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农学之农书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汇总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汇总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汇总●中国的国粹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中国四灵与四象龙、凤、麟、龟乃中国四灵。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乃中国四象。

●中国古代医学①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②古代医学成就战国期间的名医扁鹊,采纳“望闻问切”四诊法诊疗疾病,后代尊为“脉学之宗”。

东汉末年张仲景,后代尊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

唐朝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后代称为药王。

唐高宗时编《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定和公布的药典。

明朝李时珍编著了中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中国古代数学殷商时已经有了四则运算,春秋战国时正整数乘法口诀“九九歌”已形成,此后“九九歌”成为普及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一,向来持续到现在。

勾股定理相传是在商朝由商高发现,比毕达哥拉斯早500 多年。

南北朝期间的数学家祖冲之将圆周率进一步精准到~ 3.1415927 之间。

《九章算术》的出现,标记着以盘算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数学系统的正式形成。

●中国古代农业四大水利工程:四川都江堰、新疆坎儿井、京杭大运河、兴安灵渠。

贾思勰:北魏期间农学家。

代表作:《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书,是中国现存的最完好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徐光启:《农政全书》,在农学遗产方面极负盛名。

宋应星:明朝优秀科学家。

代表作:《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沈括:北宋科学家。

代表作:《梦溪笔谈》,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年纪称呼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二三岁的小孩垂髫:幼年小孩 ( 又叫“总角” )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及笄:女子十五岁加冠:男子二十岁( 又“弱冠”)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命之年:五十岁 ( 又叫“知天数”、“半百”) 花甲之年:六十岁古稀之年:七十岁耄耋之年:八、九十岁期颐之年:一百岁●古诗词中的一些基本义象红豆—相思红叶—传情之物沙鸥—飘零伤感竹—时令,不屈的品行月—望月怀人、思乡孤雁—思亲,思乡,孤单梅—凌霜傲雪,品行高洁松—傲霜斗雪,刚毅不屈柳—送别,想念,惜别怀人西风—落寞难过,游子思归孤灯—羁旅悲凉,思乡怀人兰—高洁的情操,隐士的象征鹧鸪—旅途的艰险和离愁别绪鸿雁—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斜阳—对光阴流逝、世事沧桑的哀叹寒蝉—悲凉:引起思乡之情又触动离愁别绪●外国文学1.中世纪文学但丁,意大利人,有名代表作《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

古代农业书籍

古代农业书籍

古代农业书籍
《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农业专书,全书共七卷,分为田地、农民、政策三部分。

此书在唐代很流行,除了作为农业学习的指
导书外,也是官员必修的考试科目之一。

《经济会通》是元代官员沈德符所著的一部关于农业经济的专著。

全书共十二卷,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历史演变、农业生产技术、商业经济、财政税收、官员任职等方面的内容。

《耕织之书》是明代官员宋应星所著的一本综合性农业专著,全
书共分为十二卷,包括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耕作、种植、畜牧、渔业、森林、草原等。

此书在明代广泛流传,成为明代公务员考试的
标准著作。

《农桑辑要》是明代罗大经所写的一本关于农业生产的综合性专著,全书共计七十九卷,内容包括了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态环境、
土地利用、种植、畜牧、渔业等方面的知识。

此书在明代广泛传播,
成为当时农业方面的标准著作。

《齐民要术》是唐代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本综合性农业专著,
全书共计三十卷,详细介绍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态环境、
肥料的制备和运用、种植和畜牧、农闲时期的副业等内容,对于中国
古代农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农耕文明的书

农耕文明的书

农耕文明的书
在农耕文明的演进历程中,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及其技术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先后出现了诸多关于农业的书籍,其中以《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等最为著名,被称为“古代四大农书”。

* 《氾胜之书》:该书是西汉晚期的农学著作,详细记载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涉及区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麻法等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 《齐民要术》:该书由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书中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竹木的栽培和饲养方法,以及酿造、制酱、造醋、治病等药物学知识。

* 《农书》:该书由元代总结中国农业生产经验所著,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卷,涵盖了当时所有农业生产知识,被誉为“中国农学史上的里程碑”。

* 《农政全书》:该书由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所著,全书共分为60卷,涉及农业、水利、气象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集大成者。

