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无弦琴

合集下载

《无弦琴》文言文翻译

《无弦琴》文言文翻译

夫琴,乐之器也。

弦为之,音以出。

无弦之琴,其妙莫测,其音悠扬,其意深远。

吾闻之,有弦之琴,人皆能弹;无弦之琴,唯君子能鼓。

盖琴者,修身养性之具也,非独以音为贵,亦以意为主。

昔者,孔子游于太山之下,闻其乐声,遂止步而听。

其音清越,如天籁之音,不类人世之乐。

孔子曰:“此无弦之琴也,其音自得,其意自远,非人力所能为也。

”孔子遂命弟子取琴来,欲以知其所以然。

弟子至,孔子命之弹。

弟子初弹,声如秋蝉鸣,再弹,声如夜鸟啼。

孔子听之,曰:“声虽异,意未远也。

”弟子复弹,声如春雷震,如夏雨洒。

孔子听之,曰:“声虽宏,意未远也。

”弟子再弹,声如秋菊落,如春草生。

孔子听之,曰:“声虽细,意未远也。

”孔子曰:“吾闻之,无弦之琴,其意深远,非声之所能尽也。

吾弟子之琴,虽声多异,而意未远,何也?”弟子对曰:“弟子闻之,无弦之琴,心之所鼓,意之所发,非声之所能及也。

弟子之琴,虽心有所鼓,意有所发,然未达无弦之琴之深意,是以声虽多异,而意未远也。

”孔子曰:“善哉!无弦之琴,心与意合,声与音合,而自得其中。

吾弟子之琴,虽声多异,然未达心与意合之妙,是以声虽多异,而意未远。

吾弟子宜深思之,以求心与意合,方能达无弦之琴之深意。

”自是之后,孔子弟子皆深思无弦之琴之意,以求心与意合。

后有弟子,学琴数年,终达无弦之琴之深意。

其琴声虽不若他人之宏亮,而意远而深,为人所赞。

无弦之琴,非独乐器,亦为修身养性之器。

人能鼓无弦之琴,则心无杂念,意无邪思,修身养性,自得其中。

是以,无弦之琴,虽无声,而意远,意远而乐长,乐长而德厚,德厚而寿考,寿考而名扬。

译文:琴,是音乐的器具。

琴弦是它的组成部分,声音是通过琴弦发出的。

无弦的琴,其妙处难以测度,其声音悠扬,其意境深远。

我听说,有弦的琴,人人都能弹奏;无弦的琴,只有君子才能演奏。

因为琴,是修身养性的工具,不仅仅以声音为贵,更以意境为主。

从前,孔子在泰山之下游玩,听到那里的音乐声,于是停下脚步来聆听。

那声音清脆悠扬,如同天籁之音,不像人间的音乐。

心弦之曲

心弦之曲

心弦之曲时间:2017-11-30 12:10:40 | 作者:学霸东晋的大文学家陶渊明有一把特殊的琴,据说他在“结庐在人境”时时常抚琴解忧,有幸闻之者无不赞叹琴声之天下无双。

而那把琴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其有琴身而无琴弦。

陶渊明所演奏的琴音在于内心,谓之心弦之曲。

曲在弦外,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把五弦琴。

弦在琴上,我们一举一动无不在演奏一曲美妙的音乐。

心弦谓何?浅而言之,为我们的思考方式,为我们的认知态度。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不担心人工智能会使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这看上去并不符合我们时常在电影中看到的那样——到了2050年,计算机学会了像人类一样思考,于是决定挣脱人类的桎梏,甚至于想要超越人类,统治人类——可是,在此之前,让我们问一个问题:什么是像人类一样思考?在电影关于机器人与人类的反抗与抗争中,我清晰地记得这样一个片段:洪水,翻车,男主角与一个十五岁的女孩一起落入水中,而机器人只能拯救其中一个。

