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_费尔巴哈论_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费尔巴哈论》第四章一二三段解读
《费尔巴哈论》第四章一二三段解读《费尔巴哈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费尔巴哈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的第四章被认为是其思想的核心部分之一。
本文将对《费尔巴哈论》第四章一二三段进行解读,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第四章是费尔巴哈在《费尔巴哈论》中阐述他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重要章节。
在第四章的开头,费尔巴哈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指世界的真实性和独立存在性,而且庄严地宣称要从唯物主义开始,是很重要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运动,世界是有目的、有组织的。
这些基本原则为讨论后文中的一二三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接下来,在《费尔巴哈论》第四章的一二三段中,费尔巴哈进一步论述了唯物主义的意义,并对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入的解释。
他强调了唯物主义对宗教观念、形而上学的批判,同时也对人的感性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这一段,费尔巴哈强调了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义,认为唯物主义是对现实世界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真正的认识和改造。
在第四章的第三段中,费尔巴哈深入探讨了唯物主义对宗教观念的批判。
他认为,宗教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幻想,是对人的压迫和剥削的一种误导。
唯物主义要求我们站在现实世界的角度来认识和改造世界,而不是站在宗教幻想的角度来看待世界。
费尔巴哈还对宗教观念的起源和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宗教观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对人类自己的本性和社会现实的一种误解。
在第四章的第一段中,费尔巴哈对人的感性和现实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认为,人的感性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直接的、真实的认识,而现实世界是可以感知和改造的。
唯物主义要求我们站在现实世界的角度来认识和改造世界,要强调人的感性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重要意义。
费尔巴哈还对人的感性和现实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人的感性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直接的、真实的认识,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直接的、真实的认识,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直接的,真实的认识。
马克思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是唯物主义者,他们认为物质世界是最原始的存在形式,思想、意识等都是受物质世界的制约和影响。
他们所倡导的自由主义思想也深刻影响了现代社会。
下面将更详细地介绍他们的理论思想。
马克思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性的过程,而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用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和分析。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可以从工人手中获取物质和剩余价值。
工人所制造的产品的价值超过了他们的劳动力成本,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所得的利润。
这种压迫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中存在着阶级斗争的矛盾。
在这种斗争中,劳动者需要通过社会改革来反对资本家的剥削。
费尔巴哈主义:1. 人的本质: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梦想等。
因此,人应该秉持自由的理念和行动,以实现自我完成和全人类的人的解放。
2.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认为,人的自由是来自于人类的精神和认识,而不是物质的本质。
他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一种结合。
3. 宗教批判: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被压迫的阶级选择的一种工具,它给人们灌输麻醉剂,让他们忘却痛苦的事实。
因此,人应该拒绝宗教的影响,坚持自己的理性和反抗。
综上所述,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是唯物主义者,他们的理论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提出的思想和理论,对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起重要的启示作用。
《费尔巴哈论》阐明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行为合力 的结果——“ 人们通过每一 个人追求他 自己的 、 自觉期望的 目的而创造 自己的历史 , 却不 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 , 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
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 种各样 的影响所产生 的结果 , 就是 历 史 。 [(4 行 动 的 目的是 预 期 的 , ”1P8 ]2) 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在表面 上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 , 总是受 内在隐蔽着的必
然性支 配 。
6 8
级, 已被承认是为争夺统 治而斗争的第三个战士。 当时关系已经非常简化 , 只有故意闭起眼睛的人才
看不见 , 这三大阶级 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
代历 史 的动力 , 至少 是这 两个 最先 进 国家 的现代历 史 的动 力 。 [(5 抓住 阶级 斗争这 个基本 线索 , ”1P0 ]2) 才
在此基 础 上 , 恩格 斯 指 出 , 究社 会历 史 发展 探 规律 不能停 留在 思想 动机 上 , 而要 深入到 物质实践
恩格斯在《 德维希 - 路 费尔 巴哈和德 国古典
哲学的终结》 以下简称《 ( 费尔 巴哈论》 一书中, ) 批 判继承 了黑格 尔 和费尔 巴 哈哲学 , 论述 了马克思 主
左 海 姣
[ 摘 要 ]在 《 尔巴哈 论》 书 中, 费 一 恩格斯在 肯 定社会历 史发展 规律 性 的基础 上 , 一步 阐明 了社会 进
.