这些书籍都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珍贵遗产,对后世农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判断题)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判断题)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判断题1、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等。

2、商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重要文献。

3、原始宗教的主要崇拜形式有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灵魂崇拜。

4、传统哲学历经汉代天人之学、魏晋玄学、隋唐中国化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等主要阶段,其中朱熹的天人感应之学和董仲舒的理气性命之学是两个高峰。

5、黄宗羲在教育目的上,提倡培养经世致用人才。

6、西周时期,诗歌与音乐是结合在一起的,十五国风是十五种地方性的民歌。

7、诗经和楚辞中的一些作品,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

8、道教产生于东汉顺帝年间,创始人张陵被尊称为张天师,故该教也被称为“天师道”。

9、宋人杜佑所著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通史著作。

10、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陆游的名句。

12、评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通称皮簧戏。

13、大约公元14世纪的元末明初,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发展出一套完善的珠算方法。

14、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的周俾算经,最早记录了勾股定理和分数的运算方法。

15、伏尔泰曾将中国剧本赵氏孤儿改写成法文搬上法国舞台。

16、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曹氏父子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

17、五代宋元时期民族史得到了大发展,这一时期写成的民族史著作有辽史、金史、契丹国志、大金国志、蒙古秘史等。

18、汉代文化教育的特征是学在官府。

19、朱子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20、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其基本特征是以“礼”为核心,以“仁”为行为规范,以“天命”为哲学根据的理论体系。

21、儒学始于孔子,因此儒学的思想也完全由孔子一人创造。

22、道教的主要信仰是“道”,根本信仰是“德”。

23、佛教在汉、晋时期主要是翻译佛经,最著名的翻译家是支娄迦谶和安世高。

农书ppt

农书ppt
南宋·陈旉《农书》Fra bibliotek 一、作者简介
陈旉,宋代隐士、农学家,史书无传,只知 道他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又称“如是庵全 真子”。生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卒年不详。 平生喜欢读书,不求仕进,在真州(今江苏仪征 县)西山隐居务农,所至即种药治圃以自给,于 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74岁时写成《陈旉农书》,
谢谢
THANKS!
中卷《牛说》,以专篇论述牛的重要性以及养牛、用牛的 经验。 指出“农者天下之大本,衣牛首先要爱牛,“视牛之饥渴,
犹已之饥渴,视牛之困苦赢膺(ying),犹已之困苦赢膺,视牛
之疫痛,若巳之有疾也,视牛之字育,若已之有子也”·(《农 书·牧养役用之宜篇》)。牛的牧养,要注意温凉寒暑,“顺时 调适”;役使也不要“鞭挞趁逐,以询一时之急。”牛有病,反 对“祈祷巫祝”,主张对症下药,“适时养治”。如能做到这
篇》。)这是在桑园中实行桑、麻合种,“作一事而两得,诚
用力少而见功多也。”所以,左邻右舍都效仿他这样做。
三、历史地位
《陈旉农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谈论水稻栽培种植方 法的农书。陈以前的农书,多为北方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业
经验总结,本书则为第一部反映南方水田农事的专著;同
时因作者亲自务农而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特色,这也是我
些,“则牛必蕃盛滋多”,还顾虑什么田地荒芜:衣食无着呢?
食财用之所从出,非牛无以成其事耶。”认为牛除了用来驾车 外,主要用于农事,提出“牛之功多于马”的结论。
栽桑养蚕是南方农村重要的家庭副业,《农书》下卷 《桑蚕叙》比较全面地记载了桑树的选种、育苗、移植以及 育蚕、养蚕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其中,在桑园管理方面提 到,“若桑圃近家,即可作墙篱,仍更疏植桑,令畦(qi)垅差 润,其下偏栽芋。因粪芋,即桑亦获肥益矣,是两得之也。桑 根植深,芋根植浅,并不相妨,而利倍差”(《农书·种桑之法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

简介《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

“要术”指谋生方法。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贾思勰贾思勰(读音:xié),北魏时期益都(今属山东)人。

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

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

成年以后,他开始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

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

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

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间,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

成书背景《齐民要术》成书的时间为公元6世纪三、四十年代,它的问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客观条件基础的。

