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土壤水分 第八章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农化分析 教案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第一章:土壤概述1.1 土壤的定义与重要性1.2 土壤的组成与结构1.3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1.4 土壤的功能与特性第二章: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2.1 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2.2 土壤样品的处理与保存2.3 土壤样品的代表性及误差分析2.4 土壤样品的前处理方法第三章:土壤物理性质分析3.1 土壤颗粒组成分析3.2 土壤密度与孔隙度分析3.3 土壤水分含量分析3.4 土壤温度与湿度分析第四章:土壤化学性质分析4.1 土壤pH值分析4.2 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4.3 土壤养分含量分析(氮、磷、钾等)4.4 土壤重金属与污染物分析第五章:土壤生物学性质分析5.1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活性分析5.2 土壤酶活性分析5.3 土壤动物类群与丰富度分析5.4 土壤肥力评价与改良措施第六章:土壤肥力评价与改良6.1 土壤肥力的概念与评价指标6.2 土壤养分平衡与施肥建议6.3 土壤改良方法与技术6.4 土壤生物肥力评价与提升第七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7.1 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与方法7.2 土壤污染类型与来源7.3 土壤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7.4 土壤环境保护与修复策略第八章:土壤水分与土壤侵蚀8.1 土壤水分的分布与循环8.2 土壤侵蚀的类型与过程8.3 土壤侵蚀的监测与评估8.4 土壤保持与水土保持措施第九章:土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9.1 土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9.2 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服务9.3 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9.4 土壤生态监测与保护策略第十章: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0.1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0.2 农业土壤利用与保护10.3 农业土壤管理技术与实践10.4 农业土壤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第十一章: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11.1 土壤污染的类型与影响11.2 土壤污染物的检测与风险评估11.3 土壤修复的原理与方法11.4 土壤修复案例分析与技术应用第十二章:土壤地球化学分析12.1 土壤地球化学元素的基本特征12.2 土壤地球化学分析方法12.3 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评价12.4 土壤地球化学在农业中的应用第十三章:土壤与气候变化13.1 土壤与气候关系的概述13.2 土壤碳循环与温室气体排放13.3 气候变化对土壤的影响13.4 土壤碳减排与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第十四章:土壤与植物营养14.1 土壤-植物营养关系的基本原理14.2 土壤养分的植物诊断与调控14.3 植物营养的土壤管理策略14.4 土壤-植物营养的可持续管理第十五章:土壤科学研究进展与未来趋势15.1 土壤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15.2 土壤科技的创新与发展15.3 土壤研究的前沿领域与挑战15.4 土壤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土壤农化分析这一主题展开,涵盖了土壤的基本概念、采样与处理方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肥力评价与改良、环境质量评价、水分与侵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壤污染与修复、地球化学分析、与气候变化、植物营养、科学研究进展与未来趋势等多个方面。
《土壤的性质》课件

详细描述
壤土是一种理想的土壤类型,其颗粒大小适中,既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又能保持良好的通气性和排水性,同时肥 力适中,适合大多数作物的生长。
06
土壤的保护与改良
土壤退化的原因
01
02
03
自然因素
气候变化、地质结构、水 文条件等自然因素可能导 致土壤退化。
人为因素
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土地 利用、污染等人为因素是 导致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 。
氧化条件下,这些元素易被固定。
04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受气候、水分、植被等多种因素影 响,不同地区和不同土壤类型之间存在差异。
土壤盐分
01 02 03 04
土壤盐分是指土壤中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和,通常以离子状态存在。
土壤盐分对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活动以及植物生长都有重要影响。
土壤盐分受气候、地形、母质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地区和不同土壤 类型之间存在差异。
况、盐分等。
04
土壤的生物性质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种类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它们 在土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与土壤肥力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转化养分等过程,对土壤肥力产生重要影 响。
微生物与植物根系相互作用
植物根系与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形成共生关系,促进植物生长。
土壤侵蚀
风蚀、水蚀等侵蚀作用导 致土壤流失,破坏土壤结 构。
土壤改良的方法
物理改良
通过增加有机肥、客土改 良、深耕松土等物理措施 改善土壤结构。
化学改良
通过施用化学肥料、调节 土壤酸碱度等措施改善土 壤养分状况。
生物改良
利用微生物、蚯蚓等生物 活动改善土壤有机质和养 分状况。
《土壤学》课程笔记

《土壤学》课程笔记第一章:什么是土壤?1.1 土壤的重要性与功能土壤不仅是地球表面的一个物理层,它还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重要性和功能:- 生命支持系统: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为植物提供必需的养分、水分和栖息地,从而支撑着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
