乐,因而用“确凿”,这样的表达更能突出百草园是“我”心中的乐园。

5.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乐园”。

内容上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体现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之情;结构上领起下文。

第2自然段6.这段文字共有七句话,找出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①||②③④⑤⑥⑦7.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有无限的趣味8.这段描写说明了百草园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乐园9.第二段文字写了“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哪几件有趣的事情?听虫鸣、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10.第二段中依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1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 9 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汇总七年级语文上册第 9 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汇总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故事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 1926 年 9 月 18 日。

“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于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上,他难以公开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 1926 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 1926 年《莽原》半月刊第 19 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 9 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了。

三、理解词义1.轻捷:轻快敏捷。

2.缠络:缠绕联结。

3.高枕而卧: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4.鉴赏:鉴定欣赏。

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5.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罕,稀少。

6.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7.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渊,深;博,丰富。

8.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如同鼎中的水煮沸了一样。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一⑧段):描述百草园的无穷趣味。

第二部分(第⑨一?段):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五、问题解疑1.“似乎”“确凿”连用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

“似乎”,不确定;“确凿”,很确定。

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时间相对久远,记忆自然模糊;而百草园趣味无穷,带给“我”的快乐又是真切分明的,所以二者连用并不矛盾,只是曲折传达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

2.“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又准确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的美妙动听的叫声,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1、作者说百草园里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是否矛盾?为什么?“似乎”、“确凿”两个词语连用在一起并不矛盾,这里实际上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深切怀恋确凿:指的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似乎:是因为记忆中的百草园只有童年中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且相隔久远,所以并不那么确实2、作者连用两个“不必说”和一个“单是”有什么作用?连用两个“不必说”毅然为我们勾画出一幅色彩绚丽、生趣盎然的百草园图景,紧接着用“单是”一句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乐趣,可见整个百草园的乐趣更多。

3、“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句中的“肥胖”有什么含义?不仅写出了体态肥大的黄蜂在菜花上的情态,而且写出了儿童特别的感受。

4、“轻捷的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的“窜”有什么含义?既写出了叫天子的机灵轻捷,又写出了儿童内心的羡慕之情。

5、对百草园景物描写的部分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由植物到动物再到植物6、描写泥墙根一带的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由动物到植物7、作者写了在百草园中的几件趣事?翻段砖按斑蝥,捉蜈蚣,拔何首乌,摘覆盆子8、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运用了作者的哪些感官?视觉描写:碧绿的菜畦听觉描写:蟋蟀在这里弹琴味觉描写:覆盆子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9、文中关于美女蛇的故事属于那种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插叙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揭示了其是我童年乐园的原因10、“冬天的百草园比较乏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欲扬先抑先写冬天的百草园的无味,用来反衬后文雪地捕鸟的乐趣11、描写雪地捕鸟这段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的动词,清楚、准确、细致的描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及对捕鸟的喜好12、作者连用三个“也许”来猜测家人送自己去私塾的原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用猜测、疑问的语气,表达了童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情感13、作者眼中的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方正、质朴、博学、严厉、和蔼,并且有着开明的管理学生的方法,也应看到在他的头脑中还存在着封建保守观念14、作者描写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候的哪些是?拜孔子行礼、问先生“怪哉”虫的问题、读书习字对课、在书屋后面的小园子里做游戏、在课堂上画绣像。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故事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

“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于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上,他难以公开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1926年《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9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了。

三、理解词义1.轻捷:轻快敏捷。

2.缠络:缠绕联结。

3.高枕而卧: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4.鉴赏:鉴定欣赏。

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5.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罕,稀少。

6.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7.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渊,深;博,丰富。

8.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如同鼎中的水煮沸了一样。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一⑧段):描述百草园的无穷趣味。

第二部分(第⑨一㉒段):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五、问题解疑1.“似乎”“确凿”连用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

“似乎”,不确定;“确凿”,很确定。

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时间相对久远,记忆自然模糊;而百草园趣味无穷,带给“我”的快乐又是真切分明的,所以二者连用并不矛盾,只是曲折传达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