北魏之前,中国北方处于一种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一百多年以后,鲜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逐步统一了北方地区,社会秩序由此逐渐稳定,社会经济也随之从屡遭破坏的萧条景象中逐渐恢复过来,得到发展。

北魏孝文帝在社会经济方面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更是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绪论▲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表达总体体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名词解释〕△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阔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四分法:1、生产生活文化2、制度文化3、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4、语言文字文化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

竺可祯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广阔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游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证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大一统的观念就是“天下”的观念。

▲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广济河3、金水河4、惠民河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新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特征:1、原始农业的出现2、陶器的制造3、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前时期〔公元前8000-前5000〕仰韶文化后时期〔公元前5000-前3000〕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新石器时代三大文化成就:农业〔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耐旱谷物农业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弄呀〕、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三皇五帝传说:五帝的谱系:黄帝、颛顼、高辛、尧、舜▲夏、商、西周文化进程:〔尚忠夏〕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夏文化特点:夏道遵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商代始于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文化特征:尊神、事鬼,先鬼后礼;西周的历史功绩:在众多的人群中,粘平各组的族性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国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西周的分封制,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从元代王祯《农书》中透视农业生态思想

从元代王祯《农书》中透视农业生态思想

(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作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 展的产业, 在经历了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以铁制农具、 畜力为代表的传统农业, 与现代农业、 新的科学技术结合发 展起来的近代农业又经历了机械化、 化学化和绿色革命为 中心的三次革命, 使世界农业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成就。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农业现代化阶段, 高投入、 高 产出的现代农业依靠石油动力机械, 投入大量的农药和化 肥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创造了农业增产的奇迹。然而, 随 之而来的是土壤侵蚀、 资源破坏、 环境污染、 病虫害暴发及 物种减少等等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这一切科学技术的 滥加利用说明了人们很少顾及农业环境和资源自身的变化 规律, 忽视了产量增加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正如恩格 斯所说: “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 对于每 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 $& 世纪 #& 年代 以来, 美国、 德国、 日本、 法国等西方国家开始转向生态农 业、 绿色农业和环保农业等所谓 “持续农业” 模式, 力求发展 和持续并重, 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由此可见, 这些 国家的思想更多的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的智 慧, 这说明人们开始正视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的精髓 “天人合 一” 的价值, 而在中国古代的农学巨著中就蕴含着许多的传 统农业生态思想。本文就是在通读王祯 《农书》 的基础上, 探讨和分析了书中蕴含的农业生态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 们今天借鉴传统农业的优秀思想及技术, 克服人类生态危 机、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现代化沿着健康、 快速、 持续的轨道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
从 元 代 王 祯《 农 书 》中 透 视 农 业 生 态 思 想 潘( 云( 姚兆余
(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 江苏南京 ( $!&&"))

中国农业代表人物资料.