历 史发展 的动 力 , 为人 类找 到一 条扬 弃异化 和 自由全 面的发展 道路 提供 了理 论依 据 , 也为 我们认 识现 实社 会、 解决 实际 问题提 供 了方法论 指 导。
方并 不在 于承认 精神 的动 力 , 而在 于不从这 些动力 进一 步追溯 到它 的动 因”1P8; 心 主义 者 黑格 [(4 唯 ]2)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主张物质世界是首要的存在,意识、思维等精神现象都是从物质世界中产生的,称之为唯物论。
该思想体系的奠基人为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
同时,马克思也借鉴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物质决定精神”,即物质基础是超越人类的先验条件,决定着意识活动的产生和演变。
因此,人的认识必须立足于物质世界的探究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科学知识。
在费尔巴哈看来,意识、思维等精神现象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它们只是物质世界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物质世界的一个反映。
这与传统唯心主义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同时,费尔巴哈还提出了“废止哲学”的观点,主张要通过跨越哲学的束缚,从而达到理性、真理和自由的目的。
二、马克思的发展与完善马克思是一个热爱哲学的人,他在学生时代就接触到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思想,深受其影响。
后来,他与恩格斯一起,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发展。
首先,马克思坚持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即物质是首要的存在,意识、思维等精神现象都是从物质世界中产生的。
其次,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
再次,马克思借鉴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提出了辩证法的观点,即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有其内部的矛盾和发展的趋势。
这些矛盾和趋势的存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和结果。
最后,马克思认为,哲学不能停止于“解释”现实,还需要以“改变”现实为目标。
只有通过革命实践,才能最终改变人类的命运。
三、结语综上所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它对现代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支柱。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新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新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于1845 年春创作的一篇哲学论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
在《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提出了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旧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它承认物质第一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提纲》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旧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与旧唯物主义相反,新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的。
新唯物主义还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而且能够改造世界。
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的体会
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学习《德意志意
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的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马克斯·费尔巴哈撰写的一部著名的社
会哲学著作,它主要介绍了物质史观的基本原理。
在该书中,费尔巴
哈重要提出了物质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观点,即所有的历史变化都是物
质性质存在的结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质史观”。
费尔巴哈进一步说明,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物质性质的
决定性作用。
人类文明,要想发展,必须基于客观实践和物质需要,
形成合理完整的物质体系。
只有在此基础上,以基于物质性质的理念、知识、技术和实践,才可能发挥物质性质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是强
有力的,不容忽视。
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发明、使用物质
产品,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从而有效改善了生活水平。
反过来也是
如此,当物质条件所决定的人类行为发生变化时,客观上也会影响社
会文明的发展。
综上所述,费尔巴哈提出的物质史观基本原理是:物质性质决定
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人类社会的进步也要以人类实践和物质需要
为基础。
人类的行为受到物质环境的影响,而物质世界又基于人类的
行为产生变化,在该过程中衍生出非常复杂的历史发展规律。
费尔巴哈论-实用版总结!