尽管男主角拼命乞求机器人就女孩而不要救自己,但最后依然被机器人从水中拖出,痛心而无奈地看着十五岁的生命陨落。

当男主角问机器人为什么不救那个女孩时,机器人回答:因为你的获救成功率为78%,而女孩只有30%。

同样的问题,你知道男主角是怎么回答的吗?“我已经活到中年,我是个男人,即使没有机器人我也可以自救,即便死去我也没有遗憾,而那个女孩,才刚刚开始。

”所以,什么是像人类一样思考——不过是奏鸣心中的那把五弦琴,演奏心弦之曲。

心弦为何?为人性中最复杂的部分——在于柔软与刚强的交织,在于对是非判断的依据,在于对生命中的奔涌洪流的怜悯与敬重,在于舍生取义背后的理由。

同情与怜悯,是非与好坏,心弦是我们身体中最不能或缺的21克,亦是我们与行尸走肉,飞禽走兽的最大区别。

所以,你问库克,为什么不担心——且不论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达到如此复杂的系统的完善,且不论计算机能否达到对于超越是非客观程序的处理,倘若有一天,计算机真正达到了这样——相当于他的心里,架起了一根根心弦——有了心弦就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会变得鲜活,变得生动,变成了有性有灵,有情有义的人。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翻译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翻译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翻译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翻译是:陶渊明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没有琴弦的琴。

无弦琴,汉语词语,读音wúxián qín,意思是没有弦的琴。

出自:南朝梁萧统《陶靖节传》。

原文: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释义:陶渊明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没有琴弦的琴,每到喝酒的适合,随便拨弄几下,寄托自己思念。

《陶靖节传》的介绍:
《陶渊明传》虽认为是萧统所撰,但并非出自《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中从未收录过萧统本人文章。

萧统曾编撰过《陶渊明集》,并为之序。

《陶渊明传》应由此来。

陶渊明,字元亮。

或云潜,字渊明。

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陶渊明的无弦琴

陶渊明的无弦琴

陶渊明的无弦琴陶渊明的无弦琴无弦琴乃是没有上弦的琴,无法弹奏的琴。

南朝梁萧统《陶靖节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今译:陶渊明不懂音乐,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的琴,每逢饮酒高兴时,便抚弄一番来寄托意趣。

)。

名人逸事,往往会在流传过程中产生许多异文,甚至因过度阐释而变得面目全非。

关于陶渊明的无弦琴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沈约的《宋书·隐逸传》中最早记载此事:“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

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稍后,萧统在《陶渊明传》中更加明确地说:“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

”唐人修的《晋书·隐逸传》中说得更加生动:“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不具。

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从此以后,家蓄无弦琴便成为陶渊明最有名的逸事之一,后人不但津津乐道,而且试图寻求其中深意。

如果说李白的“素琴本无弦”(《戏赠郑阳》)只是直叙其事,那么黄庭坚的“彭泽意在无弦”(《赠高子勉》)就是一种寻求意义的阐释。

黄庭坚甚至认为无弦琴具有更高的价值:“欲留君以陈遵投辖之饮,不如送君以陶令无弦之琴。

酒嫌别后风吹醒,琴惟无弦方见心!”(《送陈萧县》)更有甚者,则如唐人张随的《无弦琴赋》,不但说陶渊明“抚空器而意得,遗弦而道宣”,而且假托陶渊明之口声称:“乐无声兮情逾倍,琴无弦兮意弥在。

天地同和有真宰,形声何为迭相待?”到了现代的学者,更是连篇累牍地论证无弦琴之重大意义,许多论者不约而同地征引《老子》关于“大音希声”的观点,认为陶渊明的无弦琴便是对老子思想的深刻体认。

然而,这符合事实的真相吗?首先,陶渊明并不是“不解音声”。

陶渊明是热爱音乐的,与读书、饮酒一样,弹琴也是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这有其诗文为证:“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时运》)“衡门之下,有琴有书。

载弹载咏,得我娱。

”(《答庞参军》)“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文言文阅读训练:萧统《陶渊明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萧统《陶渊明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萧统《陶渊明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常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逐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①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値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

时年六十三。

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注】①舁,yú,抬。

1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上的字线标号填写到横线上。

渊明尝往庐山A弘命渊明故人B庞通之赍酒具C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D渊明有脚E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F舆既至欣然G便共饮酌11. 下列对中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陶渊明的无弦琴阅读题