中国农业代表人物资料.
王祯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 认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首 要政事就是抓农业生产。作为地 方官,更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知识, 否则就无法担负劝导农桑的责任, 因此,他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
农学巨著 宏大广博
农桑通诀可以说是“农 业总论”,共六卷,十 九篇,是王祯对农业综 合性的总结,贯穿了以 农为本的观念和天时、 地利、人力共同决关心。他的家乡地 处东南沿海,水灾和风灾频繁,这使他很早就对救灾救 荒感兴趣,并且讲究排灌水利建设。步入仕途之后,又 利用在家守制、赋闲等各种时间,在北京、天津和上海 等地设置试验田,亲自进行各种农业技术实验。
徐光启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 书》、《甘薯疏》(1608)、《农遗杂疏》(1612,现 传本已残)、《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等。徐光 启对农书的著述与他对天文历法的著述相比,从卷帙来 看,数量虽不那样多,但花费时间之长、用功之勤,实 皆有过之而无不及。
“神农故居”,设有神农洞二处(一为谷物药 材贮藏,一为居住),并有神农亭、神农塔、 神农庙、山南建神农茶室、神农花卉、九龙亭 及山北神农母安登浴池,百草园等十数处。
湖北省西部山区,也有一地称为“神农架”, 也与神农氏有关,缘于神农氏曾到此地搭架采 药之传说。
贾思勰
北魏时人,汉族,北魏末期和东魏 (公元六世纪)
实践出真知
贾思勰当过太守,有当过太守的官身,可是 他对农业的研究,不是停留在嘴上,或单单把别 人的经验写在纸上。他是亲自去做,有了体验, 再记录下来。就是说他写出来的,或总结出来的 经验,是经过实践的。贾思勰为了掌握养羊的经 验,他买了二百头羊,自己亲自去养。对种地, 贾思勰更是不辞辛苦,到田头,住老农的窝棚, 虚心向老农求教。对如何提高土地的地力,使农 作物不断从土地得到充足的养料,更有独到而精 辟的见解。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中国传统科学技术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中国传统科学技术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1600年间,中国有90项超新星记录,其中1054超新星是近代射电天文学家感兴趣的蟹状星云的残迹,而西方过去对此闻所未闻。
世界天文史学界公认,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无哪个国家可比。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不仅画出了三尾彗、四尾彗,还似乎窥视到今天用大望远镜也很难见到的彗核,这足以说明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是何等的精细入微。
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西方关于幻日现象(大气上层冰结昌体所形成的虚幻的日光、日晕和弧光)是在公元17世纪发现的,而中国的天文学家整整1000之前就已经观察到这种复杂现象,并对每一个组成部分加以描述,给予定名。
阴阳、五行——阴阳观念最早记载于周易,一阴一阳谓之道,阴代表柔弱,安静,退守等性质和具有这些性质的事物,阳则相反。天气属阳气,性质是上升的,地气属阴气,性质是沉滞的。阴阳二气上下对流而生成万物,乃是天地的秩序。如果阴阳气不和,自然界发生灾异。

四大农书历史

四大农书历史


作者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 上海人,明末杰出的科学家。

《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 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 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农政全书》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 技术两部分。前者是全书的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 技术措施。所以在书中人们可以看到开垦、水利、 荒政等等一些不同寻常的内容,并且占了将近一半 的篇幅,这是其他的大型农书所鲜见的。
注说他在汉成帝时当过议郎。在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教
民耕种,获得丰收。该书是他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 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 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 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都
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科学的精神。



《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 为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作“ 《氾胜之》十八篇”,《氾胜之书》是后世的通称。 作者氾胜之,西汉末年人,《汉书·艺文志》注说他 在汉成帝时当过议郎。在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教民耕 种,获得丰收。 该书是他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 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 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 区种法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科学的精神。
多种,绘图306幅。王祯不仅搜罗和形象地描绘记载了当时通 行的农具,还将古代已失传的农具经过考订研究后,绘出了复 原图。

《王祯农书》附录中的“造活字印书法”是王祯把请工匠刻制的 3万多个木活字,以及自己发明的可减少排字工人的疲劳与提 高效率的转轮排字盘。

“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和“全国农业情况图” 也是《王祯农书》的首创。后图的原图已 佚失,无法知其原貌。现在书中看到的一 幅是后人补画的。"授时指掌活法之图"是 对历法和授时问题所作的简明小结。该图 以平面上同一个轴的八重转盘,从内向外, 分别代表北斗星斗杓的指向、天干、地支、 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以及各物候所指示的应该进行的农事活动。 把季节、物候、农业生产程序灵活而紧凑 地联成一体。这种把"农家月令"的主要内 容集中总结在一个小图中,明确、经济、 使用方便,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叹赏的绝 妙构思。

