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脱发的中医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脂溢性脱发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脂溢性脱发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脂溢性脱发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摘要:从脂溢性脱发的发病机理、病因病机及中西医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概述,认为采用中西医合治、内外合治配合饮食、心理治疗的综合疗法,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关键词:脂溢性脱发;非那雄胺;米诺地尔;中医药治疗;脂溢性脱发(SA),又名男性型秃发、雄激素源性秃发(AGA),是头部额额区及顶部的渐进性脱发,好发于凹—30岁的男性青壮年,亦称早秃。

脂溢性脱发是皮肤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难治疾病之一。

由于本病有碍容颜,影响美观,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对脂溢性脱发的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

现将本病的中西医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1、西医研究现状1.1 发病机理脂溢性脱发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复杂,目前认为,SA是一种雄激素依赖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基因遗传性秃发,遗传易感性和头皮毛囊局部雄激素的代谢异常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研究发现SA的发生不仅与睾酮及其代谢产物—二氢睾酮、毛囊单位的5a-还原酶(主要2型5a—还原酶)和雄激素受体(AR)的水平增高直接相关,而且长期精神紧张、饮食失调、心理失衡及病菌感染(如糠砒抱子菌、痤疮棒状杆菌等)亦为诱发或加重本病的重要因素。

1.2 西医治疗1.2.1 药物治疗主要途径是通过抑制雄激素代谢酶或作用于雄激素受体,阻止雄激素在靶器官表达活性。

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1.2.1.1 5a—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商品名为保法止,为一种合成的团体类化合物,是目前经美国四A批准唯一用于临床的5a-还原酶抑制剂。

非那雄胺可特异性地抑制Ⅱ型5a—还原酶,与睾酮竞争该酶上的相同结合位点,阻断睾酮向DHT转化,从而降低血中DHT浓度,促进毛发生长,因此是Ⅱ型5a-还原酶的一种特异性竞争抑制剂。

临床报道口服非那雄胺1mg.d-1一年内有48%、2年内有66%的患者头发再生,但治疗效果一般需要3个月至半年才能显示出来,如果发现有效,应坚持用药,否则停药后会继续脱发。

中医治疗脂溢性脱发

中医治疗脂溢性脱发

中医治疗脂溢性脱发胡希恕:桂枝汤合真武汤治脱发郭某,男,31岁,病历号114680。

1963年12月4日初诊:脱发已有四五年,近一二年脱发更甚,时而头晕,易疲乏。

于七八年前,因腰扭伤患腰肌劳损,两膝患风湿性关节炎,阴雨天感觉沉重。

性情急躁,易汗出,饮食正常,二便一般,舌质胖,苔薄白,脉细弦。

营卫不和,表气不固,风湿常客于关节,致肤失和,毛发脱落,时而头晕。

自不外气冲夹湿上犯征象,为和营卫以祛风湿为治。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苍术四钱,茯苓四钱,炙甘草二钱,川附子三钱。

三付。

按:脱发,治以调和营卫,散寒祛湿,用桂枝汤合真武汤。

胡希恕:桂枝汤加黄芪合木防己汤治脱发梁某,女,32岁,病历号114678。

1963年12月4日初诊:脱发已有七八年,既往曾患胃炎、肺结核。

现有风湿性关节炎,阴雨天全身关节均感酸痛,口干欲饮水,易疲乏,劳则头痛,食、眠、二便正常,月经正常,舌苔白薄腻,脉弦细。

风邪湿气久舍不去,皮肤营养失调导致发落,为祛风湿以固卫气,进行观察。

生黄芪六钱,茯苓四钱,木防己三钱,生石膏一两半,苍术三钱,桂枝二钱,生姜二钱,大枣三枚,炙甘草二钱。

三付。

12月14日复诊:药后未显不适,上方加党参三钱,当归三钱。

三付。

按:此为脱发风湿说,用桂枝加黄芪合木防己汤治之。

刘渡舟:三黄泻心汤治疗脂溢性脱发余xx,男,42岁。

患脂溢性脱发,每晨起则见枕席之上落发成绺,头顶部头皮灼然可见、已成光秃。

而且头皮甚痒、头屑甚多、以指甲揩拭而有臭味。

舌绛少苔、脉来则数。

此证为心火上炎,灼血伤阴,心火独旺,血不荣发,而焦脆不柔,是亦脱发而头皮痒也治疗用泻心护发之法,予三黄泻心汤:大黄6g 、黄连6g 、黄芩6g服药三剂,大便作泻、小便甚黄,然头皮之痒立止,而脱发从此而愈。

[按语]发为“血余”而主乎心,心属火而主血脉。

心火上炎,血热不荣,反为焦灼之变,是以毛脆发落而为病。

观其头皮甚痒,为火之炎也;脂溢味臭,是火之味也;舌绛脉数,乃火之征也。

脂溢性脱发的研究现状_赵晖

脂溢性脱发的研究现状_赵晖

收稿日期:2005207211; 修订日期:2006201223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学位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No .200059); 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奖励计划”资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赵 晖(19802),男(汉族),湖南人,现在读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工作.脂溢性脱发的研究现状赵 晖,陈家旭(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13)摘要:脂溢性脱发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根据相关文献,从辨证分型,病因病机,治疗方法,诊断和疗效标准等方面对脂溢性脱发进行综述。

认为目前研究存在中医辨证分型复杂,临床辨证无统一标准;临床疗效在生发方面未有明显突破,机理研究的报道极其缺乏等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的思路及今后研究方向。

