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心得记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总结(精选2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总结(精选2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fbb60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d8.png)
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总结(精选23篇)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总结篇1听后隋老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在深入的研究了教材后,今天我也上了这节课。
课堂上我引领学生体会这对父与子的“了不起”。
学生能从其他父母的表现中体会到这位父亲的伟大和对孩子深沉的爱。
在5——11节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在想象,补充父亲和有些人,消防队长,警察的对话。
通过这一活动的设计学生初识非逻辑对话在表达中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父亲救子之心的急切和忘我。
在体会救人艰难时,我又引导学生想象三十八小时这一时间有多长,平日里我们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作什么,而父亲在这三十八小时里做了什么——他只是用手不停的挖,不曾喝水,不曾睡觉,不曾休息,不顾一切的,只有一个念头支撑着他——“儿子在等我!”。
通过这一联系生活实际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正式这样一个信念让他有了惊人的毅力,有了非凡的举动。
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对这一父亲更加钦佩,对父爱感受也更进一层。
结尾处我有引导学生选择文中一角色对父与子说点什么。
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总结篇2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
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既然是感人的故事,我们常常会由情入手来展开我们的教学。
我抓住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这个情感线索来展开教学的。
首先由地震后,一群孩子的父母见到自己孩子所在的漂亮三层教学楼化为废墟之后的言行举止与阿曼达的父亲做比较入手。
让孩子们感受到同样是对孩子的爱,但阿曼达的父亲更多了一分执着。
而后在探讨阿曼达的父亲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出父亲的执着,不顾一切。
而这一连串的言行举止都缘于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在这部分教学中主要抓住了两个语段:1、父亲不顾旁人的劝说,依旧执着地挖着。
2、父亲不顾自己的身心俱疲,依旧执着地挖着。
而这两部分的教学,我把他们紧紧的整合在一块来展开教学。
《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心得
![《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a1a3ce910c22590102029df0.png)
《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心得《地震中的父与子》被收录于人教版语文书五年级上册第十七课,但它几乎每隔两三年就要修订一下,唯一修订的地方就是开头第一句话的时间。
以下是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心得5篇,欢迎阅读参考!《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心得1这学期,我学习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文中流露出的浓厚的父子亲情,深深地震撼了我。
这篇文章主要讲: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位父亲冲向孩子的学校,当时学校已倒塌,孩子生还的机会渺茫,别人都放弃了寻找孩子,只有这位父亲坚信儿子在等着他。
父亲不停的挖掘着。
最终在废墟里救出了儿子。
地震发生后,在学校倒塌的废墟上,一位满脸灰尘,双眼充满血丝的男子爬在瓦砾堆上挖着、挖着,当我读到挖到第38小时时,我不禁在心里赞叹:天哪!38小时!那可是一天半还多2小时,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位父亲不顾安危和疲劳,去挖掘学校的废墟救儿子?是伟大父爱和他作为父亲对待儿子的责任心!继续读,我认为儿子也是非常了不起,他信任父亲,相信父亲对他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然后,他就这样等待着父亲来救他,而且他不断给予同学们鼓励,让同学们有信心活下去。
最令人惊叹的是他说的一句话: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7岁的孩子,竟然会在如此危险的关头,让同学先脱离危险,若没有高度责任心和临危不乱的处事态度是不可能做到的。
相比而言,我十分缺乏这种相互信任。
当别人好心帮助我时,我生怕别人会搞砸了,所以就不领情;当别人耐心建议我时,我会考虑别人是否还另有图谋。
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信任是双方共享的所有关系中最重要的特质。
对别人的信任会自然而然地拓展你的胸襟。
同时,你也赢得了别人的信任。
这世界上,信任是一种弥足珍贵的东西,没有人能够用金钱买得到,也没有人可用利诱和武力争取得到,它来自于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是活在灵魂里的清泉,让心灵充满纯洁和自信。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精选12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f3c602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28.png)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精选12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精选12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深受感动,彼此的信任。
在一次大地震中,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一位父亲,冲向学校接儿子时,看见了教室变成了废墟。
过路的家长看见了这片景象,都伤心地走了,可是,这为父亲不是这样的,而是挖掘这片废墟,过路人都劝他不要再挖掘了,已经没希望了,可他不听,因为他说过: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和儿的时候,听到了儿子的声音。
当时,他满脸都是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他和过路人一起挖掘废墟,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他叫儿子出来,可是儿子要先让他的同学们先出去。
最后,儿子说了一句话:我不怕,我知道,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我真佩服这对父子之间彼此信任的感情。
俗话说得好:患难见真情。
这对父子之间建立了多么深厚的感情呀!孩子了不起,父亲更了不起,如果没有他们之间的彼此信任,我想,这个孩子和他身边的14个同学,早已经死在这场地震当中。
如果没有他们之间的彼此信任,我想,这为父亲早已经失去了一个儿子。