- 水循环的关键参与者:土壤是大气降水的主要接收者,通过渗透、蒸发和径流等过程参与水循环,维持水文平衡。
- 养分循环的枢纽:土壤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核心,包括碳、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这些元素是所有生命体必需的。
- 环境净化器:土壤具有过滤、吸附、降解和转化污染物质的能力,有助于保护地下水和地表水质量。
- 土壤保持文化遗产:土壤记录了地球历史和人类活动的信息,是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1.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壤的特性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 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特性不同,这决定了当地的植被类型、农作物种植模式和农业生产效率。
- 文化影响:土壤条件影响人类居住模式、饮食习惯和传统技艺,如稻田文化、葡萄种植文化等。
- 经济发展:土壤资源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如农业、矿业和旅游业等。
1.3 土壤的概念与土壤学内容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复杂混合体,具有以下特点:- 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等。
- 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涉及pH值、养分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等。
- 生物性质:土壤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栖息地之一,包括微生物、昆虫、植物根系等。
土壤学内容主要包括:- 土壤的形成与演变:研究土壤如何从母质经过生物、气候和时间的作用形成,以及土壤剖面的发育过程。
- 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形态、性质和发生特性,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 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研究土壤的物理结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动对土壤功能的影响。
- 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探讨土壤如何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及如何通过施肥等手段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的基本性质

俗称蚂蚁蛋、米糁子; 近似球形且直径大小1~10mm,是农业生产最理想的结构体; 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适中。
棱角比较明显,水稳性与非机械稳定较差、大小与团粒结 构相似的土团; 有机质含量不高,质地偏砂。
俗称坷垃; 结构体呈不规则块状,长、宽、高大致相近,边面不明显, 结构体内部较紧实; 有机质含量较低,黏重。
俗称卧土; 结构体扁平,成层排列,呈片状或板状; 表层遇雨或灌溉后出现,为犁底层。
土壤黏 结性 土壤黏 着性
土壤可 塑性
土壤胀 缩性
眼看
犁试
手感
一是因土选种适宜的作物
• 南方酸性很强的土壤—茶;
• 盐碱地--甜菜、向日葵、紫苜蓿、棉花
• 北方大面积石灰性土壤可不治理
二是化学改良
• 酸性土壤施用石灰质肥料 • 碱性土壤施用石膏、磷石膏、明矾
四是酸度改良:主要是对一些土壤酸度过大的水稻土 适用石灰
一是交换性阳离子的缓冲作用
二是弱酸及其盐类的缓冲作用
三是两性物质的的缓冲作用
作用:有利于维持适合植物生活的环境 措施:增施有机肥料,砂土中掺入塘泥
土壤性质
土壤质地
性质
生产特性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防 治水土流失,保证农田 旱时灌溉、涝时排水。
改良耕地质量。
有机肥
桔杆还田
保持土壤肥力。
土壤墒情监测
一是良好的土体构型
二是适量的有机质和较高的土壤养分含量
三是适当的渗漏量和适宜的地下日渗漏量
一是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二是增施有机肥料,合理使用化肥
三是水旱轮作与合理灌排
一是冷:开沟排水,增加排水沟密度和沟深,以降低 地下水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是黏和砂:添加客土,前者掺入砂土,后者掺入黏 质土。
土壤学教学大纲-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土壤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A14101学时:32学分:2.0修读专业:林学、林学(双外语)大纲文本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土壤学是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分布、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利用和改良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形成,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土壤分类、分布等。
根据授课专业特点,基本的章节内容分列如下:第一章绪论1、土壤在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3、近代土壤学的发展概况4、土壤学的学科体系及学习土壤学的作用和任务第二章地质学基础1、地球的一般特征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圈层结构。
2、矿物矿物的概念,矿物的物理性质,常见造岩矿物的识别特征。
3、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特征及常见岩石。
4、地质作用与地形地貌地质内力作用和地形地貌,地质外力作用和地形地貌。
第三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1、风化过程风化作用及其类型。
2、风化产物的类型风化产物及其地球化学类型、母质类型。
3、土壤形成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学说。
4、土壤剖面及形态特征自然土壤、耕作土壤剖面的形成及其形态特征。
第四章土壤生物1、土壤动物土壤主要动物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土壤微生物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土壤藻类及其与土壤的关系。
3、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植物根系形态,根际与根际效应,根际微生物,菌根,根瘤。