关键词:脂溢性脱发; 文献; 辨证分型; 治疗方法; 诊断标准; 疗效标准中图分类号:R7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0805(2006)0420497203 脂溢性脱发seborrhoeic al opecia S A,中医称之为“发蛀脱发”,又称“蛀发癣”,西医又名男性型秃发male pattern al opecia MP A 、雄激素源性秃发p remature al opecia AG A 。

此病好发于20~30岁的男性青壮年,亦称早秃。

临床多表现为头发油腻,多屑,有明显瘙痒感,前额及前顶部头发稀疏变细以至脱落等。

脂溢性脱发是皮肤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难治疾病之一。

现代医学多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性激素平衡失调、皮脂腺分泌过多有关。

由于本病有碍容颜,影响美观,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对脂溢性脱发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的重视,现就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 古代文献祖国医学对脱发早有认识,认为“发为血之余”“发为肾之侯”《灵枢・天年》:“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发颓落,发鬓斑白。

从中医角度探讨脱发病因病机与治疗

从中医角度探讨脱发病因病机与治疗

从中医角度探讨脱发病因病机与治疗脱发症,属于中医“斑秃”,“油风”等病范围[1],是皮肤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可分为斑秃、脂溢性脱发、老年性脱发、化疗性脱发等类型,并以斑秃和脂溢性脱发的发病率最高。

西药由于其副作用而不能作为脱发患者的长期用药,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治疗脱发症,具有疗效显著,少或无毒副作用和无药物依赖性的优势,因此,开展治疗脱发症的中医药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从中医角度出发探讨脱发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 中医对脱发病因病机的认识头发是人体健美的重要标志之一。

祖国医学对脱发早有认识,且论述颇多,有关脱发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毛拔、发落、发坠。

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发为肾之侯”。

《诸病源侯论》指出:“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海,谓之血海,其别络上唇口,若血盛则荣于须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秃落。

”以上皆说明毛发的生长有赖于气、血、精。

由于“气行则血行”,“气能生血”,“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由此可见,毛发的生长荣枯与脏腑、气血的关系密切[2]。

有近代医家认为毒邪(风、湿、热)蕴羁,瘀血阻络是脱发的病因病理,解毒通络是其治疗大法。

过食肥甘炙、贪饮酒浆,多坐少动,用神太过,劳伤心脾,营血暗耗或气郁化火,热毒内生,损伤肾水是其致病因素,毒瘀损络,毛窍痹阻,发根失荣是其病理变化[3]。

脱发证见多端,但根据脏腑理论,脱发的病因仍以肝肾不足为本,血瘀、血热、湿热为标[4]。

然而本病多为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证,随着社会发展、工作节奏、生活方式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脱发不仅仅是由虚而致,更是由于精神压力的增加以及饮食的失衡所导致的一种虚实夹杂的脱发病症[5]。

治疗脱发应从气、血、肝、肾、心、脾入手,养血生发可贯穿始终,根据证型的不同,或养肝肾之阴,以生阴血;或补后天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另外对于兼症则可随证加减[6]。

2 治疗方法2.1 辨证内治临床上脱发的辨证分型较多,用药也不尽相同,但脱发的辨证始终都围绕“以血为本,五脏相关”展开[7],基本可归纳为从脏论治和从气血论治。

脂溢性脱发的研究

脂溢性脱发的研究

脂溢性脱发的研究脂溢性脱发是以头皮脂肪过量溢出、头皮油腻潮湿、易混杂尘埃皮屑、头发脱落导致毛发稀疏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可伴有头皮瘙痒及炎症。

目前西医针对男性脂溢性脱发通常采用口服君山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治疗,治疗6个月或更长时间后大部分患者毛发脱落停止或毛发再生。

在辨证基础上,应用中药可以改善患者体质,提高并稳固疗效。

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脂溢性脱发的进展综述如下。

1 分型论治脂溢性脱发中医称之为“油风”、“蛀发癣”,认为发为血之余。

《素问·上古天真论》日:“⋯⋯肾气盛,齿更发长”。

《素问·六节脏像》日:“⋯⋯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金匮要略》日:“夫失精家发落”。

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宣发,外合皮毛;肝主藏血,主疏泄;肾藏精,其华在发。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通窍活血汤所活之症因》里说:“皮里内外血淤,阻塞血络,心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

”可见多种原因可导致“油风”的发生,而且这些原因可相互影响,在临床上需要审慎辨别脱发形成的机制,辨证论治。

脂溢性脱发一般分为五型:脾胃(肝胆)湿热型,血虚风燥型,肝肾不足型,肝肾阴虚型,精虚不固型。

1.1 脾胃(肝胆)湿热型此型相当于油性脂脱,头发油腻、头皮潮红、发根粘腻、头发稀疏脱落、口苦、舌质红、苔黄腻,治宜健脾利湿、清热生发。

艾儒棣‘选用楂曲平胃散,药用生山楂、槐米、神曲、厚朴、苍术、陈皮等,此方用平胃散燥湿行气、运脾祛脂,加用山楂、神曲健脾消食、消化油腻,槐米清热凉血,共奏运脾祛湿清热之效,肝胆湿热证伴头晕目赤、胁痛口苦,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在龙胆泻肝汤清利肝胆湿热的基础上加白鲜皮、苦参等利湿祛风之品以增强疗效。