不就是这彼此之间的信任,拯救了这对父与子吗?《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2今天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感受颇深。
文中讲述了在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地震之后,儿子不幸被坍塌的校舍掩埋了,父亲化悲痛为力量,凭着自己的顽强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救出了连同自己孩子在内的十几个小孩。
我深深地被这位父亲的行为所震撼,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他能如此冷静,如此坚持,这是一份怎样的信任和默契支撑着他?又是一份怎样的执着驱使着他?还记得那年暑假,爸爸带我去北京旅游,在参观故宫的时候,由于我好奇,不知不觉就和爸爸走散了,等我反应过来,茫茫人海哪看得见爸爸。
我心慌、紧张、惶恐的不由哭了起来,我站在原地一边哭一边大声喊着,好一会看见神色焦急的爸爸一边四下张望,一边不时的询问路人,还时不时的大声喊着我的名字,我看见了爸爸,顾不得脸上的泪水,狂奔过去,爸爸欣喜的一把抱住我,连声说:“都是爸爸不好,都是爸爸不好,别怕,爸爸来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446c7533c1ec5da50e27057.png)
《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反思10月17日,我认真地听了名师李老师的一堂精彩的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从李老师的教学中我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很大的帮助。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中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向老师在讲授本课时首先让学生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伟大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一)明确学习任务(二)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三)研究有价值的问题:体会父子的了不起首先,学生谈自己对课文中的某些段落、句子的理解;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
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有着坚定的信念!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有这样伟大的父亲怎能没有伟大的儿子呢?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品质。
(四)创设情境,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
课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希望——渴望——失望\希望)。
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与旁边的人是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
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五)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感受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心得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b617462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4c.png)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心得在地震中,人们总是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这同样也是一个让人们机会接受挑战、成长和学习的时机。
在这个时候,人们必须要学会如何面对恐惧、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以及学会如何帮助别人。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部通过一个家庭的真实经历记录下来的电影,它以非常真实的方式呈现了人们在地震中的种种经历和反应。
在电影中,父亲和儿子在灾难中学会如何相互支持和帮助,他们之间的互动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让人们深思和愉悦。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父子俩在地震中遭遇了巨大的威胁和风险,他们必须要互相支持和鼓励才能生存下去。
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学习、探索、改变自己,最终在遭遇不幸的同时,也取得了成功。
在电影中,父子之间有很多的交流和互动,父亲在面对儿子的时候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情商和行为表现力。
通过森林中的战斗,他教会了儿子如何对抗恐惧,如何在危机中保护自己,如何帮助别人。
这不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教会了我们很多有用的技巧和方法。
观看这个电影,我们不仅学到了如何如何在剧烈的地震中求生,还学会了如何保持冷静、如何安慰慢慢失去信心的人以及如何帮助别人。
在电影中,父亲设立了一个小的对讲机系统,很好的精神安慰了他们组里的其他成员,增强了他们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这样的互动和教育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用它来帮助、鼓励别人。
此外,电影中也展示了人们在困难时刻的激情和感情。
从刚开始的焦虑、恐慌到慢慢的冷静和以身作则,父子俩的情感活动无时不在体现着他们自身的情绪体验和内心感受。
这样的情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灾难对人的考验和挑战,也进一步让我们认识到家庭和亲密关系在生命之旅中的重要性。
总之,电影《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作品,它体现出了人们在灾难中应对挑战、成长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同时也带给了大家很多感性的启示和思考空间,值得推荐给大家。
《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心得记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心得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9817b77a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be.png)
《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心得记录《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心得记录听了任莉老师上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听后细细品味,深有感触,更是受益无穷。
任老师教学的是第一课时。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
任老师一句:“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简洁明了,但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开场不多的几句师生对话,教师的反馈仍让人眼前一亮。
一个个场景,巨大的反差,强烈的对比,教师的提示,既让学生了解了突如其来的地震的可怕,也让学生认识到作者遣词用句的功夫。
