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报燕王书原文及翻译
报燕惠王书原文及翻译
报燕惠王书原文及翻译报燕惠王书原文及翻译导语:《报燕惠王书》是战国时期燕国大将乐毅回复燕惠王的信,各位有兴趣的可以学习一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报燕惠王书原文及翻译,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报燕惠王书原文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以身得察于燕。
先王过举,擢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
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曰:“夫齐,霸国之余业而最胜之遗事也。
练于兵甲,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
与天下图之,莫若结于赵。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起兵击齐。
以天之道,光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
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自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
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谦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乐毅报燕王书
乐毅报燕王书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乐毅报燕王书。
文章选自《战国策·燕策》。
题目是后人所加。
主要叙述燕昭王时。
大将乐毅率兵伐齐。
先后占其七十余城。
惠王即位后中了齐国的反间计。
派骑劫去代替乐毅。
乐毅害怕出现祸患而出奔赵国。
燕国就战败了。
惠王遣使谴责。
乐毅便作书辩说。
先缅怀先王对其知遇之恩。
追述伐齐之功业。
也表明自己对燕之耿耿忠心。
极力颂扬先王之贤明。
君臣之融洽。
反衬惠王之昏庸。
最后言自己奔赵正是为全先王之名和惠王之义。
以古之君子为榜样。
同时也对惠王提出了希望。
全文无正面批驳。
而从表明自己心迹入手。
心平气和。
情辞恳切。
清浦起龙评:“无一语遮盖。
一字粉饰。
浑厚平直。
昌明磊落。
战国第一流人。
第一等文。
”。
作品名称,乐毅报燕王书。
创作年代,战国时期。
作品出处,《战国策·燕策》。
文学体裁,散文。
作者,不详。
下七十余城。
尽郡县之以属燕。
三城未下。
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
用齐人反间。
疑乐毅。
而使骑刦代之将2。
乐毅奔赵。
赵封以为望诸君。
齐田单诈骑刦3。
卒败燕军。
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
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
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
将军为燕破齐。
报先王之仇。
天下莫不振动。
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
寡人新即位。
左右误寡人4。
寡人之使骑刦代将军。
为将军久暴露于外。
故召将军。
且休计事。
将军过听。
以与寡人有隙。
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
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臣不佞5。
不能奉承先王之教。
以顺左右之心。
恐抵斧质之罪。
以伤先王之明。
而又害于足下之义。
故遁逃奔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6。
故不敢为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
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7。
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
不以禄私其亲。
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
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
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
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观之。
史记·乐毅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乐毅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张凤岭译注【说明与解析】本篇是著名军事家乐毅的专传并附其子乐间及同宗后辈乐乘传。
燕国原是战国七雄的弱者,无端遭到强齐的侵凌。
燕昭王即位后,招贤纳士,发愤图强,决心报仇雪耻。
当复仇时机到来时,乐毅向燕昭王冷静、客观地分析了时局,提出了正确的战略主张:联合楚、赵、韩、魏四国,利用秦国,共同伐齐。
昭王虚心采纳了乐毅的意见,命乐毅任上将军,率五国军队,大败齐军,取得了以弱胜强,报仇雪耻的辉煌胜利。
故《太史公自序》说:“率行其谋,连五国兵,为弱燕报强齐之仇,雪其先君之耻,作乐毅列传第二十。
”太史公为乐毅立传的意旨于此可见——肯定其战略主张,颂扬其历史功绩。
但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却无端被黜,被迫逃往赵国,其原因就是新君惠王嫉贤妒能并为齐国所利用。
惠王担忧乐毅会借赵伐燕,派人指责乐毅并强作辩解,乐毅作书回答。
传中不惜笔墨地引录了回信全文。
在这封信里,乐毅着重缅怀昭王的知遇之恩,剖白自己对燕国的一片忠心,委婉地驳斥了惠王,并表示决不因个人恩怨,借赵伐燕。
太史公引录全信的意图是清楚的,一方面揭露惠王的昏庸无能,另一方面展现乐毅坦荡宽阔的胸襟,说明惠王的担忧纯系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小人、君子两相比照更加突出了乐毅的高尚人格。
这篇传记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概略介绍乐毅生平事迹而详录其回信全文,这种写法可谓别具一格。
作者引录全信固然与这封信本身文情并茂有关,更重要的是信中全是思想的吐露,这样的记述乐毅外在军事活动的同时将其内在的精神世界揭示出来,从而把乐毅既长于军事又具有政治头脑和高尚情怀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更加充分而富有光彩。
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
乐羊曾担任魏文侯的将领,他带兵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灵寿封给了乐羊。
乐羊死后,就葬在灵寿,他的后代子孙们就在那里安了家。
后来中山复国了,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又灭掉了中山国,而乐家的后代出了个有名人物叫乐毅。
乐毅很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
昌国君乐毅文言文翻译
《战国策·昌国君乐毅》原文及翻译战国策原文: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
乐毅奔赵。
齐田单卒败燕军。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
乐毅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选奔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
闲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
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
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译文:昌国君乐毅,替燕昭王联合了五个国家的军队去攻打齐国,攻下七十多座城池,并把这些地方全部作为郡县划归燕国。
《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导语:《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乐毅者.其先祖日乐羊。
乐羊为瑰史侯将.伐取中山。
魏文侯对乐羊以是寿。
乐羊死.葬于是寿,其后子孙因家焉。
中山复目,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
厦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击赵适魏。
闻燕昭王咀子之之乱而齐大赃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
于是屈身下士。
先礼郭隗咀招贤者。
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旺客礼待之。
乐毅辞让.避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
