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元素第六讲 电视剧艺术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 电视剧艺术特征
第一节 电视剧的本体特征
一、电视剧概念内涵
(一)电视剧的诞生:
电视剧的历史和电视的历史是同步的。电视是二十世纪人类的重大发明,它运用电子技术透过空间传播影像和声音,“把全世界的起居室变成了观众厅”。电视剧伴随着电视而诞生,在最初的电视试播中,就有了最早的电视剧。1928年9月11日,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试播的独幕剧《女王的信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电视剧,也是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最早的电视剧。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播出的意大利剧作家皮兰德罗的《花言巧语的人》,又称《口叼鲜花的人》,被视为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电视剧。1936年11月2日,设立在伦敦市郊亚历山大宫的BBC电视台正式播出电视节目,这一天后来被定为电视的诞生日。人类也由此为自己开启了又一扇全新的艺术之门,二十世纪的“电子缪斯”登上了人类艺术的舞台。
(二)、电视剧名称来源:
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于这门新兴的“电子缪斯”,不同的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称呼。“电视剧”这个名称是我国在电视发展初期自行确定的,我国从1958年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起,就将这一新兴的艺术类别定名为“电视剧”,之后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就一直沿用这一名称,但并非世界通用。比如,在美国将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剧”,再进一步细分为“Tv Play”(电视戏剧)和“Tv Film”(电视电影)以及 Tv Radio Play(电视广播剧)等三大类;在苏联,有“电视艺术片”和“电视剧”之别;在日本则又有“电视小说”之称。
(三)、定义电视剧:
电视剧是一门十分年轻的艺术,它诞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展于五十年代以后,真正跻身于艺术之林不过是在近二三十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历史不长,也由于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剧概念的界定及其观念形态还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动之中。
电视剧首先属于电视系列中的一个节目。简单地说,电视剧是以电视为媒介的新兴影像艺术,它是电视荧屏上演剧审美的艺术。电视剧以电视为传播媒介,又以演剧为审美形式,将艺术审美与大众传播进行了结合。所以,一方面,电视剧艺术继承了两千年来的戏剧的传统和理论,以及成熟的电影艺术的技巧和方法;另一方面,电视剧艺术不是戏剧,也不是电影,它是站在戏剧和电影两个艺术巨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新的艺术之女神。
电视剧是一种运用电子技术化的视听符合和传播途径,融合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在电视荧屏上演剧审美的新兴影像艺术。在电影
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影像艺术。按照当今世界艺术理论界流行的说法,人类社会的演剧形式,经历了舞台演剧、银幕演剧、电声广播演剧至电视屏幕演剧的发展过程。所谓演剧,就是在导演的指挥下,在一定的场合或载体上由演员扮演角色,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表演故事情节的综合艺术,是包容了编、导、演等艺术群体的创造活动,其艺术形式主要是通过矛盾冲突去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剧中角色以动作和语言为基本的表演手段。
电视剧因而被称为后起的第四种演剧形式。类似于其他演剧艺术,电视剧艺术符号的创作是综合编、导、演及音乐、美术、布景、服装、化妆等多种艺术因素而形成的;不同的是,电视剧是按照“电视化”原则创作、在电视屏幕上的演剧审美。