4、土壤酶土壤酶的来源与存在形态,土壤酶的种类与功能,土壤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章土壤有机质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2、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
3、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的分组,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调节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及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第六章土壤质地、结构与孔性1、土壤质地土壤固体颗粒及其性质,土壤质地划分,土壤质地与肥力,土壤质地改良等。
2、土壤结构土壤结构体类型及其形成,土壤结构性评价,土壤结构体的改善等。
土壤的化学性质

K+ 土壤 K+ +CaSO 4
胶粒
有利于向生成物方向进行的条件 ▲生成物不断被移走(生物吸收、淋溶) ▲形成沉淀(矿物固定)不溶物或难溶物 ▲形成气体
3 .胶体性质
交换量大的胶体 结合两价离子的能力强。
(四)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
1.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
指每千克土壤或胶体吸附或代换周围溶液中 阳离子的厘摩尔数,单位为c mol/kg土。
-OH
-COO +H ◎
-O-
-
+
+H
+
由于腐殖质分子量大、官能团多,解离后 带电量大,对土壤保肥供肥性有重要影响。
(3)粘土矿物胶体带电
土壤中粘土矿物胶体一般都带负电荷, 其电荷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同晶置换作用 粘土矿物晶质中的一种离子被另一 种离子取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 改变了矿物质的化学成分,而矿物的结 晶构造不变,故叫做同晶置换作用。
1.2土壤胶体的构造
晶形胶粒:胶体内部组成的分子或离子排列 组合有严格的规律。(无机胶体)
非晶形胶粒:胶体内部组成的分子或离子排 列无严格的规律。(有机胶体)
非晶形胶粒
晶形胶粒
(1)微粒核(胶核) 微粒核是土壤胶体微粒的核心部分,它是由组
成胶体微粒的基本物质的分子群所组成。胶核 (2)扩散双电层 扩散双电层是胶体表面电荷吸引反号电荷 离子,在固相界面正负电荷分别排成两层,在 电解质溶液中部分反号离子呈扩散状态分布。 扩散双电层分以下两层。双电层
(3)分散和凝聚作用
由溶胶联结凝聚成凝胶的作用,叫做 胶体的凝聚作用。凝聚的速度和强度与两 个因素有关: 一是电解质浓度; 二是电解质种类。
土壤胶体分散的原因主要是胶粒间带同 电荷,互相排斥,不易凝聚。土壤溶液发生 凝聚而变成凝胶,主要是通过给胶体溶液增 加电解质或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或离子。 电解质对溶胶的凝聚作用最重要。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土壤是各种陆地地形条件下的岩石风化物经过生物、气候诸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发展起来的。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一起来看看吧。
土壤的物理性质(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
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2.0~0.2mm)、细砂(0.2~0.02mm)、粉砂(0.02~0.002mm)和粘粒(0.002mm以下)。
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
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
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
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0.25mm)、团粒结构(0.25~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
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0.25~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力差,不利于植物根系扎根和生长。
土壤质地和结构与土壤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2)土壤水分土壤水分能直接被植物根系所吸收。
第七章土壤水分 第八章土壤化学性质

毛管力的大小可用拉普拉斯
(Laplace)公式计算:
式中P为毛管力,即毛管压或弯月面 的正常负压(达因/厘米2,T为表面张力 (达因/厘米),r为毛管半径(厘米)。 从这个公式可见,土壤质地粘、毛管半 径小,毛管力就大。
土壤中支持毛管水上升的最大高度,理论 上可由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H为毛管水上升高度(毫米),d为土 粒平均直径(毫米)。
1.
2.基质势(MatrixPotential)过去称
为毛管势,用ψm表示。 基质势是土壤固相物质影响的量度, 它包括固相物质对水所产生的作用 力,如毛管力、表面分子吸引力等 对水所产生的一切作用。土壤含水 量愈少,其固相物质所产生的力将 土壤水分吸持得愈强烈,于是水分 愈难从土壤中抽吸出来。基质势的 符号与重力势相反,为负号。
(4)有机质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通常有 较多的大孔隙,有利于渗透。 (5)土壤裂隙、板孔和动物穴 道
(二)、不饱和状态下土壤水 的移动
降雨或灌溉之后,随着重力水的 排走,空气就侵占较大孔隙,土壤 开始成为水分不饱和状态。这时土 壤中吸持的是悬着水,可以向任何 方向移动,但移动的速度要比饱和 状态时缓慢得多。
第四节 土壤水的来源、消耗与平衡
一、土壤水的来源 土壤水的来源是大气降水、凝结水、 地下水和人工灌溉。 其中大气降水是主要的来源,凝结水在 干旱地区以及粗质土壤上也有一定意义。 而地下水和人工灌溉水,实际上主要也 是从大气降水和部分地从凝结水转变消耗有以下途径: (1)向下渗漏、侧向径流和地下径流 (2)蒸发 (3)蒸腾是指土壤水通过植物机体的作 用,主要是从叶面上以汽态散入大气中 的过程。
式中 V为渗透速度,指每秒通过1平方厘米土壤断面 的水流量(立方厘米); K是水力传导度,即水流速度与推动力的比率。 J为水压梯度,即指水在土层中流动单位距离 时压力水头的减失; h是渗透途径的起点与终点的水位差即压力水 头(厘米); l为水流经过的土层厚度(厘米);
七年级科学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科学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天然体系,由岩石风化、有机物质分解和生物活动形成的。
它是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七年级科学课程中关于土壤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一、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主要由矿质颗粒、有机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组成。
