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战斗机发展进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代
第二代: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50年代后期到 60年代后期。代表机型:美制F-8、苏制米格21、中国歼7 等。 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的性能仍然偏低,速度不够,升 限、加速性、爬升率不够高,武器系统和机载设备相对简 单,因而作战能力仍有很大不足之处。为此,50年代后期 各国开始发展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强调所谓“高空高 速”,升限可达20000米以上,最大速度超过两倍音速。 个别的高空截击机的升限高达30000米,速度超过3倍音速。 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出现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代表机 型包括美国F-104“战星”式等”;英国“闪电”式;法 国的“幻影”Ⅲ和“幻影”F1;瑞典的萨伯-37;前苏联 的米格-21、等;中国在米格-21基础上研制的歼7等。
百度文库.控制散射方向
比如采用大后掠角机翼,这样从前方照射来的雷达波 经过大后掠翼后,能把散射的回波传到雷达的非危险区域。 F117的后掠翼非常大,这样就能把回波呈大角度的散射开, 不易被雷达接收到。对于存在的垂直角反射区域,由于垂 直尾翼跟尾翼呈90度,是个强烈的散射源,所以可以改成 V型垂尾,避免角反射。事实上,隐形飞机的任何部位都 要避免互成90度的夹角。
采用大推力涡轮喷气发动机,开始装备独立的航空电子设 备系统,如单脉冲雷达、导航计算机、惯性导航系统等等。 第二代战斗机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装备了中距空空导弹, 而且兼顾对地攻击,对地攻击能力较强。第二代战斗机的 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的性能有了较大改进,飞机的重 型化倾向明显。 新的飞机设计也层出不穷,如后掠翼、三角翼、变后掠翼 以及按面积律设计的机身等,采用后掠翼的生产型战斗机 飞行速度终于突破了声障。
战斗机的发展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飞机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 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
战斗机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在一战1914-1918,并在各国 的较量中有了重大的应用。之后根据现有的一些问题各国 科学家开始了漫长的研究,同时战斗机也得到了空前发展。
战斗机的划分 第一代
第四代开始引入线传飞控与静不稳定的设计概念搭配, 完全颠覆过去的气动力设计方式和飞行控制机构,这使得 飞行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代半
这一代战机主要是指延续第四代的发展成果,作为第 五代战机全面服役前的过渡机种。虽说是过渡机种,但是 性能与价格往往比第五代战机来得有优势。这一代战机大 约是以俄罗斯的侧卫家族最为有名,相对于西方,则是延 续第四代的机体进行性能改良的方案居多,如美国的F15E、F-18战机、日本的F-2战斗机、俄罗斯的米格-35战斗 机、苏-35,欧洲的台风战斗机、法国的阵风战斗机、瑞典 的JAS-39战斗机,中国的歼-10B,歼-16等等
第二代战斗机参加了越南战争(1961-1973)和其它的一 些局部战争,接受了实战的考验,结果却发现它们并不能 满足实战的要求,因为作战方式和以前预想的已经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高空高速并不是空战的主要范围,因此第二 代飞机的性能优点并不是决定空战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代