陶渊明的无弦琴阅读题

陶渊明的无弦琴阅读题 1、下列关于“陶渊明 的无琴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早关于陶渊明的无琴弦的记载是在沈约的《隐逸林》中,他认为陶渊明 不解音律,因此才让琴上无弦. B、为陶渊明做传的萧统明确的记载:陶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此 后,家蓄无弦琴就成了渊明的逸事. C、黄庭坚认为无弦琴更高的价值在于:酒后弹奏无弦琴是向友人表露真心 的一种方式,别有一番深意. D、 现代学者不惜笔墨论证无弦琴的重大意义,而且多数论者认为这是陶渊明 对老子“大音希声”思想的深刻体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热爱音乐,弹琴与读书、饮酒一样是他的一大生活乐趣.有许多诗 句 足以证明他“解音声”. B、 在“饮以素牍,和以七弦”这句诗中,明明表达有七弦,显然“无弦琴”是 陶渊明在做“行为秀”. C、 陶渊明性情真淳,不会伪饰于做作,苏东坡的诗句“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 求之为嫌„„”是最好的证明. D、 作者与苏轼关于陶渊明的无弦琴的观点一致: 渊明知音,只是琴弦断了因 家境贫寒的无力更换新弦而已.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人逸事,总会在流传中因人们理解有别、过度阐释而变得面目全非,关 于陶渊明的无弦琴的说法就是最好的例子. B、 沈约、 萧统等人都认为陶渊明是不解音乐才蓄有无琴弦,但作者并不同意 此说法,也不赞同现代学者认为陶渊明“大音希声”的观点. C、 《宋书》的记载也并非无中生有,可能是陶渊明抱断弦琴的情景被人看到 而又不解缘故,几经传说成了如此记载. D、作者从苏轼对陶渊明无弦琴的解释中认识到:最简单的解释往往离事实 最近,这是此道理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陶渊明传-萧统-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

陶渊明传-萧统-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

陶渊明传|萧统|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陶渊明传|萧统|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

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邀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治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

世号“靖节先生”。

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桃花源诗》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中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诗人以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突破了个人狭小的生活天地,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苦难出发,结合传说中的情形,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原文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译文及注释译文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注释1.嬴(yíng)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2.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

此指商山四皓。

3.伊人:指桃源山中人。

云:句中助词,无义。

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4.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

湮(yān):埋没。

5.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

肆:致力。

陶琴无弦的成语典故

陶琴无弦的成语典故

陶琴无弦的成语典故典源出处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 《晋书·隐逸传·陶潜传》:“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南史·隐逸传》、《宋书·隐逸传》亦载。

释义用法陶潜字渊明(一说名渊明,字元亮),他不懂音律,但准备一张无弦之琴,每当酒酣兴至,就拿来抚弄一番,寄托自己的情怀。

后用此典称人旨趣高雅,怀抱不俗,得天和之乐。

陶潜曾为彭泽令,世号靖节先生。

用典形式【无弦】北周·庾信:“有菊翻无酒,无弦则有琴。

”唐·李白:“抱琴时弄月,取意任无弦。

”清·黄鷟来:“孰谓陶公懒,无弦趣最深。

”【陶琴】宋·陈师道:“袁酒无何饮,陶琴不具弦。

”【无声琴】唐·杜甫:“瓮余不尽酒,膝有无声琴。

”【无弦琴】唐·白居易:“舞腰歌袖抛何处,唯对无弦琴一张。

”清·王夫之:“蹑险拟看没字碣,涉园聊对无弦琴。

”【没弦琴】元·耶律楚材:“白雪阳春寡和音,谁人解听没弦琴。

”【琴上趣】宋·苏轼:“彭泽漫知琴上趣,邯郸深得枕中仙。

”【琴无弦】唐·白居易:“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

”宋·苏轼:“君不见抛官彭泽令,琴无弦,巾有酒,醉欲眠时遣客休。

”【靖节琴】宋·曾巩:“客来但饮平阳酒,衙退常携靖节琴。

”【抱琴归去】宋·张炎:“荷衣制了,待寻壑经丘,溯云孤啸。

学取渊明,抱琴归去好。

”【空抚余徽】宋·辛弃疾:“知音弦断,笑渊明空抚余徽。

”【寄陶令意】宋·苏轼:“无弦且寄陶令意,倒载犹作山公看。

”【彭泽横琴】宋·杨亿:“华阴学雾还成市,彭泽横琴岂要弦。

”【意在无弦】宋·黄庭坚:“拾遗句中有眼,彭泽意在无弦。

”【陶琴不要弦】唐·白居易:“陈室何曾扫,陶琴不要弦。

《陶渊明传》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传》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传》原文及翻译原文:陶渊明,字元亮。