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任老师抓住“你对这对父子有什么评价?”这个问题来引出“了不起”,紧接着围绕“父亲的了不起从哪些方面看出来?”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再次读课文,深入探究,一步步深入思考并交流。
学生从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父亲的艰辛和父亲伟大的爱,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人。
父亲为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展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由于这个突破口找得比较准,整体的教学效果很不错。
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就是抓着“了不起”这条主线来展开,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在教学过程中,任老师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
让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标,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
最后,让学生写写父亲想对儿子说的话。
学生的语言非常感人。
此时此刻,学生对父爱的理解是饱满的,触及到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对其成长也会有深远的影响。
我体会到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
用文字展现生活实际,既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触动学生内在情感世界。
此时,他们的所想所说都是情真意切,感受至深。
在这里再现了人文魅力,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
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感悟
![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b7064e3bee06eff9aef807c9.png)
《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感悟今天听了李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由于是我们这学期的第一堂教研课,所以本着学习的态度进行了认真的聆听。
这一堂课,给自己留下了几点感受和收获,让自己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一、李老师能抓住标题和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概括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以及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这也为学生概括全文内容做好的铺垫。
并通过这场地震引出课文的主人翁,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二、抓好突破点,轻松处理教材。
整堂课中,李老师紧紧抓住一个“了不起”贯穿全文。
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作用。
上课整体感知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评价一下这对父与子。
在文本的结束段中,孩子们很容易就找到“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而很容易抓住了文章的突破点。
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教师处理教材上确实有独到之处。
三、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了不起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在教学中,李老师不但关注文本的理解,更关注语言形式,不但引导学生知道课文说了什么,写了什么,更注重了引导学生领悟到课文是怎么说、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写。
例如:在理解父亲的了不起时,学习抓住语言、动作、外貌等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抓住了动作、外貌、语言等细节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时表现人物的品质、特点的表达效果和重要作用。
再学习动词“挖”时,将“挖“换成”搬、刨、掏“等。
在换词训练语言实践中学习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四、在最后的小练笔中,李老师出示了“词语加油站”帮助学生在描写父亲神态,动作,心理时更好的运用。
李老师在小练笔结束后总结了“从几位同学的小练笔中,我感受到了一位坚忍不拔,有坚定信念的父亲。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有一点不足,李老师在让学生概括全文内容时太过着急了,没有让个别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直接让全体学生参照屏幕上的句子,齐说课文内容,这不够恰当。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心得范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心得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e681d9b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d.png)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心得范文1、《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心得范文读了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以后,感受到父爱在特殊的环境中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还有父与子之间那种相互信任和那种坚定的信念和坚持。
父亲始终坚信儿子在等待着自己的救援。
而儿子也坚信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自己和同学们。
就是这种信念帮助他和同学们活了下来,创造了奇迹。
作为父亲如果能使孩子这样相信自己,同时感染别人。
那一定是父与子之间长久积累下来的,在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这种信念和坚持一定伴随着他,不论顺境还是逆境,这是他人生最大的财富。
作为现代的父母,我感觉,我们在这方面,还是有欠缺的。
父母之爱,说白了就是在点滴之间。
希望能和其他孩子的父母共勉之。
2、父与子700字阅读心得优质范文前些天,我从的书箱里翻到了一本漫画书,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是德国的卜劳恩画的,看了让人忍俊不禁。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我的爸爸和书中的父亲一样,其实爸爸并不是我心里想得那样凶,他也是一个很爱我的好爸爸。
父与子读后感;他们过着无忧无虑,快乐温馨的生活,从一对普通的父子成了200万马克和宫殿的继承人,又漂流到无人的小岛,但他们那善良、淳朴的性格和深深的父子情一直伴随着他们到漫画结尾。
这部漫画以深深的父子情感动了数亿读者,但其间又不失搞笑之风。
那就让我来介绍父子俩吧!爸爸这位爸爸深爱着自己的儿子,虽然没有真正为我们说明,但在他的每一个举动中,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他非常善良,也非常幽默,同时带着一种傻乎乎的感觉,让人一见到他就有一种想笑的冲动。