土壤的形成与岩石的风化、植物残体的分解、动物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过程中,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共同作用,使原始岩层逐渐转化为土壤。
二、土壤的物理性质1. 颗粒组成:土壤中的矿物颗粒主要包括沙粒、粉粒和粘粒。
颗粒的大小和组成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
2. 孔隙度:土壤中的孔隙度与颗粒之间的间隙大小有关,影响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3. 过渡水:土壤中的过渡水是矿物颗粒表面附着的水分,对植物生长和水分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三、土壤的化学性质1. pH值:土壤的pH值反映了土壤的酸碱度。
不同植物对土壤的pH值有不同的要求。
2. 养分含量: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3. 含水量:土壤中的水分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四、土壤的生物性质1. 土壤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线虫等。
它们参与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养分循环过程。
2. 土壤动物:土壤中的动物包括蚯蚓、蚂蚁等。
它们通过挖掘和通风等活动改善土壤结构。
3. 土壤植物: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固结和保持具有重要作用。
五、土壤的利用与保护1. 农业生产: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合理的土壤利用和管理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土壤退化:土壤退化是指土壤质量下降、功能减弱的过程,应采取措施进行土壤保护和修复。
3. 植被建设:合理的植被建设可以改善土壤质量,防治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六、本单元学习方法1. 观察实验:通过观察实际土壤样本或模拟实验,深入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2. 图表分析:利用图表和统计数据,分析土壤质地、养分含量等的变化规律。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的物质组成 :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 ( 土壤固相 ) 、土壤水分 ( 土壤液相 ) 、和土壤空气 ( 土壤气相 ) 三相四类物质组成。
2、土壤肥力 : 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 : 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 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4、成土因素 : 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的矿物组成1、矿物 : 矿物是天然产生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 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按矿物的结晶状态 , 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 : 岩石是指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风化作用 : 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 , 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物理风化 : 指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特点: 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 , 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5、化学风化 : 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 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 , 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 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 产生新的物质。
6、生物风化 : 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
7、构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8、同晶替代 :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9、高岭组 :1:1型粘土矿物,晶层由一层硅片和一层铝片重叠而成。
两个晶层的层面间产生了键能很强的氢键 , 不易膨胀。
基层内没有或极少同晶替代现象 , 其电荷数量少。
颗粒较粗、总表面积相对较小 , 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湿性都较弱。
任务二土壤的基本性质

微团粒 微团粒 微团粒
团 粒 结 构
(2)块状结构 结构体呈不规则形状,长、宽、高大 致相近,边面不明显,内部较紧实,俗称“ 坷垃”。 在有机质含量较低或黏重的土壤中, 由于土壤过干、过湿耕作,易在表层 形成块状结构;另外由于受到土体的 压力,在心土、底土中也会出现。 (3)核状结构 外形与块状结构体相似,但棱角、边、 面比较明显,内部紧实坚硬,泡水不散, 俗称“蒜瓣土”,多出现在黏土而缺乏 有机质的心土和底土层中。
孔隙类型 当量孔径 土壤水吸 力 通气孔隙 >0.02mm <15kPa 毛管孔隙 0.02~0.002mm 15~150kPa 无效孔隙(非活性孔隙) <0.002mm >150kPa
此孔隙内水分受 此孔隙起通 毛管力影响,能够 此孔隙内水分移动困 主要作用 气透水作用, 移动,可被植物吸 难,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常被空气占据 收利用,起到保水 ,空气及根系不能进入 蓄水作用
土壤孔隙性
3.土壤孔隙性与植物生长
生产实践表明,适宜于植物生长 发育的耕作层土壤孔隙状况为: (1)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 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 更好 (2)对于含有机质多而结构好 的耕作层土壤容重宜在1.1~ 1.3g/cm3 之间;水田土壤的容重(称为 浸水容重)宜在0.5~0.6g/cm3之间。
土壤耕性
(3)土壤塑性
土壤塑性指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以被塑造成任 意形状,并且在干燥或者外力解除后仍能保持所获 得形状的能力。 干燥的土壤不具有塑性。
影响土壤塑性的因素:土壤 质地、有机质含水量、交换 性阳离子组成、含盐量等。 塑性强的土壤耕性往往不好
土壤耕性
(4)土壤胀缩性
