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334资源量技术要求

333+334资源量技术要求
333+334资源量技术要求

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

(2002年11月26日,中地调函[2002]219号)

1 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国土资源大调查战略性矿产勘查项目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简称333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简称3341资源量)。

2 引用标准

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DD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

DD2000-02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

中地调函[2000]39号固体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指标释义

3 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3.1 333资源量:地质可靠程度为依据地表和深部工程见矿情况推断的、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即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范围内的)资源量。

3.2 3341资源量:为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预测的资源量(334)中的一部分。其地质可靠程度为依据工程见矿情况和其它地质依据推测的、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

4 地质研究程度

4.1 矿床地质研究程度

4.1.1 大致查明地层层序、岩性等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

4.1.2 大致查明主要构造的空间分布、发育程度及与成矿的关系。

4.1.3 大致查明岩浆岩的岩类、岩相、岩性特点及与成矿的关系。

4.1.4 大致查明变质作用的性质、强度、相带分布及其对矿床形成或改造的影响。

4.1.5 大致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围岩蚀变的种类、规模、强度、矿物组成、分带性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4.1.6 通过地质调查或与同类型矿山类比,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1.7 初步判断矿床的成因类型。

4.2 矿体地质研究程度

4.2.1 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物探、化探及探矿工程等勘查方法,大致掌握矿体的数量、形态、产状、规模,大致查明主要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特征。

4.2.2 大致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初步划分矿石类型并大致了解其分布特征。大致查明有用组分、主要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及变化等矿石质量特征。

4.2.3 大致查明矿体围岩的地质特征。大致查明主要夹石的岩性、产状和形态变化。

4.2.4 根据矿石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粒度等特征,与邻区同类型矿山进行全面类比,或根据可选性试验结果,初步确定矿石具有工业利用价值。

4.2.5 初步确定矿石主要工业类型。

5 工程控制程度

5.1 333资源量:沿矿体走向有工程稀疏控制,沿倾向有深部工程了解,工程之间距离基本相当于目标矿种地质勘查规范中相应勘探类型、地质可靠程度为“控制的”时所推荐的工程间距放稀一倍(或基本相当于旧规范中C级储量工程间距放稀一倍),则工程所圈闭三维空间的矿体部分,估算为333资源量。

5.2 3341资源量:沿矿体二维方向有工程稀疏控制(大致相当于上述333资源量工程间距放稀一倍。矿体规模较小时可为单工程控制),并结合地质规律、矿床特征合理推测的或依据可靠的物探异常所圈定的范围内,估算为3341资源量。

333资源量的合理外推部分为3341资源量。

6 勘查工作质量

6.1 地质填图质量

地质填图应达到相应比例尺地质测量简测的精度要求。工程和重要地质点用仪器法或符合相应精度要求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进行测定。地理底图可采用相近的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并在地质填图工作中配合GPS测量进行校正。

6.2 地球物理测量、地球化学测量质量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应符合相应规范要求。对圈定的异常按规范、规定要求进行了检查,结合地质情况对物、化探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解释。

6.3 探矿工程质量

槽、井、坑、钻等各种探矿工程达到相应规范、规程的质量要求。机械岩心钻探一般全孔岩心采取率不低于65%,矿层及其顶、底板各3-5m的岩心采取率不低于75%。目标矿种勘查规范中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6.4 采样质量

参加资源量估算的基本分析样不允许用拣块法采取,应依据矿种和探矿工程的不同,选择合理的取样方法。槽探、浅井、坑探工程应采用刻槽取样法,根据主要有用组分均匀程度,样槽横断面规格可选择10×3cm或10×5cm。钻孔岩心样按1/2均分原则取样,并注意样品的代表性。样品的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的误差不大于15%。

6.5 样品加工质量

基本分析样品的加工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要求。样品缩分遵循切乔特公式(Q=kd2),K值可取经验值,或根据样品特征和加工设备要求经实验确定。样品加工总损失率不大于3%。样品分析应由具有国家认证资质的实验单位承担,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

6.6 化学分析质量及检查

化学分析结果必须进行内、外检,一般应分批次进行。内检样品应达到全部分析样品的10%,由送样单位编密码、将队副样送原分析单位进行检查。外检样品一般应达到全部分析样品的5%,由原分析单位编密码并附原分析方法说明,将分析正样送具省级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外检。分析误差及超差样品处理办法按有关规范、规定执行。

6.7 矿石体重测定质量

矿石体重是估算资源量的重要参数。致密矿石应测定小体重,样品数量一般为30个。小体重样品的主要有用组分含量及矿石类型应具有代表性。松散矿石应适当测定大体重和松散系数,对体重值进行校正。湿度较大的矿石,应采样测定湿度,当湿度大于3%时,体重值应进行湿度校正。

6.8 其它勘查工作质量,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规定的要求。

7 可行性评价

应按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中概略研究的原则要求进行可行性评价。由于勘查工作程度较低,采矿成本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数据类比,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和矿山建设技术经济条件等参数可采用同类矿山的经验数据,结合本矿床特点,对进一步勘查意义做出定性评价。

8 资源量估算

8.1 资源量估算范围

333和3341资源量仅估算最低工业品位以上的矿体部分。

8.2 资源量估算方法

根据矿床特点、勘查技术方法及工程分布情况,选择适宜的资源量估算方法,一般可采用地质块段法或平行断面法。

8.3 工业指标选择

矿床工业指标一般采用《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1987年,地质出版社)中推荐的指标或目标矿种勘查规范中推荐的工业指标,也可采用邻近地区同类矿床矿山生产的实际指标。在确定边界和最低工业品位指标时,应充分考虑矿床的区位、地理、交通、配套资源等客观条件。

8.4 平均厚度计算

矿体平均厚度一般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当工程分布很不均匀且厚度变化很大时,用工程影响长度或面积加权计算。

8.5 平均品位计算

8.5.1 单工程平均品位

当样品长度变化不大或品位较均匀时,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当样品长度差别较大且品位不均匀时,应采用样品长度加权计算。

8.5.2 块段平均品位或矿体平均品位

当各单工程见矿平均品位变化不大时,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当各单工程见矿平均品位变化较大且工程分布不均匀时,应采用工程影响面积或长度加权计算。

