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学发达原因PPT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PPT课件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PPT课件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材料一像:印“科刷学术的、发大生炮和、发气展球一和开麻始醉就术是这由些生发产明决,定中的国,人经济上的 需要曾经都是比, 我而们且早愈。来可愈是是有对一自个然区界别的,认在识欧的洲主,要有动一力种”。发但长期以 来, 中国明封,建马社上会就占生据气统勃治勃地地位发的展经成济为形一态种是奇自妙然的经东济西。,这种以小 农经济为而基在础中的国经却济依形然态停,滞自在给胚自胎足状、态安,于无现声状无, 对息科。学中技国术真没是有一迫 切个的保要存求胎, 也儿使的科酒学精技瓶术。的进步失去了原动力。
思考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的
发明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前人发明的基础上创新
纸的 发明
雕版印刷术 指南针

商西 周
东 周

西 漢
东 漢
三 國
西 晉東Biblioteka 晉南 北 朝隋唐
五 代




战国 司南
蔡伦改进 造纸术
毕升泥活字 火药广泛使用
偶然发明火药
必修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西汉时
东汉
8世纪,由阿
发明植物 纤维纸
材料二在:公众元所3世周纪知到,1中3世国纪人之在间世,界中上国以曾保保守持、令含西蓄方而望著尘称。这归 结于几千莫年及传的统科文学化技具术有水保平守,、那从时众中、国迷的信发等明特和点发。现经远受远了几千年 儒家文化超思过想同熏时陶代的的中欧国洲人,,这从一言点语可、以行毫动不方费面力乃地至加学以术证观点方面 都小心翼明翼。谦但虚16世谨纪慎以,后不,肯欧轻洲易诞跨生越了雷近池代一科步学。,…中…国不的善于追根结 底文的明研却究没,有不能高够兴产标生新与立欧异洲的相行似为的…近…代科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
目录
•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及其贡献 •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 •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影响与传承
01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起源与 发展
起源
远古时期
在远古时期,人们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就开始了,如日升日落、月圆月缺 等。这些观察为后来的天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学研究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智慧和成果,为 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 角和方法,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创新 和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1 02
星图与天文仪器
中国古代的星图和天文仪器对世界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浑 仪、简仪等精密仪器的制作和星图的绘制,为后来的天文学家提供了重 要的参考和借鉴。
天文观测记录
中国古代对日月食、行星运动等天文现象的观测和记录,具有极高的准 确性和完整性,为全球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数据。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天文观测和记录也更加系统和规范。这一时 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天文著作,如《石氏星经》等。这些著作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秦汉时期的发展
天文观测
秦汉时期的天文观测已经相当精 确,人们已经能够观测到一些重 要的天文现象,如日食、月食等 ,并对其规律进行总结和预测。
贾逵
总结词
贾逵是一位卓越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不仅编制了《四分历》,还首次提出了月食的成因是由于地 球挡住了太阳光。
详细描述
贾逵,生活于东汉末年,是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编制了《四分历》,对当时的历法进行 了修正和完善。同时,贾逵还提出了月食的成因是由于地球挡住了太阳光,这一观点在当时是极具创 新性的。他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历法和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天文、地理、数学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天文、地理、数学

• 商朝时期,数学知识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和农业生产
• 西周时期,数学知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数学著作和数学家

春秋战国时期,数学取得了重大突破
• 战国时期,出现了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和《孙子算经》
• 孔子提出了“天命论”,强调数学知识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性
• 战国时期,数学发展达到了顶峰,出现了许多数学家和数学著作
• 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可以测量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 汉朝时期的天文学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唐朝的历法改革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观测技术与方法
天文观测技术
• 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记录其位置和亮度
• 使用天文仪器,如水准仪、望眼镜、地动仪等
• 通过天文观测,预测天气、季节变化和自然灾害
天文观测方法
• 对后世科技发展的影响
• 对后世天文学、地理学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对后世农业、医学、军事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对后世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与价值
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
在现代科技领域的价值
• 天文学和地理学的成果在现代航天、导航和地理信息等
• 观测日影,确定时间和节气
• 通过观测星辰,确定地理方位和历法
• 通过观测日月食,推算日月运行规律和地球自转周期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成果与影响
重要成果
影响
• 制定了详细的历法,如夏历、阴历、阳历等
• 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 发现了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天文现象的规律
• 对后世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唐朝的历法改革
影响
• 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节 天文、历法ppt课件