土壤胀缩性是指土壤含水量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或者在含有水分情况下因温度变化而发生的土壤体 积变化 影响胀缩性的主要因素: 土壤质地、黏土矿物类型、 有机质含量、交换性阳离子 种类及土壤结构等。一般具 有胀缩性的土壤均是黏重而 贫瘠的土壤
科学土壤知识点总结

科学土壤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定义和组成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风化和有机物质转化而成的一种自然物质,它具有孕育植物和维持生物生存的功能。
2. 土壤的组成土壤主要由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多种组分构成。
其中,无机物质主要包括矿物质和土壤颗粒,有机物质主要包括植物残体、动物残体和微生物的分解产物,水分和空气则是土壤中的基本环境因素,微生物则是土壤中的重要生物成分。
二、土壤的性质1. 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颗粒大小、质地、结构、孔隙度、容重等多个方面。
其中,土壤颗粒大小对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保肥性等有重要影响,质地和结构则是决定土壤通透性和保水性的重要因素,孔隙度和容重则对土壤的生物生长和根系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2. 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pH值、养分含量、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含量等多个方面。
其中,土壤pH值对土壤中的养分吸收和微生物生长有重要影响,养分含量则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条件,微量元素含量则是决定植物健康和生长的关键因素。
3. 土壤的生物学性质土壤的生物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土壤生物活性等多个方面。
其中,微生物群落对土壤养分的循环和生物质分解具有重要作用,土壤有机质分解则是维持土壤健康和生物活力的重要过程,土壤生物活性则是植物生长和根际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 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包括岩石的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以及有机物质的堆积和分解等多个阶段。
其中,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基础,而有机物质的堆积和分解则是形成肥沃土壤的关键过程。
2. 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地质、气候、植被、动物和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
其中,地质和气候是土壤形成的主要驱动力,植被和动物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人类活动则是土壤形成的主要干扰因素。
四、土壤与生态环境1. 土壤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土壤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主要包括维持生物多样性、水文循环、养分循环、气候调节和碳循环等多个方面。
第七章土壤水

10-14 13-20 20-24 22-26 24-28 28-32 25
紧实
21
水分常数
毛管水断裂量
当土壤含水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 较粗毛管中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出现断 裂,蒸发速率明显降低,此时土壤含 水量称为毛管水断裂量。
解:田间持水量的80%为:30%×80%=24% 30cm土层含水达田间持水量80%时
水mm=(0.24-0.12)×1×300=36(mm) 2/3×36=24(方/亩)
土壤水含量的表示方法
4、相对含水量(%)
指土壤自然含水量占某种水分常数(一般是以田间 持水量为基数)的百分数。
土壤含水量 土壤相对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 ×100%
水分常数 全持水量或饱和持水量: 土壤全部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土壤含水量 特点:临时存在于土壤大孔隙(通气孔隙)中的水分,与 土壤养分的淋失有关;往往因水分过多,土壤空气不足, 造成内涝,反而有害于作物生长(多余水)
注
意
上述各种水分类型,彼此密切交错 联结,相互转化,很难严格划分
对于不同质地的土壤上述各种不同 形态水的数值是不等的。请认真比 较它们的大小
是土壤中最宝贵的水
毛管水是靠土壤中毛管孔隙所产生的毛管引力所保持的 水分,称为毛管水。毛管水是土壤中最宝贵的水分。 毛 管水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 毛管悬着水 土体中与
地下水位无联系的毛管水 称毛管悬着水。
● 毛管支持水(毛管上升水)
土体中与地下水位有联系的 毛管水称毛管支持水。毛管 水是土壤中最宝贵的水分。
第七章 土壤水
教学目标:
(1)掌握土壤水分类型、特点及相应的水分常数; (2)掌握土壤土水势、土水吸力、水分特征曲线概念,利用水吸力 和土水势判断水分运动的方向;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理化性质就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物理是指土壤的物理状况,如含砂量,松、软程度,红色或黑色等等。
化学是指所含化学成分,如各种元素的含量,酸碱性(PH值)等等。
知道土壤的理化性质,就能知道适宜栽种什么作物。
1、土壤ph的测定方法(电位法)称取10g通过1mm筛孔风干土样置25ml烧杯中,提蒸馏水10ml搅匀,静置30min,用校正过的ph计测量悬液的ph值。
测量时将玻璃电极球部(或底部)灌入悬液泥层中,并将甘汞电极侧孔上的塞子忽回去,甘汞电极泡在悬液上部清液中,读ph值。
2、土壤含水率的.测定方法将器皿新鲜土样的大型铝盒在分析天平上称量,精确至0.g。
掀开盒盖,放到瓶底下,放在已预演至±2℃的烘箱中蒸煮12h。
抽出,砌不好,迁入干燥器内加热至室温(约须要30min),立即称量。
新鲜土样水分的测量搞三份平行测定。
结果的计算:①计算公式:水分(分析基),%=(m1-m2)/(m1-m0)× (e1)水分(干活基),%=(m1-m2)/(m2-m0)× (e2)式中:mo-烘干空铝盒质量(g);m1-研磨前铝盒及土样质量(g);m2-烘干后铝盒及土样质量(g)。
②平行测定的结果用算术平均值则表示,留存小数点后一位。
3、土壤容重的测定方法(环刀法)将环路刀塞放到未知重量的环刀上,环刀内壁稍擦拭上凡士林,将环路刀刃口向上横向甩排钱中,直到环刀筒中充满著土样年才。
用修土刀切开环周围的土样,抽出已充满著土的环刀,细心撤去和刮除环刀两端及外面多余的土。
同时在同层采样处,用铝盒取样,测量土壤含水量。
把装有土样的环刀两端立即盖章,以免水分冷却。
随即称量(准确至0.01g),并记录。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第一章:土壤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组成和特性。
