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_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
细胞⽣活的环境教学反思细胞⽣活的环境教学反思反思⼀:细胞⽣活的环境教学反思本节内容的知识性⽬标属于理解⽔平,理解是指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联系,进⾏解释,推理,区分,扩展。
教材中的⼀幅图⽚却给学⽣理解细胞外液三种组分的物质交换造成了困惑,图中显⽰,淋巴中的物质可进⼊组织液,其实这个问题在⽼版教材有⼈提出质疑及建议,建议图中除去从淋巴到组织液的箭头,可新版教材还是再次出现,不知是何缘故!反思⼆:细胞⽣活的环境教学反思⾼⼆年级的学⽣有了显著的认知特点,思维也⽐较活跃,逻辑推理能⼒得到了很好的提⾼。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阅读能⼒、学习⽅法和技巧已经达到了⼀定的程度,懂得关注与⽣产实践和社会⽣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们已经学习了必修1和必修2,学习了组成细胞的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和输出等内容,本节课的学习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作为选修⽣物的学⽣,他们对⽣物的学习兴趣浓厚性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本节知识。
学⽣课前学案完成得较好,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分析实验现象的语⾔概括能⼒很⽋缺。
⼜由于⼀些内容⽐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定的难度,学⽣的接受能⼒差异较⼤,虽然教师适时地使⽤多媒体课件,尽量让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动以便于学⽣领会,但在思考⽤连线表⽰⾎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时,还有⼀⼩部分学⽣不知道细胞内液跟组织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
在课堂知识⼩结时,⼜再次把这部分的课件回放了⼀下,加以点拨。
反思三:细胞⽣活的环境教学反思这⼀课是必修三的第⼀章第⼀节的内容,为了让学⽣更好理解体液的概念,在课程开始时先引⼊了《红楼梦》⾥的⼀句话⼥⼈是⽔做的,让学⽣尝试回忆必修⾥学过的有关⽔的知识,从⽽引出体液的概念。
从草履⾍⽣活的环境引出我们⼈体细胞⽣活的环境分别是什么,这些知识对于学⽣来说⽐较容易理解,但是当讲到⽑细⾎管壁和⽑细淋巴管壁细胞的⽣活环境的时候学⽣就有点茫然了,对于⼀些涉及到课本外的知识就⼀时不能反应过来。
《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观点,了解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组成。
2. 掌握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及其调节机制。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以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2. 准备实验器械,如显微镜、滴管等,以进行实验操作。
3.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内容,以便于讲解。
4. 设计教室讨论和小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课题。
同时,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讲授新课(1)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教师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并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的动态平衡。
(2)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生成过程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和图表,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强调知识点。
(3)细胞膜作为半透膜的过程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细胞膜作为半透膜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渗透压的观点。
同时,教师介绍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渗透压差别,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4)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教师引导学生从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运输和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3. 教室互动,答疑解惑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4. 教室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八)点拨部分的设计不仅解决了学生学习的难 点,使难点知识得到巩固,还能引导学生对学习知识进 行归纳和总结,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起到了较好的作 用,体现了“四学模式”教师导学与传统课教学的区别,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作为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体现 了出来。
应的引导或提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发 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
(五)“教师导学”不但要围绕教学主线进行教学 内容的分析引导,还要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良好学 习习惯的养成。
(六)对于生物概念,有些是具体的,有些是抽象 的,有些是归纳总结式的,不论其内涵和外延都要在导 学过程中逐步通过讨论、讲授、练习的方式逐步理解。 教师导学过程不宜套“四学模式”,而是灵活处理各个 环节。在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灵活处理。
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
胞、草履虫的图片,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
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媒介。
[科学思维]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科学探究]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小结→拓展评价”。
本章的引入是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通过
教材分析 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
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导入 : 么说 “ 为什 水是 生命之 源?细胞生存 的环境究 竟 学 生感受科技产生的影响 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探讨 “细胞生活的环境 ”
【 展示 图片 】
讲授新 课 讨论 一 : 细 单
胞 与 多 细 胞 生 物 生 活 环 境 的 区别
观看 图片, 比较 图片 , 并 思考 回答 从学生熟 悉 的水 的作 回答 1 图 l是人 体血液 中的血 细胞 , : 包 用 导入 括红细胞 、 白细胞等 ; 2中是 单细胞动物 图
3 教 学 目标 9 教 学反思
() 1 知识 与 能 力 : 述 内环 境 的组 成 和 理 化 性 描
质 ; 明 内环 境 是 细 胞 与 外 界 环 境 进 行 物 质 交 换 的 说 媒介。
本 节课 整体设 计思路 是 “ 景导 入 问题 探讨 一 情 合 作探 究一 交流讨 论 一 分 析 小结 一 拓 展 评 价 ” 能充 , 分 体现 素质 教育理 念 。
情 境导 入一 问题 探 讨 一 合 作 探 究 一 交 流讨 论 一 分 析小 结一 拓展 评价 。
习 、 悟 构 建 模 型 的 方 法 , 进 一 步 理 解 有 关 知 识 领 又
内容 。
⑤
E—maIbo 5 0 0 9 1 3. o n i i8 3 8 0 @ 6 c r :
细 胞 的分 子 、 细胞 的基本结 构 和细胞 的物 质输入 和 输 出等 内容 , 本节课 的学 习打 下 了基础 。但 很 多 内容 为 比较抽象 , 易理解 , 不 在学 习上 具有 一定 的难度 , 适 需
体暑匾 外
体 外
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 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 , 便