8.5.3 特高品位处理

单样品位达矿体平均品位的6-8倍者即为特高品位,当矿体品位变化系数较大时,采用上限值,变化系数较小时采用下限值。在资源量估算时,对特高品位应进行处理。首先应对该样品的副样作内检分析,证明原分析结果可靠后,用原分析结果作为特高品位值。处理的办法是,以特高品位所在工程或所影响块段的平均品位代替该样品的品位值,如仍大于矿体平均品位的6-8倍时,应再次按上述方法处理。如矿体中有特高品位样品构成的连续富矿体时,应单独圈算。

8.6 矿体(块段)面积计算

可用求积仪法、几何图形法或座标计算法等方法计算。用求积仪法测定面积不得少于两次,当差值不大于2%时即为有效,以其平均值作为测定的面积值。用几何图形法计算面积时,要求图形尽可能简单,采用图件的比例尺视矿体规模而定。测定的面积值应扣除采空区的面积。

8.7 矿体的圈定与连接

8.7.1 单工程矿体边界的圈定

单工程矿体边界的圈定应严格按照工业指标和样品分析结果进行。矿体内大于夹石剔除厚度的夹石应予剔除。

在连续高于最低工业品位的样品以外,若存在大于边界品位而低于最低工业品位的样品时,可允许将“夹石剔除厚度”值以内的样品圈入矿体范围,但以块段平均品位不低于工业品位为限。对于具一定厚度且在相邻工程中具有连续性的大于边界品位而低于最低工业品位的样品,应单独圈出。

8.7.2 矿体的连接及外推

矿体的连接和外推应遵循矿床地质规律。矿体一般采用直线连接,工程间矿体的厚度,不得大于相邻工程实际控制的矿体最大厚度。

矿体的外推采用有限外推或无限外推方法。当边缘见矿工程以外有其它未见矿工程控制,采用有限外推法,外推距离可按照自然尖灭规律或基本工程间距的

1/2-1/4确定。当边缘见矿工程见矿厚度小于可采厚度时,不再外推。

当边缘见矿工程以外无其它工程控制,采用无限外推法,外推距离根据边缘见矿工程见矿情况确定,一般不超过基本工程间距的1/2。对于金属矿床如经可靠的物探或其它资料证实矿体稳定外延的,外推距离可适当增加。

当矿体仅有地表工程控制时,其推深应根据矿床地质规律确定,最大推深不得大于矿体平面长度的1/4,并不得大于400米。

8.8 资源量估算边界

矿床预查、普查阶段工作程度较低,资源量估算时,矿体外推零点边界即作

为资源量估算边界,不再内插最小可采厚度边界。

8.9 共、伴生资源量估算

矿体含多种有用组份,且均已达到各自的工业指标要求,即为共生矿,要分别估算资源量。当分布范围不相重合时,要单独圈算。若有用组分低于工业指标,但达到伴生有益组分含量要求,按主要有用组分矿体范围,估算伴生有益组分资源量。

9 其它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本技术要求未明确规定的其它地质工作要求和资源量估算要求,按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执行。

各种围堰施工方法

. 各种围堰施工方法 一、草袋围堰 1.1技术要求 围堰顶宽1m;侧边坡(高:宽)1:0.5,外侧边坡(高:宽)1:1,为防止冲刷在围堰外侧加盖彩条布。 1.2施工工艺 1)修通便道,为施工机具、材料运送提供便利。 2)清除河床上的石块、树根等杂物,以减少渗漏,自下游开始填筑至下游合拢。 3)用草袋装以松散的砂土,装土量为袋容量的1/2~1/3,袋口用细铁丝缝合。堆码土袋时,要求上下左右互相错缝,并尽可能堆码整齐。4)就位 进行测量放样后,用钢筋弯制一对带钩的竿子钩送土袋就位。 5)围堰的修筑 (1)自下游开始填筑外圈围堰至下游合拢后,在围堰外侧加盖彩条布。 (2)用泵抽水,至水深约0.5m时在堰处向下挖0.5m,然后堆码堰土袋,重新填筑粘性土至施工水位以上0.5m,形成草袋围堰筑岛,防止河床漏水,在其岛面上进行钻孔桩施工,

二、编织袋围堰 2.1施工流程 现场勘察→材料准备→测量放样→施工便道→编织袋投放、堆码→抽水→挖掘机清淤→筑土振捣→围堰加固。 2.2施工工艺 1)进行现场勘察,查看现场水文地质情况,选择、准备好合适的材料。 2)根据图纸及工作面等进行测量放样,确定出围堰位置。 专业资料. . 3)根据现场实地考察,在合适接口修筑临时施工便道。 4)投放袋装量为袋容量1/2-2/3的编织袋,编织袋投放前尽可能清除堰底河床上的杂物、树根、杂草等,以减少渗漏;袋口应用麻绳或绑扎丝绑扎,并进行平整。投放编织袋时不宜采用抛投,应采用顺坡滑落的方式,并要求上下层互相错缝,且尽可能堆码整齐。在水中投放编织袋,可用人机配合,机械送到位,人工下袋。编织袋应顺坡送入水中,以免离析,造成渗漏。填筑堰堤的材料采用抗渗性能较好的土,以利阻水、减少漏水、渗水。当水深无常清淤除杂时,编织袋的投放速度速度不宜过快,在投放编织袋时应同步压实,一是保证围堰围堰稳定性,一是应尽可能利用编织袋把淤泥挤跑。 5)编织袋堰堤的高度、坡度、宽度按施工设计而定,但一般堰顶宽