二、电视剧的影像特征
如果说电影以其现代化的媒介形式突破了传统艺术的美学原则的话,电视剧则实现了高科技条件下的再次突破,达到了更高意义上的融合。
(一) 艺术综合性:
首先,电视剧是电子技术与视听技术结合的艺术。就其创作特点来说,体现了制作的迅速与快捷;就其接受特点来说,体现了观赏的方便与自由。正是其独具的科技兼容性,构成了电视剧的影像特质。
其二,艺术综合性还表现为电视剧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兼容。电视剧吸取了诸多艺术之长,并加以创造性综合。电视剧不仅包容了同为演剧综合艺术的戏剧与电影的手法,还同时兼备了小说、广播、电视等艺术的长处。它凭借先进的电视技术,具备了将一切艺术中的各种因素――声音与造型、叙述与描写、戏剧性与写实性等最大限度地综合起来的可能性。“兼容”就是电视剧“真正的形式”,电视剧可以说是“占有的艺术”,这正是电视剧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二) 视听独特性:
电视剧与电影一样,都是以连续的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视听语言为媒介。但“电视”媒介特性使它获得了区别于电影的视听语言独特性。
1、 从时空形态上看:电视剧单个镜头的空间容量比不上电影,但电视剧的连续的空间容量则可以超过电影,电影的优势在空间,电视剧的优势在时间。电视剧可以是一、二十分钟的短剧,也可以是几十集、甚至上百集的连续剧,可以把表现时空浩大、漫长和情节曲折复杂的长篇小说(如四大名著的电视剧改编)纳为己用。电视剧视听语言具有小说性(日本因而有电视小说之称)。
2、从视听感知上看:电视剧既包括了电影的造型手段,又包括了电视广播的表现手段。电影源于“照相”,而电视源于“广播”,“听”是电视剧的老祖宗,电视
剧中的对话多于也重于电影。电视剧视听语言具有广播性。
3、从动静表现来看:电影擅长于动态场面的表现,电视剧则擅长表现微观环境和人物心理,多用特写、近景和中景,镜头语言具有同观众促膝谈心之感也是电视剧视听语言的重要特质。
(三) 逼真纪实性:
1、 逼真性将生活化的人物造型、景物造型及表演统摄于摄像镜头。电视剧是将艺术融于观众日常生活的文化行为,这就要求电视剧具备真实自然的生活氛围和生活气息。 “大处是虚、小处是实”,电视剧的假定性、戏剧性仍为逼真性所制约,是能给观众逼真感的假定性。电视剧还常借用新闻记录手法来力求创作出酷似生活原态的空间。
2、 电视剧确实把电影形式、戏剧形式、小说形式乃至新闻形式都吸收过来了,并在这种优势融合中,逐步形成了它自身“我之为我”的艺术特质。
第二节 电视剧的审美特征
一、“第二重生活空间”性
“电视剧的独特意境来自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是过去舞台剧和电影中所没有的,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 (巴蒂·查耶夫斯基语)
(一) 日常化
电视剧独特的结构造就了它独特的言说方式和本体魅力:即以电视媒介化的制作、传播方式和直观的影像画面给它的观众构筑了一个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第二重生活空间”。电视剧的独特之处首先来自于它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直接联系,从根本上说,电视剧是将艺术融于日常生活习惯和生活感知的文化行为。
1、“介入”:经由电视传媒,电视剧成为一种深度介入的艺术,它介入家庭、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介入构成了电视剧最为突出的审美品格。
2、“联接”:电视剧审美感知实现的是一种“联接”,联接现实与感知、联接日常的生活感知与艺术的审美体验,使观众进入日常生活的超越性境界。
(二)生活化
电视是反映世界的一扇窗户、一面镜子;电视剧则是反映世俗人生的一面镜子。
电视剧欣赏的家居环境要求电视剧必须具备同样的生活实感,需要荧屏上显现同样真实自然的生活氛围和生活气息。
电视机荧屏的大小比例使电视荧屏上的人物接近生活中的人,在视觉上造成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个在审美虚幻中共处的空间。
电视剧日复一日的观赏模式,又使剧中人物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个家庭的“家庭成员”,呼之欲出。
电视剧叙事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生活实感”。
电视剧叙事的细节化描述,电视剧的剧情展现必须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大处是虚,小处是实”:传奇故事与
生活化表现。
电视剧的镜头语言要有同观众促膝谈心之感,镜头多采用中、近景和特写。
电视剧的优势在于擅长于表现人类生活与情感的细微之处,“电视剧所有的动作都可归结为面部表情”。