于学生 领会 。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说出内环境重要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生命观念)2.以氧气、二氧化碳、养料和废物为例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生命观念(生命观念)3.通过对血浆成分表分析,对血浆和细胞外液本质有初步了解(科学思维)4.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难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三、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对人体的基本系统结构和功能有了基础性了解,但学习间隔时间长,记忆较为有模糊。
教师需要创设情境,用图片等搭建桥梁帮学生回顾。
其次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够分析问题,提取信息,教师可以搭建一些供学生合作探究的平台。
四、教学过程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资料分析】红细胞在体外必须特定溶液中才能保持活性,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原因。
教师引导分析:什么是渗透压?渗透压大小与什么物质有关?除温度和渗透压外,内环境还有什么理化性质?介绍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正常范围和影响因素【资料分析】展示运动前后,血浆PH变化情况。
分析:正常人血浆的PH范围,PH值上升和下降的原因。
【联系生活】解释生活实例:如输液时为什么用生理盐水?营养不良时人容易浮肿?腹泻时要补充淡盐水?【学生活动】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P6思考题教师总结,重点分析:以动画形式展示营养物质、废物、氧气、二氧化碳等如何通过内环境进行交换,同时辅助以人体系统结构模式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完成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式图。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归纳完成物质交换模式图。
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一、计思想当前高中生物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特别是实验教学的低下率仍然大量存在。
因此如何实现有效的生物实验教学,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的问题亟待解决。
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的实施的教学活动。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如果我们能在生物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实现生物实验教学更加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二、教材分析本案例为必修1《分子与细胞》课标内容第三章细胞的代谢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的活动。
本实验是在学习扩散和渗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强化渗透作用原理,同时也是对物质出入细胞方式这块内容的升华。
本实验也是在初中《科学》“根对水分的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植物的水分代谢过程。
同时也与后面学习的细胞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是植物体新陈代谢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学生除拥有初中自然科学相关水分吸收内容基础知识外,在学习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内容后,他们对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等内容已经有所了解,并在日常生活经验中也有类似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实例,例如萝卜咸菜腌制等。
但并没有系统学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基本原理及条件,缺乏感性认识。
与平时理论课相比,学生对实验课有更高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结合《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进行“活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时,尝试排除观察中各种无光因素的干扰,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探求新知。
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和解释观察的现象,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释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节细胞生活环境一、设计思想: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足发展。
本节课设计经过一系列课内外活动和大量问题情境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结论,充足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主动性和发明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科学素养提升。
本节课设计重视学生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
二、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环境》一节包含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成份、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要求“说明稳态生理意义”基础。
本节内容关键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关键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叙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环境”这么宽广视角。
这么,既能够和《分子和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经有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含本节关键内容和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关键性等。
该关键概念构建有利于学生了解生命活动本质,了解系统分析思想和方法,提升对生命系统和环境关系认识。
三、学情分析:内环境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包含,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结构和功效做了常识性介绍,但因为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老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想相关知识。
必修1细胞物质输入和输出等章节对细胞结构和功效作了较具体介绍,对学习新知识有一定帮助,但需老师引导学生将已经有知识和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络。
构建内环境概念过程中学生碰到最大问题是将抽象内环境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立体结构。
关键采取学习策略是课前请学生设计试验探究单细胞生物生活环境, 学生利用单细胞生物生存液体环境为依靠点,类比推理人体细胞生活环境。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要充足利用已经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多媒体材料来构建学习新知识桥梁。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组成和理化性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生物组刘香梅【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1节,教材铺呈了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内容。
用这些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认识内环境,认识内环境的重要作用。
本节是内环境稳态以及稳态调节的基础。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
教材提供了插图、表格数据,应充分利用。