魏跃钢的研究发现,辨证为肝胆湿热型患者,单纯应用龙胆泻肝汤的疗效与口服养血生发胶囊相当,但疗程较后者缩短。

脂溢性脱发的临床研究进展

脂溢性脱发的临床研究进展


外活法华龙牛发液i“l(山何卣乌、熟地美、黑芝麻、
骨碎补、党参、蔓荆子防风、他椒、鲜侧柏叶组成)涂患
万方数据
新中陪
2002年2月第34卷第2期


结语
方炳福小柴胡汤治疗脱蹬34例l JI安徽中联临床杂
志,1997.911):7
c{,医药对脂脱的研究.L取得一定的戒果.们仍存在以 下一些同题:中医辨证分型复杂、临床辨证尢统标准;临 宋疗设在生发方血来自明显突破,特别是病程长的毛囊已细 汜n涪疗效果f理想.且人多数资料还停留在临床经骑总 珞,gL理研究的报道缺乏 琶占认为在今后的研究工作tp应注意以下几方面:、L对 车府的辨证觇律ff进 步椿人研讨 加强病证结合埋论片面
闩喜英.治秃生发饮治疗脂溢性脱发105例疗效观 察【J】巾幽中医药科技,1997,413):185
中医杂志.1996.(61:258
【2】

于滨兰.十敏兰,张丽蝌脱发的针刺治疗【J J针灸 临床杂志,1997.13(2):40—4I
程德华
娃脾养血生发汤治疗脂溢性脱发36例【Jl安

徽叶l医学院学报,1998,17(5):34.

处.每天3次,清疗脂脱87铡.总南技率达9‘25G 味煎剂“【洋金花(f:品)3 69.当日
洋L
玄参.葡花JR『芎、
美枘、何首乌各6—3091求煎!o舒钟.泡洗患处,每天1 次,每次15—60舒钟,治疗34例,",嫂1 6例,☆教11静』, 总有效率逃79 1%。四白乍发搽剖““I自鲥啦、女兜子删 柏叶、牛l|I楂、猪苓、蔓刷子、益母草各2009,白垃
通络止痒.药用:威灵仙、石菖蒲、Jil牛膝、苍术、天花 粉,I}芎 当归,生何首乌、生甘草等。脾虚湿盛、血虚风

中医医案——脂溢性脱发

中医医案——脂溢性脱发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祛湿健发汤治疗脂溢性脱发病案:修某,男,32岁,2010年11月15日。

主诉:头部脱发,伴油腻感,自觉瘙痒,加重2周余。

病史:患者两年前于后头部出现红色丘疹,丘疹逐渐增大、成脓,伴瘙痒,经中药治疗后脓出、口收,病情缓解,但头部油脂分泌较多,毛发日渐稀疏,自行应用章光101、二硫化硒洗剂等药物外洗,疗效不固,其父亦有相似病史。

2周前因长期食用辛辣之物,脱发明显加重。

初诊:患者脱发每日百余根以上,头部皮屑较多,油脂分泌旺盛,头皮瘙痒明显,需每日洗头,伴手足心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西医诊断:脂溢性脱发中医诊断:发蛀脱发辨证审机:素体血热,嗜食辛辣,助热生湿,湿热上蒸,生风上扰。

治法:健脾祛湿,祛风止痒。

方药:祛湿健发汤加味夜交藤30克茯苓20克泽泻15克车前子15克(包煎)生白术15克猪苓15克生地黄15克川芎10克桑葚子30克萆薢30克白鲜皮30克赤石脂15克(包煎)生薏苡仁30克。

七剂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之。

外洗方:透骨草30克明矾30克苦参40克王不留行60克白鲜皮30克苍耳子30克。

四剂水煎三次,两日一剂,外洗泡头。

二诊:2010年11月22日。

服上方七剂,脱发减少,每日80-90根,头部油脂仍较多。

方药:山楂30克茯苓20克泽泻15克车前子15克(包煎)生白术15克猪苓15克生地黄15克川芎10克桑葚子30克萆薢30克白鲜皮30克赤石脂15克(包煎)夜交藤30克荷叶15克茵陈15克生薏苡仁30克。

十四剂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之。

三诊:2010年12月5日。

服上方十四剂,脱发每日40-50根,服药后略伴胃胀。

方药:元胡15克茯苓20克泽泻15克车前子15克(包煎)生白术15克猪苓15克生地黄15克川芎10克桑葚子30克萆薢30克白鲜皮30克赤石脂15克(包煎)夜交藤30克荷叶15克茵陈15克山楂30克川厚朴15克陈皮15克生薏苡仁30克。

中医药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研究进展46469033脂溢性脱发(sebrrheic alopecia,SA)又称男性型秃发、雄性激素性秃发、弥散型秃发[1],中医称之为“发蛀脱发”、“蛀发癣”,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难治性疾病之一。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好发于头顶及前额两侧,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特别是生发较为困难,由于本病有碍容颜,影响美观,常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本病治疗的要求却更为迫切,因此对本病的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现将中医药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劳伤肝肾;或素体血热,日久耗阴,复感风邪,郁阻毛窍;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酒类,脾失运化,湿热内生,上蒸巅顶,侵蚀发根白浆,气血不畅所致。

谈氏等[2]认为本病多因长期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胃健运失职,水谷内停为湿,湿郁化热,湿热交积,瘀阻经脉,而致毛发失养脱落。

傅氏等[3]认为湿热内蕴与血虚风燥是重要因素,因其表现为头皮油腻、瘙痒、神疲纳呆、苔黄腻、脉弦滑,或头发细短软、毛发干枯、头皮屑多、瘙痒、舌淡、脉细数。

何氏[4]提出痰瘀脂脱是SA的基本病机,因本病多见于脑力劳动者,如长期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可耗损心脾气血而致瘀,痰瘀痹阻经络而致秃。