电视剧的自然空间是“室内”-居室中的观赏和侧重于表现居室中的生活,“是那些普通而被局限的空间―――卧室、办公室、法院、医院―――在这些空间中,绝大多数人展现出自己最深层的需要和感情”。
电视剧的演员表演:除非风格剧的特色要求,电视剧一般拒绝舞台式的夸张表演,要求演员用与人物相近的气质,通过心理、情感和性格的自然流露来同观众交流。
(三)私人化
“服装是一个城市的表情,电视剧是一个民族的性情”。
电视剧不仅介入家庭,也深深介入我们的民族生活、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这种私人化色彩和亲切感风格甚至铸就了这一新的艺术样式整体的美学风貌。
电视剧偏爱述说我们这个“大家族”的故事,
电视剧审美积淀、蕴藏着丰富的民族生活的形态和情趣。
二、“现代荧屏说书”性
电视剧审美传播和接受的终端是家庭,“家”作为世俗生活的中心,赋予了电视剧审美活动浓郁的世俗化、娱乐化色彩,电视剧的力量寄寓在“俗”之中,电视剧即是现代的荧屏说书。
(一)走向大众的荧屏说书
1、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民间艺术。
2、电视剧传承了传统“说书”艺术叙事审美的文化任务。
(二)侧重于讲故事的艺术
故事是所有叙事艺术的源头,爱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故事具有人类集体创作和普遍流传的特点,其中蕴含着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几乎每个民族都本能地神往有关自身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
叙事艺术从神话、史诗、传奇、小说、戏剧到电影、电视剧的演进,实际上只是从文字记录到镜头讲述的变化。“电视剧作为一种叙事的媒介,是满足人类永不枯竭的对故事的渴望的”
电视剧的艺术本体确立于故事性,故事是电视剧之所以为“剧”的最有说服力的注释。电视剧在电视中的存在,就是以“讲述一个故事”的方法来满足大众想听故事的愿望,这一点已从电视剧发展的历史得到了证明。
一部电视剧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故事情节。
故事在被阅读被欣赏的过程中,因为能够实现人们投注于其中的各种情感与心理的寄托,使听故事的过程成为快乐的过程。电视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家庭娱乐文化,无论在职能上、审美上,还是媒体与观众的关系以及大众的接受心理上,电视剧艺术都更多地体现出大众娱
乐和雅俗共赏的基本特性。
(三)世俗精神的契合
电视剧的故事总是由一些凡人常事组接起来,透露出浓郁的世俗性,即使是意在对受众进行意识形态塑造的主旋律电视剧,也逐渐将视角伸进普通人物的生存境遇和现实情感,以对英雄的“凡人化”和意识形态的“伦理化”处理走向大众。
电视剧叙事的重点落在建构一种内在的大众情感的同构和召唤力量,婚恋、伦理、人情世故、家庭的变迁、人生的悲欢离合和恩怨纠葛是电视剧表现的主要内容。
电视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侧重体现温和的日常生活意识的世俗文化,“作为伸进每一个家庭内部,介入每一个家庭日常生活的媒介,电视剧所传播的内容必须稳妥、平和、符合人们的日常心理节奏,符合社会当中最中庸的价值观点……”。
《渴望》,在大众中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其原因在于:
一、对一定时代的普通市井生活,作了极自然的展示,对环境、场景、日常生活、世俗情感的细致描述,保持了“生活的原汁原味”
二、曲折的故事、主人公命运的跌宕起伏、重家庭伦理的东方传统道德审美需求的满足。
三、对人性的善与美的追求。在电视剧的故事表层下,蕴藏着人性善与美的内涵,对大众情感世界产生了强大的召唤力量。也就是说它以剧情、以剧中人的命运进入了观赏者情感世界的深处,唤起人性中同情与怜悯以及真、善、美的道德情感需求,使观众不由自主地与剧中人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作品成了映照大众自己生存状态、精神情感的一面镜子,满足了大众的审美心理与审美需求。
第三节 电视剧的叙事特征
电视剧是讲故事的艺术, “故事是一系列按时序排列的事件”,而叙述则是对故事的讲述,是对故事材料的秩序化,又称为叙事。
电视剧的故事性在于其拥有一套符合观众审美的叙事模式,即如何讲故事的艺术性。
作为面向百姓的大众化艺术,电视剧承担着满足最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任务。中国的评书、章回小说培养了我们这个民族所特有的阅读和收听收看的心理定势——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连续剧观众审美心理机制的核心就是他们对戏剧性悬念的期待心理。
