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一直以来被视为需要灌输和死记硬背的学科,但如今的社会发展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
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创新思维成为了教师们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和实践。
一、启发学生思维,提问激发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
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使他们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这道数学题有没有其他解法?”或者“你们有没有其他的数学问题想要了解?”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出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二、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如图表、实物、游戏等,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多元化的资源,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数学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不断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来促进思维的发展。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交流。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交流来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从而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他们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和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可以设立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和场景小学生在学习中更注重对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该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和场景,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它能赋予人创造性。
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则是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一、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
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
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
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
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学习重在思考,而思考来源于质疑,事实证明,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学生质疑能产生认识困惑,从而促使学生动脑筋去学习和探索。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将平行四边形图形展示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同时提示学生:想办法把它转换成已学的图形。
于是学生思考,最后终于想到用切割互补的办法把它转换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21世纪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亟待研究的大课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从小抓起。
小学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他人的成功经验,我在这里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的教学思想将“教”凌驾于“学”之上,教师教什么,学生便学什么。
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心轴,学生思路不能偏离教师设计的轨道,否则便是越轨行为。
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极大地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思维只能束缚在狭窄的领地,失去了遨游的空间。
现代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常规,提倡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平时教学中,我十分注重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一种平等、融洽的气氛中学习。
在这种民主的氛围里,我发现学生都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我。
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对于学生任何想法,我都加以正确引导,从不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对于学生的细小进步,我都及时加以表扬。
我发现哪怕是极简单的一句话“你说的真好”,“你真会动脑筋”等都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
在课余时间,我经常找学生谈心,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通过交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了保证的依据。
二、优化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俗话说:“良好的升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学生对于学习往往处于抑制状态,如何调整学生的心态,将思路回归课堂,这跟教师新课的导入有着密切的关系。
好的导入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一课时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及渴求的心理,上课开始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今年十二岁,但是他只过了三个生日,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学生对老师提的问题感到很好奇,都急着想知道问题的答案,通过这种设置悬念的导入方式,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培养阶段。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思维已经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和求职能力。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
只有在学生兴趣高涨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好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自由探究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验,而不是完全被老师的讲解所限制。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更能够进一步创新思维。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之中,将理论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有用的工具,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多方位引导学生发掘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和疑问往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好时机。
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逐步发掘自身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尊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是因人而异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来灵活掌握教学节奏,并适时进行引导和调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从更高度地关注学生的发展,作出更合理的教育决策,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探究和实践,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更好地开展工作,为自己的未来生活打下稳定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教学案例
研究教学案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持续对学生实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使其从小形成创新思维意识,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
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水平的过程。
案例:从具体的感性理解入手,积极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是一节“角的理解”的新课。
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准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
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能够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增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实行初步的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水平培养的重要手段。
不过,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水平、创新思维水平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
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理解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理解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创新思维途径和信息来源。
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水平。
案例: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是一节“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的新课。
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
通过比较,能够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
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理解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大全5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大全5篇)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创新思维是指人们通过对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运用,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类比、联想、分析、综合,探索新的现象和规律,以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
它与常规思维相比,具有多向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可以认为凡是能创造出新事物、想出新方法、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一、实践和探索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探索,让学生把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直线、线段、射线和角”这节课时,讲授完新知,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用我们手上的一付三角板,你能拼出哪些新的角?有的学生得到了120°=30°+90°、150°=60°+90°、180°=90°+90°、135°=45°+90°、75°=30°+45°、105°=60°+45°、15°=45o—30o等。
有的学生得到了60°、30°、45°的另一种画法:60°=90°—30°、30°=90°—60°、45°=90°—45°等。
甚至于有的学生想到角的一条边可以看成一个180°的角来得到一组新的角:135°=180°—45°、150°=180°—30°、120°=180°—60°等。
小学数学教研创新案例
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
本案例以某小学数学教研组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教研策略,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二、问题提出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本教研组提出以下研究问题:1.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2. 如何创新教研策略,提高数学教学效果?3.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三、研究方法本案例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以下步骤进行研究:1. 观察分析:对某小学数学教研组的教学现状进行观察,分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 确定策略:结合观察分析结果,确定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3. 实施策略:将确定的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并记录实施过程。
4. 反思总结:对实施策略的效果进行反思总结,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
四、创新策略1. 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将一块蛋糕平均分成若干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测量一个长方体的体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教授“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 以实践为基础,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1)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教师应注重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当今社会,创新思维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素质和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环节,应该充分发挥作用,引导学生从小培养创新思维。