张氏等[5]认为本病主因肝失疏泄、粉丝搏结而成,肝失疏泄则心血无以养毛发,毛发立而不固,皮肤气血卓泽,土旺反侮肝木,肝不能为肾行其精,故毛发脱而不生。

禤氏等[6]强调了湿热瘀虚为SA之病因,湿者饮食不节,脾失运化,湿热内生,上蒸巅顶致头发油腻而脱落;热者,血热风动,风动则发落;瘀者,情志抑郁,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或久病入络,瘀阻毛窍而脱发,虚者,肝血虚,肾水亏,冲任失调,发失濡养而脱发。

2 中医临床2.1 中药内服魏氏[7]将本病分为3型,湿热蕴结型,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黄芩、山栀、泽泻、茯苓、生大黄、车前子、生侧柏叶、六一散等;血虚风燥型,方用祛风换肌丸加减,药用当归、首乌、川芎、丹参、大胡麻、鸡血藤、白蒺藜、甘草等;肝肾亏损型,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药用生地、熟地、淮山、山萸肉、泽泻、茯苓、旱莲草、女贞子、首乌、甘草等。

脂溢性脱发现代研究

脂溢性脱发现代研究

脂溢性脱发现代研究一、基础研究(一)中医病因病机研究韩吾祥认为该病除肌热当风外,与脾失健运亦有关。

由于水谷运化失常,郁于肌肤,久之化热炼痰(脂糜状物),阻于脉络,毛发失养,湿热炼痰为瘀加之风邪侵袭以致脱发[1]。

(二)西医发病机理研究早在1916年,Osbron通过家系调查研究发现本病与遗传有关,认为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基因遗传。

1942年Hamilton就提出遗传易感性和雄激素的作用是发病的两个基本条件。

这在其经典的人类模型实验中并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作者观察了10位去睾男性受试者,10位青春期以前就阉割了的男性和34位在青年时才切除了睾丸的男性受试者,他们均无秃发,当给他们应用睾丸酮后,遗传易感性促使发生典型的男性秃发,当不再继续应用睾丸酮后秃发也就不再进展[引]。

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多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雄激素在局部组织代谢异常,通过5e还原酶、30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等舶作用,使活性较低的睾丸酮转换为活性较高的二氢睾酮,并与细胞内雄激素受体结合,进入细胞核产生一系列生物效应,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降低,毛发生长期缩短或毛囊微小化,从而产生脱发症状。

1.雄激素与毛发生长脂溢性脱发一般在青春期后才开始秃发,这无疑与青春期后体内雄激素的水平升高有关。

雄激素为固醇类化合物,男性主要来自睾丸,少量由肾上腺皮质合成,女性主要由肾上腺皮质合成,卵巢也分泌少量。

在血清中,睾酮(T)以游离的和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相结合的两种形式存在,后者无生物活性。

正常生理状态下,雄激素对头发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Arai等用显微解剖技术从健康男性顶部对雄激素敏感的头皮组织中,分离生长期毛囊,取同一毛囊中的毛乳头细胞和毛根鞘成纤维细胞,分别在含有T或二氢睾酮(DHT)、雌二醇(E2)的介质中传代培养,观察其生长状况:细胞计数、胸腺嘧啶摄取率和细胞倍增时间。

发现T和DHT的浓度为30ug/L时,即可抑制两种细胞的生长。

湿热型脂溢性脱发中医研究进展

湿热型脂溢性脱发中医研究进展
湿热型脂溢性脱发中医研究进 展
基本内容
摘要:
湿热型脂溢性脱发是临床常见的脱发类型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中医认为湿热型脂溢性脱发的病因病机复杂,涉及饮食、情绪、脏腑功能失常等 多个方面。本次演示对湿热型脂溢性脱发的中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中药单 体、中药复方、针灸等治疗手段的研究现状和成果,并分析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成 果,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中药复方方面, 三仁汤等。这些方剂具有祛湿清热、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对于湿热型脂溢性脱 发疗效显著。例如,四妙丸能够改善头皮瘙痒症状,减少头皮油脂分泌,促进头 发生长2]。
针灸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湿热型脂溢性脱发的治疗中。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调理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脱发的目的。 相关研究表明,针灸结合中药治疗湿热型脂溢性脱发效果更佳3]。
此外,针对湿热型脂溢性脱发的预防措施也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讨。通过深 入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健康宣教方案,从而 降低发病率和减轻症状。
总之,对于湿热型脂溢性脱发的中医研究仍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潜力。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脂溢性脱发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常见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脱发的困扰。 在中医理论中,脂溢性脱发的病因多样,包括肾气不足、气血虚弱、湿热内蕴等。 针对这些病因,中医研究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
药物内外治疗是中医治疗脂溢性脱发的关键手段之一。常用的内外治疗药物 包括中药汤剂、中药洗发水等。其中,中药汤剂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 性化调配,以达到调理内部环境、改善头皮血液循环的目的;中药洗发水则主要 用于清洁头皮和头发,减轻头皮油脂分泌过多的问题。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患者 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操作,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脂溢性脱发的专题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脂溢性脱发的专题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脂溢性脱发的专题报告发布时间:2022-03-14T06:09:54.682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期作者:王晓军[导读] 脂溢性脱发属于一种难治性皮肤疾病,以双侧发际线上移、脱发、毛发稀疏、头发瘙痒、油腻为主要症状,该病经常发生在青春期与青春期后阶段,以男性为主,近些年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王晓军甘肃华亭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华亭744100脂溢性脱发属于一种难治性皮肤疾病,以双侧发际线上移、脱发、毛发稀疏、头发瘙痒、油腻为主要症状,该病经常发生在青春期与青春期后阶段,以男性为主,近些年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脂溢性脱发虽然不会影响到患者多的健康,但是对心理的影响比较大[1]。