齐辟王强.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递与三晋击秦.助越灭中山。
破宋,广地千余里。
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
潜王自矜.百姓弗堪。
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乐毅对日:“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采易独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厦楚、魏。
”于是使乐彀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说秦以伐齐之利。
诸侯害齐潘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毂。
乐毅于是井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毂独追。
至于临蕾。
齐昏王之胜济西,亡走,保于莒。
乐毂独留绚齐,齐皆城守。
乐毅攻入临蕾。
尽取齐宝财物馨嚣输之燕。
燕昭王大悦,亲至济上劳军.行赏堆士。
封乐彀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毂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牧留掏齐五岁.下齐七十奈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厦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问于燕.日:“齐城不下者两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
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齐之所惠,唯思他将之采。
”于是燕惠王目己疑乐彀,得齐反问。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乐毅助燕王破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乐毅助燕王破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
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
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
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
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
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
”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
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
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
”遂进军深入。
齐人果大乱失度,潜王出走。
乐毅入临淄,取宝物、祭器,输之于燕。
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四》)材料二: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使人让.乐毅。
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
赵若许约,楚、魏、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
’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
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乐毅报燕王书范文
乐毅报燕王书范文同时也对惠王提出了希望。
全文无正面批驳。
而从表明自己心迹入手。
心平气和。
情辞恳切。
清浦起龙评:“无一语遮盖。
一字粉饰。
浑厚平直。
昌明磊落。
战国第一流人。
第一等文。
”。
寡人之使骑刦代将军。
为将军久暴露于外。
故召将军。
且休计事。
将军过听。
以与寡人有隙。
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
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臣不佞5。
不能奉承先王之教。
以顺左右之心。
恐抵斧质之罪。
以伤先王之明。
而又害于足下之义。
故遁逃奔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6。
故不敢为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
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7。
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
不以禄私其亲。
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
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
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
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观之。
先王之举措。
有高世之心。
故假节于魏王8。
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王过举。
擢之乎宾客之中9。
而立之群臣之上。
不谋于父兄。
而使臣为亚卿10。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
可以幸无罪矣。
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
不量轻弱。
而欲以齐为事。
’臣对曰:‘夫齐。
霸国之余教11。
而骤胜之遗事也12。
闲于甲兵。
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
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
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
宋地。
楚。
魏之所同愿也。
赵若许约。
楚。
魏尽力。
四国攻之。
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
具符节。
南使臣于赵。
顾返命。
起兵随而攻齐。
以天之道。
先王之灵。
河北之地。
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
济上之军。
奉令击齐。
大胜之。
轻卒锐兵。
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13。
仅以身免。
珠玉财宝。
车甲珍器。
尽收入燕。
大吕陈于元英14。
故鼎返乎历室15。
齐器设于宁台。
蓟丘之植16。
植于汶篁17。
自五伯以来。
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顺于其志。
以臣为不顿命18。
故裂地而封之。
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
臣不佞。
自以为奉令承教。
可以幸无罪矣。
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
功立而不废。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古文观止报燕王书》原文及翻译
《古文观止·报燕王书》原文及翻译原文: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
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
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
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乐毅报燕王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乐毅报燕王书》原文、译文及赏析这封信,回答燕惠王的责问,措辞极为婉转得体;又恰到好处地显示出作者的善于谋划,善于用兵,以及善于全身保名。
靠君臣知遇来建功立业,是古代不少有才能的人的愿望,所以这封信成为历代所传诵的名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乐毅报燕王书》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乐毅报燕王书先秦:佚名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
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
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
乐毅报燕惠王书注释、分析
乐毅报燕惠王书乐毅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