第三代:强调多用途的超音速战斗机——代表机型:美制F4-鬼怪、 F15、苏制米格29、苏27等 ,中国的空中美男子歼8。 出现于1960年代,并在1972年开始大规模的投入使用。 前两代的发展当中,单一用途的拦截机与战斗轰炸机进展至此, 受惠于各项系统的进步,尤其是雷达与航电的功能以及效能,使得第 三代的战斗机开始趋向多任务,多用途的路线。
1988年11月10日,美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公开 宣布,美国空军已经研制成功一种新型战斗轰炸 机,其编号为F-117A。 F117毕竟是第一代的隐形飞机,这飞机最大的 毛病在于为了追求隐身而导致机动性超级差,而 且很多地方受当时条件的限制,计算机只能处理 二维面,所以处处棱角分明。在南联盟被打下一 架后,他的地位就急转直下,因为缺点突出,没 几年后就开始退役,到2008年,全部的F117退役, 一代名机,就这么匆匆下场,无不让人感 慨。。。。。
第五代
第五代:实现隐身性和超音速巡航-目前已经开始服役 的第五代战斗机,仅有美国洛克希德· 马丁生产的F-22猛禽 战斗机和F-35闪电II攻击战斗机。 性能特点一般可以用4S来概括,即:Stealth(隐形); Super Sonic Cruise(超音速巡航能力);Super Maneuverability(超机动能力);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超级信息优势),其 中具备革命性的就是隐身性能。隐身性能依赖于外形、材 料和内部武器舱,即使是装备完全的作战配置,战斗机依 然只有非常低的雷达反射截面积。美国的第五代战斗机利 用了此前为B-2轰炸机和AGM-129“先进巡航导弹”所发 展的隐身技术。对于那些单纯凭借机动性取胜的战斗机, 这种几乎看不见的作战能力决定了第五代战斗机平台发展 中最为重要的革命性部分 第五代战斗机另一个特别重要的优点是非常容易维护。
第一代战斗机主要的空战方式是近距格斗,尾随攻击。第一代战斗机 参加了朝鲜战争,美苏两国第一代战斗机进行了直接对话。当时由于 美国对朝鲜实施大量轰炸,为了避免伤亡,轰炸机的飞行高度都很高, 所以当时为了拦截轰炸机,护航机与拦截机经常万米高空进行缠斗, 作战高度提高是当时空战的明显特点。由于飞机在高空的盘旋性能较 差,所以这一时期飞机在垂直方向上的机动性能显得更为重要。F-86 和米格-15由于各自的性能特点不同,采用的空战战术也不同,米格15在战斗中力争“飞得高些,靠垂直机动”,而F-86在战斗中则尽量 “飞得低些,靠水平机动”。 两种第一代战斗机的典型代表在朝鲜战场上的碰撞不仅使各自名声鹊 起,在人们心中留下不灭印象,而且促使军事专家对空战战术和技术 进行了反思,从而造成了第二代战斗机的诞生。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军方的专家对战争中的空战战例进 行了总结,对空战理论和战斗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讨, 得到了这样一些观点和看法: 1.由于在朝鲜战争中吃尽了米格-15的苦头,所以他们认 为飞机的最大速度是决定空中优势的主要因素,为了使飞 机具有高速性能,可以牺牲其爬升性能和盘旋性能;这一 代战斗机的最大平飞速度达到了2倍音速。 2.气动布局上已过渡到头部尖锐,两侧进气,采用可变后 掠翼等。
飞机隐形的体术特点
1. 飞机表面要尽量的平滑过渡,尽量不要有任何缺口,突出 物等任何剧烈改变的地方
2.把强散射源变成弱散射源 圆柱体或纺锤体都会产生镜面散射。普通飞机的机身 就可以看成一个圆柱体,它是个强烈的散射源,解决办法 就是把机身边缘做的尖尖的,形成尖劈角来减小RCS值.
飞机的尾喷口是个腔体,也是个强散射源,解决办法 就是把喷口做锯齿处理,把强信号特征的边缘绕射改为弱 的尖顶绕射,减小反射面积。这架F35B的喷口正在往下转 动,锯齿的喷口清晰可见.
除了多用途和精密航电的发展方向大致不变以外,第 四代战斗机放弃对高速,高翼负荷的设计追求,转而扩展 飞机在不同高度与速度下的运动性,运用新材料与技术开 发的大推力涡轮扇发动机开始广泛运用于第四代战斗机上, 取代过去的涡轮喷射发动机。新型发动机推力提升的同时 降低燃料的消耗,使得体积较小的机型也有机会用有较长 的航程,
6.减少红外散射 前面说过,物体只要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会发出 红外线。由于红外线是种高频电磁波,频率高于任何一种 雷达的频率,几乎不可能用电子手段进行干扰。所以要想 降低红外信号,降低温度才是王道。对飞机而言,热源有 飞机的气动加热,太阳光的照射加热,但最大的红外辐射 源就是发动机的喷口,所以降低红外信号的隐形手段就是 对发动机喷口进行处理。B2的尾喷口被压的扁扁的,这样 与空气的接触面就大了,而且接触的更均匀。使发动机排 出的热气能更快更多的与空气混合来降温。而且B2内部还 有强制引射装置,使得发动机的排气强迫与引射的冷空气 混合,降低红外特征。