第一节 天文、历法ppt课件
第一节 立起来的。在古代,为了农业生产的需 要,人们靠观察星星来辨别月令、节气, 这样就促进了天文知识的发展。今天, 为了读懂古书,需要大体了解古人关于 天文星象的知识。
一、三垣
• 三垣指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 以北极星为中心,集合周围各星 合为一区,叫紫微垣。 • 紫微垣以南是太微垣,太微垣以 南是天市垣。
• 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 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 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 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 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 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 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 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 或忌日。
• (3)月相纪日法。 •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 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 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 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 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 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 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 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 之望日前后”。 • (4)干支月相兼用法。 •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历 法
一、日、月、年 • 、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实为地 球自转一周),月亮圆缺的周期为一月(实为月亮 绕地球一周),太阳往返于黄道一周天为一年。 • 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29.530588天。按阴历大尽 一月三十天,小尽二十九天,十二个月为一年,则 一年为354天。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 365.242216天,显然,十二个月不到一个地球公转 周期。这是个矛盾,古人用置闰来解决这个矛盾, 三年一闰还不够,五年闰两次,但五年闰两次又多 了些,后来规定十九年闰七个月,这样有的阴历年 头是十三个月。

天文学发展史72页

天文学发展史72页

*牛顿运动学三定律*
1. 惯性定律 2. F = ma 3.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万有引力定律和苹果的故事
月球
万有引力定律
▪ 万物皆有吸引
▪ 万有引力常数 很小,当物体 质量很小时, 它们之间的引 力便微不足道
▪ 看不到日常物 体的相互吸引, 例如两个人由 于万有引力而 相互碰撞
*有关引力有趣的例子*
第谷·布拉赫的重要天文贡献
• 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做了最好的天文仪器和最精确的 观测
• 对行星特别是火星的观测为开普勒建立正确的太阳系 模型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数据
▪ 1572发现一颗超新星,现为第谷超新星(遗迹) ▪ 1577发现一颗彗星 ▪ 恒星视差 ▪ 不能很好理解自己所得观测数据的意义
▪ 曾提出流行一时的太阳系模型:地球为中心,太阳绕 地球转,但行星绕太阳转
▪ 金星亦有盈亏(~月 相),证明它必绕太阳 运行,而不是本轮。因 此支持哥白尼体系,否 定托勒密体系

*伽利略的落体实验*
▪ 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 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可能是不真实的。可以肯 定的是伽利略理解了其中的原理,可能作了类 似的斜面实验来理解物体的运动定律
▪ 引力产生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无关是牛顿引 力理论的基础
2. 匀速圆周运动:行星、太阳、月亮和 恒星都在作匀速圆周运动
3. 地球中心:地球处于所有天体运动的 正中心
行星的运动难题
▪ 相对于背景恒星,行 星为什么是“流浪 汉”?(需数月观测)
1. 顺行:向东
2. 逆行:向西
3. 逆行时行星变亮
在地球为行星运动静止中心的错误思想指引 下,古希腊人对行星的运动做出了几何解释, 特别是“诡异”的逆行和亮度变化
1。古希腊的地球中心说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天文历法PPT精选文档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天文历法PPT精选文档

1911年 辛亥年
2010年 庚寅年
38
2011年 辛卯年 2012年 壬辰年
纪年纪时之 纪年
❖ 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 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前135)。 ❖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
1662—1722年,历61年; ❖ 其次是乾隆,为1736—1795年,历60年。 ❖ 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像康熙、
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45
❖七曜之说影响颇广,直到现在,日、 韩等国日历,还用日、月、金、木、 水、火、土来表示一周的七天。
13
❖(二)二十八宿与四象 ❖星宿不是一颗星,而是邻近若干颗星
的集合。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 联系起来,东西南北各有七宿,把每 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二十八 宿。
14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 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 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33
月的划分
❖ 每月的第一天:朔 ❖ 最后一天:晦 ❖ 大月十六、小月十五:望 ❖ 近在望后:既望
34
天干(十)地支(十二)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
35
36
古人纪年
(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 (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天色纪时、五更纪时与现代纪时对应关系
44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期》) ❖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王羲之《兰亭集
序》)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 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中国天文学发展史_天文科普讲座PPT