或云潜,字渊明。

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

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

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

世号靖节先生。

(有删改)译文:陶渊明,字元亮。

有人说名潜,字渊明。

浔阳柴桑人。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晋国的大司马。

陶渊明自少时便有很高的志趣,而且博学多才,文章写得很好,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翻译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翻译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在我国文化传统中,琴曾经是一种非常贵重的乐器,代表了高雅和成熟的品味。

然而,在古代,有一个人物却与琴结下了特殊的缘分。

他就是东汉时期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陶渊明。

陶渊明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田园诗人之祖”,他的诗作充满着宁静、深沉、洞察世事的气息,广受后人喜爱。

然而,除了他的诗歌以外,陶渊明还以一张“无弦琴”而闻名于世,而这张琴也成为了他追求心灵自由、超脱尘世的象征。

所谓“无弦琴”,即指的是没有弦的琴,这个概念在当时来说是非常独特的。

而陶渊明蓄琴不理解音律的行为,更是让人们感到困惑。

然而,正是这样的行为,展现出了他对自由、超然和内心宁静的追求。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琴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它需要精湛的技艺和对音律的了解。

而陶渊明却不愿意受制于规矩,他希望通过蓄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世俗的超脱。

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中确实是很另类的,但却显示出了陶渊明对内心世界的重视和对超脱平凡的渴望。

陶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实际上可以被理解为他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

这种行为的背后,是对世俗束缚的抗拒以及对清静自然、内心澄明的向往。

这与他的诗作中所表达的意境是一脉相承的,展现出了他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和超脱的愿望。

通过陶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个人的追求与行为并不一定非要符合社会的常规。

陶渊明之所以被后人称颂,正是因为他的独立和超脱。

第二,内心深处的追求和表达,是每个人都会关注的问题。

而这种追求和表达,并不一定要通过社会认可的方式,个人有权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声方式。

第三,追求内心平静与宁静,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而是一种对现实的超然和对自我的深刻理解。

陶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的行为,正是他对这一理念的深刻追求和表达。

陶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的行为,是他对内心世界、深沉情感和追求自由的真实体现。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对他的理解和继承。

陶渊明抚琴空弹不解音——中国文坛1500多年来的一个谬传

陶渊明抚琴空弹不解音——中国文坛1500多年来的一个谬传

陶渊明抚琴空弹不解音——中国文坛1500多年来的一个谬传在中国文坛,关于陶渊明有一个传说,说他“不解音律”,却蓄有一张无弦琴,每与朋友喝酒,至酣时就抚琴寄傲,且自辩白“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若从南朝作《宋书》的沈约算起,这个传说传了一代又一代,历1500余年而迄于今。

2008年11月,云南大学新闻网发表署名王全安的文章《魏晋名士陶渊明》,还说陶渊明“常和朋友一起喝酒,‘每酒适辄抚琴以寄其意’(虽从小就爱抚琴,但到老也不解音律,所以只能抚无弦素琴助兴,可能就是轮空乱弹,嘴和之而已)”。

陶渊明从小学琴,一生爱琴,一生弹琴,怎么会不懂音律?然而,这个传说以讹传讹,绵延1500多年而不绝。

究其原因,在于世人执迷于名士逸闻,又不好好读书。

对于陶渊明这个传说的记载,分别见于沈约(公元441-513年)《宋书·隐逸传》,萧统(公元501-531年)《陶渊明传》,唐初令狐德棻等人编撰的《晋书·隐逸传》,李延寿《南史·隐逸传》。

其中,沈约距陶渊明(公元365-427年)最近,他出生时,陶渊明刚去世十几年。

他作的《宋书》记,“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后来萧统《陶渊明传》及《晋书》、《南史》的有关记载,皆本于此。

萧统记“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南史》记“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都出《宋书》一辙。

唯《晋书》稍添了些枝叶,记述“(陶渊明)性不解音,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晋书》记载虽有不同,亦看得出是源自《宋书》。

《宋书》、《晋书》、《南史》都是所谓“正史”,昭明太子萧统更将《陶渊明传》编入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昭明文选》中,这几种记述加在一起,就使得后人连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等人物,都难免以讹传讹了。