中国古代农书的分类与著录

中国古代农书的分类与著录
山东 省 农业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报
21 0 1拄
第2 8卷
第6 期
中国古代农书的分类与著录
张 玲
( 东青 年 政 治 学 院 , 东济 南 2 0 1 ) 山 山 5 0 4
摘 要 : 国是 一 个 文 明 古 国 , 中 而且 长期 以农 立 国 , 着 悠 久 的重 农 传 统 , 而农 业 较 为 发 达 , 学著 作 非 常丰 富。 有 因 农 反 映 到 目录 学上 , 历代 目录 学 家对 农 书都 十 分 重 视 , 不仅 单独 为其 设 类 , 的 还 细 分 子 目 , 加 著 录 , 而 为后 人 有 详 从 搜 求 、 究 古代 农 学文 献提 供 了 大量 珍 贵 的 资料 。 研
的具体政策。《 任地》 《 、辩土》 《 、审时》 三篇则分别从土质 、 农
时 等 方 面 总结 了一 些 农 业 生产 经 验 及 耕作 栽 培 技 术 。 2 汉 代农 书 分类 、 在 现 存 的 古 代 书 目中 , 最早 为农 书单 独 设 类 的是 《 书. 汉
艺文志》 。班 固 在该 志《 子 略 》 诸 中著 录农 书 凡 九 家 一百 一 十 四篇 :《 农 》 十篇 。六 国 时 , 子 疾 时怠 于农 业 , 耕 农 “神 二 诸 道 事 , 之神 农 。 野 老 》 七 篇 。 国时 . 齐 、 间 。 宰 时 》 托 《 十 六 在 楚 《 十 七篇 。 不知 何 பைடு நூலகம் 《 安 国 》 六 篇 。 代 内史 , 知何 帝 时 。尹 董 十 汉 不 《 都 尉 》 四篇 。 知何 世 。《 氏 》 篇 。 知 何 世 。《 胜之 》 十 不 赵 五 不 汜
十八 篇 。成帝 时为 议 郎 。《 氏》 篇 。不 知 何 世 。《 癸 》 王 六 蔡 一 篇 。 帝 时 , 言便 宜 , 弘 农 太 守 。 书 目之 后 是 一 篇 简短 的 宣 以 至 ” 农家类《 》“ 叙 :农家 者 流 , 出于 农稷 之 官 。播 百谷 , 耕 桑 , 盖 劝 以 足衣 食 , 八 政 日 食 , 日货 。L 日 :所 重 民食 ’此 共 所 故 二 孑子 ‘ , 长 也 。及 鄙 者 为之 , 以为 无 所 事 圣 王 , 欲使 君 臣并 耕 , 上 下 悖 之 序 。班 同是 儒 家 , 生 活在 “ ” 又 罢黜 百 家 , 尊 儒 术 ” 后 , 独 之 所 以他 完 全 是 站 在儒 家 的立 场 上评 议 农 家 得 失 的 。 家虽 然 为 儒 维 护君 臣上 下 之序 而 抨 击 许 行“ 并耕 ” 说 . 也 强 调 以农 为 之 但

元朝的农书

元朝的农书

元朝的农书元三部农书是《农桑辑要》、《农书》和《农桑衣食撮要》。

这三部书都是我国古代农业科学的重要著作。

《农桑辑要》七卷,六万字,是《齐民要术》之后现存的第一部较为全面地反映我国北方农业技术的综合性农书。

由元政府组织编写,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颁行。

参加编写的孟祺、畅师文、苗好谦都是元政府中有经验的农官。

这部书主要是辑录古代农书中农业技术部分,故名“辑要”。

全书分典训、耕垦、播种、载桑、养蚕、瓜菜、果实、竹木、药草、孳育十个部分,最后有“岁月杂事”一条,是农家十二月主要农业活动以外的行事历。

该书以二卷的篇幅记述北方桑麻生产的经验,还首次详细介绍南方苧麻和棉花的种植技术。

这是与中唐以后北方战乱频仍农业生产尤其是桑麻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元政府以农桑为急务图求恢复和发展这一客观形势相联系的。

书中记载了不见载于《齐民要术》中的作物二十多种,如菠菜,棉花等,都是唐和唐以后由新疆或国外引进的。

棉花的引进尤其是我国农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对于一些作物在引进过程中出现的变异和风土驯化现象,《辑要》一书认为应根据我国复杂的自然条件努力适应风土,但风土的限制不是绝对不可突破的,这种见解在农学理论史上是个重大的进步。

书中引用的许多农书如《务本新书》、《士农必用》、《四时类要》等都亡佚于宋元之际,它们的精要赖《辑要》一书方得以保存,《辑要》是研究《齐民要术》以后七百年间北方农业发展状况的不可缺少的文献依据。

不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还记录了南方复杂自然条件下多种水利灌溉技术和工具、多种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积制肥料的方法。