哦,对了,他还经常为了一些小错误,打儿子。
不过,棍棒底下出孝子,儿子非常爱他的爸爸;俗话说;打是情,骂是爱。
爸爸因为把孩子当做亲人,所以才打孩子。
这是一位十分爱自己孩子的父亲。
儿子是一个聪明、淘气的小男孩,他时常会“捉弄”老爸,但同时他又会使用他的小聪明替爸爸解决问题。
但有时却会被爸爸“误解”,招来一顿痛打。
他爱他的爸爸,当他的爸爸受到别人嘲笑时,他总会替他的爸爸打抱不平。
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有感
![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e6893bc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8.png)
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有感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有感周五,我去 xx 小学听了三位市教坛新秀老师的公然课。
一节是 xx 镇的吴老师上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还有两节是xx 镇小的方老师和汾口镇小的程老师上的《纸船微风筝》。
三节课听下来,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三位老师的语言特别的优美,不论是语速、语音仍是感情。
由于是借班上课,因此在上课以前三位老师都会先与学生进行沟通,再导入到新课。
接下来,我就分别对三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感觉。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情特别浓的文章,叙述的是地震发生后,父亲向来深信儿子没有死,坚韧不拔的用自己的双手在废墟和瓦砾中找寻中儿子;儿子呢,也向来深信父亲会来救自己的。
第一课时,吴老师选择了学习前一部分。
她先以学生谈谈父亲母亲对自己的爱和观看唐山大地震揭露课题,导入新课。
吴老师主假如让学生用横线找出文中父亲的伟大的段落或句子,并在旁边空白处写上标注。
接下来,吴老师请同学来读读他们找出的句子并谈谈原因。
而后,她出示一些句子段落要点解说。
在整个过程中,吴老师让学生从朗诵中感悟和领会父亲的伟大,向来环绕和重申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跟你在一同。
”在这节课中,学生朗诵全文基本没有,还有就是课后的习题没有拿到讲堂中达成。
吴老师的语言特别柔和、优美,特别有感情。
我感觉特别的“悲伤” ,她把我也带入了情形,会不知不觉的感觉自己也是学生中的一员。
我的主要目的仍是要听听各位优异的老师是如何上低年级的课的。
《纸船微风筝》这篇课文我还没上,我要先听为快。
两位老师上的是同一篇课文,因此是同课异构。
两节课要点都放在一开始小熊和松鼠经过纸船微风筝变为了好朋友。
在自由朗诵后,方老师设计了一个填空题,让学生经过达成练习,知道整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在学习生字词部分,两位老师都采纳了各样方式去读(指名读、开小火车读、当小老师领读)。
方老师用编谜语的方式教大家识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新地震中的父与子教研心得体会范文5篇
![最新地震中的父与子教研心得体会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282ce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47.png)
最新地震中的父与子教研心得体会范文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被收录于沪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第八课(文章名改为《父与子》)、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第十七课。
下面是关于最新地震中的父与子教研心得体会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最新地震中的父与子教研心得体会(1)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和关注青少年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不是靠灌输。
”我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紧扣这几点,突出人文性。
一、创设情境调动情感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媒体的运用。
上课伊始,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录象,教师谈话激情:“大家看,一场大地震正在发生,一个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读一读这个发生在地震中的故事。
”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二、读中体验感受文本的震撼三、尊重学生的感受体现人文性在思考“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个很有分量的问题时,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回点拨。
然后交流学习成果。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在探究中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在这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相互合作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和感悟,通过交流讨论,丰富了个体探究所得。
四、升华感情再现人文魅力最后,我让学生讲讲他们父子、母子之间互相爱护、信任的故事。
有个学生讲的故事非常感人:有一次他爸爸抱着他下楼,不小心摔一跤,但还紧紧地抱着他,结果导致他爸爸骨折。
此时此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理解是饱满的,触及到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对其成长也会有深远的影响。
我体会到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
用文字展现生活实际,既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融动学生内在情感世界。
此时,他们的所想所说都是情真意切,感受至极。
在这里再现了人文魅力。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我们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意中。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读后感(三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读后感(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2a111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72.png)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读后感《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通过描写地震灾难中父子之间的温情互助,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这篇课文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和触动,让我重新认识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人性的伟大。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父亲和儿子在地震中的故事。