运用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

运用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 农作物种质资源作为人类发展的宝贵财富,近年来越来越受重视,因此各地也积极采用托普云农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来开展保护工作,而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会认为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主要是长期储藏种子资源的库体,主要承担的是创造合适的储藏环境,实现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储藏的工作目标,但是实际上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应用,也可以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管理,在调用资料和使用这些种质资源的时候会更加方便。 过去,虽然我国不少地区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工作,通过开展种植资源的研究、收集、保存和鉴定抢救了不少的种质资源材料,但是由于采用的种质资源库只有单一的保存功能,数据新型还是以纸质的形式管理和记录,需要查询的时候,也往往只能是机械式的逐页查找,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不便于育种工作者和生产者及时获取种质资源信息,因此随着科技的发展,托普云农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对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进行改造和升级,新型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不仅承担了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贮藏的任务,而且还具备数据资料管理功能,能够更加方便的查询和调取种质资源信息。 托普云农具备种质资源管理功能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不仅能为农作物遗传育种提供方便和快捷的种质资源信息查询服务,而且对作物品种选育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而通过实际的应用也表明,通过对它的开发使用,可以大大提高种质资源的实际利用率,促进培育突破性品种的进程,使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托普云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为了发掘和收集各种农作物品种种子,科学地加以贮藏,使种质在十几年甚至数十年之后仍具有原有的遗传特性和很高的发芽力,对于品种改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并为生物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种质和研究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贮藏环境(主要指温度和湿度)对种子的寿命影响很大。根据库内温、湿度环境的不同,种子贮藏建筑可分为3类: ①长期贮藏库,温度-10℃以下,相对湿度30~40%%左右,贮藏期为30年以上; ②中期贮藏库,温度0~5℃,相对湿度40~60%,贮藏期为5-15年左右; ③短期贮藏库,温度10~15℃,相对湿度50~60%,贮藏期为3-5年; 二、托普云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制冷部分: 1.冷冻机组采用全自动控制方式,压缩机选用美国艾默生谷轮涡旋式高性能压缩机,机组机组采用低噪音风机以及风机压力控制系统。 2.内机低噪音冷风机2套,外机低噪音箱式机组2套的双压缩机模式: A据故障状态轮值。当一台机组有故障出现,则备用机组立即启动,最大限度保护种子

(完整word版)信息资源管理

第一编信息资源管理导论 一、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信息生产者等)的集合。这里的信息活动包括围绕信息的搜集、整理、提供和利用而开展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 二、信息资源的类型: 1.记录型信息资源:包括由传统介质(纸张、竹、帛等)和各种现代介质(如磁盘、光盘、缩微胶片等)记录和存贮的知识信息,如各种书籍、期刊、数据库、网络等。记录型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信息资源的主体。 2.实物型信息资源: 这是用实物本身来贮存和表现的知识信息,如某种样品、样机,它本身就代表一种技术信息。这类信息资源不能直接进入信息系统,要对其进行管理,必须先将它转换成记录型信息。 3.智力型信息资源: 这类信息资源主要表现为人脑存贮的知识信息,包括人们掌握的诀窍、技能和经验,又称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它由人的活劳动携带,根据社会需求提供各类咨询服务。 4.零次信息资源: 这类信息资源是指各种渠道中由人的口头传播的信息。零次信息的存在形式、传播渠道具有较大的随机性,难于存贮和系统积累,给这类信息资源的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搜集、记录、整理和存贮。 三、信息资源的特征:需求性,稀缺性,选择性,共享性,时效性,不可分性,不同一性,驾驭性。 四、信息资源的功能 (1)经济功能 信息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具有经济功能。信息资源的经济功能表现在多个方面,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对社会生产力系统的作用功能。 1.信息要素的注入有助于提高生产力系统中劳动者的素质,缩短劳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及熟练过程,使各生产要素以较快较佳的状态进入生产运行体系,从生产过程的时效性上表现与发挥其生产力功能。 2.信息要素通过与生产力系统中的不同决策管理层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增强管理层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可知度和透明度,提高

围堰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围堰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摘要: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中,进行导流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对于工程的进度、 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围堰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展开论述,论述围堰修建的相关技术要求和安全管理规定,期望能够对于水利工程施工 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围堰技术;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应用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项目,水利工程的质量关系到国计民生,开展水利 工程的施工技术创新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导流的 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河道中修建围堰,目的是阻挡流水,对于水利设施进 行相应的保护。目前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进行围堰的修建,有的是临时性维 护结构,有的是永久性水利设施,如何根据使用的材料和水流的位置,进行围堰 的位置的确定,施工技术的实施,是要依据不同的水利工程的类型、适用条件等 进行论证的。 1、工程概况 某水利工程建设标段设置了地面桥梁4座,均为小跨径桥梁,河道宽约45米,水深3-4米,水流表面平静。桥梁上部拟采用先张法预制空心板,桥台采用钻孔 灌注桩基础,中间为排架式墩,钻孔桩桩径1.4米,桥梁防撞栏采用普通钢筋。 工程的地质结构从上到下包含了填土、灰色黏土、青灰色黏土粉土。水位受到洪 水影响不大。 施工技术方案采用了木桩土围堰施工。在围堰量侧打上木桩,设置了竹片笆,左右穿排语桩间,形成了钢铁丝拉紧牢固的篱笆墙,再使用编织袋装粘性土将水 加以阻挡,中间筑起截面为梯形的土体围堰,截断河道,采用大功率抽水泵抽干 了围堰中间的水,并将各种淤泥、杂物清除,换填厚砂垫层并找平,达到了灌注 和钻孔的目的[1]。 施工流程示意图 2、围堰施工技术要求 2.1由于采用了编织袋装粘性土进行防护,坡面在施工前,清除了河床表面的石块、水草、树根,防止出现杂物夹层,造成围堰底部渗漏,围堰在管架桥左右 两侧起筑,木桩的末端为直径不大于10厘米的红松木,使用挖掘机压入土中, 施工的时候木桩从一端压入,使用钢铁丝直径不小于10毫米)拉紧牢固,人工 安装桩顶拉筋和竹片篱笆,打入深度土中,淤泥层深度大于1.5米。 2.2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填筑施工的时候,土石要从已出水的围堰端部顺坡进行填筑入水,防止土体离散。填筑土石从上游到下游一次进行,填筑土出图后, 采用分层夯实的方法填筑。顶面高度不小于水位的0.5米,围堰的局部如果出现 了渗水的现象,应采取有效的止漏的方法,防止渗水影响施工。填筑围堰施工技 术后使用大功率抽水泵抽水并将淤泥予以清除。施工便道宽大于4米,路面硬化,保持整洁美观[2]。 2.3围堰施工技术实施的原则,要本着创新的要求,进行标准化施工,根据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好各项施工环节的落实,确保水利工程能够跟上科学技术 发展步伐,保持与时代同步。首先是制定围堰技术施工方案,对于施工技术的布局,要从全局进行考虑,保证水工程建设能够实现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操作。总体设计方针是依据工程的规范性制度,保证工程运行的合理性和环境适应性。

