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的古代农业PPT
合集下载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共24张PPT)
——《中国传统水车研究》
宋元时期,翻车种类繁多,技术成熟,人力、畜力、 水力、风力在翻车那里都有运用。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含义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是自然经 济的核心和基础。“男耕女织”就是小农自然 经济的典型写照。地主经济也是一个重要的自 然经济单位,“树之谷,艺之麻,养有牲,出 有车,无求于人”是地主的理想生活。皇宫、 宫廷所需要的用品也多有官府等部门自行制造。 ------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上到皇家贵族, 下到地主小农,几乎每一个经济主体就是一个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
——《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优良传统》
黄河流域
半坡遗址(陕西)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长江流域
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
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
生产工具
耕作方式 和技术
原始农业
石刀、石斧 刀耕火种
农作物 种类
人们生活
粟、稻等 经常迁徙
商周农业
出现青铜工具,仍以木制 耒耜和石锄、石犁为主 石器锄耕(耜耕)。 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 制肥料、治虫灭害 西周时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 已具备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粟
稻
黍
稷
麦
桑
麻 豆(菽)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 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 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 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 高单位面积产量。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春秋 铁农具、 垄作法 战国 牛耕(开始)
两汉 耦犁、犁壁、 代田法
耧车
(赵过)
一年一熟
魏晋 南北朝
北:耕耙耱技术 南:耕耙技术
宋元时期,翻车种类繁多,技术成熟,人力、畜力、 水力、风力在翻车那里都有运用。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含义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是自然经 济的核心和基础。“男耕女织”就是小农自然 经济的典型写照。地主经济也是一个重要的自 然经济单位,“树之谷,艺之麻,养有牲,出 有车,无求于人”是地主的理想生活。皇宫、 宫廷所需要的用品也多有官府等部门自行制造。 ------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上到皇家贵族, 下到地主小农,几乎每一个经济主体就是一个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
——《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优良传统》
黄河流域
半坡遗址(陕西)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长江流域
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
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
生产工具
耕作方式 和技术
原始农业
石刀、石斧 刀耕火种
农作物 种类
人们生活
粟、稻等 经常迁徙
商周农业
出现青铜工具,仍以木制 耒耜和石锄、石犁为主 石器锄耕(耜耕)。 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 制肥料、治虫灭害 西周时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 已具备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粟
稻
黍
稷
麦
桑
麻 豆(菽)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 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 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 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 高单位面积产量。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春秋 铁农具、 垄作法 战国 牛耕(开始)
两汉 耦犁、犁壁、 代田法
耧车
(赵过)
一年一熟
魏晋 南北朝
北:耕耙耱技术 南:耕耙技术
历史②必修1[1].1《发达的古代农业》PPT课件
2、特点: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精耕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 细作。(分散性) 细作。(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区别与联系:
•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庭手工业相结合, 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 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存在于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存在于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济。(存在于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自给自足,产品不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自给自足, 用于交换(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 用于交换(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精耕细作的体现
(1)耕作工具进步 (1)耕作工具进步
使用铁农具 并逐渐推广。 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耦犁与犁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西汉:耦犁与犁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 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以后 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 ③隋唐:江东: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沿用。 隋唐:江东: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沿用。 耕犁已相当完善
3、小农经济发展条件 、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形成)。 (形成)。 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 生产自主权,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 ②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 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生产积极性。 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精耕 细作。 细作。 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 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 政策。 政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共31张PPT)
★耕作方式的演变: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从集体
劳作到个体农耕的演变: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石 器锄耕(奴隶社会)→铁犁牛耕(封建社会)
★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国有制(奴隶社会)→ 封
建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
三、男耕女织小农经济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地位)
1、含义:
2 、形成
⑴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魏晋南北朝
耕耙耱技术、 耕耙技术
翻车
隋唐 宋朝 明清
曲辕犁,犁评
(完善)
筒车
一年两熟、 高转筒车 一年三熟
风力水车
春秋战国时代的 铁农具和牛尊
西汉
唐代
二牛抬杠的牛耕画像石
曲辕犁
西汉的播种工具耧车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 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 都江堰。 (余秋雨)
都江堰 造福千秋
李冰父子
白渠 漕渠
4、两汉
耦犁、犁壁
5、魏晋南北 朝
6、隋唐
曲辕犁
代田法、一年 一熟
耕耙耱技术、 耕耙技术
漕渠、白渠、 龙首渠 翻车
筒车
7、宋朝
高转筒车
8、明清
一年两、三熟
风力水车
试总结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从这 些影响因素中,可以看出推动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根本 动力是什么?