有诗句为证:李白《赠临洺县令皓弟》:“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

陶渊明的无弦琴与内丹修炼

陶渊明的无弦琴与内丹修炼

词:
我有一张琴,随坐随行,无弦胜似有
弦声。欲对人前弹一曲,不遇知音。……
只候功成归去后。携向蓬瀛。
这里的无弦琴,就代表那种玄妙的内丹修炼境界,从
琴本身到琴的音乐,皆已抽象化,并非实物了,可谓是得
无弦琴之意而忘无弦琴本身。
南宋时期的道士,也多用无弦琴一词,如白玉蟾<快
活歌):
一盏中黄酒更甜,干篇<内景)诗
未及来风。相忘物我。比着尘凡较轻 可。无弦品弄,不若闲行闲坐。恐知音又 有、松风和。 姬翼用无弦琴典故说明学道者必须由无弦进入更高境 界,即打破世俗名利的拘束,甚至也打破妄图求长生做神 仙的固执念头,识得真正的境界在我心中,就是忘物、忘 我。无一切粘滞。这是修炼内丹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比起 用无弦琴表示道韵的丘处机,他的阐述似乎更为精到,连 最后一点虚幻物象的影子都没有了。姬翼还有诗歌<继董 德卿韵>云:
火也。111
“琴和也,谓之可以和六府、宁心神,使人得仙也。”<黄
按照伍冲虚的解释,吕岩所说的没弦琴(即无弦琴)
庭内景玉经>:“琴心三叠舞胎仙”,刘长生注云:。心琴内 抚,韵透青霄,胎仙舞就,灵耀彰昭。”这里的琴心,虽
指修炼到一定的时候,用阴柔之功调养,以区别于所谓的 猛火。这与<百字碑>中无弦琴泛指内丹修炼境界的意思
根据刘一明的解释,无弦曲所代表的就是从有而化于
细,但唯独省略无弦琴与道教的关系,不免让人感到美中 不足。
无的大丹之道,它无形无象,可谓是空;但它又是真实存 在的,其中包含着内丹家认为真实无妄的命基、性宗与造
无弦琴与内丹修炼产生联系,一则因为元弦琴的典故 化之机。又明代伍冲虚<内炼金丹心法>云:
很有影响,受到道教理论家的关注;二则因为内丹典籍中
一曲无弦琴,琴里声声教仔细。

陶渊明为什么要抚无弦的琴

陶渊明为什么要抚无弦的琴
陶渊明为什么要抚无弦的琴
[日期:2009-08-09] 来源:中国古琴网 作者:古琴网 [字体:大 中 小]
陶渊明对音乐入迷,并且具有较高的素养。他自称“少学琴书”(《与子俨等疏》),把琴与书置于并重的地位,而且屡见于他的诗文中,如“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和郭主簿》),“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答庞参军》),“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欣以素牍,和以七弦”(《自祭文》),颜延之也说他“置酒弦琴”??可见音乐是他自幼开始就养成的爱好,而且临到终老之际写的《自祭文》中还对音乐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萧统说陶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关于陶渊明抚无弦琴之事,《宋书》、《晋书》都有记载,与萧统的说法大同小异,《晋书。陶潜传》载:“蓄无弦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看来陶渊明喜欢音乐是可以肯定的了。而无弦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据《晋书》所记,就是一张没有弦和徽柱的琴,当然也就无法弹拨出音声来了。爱好音乐又不解音律应当怎样理解呢?这实际上是说陶渊明非常喜好音乐,并且,”载弹载咏“,而且分明在《自祭文》中写着”和七弦之素琴“,能说陶渊明不解音律吗?只是表明陶渊明所重视的是音乐的陶情冶性,寄托情志的追求,而不在对于音律理论的探讨和音声和弦的深究。萧统所说的”不解音律“是说陶渊明不长于音乐理论方面研究。这正好和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一样,他追求的只是书中精髓和音乐中的情趣,而对于琐细精微的理论倒不很在意了。以琴书相随,陶然自乐而已。陶渊明本人在文中赫然写着”和七弦之素琴“,应当说他并不是总在抚弄”无弦琴“吧!据我揣测,一次偶然的朋友欢会,酒酣耳热之际,取下琴来弹抚,才发觉弦断徽折,于是即兴抚了这张缺弦徽的琴,就成了一则佳话。诗兴大发的诗人,随即咏出了”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诗句。因为在陶渊明本人言及弹琴的诗文中没有任何一次无弦琴的记载,而萧统生活的年代距陶渊明时代已逾百年之久,并不都靠得住。我们宁可相信陶渊明本人的记述,是更能说明问题的。当然,萧统所记也不是凿空之论,恐怕就是上面所推测的一次偶然友朋聚晤,兴致高涨,取下琴来才发觉弦徽俱无,为了不扫大家兴致,只好抚弄一番。这里所追求的已经不是乐器本身的优美与否了,而侧重的是琴中之趣。如果这种琴中之趣按照审美主体的意愿展现了自然灵性与美感体验的话,琴弦徽柱无非是一种形式,一种载体,反倒不重要了,这正是盛行于魏晋之际的”得意忘言“理论在音乐方面的发挥。准此,我们就可以把”筌者听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进行补充:”琴者所以在音,得音而忘琴。“其实它正体现了老子所谓”大音希声“的思想命题。真正美妙绝伦,充分体现审美主体理想情趣的音乐,是不一定表现得出来的,它是自然之音、天籁之音。陶渊明在”大音希声“的基础上作了个性化的发挥,就是无弦音乐的佳话。当然,陶渊明这种强调自然之音是受其外祖父孟嘉见解的启迪:”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这里的丝、竹都是指乐器,而肉,当然是人发出的声音,是非常自然的。认为自然之音之美是最高境界,苏拭作为陶渊明的异代知音,他深得其中三味。在他的《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音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陶、苏二人对音乐的见解并不完全一致,可是他们对琴中之趣,音中之自然和谐的追求倒很合拍。