得大 机 层 透 的 角后 现 试 这 飞型 鼻 楼 过 梯 翼掠 象 验 个 机雷 进 。 耐 形 和角 和 的 阶 的达 气 雷 高 翼 几度 控 结 段 大天 口 达 温 成 何的 制 果 将 小线 已 与 特 为 可机 问 加 先 和的 经 各 殊 设 变翼 题 以 前 成安 几 类 材 计 机设 获 整 累 本装 乎 航 料 的 翼计 得 合 积 迅需 完 电 和 主 与已 相 。 的 速求 全 逐 冷 流 后经 当 许 使 高, 被 渐 却 。 掠不 程 多 用 涨而 放 成 技 发 角受 度 高 经 。这 弃 熟 术 动 度到 的 速 验 个 , 与 而 机 小青 解 飞 已 需 以 复 更 的 于睐 决 行 经 求配杂上输 ,,时各 使 合 化 一 出 度三 高 的 种 , 45
3.对强散射源进行遮挡 对发动机口这些无法避免的强散射源,就应该进行一 些遮挡来减小RCS,比如对发动机进气口进行遮挡,采用 S型进气道,或者像B2那些采用背部进气道,这样地面的 防空雷达就照射不到B2的发动机口了,这样就能减少RCS。 F117的发动机不仅放在机背,地面防空雷达无法照到 发动机口,而且在进气口有金属格栅,用来遮挡雷达波。
五代机的技术特点 隐形
Stealth(隐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的一些飞机采用了经大量 试验的迷彩涂料,目的就是为了降低飞机与天空背景的对 比度,以减小飞机的目视特征,实际上这是一种最简单的 隐身技术。 雷达波发射出去了是一回事,回波就又是另外一回事 了。事实上,雷达回波的强度跟被照射物体的形状有很大 的关系。我们假设一块一平方公尺的方板,但他正面垂直 对着雷达时,得到的雷达发射截面大约是一千平方公尺。 还是那块方板,面积根本不变,但如果我们把这菱形也弯 成一个后倾的角度。那么数据就会降的更厉害,直接成 0.001平方公尺.所以,如果把一架飞机的外形,做成像菱 形那样。那他的雷达信号会变的极其小,隐身的效果就处 来了。因而自然有人想到了这个外形布局。

第三代战斗机将空对空飞弹作为标准武装之一,并且 在越战、六日战争与印巴边界冲突当中使用。这些使用经 验对于飞弹系统本身多是负面的评价,不过飞弹的重要性 以及发展的方向逐渐在各国受到重视,打下日后的基础。
第四代
第四代:强调隐身性能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代 表机型:美制F-15,F-16 。苏制苏-27,米格35。中国歼 10,歼11。 第四代战斗机于1970年代陆续服役,这些飞机吸收第 三代战斗机设计与使用上的经验,加上诸多空中冲突与演 习显示出来的问题和需求,融合之后成为冷战结束前后最 主要的角色
5.吸波材料 由于飞机的隐身特殊布局会受到空气动力学的限制, 它的作用是有限的。要想进一步降低雷达的RCS,另一个 有效方法就是用吸波材料。因为隐身不仅跟物体的外形有 关,而且也和物体的电磁特性有关。吸波材料的基本功能 就要求当电磁波穿过材料时候,电磁能被损耗,转化成热 能并散失掉。怎么样,有点像电流经过电阻时的能量损耗 吧?其实吸波材料依据的就是这个原理。 吸波材料又分两种,一种是涂上去的,另一种是结构 型材料(如复合材料)。早期的隐形飞机F117和B2,用的 都是吸波涂料,所以每飞一次回来,就要重新涂上一遍, 而且飞机还要付出额外的重量代价,很不划算。U2其实最 早使用了吸波涂料,用的是铁氧体涂料。 而对于复合材料,由于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透波性和 吸波性,而且复合材料比金属材料的强度好,抗疲劳度高 等优点,所以现代战斗机越来越喜欢用复合材料.
第一代:亚音速战斗机——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问 世,代表机型:美制f86、苏制米格15。 喷气式发动机替代活塞式发动机使飞机的性能产生了 飞跃,后掠机翼,装有带加力燃烧室的涡轮喷气发动机 1 开始使用喷射发动机为动力 2 最大飞行速度在音速以下 3 武器以机枪或机炮为主,但能携带副油箱,炸弹和火 箭炮等武器 4 机身以铝合金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