西医认为该病的发生是因为头皮毛囊激素代谢异常所致,在治疗上主要以调节雄激素为主,代表药物为雄激素受体抑制剂,该药物对治疗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良反应比较明显。

中医认为,该病属于蛀发癣范畴,疾病的发生机制为肝肾亏虚、风邪乘袭所致,中西医联合治疗效果更明显,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善症状[2]。

基于此,本文中针对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效果展开进一步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选取2015年1月到2021年6月收治的脂溢性脱发患者共3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8例。

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对照组平均年龄(45.28±3.56)岁,平均病程(3.57±0.29)年,研究组平均年龄(45.87±3.19)岁,平均病程(3.48±0.32)年,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对照组:应用非那雄胺片口服治疗,每天服用一次,每次1 mg;5%米诺地尔酊外用,每天涂抹患处一次,每次1mL,涂抹后按摩1分钟,直到药物完全吸收。

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应用中药汤剂治疗,选用木瓜菖蒲三子汤,药方为:30g侧柏与木瓜,20g菟丝子、丹参、旱莲草、女贞子,10g 枸杞子与石菖蒲,每天一剂,分成早晚两次服用。

老中医谈中药:中医药治疗脱发(斑秃、全秃、普秃、溢脂性脱发)

老中医谈中药:中医药治疗脱发(斑秃、全秃、普秃、溢脂性脱发)

老中医谈中药:中医药治疗脱发(斑秃、全秃、普秃、溢脂性脱发)脱发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之一。

以头部毛发脱落为主,甚者须眉、阴毛、腋毛供脱。

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脱发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综述如下。

辨证论治:临床治疗脱发辨证分型较多,用药也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以下七种主要类普秃型突发1、肝肾不足型,包括肝肾阴亏型、肾阳虚型、肝郁肾虚型等。

治宜滋补肝肾。

养血生发。

方用七宝美髯丹、神应养真丹、固本乌发汤等。

常用药物如熟地、山药、女贞子、山茱萸、何首乌、当归、苑丝子、早蓬草、潼葵黎、鹿角胶、桑棋子、黑芝麻2、气血两亏型,包括气虚型、血虚型、气阴两损型等。

治宜益气补血、健脾滋源。

方用十全大补丸、八珍益母丸、归脾汤等。

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熟地、黄芪、何首乌、当归、丹参、川芎、阿胶等。

3、气血郁滞型:包括忧思郁结型、血瘀于里型等。

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用四逆散加味、通窍活血汤等。

常用药物有柴胡、赤白芍、枳壳、白葵藜、香附、合欢皮、川芎、丹皮、丹参、廓香、桃仁等。

4、肝胆火盛型:治宜清肝泻火、养血生发。

方用自拟生发方,药物有白芍、川芎、女贞子、生地、何首乌、旱莲草、核桃、丹参等。

5、风盛血燥型:包括血热风燥型、血虚风燥型、血燥型、风盛血燥型等。

治宜凉血消风、养血润燥。

方用二术丸、神应养真丹、萱胜子汤等。

常用药有苍白术、乌梢蛇、苦参、当归、防风、胡麻仁、生熟地、侧柏叶、女贞子、旱莲草、粉丹皮、赤芍等。

6、湿热上蒸型:治宜健牌祛湿、疏风健发。

方用龙胆泻肝汤、祛湿健发汤等。

常用药有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泽泻、车前子、猪苓、草幕、赤石脂、首乌藤等。

7、无证辨别型:本型患者除脱发外,无任何全身症状,多见于青少年。

治疗着眼于补肾养血生发。

所用药物有何首乌、川芎、核桃、丹参、旱莲草、女贞子、生地、白芍等。

老中医号脉辩证辨病论治一、斑秃1、内服药物治疗。

自拟生发散和生发水治疗斑秃86例,治愈62例,明显好转18例,无效6例。

脂溢性脱发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脂溢性脱发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脂溢性脱发的中西医治疗进展标签:脂溢性脱发;中医药治疗;西医治疗;综述脂溢性脱发(sA)又称男性型秃发、雄激素性秃发,是皮肤科的常见多发病,也是难治性疾病之一。

多见于20~40岁男性,好发于头顶及前额两侧。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

由于本病影响美观,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本病治疗的要求更为迫切,因此对脂溢性脱发的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现将该病的中医、西医治疗分类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1.1中医病因病机脂溢性脱发属中医学“发蛀脱发”范畴。

该病病程较长,多为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

本虚多为肾精亏损,精不化血,血不养发,发无生长之源而脱落。

中医学认为“发为肾之外候”,“发为血之余”,发的生长全赖于精和血。

标实多为风、湿、热、瘀。

过食肥甘厚昧,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内停,湿郁化热,湿热交积,上蒸巅顶,瘀阻经脉,而致毛发失养脱落。

或为素体血热,复感风邪,以致腠里不固,毛窍张开,风热之邪乘虚而入,日久化燥伤阴,阴血不能上承巅顶荣养毛发,则毛根干涸,发焦脱落。

1.2西医病因病理西医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激素,局部微炎症反应,神经和环境因素等有关。

目前认为,脂溢性脱发是一种雄激素依赖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基因遗传性秃发,遗传易感性和头皮毛囊局部雄激素的代谢异常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研究发现脂溢性脱发的发生不仅与睾酮及其代谢产物双氢睾酮(DHT)、毛囊单位的Ⅱ型5a-还原酶和雄激素受体(AR)的水平增高直接相关,而且长期精神紧张、饮食失调、心理失衡及病菌感染(如糠秕孢子菌、痤疮棒状杆菌等)亦为诱发或加重本病的重要因素。