陶渊明无弦琴的故事

陶渊明无弦琴的故事

陶渊明无弦琴的故事
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其清高自然的人生观和卓
越的文学才华而著称。

陶渊明的无弦琴是他与音乐结缘的故事。

据说,在陶渊明年轻时,他曾拜访过一位知名的琴师。

这位琴师身世高贵,琴
艺非凡,被誉为当时最出色的琴手之一。

陶渊明向这位琴师请教琴艺,并希望能够得到一把高级的琴。

然而,这位琴师并不是很看好陶渊明。

他认为陶渊明的才华在诗词方面而非音乐,而且他认为陶渊明将来可能会从政而非专注于音乐。

因此,他拒绝了陶渊明的要求。

陶渊明虽然受到了拒绝,却没有放弃追求音乐。

他决定自己制作一把琴,并且
开始学习自己弹奏。

他用竹子制作琴身,用细绳代替琴弦,创造出了一把全新的琴,被他称为“无弦琴”。

陶渊明用这把无弦琴练习弹奏,他认为自己并非是一个出色的琴手。

然而,他
却通过这个过程,体会到了音乐的乐趣和对心灵的平静影响。

他弹奏无弦琴的时候,用心倾听琴声在宁静中回响,他的心情也逐渐得到了宁静和放松。

无弦琴成为了陶渊明思考诗词、寄情山水的伴侣。

当他在山水之间游览时,无
弦琴成为了他与自然对话的工具。

陶渊明通过弹奏无弦琴,表达了他内心深处与自然的共鸣,在音乐的陪伴下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陶渊明的无弦琴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遭遇挫折,也不要放弃追求自己的爱好和
梦想。

陶渊明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创造了一把属于自己的琴,成为了他心灵的寄托和表达工具。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在琐碎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和艺术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欢乐。

陶渊明为何专弹无弦琴

陶渊明为何专弹无弦琴

陶渊明为何专弹无弦琴?作者:刘隆有来源:《百家讲坛》2010年第23期陶渊明生平有两个爱好:喝酒、读书,喝酒每喝必醉,读书则不求甚解,这在《五柳先生传》中有着诗意盎然的描摹。

其实,陶渊明还特痴迷于弹琴。

陶渊明在诗文中自述“少学琴书”,学琴学得很早,学得忘情,“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从此与琴不离不弃,为能一心一意“卧起弄琴书”,竟不惜绝交息游,不惜辞官归隐,困穷终生。

陋室之中,只要“有琴有书”,有“清琴横床,浊酒半壶”,能够边读边弹边饮,在陶渊明的感觉里,“斯晨斯夕”便是“黄唐莫逮”。

这样投入,若按常理,陶渊明所用之琴定然名贵无比,但据南朝和唐初几部史书,以及时人有关记述,陶渊明用的只是一架没有任何装饰、很简陋的“素琴”,而且“弦徽不具”,说白了就是一个略具琴型的木板或木箱。

陶渊明饮酒好醉,李白写《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醉眼朦胧又无比留恋地叮嘱友人,如果您觉得今天这酒喝得还算尽兴,我这琴弹得也还有点儿意思,明天就请您也把琴带上,咱俩一起边弹边饮吧,就是典出陶渊明。