种质资源库建设方案

***国家级中草药种质资源库配套设施建设 工作方案 ***国家级中草药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于2014年开工建设,2016年建成。项目总共投资约8655万元。"***国家级中草药种质资源库"主要包括种子库、植物离体种质库、信息中心。位于***,正式启用后将使*** 乃至西北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得以保存。 ***中草药种质资源库从概念形成到竣工历时3年,建筑面积约560㎡。如运行后具体目标是在第一个5年内达到300种3000份(株),15年内达到1600种1.6万份(株)野生中草药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库因资金等原因缺少配套设备并未投入运行,只在田间进行中草药种质资源的繁殖工作,为保存现有的种质资源特制定此工作方案。 1、总体科学目标 其总体科学目标是:建成一个依托***、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一流的野生中草药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和科学体系,实现自动化管理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库。使中国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安全得到可靠的保障,将对抢救、保存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促进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和中药材规范化栽培,填补生物资源种质保存系统的缺陷等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保存中药材遗传资源,为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立背景 ***是全国中草药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产业在全国具 有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全省14个市州的70多个县区均有 中药材生产,中草药种类多,产量大,品质好,有特色,全 省中草药品种9500多种,位居全国第二,是名副其实的中 药材资源宝库。主要的中草药资源有1600多种,野生植物 类1270种,其中动物类214种,矿物类43种,目前人工种 植中草药350余种,分布较大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200余种。随着物种消失的速度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植物种子 保护的重要性,而中药材种质资源是其中重要的一类。种质 资源库作为***中草药种质资源保护领域的一个重点建设工程。将进一步促进校地科技合作,对***乃至西北的生物多 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的中医药产业科 学发展和教育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种质资源库是具有重要影响的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 保藏设施,保藏能力将达到西北领先水平,并具有不可替 代性。目前在临时仓库已收集保存约100种300份野生植 物种子。 ***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宜多种中药材 生长,中药材野生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黄芪、党参、当 归等道地药材的栽培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素有“千年药乡” 和“西北药都”之美称;早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著《本 草经集注》中就有“黄芪第一出***,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的记载;北宋《太平御览》所引的南北朝《秦州记》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第1节导言:信息革命与信息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为人类认识世界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武器。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不难发现一些重大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因素。 200多年前,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向机械化的转变,资本主义生产体制得以确立,社会进入“机械化时代”。而19世纪中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使电力技术在能源、通信、照明、运输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电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冶金技术、化工技术、内燃机技术等技术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把人类带入工业社会。 如果说,近代两次技术革命利用机械力、蒸汽、电力、石油等动力方面的变革,实现人类体力上的解放,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场能源革命。那么,20世纪中叶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技术革命,实质上人类智力的解放,是一场智力革命。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新的科技密集型经济形态,使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性或支配性资源。信息与材料、能源共同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发展,信息迅速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走向社会化、产业化,并成为主导现代社会的支柱产业。这种变化不仅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和社会运行机制,而且还贯穿于各种社会职业活动之中,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一、信息技术与信息革命 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简单地讲,微电子技术就是一门使电子器件或电子设备微型化的技术。其基本构成是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其特点是精细或超精细的“微”加工技术。如智能手机就是微电子技术的一个结晶。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呈现出如下的特点或趋势: (1)数字化。各种文字的、图形的、图像的、声音的信息被进行二进制编码,即数字化。它是一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 (2)小型化。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智能手机等不断更新换代,功能不断提高,体积越来越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必备工具。 (3)网络化。从局域网到广域网,从有线网到无线网,从传感器网到物联网,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使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 (4)智能化。从人们常见的手写输入、搜索引擎等软件,到指纹识别器、机器人等硬件,再到复杂的智能交通管理等应用系统,用智能技术开发的软件、硬件和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业务活动的高效化和自动化,提高了人们信息处理和管理的效率。

各种围堰施工要点

(1)钢板桩围堰 钢板桩围堰施工工艺流程见图6-2-7-*。 钢板桩围堰施工程序见图6-2-7-*。

①围囵安装 当水深较大时,常用围囵(以钢或钢木构成的框架)作为钢板桩的定位和支撑。即先在岸上拼装围囵,运至墩位定位后,在围囵内插打定位桩,把围囵固定在定位桩上,然后在围囵四周的导框内插打钢板桩。 安装围囵时,应进行测量定位。用一层导框做成的围囵,一般是先打定位桩,再在定位桩上挂装导框,导框可以在岸边组成,浮运到位以缆索锚碇,在开始插打板桩后,逐步将导框转挂在已打好的板桩上。用有脚手桩的转盘式或旋转式桩架时,导框可挂靠在外侧的脚手桩上,用浮式转盘式或旋转式桩架时,一般用转动的桩架先打好定位桩再安装导框。 ②插打与合龙钢板桩 开始的一部分逐块插打,后一部分则先插合龙后再打。 插打前,在锁口内应涂抹防水混合料,组拼桩时应用油灰和棉絮捻塞拼接缝。 插打钢板桩的次序,从上游一角开始,至下游合龙。这样不仅可以使围堰内避免淤积泥砂,而且还可以利用水流冲走一部分泥砂,以减少开挖工作量。更重要的是保证围堰施工的安全。 插打钢板桩时应严格控制好桩的垂直度,尤其是第一根桩要从两个垂直方向同时控制,确保垂直不偏。在垂直导向设备导向下,一般先将全部钢板桩逐根或逐组插打到稳定深度,然后依次打入直至设计深度,插打的顺序按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一般自上游分两头插打向下

游合龙。插打前在锁口内涂抹以黄油、锯末等拌和物,组拼桩时,用油灰和棉花捻缝,以防漏水。钢板桩顶达到设计高程的平面位置偏差,在水上打桩时不得大于20cm,在陆地上打桩时不得大于10cm。在插打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其平面位置是否正确,桩身是否垂直,发现倾斜立即纠正或拔起重插。 钢板桩采用振动锤插大,打钢板桩时,如起重设备高度不够,允许改变吊点位置,但吊点位置不得低于桩顶一下1/3桩的长度。围囵将合龙时,宜经常观测四周的冲淤状况,必要时应采用措施,预防上游冲空、涌水或者下游淤积,影响工程进度。 钢板桩围堰在合龙时往往形成上窄下宽的状态。这使得最后一组板桩很难插下。常用的办法是将邻近一段钢板桩的上端向外推开,以使上下宽度接近;必要时,可根据实测宽度,做一块上窄下宽的异形钢板桩,合龙时,先将异形钢板桩插下,再插最后一块标准钢板桩。 钢板桩围堰平面见图6-2-7-*。