2.“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又准确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的美妙动听的叫声,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要点梳理 (1)

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要点梳理 (1)

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基础须知】一、字音识记菜畦(qí)确凿(záo)桑葚(shèn)缠(chán)络珊(shān)瑚收敛(liǎn)脑髓(suǐ)人迹罕(hǎn)至觅(mì)食竹筛(shāi)秕(bǐ)谷倜傥(tì tǎng)盔(kuī)甲锡箔(bó) 蟋蟀(xī shuài) 臃(yōng)肿蝉蜕(tuì)皂荚(jiá)树油蛉(líng) 斑蝥(máo)二、字形辨析【重点梳理】一、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9段):写百草园生活趣味无穷。

可分三层:第一层(第1段):回忆百草园的缘由。

第二层(第2~8段):记叙百草园有无穷的乐趣。

包括美丽的百草园、神秘的百草园、冬天诱人的百草园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三层(第9段):离别百草园。

第二部分(10~末段):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二、写作技巧1.用词准确、鲜明、生动,抓住并突出了景物的特点。

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

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

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

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

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

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2.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

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知识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知识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知识点1.你从课文的标题中能看出什么?①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即分别记叙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经历;②文章是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顺序来写的;③作者对于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经历极为怀念。

2.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①百草园中的景物充满生趣;②美女蛇的传说充满惊险、神秘;③冬日的捕鸟带来游戏的乐趣。

3.鲜明的对比是本文的写作特色。

请概括指出本文的三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三处对比: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对比②书屋和书屋后小园对比;③先生读书和儿童偷偷做游戏。

对比作用:①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己愉快生活的心理,②同时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第1自然段4.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确凿”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为什么?)答:①似乎:不确定,好像;确凿:确实,实在,表示肯定。

②不矛盾,因发生事件与现在相距很远,记忆模糊,所以用“似乎”;但百草园留给“我”太多的快乐,因而用“确凿”,这样的表达更能突出百草园是“我”心中的乐园。

5.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乐园”。

内容上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体现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之情;结构上领起下文。

第2自然段6.这段文字共有七句话,找出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①||②③④⑤⑥⑦7.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有无限的趣味8.这段描写说明了百草园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乐园9.第二段文字写了“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哪几件有趣的事情?听虫鸣、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10.第二段中依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1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一.课文问答1.文学常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诗歌集《野草》等。

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字词:确凿(záo)菜畦(qí)桑葚(shèn )轻捷(jié)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 hú)宿儒(rú)敛(liǎn)脑髓(su ǐ)陌生(mò)觅食(mì)竹筛(shāi )秕谷(bǐ)窦(dòu )蝉蜕(tuì)书塾(shú)渊博(yuān)倜傥(tìtǎng)人声鼎沸(dǐng)豁(huō)人迹罕至(hǎn)3.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答:(1)本文的写作顺序,以空间的转换位顺序,从……到……;(2)提供了本文划分段落的依据:“百草园”、“三味书屋”。

4.主题思想:本文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二、课内语段阅读(一)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这段文字作为温州的开头,介绍了百草园的(方位),百草园的(名称),百草园的(变迁),最重要的一点概括出百草园是(乐园)。

2、文中的“似乎确凿”怎么理解?(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从“最末次的相见”来说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漠,所以用“似乎”;而追忆儿时的百草园确有一些野草,因而用“确凿”一词。

3.从本段文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我”对百草园的感情。

(“乐园”。

)4.这段的中心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二)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详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略写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

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

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味觉:又酸又甜3.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4.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能。

“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

“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5.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表现出“我”好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写百草园的(声响),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这里“指(短短的泥墙根一带)7.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写出两条即可。

①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③融情入景,景中有人。

④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8.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9.分层第二层景物描写主要围绕(趣味)一词来写的。

