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八下电子备课:8.时间的脚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③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简析】①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时手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再读课文,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
1.文章中的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起或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2)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从原因到结果(从结果到原因)、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从具体到概括、从个别到一般……都属于逻辑顺序)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赏析以下句子。
①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箱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自读与讲解结合、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四、三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明确:采用了逻辑顺序。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②此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冰河”比作“铁扫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河的破坏力之大。
③此句运用排比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自然力量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是一种拟人化的描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当的威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
明确: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2.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学生听写生字词。
二、品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课 题
8.时间的脚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备课人
课 型
新授课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话题,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部分分二层。
第一层(第5至第21自然段)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至第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2.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
明确: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给加点字注音。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解释下列词语。
腐蚀:是指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失去它原有的性质的变化。可引申指腐烂、消失、侵蚀。山麓:山脚下。沟壑:溪谷,山涧。龟裂:裂开许多缝子。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③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简析】①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时手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再读课文,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
1.文章中的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起或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2)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从原因到结果(从结果到原因)、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从具体到概括、从个别到一般……都属于逻辑顺序)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赏析以下句子。
①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箱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自读与讲解结合、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四、三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明确:采用了逻辑顺序。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②此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冰河”比作“铁扫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河的破坏力之大。
③此句运用排比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自然力量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是一种拟人化的描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当的威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
明确: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2.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学生听写生字词。
二、品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课 题
8.时间的脚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备课人
课 型
新授课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话题,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部分分二层。
第一层(第5至第21自然段)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至第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2.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
明确: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给加点字注音。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解释下列词语。
腐蚀:是指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失去它原有的性质的变化。可引申指腐烂、消失、侵蚀。山麓:山脚下。沟壑:溪谷,山涧。龟裂:裂开许多缝子。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