一、《费尔巴哈论》的历史背景、历史地位和逻辑结构(一)历史背景1.为了全面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优秀成果。
他们早就希望系统地阐明他们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清算“以前的哲学信仰”,即他们是怎样从德国古典哲学出发,又怎样同它分离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但是,这本书当时未能出版。
从那时起到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的发表,已经过了40多年。
在此期间,他们虽然在一些著作中论述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气,但还不够全面和系统。
至于费尔巴哈哲学,则从来没回顾过。
因此,他们的这个夙愿一直没有能够实现。
恩格斯写《费尔巴哈论》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愿望。
2.为了适应思想战线斗争的需要。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到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这期间,思想战线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方面,“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文明世界的一切语言中都找到了代表”。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刚刚诞生时,还是被当作在欧洲上空徘徊的共产主义“幽灵”,经过40多年的战斗,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一切机会主义思想体系,“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大量出版,并且涌现出一批拥护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面对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趋势,迫切需要系统的世界观武装工人阶级。
“另一方面,德国古典哲学在国外,特别是在英国和斯堪的那维亚各国,好像有点要复活的样子”。
正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前发展的时候,英国、挪威、瑞士、丹麦等国的资产阶级哲学家,把已经终结了的德国古典哲学,在“新”哲学的幌子下,复活其“糟柏”。
在德国,流行的是所谓各种各样的折衷主义流派。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情况,恩格斯说:“因此,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作个简要而系统地说明是很必要的了”。
论《费尔巴哈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人 哲 学原理 , 特别是历 史唯物主 义的根本原理作 了系统 的论 述, 认真学 习这部名著 , 于了 对 规律 支 配 的 。 民群 众是 历 史 的 真 正
解 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 掌握辩证唯物主 义和 历 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观点 。 着 有
段 矛盾和发展规律 ,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 的宏伟 目标 , 对 也义 意义 ( 中田分 类号 : 一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o 9 3 1 0 6一0 一o 6 —0 DB 0 A 1o —5 8 ( 0 ) 2 o0 2 2
实 意义 。
一
,
《 费尔 巴哈论>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阐述 对
能找到历史发展 的真实原因 。 总之 , 唯物史观认为 , 史过程是 历 社会历 史的客观规律 的作用 和人 的主体 活动的统一 , 只有从人 们 的物质生活条件 出发 , 才能找到人们 的思想关系和思想动机 的物质基础 , 找到社会历史发展 的根本原 因。 第二 ,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直接 动力。 () 1阶级产生和阶级斗争的根 源在于经济。恩格斯 考查 了资
中共蠹州省委党校掌 报 2 O . 总 12期 ) O6 2( 0
思●理论戏月刊
i《 仑赛尔巴哈论》 酌历史唯物主义
原理及其坝实意义
●喻 太 刚
( 中共 习水县委 党校 贵州 习水 5 4 0 ) 6 6 2
摘 要: 恩格斯的《 路德 雏希 ・ 费尔巴哈 和德 国古典哲 学的终结》 书对 马克思主 义 一
重要 的理 论 意义 。 同时 。 习这 部 名 著 可 以 帮 助我 们 满怀 信 心 地 去 探 索社 套 主 义初 级 阶 学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人的思想和观念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认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社会变革的认识。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人的思想和观念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这就是说,人的思想和观念是由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决定的。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变革是由社会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告诉我们,要认识社会和历史,首先要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入手,要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入手,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入手,要从阶级斗争入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和历史,才能正确地指导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要认识社会和历史,首先要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入手,要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入手,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入手,要从阶级斗争入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和历史,才能正确地指导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告诉我们,要认识社会和历史,首先要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入手,要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入手,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入手,要从阶级斗争入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和历史,才能正确地指导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四章(9—14段)讲解资料整理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四章(9—14段)讲解资料整理9——14段历史进程受内在一般规律的支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1、社会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4、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5、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主讲1、2、3)一、每段主旨:在解释社会历史规律客观性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任务(9)2、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10-11)3、精神动机有物质动因(12)4、探索历史规律的唯一途径(13)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14)二、分段释义:(一)9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任务——发现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内在规律。