《农书》是我国第一部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综合性农书。

在王祯《农书》问世的第二年,由维吾尔族著名农学家鲁明善编写的《农桑衣食撮要》问世了。

全书分上、下二卷,一万五千余字。

直接依照《四民月令》的体例、按农家的月计划编写,共十二个月,详尽记述当月的农活及农家杂事。

书中还保留了许多农事口诀。

深入分析三部农书的内容可以了解到在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元朝农业生产发展的新水平。

【公基常识】我国古代五大农书

【公基常识】我国古代五大农书

【公基常识】我国古代五大农书中国五大农书中国古代的《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统称五大农书,这五大农书是中国现存的古代农学专著中的杰作。

1. 《汜胜之书》《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书。

作者:氾胜之,汉成帝时人,曾为议郎,在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教民耕种,获得丰收。

该书是他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

《氾胜之书》原来分十八篇,在《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九种农家著作中,它的篇数仅次于“《神农》二十篇”。

现存《氾胜之书》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原书的一部分,以至一小部分。

但仅从这一小部分内容已经可以看出,它所反映农业科学技术,与前代农书相比,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2.《齐民要术》《齐民要术》的作者是北魏贾思勰,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县)人。

《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书,为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首,该书记述了黄河流域下游地区,即今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和山东中北部的农业生产,盖述农、林、牧、渔、副等部门的生产技术知识。

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3.《农政全书》《农政全书》的作者是徐光启(1562-1633)。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人。

中国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和近代科学的先驱。

《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

《农政全书》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

前者是全书的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技术措施。

所以在书中人们可以看到开垦、水利、荒政等一些不同寻常的内容,并且占了将近一半的篇幅,这是其他的大型农书所鲜见的。

六部农书不可不知

六部农书不可不知

《农书》的作者是南宋的陈敷。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

主要包括财力、地势、耕耨、天时、六种、居处、粪田、薅耘、节用、稽功、器用、念虑十二篇,篇中皆突出一个“宜”字,外加“祈报篇”和“善其根苗篇”两篇,讲述有关祈神报恩和水稻育秧事宜;卷中题为《牛说》,讲耕牛的饲养、使用和疾病防治。

卷下名《蚕桑》,主要介绍种桑和养蚕的技术。

《农书》是中国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地区栽培技术的一部农书。

它在经营管理、土地利用、土壤肥料、农学体系、水稻育秧栽培等方面多有建树。

《农桑辑要》是元代专管农桑、水利的中央机构“大司农”主持编写的。

具体的编写人是孟祺、张文谦、畅师文、苗好谦等人。

它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全书分作七卷。

从全书的整个布局来看,基本上继承了《齐民要术》的内容,但也有所发展。

书中将蚕桑放在与农业同等重要的地位,栽桑养蚕各一卷,所占篇幅近全书的三分之一。

书中还新添了苎麻、木棉、西瓜、胡萝卜、同蒿、人苋、莙薘、甘蔗、养蜂等内容。

王祯《农书》的作者是元代的王祯,成书于1304年前后。

书由三部分组成:即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

与过去只偏重于记载北方或南方农业的农书不同,王祯《农书》是第一本兼论南北农业技术的农书,书中对南北两地农业所采用的技术和工具等作了对比,以起取长补短,相互交流,共同促进的作用。

《农政全书》作者是明代的徐光启。

书分十二门(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收养、制造、荒政),六十卷,七十余万言。

这书主要包括农政思想和农业技术两大方面。

书中提到用垦荒和开发水利的方法来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书中还发展了中国古代农学的风土论思想。

《补农书》原本是指清初张履祥对明末《沈氏农书》所作的补充。

现在所见到的《补农书》是由《沈氏农书》和《补农书》合编而成,分上下两卷。

这是一本记载明末清初浙江嘉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方性农书,反映了明清之际当地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发展水准。

《授时通考》,意思是:“敬授人时,农事之本。

《农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农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农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农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后人为区别于其它同名不同作者的《农书》,一般称为《陈旉农书》。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什么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什么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什么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什么农业是中华古文明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历朝历代,上至官府,下至平民,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书,为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首,该书记述了黄河流域下游地区,即今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和山东中北部的农业生产,概述农、林、牧、渔、副等部门的生产技术知识。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书中正文分成10卷92篇,11万字,其中正文约7万字,注释约4万字。

书中援引古籍近200种,所引《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现已失传的汉晋重要农书,后人只能从此书了解当时的农业运作。