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与设计中常遇见的问题

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与设计中常遇见的问题 1、如何确定建设面积 建设种质资源库, 最主要的问题是建多大面积才能满足需要。现以中期库贮藏水稻种子来计算说明, 一般中期库贮藏种子每份为300g, 一般在685 mm×585 mm×115 mm种子筐中可摆放40份种子,那么设计一间摆放10排,每排摆放10列的移动种子架的冷库,其面积需[0.72×10+1.4]m ×[0.62×10+2.0]m=70.52 m2, 若种子架高度为摆放15筐, 则种子架高度需2.2m,库的净高度需3.2 m。使用面积为70.52 m2, 净高为3.2 m的储藏冷库, 其可存放水稻种子份数为6万份。那么若要建设一座存放12万份的典型低温种质资源库,则可按以下内容估算出所需的使用面积: 冷库140 m2, 机房20~40 m2, 缓冲间20~40 m2, 接纳室20~40 m2, 清选室20~40m2, 发芽室40~60 m2, 干燥及包装室60~80 m2, 水分测定室20~40 m2, 临时库20~40 m2, 值班室30m2, 配电及控制室20~40 m2, 临时存放室20~40m2, 会议室100 m2, 计算机室100 m2, 厕所及走廊130~170 m2, 总使用面积为760~1 000 m2。因此,要建设一座保存12万份的种质资源库,则需要申请建筑面积为970~1 300 m2, 即需在使用面积基础上增加30%。若需要配备研究实验室、拷种室和晾晒场等,可在上述面积基础上增加。 2、地面保温防冻处理 冷库地面保温防冻处理也需引起注意, 曾出现过因没有做地面保温处理,而使冷库地面发生冻裂现象。防冻保温处理一般做法是做架空层,在架空层上再做防水处理并铺垫抗压的保温材料,然后在保温层上再做水泥地面,内铺设钢筋以加强抗压强度。

各种围堰施工方法

各种围堰施工方法 一、草袋围堰 1.1技术要求 围堰顶宽1m;侧边坡(高:宽)1:0.5,外侧边坡(高:宽)1:1,为防止冲刷在围堰外侧加盖彩条布。 1.2施工工艺 1)修通便道,为施工机具、材料运送提供便利。 2)清除河床上的石块、树根等杂物,以减少渗漏,自下游开始填筑至下游合拢。 3)用草袋装以松散的砂土,装土量为袋容量的1/2~1/3,袋口用细铁丝缝合。堆码土袋时,要求上下左右互相错缝,并尽可能堆码整齐。 4)就位 进行测量放样后,用钢筋弯制一对带钩的竿子钩送土袋就位。 5)围堰的修筑 (1)自下游开始填筑外圈围堰至下游合拢后,在围堰外侧加盖彩条布。 (2)用泵抽水,至水深约0.5m时在堰处向下挖0.5m,然后堆码堰土袋,重新填筑粘性土至施工水位以上0.5m,形成草袋围堰筑岛,防止河床漏水,在其岛面上进行钻孔桩施工, 二、编织袋围堰 2.1施工流程 现场勘察→材料准备→测量放样→施工便道→编织袋投放、堆码→抽水→挖掘机清淤→筑土振捣→围堰加固。 2.2施工工艺 1)进行现场勘察,查看现场水文地质情况,选择、准备好合适的材料。 2)根据图纸及工作面等进行测量放样,确定出围堰位置。

3)根据现场实地考察,在合适接口修筑临时施工便道。 4)投放袋装量为袋容量1/2-2/3的编织袋,编织袋投放前尽可能清除堰底河床上的杂物、树根、杂草等,以减少渗漏;袋口应用麻绳或绑扎丝绑扎,并进行平整。投放编织袋时不宜采用抛投,应采用顺坡滑落的方式,并要求上下层互相错缝,且尽可能堆码整齐。在水中投放编织袋,可用人机配合,机械送到位,人工下袋。编织袋应顺坡送入水中,以免离析,造成渗漏。填筑堰堤的材料采用抗渗性能较好的土,以利阻水、减少漏水、渗水。当水深无常清淤除杂时,编织袋的投放速度速度不宜过快,在投放编织袋时应同步压实,一是保证围堰围堰稳定性,一是应尽可能利用编织袋把淤泥挤跑。 5)编织袋堰堤的高度、坡度、宽度按施工设计而定,但一般堰顶宽度要保持在2米的宽度。围堰要结构坚实,不透水。 6)编织袋围堰按要求筑成后,将塘积水抽到塘外流水渠,根据水量投入多台抽水泵,并分班轮流抽水,抽水应24小时不间断。塘局部低洼积水采用挖掘机开沟引流到集水坑抽出。 7)水塘积水排干净后,采用挖掘机清除淤泥,清淤过程中保证编制袋围堰稳定,清淤应清理到硬底。清淤后塘底应无水及淤泥,填筑前应验收合格。 8)紧贴编织袋围堰侧及时填筑抗渗性能较好的土(粘土)。填筑土方时,避免堰堤坍塌是围堰成败的关键,为此筑土时,应同步进行振捣振实,加强堰堤的强度和稳定性。 9)为保证围堰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应及时对围堰进行加固处理。 三、钢板桩围堰 3.1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钢板桩定位放线及定位桩施打→钢板桩施打→开挖及围檩设置→基坑主体结构施工→填土→拆除围檩及支撑→回填原状土至原地面→拔除钢板桩。

资源管理平台系统-技术方案

资源管理平台技术方案

文档修改记录 版本号修改内容描述修改人修改日期V0.1 建立 V1.0 修订

目录 1概述 (1) 1.1 编制目的 (1) 1.2 编制依据 (1) 1.3 建设目标 (1) 1.4 设计原则 (2) 1.5 术语及缩略语 (2) 1.6 引用文件 (3) 2主要功能与战术技术指标 (3) 2.1 总体要求 (3) 2.1.1 可定制性 (4) 2.1.2 可靠性 (4) 2.1.3 可扩展性 (4) 2.1.4 实用性 (4) 2.1.5 安全性 (4) 2.1.6 易维护性 (5) 2.2 主要功能要求 (5) 2.2.1 集成架构设计 (5) 2.2.1.1 硬件设施及基础监控层 (5) 2.2.1.2 采集管理平台层 (5) 2.2.1.3 资源层 (5) 2.2.1.4 应用层 (6) 2.2.2 业务系统集成注册发布管理 (7) 2.2.3 数据采集处理功能 (7) 2.3 主要战术技术指标 (8) 2.3.1 响应时间 (8) 2.3.2 可用性指标 (8)