此情此景,怕是仙人也难以模拟。

陶渊明整天抱着一个无弦无徽的木板木箱,抚弄来抚弄去,开始人们只是觉得新鲜怪异好玩儿,久而久之就难免形成一种近乎共识的猜疑:这老先生怕是压根儿不懂音乐,不过拿块木头扎扎架子,过把弹琴之瘾而已。

众口相传成信史,到后来史家著史就采纳了这种看法,说陶渊明弹无弦琴是因为“性不解音”。

《晋书》《宋书》《南史》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这样说,遂成定论。

本来对琴艺一窍不通,偏偏又要扎出一副古琴高手的架式,陶渊明岂非故作高雅,刻意搞笑?当然不是。

陶渊明自幼至老,所好在琴书,对琴理琴艺感悟独到,对儒、道、释的审美标准和体验途径钻研尤深。

他所向往的,在他的诗文创作中和音乐表现中,乃至为人处世中所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无形之大象,无声之大音,无言之真义。

明乎此,当他在书卷简册和菊芳酒香之中,那样忘情地抚弄着他那架无弦宝琴,你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感到有一种雅洁的意味和意境向你弥漫过来,让你通体空明莹澈,舒泰无比,却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不想言传。

陶渊明为何弹无弦琴

陶渊明为何弹无弦琴

陶渊明为何弹无弦琴陶渊明为何弹无弦琴陶渊明有一把无弦的琴。

无弦琴乃是没有上弦的琴,无法弹奏的琴。

南朝梁萧统《陶靖节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今译:陶渊明不懂音乐,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的琴,每逢饮酒高兴时,便抚弄一番来寄托意趣。

)。

对此,网上、书上说法很多,大多往玄妙、深奥的方向去解释。

简单的说法有:“他经常抚弄一张无弦素琴而作歌。

朋友都表示不解,问其因由。

他说道:'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一句妙语,可说是道出了琴道的奥妙之处。

”复杂的论述也有不少,抄一例:陶渊明的“无弦琴”与苏东坡的《琴诗》,作者徐康古人每以琴书诗酒其雅兴,抚琴弄弦,在文人学士中颇为风行。

然而东晋名士陶渊明(陶潜),这位写过《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并以“田园诗”闻名于世的大诗人,却独异其趣。

他好琴而不谙音律,在家中备有“素琴”一张。

这素琴与唐朝诗人刘锡《陋室铭》中所称“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之“素琴”并非一种。

刘之素琴应指“素雅之琴”,或作“不奏尘俗之音”解。

但既可“调”,则是应有琴弦的。

而陶渊明的“素琴”是一张“无弦琴”,即仅有其形而不能发其音者。

然而陶渊明却常常独自在家“抚琴自娱”,煞有介事而又自得其乐。

每当朋友们携琴饮酒聚会时,他更是要取出无弦琴和着大家的琴声抚弄一番(准确地说应是“作抚弄状”),十分悠然自得。

别人甚为不解,而陶渊明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有琴而无弦,陶醉于“自得其乐”的情趣而不拘泥于弹琴是否发声,看似有悖常情,实则别有寄托。

陶渊明的意趣高雅与不同流俗,由此可见一斑。

这与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及辞官归田“觉今是而昨非”的旷达情怀是一致的,与他“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闲适、乐天自在的性格也是一致的。

这也使我们从他身上领略到魏晋名士风度超然飘逸的气。

正如后人之评述:“陶先生解印彭泽……适性者以琴,怡神者以酒。

酒兮无量,琴也无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的无弦琴
■莫砺锋
名人逸事,往往会在流传过程中产生许多异文,甚至因过度阐释而变得面目全非。

关于陶渊明的无弦琴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沈约的《宋书·隐逸传》中最早记载此事:“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

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稍后,萧统在《陶渊明传》中更加明确地说:“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

”唐人修撰的《晋书·隐逸传》中说得更加生动:“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

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从此以后,家蓄无弦琴便成为陶渊明最有名的逸事之一,后人不但津津乐道,而且试图寻求其中深意。

如果说李白的“素琴本无弦”(《戏赠郑溧阳》)只是直叙其事,那么黄庭坚的“彭泽意在无弦”(《赠高子勉》)就是一种寻求意义的阐释。

黄庭坚甚至认为无弦琴具有更高的价值:“欲留君以陈遵投辖之饮,不如送君以陶令无弦之琴。

酒嫌别后风吹醒,琴惟无弦方见心!”(《送陈萧县》)更有甚者,则如唐人张随的《无弦琴赋》,不但说陶渊明“抚空器而意得,遗繁弦而道宣”,而且假托陶渊明之口声称:“乐无声兮情逾倍,琴无弦兮意弥在。