中国天文学发展史_天文科普讲座PPT
耗资7.3亿人民币,射电望远镜是接收天体射出的无线电波的望远镜。
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
于1970年4月24日 21时35分发射的中国 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 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 究院研制。
因为化学电池寿命有限, 所以东方红一号设计的工 作寿命只有20天,但它实 际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
地 动 仪
浑天仪
约1900前,提出“浑天说”
浑天说认为:
•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鸡中黄”,天 内充满了水,天靠气支撑着,地则浮在水面上。
• 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 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 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 先河
• 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 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 。
和冬至的日期,划分四季。 • 约2600年前,中国已确定一年有365.25日。 • 约2200年前,中国确立了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
“盖天说”。
盖天说(天圆地方说)
盖天说认为:
• 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 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
• 天并不与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伞一样高高悬在 大地之上,地的周边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和地 的形状犹如一座顶部为圆穹形的凉亭。
1976年吉林陨石雨
1号陨石1.7吨居世界之首
2002年中国张大庆和日本池谷薰发现池谷-张彗星
2003我国首次发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器
杨利伟成为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嫦娥1号”探月卫 星
主要任务有:1、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 2、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 3、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

《天文学发展史》课件

《天文学发展史》课件
揭示了宇宙的膨胀现象和宇宙尺度的奥秘。
详细描述
哈勃定律指出,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增大,且距离越远,相互远离的速度越快。这一发现揭示了宇宙正在膨胀的事实。随后,科学家们提出了宇宙膨胀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极度高温和高密度的状态,被称为大爆炸。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还为探索宇宙尺度和结构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天文学发展史》ppt课件
目录
天文学的起源天文学的早期发展天文学的近代发展天文学的现代发展天文学的未来展望
01
CHAPTER
天文学的起源
古代天文学的起源
01
天文学作为一门科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等文明古国,人们通过对天体的观察和记录,逐渐形成了对宇宙的认识。
通过对超新星观测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了暗能量的存在。
暗能量的发现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研究对我们理解宇宙的组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仍是天文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研究意义
01
02
03
05
CHAPTER
天文学的未来展望
03
探测外星信号
监听来自宇宙的无线电信号和激光脉冲,寻找外星文明存在的可能性。
01
寻找地外行星
天文仪器的发明
02
古代天文学家为了更好地观察和研究天体,发明了许多天文仪器,如浑仪、简仪等。这些仪器在当时对于测量天体位置、推算日月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星座和星图的绘制
03
在古代,人们根据对天空中星星的观察,将天空划分为不同的星座,并绘制了各种星图。这些星座和星图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也为后来的天文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利用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和探测器,寻找太阳系外的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以寻找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
Page 20
智、仁、勇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勇是智和仁 的结果。像山一 样坚忍不拔,像水一样勇往直前, 这就是一个崇高的人,一个有价值 的人,一个快 乐的人,一个长寿的人。直到现在,爱山、爱水, 以山 和水为自己人生的楷模仍然是我,也是许多 中国人的最高追求。
Page 21
习题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 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2)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3)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4)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5)江表: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 (6)淮左:淮水东面。
Page 17
习题三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

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
河东: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 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
河南:即河外,指黄河以南的地方。 河北:即河内,指黄河以北的地方。
Page 9
古代地名区分
江南:主要指的是今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今 湖北南部和湖南全部.
江北:指 长江 下游以北的地区。古代一般用指 唐 淮南道 、 宋 淮南路 地,境域较广;近代多专 指 江苏 、 安徽 两省中位于 长江 北岸的地区。
山西: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 西地区为山西。
河内:春秋至战国,皆以黄河以北的 地方为河内。
山东: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 以东地区为山东,也叫关东。
河外:春秋至战国,皆以黄河以南的 地方为河外。
Page 8
古代地名区分
河西:指黄河以西的地区 ,相当于今 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一带。
Page 19