2脂溢性脱发治疗2.1中医辨证论治2.1.1湿热内蕴型症见头发油腻,头皮潮红,发根粘腻,头发稀疏脱落,多汗,口苦,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

治宜健脾除湿,清热生发。

方用萆薛渗湿汤加减,常用药物有萆(艹解)、浮泻、茯苓、白鲜皮、蒲公英、茵陈蒿、生山楂、炒白术、生薏苡仁、赤石脂、麦芽、甘草等。

中医药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3-02-17T07:24:08.746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0月10期作者:罗世兰? [导读]中医药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研究进展罗世兰?(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四川省成都市610200)摘要:脂溢性脱发在皮肤科治疗中较为常见,治疗难度较大,受不良生活习惯、遗传等诸多因素影响,发病率逐年增长,许多患者因美观问题产生严重心理压力。

研究发现,采用中医药治疗有助于改善脂溢性脱发症状,整体治疗效果良好,不良反应较少。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分析脂溢性脱发病因病机,汇总相关资料,探寻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脂溢性脱发;研究脂溢性脱发好发部位为前额两侧和头顶位置,呈渐进性特点,又被称之为雄激素性秃头,易发生于青壮年男性,产生原因可能与遗传、体内激素失衡、生长因子等因素有关,治疗难度较高。

患者发病初期前额两侧头发会变得稀疏、纤细,随着病情发展前额变高,一些患者头顶毛发会出现大面积或完全脱落,剩余毛发多分布于两颞和枕处,脱发位置皮肤光滑,可见纤细绒毛,病情发展相对缓慢,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或轻微发痒【1】。

传统以西药为主的治疗手段,效果偏差,长期服药容易产生毒副作用。

随着中医地位提升,许多患者选择接受中医治疗,而中医将其归类于“发蛀脱发”、“蛀发癣”等范畴,治疗更具针对性,治疗效果更好,毒副作用更小。

1、病因病机中医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对脂溢性脱发发病原因与机制展开了论述,《黄帝内经》中存在相关记载,认为毛发生长水平与肾精盛衰有着密切关联。

经多年临床实践与经验总结,许多医者将脂溢性脱发病机视为肝肾不足、血热风噪以及胃肠湿热。

另外,中医将脂溢性脱发划分至“发蛀脱发”范畴内,治疗周期较长,诱发因素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

从“本虚”角度看,脱发形成原因与肾精亏损,精不化血有着密切联系,在其作用下血无法达到养发效果,最终造成发因无生命之源而脱落。

中药防治脂溢性脱发

中药防治脂溢性脱发

[标签:标题]
脂溢性脱发俗称谢顶,多见于青年男性,常在20~30岁发病。

它是在皮脂溢出基础上引起的一种脱发;皮脂分泌太多,堵塞和压迫了毛囊,使毛囊供血不足,以致毛发营养缺乏而发生脱落。

脂溢性脱发治疗目前西医尚无有效办法。

中医认为,个体禀赋不足、思虑过度、脉络淤阻等,可致使发根不固而脱落。

中药应用行气活血火,改善局部供血,促发新生。

内服药:养血生发胶囊,口服,一次4粒,一日2次,3个月为1个疗程。

外用药:侧柏叶、透骨草、皂角各10克,煎洗,一日2次。

治疗同时注重头发保健和护理,少食辛辣油腻食品。

并保持大便畅通,常用温水洗头。

中医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研究进展蒋学余;吕洁;李黎;李永清;李思晴;王宗迪;任祥;常小荣【摘要】目的:笔者通过搜索近五年的文献来总结中医在治疗脂溢性脱发上的方法。

方法:在通过知网检索近7年来的相关文献,总结中医治疗脱发的辩证分型及治法。

结果:脂溢性脱发的临床证型主要有,脾胃湿热型、肝肾不足型、血热生风型、血虚生风型、气滞血淤型。

治疗手段主要有中药内服、中药外洗或涂擦、针灸治疗等。

结论:通过对近五年的文献研究看来,中医以独到的辩证方法,及多样的治疗手段,在治疗脱发上取得很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期刊名称】《护理学》【年(卷),期】2017(006)005【总页数】6页(P165-170)【关键词】脂溢性脱发;梅花针扣刺;辩证论治【作者】蒋学余;吕洁;李黎;李永清;李思晴;王宗迪;任祥;常小荣【作者单位】[1]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湖南岳阳;;[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1. 脂溢性脱发的西医机制脂溢性脱发,又称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ic alopecia ACG)。

主要表现为头发数量明显减少,尤其以前额和头顶减少明显,头皮油脂分泌过多,且伴大量头屑,男性多于女性。

头发的生长分为生长期、休止期、退化期[1]。

目前西医普遍认为脂溢性脱发机制与雄激素、雄激素受体、及相关细胞因子代谢有关。

认为雄激素-雄激素受体复合物可以诱导或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因此导致毛囊过早进入休止期,并向微型毛囊转化。

并发现头发的生长可能与雄激素作用于真皮乳头细胞分泌的某些细胞因子有关。

因此西医在治疗上主要是抑制雄激素的转化以及阻止雄激素与其受体结合来抑制脂溢性脱发。

前者主要有非那雄胺,后者有氟罗地尔、RU58841等。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脂溢性脱发探析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脂溢性脱发探析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脂溢性脱发探析摘要:脂溢性脱发又叫男性型秃发,雄性秃发等,症状为头皮部油脂分泌过多,头发有油腻感临床表现为头皮脂肪过量溢出,导致头皮油腻潮湿;可伴有头皮瘙痒炎症,主要是由于头皮潮湿,细菌繁生感染引起脂溢性皮炎。