当地震突然来临时,父亲和儿子被困在废墟中,他们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挑战。
然而,在这个危机时刻,父亲展现了超乎想象的勇气和毅力,他积极地去寻找帮助,并保护着自己的儿子。
父亲的冷静和勇敢表明了他对儿子的深爱和责任感。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能够保持冷静、坚强和乐观的态度,这种精神和勇气是不可思议的。
同时,儿子也展现了成熟和坚强的一面。
他没有感到害怕,而是勇敢地面对困境,并且尽力帮助自己的父亲。
他们之间相互依靠,互相支持,共同面对这场灾难。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再次认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可贵。
在课文中,父亲和儿子的爱是无私的,他们在危机中的互相帮助和支持表现出了无尽的爱和耐心。
他们展现的勇气和坚韧是亲情的力量所激发的,他们从灾难中获得了力量,坚持着希望和生命的信念。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告诉我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坚强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篇课文,我也认识到人性中那份伟大和善良的一面。
当灾难来临时,人们总是能够展现出最真实和最具有人性的一面。
在这篇课文中,父亲在地震发生时没有丧失理智,而是积极地去寻找帮助。
他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努力,这展现了人性中最坚韧的一面。
他的勇气和冷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品质。
父亲和儿子之间的爱和互助也让我感到温暖和感动。
他们相互依靠,互相支持,这种亲情是无法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的。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我也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地震是一场可怕的灾难,它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痛苦和伤害。
而正是在这样的灾难面前,人们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坚强。
他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这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课文中的父亲和儿子被困在废墟中,他们可能遭受到了巨大的痛苦和困扰,但他们依然坚持希望和生命的信念,这是人类的伟大之处。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总结5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总结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f81317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1b.png)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总结5篇第1篇示例: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往往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在地震中,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父与子之间的教学与学习也在这一时刻得到了加强和深化。
本文将通过分析地震中父与子的教学经验总结,探讨如何更有效地教育孩子应对地震灾害。
在地震中,父亲应该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和保护者。
父亲可以通过平时的家庭教育和演练,教导孩子如何正确行动。
在地震发生的时候,父亲可以告诉孩子要保持冷静,迅速躲到桌子下或者墙角,保护头部。
父亲还可以教导孩子如何寻找最安全的地方躲避,比如在开阔地带远离高大建筑物等危险地带。
父与子可以一起进行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亲可以模拟地震情况,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躲避姿势和保护头部的方法。
通过不断地演练和训练,可以提高孩子在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反应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果断和稳定地行动。
父亲可以与孩子一起学习地震发生的原因和预警信号。
通过了解地震的危害及其影响范围,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地震带来的威胁。
父亲还可以教导孩子如何根据地震预警信号采取相应的行动,比如听从有关部门的命令,迅速疏散到安全地带等。
父子之间的沟通也十分关键。
在地震中,父亲应该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安抚他们的情绪,并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
父亲要保持冷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地震中的紧急情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总结主要包括成为引导者和保护者、地震应急演练、学习地震知识和预警信号以及加强沟通。
父亲在地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引导和教导孩子如何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
希望通过父子之间的教学与学习,能够使孩子们在面对地震灾害时更加淡定和勇敢。
【2000字】第2篇示例: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往往来临的时候带来巨大的恐慌和危险。
在地震中,人们往往需要迅速采取正确的行动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在这个关键时刻,父与子之间的教学和沟通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
《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有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d0647c1179563c1ec5da71ff.png)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有感作者:宁静夏日今天,我有幸听了省级特级教师柴东升老师的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她的课犹如春风化雨浸入我心,在我心中泛起层层涟漪。
涟漪之一:故事引入,渲染气氛。
故事梗概:在印尼,突发泥石流,父亲听到声音异样跑出门看,这时房屋倒塌。
母亲为给儿子撑出一块的空间,只身双手托起木板及上面承载的重物。
其承受重物约350公斤是母亲身体体重的7倍,她坚持3.5小时,他们得救后,她还依然保持托举姿势。
是什么支撑着她?那就是爱与信念。
柴老师以故事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涟漪之二:快速识字,梳理文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柴老师识字方法以“趣”字为先。
教给学生按照汉字构字规律分析汉字的同时,教给学生多种巧妙识字方法,以动脑识字为主,把识字过程变为思维活动的过程,激发识字兴趣。
步骤一,按照汉字构字规律分析汉字,追踪溯源让学生快速识字。