10.“泥墙根一带是特写镜头,作者写了四件童年趣事:(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11.这段景物描写由整体到局部的过渡句:(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12 这段描写语言生动,作者用(碧绿)(紫红)来描写菜畦和桑葚,用(肥胖)(轻捷)来形容黄蜂和叫天子,这是分别从(颜色)和(形态)两个方面生动而形象的描写百草园的景物,表现了自由快乐的儿童生活乐趣。

13.这段景物描写动物,其中用“伏”写黄蜂的(静)态,用动词“窜”“喷”写(叫天子)(斑蝥)的“(动)态。

14作者如此有兴致的描写百草园,有什么用意?表达对自由,率真,充满乐趣的童年的怀念,也为下文封建教育制度的束缚进行对比。

15这段景物描写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详写泥墙根一带,略写整个园景,以面烘托点,又以点照面,既完整,又重点突出,具体生动。

16.理解填空:文段的景物描写层次十分鲜明,“不必说”侧重于事物的__静态____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___由低到高___________,“也不必说”侧重事物的__动态________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_由高到低____。

这两个“不必说”是对百草园___整体_____的描写,“单是”则是_局部__性的描写。

17.请用//在选文上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答:1、从整体来写春夏秋百草园的乐趣。

2、具体写了百草园泥墙根一带的乐趣。

18.这段文字从事物的颜色、声音、形态、味道、动作五个方面写出百草园里动物、植物的特色,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多姿多彩,乐趣无穷。

19.结合文段内容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是一个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热爱自然的少年。

(三)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你性子太急,来不及等到它走到中间去。

1.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A扫开B打扫C暴露D露出E支F架G拉H牵J撒K投I系M捆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2.文段详写了冬天在百草园的活动——捕鸟,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捕鸟的情况?写这些有什么作用?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

作用:表现冬天的百草园依然乐趣无穷。

3.文段中心是冬天雪后捕鸟的乐趣,却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作用: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5.捕鸟之事一直是“我”的记忆中的乐事,闰土父亲说“我”太“性”而少得的话给“我”启迪:遇事要沉着镇定,所以难以忘怀(言之成理即可)。

6·这段写了三件事: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7这段的中心:冬天的百草园雪后捕鸟也有无限的乐趣。

(四)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1.选文段第二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答:不知道。

“也许是”表猜测的语气,连用三个“也许是”表现了作者告别百草园时的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心理。

3.请说说选文②中用了“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作者对于离开百草园的感叹及惜别的不舍之情。

4.为什么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前面加上“我的”,在后边加上“们”?加上“我的”表示与“蟋蟀”“覆盆子”“木莲”的亲密关系。

加上“们”,是拟人化的用法,而且表示数量多。

5.这一段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是什么样的感情?对百草园喜爱、留恋的感情,对三味书屋有所畏惧的感情。

(五)①出门向东,不上半里......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选文②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人物的哪种描写方法?从中可看出老先生是怎样的人以及“我”对他有什么态度?(老先生给我的印象及我对他的态度。

)答:外貌描写。

从中可以看出老先生给我的印象是和蔼、极方正、质朴、博学。

而我对老先生也是充满着恭敬,敬佩。

2.从选文段中可以看出学生读的内容没有标点,而老师读的内容有标点这说明什么?答:说明了老师会读,而学生却没有读懂,所以乱读一起。

3.请理解文章结尾说“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答:表达了我于那段生活的怀念、惋惜和惆怅之情。

4.鲁迅先生一直很尊敬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

请从选段中找出能表达这种感情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答:“戒尺”“不常用”,“罚跪的规则”“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说明先生比较开明,他对学生是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

先生读书入神时“微笑”,“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等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先生的赞赏、尊敬,即使批评也是寓于幽默之中。

5.如果你刚上学,老师就让你像文中学生所读的内容,你会感兴趣吗?为什么?你又会对教育部门提那些建议呢?答:不感兴趣。

原因是所读的内容艰深,脱离儿童的实际,建议有关教育部门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从儿童实际出发,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

否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6.选文语言准确,传神、逼真,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说说其表达效果。

答:如选文后院寻趣中“爬”、“折”、“寻”、“捉”、“喂”等动词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在园中寻到的乐趣。

(答案不唯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