2. 掌握土壤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3. 了解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二、教学内容1. 土壤的定义和组成:土壤的概念、土壤的组成要素(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
2. 土壤的特性:土壤的吸附性、保水性、通气性、渗透性和稳定性。
3. 土壤的功能和作用:土壤的支持植物生长、土壤的过滤和净化功能、土壤的微生物作用。
4. 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分类体系、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其分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壤的定义、组成、特性和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土壤实例,加深学生对土壤特性和功能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讨论土壤分类和分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壤定义、组成和特性的理解。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土壤分类和分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土壤形成与发育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和影响。
3. 了解土壤发育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 土壤形成的基本原理: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 土壤发育的因素:母质、气候、生物、时间和地形。
3. 土壤发育的阶段:原生土壤、次生土壤和成熟土壤。
4. 土壤发育的特点:土壤层次性、土壤质地变异和土壤剖面结构。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壤形成的基本原理和土壤发育的因素。
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土壤剖面观察,加深对土壤发育阶段和特点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讨论土壤发育的不同阶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壤形成原理和土壤发育因素的理解。
2. 土壤剖面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对土壤发育阶段和特点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土壤物理性质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其对土壤功能的影响。
2. 掌握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湿度等概念。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一、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环境中特有的组成部分,是位于陆地表面呈连续分布,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它的组成包括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特殊物质。
按容积计,在较理想的土壤中,矿物质约占38—45%,有机质约占5—12%, 土壤孔隙约占50%, 土壤水分和空气存在于土壤孔隙内,三相之间亦经常变动而相互消长。
按重量计,矿物质可占固相部分的90—95%以上,有机质约占1 —10%左右。
(一)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来源于地壳岩石(母岩)和母质,它对土壤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影响很大。
土壤中的矿物质由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或土粒)组成的。
自然界的土壤都是由很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各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也叫土壤质地。
(二)土壤有机质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有机质,即腐殖质,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部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
腐殖质不是单一分子的有机质,而是在组成、结构和性质上具有共同特征,又有差异的一系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在土壤中可以呈腐殖酸或腐殖酸盐类存在,亦可以铁、铝的凝胶状态存在,也可与粘粒紧密结合,以有机-无机复合体等形态存在。
这些存在形态对土壤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影响,对土壤肥力有重大作用。
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包括:糖类(碳水化合物)、木质素、有机氮、脂肪、蜡质、单宁、木栓质、角质、有机磷及灰分等。
土壤中的有机质组成二、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一)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包括单独颗粒、复粒和团聚体)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
土壤中的ca\卩6!3+等多价阳离子及有机质,腐殖质都有胶结剂的作用,参与土壤颗粒的团聚。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二、土壤pH的测定
2.1 概述
测定pH的方法最常用的是电位法和比色法。 (1)电位法:用于室内测定,精度较高,误差在
0.02左右。 (2)比色法,用于野外速测,有时在室内做定性
检查用。有两种:
混合指示剂比色法,pH误差在0.5左右; 永久色阶比色法,pH误差在0.2左右。
pH测定 示意图
(电位法)
电把细小的植株残体吸除,要反复进行。
1.2 土壤样品的处理
1.2.2 土样的研磨及过筛
1.2.2.2 分析土壤化学样品的研磨与过筛
(2)将通过10目的土样用“四分法”的方法取出约 该50步g土研样磨需,要进注行意研:磨,并全部通过 0.25mm筛(60 (目1)过,筛混时匀:后不,能装把留瓶在备筛用子。上的土样倒掉,必须全部
1.2 土壤样品的处理
1.2.1 样品风干
具体方法:将土壤样品弄成碎块,平铺在干 净的纸上(严禁用旧报纸衬垫),摊成薄层, 放于室内阴凉通风处晾干,经常加以翻动, 加速干燥。当土样半干时将大土块锤碎(尤 其是水稻土)。切忌阳光直接暴晒,风干场 所要防止酸、碱等气体及灰尘污染。测微量 元素的土样最好放在塑料板上。
二、土壤pH的测定
2.1 概述
根据“中国土壤”一书将土壤的酸碱度分为5级: 即强酸性pH<5.0,酸性pH5.0-6.5,中性pH6.57.5,碱性pH7.5-8.5,强碱性pH>8.5。