今天柴老师不仅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还教会了我们该如何去教学。
步骤二,通过词语的排列,让学生‘我的发现’——文章内容。
如幻灯片打出:第一排,洛杉矶,昔日,混乱,废墟,爆炸,瓦砾。
第二排,疾步,颤抖。
第三排,阿曼达,没砸着。
让学生动脑思考,从而概括文章内容。
柴老师的筛选关键字梳理文章的方法,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涟漪之三:鉴赏课文,感悟真情。
鉴赏句子方法多种多样,柴老师也是运用手法灵活多样。
最触动我心的如:其一,抓文眼,提携全篇。
“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对“常”字的理解,让学生说出带有常的词语,从而剖析父子之间那句话是印在心里的,而且已上升为一种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柴老师抓住文眼学生瞬间就读懂了全篇。
其二,改换标点符号,体会人物情感。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把时间的词语间逗号换成顿号。
《地震中的父与子》观课报告
![《地震中的父与子》观课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e5e7768f5335a8102d2207a.png)
《地震中的父与子》观课报告在今天的研修学习中,我认真聆听了杨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我感觉杨老师不论是在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师的课堂表现、课堂提问、学生活动、还是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方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杨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非常成功地把握与处理了教材,可以说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是非常科学、合理、准确的。
本课顾老师的情感教学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教学中,杨老师以情感为主线,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展现人间父子情深的氛围,开课伊始教师通过板书“地震”一词提问学生:“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什么?”用一个故事表现了一个母亲顽强求生救女儿、感人至深的画面,很好的创设了情景,可以为本课的成功做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接着杨老师抓住地震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这个实际问题,播放了相关视频,给学生心灵造成强大的震撼,学生自然联想到地震的“惊心动魄”、“惨不忍睹”、“痛不欲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紧接着,教师仍以情入手,让学生从自己最感动的父亲在废墟和瓦砾中整整挖了38小时这段感人的内容出发,在情感的升华中体会父子之情。
在分析父亲的形象时,展现了三幅画面:1、父亲见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但又重新挺立;2、很多人劝阻,但他坚持着挖废墟;3、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的画面。
顾老师首先抓住最有说服力的第三幅画面:父亲伤痕累累,坚持挖了38个小时的画面,让学生充分朗读、感悟,使学生感受到父亲那沉甸甸的爱和对儿子的深深地爱。
特别是杨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38小时有多长,平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这么长的事件相当于我们上了54节课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方式去牵动的着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和对儿子的承诺。
由这幅画面联想到在挖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并且自己联想画面,拉近了学生与人物的距离,与文本产生共鸣,然后在折射到其他两幅画面让学生体会到父亲的爱与对儿子的承诺。
情感的一次次推动使学生成功地理解父亲的了不起,也很自然的理解了儿子的了不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心得记录听了任莉老师上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听后细细品味,深有感触,更是受益无穷。
任老师教学的是第一课时。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
任老师一句:“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简洁明了,但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开场不多的几句师生对话,教师的反馈仍让人眼前一亮。
一个个场景,巨大的反差,强烈的对比,教师的提示,既让学生了解了突如其来的地震的可怕,也让学生认识到作者遣词用句的功夫。
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任老师抓住“你对这对父子有什么评价?”这个问题来引出“了不起”,紧接着围绕“父亲的了不起从哪些方面看出来?”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再次读课文,深入探究,一步步深入思考并交流。
学生从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父亲的艰辛和父亲伟大的爱,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人。
父亲为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展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由于这个突破口找得比较准,整体的教学效果很不错。
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就是抓着“了不起”这条主线来展开,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在教学过程中,任老师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
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
让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标,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
最后,让学生写写父亲想对儿子说的话。
学生的语言非常感人。
此时此刻,学生对父爱的理解是饱满的,触及到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对其成长也会有深远的影响。
我体会到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
用文字展现生活实际,既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触动学生内在情感世界。
此时,他们的所想所说都是情真意切,感受至深。
在这里再现了人文魅力,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
我认为这种亲情教育不止让学生受到感染,而是思考、是行动,将课堂的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成长中。
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魅力所在!更让我明白: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