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该病已成为皮肤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关键词:脂溢性脱发;油脂过多;中医综合疗法引言脂溢性脱发是一种常见的头发问题,它通常是由于头皮过度分泌油脂而引起的。

这种情况会导致头发变得油腻、发根沉重,甚至会导致头皮瘙痒和头屑。

虽然脂溢性脱发不会导致永久性脱发,但它会对个人形象和自信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治疗脂溢性脱发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综合疗法是一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有效方法。

它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多种治疗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调节身体内部的平衡,促进头皮血液循环,改善头皮环境,从而减少头发脱落和促进头发生长。

本文将介绍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脂溢性脱发的原理和方法。

中医认为,脂溢性脱发是由于肝气郁结、脾虚湿困、肾精亏损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肝气郁结会导致头皮血液循环不畅,影响头发的生长;脾虚湿困会导致身体内部湿气过重,影响头皮的健康;肾精亏损会导致身体内部能量不足,影响头发的生长和健康。

1病因病机脂溢性脱发是一种常见的脱发类型,其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皮脂分泌过多:皮脂是头皮的一种分泌物,如果分泌过多,会导致头皮油腻,容易堵塞毛囊,影响毛发生长。

2. 毛囊炎症:头皮油腻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导致毛囊炎症,进而影响毛发生长。

3. 雄性激素水平异常:男性激素对头发生长有重要影响,如果雄性激素水平异常,会导致毛囊萎缩,影响毛发生长。

4. 饮食不当:饮食中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等,会影响毛发生长。

5. 精神压力过大: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会导致身体内分泌失调,进而影响毛发生长。

综上所述,脂溢性脱发的病因病机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临床研究2016年第8卷第15期-105-表1 病理结果同MRI与CT诊断结果分析(n,%)诊断手段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脱出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结节椎间盘游离合计病理检查15 11 9 8 4 47MRI 15 10 9 8 4 46(97.9)* CT 13 9 8 7 3 40(85.1)注:与CT检查相比,*P<0.053 讨论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其发病机制具体为患者因外伤而出现椎间盘劳损变性、髓核脱出或纤维环破裂情况,进而对脊髓与脊神经造成不同程度的压迫或刺激,最终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如腰部僵直、坐骨神经痛与局部压痛等[2]。

而且患者在承受疼痛的同时,在活动方面也会受到一定限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与工作。

另外,该病症在最初时期可能只表现在热带层与肌肉,但伴随病情逐步发展、恶化,可能会逐渐累及到骨层,进而大大增加了治疗难度。

为此,早期诊断、确诊病情,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很有必要。

但是,因为该病症病因累积患者肌肉与骨层,故如仍单一采用传统检查办法,可能会比较难确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早期治疗。

当前临床上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除了用传统诊断办法,如临床表现询问、查体等,还会用到一些现代化诊断办法,如MRI、CT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两种检查技术。

其中,CT检查手段,凭借着扫描范围较大且速度快等优势被广泛应用。

而该检查手段应用到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则能更加直接显示出患者突出物大小与位置,对神经根、神经瘤与硬囊膜压迫征象及其相关伴发征象情况进行查看,空间分辨率较大,诊断效果较好[3]。

但因该检查方法属于一种有创性检查,可能对受检人员造成一定伤害,故多以辅助检查为主。

而且若患者椎间隙存在明显狭窄情况的时候,该检查手段检查效果不是很好,且无法呈现患者脊髓变性改变,对于这点,MRI检查手段有着较大优势。

因为MRI 能够实现对患者无骨骼伪影的多参数与多方位呈现,且对软组织也有着很高的分辨率,可直接展现患者椎管内的结构、椎间盘真空象与椎间盘游离情况,故相对而言,该检查手段的确诊率更高。

而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MRI检查确诊率为97.9%,显著高于CT检查的85.1%。

总而言之,在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MRI与CT这两种检查手段各有优缺点,而在确诊率方面,MRI则相对更有优势。

但是,在临床具体应用中,医生应具体结合患者情况,采取对应检查手段,或联合两种检查手段,充分发挥出其优势,以最大限度提升临床诊断准确性,为病症的早期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1]刘东旭.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比较[J].当代医学,2013,19(08):99-100.[2]程春,陈蕾,梁晓航,等.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的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2(07):91-92+119.[3]张丽娟.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运用MRI与CT诊断的价值对比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2):9-10.作者简介:丁启星(1970-),男,汉族,山东日照人,本科,主管技师,研究方向:影像专业。

编辑:白莉编号:EB-16012109F (修回:2016-02-15)脂溢性脱发的中医研究概况General situation of TCM research in on sebrrheic alopecia马倩王学岭※(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中图分类号:R7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6)15-0105-03证型:DIG【摘 要】脂溢性脱发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难治性疾病之一。