西方天文学发展史_天文科普讲座PPT

西方天文学发展史_天文科普讲座PPT

第一位利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 科学家---伽利略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数 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 命的先驱。伽利略第一个用望远镜观 察到土星光环、太阳黑子、月球山岭 、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木星的卫 星和金星的周 ,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反驳了托 勒密的地心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哥白 尼的日心学说。
1989年,NASA为发射了一枚专门 用于探测木星的探测器,为纪念伽利 略,将其命名为“伽利略”号。
1759年哈雷彗星的成功预言
• 埃德蒙·哈雷 (16561742)。英国天文学家 。他把牛顿定律应用到 彗星运动上,并正确预 言了那颗现被称为哈雷 的彗星作回归运动的事 实,他还发现了天狼星 、南河三和大角这三颗 星的自行,以及月球长 期加速现象。
托勒密的地心说:
他认为:地球处于 宇宙中心静止不动。 从地球向外,依次有 月球、水星、金星、 太阳、火星、木星和 土星,在各自的圆轨 道上绕地球运转。 这就是鼎鼎大名的 “地心说”。
1519-1522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完成首次环 航地球
斐迪南·麦哲伦(1480— 1521)领船队完成首次环航 地球,麦哲伦在环球途中在 菲律宾的部族冲突中被当地 居民砍死。船上的水手在他 死后继续向西航行,回到欧 洲,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 用事实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恒星的演化-----赫罗图
赫罗图是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 及由美国天文学家罗素分别于1911年 和1913年各自独立提出的。后来的研 究发现,这张图是研究恒星演化的重 要工具,因此把这样一张图以当时两 位天文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称为赫罗 图。
赫罗图是恒星的光谱类型与光度 之关系图,赫罗图的纵轴是光度与绝 对星等,而横轴则是光谱类型及恒星 的表面温度,从左向右递减。恒星的 光谱型通常可大致分O.B.A.F.G.K.M 七种。

第1讲中国古代的科学与技术(上)ppt课件

第1讲中国古代的科学与技术(上)ppt课件

四. 技术创造与重大工程
1. 水利工程技术 2. 建筑工程技术 3. 冶金技术 4. 三大独创技术 5. 四大发明 6. 航海造船技术
1. 水利工程技术
1)春秋战国时期的芍 陂、漳水十二渠、 都江堰、郑国渠 2)汉代的龙首渠 3)隋代的大运河 上述工程从设计、 施工到管理大都体 现了系统工程方法 的应用。
中国历史概览
夏(前2070-前1600) 商(前1600-前1046) 周(前1046-前256) 秦(前221-前206) 汉(前206-220) 三国(220-280) 晋(265-420) 隋(581-618) 唐(618-907) 宋(960-1279) 元(1206-1368) 明(1368-1644) 清(1616-1911)
4.三大独创技术
制茶、丝织和制瓷是中国的三大独创技术 3)茶(tea),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唐代的 蒸青制法工艺、宋代的炒青绿茶工艺、 元代的花茶制作工艺、明代的红茶制作 工艺。
制瓷
丝织
制茶
5.四大发明(造纸术)
纸的发明:茧丝做丝绵的过程中剩余下来一层 薄薄的絮片,是为原始的絮纸。 制作麻料的副产品是植物纤维纸,约前140- 87年间,陕西灞桥即已出版大麻纤维纸。 东汉太监蔡伦在皇宫中用普通原料(树皮、麻 头、破布和鱼网等)于105年造出蔡侯纸,自 此,造纸业成为我国一大产业。 751年,唐与阿拉伯在怛罗斯城(今吉尔吉斯) 开战,大败,俘虏中有大批造纸工匠,中国的 造纸术先传到巴格达,继而欧洲。
阴阳学说:注重“循环” →注重“对立” 五行学说:注重“分类” →注重“循环”
元气说:《正蒙》和《正蒙注》
宋代张载(1020—1077)在元气自然论的基础上,提出 了“元气本体论”,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物质性的 “气”,并进而引入了“聚”和“散”的概念,以说明客 观世界不同物质形态的存在和它们的运动变化。 明代王夫之(1619—1692)又进一步确立了自然界物质 不可创造、不可消灭的守恒思想。 在中国古代“元气论”的发展过程中,从一开始就坚 持了物质的统一性,并按从一般到个别的模式,去考察各 种具体的规律和作用。 “元气论”中的“元气”,要聚 而成“形”,而“形”这种不连续的物质,要散而为 “气”。这种元气聚散、气形相互转换的思想,较之古希 腊的“原子论”所揭露和描绘的自然界的客观变化要深刻 得多。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