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以身得察于燕。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强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业,而骤胜之遗事也。
练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功之,则必与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图之,莫若结于赵。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欲也。
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以为然,乃口受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起兵击齐。
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磨室,蓟丘之植,植于汶篁。
自五霸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傔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
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
早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修法令,顺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郢。
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吴王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
子胥不早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
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
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燕王劝乐毅文言文
燕王劝乐毅文言文
《资治通鉴》中燕王劝乐毅的原文如下: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
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
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先王曰:“善。
”。
《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导语:《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乐毅者.其先祖日乐羊。
乐羊为瑰史侯将.伐取中山。
魏文侯对乐羊以是寿。
乐羊死.葬于是寿,其后子孙因家焉。
中山复目,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
厦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击赵适魏。
闻燕昭王咀子之之乱而齐大赃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
于是屈身下士。
先礼郭隗咀招贤者。
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旺客礼待之。
乐毅辞让.避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
齐辟王强.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递与三晋击秦.助越灭中山。
破宋,广地千余里。
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
潜王自矜.百姓弗堪。
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乐毅对日:“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采易独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厦楚、魏。
”于是使乐彀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说秦以伐齐之利。
诸侯害齐潘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毂。
乐毅于是井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毂独追。
至于临蕾。
齐昏王之胜济西,亡走,保于莒。
乐毂独留绚齐,齐皆城守。
乐毅攻入临蕾。
尽取齐宝财物馨嚣输之燕。
燕昭王大悦,亲至济上劳军.行赏堆士。
封乐彀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毂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牧留掏齐五岁.下齐七十奈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厦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问于燕.日:“齐城不下者两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
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古诗文阅读】《古文观止报燕王书》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古诗文阅读】《古文观止报燕王书》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古诗文阅读】《古文观止?报燕王书》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向阎王汇报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当我听说一个贤惠圣洁的国王时,我不会因为他的财富而奖励他,而是因为他的许多成就而奖励他;如果我不追随他的爱,我会与他打交道。
因此,如果我观察并给予一个官员,我将成为一个成功的国王;如果我以行动结交朋友,我将成为一个名人。
我将窃取vie。
”在所有学者中,第一位国王的行为是错误的,他有一颗高尚的心。
因此,我将以我自己的正直来观察阎王。
我将首先在客人中晋升,并使大臣亚青。
前国王命令道:“我积怨甚深,对齐非常愤怒。
我不低估弱者,但要做齐。
”这位部长说:“暴君的教诲和他的突然胜利的遗产也是真实的,娴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绘制世界地图。
不要把它和赵联系在一起。
楚朝、赵朝和宋朝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攻击它,四国可以把它拆散。
第一位国王说:“好!“大臣是口授的,有护身符。
南使在赵国。
顾逆袭了他的命令,组织军队攻打齐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轻兵和尖兵开进了这个国家。
齐国的国王逃走了,离开了朱国,结果逃走了。
珍珠玉宝、车甲和贵重物品都是燕国收集的。
自五○年代以来叔叔,这位前国王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这位前国王认为自己满足于自己的野心,不把他的官员当作自己的命令,所以他将土地分割并封缄,使之与一个小国的王子相提并论。
部长不是马屁精。
他认为,通过遵循命令和教诲,他可以幸运地成为无辜者,因此他被勒令辞职。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
高中语文《报燕王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语文《报燕王书》阅读答案及翻译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假设欲伐之,那么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
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
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假设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
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报燕惠王书翻译
报燕惠王书翻译“我不(够)聪明,不能听从先王的教诲,来顺应(君王您)左右(官员)的心,害怕犯下受斧质刑的罪,(这样)就伤害了先王的英明,又伤害了您的道义,所以逃奔到赵国。
自己来负起不肖的罪名,因此不敢对(自己的行为)辩解。
现在国君您派使者来数说我的罪行,我怕您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在下的道理,又不表达清楚我之所以侍奉先王的真心,所以斗胆用书信回答(您)。
“我听说圣贤的君王,不用俸禄私自照顾他的亲属,功劳多的就给他;不将官爵随便给他所喜爱的人,让能力相当的人呆在那位子,上。
所以了解(手下的)能力而授予官职的人,是成功的君王;依据品行而结交的人,是能树立名望的人士。
我凭自己的所学来看,先王的举措(行为),有高于世事的心志,所以(我)借着魏王的符节(出使燕国),而使自己在燕国得到(先王的)赏识。
先王抬举(我),在宾客中提拔我,而(让我)立身于(他的)群臣之上,(先王)不和父兄商量,就让我成为亚卿。