一、 戏剧性
中国电视剧从一诞生起就在剧作结构上与传统戏剧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作为一种叙事艺术,电视剧总是通过二元对立的方式来设置人物,编排故事,通过二元对立的矛盾冲突来制造戏剧效果。因而,叙事的戏剧性也就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对人物命运的设置;二是注重戏剧冲突的设置。
(一)注重对人物命运
的设置
“绝大多数中国观众对于一个内容丰富,感情跌宕的好故事都是十分热衷的,而一切哲理和思辩都必须是在命运曲折,感情复杂的人物活动中才能被观众接受。”
一部电视剧能够吸引观众投入剧情的,往往是存在着一个被热烈关注,可寄托情感的对象。对象一般总是剧中的主要人物,他的命运构成了电视剧的情节中轴线。
成功的电视剧对人物的展现往往通过以下三种手段:
1、赋予人物令人同情,惹人怜爱,或吸引人的性格特征。
别林斯基说“人是戏剧的主人公”,表现人的最有力的手段就是刻画人的性格和心理。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单向度的,扁平的,即所谓的类型化、平面化。
主要人物往往具有鲜明的伦理特征,通过凝聚在不同人物身上的善恶、美丑、真假、忠奸等的对立来制造戏剧冲突,同时唤起一般观众的情感投入。如《渴望》中的刘慧芳形象。
2、在危难中表现人物
除了设置人物性格对立外,将人物放在一种危机状态,使得人物命运不断变化与起落,也是电视剧叙事戏剧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让片中人物始终处于一种危机状态中,危机使主人公处在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势在必决的境遇里。他(她)或者陷入了一种前途难卜的冲突中,或者受到几方面的攻击或争夺,或者失去了宝贵的东西。
如《不要与陌生人说话》的剧情安排。
3、人物命运不断变化与起落
电视连续剧中的人物关系呈网络状,纵横交叉,构成一个以家庭为单元的世俗社会的生活圈子。如果说戏剧和电影所表现的是或密切或松散的人际关系,那么电视连续剧则一般都表现密切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复杂的人际网络中,人物命运总是处于一种非平衡,非静止却不断的变化与变动中,他的命运、性格、他与周围人物的关系不断地发生变化。
(二)注重矛盾冲突的设置
所谓冲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戏”,主要指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抵触,矛盾和斗争,它是情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体现着电视剧创作的内在规律。就形态而言,戏剧冲突可分为内在冲突与外在冲突。内在冲突主要表现为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冲突;外在冲突主要是指那些我们可以看见或感觉到的冲突,主要以外在行为和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电视剧里,没有蕴含矛盾冲突的情节是没有意义的,电视剧在故事编排中通过矛盾冲突来制造戏剧效果,事实上,对电视剧传播来说,根源于故事情节的戏剧悬念而产生的期待心理已经成为受众热情地守候电视剧开播,并直
到结局的重要源动力。
电视剧对矛盾冲突的设置常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实现:
1、困难的重重设置与反复:
平衡到失衡的不断连续运动正是在困难的不断设置中得以实现的,而人们欲望的牵动与满足也正在其中。电视剧中困难有三种:一属环境,静态的障碍;二带有事故,临时性质的复杂事件;三是反意愿,即违背人物的意愿,如坏人贪图财宝,他们竭力阻拦主要人物得到。一般剧作,三种情况可能都会出现,不绝对分开。
2、 巧合与误会
电视剧艺术并不排斥在生活里看来是偶然和巧合的因素,要使戏剧冲突典型化,常通过偶然的事件反映必然的生活规律。在电视连续剧中,戏剧性的解结比戏剧和电影更多地借助于偶然性,使每一集都有惊变。因为巧合,故事的起、承、转、合既易操作,又可以根据需要集中最富有戏剧效果的因素,使得电视剧的每一集都能吊观众的胃口。
3、绝境与目的相结合
在电视剧中,为了有故事,导演一开始就为主要人物设置一个必须追求的目标。而故事讲述过程中,“为了增强故事的曲折性,则无论最终是否会达到这个目的,目的总是与绝境相连,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牵肠挂肚”。
二、 延宕性
如果戏剧创作是基于命运模式的意象表现,那么电视连续剧则是基于生活流模式的意象表现。这种生活流的叙事形式,以其所呈现的生活形态几乎与现实生活同步进行的开放性和成为现代仪式的播映方式的每日连续性,使电视连续剧在现代家庭观众中间开创了日常连续性的叙事格局。对没有尽头的故事的讲述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延宕的过程。