影响农业发展的原因一般有哪些?
耒耜。石器木 商、周 石器锄耕 器骨器为主,
少量青铜农具
3、意义:
粟、稻、黍、 排水、沤肥 稷、麦(五谷) 除草、治虫 桑、麻等
4、特点:
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原始农业出现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 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 阶段
劳作到个体农耕的演变: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石 器锄耕(奴隶社会)→铁犁牛耕(封建社会)
★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国有制(奴隶社会)→ 封
建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
三、男耕女织小农经济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地位)
1、含义:
2 、形成
⑴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魏晋南北朝
耕耙耱技术、 耕耙技术
翻车
隋唐 宋朝 明清
曲辕犁,犁评
(完善)
筒车
一年两熟、 高转筒车 一年三熟
风力水车
春秋战国时代的 铁农具和牛尊
西汉
唐代
二牛抬杠的牛耕画像石
曲辕犁
西汉的播种工具耧车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 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 都江堰。 (余秋雨)
都江堰 造福千秋
李冰父子
白渠 漕渠
4、两汉
耦犁、犁壁
5、魏晋南北 朝
6、隋唐
曲辕犁
代田法、一年 一熟
耕耙耱技术、 耕耙技术
漕渠、白渠、 龙首渠 翻车
筒车
7、宋朝
高转筒车
8、明清
一年两、三熟
风力水车
试总结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从这 些影响因素中,可以看出推动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根本 动力是什么?
影响农业发展的原因一般有哪些?
耒耜。石器木 商、周 石器锄耕 器骨器为主,
少量青铜农具
3、意义:
粟、稻、黍、 排水、沤肥 稷、麦(五谷) 除草、治虫 桑、麻等
4、特点:
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原始农业出现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 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 阶段
人教版《发达的古代农业》PPT-PPT精美课件
战国时期:都江堰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3)农业灌溉—水利工程
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
你认识以下灌溉工具吗?
曹魏 龙骨翻车
唐朝筒车
宋代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一)小农经济概念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 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A.注重精耕细作 B.结构日趋合理 C.分工日益细化 D.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A
2.(2018·江苏徐州考前模拟检测)南宋刘一止《苕溪集》 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 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 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
A.冶金工具革新 B.农业技术进步 C.风能普遍利用 D.小农生活富足
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 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 展示:1. 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
•
2、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
4.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
练习与巩固
1.(2018·安徽合肥一模)王祯在《农书》中认为农业生 产的关键在于对宜、地宜,并详细地论述了开垦、土壤、 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 基本原则和措施。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
【答案】B
3.(2018·甘肃兰州二模)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神。
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
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社稷祭祀
反映的观念是( )
A.以民为本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3)农业灌溉—水利工程
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
你认识以下灌溉工具吗?