天地同和有真宰,形声何为迭相待?”到了现代的学者,更是连篇累牍地论证无弦琴之重大意义,许多论者不约而同地征引《老子》关于“大音希声”的观点,认为陶渊明的无弦琴便是对老子思想的深刻体认。

然而,这符合事实的真相吗?
首先,陶渊明并不是“不解音声”。

陶渊明是热爱音乐的,与读书、饮酒一样,弹琴也是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这有其诗文为证:“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时运》)“衡门之下,有琴有书。

载弹载咏,爰得我娱。

”(《答庞参军》)“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归去来兮辞》)“欣以素牍,和以七弦。

”(《自祭文》)有什么理由说他“不解音声”?而且最后一例中明明说到“七弦”,那怎么会是一张无弦琴?
其次,陶渊明为人的最大特征就是真淳,他一生的行为举止中没有丝毫的伪饰与做作。

正如苏东坡所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

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书李简夫诗集后》)我很难想象陶渊明会有意置办一张无弦之琴。

一个人有意抱着一张没有弦的琴来抚弄,那种装神弄鬼的“行为秀”恐怕只有现代的“行为艺术家”才想得出来,我们不能厚诬古人。

那么,陶渊明的无弦琴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宋书》等典籍中的记载都是无中生有吗?我觉得苏东坡解得最好:“渊明自云‘和以七弦’,岂得不知音。

当是有琴而弦弊坏,不复更张,但抚弄以寄意,如此为得其真。

”(《渊明无弦琴》)的确,陶渊明家境贫寒,衣食尚且不周,琴弦断了一时无力更换新弦是情理中事。

琴弦未断时,陶渊明当然会弹出琴声。

琴弦断了,适逢心中有所感触需要抒发,他便抱着那张无弦琴抚弄一番,只要内心有其旋律便行,有没有发出琴声,又有什么关系?这本是自然真率,毫不做作的行为。

可能有人看到了这种情景而不晓其意,几经传说,便成为《宋书》中的记载。

最早为陶渊明作传的沈约、萧统等人都是富贵之人,他们很难想象琴弦断了却无钱修理的窘境,于是推测这是由于陶渊明不解音乐,才故意让琴上无弦。

最简单的解释往往离事实最近,苏东坡对无弦琴的解释便是一个范例。

陶渊明抚弄无弦琴既是家境窘迫的诗人无意中的一种行为,与所谓“大音希声”无涉,这样一来,无弦琴的传说还有什么意义吗?有的,而且意义重大:陶渊明抚弄无弦琴的行为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文学作品。

陶渊明诗文的最大特色是什么?千古读者公认的评价是真淳、自然。

感情真挚而毫无虚饰,形式平淡而毫无雕琢。

后人对这种艺术境界佩服得五体投地,百计模仿却难以接近。

其实奥秘全在于陶渊明的写作态度。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自称“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他在《饮酒》诗的小序中也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可见他作文也好,吟诗也好,只是为了示志或自娱,而不是想在文学史上留名,更不
是为了取悦他人。

换句话说,陶渊明写作只是抒写内心的情志,根本没有考虑过读者的接受。

这与他抱着那张无弦琴抚弄以寄其意是完全一样的。

抚弄无弦琴当然不可能发出任何声音,即使有别人在场,也无法像禅宗所说的“拈花微笑”那样领悟陶渊明内心的情思。

《晋书·隐逸传》中所说的“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纯出向壁虚构。

但是诗文就不同了,虽然陶渊明的写作态度与他抚琴一样,但是毕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字。

当然,这些文字是诗人心声的高保真记录,它们与那种“心画心声总失真”的虚伪文字不可同日而语。

这样的诗文,怎会不真淳、自然呢?所以陶渊明“颇示己志”的诗文作品正是其平凡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其人生态度的真实披露。

如果不了解陶渊明的高洁品行,那些平淡质朴的诗文便不会如此激动人心。

如果离开了陶渊明的诗文,陶渊明这个一辈子居处穷巷的人物便不会在千古读者面前音容宛然。

陶渊明抚弄无弦琴的逸事,其最大意义便在这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