书前有自序、杂说各一篇,其中的序广泛摘引圣君贤相、有识之士等注重农业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农业而取得的显著成效。

收录1500年前中国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以及治荒的方法,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如酿造)以及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产等形形色色的内容都囊括在内。

最后列举了很多的“非中国(指中国中部中原)物”,就是北方不出产的蔬菜和瓜果。

《齐民要术》推崇耿寿昌之常平仓、桑弘羊之均输法皆为“益国利民,不朽之术”,并嘲笑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农学之农书
悠久的农业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农学和农业技术知识理论。

从很早起,我国就出现了不少农学的专著,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向大自然进军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成果。

传到现在的最早的农学论文和农书,距今至少有两千多年。

两千多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古农书,包括现存和已经散失的,总数共有三百七十六种。

这三百多种农书,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性农书,一般以作物栽培、园艺、畜牧和蚕桑作为基本内容,而又以大田生产为主。

另一类是所谓专业农书,包括关于天时、耕作的专著,各种专谱,蚕桑专书,兽医书籍,野菜专著,治蝗书等。

下面介绍几部在我国农学史上、甚至在世界农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农书。

《氾胜之书》
《氾胜之书》的作者氾胜之生年、卒年、籍贯,都已没有可信的史料供作参证。

我们仅仅能从《汉书·艺文志》的“本注”,知道他“成帝时为议郎”,即在公元前32年至公元前7年在朝廷担任过“技术顾问”之类的官。

此外,唐代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引有刘向《别录》中“使教田三辅;好田者师之。

徙为御史”这么几句。

据记载,《氾胜之书》原为十八篇两卷,现存材料则只有三千五百多字。

是从《齐民要术》等一些古书中辑集而成。

这三千多字包含耕作的总原则,十二种作物的栽培,有着从选种、播种、栽培、收获至储种止的各个细节。

还有一些带神秘迷信色彩的“卜种”、“藏谷”方法。

此外有两项极特别的内容,是“治种”(处理种子)和“区(音oū)种”(窝种)。

对耕作原理提出了一条基本法则:“趣(赶)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趣时”,是赶上雨前雨后最合适的耕地时间。

“和土”,是耕、锄、摩平、消灭土块,保持松软细密。

“务粪泽”,则是极力保持土壤的肥沃与水分。

这三件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精耕细作中,尽最大可能让土壤接受足够的降水,同时减低自然蒸发,用这些措施来“保墒”,而不多依靠灌溉。

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怎样以人类自己的努力,适应时令、气候与土壤条件,争取较好收成的灵活方法。

直到现在,关中旱塬地区的老农们,还经常运用这一个基本原则来进行生产。

所举的十多种作物,每种作物的耕种栽培,都有细致精确的技术指导,基本上贯彻“趣时、和土、务粪泽”的总原则。

此外,还提出麦子、谷子的穗选保纯,谷子播种日期看田地条件决定,谷子、黍子防霜露,冬小麦秋天壅根,水稻田调节田水温度的方法,处处表现精密深入的观察与详细谨慎的考虑。

对于种稗和大豆可以备荒的意义,也郑重提出,更使人想到作为一个农官的氾胜之设想得全面周到。

这些记载,显然是根据群众生产经验,经过整理分析所作的归纳。

在这里,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颇高水平,一方面则可以体会到,农业生产是复杂细致的事情,必须注意客观规律,分别对待。

《四民月令》
《四民月令》的作者崔寔是冀州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一带)人,生卒年代可能是103—169年。

崔寔的家庭是当时的“望族”,崔寔本人,也作过五原和辽东两郡的太守,他以士大夫身份,在洛阳自己多年经营着一份庄田,积累多年经验,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农业生产,及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工商业经营,都必须以农作物的生长季节性作为标准,加以合理妥善的安排,才可顺利获益。

他把这些经验系统地记录、整理写成了一种手册,按每年的十二个月乃至每月的上、中、下旬应该进行的农业生产操作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经营事项,作成细致合理安排。