(一)电视剧叙事的延宕性:
在电视剧,尤其是连续剧中,为了使观众始终处在一种兴奋期待的状态,总是故意延长观众的期待,拖迟满足的时间,让观众始终处于高潮前或最终结局前的期待中跟随电视剧的叙事进程,因而,延宕就成为电视剧,尤其是连续剧叙事的重要特征。
延宕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矛盾冲突迟迟没有得到解决,人物关系迟迟不能确定,因而观众的愿望也迟迟不能满足。
在情节处理上,连续剧由于篇幅长,所以它往往并不是只有一个叙事高潮,而是具有多次间断性的叙事高潮,目的刚刚接近,又被推向了远处,平衡刚刚恢复,却又遭破坏。电视剧就在这种恢复平衡、失去平衡、再恢复平衡,愿望满足、落空再满足的交替运动中,用一系列小高潮推向最终的大高潮。这种延宕在外在情节上看是山重水复,在内在逻辑上却是柳暗花明,化险为夷,使整个电视剧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二)电视剧
延宕的表现方式:
1、通过设置悬念来实现
所谓的悬念是对情节的一种搁置,是欣赏者的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悬念是通过作者有保留的交代造成的,通常是后文将要表现的内容,于前面稍稍显露一下,但又不予以马上解答,故意在欣赏者心中布下疑团,使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事件的结果牵肠挂肚。
连续剧是最具有电视剧特征的,也是最能体现留下悬念(系扣)和解开悬念(解扣)特征的剧作类型。西方一位电视剧作家曾说,典型的故事总是以四平八稳的局势开始,接着是某一种力量打破了这种平衡,由此产生不平衡的局面。另一种力量进行反作用,又恢复了平衡,第二种平衡与第一种相似,但不等同。
2、通过阻断叙事来实现:
电视剧阻断叙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分集,每一集都有一个小高潮,但同时又要挑起观众新的期待,把幸福或灾难的可能性延续到下一集,驱使观众在另一集中重新延续他的期待。
另一种方式是多重叙事链的交替。一般连续剧除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外,往往设置了一些辅助性人物和情节轴线,从而形成多条叙事线索,而对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来说,无疑又因这些辅助性人物,事件的掺入而延长了自己的叙事进程。“多重叙事链的交替可以延宕叙事高潮的到来,并同时造成观众的多重期待,增强叙事的吸引力。因而,实际上断是为了更好的连。”
三、 缝合性
从古至今,人类自我关照的精神需求始终作为一种最原始,最有冲动的力量推动人们去探寻一种最能临摹生活本身的方式来表达自我,从最古老的图腾、舞蹈、绘画到戏剧,文学等的发展,无不是以这种需求为动力,然而没有一种方式像电视剧这样逾越知识层面和地域的限制传播同一个故事,在一个短暂的时间范围和广大的空间范围内迅速而有效地征服大多数人,并在情感上形成共鸣。
电视剧缝合心理正产生于这种情感共鸣,它是叙事者将某些特定的世界观纳入到人们既存的价值体系中。具体说,电视剧缝合心理表现在叙事中追求故事的完整统一性和大团圆结局。
追求故事的完整统一,总是旨在讲述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
缝合式叙事特征不仅仅表现为外在地完结一个故事,更多地往往为了突出好梦成真的主观意图,即大团圆结局。
“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现象。王国维在其《红楼梦评论》中就有言: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善此乐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
终于亨。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悲剧,充满了乐天的色彩,着意于“团圆之趣”。
好莱坞影片的结局最终总是 “缝合”,无论过程如何浪漫,惊险,千变万化都趋向一个圆梦的结局,这正好吻合了电影是“白日梦”的性质。在电视剧中,我们不难发现演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实道德观的剧作。家庭伦理剧或历史题材剧中对立元素的二重组合也总是具有一种相对的定向性,即善良战胜邪恶,幸福取代苦难,丑变为美,欢压倒悲。
电视剧叙事的完整性抹去或消解了剧作呈现的现实生活中的尖锐矛盾与冲突,构造了一个个由对现实世界的种种幻想所凝聚起来的温情脉脉的童话,成为观众永不厌倦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