3系统总体设计 (10) 3.1 系统体系结构 (10) 3.1.1 系统组成 (10) 3.1.2 组成架构 (12) 3.1.3 技术体制 (14) 3.2 系统使用流程 (14) 3.2.1 用户角色 (14) 3.2.2 工作流程 (16) 4分系统设计 (18) 4.1 系统运维管理功能 (18) 4.2 注册发布管理功能 (18) 4.2.1 功能组成 (19) 4.2.2 形式审查 (19) 4.2.2.1 功能说明 (19) 4.2.2.2 业务流程 (19) 4.2.2.3 外部信息关系 (20) 4.2.3 数据审核 (21) 4.2.3.1 功能说明 (21) 4.2.3.2 业务流程 (21) 4.2.3.3 外部信息关系 (22) 4.2.4 数据发布 (23) 4.2.4.1 功能说明 (23) 4.2.4.2 业务流程 (23) 4.2.5 数据查询 (23) 4.2.5.1 授权内数据查询 (23) 4.2.5.1.1 功能说明 (23) 4.2.5.1.2 业务流程 (24) 4.2.5.2 授权外数据查询 (24)

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的一般要求

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的一般要求 托普云农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已经成为当前抢救优质种质资源的重要设备,满足了种质资源长期保存的特殊需求,而随着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已经纳入到了很多地区计划中的一部分,而为了让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发挥出其应用的作用,满足种植资源长期安全、稳定贮藏的需要,托普云农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的过程中,以下的基本要求是必须要满足的。 1.邻近农业科研单位,并有适量的耕地,以便进行育种; 由于托普云农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多是为了服务于农业育种,培育优质的农业新品种,因此为了方便工作,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地点应该是临近农业科研单位,同时为了更好的实践,还应该有适量的耕地,以便进行育种,验证新品种的生产效果。 2.交通方便,水电供应可靠,位于污染源的上游或上风向; 水电供应可靠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关键的,由于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工作是依赖于电力的,因此如果一旦供电不足或者断电,都会对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中的额种质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为了提高种质资源保存的安全性,水电供应必须可靠。而将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在污染源的上游或上风向,可以有效避免污染物对种质资源的影响,提高保存的效果。 3.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品种资源库,库址要远离强电场、强磁场、强振源,以保障计算机运行安全可靠。 随着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发展,它越来越向着自动化控制的方向靠拢,而计算机作为智能控制的重要中枢,在很多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都会配备,而强电场、强磁场、强振源等是会对计算机的运行造成影响的,因此为了保证计算机运行安全可靠,提高控制效果,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地应该要远离强电场、强磁场、强振源。 安全性是托普云农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课题,因此对于地质条件也要要求,应该选择地质条件好,地下水位低,且易排除雨水的地区。另外一些考虑因素还包括便利性和成本,因此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还应该选择气温稳定、湿度低、绿化条件好的地区,有利于节省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 4.托普云农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意义: 为了发掘和收集各种农作物品种种子,科学地加以贮藏,使种质在十几年甚

《信息资源管理》第五章-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

第五章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 5.1信息资源采集技术 5.1.1文本生成 将汉字输入到计算机里一般有两种方法:人工键入和自动输入。 1、键盘录入 2、语音识别 3、手写输入 4、OCR识别 5.1.2 图像扫描 5.1.3 音频采集和生成 1、音频采集 2、波形声音的有关参数 (1)、采样频率 (2)、位参数 (3)、声道数 3、波形声音的采集、处理和输出 4、语音合成 语音合成技术是让计算机能够产生高清晰度、高自然度的连续语音,在人机对话、语音咨询、自动播音、语音教学、电话翻译、因特网、电子商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5.1.4视频采集 视频采集卡是将模拟摄像机、录像机、LD视盘机、电视机输出的视频信号等输出的视频数据或者视频音频的混合数据输入电脑,并转换成电脑可辨别的数字数据,存储在电脑中,成为可编辑处理的视频数据文件。 5.1.5 自动识别技术 1、自动识别技术的种类与特征比较 (1)数据采集技术 光存储器 磁存储器 电存储器 (2)特征提取技术 动态特征 属性特征 2、条码技术 条码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以及相应的数字组成,这种用条、空组成的数据编码可以供条码阅读器识读,而且很容易译成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这些条和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组合方法,构成不同的图形符号,即各种符号体系(也称码制),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合。

3、光学字符识别OCR 4、磁条(卡)技术 5、IC卡识别技术 6、声音识别技术 7、视觉识别 8、射频识别技术(RFID) 5.2 信息资源压缩技术 5.2.1压缩编码的评价与分类 媒体数据压缩方法根据不同的策略可产生不同的分类。 第一种,根据质量有无损失可分为有损编码和无损编码。 第二种,按照其作用域在空间域或频率上分为:空间方法、变换方法和混合方法。 第三种,根据是否自适应分为自适应性编码和非自适应性编码。一般来说,每一个编码方法都有其相应的自适应方法。 多媒体数据依据压缩算法进行分类的方法主要有: 脉冲编码调制(PCM): 预测编码: 变换编码: 统计编码: 混合编码: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需求分析设计说明书 学院:信息学院研 13级

学号: 1043113266 姓名:杨涛 目录 一. 引言 (3) 1.1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 (3) 1.2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功能和特点 (4) 1.3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设计目的 (5) 1.4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开发步骤 (4) 二. 需求说明 (4) 2.1需求分析 (6) 2.2可行性分析 (6) 2.2.1 技术可行性 (6) 2.2.2 经济可行性 (5) 2.2.3 操作可行性 (5)

三. 系统构架及开发工具简介 (7) 3.1应用系统架构方式 (7) 3.1.1 B/S架构概述 (7) 3.1.2 系统体系结构 (6) 3.2开发工具简介 (7) 3.2.1 系统开发技术JSP (7) 3.2.2 ORACLE简介 (7) 四. 概要设计 (8) 4.1系统具体功能 (8) 4.1.1 系统的整体功能模块 (8) 4.1.2 系统的不同用户操作权限介绍 (8) 4.1.3 系统整体界面设计 (8) 4.2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8) 4.2.1 一般用户登陆操作流程介绍 (9) 4.2.2 一般用户登陆后台验证流程介绍 (9) 4.3数据库设计 (10) 4.3.1 逻辑设计 (14) 4.3.2 数据字典设计 (14)