郭守敬
《授时历》
(三)发展
• 时间概念 • 我国的祖先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时,就已经懂得按 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时间表”,“日出而作,日入而 息”。太阳周而复始的东升西落运动,使人类形成了最 基本的时间概念——“日”,产生了“天”这个最基本的 时间单位。大约在商代,古人已经有了黎明、清晨、中 午、午后、下午、黄昏和夜晚这种粗略划分一天的时间 概念。计时仪器漏壶发明后,人们通常采用将一天的时 间划分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后,“昼长六十刻,夜 短四十刻”;冬至前后,“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科”; 春分、秋分前后,则昼夜各五十刻。尽管白天、黑夜的 长短不一样,但昼夜的总长是不变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 天象观察 • 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 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 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 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 天文学已很发达了。举世公 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 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 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 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 存者。
(三)发展
(三)发展
• 仪器制作 •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 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 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 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 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 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 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 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四)成就
• 世界天文史学界公认,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 尽,无哪个国家可比。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 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 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1973年,我国考古 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朝古墓内发现了一幅精 致的彗星图,图上除彗星之外,还绘有云、气、月掩星和 恒星。天文史学家对这幅古图做了考释研究后,称之为 《天文气象杂占》,认为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 彗星图。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 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不仅画出了三尾彗、 四尾彗,还似乎窥视到今天用大望远镜也很难见到的彗核, 这足以说明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是何等的精细入微。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PPT课件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PPT课件