此外,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鲜明,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策略和技巧更加完善,更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是本节仍有很多内容比较抽象,加上初中内容又有遗忘,学生学习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需补充教学资源,用图片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丰富学生的认识,也帮助学生补充知识断层,更易于核心概念的建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能力目标:尝试建立三种细胞外液相互联系的概念模型。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分析,认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三种细胞外液的相互关系2.渗透压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1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人体的体温总联系生活实引出本章能保持在37℃左右,为什么呢?际,思考引出本节2大量出汗后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为什么呢?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使得内环境相对稳定,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
高中生物教案细胞的生活环境
高中生物教案——细胞的生活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生活环境,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作用。
2. 让学生掌握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以及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意义。
2. 教学难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维持稳态的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细胞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的意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内环境失调引起的疾病,强化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1. 细胞的生活环境——内环境a. 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b. 内环境的作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a. 温度b. pH值c. 渗透压3.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意义a.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b.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细胞的生活环境——内环境的组成、理化性质及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内环境失调引起的疾病。
为后续学习细胞代谢、免疫调节等知识打下基础。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人体内环境图片,引发学生对细胞生活环境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引导学生了解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和渗透压,并通过实例阐述其重要性。
4. 内环境稳态概念讲解:讲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内环境失调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酸中毒等,强化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认识。
七、课后作业:2. 思考题:分析内环境失调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酸中毒等,阐述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高中必修一《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一《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理解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这一概念,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后续学习“内环境稳态”的基础;该核心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涉及,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作了常识性介绍。
高中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章节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对学习新知识有一定帮助,但需教师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多媒体材料来构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概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了解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现象联系具体的生物学知识(2)通过观察图文总结提炼生物学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其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其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五、教法与学法:启发式教学与合作式教学相结合,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设计:— 3 —引出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新课讲授【活动一】自主学习1.先请阅读教材p2-3,理清几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2.问题1:与草履虫相比,人体体内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在细胞外液中)【活动二】知识串讲+疑难点拨3. ppt展示体液的概念、组成,指出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细胞生活的环境》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论。血细胞生活在血浆里
总结细胞外液的成分,再推出细胞内液,最终得出
课本所示体液成分
学生归纳总结,判断是否准确
阅读资料分析,对成分表中东西归类于刚才观看的
进行对比总结,与生活中相联系小组讨论,回答
学生做导学案后回答,并勾画重点
带着疑问进入学习,自学找答案,学会归纳总结
设计导学案填空回答后面知识点都是在前面基础
提及,比如生理水肿的原因,细胞外液没有的成分。课
堂上学生配合不好,讨论不积极。说明预习工作不到位,
需要课前指导。
3、本课教学效果较好。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大部 分同学能适应这种教法,也能明确知识重点难点。当时 听课老师很多,但我认为自己的水平还需提高,设计课 堂不够完美。最好的是一节课内容上完没有超时,但课 后课中练习不足,我讲解的成分会多了一些。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知识与技能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教学目标 媒介。
过程与方法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这时必须分析好体液各 择与设计
成分的之间的练习。主要采取观看课件,小组讨论,做
导学案的形式,教师负责简单提示解答疑问,总结。
提问:已知草履虫生活在水里,直接与外界环境进
行物质交换,那么生活在血管里的血细胞生活在怎样的
环境中,又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展示课件:血液的成分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细胞的生活环境》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1、图1、图2中各是什么细胞?2、两者的生活环境怎样?有什么异同?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我们知道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二、介绍体液概念以及组成:
向学生演示细胞外液之间物质交换的动态过程,展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图,再让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讨论后回答
1、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答: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淋巴、血浆有什么异同?