1、批判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颠倒意识与存在的错误观点。
2、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任务。
在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之前,社会历史的理论领域被唯心史观统治着。
哲学家们用他们头脑中臆造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把历史看作是由某种观念支配的过程,认为“历史是不自觉地但必然是为了实现某种预定的理想目的而努力”。
比如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例,恩格斯批判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黑格尔任务历史的发展就是为了实现他的绝对观念。
“在黑格尔那里,是为了实现他的绝对观念而努力,而力求达到这个绝对观念的坚定不移的意向就构成了历史事变中的内在联系”“人们就用一种新的——不自觉的或逐渐自觉的——神秘的天意来代替现实的、尚未知道的联系”。
要清除唯心主义臆造的人为的联系,就必须发现现实的联系。
因而就需要来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即发现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内在规律,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科学的历史观。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黑格尔哲学是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在黑格尔看来,“绝对概念”从来就存在着,并且在辩证发展,而黑格尔的整个体系,就是对它的辩证发展过程的描述。
重读费尔巴哈论
重读《费尔巴哈论》1999-10-15 来源:光明日报郝立新唯物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历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历史形态或阶段,并在人类不断由愚昧走向文明、不断由黑暗走向光明的曲折历程中,伴随着进步的革命的阶级或阶层冲锋呐喊,在历史和现实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写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是现代唯物主义的经典。
它以浓缩的形式再现了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唯心主义的错误,以精辟的语言阐述了现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从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今天,重读《费尔巴哈论》,别有一番意义。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思想的碰撞和挑战。
如何正确对待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如何全面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以及如何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重温一个多世纪前革命导师恩格斯的教诲,会对我们有许多新的启迪。
现代唯物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他们创立的崭新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称为“现代唯物主义”。
现代唯物主义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向人类提供了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现代唯物主义的产生不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殚精竭虑探索真理的结果,而且是人类认识发展逻辑的必然。
现代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取决于它所赖以形成的社会实践及其条件,取决于对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充分吸收,取决于对旧哲学的辩证扬弃。
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正确地对待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如何吸取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以及如何拯救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现代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正在于它以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为基础,突破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狭隘视野,正确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
费尔巴哈论
费尔巴哈论费尔巴哈论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费尔巴哈于1844年撰写的一本重要著作,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费尔巴哈论以批判的形式分析了德国伊尔密尔哲学派的观点,并提出了人的自我解放和宗教的消亡。
1. 引言费尔巴哈论始于一种批判,对于哲学的批判、对于伊尔密尔哲学派的批判,以及对于现实社会现象的批判。
费尔巴哈认为,哲学家只是在描述现实而不是去改变它,伊尔密尔哲学派则进一步地将现实理解为“绝对精神”。
然而,费尔巴哈认为,只有通过人的自我解放,才能真正改变现实。
2. 人的自我解放费尔巴哈认为,人的自我解放是实现真正的人性的关键。
他批判了伊尔密尔哲学派对于人性的理解,认为人的本质是被束缚的,并受到宗教、道德和社会制度的压制。
只有通过自我解放,人才能摆脱这种束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自我解放需要从物质基础出发,通过改变现实社会关系来实现。
费尔巴哈认为,只有通过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变革,人们才能解放自己并获得真正的自由。
这一观点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3. 宗教的消亡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消亡持有批判的态度。
他认为,宗教是人的投射物,是对人的本性的自我曲解。
宗教以虚幻的形式提供了人类内在的力量的解脱,掩盖了现实生活矛盾的存在。
只有当人们真正解放了自己,才能彻底摆脱宗教的束缚。
费尔巴哈将宗教归结为对于物质生活不满和幸福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通过改变物质生活和社会关系,人们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宗教才会完全消亡。
4. 总结费尔巴哈论是一部对于现实社会和人的自我解放的思考和批判。
它影响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被誉为“现代唯物主义的基石”。
费尔巴哈论提出了人的自我解放和宗教的消亡的重要观点,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和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费尔巴哈论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现实社会和人的本质有着重要的启示。
只有通过人的自我解放,才能真正改变现实,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
费尔巴哈论相关解读
首页→教学档案→辅导用书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间:2007-7-26 点击:1917 [字体大小:大中小]16.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历史背景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写于1886年,最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周刊《新时代》杂志的1886年的第四期和第五期上。