一、提倡启发式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启发式教学法是由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疑问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特殊的问题向一般性的原理或规律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不拘泥于固定的解题步骤,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发散、创造等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和实践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探究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含义和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和实践。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趣味性的问题、设置生活情境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数学思维导向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推理、逻辑、判断等方面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行思维的跳跃,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五、倡导合作学习和分享交流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倡导合作学习和分享交流,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数字化学习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分享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合作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创新思维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呢?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观点。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和探索。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错误,教师应以包容的态度给予引导和纠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和信任的。
例如,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说:“你的想法很独特,虽然这次不太准确,但再思考一下,说不定就能找到正确答案。
”这样的语言能够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数学游戏、数学谜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乘法运算时,可以通过讲述“小兔子种萝卜”的故事,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展示丰富多彩的数学图像、动画和视频,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提问和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 180 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剪拼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自己去验证和探究。
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思维拓展案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小学数学思维拓展案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数学是一门需要思维的学科,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小学阶段,通过拓展数学思维的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途径,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拓展。
一、开展数学思维拓展活动1.数学探究实践活动:通过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去实际探究,激发他们的思考。
比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步幅长度,计算一分钟内能走多远,或者自己探究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等。
2.数学问题解决活动:提供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计算 - 探究 - 解决”三个步骤,鼓励学生思考多种解决办法,并分享解决思路或策略。
3.数学创意设计活动:鼓励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数学创意设计。
比如,可以提供几个形状相同但面积不同的纸片,让学生设计一种方式,使得纸片重叠后完全重合。
二、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1.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的方法,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本质,找出解决的关键点。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学现象、谜题或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介绍著名的数学问题如哥德巴赫猜想,或者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如河内塔等,鼓励学生主动去思考和解决。
3.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分享: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维和解决思路。
通过小组合作或者课堂展示,让学生互相借鉴和学习,促进集体智慧的形成。
三、创建积极的数学学习氛围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挑战。
可以布置一些数学拓展作业,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开设数学探索小组,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的能力。
下面我将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介绍一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勇于质疑、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乘法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3×5等于多少?请举例说明。
”学生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比如画图、列竖式、心算等等,教师可以给予鼓励和肯定。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提出新的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培养良好的观察力和发现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和发现问题的规律和特点。
在教学数字排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数字,让他们观察、搜集和整理,并发现数字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比如“有规律的数字排列是什么?”“根据规律,我们能预测下一个数字是多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力,激发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化和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面积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拼。
“假设你们是建筑师,每组使用相同数量的小正方形纸片进行搭建,看谁能构建出最大面积的房屋。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运用已有知识,提出自己的构建方法。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构建方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教师有意识地采用一些特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创新思维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教授“乘法运算”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学校组织学生去动物园参观,每张门票 8 元,一个班级有 30 名学生,那么买门票一共需要多少钱?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能够很快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并且会积极思考如何计算出总价。
二、鼓励提问,培养质疑精神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和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知识点时,有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 180 度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实践来验证这个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数学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比如,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用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等多种方法来求解。
让学生在比较不同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启发的平台。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在进行数学探究活动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每个小组的成员都会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合作实践,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做法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做法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要从教学思想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原则。
要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
教师要运用学习迁移,激发学生的首创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进而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所谓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一般性思维而言的。
它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运用新的认识方法,开拓新的认识领域,开创新的认识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造就要靠创新教育。
数学是一门思维能力很强的科学,因此,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教师教学思想的突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
要从教学思想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原则。
首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肯定和鼓励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性。
教师要克服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
二、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创新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首先,要民主。
教师要真正摆正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明确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处于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教学案例
研究教学案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持续对学生实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使其从小形成创新思维意识,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
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水平的过程。
案例:从具体的感性理解入手,积极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是一节“角的理解”的新课。
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准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
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能够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增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实行初步的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水平培养的重要手段。
不过,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水平、创新思维水平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
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理解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理解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创新思维途径和信息来源。
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水平。