答: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二三四章的总论,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必修一所学内容进行联系,比如细胞中的物质以细胞膜的物质运输
一、学习目标
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陈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的和模型等方法,尝试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核心素养
1、基于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实现物质交换的理解认同,生命系统的开放性。
2、通过分析学家的化学成分等,学会运用证据归纳和概括等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学过程中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学生对于必修一的知识遗忘严重,在新课的学习中,不能关联前面所学内容,但是在课标中有要求,面对这样的情况,应使用PPT给学生快速复习相关内容。
2、本节所设计部分初中的知识,比方说,各个循环系统的知识,在教学中应该更为细致,让学生了解完整的理解某种物质,比如说葡萄糖,氨基酸,氨基酸等在体内代谢的过程。
3、本节习题较为简单,有利于增加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知识点比较繁杂,应多给学生进行总结性的复习。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及其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及其反思
作为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细胞的环境已经成为学生们理解与探索自然界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教学设计为例,就如何利用实物制作示范,引导学生去发现细胞生活的环境,并加深对该领域知识的认知。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并能够准确掌握其各项内容。
二、教学准备
1.物制作:为了能够更生动的向学生展示细胞的环境,需要准备一些带有细胞模型的实物制作材料,如:生物纤维、细胞膜和胞质等;
2.学讲解:为了能够准确、全面的解释细胞的环境,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实物制作分析材料以及讲解资料。
三、教学过程
1.入:让学生先了解细胞的整体概念,以及学习相关知识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2.论:让学生就细胞结构及功能发表观点,以增强他们对细胞的认知;
3.验:让学生使用实验室基本设备,有针对性的实施细胞内环境的实验,以深入理解细胞环境;
4.示:利用实物制作示范,让学生感受实际的细胞内环境,更加清晰地理解生物细胞环境的组成及其功能;
5.问:为了检测学生对细胞环境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设置一些
相关的试题,以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四、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生物学领域,致力于深入探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上述教学设计以深入剖析细胞内环境为目的,给学生提供内容更全面的学习资料,并采用实物制作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认知。
本次教学反馈表明,学生通过实物制作和实验操作,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接下来,教师需要注意全面检查学生对细胞环境的掌握情况,加大考核频度,督促学生完成考试,以保证学生对细胞环境的理解。
高中生物教案细胞的生活环境
高中生物教案——细胞的生活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生活环境,知道内环境的组成及作用。
2. 理解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细胞适应内环境的方式。
3.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内环境的组成、作用及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2. 难点:细胞适应内环境的方式及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的生活环境。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细胞与内环境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细胞的生活环境相关图片、视频及案例。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胞的生活环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2. 讲授新课1. 内环境的组成及作用讲解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并通过示例说明内环境的作用。
2.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细胞如何与内环境相互作用,举例说明细胞适应内环境的方式。
3.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介绍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案例,让学生分析细胞是如何适应内环境变化的。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细胞生活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及如何保持内环境稳态。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细胞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1. 绘制内环境的组成示意图。
2. 举例说明细胞是如何适应内环境的变化的。
3. 查阅资料,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六、教学内容1.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温度、pH、渗透压2.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2. 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维持稳态的调节过程八、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
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_1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
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
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
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⑴同上。
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
[标签:标题]篇一: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阳泉市第十七中学王正庆【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1节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内容。
该节内容是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基础,也为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
如体液、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等概念都非常抽象,难以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图表教学法”,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设计归纳图、多媒体图像等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鲜明,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策略和技巧更加完善,更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如果学习时间跨度大,很多知识可能已经淡忘,应在教学过程中多提示多引导。
很多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需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便于学生领会。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通过内环境组成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事物间区别与联系的观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份、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互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咱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切分析。
五、教学方式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讲课教学大体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讨、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进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讨、精讲点拨探讨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不论男性仍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淋巴等〔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掌握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同时,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推理、分析、概括,发现生物学规律,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学会模型的构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不直接提出内环境概念,而是通过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进一步探讨稳态的含义。
本章的知识可以说是学习本册的基础,由微观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延伸到个体生活的外环境,由内环境的稳态延伸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为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生物必修1的学习,对细胞的结构、生命历程等有了一定的掌握,细胞又是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能自然接受到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概念图和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方法]诱导思考、合作讨论
[教学设计]
教学导入
就像俗话说的“鱼儿离不开水,草木离不开太阳”,一样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且依赖环境而存在,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结合“问题探讨”并思考讨论本栏两个讨论题。
(多媒体展示)知道像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而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
那么机体的其他细胞直接的生活环境是什么呢?