了解我国各大类土壤的pH情况,对我们分析人 员审查结果有好处,例如:红壤、砖红壤pH在 4.5-6,石灰性土壤pH7.5-8.5,潮土pH在8左右, 紫色土pH在7.5-8,棕色土pH在6左右等。
二、土壤pH的测定
2.2.3 注意事项
水土比一般为1:2.5,如果更换,应该在结果特 别注明。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土壤的性质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的性质
土壤性质
物理性质:土壤质地、土壤孔隙性、土壤结构性、 土壤热性质、土壤耕性等
化学性质:土壤吸附性、土壤酸碱性、土壤氧化还原性等
一 土壤吸附性
• 土壤具有吸附并保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能力,称为土壤的吸附性能。 • 土壤中两个最活跃的组分是土壤胶体和土壤微生物,它们对污染物在土壤中
三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土壤中氧化、还原物质组成复杂,因此以实际测量的土壤氧化还原 电位来衡量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Eh> 300 mV ,氧体系起主要作用,土壤处于氧化状态; Eh < 300 mV ,土壤有机质起主要作用,土壤处于还原状态。 旱地Eh大致为400-700 mV ; 水田Eh大致为300-200mV。
三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氧化还原反应是土壤中无机物和有机物发生迁移转化并对土壤生态系 统产生重要影响的化学过程。 土壤中主要的氧化剂: 土壤空气中的游离O2、少量的NO3-、和高价的金属离子,如Fe(Ⅲ)、 Mn(Ⅳ)、V(Ⅴ)等。 土壤中主要的还原剂: 土壤有机质、厌氧条件下的分解产物以及低价金属离子。
一 土壤吸附性
(3)土壤胶体的凝聚性和分散性 凝聚性:由于胶体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都很大,为减少表面能,胶体具 有相互吸引、凝聚的趋势,即为胶体的凝聚性。 分散性:土壤胶体因相同电荷而相互排斥,电动电位越高,相互排斥力 越强,胶体微粒呈现出的分散性也越强。 影响因素:土壤胶体的电动电位和扩散层厚度及土壤溶液中电解质浓度、 pH值影响土壤凝聚性能。
二 土壤酸碱性
2、土壤的缓冲性能 土壤缓冲性能是指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度发生变化的能力,可以保持土壤 反应的相对稳定。 ( 1 )土壤溶液的缓冲作用 土壤溶液中含有碳酸、硅酸、磷酸、腐殖酸等弱酸及其盐类,构成一个良 好的缓冲体系,对酸碱具有缓冲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中d为土壤容重。
3.水层厚度:可以将一定土层中含水
量的体积百分率换算成水层厚Tw = TS × R
式中Tw为水层厚度(毫米), TS为土层厚度(毫米), R为土壤实际
含水量的体积百分率
第三节 土壤水的运动
液态运动和汽态运动 一、液态水的运动 (一)饱和状态下土壤水的流动 在降雨或灌溉过程中,当土壤 达到水分饱和后,即水势大于零时, 多余的水就呈重力水状态,在互相 通连的大孔隙系统中,因重力作用 而向下流动,称为渗透或渗漏作用、 这时土壤水的流动服从于达西 (Darcy)定律:
土壤水势用公式表示如下(ψ=水 势,m=质量,a=加速度,h=距相应水 位处的高度):
ψ=m· a· h
土水势等于各分势的总和
Ψ=
ψm + ψs + ψp + ψg Ψ –总土水势 Ψm –基质势 Ψs –渗透势 Ψp –压力势 ψg –重力势
重力势(以ψg表示)相当于使一 定数量的水,由一个相应的水位 抬高到一定高度所做的功。若以 重量作为单位,则重力势就表现 为位置的高度。重力势的符号规 定为正。
式中 V为渗透速度,指每秒通过1平方厘米土壤断面 的水流量(立方厘米); K是水力传导度,即水流速度与推动力的比率。 J为水压梯度,即指水在土层中流动单位距离 时压力水头的减失; h是渗透途径的起点与终点的水位差即压力水 头(厘米); l为水流经过的土层厚度(厘米);
当h/l=1时,V=K,这时的K值就称
(三)田间持水量
降雨或灌溉后,多余的重力水 已经排除,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或 基本停止时土壤所吸持的水量,也 是以重量百分率表示。 所吸持的水相当于吸湿水、膜状水 和悬着水的全部。达到田间持水量时的土
水势为-50~-350毫巴,大多集中于-100~ -300毫巴间。
(四)全容水量
指土壤完全为水所饱和时的含水 量,也可以用重量百分率表示。 土壤水分达到全容水量时,土壤水 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 力水,基本上充满土壤孔隙系统, 它的水吸力pF值等于零。
贵州地下河流
三、土壤水分平衡
(一)土壤水分状况的类型 维索茨基根据土壤水的收支状 况分为三种类型: 淋洗型(入超) 非淋洗型(平衡) 蒸发型(出超)。
淋洗型的特点是降水量大于蒸发、
蒸腾和径流量的总和,每年有一部 分降水通过土层进入地下水。 例如,我国东北林区红松天然林下 暗棕色森林土;云南西双版纳热带 季雨林下砖红壤,则属于季节性淋 洗类型。
3.渗透势–
Ψs 是由土壤中可溶性盐所引起的势, 在含有比较高的可溶盐分的土壤中, 土壤水的浓度增高,势能下降,水 分必然由浓度低处移向浓度高处, 从而稀释了土壤水的浓度。渗透势 仅在盐渍土中以及干旱的含盐土壤 中具有意义,而在一般土壤中可以 忽略不计。负值。
4. Ψp –压力势:当土质粘重或有机质含 量很高时,水大量进入土壤时使部分空 气被封闭在毛管孔隙中产生的。为正值。 在土壤饱和状态下压力势才存在,非饱 和状态下为0。饱和土层越深压力势越大。
(五)重力水和地下水
当大气降水或灌溉强度超过土壤吸 持水分的能力时,土壤的剩余引力基本 上已经饱和,多余的水就由于重力的作 用通过大孔隙向下流失,这种形态的水 称为重力水。 地下水
第二节 土壤水的有效性
一、土壤水分常数 二、土壤有效含水范围
三、土壤水分能量概念
四、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汽压梯度是指单位距离的汽压差。 水汽总是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移动的。 汽压梯度愈大,水汽的扩散就愈快。因 为水汽压力可随土壤含水量或土壤温度 的增高而相应增大,所以土壤中的水势 梯度和温度梯度,也对汽态水的移动起 重大影响。此外,土壤中大孔隙的数量 及其通连程度,也影响到水汽的扩散速 度。一般在大孔隙多以及互相通连的情 况下,水汽扩散较快。
一、土壤水分常数
(一)吸湿系数 又称最大吸湿水量,是指干 土从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的空气中 吸收水汽的最大量,即吸湿水的 最大量与烘干土重量的百分率。
(二)凋萎系数
指土壤水分供应不足,使植物 细胞不能维持它的膨压,以致植物 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 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 相当于全部吸湿水以及部分膜状水。
第七章 土壤水分
第一节
土壤水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土壤水的有效性 第三节土壤水的运动 第四节 土壤水的来源、消耗与平衡
第一节 土壤水的基本概念
一、土壤水的类型
(一)土壤水的形态分类
(二)吸湿水
在室内经过风干的土壤,看起来似乎是
干燥了,而实际上还含有水分。如果把 这种风干的土壤样品放在烘箱里,在 105℃的温度下烘烤,或者把它放在带 有吸湿剂(例如磷酸酐)的干燥器中, 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称重一次,就会发 现土壤样品的重量逐次降低,直到称至 恒重时,这时的土壤才算是干燥了,称 为烘干土。
1.