浑象仪
(东汉)张衡
地动仪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人生絮语: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君子不患位之不尊, 而患德之不崇;不耻 禄之不夥,而耻智之 不博。”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简 仪
郭守敬
简仪 突破了浑仪环圈交错不便 观测的缺点,将环组分别架立, 装置简便,而效用更广,是当时 世界最先进的天文仪器。 比欧洲 发明同类仪器要湖早南省3长0沙0市多一中年卫星远程学校
①造纸术 ②活字印刷术 ③火药 ④指南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元) 王祯《农书》
水磨:利用水力驱 动的磨,用于谷物 粉碎。
龙骨车:又称翻车, 提水灌溉工具,发明 于汉代,当时为手摇, 唐代发展为脚踏。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王祯《农书》中的水闸形制
应如何理解材料中的内容?
四大发明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 义社会的转变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2.天文学
时间
成就
地位、影响
商朝 战国
东汉 (张衡)
唐朝世界最早 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 专著;世界最早的星表
水运浑象仪 地动仪
世界第一架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
地球是圆的
比欧洲早1000多年
外传情况
意义
地位/影响
造纸术 印刷术
西汉出现, 东汉蔡伦改进
隋唐雕版 北宋毕昇活字 泥—木—金
4世纪开始 有利于文化传
外传
播和发展
13世纪中传 推动了文艺复 入朝,经西 兴运动和宗教 域传入欧 改革
是中国古代 科技的里程 碑,促进文 化的传播发 展;
火药
唐出现 五代、宋广泛 应用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
我国古代对著名的流星雨,如天琴座、英
仙座、狮子座等流星雨,各有好多次记录, 光是天琴座流星雨至少就有10次,英仙座 的至少也有12次。狮子座流星雨由于1833 年的盛大“表演”而特别出名。从公元 902~1833年,我国以及欧洲和阿拉伯等国 家,总共记录了13次狮子座流星雨的出现, 其中我国占7次,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931 年10月21日,是世界上的第二次纪事。从 公元前7世纪算起,我国古代至少有180次 以上的这类流星雨纪事。
天文仪器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
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 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 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 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 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 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几乎历 代都有改进。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 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元代的郭 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 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了 。公元前24世纪的尧帝时代,就设立了 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 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 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 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
发展
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
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 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 滞状态。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 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 就。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 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 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成就
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
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 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1973年,我国考 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朝古墓内发 现了一幅精致的彗星图,图上除彗星之外,还绘 有云、气、月掩星和恒星。天文史学家对这幅古 图做了考释研究后,称之为《天文气象杂占》, 认为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早 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 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不仅画出了 三尾彗、四尾彗,还似乎窥视到今天用大望远镜 也很难见到的彗核,这足以说明中国古代的天象 观测是何等的精细入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雨曦
(一)、基本概念
1、七政、五纬: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称七政,也叫七曜。其中金木水 火土合起来又称五纬。 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 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常称为岁星,简称岁 水星又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又叫镇星或填星
2、星官
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区划分使用的是“星官”系 统,类似于西方的“星座”。我国古代为了便于认星和 观测,把若干颗恒星组成一组,每组用地上的一种事物 命名,这一组就称为一个星官,简称一官。唐宋后也有 称之为一座的。三国陈卓把石氏、甘氏、巫咸三家星官 合并组成一个283官,共1464颗星的星官系统,为后代 天文学家所沿用。 中国古代“星官”系统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 以及其他星官。再将“二十八宿”分为四大星区,分别 用“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灵兽命 名,即是所说的“四象”又称为“四灵”或“四陆”。 可以理解为,“朱雀”、“玄武”、“青龙”、“白虎” 是四个大规模的“星座”。
Hale Waihona Puke 夏代的历法成就——《夏小正》
《夏小正》是一篇按月份记载物候气象天文农 事田猎等活动的文献,夏末商初成书,现保存在 西汉戴德编的《大戴礼记》中。现存的《夏小 正》,分经文和传文两部分。经文记载的内容是 夏朝的历法和生活情况,传文就是后代学者的注 文。
这里所用的历法是夏历。在中国古代历法中,甲、乙、丙、丁、 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 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 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天干地支相配的纪年汉,简称“干支 纪法”,标志着中国历法的产生。 古代的人们把十二地支和一年的十二个月互相配合,有冬至的那 一月配子,依此类推。史书记载: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 子。只有夏历最符合人们的活动规律,被后世所采用,产生了深 远影响。 商代的历法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合,组成六十干支,用来 纪日。
历法是天文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一种推算年、月、 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的序列 的方法。
分类:阳历、阴历、阴阳历
中国古代历法大致说来包括:历日制度的安排;对太阳、月亮 和土、木、火、金、水五大行星的运动及位置的计算;恒星位 置的测算;每日午中日影长度和昼夜时间长短的推算;日月交 食的预报等等。 中国古代历法经历了发生、发展、完善、没落,最终融入近现代 天文学的漫长演变过程。
古人以二十八宿来观测日月和五个行星的运行。《尚 书》“月离于毕”指的是月亮附于毕宿(离通丽,附着的意 思);《论衡》“荧惑守心”指的是火星位于心宿;《诗经》 “太白食昴”指金星遮蔽了昴宿。