一. 引言 1.1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教学资源的数量与日俱增。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组织是相当有必要的。但是,简单地实现以二进制形式组织教学资源、以计算机管理代替人工管理教学资源这个功能是不能满足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要求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改变传统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生在教室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是当今信息化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即教学的重心开始由“教”转向“学”,使学生完全从教师控制的家教式、被动式学习状态转变为自主学习、双向交流的状态。 目前,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都往网络化方向发展。即在原有功能基础上增加一些实时的教学功能,比如:教师在线解答疑难问题、学生通过观看在线视频、视频点播或者进入虚拟教室来实时地进行学习,这也是我国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一个发展趋势。 1.2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功能和特点 本系统能实现一般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应该具有的基本功能。比如:学生用户快速搜索、浏览、下载学校最新公告和其所需教程、课件;教师用户发布课件、上传相关教学辅助材料,对相关课程,教案等进行增加,编辑,删除。教

信息资源管理整理资料(精简版)

第一章 1.材料、能源、信息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P15 2.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P16 3.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P16 4.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特点:小型化、网络化、智能化、系统化P16 5.3C革命: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和自动控制(Control)P16 6.3A革命:工厂自动化(FA)、办公自动化(OA)、家庭自动化(HA) 7.因为信息技术发展而导致的社会变革称为信息革命 8.信息革命具有技术科学化、群体化、智能化、高新性等特征。 9.“高”特征:高驱动、高增值、高智力、高战略、高风险、高时效。 10.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agenda for action) 11.信息化特指一个具体组织实体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过程与活动。P19 12.信息化的特点:非物质性、超时空性、可扩展性。P20 13.信息资源经管(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简称IRM)是以经管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学等为基础,研究和探索人类信息经管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科学方法,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P20 14.信息的性质:普遍的和无限的、信息依附于媒体且可以独立与原事物、信息可以共享、信息可以变换、信息可以传递但不增值、信息是动态且有时效的、信息具体而可以被感知和处理的P26 15.信息的功能:信息是生存与发展的必要资源、信息是知识和智能的源泉。P30 16.信息的生命周期:信息收集、组织、存储、检索、传输、加工和利用P31 17.资源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且具有一定量积累的客观存在形式。P32 18.资源的内在属性:需求性、稀缺性和可选择性。P32 19.狭义信息资源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P34 20.广义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及其生产者、信息技术的集合,包括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为某种目的而生产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集合,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信息技术集合。P34 21.信息资源的特征:不可分性、积累性或非消耗性、认知相对性、不同一性、驾驭性。P34 22.狭义的信息资源经管以信息为经管对象,研究信息采集、存储、检索、加工、分析、传递和共享等环节中的技术方法及其经管问题,以便提高信息过程的效率,以最佳的方式满足人们的需求。 23.广义信息资源经管是有效地确定、获取、综合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信息需求的过程,即对信息内容及其支持工具的经管,是对信息资源实施规划、组织、预算、决算、审计和评估的过程P36。 24.信息资源经管(IRM):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信息及其生产者和支持工具进行规划、组织、开发、利用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社会服务。P36 25.促进信息资源经管产生的主要因素有:信息爆炸、三个应用学科的发展,信息资源地位提高。P37 26.政府信息资源经管和如数情报信息资源经管是信息资源经管产生、发展和深度应用的最重要的两个领域。P37 27.三个应用学科:数据库经管、记录活文献经管和数据处理。 第二章 1.信息资源经管的任务是:调动好相关的人力资源,借助适宜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相应的信息系统,对信息实行有效的经管,达到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以促进组织战略实现的目的。P45 2.组织战略是组织为了在外部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在总结经验、调查现状和预测未来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 3.组织战略一般包括三类:总战略、经营战略、职能战略。P46

中国烟草种质资源库管理细则

中国烟草种质资源库管理细则 (修改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实现中国烟草种质资源库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国家烟草种质资源库的功能和作用,加强烟草种质资源的保护,促进烟草种质资源的交流和利用,根据《烟草种质资源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订本细则。 第二条中国烟草种质资源库是中国烟草种质资源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国家烟草专卖局。 第三条中国烟草种质资源库的依托单位是中国烟草总公司青州烟草研究所。中国烟草种质资源库由依托单位进行日常管理。 第四条中国烟草种质资源库的任务是,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要求,对国内外收集烟草种质资源进行整理、登记、编目、鉴定、保存、交流和利用;保证国家烟草种质资源的安全和各项任务的完成。为全国及烟草行业的科研、教学、烟草育种和生产提供烟草种质利用和信息服务。 第二章烟草种子入库与更新管理

第五条繁种单位送交中国烟草种质资源库种子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当年新收获的烟草种子; 2.未受损伤和药物、辐射等处理; 3.种子的质量和数量不得低于《中国烟草种质资源库种子入库质量及数量标准》(见附件1); 4.经检验无明显病虫害。 第六条入中国烟草种质资源库保存的种子,必须填写《中国烟草种质资源库种子入库清单》(附件2)。种子袋内必须有原始标签(标明统一编号、品种名称、保存单位编号),种子袋上也应有与袋内标签一致的标识。 第七条中国烟草种质资源库接纳人员,依据本细则第五条的有关规定,对入库种子进行初查,开具种子接纳收据。 第八条入中国烟草种质资源库的种子,必须按《烟草种子检验规程》YC/T检测种子的发芽率、净度和含水量。 第九条经检测对符合入库标准的种质,开具《中国烟草种质资源库种质保存证明》(附件3)。 第十条种子入库前须进行种子的干燥处理,使种子含水量达到入库规定的标准。 第十一条入库种子采用铝箔袋密封包装冰柜贮藏。种子袋规格12.5cm×8.5cm,密封边距1.0cm。袋面标识须包括“统一编号”、“种质代码”、“品种名称”、“保存单位”和“单