过程设计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板书)
首先让学生完成【思考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过渡进入新的知识领域。
【思考1】细胞本身有没有什么结构能反映细胞生活的环境?如果有,是什么,并作相应的解释。
(学生讨论交流)(有,细胞膜,因为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磷脂是一种由亲水端和疏水端组成的,磷脂亲水端分别朝向细胞内、
细胞外,疏水端相向对着。
由此可知,细胞内、外应含有大量水分,也就是说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
)
总结:细胞外的液体叫细胞外液,细胞内的液体叫细胞内液,合称体液。
构建概念图: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根据所处的部位不同细胞外液分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多媒体展示)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思考2】举例说明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否相同,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有没有什么联系。
(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不一定相同,比如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血浆,大量的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中,绝大多数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组织液。
三者间的联系可表示如下图)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有机联系,共同构成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进一步完善概念图:
2. 细胞外液的成分
【思考3】从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和细胞代谢产物的角度分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除了含水外还可能含有哪些成分?
(学生讨论交流)
需要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质、无机盐、维生素、O2等
代谢产物:尿素、尿酸、乳酸、CO2等
引导学生把以上的结果与“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进行比较。
讨论:
1.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含量较多?(Na+、Cl-)
2.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由老师提示)(维持血浆酸碱平衡)
3.比较组织液、淋巴、血浆的成分。
(通过阅读教材完成)(三者的成分和含量基本相同,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
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海洋的盐溶液。
3.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思考4】结合个体生存对环境的要求,分析内环境中除了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外还要什么条件才能满足细胞正常生活的需要吗?
个体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有:适宜的温度、空气湿度、大气压强、光照等。
如同个体对环
境的要求一样,细胞对内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一定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
因为
渗透压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形态(根据渗透作用的原理来分析),而酸碱度和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细胞膜结构的稳定性等。
引导学生带着阅读教材。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而不用蒸馏水?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教师提示从渗透作用原理的角度来思考)(生理盐水是0.9%氯化钠溶液,这种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同。
如果输液用蒸馏水会导致组织细胞吸水。
)
2.渗透压的概念、大小。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人体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3.人体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与什么有关?(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
4.人体血浆的PH为多少?如何保持其相对稳定?(人体血浆PH为7.35—7.45)
5.人体细胞外液温度是多少?(人体细胞外液温度维持在370C左右。
)概括:人体内环境不但各种化学成分含量相对稳定,理化性质也相对稳定。
4.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机体细胞从外界环境吸收的营养物质及细胞代谢产物的排出,都要经过内环境,而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废物,以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思考5】内环境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引导学生回顾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相关知识,
用多媒体展示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作用过程。
思考讨论:1.维持渗透压的Na和Cl与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是通过哪些途径进
入内环境的?
(Na和Cl来自食物由消化道直接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分别是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在消化道内消化后的产物,经小肠吸收进入毛细血管,再通过物质交换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
2.参与维持PH的HCO3-是怎样形成的?与体内哪些系统的活动有关?(细胞代谢产生的CO2和H2O结合,在酶的作用产生的,HCO3-通过与细胞外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
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
3.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CO2是怎样从内环境排到体外的?
(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除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例如,尿素主要是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
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内,再通过呼气排出体外。
)
概括: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细胞不仅依赖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为“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学习做好准备)
完善概念图:
[巩固提高]
1.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是否属于内环境的组成。
(不是,提示学生从细胞与内环境间的关系来考虑。
)
2.葡萄糖从血浆进入组织液至少经过几层膜?(2层)
3.根据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联系以及渗透作用的原理,尝试解释组织水肿(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的可能原因。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尝试用图解或计算机制作演示文稿、flash动画等形式模拟人体细胞与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大致过程。
《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情分析
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涉及,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常识性介绍,但由于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章节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对学习新知识有一定帮助,但需教师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构建内环境概念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将抽象的内环境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立体结构。
主要采用的学习策略是课前请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 学生利用单细胞生物生存的液体环境为依托点,类比推理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多媒体材料来构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细胞生活的环境》效果分析
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草履虫的生活引入,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投入,好的开始,成功了一半,又通过草履虫与人体细胞的类比,以及细胞膜的结构中磷脂分子的特点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
2.有效提高课堂效果.
将学生分成10组,增加了学生间的竞争意识,同时又促进了小组的合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的创造内环境的模式图,使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了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