1888年,恩格斯加以修订出版了单行本,并加了序言。
同时,在单行本中,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本书的附录,首次公开发表了。
《费尔巴哈论》的中心思想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的。
恩格斯在《序言》中指出,就是“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做一个简要而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了。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理论先驱的关系,是对他和马克思在哲学上怎样继承又怎样变革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扼要和系统的阐发,从正面回答了各种机会主义派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歪曲和攻击。
《费尔巴哈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领域内毕生战斗经验的总结,凝聚了他们一生的光辉思想。
列宁指出,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我们学习《费尔巴哈论》,能够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提高执行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内容讲解《序言》《序言》主要阐述写作《费尔巴哈论》的原因。
1.全面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年以来的心愿,亦即历史原因。
费尔巴哈哲学的主要观点
费尔巴哈哲学的主要观点
1.唯物史观: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的,他认为唯有解决经济基础问题,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由和平等。
2.批判式人类学:费尔巴哈认为,宗教、哲学、文学等所创造的武器,让人类疏远了本性,被奴役了思想,所以需要批判性的人类学来解放人类
的本性。
3.哲学基础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认为,物质是存在的,是唯一的,
对立的两种物质形式只不过是物质的关系与运动间之间的不同。
4.意识形态批判:费尔巴哈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来剖析虚假现象。
他认为列宁成功地用意识形态阐明了国家的本质,并推进了世界革命。
5.人的本质和人类历史的意义: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自己的生命本体。
人类历史的最终目标是令个人变得完整,因此在历史尽头人类将回归自由
的本原状态。
简析_费尔巴哈论_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费尔巴哈论
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 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和 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7-18) 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18)
5、费尔巴哈没有克服旧唯物主义局限性 、 的原因( 的原因(15-18) ) (1)未能利用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 )未能利用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 如三大发现 (2) 未能把唯物主义作为认识人类社会 ) 的基础 (3)脱离社会生活,长期的孤寂生活 )脱离社会生活,
哲学的基本问题
(3)第三点:思维对存在有没有能动的 )第三点: 反作用以及如何评价这种反作用? 反作用以及如何评价这种反作用? 价值论(目的、意义)。 )。即改造世界的 价值论(目的、意义)。即改造世界的 问题。 问题。这点是划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 哲学(唯心、旧唯物)的重要区别。 哲学(唯心、旧唯物)的重要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 学前提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 、 论来源 (5)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 ) A、基本思想: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切 、基本思想: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事物都处在生存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 事物都处在生存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事物变 化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发展的( 化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发展的(尽管会有暂时的 倒退); );事物通过种种表面的偶然为必然发展 倒退);事物通过种种表面的偶然为必然发展 B、意义: 永远结束了最终解决 开辟道路 、意义: 和永恒真理的要求;承认一切知识都有局限性 和永恒真理的要求; 相对性);克服了只承认对立的绝对性, );克服了只承认对立的绝对性 (相对性);克服了只承认对立的绝对性,不 承认对立的相对性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承认对立的相对性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第2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提出 哲学的基本问题提出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的关系问题 (2)提出的过程 ) A、欧洲中世纪,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唯名论 、欧洲中世纪,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与唯实论的争论) 与唯实论的争论) B、欧洲中世纪以后才被清楚的提了出来(第 、欧洲中世纪以后才被清楚的提了出来( 一点内容) 一点内容) C、黑格尔、费尔巴哈的看法 、黑格尔、
浅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理论
浅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理论费尔巴哈是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
费尔巴哈的主要功绩在于,他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并且在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捍卫了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的哲学理论,建立了科学的、革命的辩证唯物主义,因此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
(一)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主要包括有以下部分:第一,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认为“绝对观念”是对上帝的信仰的虚幻残余;“绝对观念”,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理念,实际上就是上帝的别名。
由此出发,黑格尔建立了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而费尔巴哈论证了宗教和唯心主义在本质上的联系,提出唯心主义只是用理性改造了的神学。
在否定了过去的宗教之后,他试图建立一种无神的宗教来宣扬超阶级的爱。
第二,费尔巴哈认为,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费尔巴哈肯定人能够认识世界,并且认为人已经有了足够的器官去认识事物,坚持唯物的反映论,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具有无穷的信心。