案例: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是一节“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的新课。
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
通过比较,能够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
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理解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
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题目: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创新思维的培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了我们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小学生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大部分来源于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
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授“图形认识”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如魔方、积木等,引导学生观察、分类和比较,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二、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题是创新的源泉。
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首先,教师应在课堂上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尝试;其次,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允许他们犯错和改正,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最后,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肯定他们的优点,指出不足,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鼓励学生交流与分享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交流与分享,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和分享他人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教师在数学教育中应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组织一些数学竞赛、数学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创新思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感到自由和安全,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当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时,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批评。
例如,在讲解一道数学题时,不要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先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解法。
即使学生的解法有误,也要引导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
同时,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思维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巧妙设置问题情境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比如,在教学“面积”这一概念时,可以通过展示两个大小不同但形状相似的图形,问学生:“哪个图形的面积更大?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来?”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他们可能会想出用重叠、分割、测量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
此外,问题情境还可以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超市里正在进行促销活动,一种商品打八折出售,另一种商品买三送一,哪种促销方式更划算?”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对于同一道数学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解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案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水平》案例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动素质教育,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
学生创新思维水平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一,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文结合多年教育经验,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水平,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重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促动了学生全面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兴趣能够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
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升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教学情境:我问可爱的小同学们,我们上商店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
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
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
这个下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
我说,光有钱,理解钱还不行。
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买东西时才会不出错钱。
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
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
否则,则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
另外,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实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为主原则,合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思维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本文以一堂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课堂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实践案例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2.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个蛋糕,将其平均分成8份,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明吃了其中的3份,应该怎么表示?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3/8的结论。
教师接着提问:如果蛋糕被平均分成10份,小明吃了其中的4份,又该如何表示?学生通过类比,得出4/10的结论。
通过这个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分数的意义。
(2)探究新知,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发放分数卡片,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分数卡片拼出不同的图形。
学生在合作中,发现分数可以表示图形的几分之几,进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教师出示一道实际问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8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运用分数的意义,将长方形分成10份和8份,然后分别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面积,再相加得到长方形的总面积。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运用分数解决问题。
(4)拓展延伸,提高能力教师出示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个圆形的半径是5厘米,求圆的面积。
学生运用分数的意义,将圆形分成若干份,然后分别求出圆的面积,再相加得到圆的总面积。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案例分析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蛋糕的情境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分数的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培养能力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案例
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一,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文结合多年教育经验,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重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
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教学情境:我问可爱的小同学们,我们上商店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
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
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
这一下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
我说,光有钱,认识钱还不行。
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买东西时才会不出错钱。
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
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
否则,则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
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
另外,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为主原则,合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成显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3、加强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探新知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就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编排原则,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拼组图形”的练习时,课前老师准备许多大小
各异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照着例题的图形拼图,然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拼组。
教师要求学生任意选出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具,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
结果,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他们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人物等等。
如拼出了不倒翁、小松树、小鸡、人物等。
就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拼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倡导解题方法多样化,在不同方法中求创新
学习过程是个体的认识活动。
小学的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
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
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老师应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方法的灵活性,比较方法的优缺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也要让学生一题多解的练习。
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例如我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例题时,我就没有用课本中的计算思路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体验中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找出题的多种计算方法。
在教师”看谁最聪明,想的方法最多”这样富有激励、煽动的语言刺激下,学生兴趣盎然,探索情趣高涨。
通过动手、动脑,一张张小嘴娓娓道出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思路。
有些与课本
中的计算思路虽然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实在难能可贵,这就是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表现出来的很了不起的求异和创新。
我在每位同学表达了自己探索的计算方法后,都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了这种计算方法,从而满足和鼓励了学生探索、表达的强烈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指导,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关键,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逐步掌握假设、迁移等思维方法,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