我自己觉得听从(先王的)命令接受(先王的)教诲,可以侥幸不犯错,所以就接受了(先王的)命令没有推辞。
先王命令说: ‘我对齐国有积怨,不(愿意)计较(自己实力是否)弱小,就是希望把齐国作为我的军事目标。
’我回答说: '齐国,有帝国的遗风,有屡次胜利的战绩,有娴熟的作战经验,(又经常)练习进攻作战。
君王如果想讨伐它,就必须用率领天下(各诸侯国)的方法来谋划。
用率领天下(各诸侯国)的方法来谋划,最直接的办法莫过于结交赵国。
况且(齐国的)淮北、宋地,是楚国、魏国都希望得到的。
赵国如果同意盟约,楚国、魏国、宋国都会尽力,四国(加入)攻打它(济国),可以大破齐国啊。
'先王说: ‘好。
’我便接受(先王的)口令,派我出使南边的赵国。
回国复命,起兵一起攻打齐国。
凭借上天的眷顾,先王的运道,黄河以北的地利,跟着先王一举而攻占了济上。
(到)济上的军队,接受命令攻打齐国,大胜齐国。
轻装锐利的军队,长驱直入来到(齐国的)国都。
《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导语:《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乐毅者.其先祖日乐羊。
乐羊为瑰史侯将.伐取中山。
魏文侯对乐羊以是寿。
乐羊死.葬于是寿,其后子孙因家焉。
中山复目,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
厦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击赵适魏。
闻燕昭王咀子之之乱而齐大赃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
于是屈身下士。
先礼郭隗咀招贤者。
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旺客礼待之。
乐毅辞让.避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
齐辟王强.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递与三晋击秦.助越灭中山。
破宋,广地千余里。
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
潜王自矜.百姓弗堪。
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乐毅对日:“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采易独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厦楚、魏。
”于是使乐彀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说秦以伐齐之利。
诸侯害齐潘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毂。
乐毅于是井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毂独追。
至于临蕾。
齐昏王之胜济西,亡走,保于莒。
乐毂独留绚齐,齐皆城守。
乐毅攻入临蕾。
尽取齐宝财物馨嚣输之燕。
燕昭王大悦,亲至济上劳军.行赏堆士。
封乐彀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毂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牧留掏齐五岁.下齐七十奈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厦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问于燕.日:“齐城不下者两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
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乐毅报燕惠王书
乐毅报燕惠王书臣不佞(不才。
自谦之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杀身之罪。
质通锧,腰斩用的坐垫),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不敢直斥惠王本人,故以此指代)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错通措),有高世之心,故假(借)节(符节)于魏王(魏昭王,魏襄王之子),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王过举,擢(提拔)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呼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指与燕王同族的宗室大臣),而使臣为亚卿(官名,位次于上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对曰:“夫齐,霸(齐国)国之余教而骤(数)胜之遗事也,闲(通娴,熟练)于兵甲,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直接)于结赵矣。
且又淮北、宋地(今江苏铜山、河南商丘、山东曲阜之间的地区),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
”臣乃口受令,具(准备)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不久)反(回复)命,起兵随而攻齐。
以天之道,先王之灵(威望),河北(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水旁边)。
济上之军奉命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国国都临淄)。
齐王(齐湣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单身逃脱)。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大吕(钟名)陈于元英(燕国宫殿名),故鼎【指齐军杀燕王哙(kuai第四声,咽下去的意思)时,掠夺去的燕鼎】反乎历室(燕国的宫殿名),齐器设于宁台(燕国的台名。
)。
蓟邱(燕国的都城,在今北京)之植,植(旗杆一类的东西。
指代旗帜)于汶篁【齐国汶水(今山东大汶河)边的竹田】。
古文观止70:乐毅报燕王书
古文观止70:乐毅报燕王书昌国君乐(yuè)毅,为燕昭(zhāo)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yān)。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1、乐毅:生卒年不详,魏国名将乐羊之后,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2、燕昭王:战国时燕国第39任君主,前312年~前279年在位,燕王哙之子;3、五国之兵:即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兵;4、三城:指聊城、莒城和即墨城。
当时未攻下的实为莒(jǔ)和即墨二城,因聊城为燕将所守。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jiàn),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chéng)燕之弊以伐燕。
1、燕惠王:燕昭王之子,前279年~公元前272年在位;2、用:由于;齐人反间:齐将田单放出谣言,说乐毅想反叛燕国,自己做齐王。
燕惠王信以为真;3、骑劫:燕将;4、田单:战国时齐将。
用反间计,使燕撤换乐毅,并用火牛突阵,大破燕军,收复七十余城,功封安平君;5、敝:衰败。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
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
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pù)露于外,故召(zhào)将军,且休计事。
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1、让:谴责;2、谢:道歉,认错;3、先王:指燕昭王;4、暴:同“曝”。
暴露:日晒雨淋;5、且休计事:暂且休息,共计国事; 6、过听:误听他人言语; 7、隙:裂缝,不合。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nìng),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dùn)逃奔赵。
自负以不肖(xiào)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毅报燕王书原文及翻译
乐毅报燕王书选自《战国策·燕策》,题目是后人所加。
主要叙述燕
昭王时,大将乐毅率兵伐齐,先后占其七十余城。
为方便大家学习,小编整理了《乐毅报燕王书原文及翻译赏析》,供参考。
1乐毅报燕王书原文昌国君乐(yuè)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刦代之将。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齐田单诈骑刦,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
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刦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
闲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