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
[摘要]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下培养的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针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可以把“生活教育理论”应用到现行的教育中来。“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体与精华,有以下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现行教育没有能将我们周围的生活、周围的社会环境发挥教育的功能,使教育背离基础教育的本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相互补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使教育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一致。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现实启示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由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竞争转向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和关键是教育的竞争、培养人才的竞争。我国在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下培养的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我国的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前半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好像并不存在什么差距,甚至许多方面还占优势,但再进入高一级培养的人才便无任何优势可言了。尤其是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下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时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滞后,国民素质提高不快……原因是什么呢?现行教育与生活脱节,与社会的发展要求脱节。针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是否可以把“生活教育理论”应用到现行的教育中来呢?回答是肯定的。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特色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体与精华,是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丰富经验的总结,是对人类几千年的“小众教育”思想与制度的一次全面清理与否定,生活教育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学说,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生活教育理论”有以下三大主张:
“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②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教育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不仅可以获得充实的内容,而且可以使教育对生活真正能发挥伟大的促进作用。
“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士大夫之所以不承认它,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从大众的立场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③它一方面的意思是教育范围扩大,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成为我们的教育范围,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块地方统统肩负起学校的职能,把社会作为一个大学校来对待。另一方面也是指学校必须与社会沟通,与社会联系。“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
去,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④要先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再能讲“学校即社会”。
“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是“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原则的实施。“数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不相谋的过程。”⑤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针对注入式的“教授法”的,传统的教授法是以“教”为中心,完全没有学生的“学”。陶行知的教学实践就是从“教授法”到“教学法,”由“教学合一”到“教学做合一”。
二、现行教育现象
陶行知说过,学生为考而读,教师为考而教。学生学会考,教员教人会考……这是最近来自教学论坛上苏北某中学一位老师的心语:从教数十年,我最紧张的就是临近期末考试的这段“难忘的岁月”。不是为自己的付出,而是为学生的磨难。学生的“折磨期”又到了,由于县委给教育局下达了指标。于是,层层下达,倒数前2名的校长就地免职,倒数前5名的老师高职低聘,于是乎,最可怜的人诞生了——学生。早晨6:30到校早读;中午12:50从朦胧中被催醒,继续上课;下午6:30放学;晚上作业昏昏沉沉做到11点……还要轮番遭受老师的“蹂躏”,但教师又何尝不是替罪羊呢?想不到,在素质教育大力提倡并实施的今天,应试教育依然有他生长的沃土。中国传统教育!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应试教育现象仍普遍存在着。它使教育发展目标偏向了,只使学生片面地发展某一方面的能力。一段时间以来,基础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干扰下,出现了背离基础教育本质的不良倾向1、“以书本为中心”。重智育,轻德育,重主科轻常识科,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者和社会发展势教育,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单科独进,保持“顶端优势”,快出人才,可结果是什么呢?知识体系的缺陷,品德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低下,最终抑制人才的成长。2、以“分数”为中心。同样是出于“快出人才”的良苦用心,家长与学校联手,加班加点,轮番轰炸,只求考得高分。孩子的兴趣爱好承受能力被置之度外,过早地开采完学生的潜能。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一方面,高分后掩藏着的知识根基的浅薄,这种浅薄迟早会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暴露出来,最终影响入一生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其它能力几乎丧失殆尽,可以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社会的“畸形儿”,一旦将来走上社会,只能成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而不是接班人。3、以“教”为中心。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入将孩子看作缩小的成人。难道孩子与成人仅仅是身材上的差异吗?不,孩子有其自身身心成长的规律。我们的好多老师在教育方法上有欠当之处,只顾一昧地将知识“喂”给学生,从来没有给学生自己“吃”的方法。结果教的成绩很好,而学生来必能真正掌握,一旦离开老师,使失去学习的能力。4、以“学校”为中心。现行教育将学生限制在学校这样很小的范围内,学生没有机会接触社会,学到的只是从书本人获得的理性知识,这点知识对于社会这个“大学校”而言只是一点皮毛,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