2.基质势(MatrixPotential)过去称
为毛管势,用ψm表示。 基质势是土壤固相物质影响的量度, 它包括固相物质对水所产生的作用 力,如毛管力、表面分子吸引力等 对水所产生的一切作用。土壤含水 量愈少,其固相物质所产生的力将 土壤水分吸持得愈强烈,于是水分 愈难从土壤中抽吸出来。基质势的 符号与重力势相反,为负号。
式中③为自然含水率或绝对含水量(%),MW为 水之重量(克),Ms为105℃烘干土之重量(克)。
2.体积百分比:
用一定体积土壤中 水所占的体积百分比表示土壤含水 量。
式中R为土壤实际含水量的体积百分率 (%),Vs为土壤总体积(立方厘米), Vw 为水所占的体积(立方厘米)。
土壤含水量的重量百分率与体 积百分率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
二、土壤的有效含水范围
土壤有效含水范围
A=F-W 式中A为有效含水范围(%),F为田间持水量, W为凋萎系数。
有效含水范围与下列土壤因素有关 (一)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的影响主要是由比表面积大小和孔 隙系统的性质引起的,砂质土壤有效含水范围 小,而壤土有效含水范围最大。粘土的田间持 水量虽略大于壤土,但凋萎系数也高,因而有 效含水范围反而比壤土小。 (二)土壤结构 具有粒状结构的土壤,由于田间持水量增大, 从而扩大有效含水范围。
第四节 土壤水的来源、消耗与平衡
一、土壤水的来源 土壤水的来源是大气降水、凝结水、 地下水和人工灌溉。 其中大气降水是主要的来源,凝结水在 干旱地区以及粗质土壤上也有一定意义。 而地下水和人工灌溉水,实际上主要也 是从大气降水和部分地从凝结水转变而 来。
二、土壤水的消耗
土壤水的消耗有以下途径: (1)向下渗漏、侧向径流和地下径流 (2)蒸发 (3)蒸腾是指土壤水通过植物机体的作 用,主要是从叶面上以汽态散入大气中 的过程。
0.2-0.4mm/小时
(四)毛管水
毛管水就是指借助于毛管力,吸持和保 存在土壤孔隙系统中的液态水,它可以 从毛管力小的方向朝毛管力大的方向移 动,并能够被植物根吸收利用。 毛管力0.08-6.25个大气压,植物根系吸水 力15个大气压。 毛管水可被植物全部吸收,并可上下左右 移动。
1. 悬着水是指不受地下水源补给 影响的毛管水,即当大气降水或 灌溉后土壤中所吸持的液态水。 2. 支持毛管水是指土壤中受到地 下水源支持并上升到一定高度的 毛管水,即地下水沿着土壤毛管 系统上升并保持在土壤中的那一 部分水分。
毛管力的大小可用拉普拉斯
(Laplace)公式计算:
式中P为毛管力,即毛管压或弯月面 的正常负压(达因/厘米2,T为表面张力 (达因/厘米),r为毛管半径(厘米)。 从这个公式可见,土壤质地粘、毛管半 径小,毛管力就大。
土壤中支持毛管水上升的最大高度,理论 上可由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H为毛管水上升高度(毫米),d为土 粒平均直径(毫米)。
(4)有机质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通常有 较多的大孔隙,有利于渗透。 (5)土壤裂隙、板孔和动物穴 道
(二)、不饱和状态下土壤水 的移动
降雨或灌溉之后,随着重力水的 排走,空气就侵占较大孔隙,土壤 开始成为水分不饱和状态。这时土 壤中吸持的是悬着水,可以向任何 方向移动,但移动的速度要比饱和 状态时缓慢得多。
非淋洗型是水分收支基本平衡的类
型,大气降水只湿润一定深度的土 层,降水量与蒸发、蒸腾量大致相 等,没有多余的水流入地下水区, 例如西北的塿土就属于这种类型。
蒸发型的特点是植物的蒸腾和地表的蒸 发总量超过大气降水量,差额有时靠地 下水补足,但地下水也不是当地降水的 产物,而是从较远的外地流来的。 例如干旱地区的盐渍土就属于这个类型, 云南的干热河谷地区的稀树草原红褐土 也是如此。
三、土壤水分能量概念
(一)土水势 势的概念,将单位数量的水,由力场中的一已 知点,移至一相应点所必须做的功。 土水势:代表了土壤水在各种力的作用下所产 生的位能。 土壤水分一直是从势较高的部位流向势较低的 部位,并在这一移动的过程中释放能量。这个 运动一直持续到其总势在土壤中所有部分都相 等为止。
例1:水分移动方向是:A 例2:水分移动方向是:B
B A
二、汽态水的扩散运动
当土壤排除重力水而呈不饱和状态时,便 在充气孔隙中同时存在着汽态水的运动。土壤 含水量进一步减少以致水力传导度几近于零时, 液态水运动便基本停止,土壤水的运动形式就 以汽态运动为主。土壤内部汽态水运动的方式 就是在孔隙中,特别是在大孔隙系统中进行扩 散。扩散运动的速度和方向与汽压梯度有关,
只有当土壤水力传导度(
K )和水 势梯度( J )二者都大时,不饱和 土壤水流动速度才快,并且是从 含水量大(水吸力pF值小的部位) 的方向朝含水量小(水吸力pF值大 的部位)的方向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