这部书就是《四民月令》。

书名中的“四民”指“士、农、工、商”;“月令”则是借用《礼记·月令》中每月应作事项的说法。

《四民月令》是农家月令书的开创者,严格说来,几乎所有的农家月令书,都不是为广大农民安排生产和生活服务的。

它们主要是为士大夫们的地主经济服务,是他们的经营手册。

就现有的《四民月令》残存材料看来,主要部分,如祭祀、教育、社会关系处理、习射等,都是士大夫们这些上层社会人物日常必须的项目,一般“庄稼汉”显然用不上这些东西。

其次,这个家庭里的成员,有“女红”(以纺、绩、织、染等为专职的女工)、“典馈”(专管饮食制备烹调)、“蚕妾”(专管养蚕)、“缝人”(专管缝纫拆洗)等,远非一般富裕中农乃至富农的情况。

最后,从每年“选任田者”(挑选“掌作师傅”)这件事实,足以说明经营者本人及其家属是不参加主要生产劳动的。

至于修理房舍、制备法药、收藏日用物品以及“养生”诸项,也只可能是小资产阶级以上的日常生活内容。

但是《四民月令》这部书中,关于每月的农业生产安排,如耕种、整地、播种、分栽、耘锄、灌溉、保护、收获、储藏以及果树、林木的经营等,却的确是农业生产技术知识,而且各个月的安排次序细致合理,也可作为典范。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是中国现今完整保留下来的最古的农书。

书名中的“齐民”意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

贾思勰写《齐民要术》的用意,仍是从“农本观念”出发;农产品是当时大众生活物资最重要的来源。

增加农产品,直接可以改善大众的物质生活,间接就安定了社会秩序,也就巩固了统治阶级的政权。

贾思勰的生平和事迹,现在还没有找到任何确凿史料记录。

凭借现有各种版本每卷“目录”前面的一行字“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可以知道他作过这么一个官。

他作书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六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可能是533年至544年之间。

目前,《齐民要术》的原书10卷92篇,约有10万字左右,大致都保存完整。

《齐民要术》前三卷,基本上继承着《氾胜之书》;而前九卷的整个布局,则得自《四民月令》的启示。

但是《齐民要术》知识的广泛与丰富,却远远超过了两汉这两部书。

全书的要旨在于提倡奖励农耕,改良土壤,采用合理的耕作制度和方法,强调选种和改良品种以及掌握好天时地利等因素的重要性,不尚空谈,注重实践。

《齐
民要术》中还提出了一些生物学的思想,尤其是物种和生活环境的关系,有关人工选择、人工杂交和定向培育方面的论述,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私家著述的农书,《齐民要术》是我们祖国极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是现存我国完整农业专书中最早的一部,内容丰富,方面广,资料多,记述详细、正确。

他系统而精密地总结了公元六世纪以前,我们祖先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所累积的大量知识;有许多项目,比世界其他各先进民族的记载要早三四个甚至于十来个世纪。

它的取材布局,也为我国后来许多农书,开辟了可以遵循的途径。

它所采取的群众路线,实践方式,与重视探索第一手来源的方法,也是治学的好榜样。

《齐民要术》对后来的农业产生了深渊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农学发展的基础。

《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是明代的大型综合性农书,是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之大成的一部巨著。

作者徐光启(1563-1633年),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农学家,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

徐光启对农事的研究,注重亲自实践的经验总结。

一生中曾数度归田,从事栽培实验和撰写农学著作。

1625年开始撰著《农政全书》,遗稿经陈子龙修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刊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农学遗产。

《农政全书》共60卷,约有七十万字。

内容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12门,每门又分为若干子目。

《农政全书》出发点在于农政,因此既重视农业生产技术和知识的介绍,又注重保证农业生产的其他措施,如田制、水利等项的说明。

书中还特别记录了蚕桑、种棉和棉田管理的新经验,对河北省肃宁群众以稳定湿度为纺织环境的好办法,还特别加以推荐。

当时新近传人的甘薯,他根据自己实践,写下了详细的生产指导书《甘薯疏》,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倡议大家大量种植,用来备荒。

更辑录了《救荒本草》中一些有用的重要种类,作为救荒的补充食物。

对一切新引入、新驯化栽培的作物,无论是粮、油、纤维,也都详尽地搜集了栽种、加工技术知识。

全书内容全面,见解精辟,说它在我国传统的农书中是空前绝后的一种,应当是公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