第三,费尔巴哈认为,我们的意识和思维,无论它看起来是多么的超感觉,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他认为人的精神、思想是人脑的属性,是附属于肉体的,黑格尔的错误在于把精神和思维看作一种脱离人脑而独立的东西,是十分荒谬的。
第四,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费尔巴哈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认识从感性直观通过修正错误而达到真理,反对直线的一次完成地认识。
但是,他没有看到修正认识中的错误是缺乏实践,而不只是借助于直观。
(二)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认为费尔巴哈是他们与黑格尔之间的联系环节。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如此深刻和进步,那么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我总结了以下两个主要的原因:第一,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以“绝对精神”抵至了哲学的终点,但其辩证法却预示着“绝对精神”成为终点的矛盾性。
黑格尔的弟子们在继承其“绝对精神”与辩证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分歧,分为“保守派”与“激进派”,“保守派”倾向于其“绝对精神”的思想体系,而“激进派”则更倾慕于辩证的思想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的基本路线, 认识生产力标准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对社会历史发展起 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因素, 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生产力归根到底是社会 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才能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建国以后, 尤其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我们国家的主 要任务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但由于缺乏经验, 脱离 了生产力状况和要求, 急于改变生产关系, 结果走了弯路, 影响了社会 主义建设发展。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 调整,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现阶段, 经济是基础, 雄厚的经济实力是解决一 切社会矛盾的根本条件, 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 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 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 手段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得到发展, 综 合国力得到增强,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社会主义本质就得以实 现。 这无疑是符合社会主义标准的。 历史和现实证明, 在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进程中, 必须立足中国实际, 顺应时代潮流, 冲破防碍发展 的思想观念, 改变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 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 坚持经济建设, 重视科技进步, 提高劳动者素质, 探索生产力发展的新 途径, 促进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实现。
火光, 而是持久的、 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探索历史中起支配作 ” 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就是研究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头脑中 的动因。只有考察大的动机, 才容易找到背后的动力。 三、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发展动力, 而这个动力后面隐藏着深 刻的经济根源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 由于阶级 地位、 利益不同, 必然要展开阶级斗争, 这就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 接推动力。资本主义以前各个历史阶段, 因为生产规模狭小, 限制了 人们的眼界,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及剥削阶级有意歪曲历史, 使当时 的人们无法看清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阶 级关系非常简单化、 明朗化, 阶级斗争的根源就是纯粹的经济利益关 系。 恩格斯以英国和法国的历史为例, 说明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 的客观事实有力地证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 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恩格斯分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 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的产生及其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 分析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无 产阶级战胜中产阶级。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表明, 阶级和阶级斗争纯粹是由经济的原因引起, 是由于社会生产方 式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在阐明经济斗争是经 济社会发展动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指出, 阶级斗争不是历史发展的最 后原因或最后的动力, 背后还有别的动力, 这就是决定阶级和阶级斗 争的根本原因, 是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五、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总的说来, 是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恩格斯指出 “国家、 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 而市民社会, 经济关 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国家是属于上层建筑, ” 它直接为经济基础
・理论新探・
简析 《费尔巴哈论》 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杨敏琦
摘 要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简称 《费尔巴哈论》 第四章是全书的逻辑终点, ) 恩格斯简明而又系 统地叙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历史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有客观规律; 隐藏在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是推动历史发 展的动力; 阶级社会的发展动力阶级斗争后面隐藏着深刻的经济根源; 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习 《费尔巴哈论》 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原理 现实意义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09)06-362-02
362
・理论新探・