围堰施工技术控制标准

围堰施工技术要求 一围堰型式 根据截流量相对较小的情况,围堰设置一个,一次性断流。围堰型式为粘土心墙坝,坝长273米。堰顶高程1280.00m,上游坡1:3.0,下游坡1:2.5, 堰顶宽6m。上、下游设防滑坡压脚。心墙顶宽3m,顶高程1278.00m,坡比1:0.3。基础开挖至相对不透水的淤泥质层,最大坝高17米。上游护坡拟采用防渗聚氯乙稀膜(塑料布)和砂土袋支护,下游坡面采用块石支护,块石支护厚度大于30cm。 详见围堰标准剖面图。 二回填料质量控制指标 由于本工程的气象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所限,回填土石料的含水量偏高,多大于20%,为保证坝坡的稳定,增大围堰尺寸,放缓坝坡。根据现场的供料条件,施工中,施工控制参数拟定为: 1、心墙体渗透系数设计为K≥1×10-5cm/s。土料含水量不应大于15%,压实 后的干密度应过1.7t/m3,铺土厚度50cm。15吨平碾静压碾压基本达2遍即可,各层碾压后须用推土机或挖掘机进行刨毛。若无法用平碾碾压,则应使用推土机6遍以上碾压。 2、上游回填料以泥岩和土混合料为主,渗透系数控制在K≥1×10-3cm/s左 右,含水量20%,干密度1.9~2.0t/ m3。碾压遍数2~3遍。 3、下游回填料以含石料相对较多的任意料回填,含水量20%,干密度 2.0~2.3t/ m3。碾压遍数3~5遍。 三施工方法 1.基础处理 目前我方已开始充分利用大坝清基产生的可利用渣料对堰体进行回填,回填自右向左岸推进,逐层填筑至设计高程,预留宽6米左右的拢口在导流洞可过流之前过水。合拢之前,及时完成已回填部分的削坡和上下游护坡工作。 心墙部位基础开挖,河床段清除砂卵砾石层,最好达相对不透水层,对基坑无法彻底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doc 28页)

更多资料请访问.(.....)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资源编码方法 Integrated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Resource Objects Coding

版本号 1.0.0 2008-××-××发布2008-××-××实施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 目录 前言 (3) 1 范围 (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 参照字符集 (5) 4 资源编码的定位 (5) 5 资源编码的编码原则 (5) 6 公共资源的机器编码 (5) 7 设备的机器编码 (6) 7.1 设备 (6) 7.2 机架 (7) 7.3 机框 (7) 7.4 槽位 (8) 7.5 板卡 (8) 7.6 端口 (9) 8 连接的机器编码 (10) 9 编制历史 (11) 10 修订详细记录 (11) 11 附录 (11) 11.1 省份和地市拼音缩写 (11) 11.2 设备类型英文缩写规则 (19) 11.3 带宽类型符号规则 (22)

前言 本规范书是根据相关标准,结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和省公司具体情况制订的。编写格式和方法采用我国标准化工作导则的有关规定。 本规范的主要目的是统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资源编码的命名方法。 本规范只适用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尚有待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拥有本规范的知识产权。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保留对此规范书的解释权和修改权。 本规范是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系列之一,该系列规范的结构、名称如下: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1]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基站资源关系管理需求分册 [2]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空间资源管理需求分册 [3]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动力及配套资源管理需求分 册 [4]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备品备件管理需求分册 [5]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通用功能分册 [6]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系统架构和接口分册 [7]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技术架构分册 [8]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资源命名规则发布子系统技 术要求 [9]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空间资源命名规则 [10]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动力及配套资源命名规则 [11]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资源编码方法 [12]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空间资源模型 [13]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动力及配套资源模型 [14] QB-X-XXX-XXXX 中国移动总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总册 [15] QB-X-XXX-XXXX 中国移动总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基础功能规范

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助力于林木种质资源的建设和管理

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助力于林木种质资源的建设和管理 一、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简介概述: 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或林木种子标准样品库,英文意译为”种质银行“,是当前最有效、最安全的保存方式,它包括种子低温保存、超低温保存及种质离体保存等方法,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主要有原地保存、异地保存和设施保存3种方式。种质库保存以种子为主体的作物种质资源及其近缘野生植物,这些材料可随时提供给科研、教学及育种单位研究利用及其国际交换。种质库在接纳到种子后,需对种子进行清选、生活力检测、干燥脱水等入库保存前处理,然后密封包装存入-18℃冷库。托普云农已为广大科研院校、教育及育种单位研发建设的林木种质资源库,助力种质资源保存工作。 近年来,大规模的林木种植,直接导致了病虫害连年发生,并且范围不断扩大,这种状况直接加快了物种的灭绝,为了加强林木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切实保护我国珍贵树种的林木种质资源,托普云农研发了一种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它可以对林木种质资源进行有效储藏,延长种子的使用寿命,为农林种植提供物质基础。 当前我国对于种植资源保护的意识和重要性认识都有所提高,因此这也促进了当前各地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但是由于我国林木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工作起步较晚,因此林木种质资源库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责任,而林木种质资源库的应用目的,就是要能够保存足够的林木种质资源,并且保证种质资源的生命力,使其能在经过长期的保存之后,仍然能够供育种专家利用。

当然利用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进行种质保存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为我国农业生产服务。因此一方面要利用林木种质资源库来完善和健全种质资源的保存工作。另一方面还需要做好种质资源的中期保存和分发,负责新引进、新搜集种质的评价鉴定、繁种优异及贮存材料的更新等。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主要有原地保存、异地保存和设施保存3种方式。设施保存的场所又称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或林木种子标准样品库,英文意译为”种质银行“,是当前最有效、最安全的保存方式,它包括种子低温保存、超低温保存及种质离体保存等方法。种质库保存以种子为主体的作物种质资源及其近缘野生植物,这些材料可随时提供给科研、教学及育种单位研究利用及其国际交换。种质库在接纳到种子后,需对种子进行清选、生活力检测、干燥脱水等入库保存前处理,然后密封包装存入-18℃冷库。托普云农已为广大科研院校、教育及育种单位研发建设的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助力种质资源保存工作。 二、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主控系统功能: 1、全新动态恒温恒湿控制系统,响应快,精度高。 2、任意设定的温度、湿度控制参数,自动构成局部的微气候环境。触摸屏尺寸不小于5.7英寸,所有的参数显示和设定均可在触摸屏上进行,在全彩色触摸屏上进行参数设置等操作的功能,可根据种子种类的不同选择最佳制冷或除湿的运行模式,可在触摸屏上直接设置温度,湿度,时间,模式等参数, 具有实时温湿度,历史温湿度数据曲线,设备运行状态显示,故障图形代码显示等专用功能。 3、整个控制系统具有计算机通讯接口,如有需要可以安装上位机软件对整个控制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对库房的的温湿度数据进行电脑数据显示、曲线显示、数据记录以及打印等。 4、各档程序参数长期记忆,系统意外断电后可以自动恢复运行,并且不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