西医对本病病因尚不清楚,现代多数中医学者认为脱发发病多与三个方面相关:肝肾阴虚与湿热或瘀毒夹杂、肺气与肺阴亏虚、精神紧张与饮食失衡导致虚实夹杂,并生痰瘀。

中医临床治疗该病有多种方法,如分证论治、单方验方、中西药结合、内外合治,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脂溢性脱发;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综述【Abstract】Seborrheic alopecia is a common and frequently encountered disease in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it is also one of the refractory diseases. Its pathogenesis remains unclear in western medicine. Most modern TCM doctors hold that the pathogenesis of alopecia is related to three aspects: The 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s mingled with damp-heat or stasis toxin, the deficiency of Lung-106-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6 V ol.(8) No.15Qi and lung yin and the intermingled deficiency and excess, which engenders phlegm stagnation, caused by mental stress and improper diet. There are many methods of TCM clinical treatment on seborrheic alopecia, such a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prescriptions from classics of TCM or doctors’ experience, combination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eatment, which has achieved some progresses, however,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re are also some existing problems.【Keywords】Sebrrheic alopecia; Etiologic and pathogenesis; TCM treatment; Summary of dissertation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6.15.051脂溢性脱发(Sebrrheic Alopecia,SA)又称男性型秃发、雄激素源性秃发(AGA)、弥散型秃发,属于中医“发蛀脱发”“蛀发癣”范畴,是青春期后头额、颞、顶部进展缓慢的秃发,男女两性均可发生,以男性更为常见,临床上患者往往伴有头部皮脂溢出较多,头皮屑多,瘙痒等症状[1]。

西医对本病病因尚不清楚,认为雄激素过多可能起一定作用,并有遗传倾向[2]。

由于本病影响美观,对患者心理影响较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该病也愈发重视。

以下就从病因病机、中医临床治疗两方面对SA的研究近况进行概述。

1 中医对脱发病因病机的认识1.1 传统中医对脱发病因病机的认识传统中医认为毛发的生长荣枯多与肾精、气血盛衰有关。

祖国医学对脱发早有认识,有关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毛拔”“发落”“发坠”,《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其华在发”,年少头发枯萎,早脱早白等与肾精不足有关。

“发为血之余”“气能生血”“气能行血”。

《诸病源候论》指出:“若血盛则荣于头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秃落。

”[3]1.2 现代中医对脱发病因病机的认识现代多数学者认为脱发发病多与肝肾阴虚与湿热或瘀毒夹杂、肺气与肺阴亏虚及精神紧张与饮食失衡导致虚实夹杂,并生痰瘀有关。

邱洁等[4]根据自制《雄激素源性脱发中医证候评定量表》收集124例AGA患者,分析其特征后,认为肝肾阴虚、湿热是主要病机。

朱松毅[5]认为本病之本为肝肾阴虚,其标为湿热互结。

钱秋海[6]教授根据治疗SA经验总结认为SA以肝肾亏虚为本,瘀毒蕴结为标。

根据“肺主皮毛”的理论,张燕[7]与瓮恒等[8]认为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即将津液和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散于全身皮毛以滋养之。

若肺气与肺阴亏虚,阴阳失衡,则津不敷布,使得皮毛失于濡养而见肌肤、毛发枯槁不泽。

另外,陈琼[9]与汤晓龙等[10]都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工作节奏、生活方式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脱发不仅是由虚而致,更是由于精神压力的增加及饮食的失衡所导致的一种虚实夹杂的病症。

何养宁[11]也认为长期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嗜烟酒,会损及心脾而生痰致瘀,阻塞毛窍而致秃。

2 中医药治疗2.1 分证论治目前多数医家将SA分为4型:湿热熏蒸、血热风燥、血虚风燥、肝肾亏虚,相应治法可概括为:健脾祛湿清热、凉血祛风润燥、养血祛风润燥、滋补肝肾。

王奇等[12]将68例SA分为3型:湿热熏蒸型治以健脾祛湿,清热护发,方药以白术、茯苓、泽泻、白鲜皮、赤石脂等为主;血热风燥型治以凉血清热,祛风润燥,方药以生地黄、荆芥、防风、蒺藜、蝉蜕等为主;肝肾不足型治以补益肝肾,养发生发为法,方药以黄芪、制何首乌、菟丝子、山茱萸、枸杞子等为主。

结果:总有效率为97%。

魏跃钢[13]将SA分为3型,湿热郁结型,治宜健脾泻肝,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血热兼血虚风燥型,治宜清热凉血,养血补阴润燥,药物组成:生地黄、牡丹皮、丹参、桃仁、夜交藤等11位药材;肝肾不足型,治宜滋补肝肾,方用六味地黄丸合七宝美髯丹加减。

程益春[14]将SA分为4型,湿热熏蒸型,治宜健脾利湿、清热护发,多用萆薢渗湿汤;血热风燥型,治宜凉血润燥,祛风止痒,多用清营汤加减;血虚生风型,治宜补血消风、润燥止痒,多用四物汤加减;肝肾亏虚型,治宜滋补肝肾、活血祛风,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2.2 单方验方2.2.1 以补益肝肾、养血生发为法,运用七宝美髯丹、二至丸或自拟方治疗SA疗效满意。

成肇仁[15]多以七宝美髯丹合二至丸为主方,并借助风药引药上行及升散轻灵之性,使诸药之功合力作用于病位所在。

王有贵[16]以补肝肾养血生发为治则,以七宝美髯丹为基础方,辨病施治治疗SA、斑秃、症状性脱发108例,疗效满意。

陈本善[17]予191例肝肾不足型脱发患者补肝肾增发灵粉剂胶囊(以二至丸为基础组方),总有效率98%。

2.2.2 以健脾祛湿、补益肝肾或益气活血祛瘀为法,运用自拟方或补阳还五汤治疗SA收效上佳。

隋克毅[18]采用具有健脾祛湿、补益肝肾作用的祛脂固脱饮(土茯苓30 g,猪苓15 g,苦参10 g,枸杞10 g,制首乌15 g,女贞子15 g,菟丝子12 g,补骨脂12 g等)治疗46例AGA 患者,并与用非那雄胺片治疗的46例对照,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