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也占有重要地位。北斗是由天枢、 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 这七星联系起来想像成舀酒的斗形。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于天空不同 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 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 斗柄指南,天下皆夏; 斗柄指西,天下皆秋; 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宋代在三百余年内颁发过18种历法,其中以南宋杨忠辅制定的《统 天历》最优。《统天历》取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是当时世界上最精 密的数值,欧洲著名的《格里高历》,即当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其回归 年长亦取365.2425日(公元1582年颁发),但比《统天历》晚了383年。 《统天历》还指出了回归年的长度在逐渐变化,其数值是古大今小。
(二)、作用
1、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 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南方就是春季正 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 2、古代是把天象的变化和人事的吉凶联系到一起的。 如日食是上天对当政者的警告, 彗星的出现象征关兵灾。 岁星正常运行到某某星宿,则地上与之相配的州国就 会五谷丰登, 荧惑运行到某一星配,这个地区就会有灾祸等。 古人还认为,一些天象的变化还是水旱、饥馑、疾疫、 盗贼等自然、社会现象的预兆。
3、宣夜说
代表人物:东汉郄萌
要点: 宣夜说认为,天是无形无体、无色无质、无边无际的广 袤空间,人目所见的浑圆的蓝天,仅是视觉上的错觉造 成的,这如同“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谷 而窈黑”是一个道理。宣夜说还认为,天体在广阔无垠 的空间中的分布与运动是随其自然的,并不受想象中的 天壳的约束,它们各具特性,并在气的作用下悬浮不动 或运动不息。这样,宣夜说既否定了天壳的存在,又描 绘了一幅天体在物质的无限空间自然分布与运动的图景, 较盖天说和浑天说都更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
(一)、西周以前天文历法的起源
远古时代天文历法的起源
羲和制历:传说尧在任时,历法含糊不清,农业生产受到损害, 各方工作拖拉无序。他便命令羲氏、和氏观察天象的变化、日月 星辰的运行位置,制定一年四季的历法,以教导人们按时令节气 从事农业生产和各项工作。他们世代掌天地之官,负责祭祀天地 之神、观测天地变化的工作。
(四)、南北朝隋唐五代时 期天文历法体系的完善
1、祖冲之及其《大明历》
祖冲之,字文远,是刘宋时期杰出的科学家。463年 他撰成《大明历》,是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历法之 一,首次将东晋虞喜(公元281-356年)发现的岁差 引用到他编制的《大明历》中,定一个回归年为 365.24281481日(今测为365.24219878日),误差 仅46秒,这是我国古代所用的最佳值之一。祖冲之 测定的交点月长为27.21223日,与今测值仅差十万 分之一。 祖冲之还很好地选定了十分准确的新闰周:391年 144闰,这是我国古代得到的最佳闰周。 对于五星会合周期,祖冲之也进行了重新测量,得 木星398.903日(误差0.019日),火星780.031日 (误差0.094日),土星378.070日(误差0.022日), 金星583.931日(误差0.009日),水星115.880日 (误差0.002日)。
3、二十八宿、四象
古人选取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星宿作为坐标。 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联系起来,东西南 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 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扣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紫薇星座 苍龙、玄武、白虎和朱雀称为四象。
一行为编此历,进行了大量的天文实测,并 对中外历法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继承 传统的基础上,颇多创新。(张遂成为发现 恒星运动的第一个中国人,英国天文学家哈 雷的观点比张遂的发现晚一千多年。) 一行为了制定《大衍历》做的准备工作有: 制造仪器和观测(黄道游仪、浑天铜仪)、 主持天文大地测量。 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起,一行开始编 历。经过两年时间,写成草稿,定名为《大 衍历》。 经过检验,《大衍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历 法都更精密。开元二十一年传入日本,行用 近百年。《大衍历》以其革新号称“唐历之 冠”,又以其条理清楚而成为后代历法的典 范。
2、一行及其《大衍历 》
一行(673~727),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 本名张遂,河北巨鹿人。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 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 武则天的拉拢,剃度为僧,取名一行。曾翻译过多种印 度佛经,后成为佛教一派——密宗的领袖。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 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一行一生中最 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 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2、郭守敬与《授时历》
郭守敬(1231—1316年),字若思,顺德邢台 (今河北省邢台市)人,是元代著名的科学家。 他在天文仪器制造、天文观测和水利工程等科学 技术领域中成绩卓著,他与王恂、许衡等人共同 编制的《授时历》则是我国古代历法发展到巅峰 状态的标志。 元朝初年沿用当年金朝的“重修大明历”。几十 年以来,误差积累日渐显著,发生过好几次预推 与实际现象不符的事。再一次重新修改是迫切需 要的事了。 1276年 (至元二十年),元军攻下 了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全国统一已成 定局。就在这一年,元世祖迁都大都,并且决定 改订旧历,颁行元朝自己的历法。于是,元政府 下令在新的京城里组织历局,调动了全国各地的 天文学者,另修新历。 郭守敬等人接受了编制新 历法的任务。
五、分野
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 的。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 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图, 使它们相互对应。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 是某某州国的分野。 古人的建立分野的目的在观察天象,以占卜地 上所配州国的吉凶。《论衡》中谈到荧惑守心时就 说:“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也。视当君。” 如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李白《蜀道 难》“扪参历井”。指的就是所描绘的地方的星宿分 野。
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是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学 说的三个主要流派,合称论 天三家。它们都在汉代形成 了成熟的学说。
1、盖天说
代表著作:《周髀算经》 要点: 它把先秦时期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 早期盖天说加以改造,提出了“天象盖笠,地法覆 盘”等新的学说。认为天和地均为拱形,天在上, 地在下,天比地高出八万里。日月星辰均附着在天 上,绕北天极平转,不会转到地下面去。太阳的出 没与离人的远近相关,太阳离人远时,人的目力不 及,表现为日没;近时,为人所见,表现为日出。 太阳位置的四季变化,则是由于太阳运行的轨道四 季不同而造成的。
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 古历时期: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采用的历法; 中法时期:从汉太初元年以后,到清代初期改历为止。这期间制订 历法者有七十余家,诸家历法虽多有改革,但其原则却没有大的改 变; 中西合法时期:从清代期苏会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新法历书》到辛 亥革命为止; 公历时期:辛亥革命之后,于1912年孙中山先生宣布采用格里高历 (即公历,又称阳历),即进入了公历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在采用公历的同时,考虑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还颁 发中国传统的农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