决定。 从本质上看, 任何国家保护什么、 反对什么, “愿望” 这 总是反映 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经济上的需要, 归根到底该由社会经济条件来解 释。 “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而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 尽管 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 (因为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归根到 , 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经济关系是决定性的因素, ” 国家、 政 治制度是被决定的、 从属的东西, 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法律 和国家一样, 也是被经济关系决定的。 法律的实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 表现, 作用是把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巩固下来, 保护统治阶级 的经济利益。哲学是被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决定的。恩格斯以文艺 复兴以来哲学的发展说明,哲学以逻辑形式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 在, 通过政治这个中间环节反映经济关系, 但它仍然是对社会存在的 一种反映, 最终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宗教有相对独立性, 但归根到底 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恩格斯通过原始宗教——多神教(基督 教) ——封建教阶制——基督教分裂 (天主教和新教) 及法国新教、 德 国路德宗教改革、 加尔文宗教改革等大量事实来说明, 宗教的产生和 变化依赖于社会经济条件, 宗教的改革也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恩格斯在论述中还进一步指出, 任何意识形态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有 它的历史继承性, 总是要利用前人遗留下来的思想资料, 继承其成果, 并只有在这些思想资料的基础上才能继续前进。意识形态本身有独 立发展的规律, 相对独立性表现为跟社会存在发展往往不同步, 跟经 济的发展往往不平衡。 唯物史观的确立结束了唯心史观在历史领原理, 对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建设为
史原因又是什么? “只有找出事件动机背后隐藏着的动力, 找到人们 动机产生的物质原因, 才能踏上科学研究历史的道路。 考察动机,应该考察那些使广大群众和整个民族行动起来的动 机。怎样考察呢?主要是研究推动历史发展的广大群众、 整个阶级、 整个民族行动起来的思想动机, 研究在社会发展中长期起作用的, 引 起重大历史变化的原因。 “与其说是个别任务、 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任 务的动机, 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 使整个的民族、 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 又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 ” “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 一、 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和自然界一样, 是有客观规律的 自然界的规律与社会规律有一致性。恩格斯指出: “首先是三大 发现使我们对自然过程的相互联系的认识大踏步地前进了。 自然科 ” 学的三大发现证明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联系、 运动变化的, 物 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是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 它 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 是客观规律。 科学的历史观把唯物主义原则彻 底地应用于社会科学,这一任务, “ 归根到底, 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 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 ” “支配 规律” “一般运动规律” 和 都是指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社会历史 进程也是受内在的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共性都 是客观规律, 都有客观性。 社会规律有其自身的特点。自然界的发展没有一定预期的目的 和主观意图, 自然界规律起作用是因一些盲目的、 无意识的对立统一, 而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 受到一定思想的支配, 抱有一定 的目的, 社会规律起作用是因人的活动, 这又有其个性。 历史的发展受内在的规律支配。 社会历史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 但这不能改变一个事实: 历史进程受内在客观规律支配。 历史发展的 外部表现为表面上的偶然性, 而其内部规律是隐藏着的必然性。 二、 隐藏在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内因决定外因, 只有找出动机后的动力, 才能正确认识历史的发 展。 恩格斯指出 “直接决定激情或思虑的杠杆是各式各样的。 有的可 能是外界的事物, 有的可能是精神方面的动机, 比如功利心、对真理 ‘ 和正义的热忱’个人的憎恶, 、 或者甚至是各种纯粹个人的怪癖。可以 ” 看出, 引起人们动机的原因总的可以归纳为物质原因和精神原因。 而 人的思想动机是被决定的因素, 要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原因, 关键问 题是在于发现各种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力。 “在这些动机背后隐藏着的 又是什么样的动力?在行动者的头脑中以这些动机的形式出现的历
(上接第 303 页) 最后以 “孤儿可复姓赐名赵武, 袭父祖列爵卿行。韩 厥后仍为上将, 给程婴十顷田庄。 老公孙立碑造墓, 弥明辈概与褒扬。 普国内从今更始, 同瞻仰主德无疆。 这样, ” 故事便有了一个大团圆结 局, 奸臣受到惩罚, 赵氏得到光复, 英雄得到了颂扬。 三、赵氏孤儿》 《 改编后的价值探讨 《赵氏孤儿》 之历史源远流长。 然经过改写, 剧中的矛盾冲突尖锐 激烈, 层层叠生, 使其更富有时代价值, 体现时代的文化特征, 即曲折 情节更加真切地这反映了仁义至上的民族精神和古典悲剧的审美特 征。 在强烈的戏剧效果之中凸现了主人公的悲剧精神, 从而让人们真 切直观地感受到那种依托人物形象而存在的舍生取义的伦理精神, 剧 中的每一位悲剧主人公赴汤蹈火的就义送死行为感天动地, 他们的仁 义壮举都源于他们内心自由意志的驱驰, 这正好迎合了这部戏剧的崇 高性和悲剧性, 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 最后的大团圆结局 也非常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悲剧的审美文化要求。 (一) 《赵氏孤儿》 悲剧主人公的性格和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 良道德传统 杂剧中所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 如韩厥、 公孙杵臼、 程婴及代孤 儿而死的程婴之子等, 为救得赵氏孤儿。他们万死不辞, 前赴后继的 用鲜血和生命来换取了自己心中的道义, 在与邪恶势力进行的不屈斗 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舍生取义的道德精神深深感染着读者和观 众, 护善惩恶、 扶弱灭凶、 崇尚正义, 正是我们一直呼唤、 传承的中华美 德。 子曰 “君子以义为上” 君子义以为质” 亚圣孟子有云: 生亦我 、 “ , “ 所欲也, 义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 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面临生与 义的考验时, 舍生取义” “ 是非常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的。 赵盾是忠贞仁士, 所以受人爱戴; 韩厥为了心中的道义, 不顾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