曹魏 龙骨翻车
唐朝筒车
宋代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一)小农经济概念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 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A.注重精耕细作 B.结构日趋合理 C.分工日益细化 D.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A
2.(2018·江苏徐州考前模拟检测)南宋刘一止《苕溪集》 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 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 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
A.冶金工具革新 B.农业技术进步 C.风能普遍利用 D.小农生活富足
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 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 展示:1. 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
•
2、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
4.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
练习与巩固
1.(2018·安徽合肥一模)王祯在《农书》中认为农业生 产的关键在于对宜、地宜,并详细地论述了开垦、土壤、 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 基本原则和措施。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
【答案】B
3.(2018·甘肃兰州二模)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神。
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
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社稷祭祀
反映的观念是( )
A.以民为本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 (共44张PPT)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 ——[唐]聂夷种《咏田家》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 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 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 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以及农民生活的艰辛。 ——晁错《论贵粟疏》
(四)评价
积极方面: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 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 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消极方面:
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 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易错提醒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 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 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 济。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 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 侵,开始瓦解。
为( )
A. 灵渠 B. 都江堰 C. 郑国渠 D. 井渠
B
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
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谚语。这些谚语反映
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 精耕细作 B. 男耕女织 C. 注重把握农时
A
D. 注重使用肥料
意义
人们从频繁的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
汉以后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 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 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 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以及农民生活的艰辛。 ——晁错《论贵粟疏》
(四)评价
积极方面: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 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 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消极方面:
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 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易错提醒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 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 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 济。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 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 侵,开始瓦解。
为( )
A. 灵渠 B. 都江堰 C. 郑国渠 D. 井渠
B
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
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谚语。这些谚语反映
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 精耕细作 B. 男耕女织 C. 注重把握农时
A
D. 注重使用肥料
意义
人们从频繁的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
汉以后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共32张PPT)
2.特征
(1)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努力(积极性)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稳定性) (3)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分散性) (4)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封闭性) (5)农民赋役租税沉重,遇灾荒易贫困破产(脆弱性) (③6)生工产具目和的技为术生少活变和,交社税会,心自态给容自易足满足(落后性) (7)依赖土地,人口发展必然导致过度开垦(破坏性)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锦, 踏歌椎敲过清明。”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春秋战国时期,吴国、越国、楚国等立国南方。 (2)秦朝统一后,通过灵渠加强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 化交流。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大规模开发,南北经 济趋于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 (4)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安史之乱的影响、江南 进一步开发等,使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5)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江 南地区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6)元明清,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南方经济领 先北方的格局稳定下来,元朝出现“南粮北调”、明清江 南工商业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等。
龙骨翻水车
唐朝时创制 筒车 ;
《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 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 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 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 争浴故相喧。
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出现 风力水车 。
二、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 产生: (1)背景: ①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很低, 土地 归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生产者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 处境如何?为什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共24张PPT)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经济政策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发展概况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特点影响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
春秋战国时期 铁器、牛耕运用于农业生产并推广
汉朝以后 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2、精耕细作的体现: (1)耕作工具:铁犁牛耕的发展
时期 工具名称
特点
战国
铁犁 只能松土破土,构造简单
耦犁 二牛三人、二牛一人,有很大进
西汉
步,但不够灵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耕耙耱技术
在北方旱地是耕耙耱,在南方水田是耕耙技术。
耕是指耕地; 耙是指把土块弄碎; 耱是用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2、精耕细作的体现: (1)耕作工具:铁犁牛耕的发展 (2)耕作技术的进步 (3)耕作制度
①两汉时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
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②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了一年三熟制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1、中国的原始农业
(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2)作物:粟和水稻(世界最早,南稻北粟) (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半罐(坡中4遗发)址现生出了活土大方的量窑炭式穴化:和了经陶的常迁徙
粟和菜籽。
南稻北粟
半坡遗址 这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 已经炭化了的稻谷。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经济政策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发展概况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特点影响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
春秋战国时期 铁器、牛耕运用于农业生产并推广
汉朝以后 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2、精耕细作的体现: (1)耕作工具:铁犁牛耕的发展
时期 工具名称
特点
战国
铁犁 只能松土破土,构造简单
耦犁 二牛三人、二牛一人,有很大进
西汉
步,但不够灵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耕耙耱技术
在北方旱地是耕耙耱,在南方水田是耕耙技术。
耕是指耕地; 耙是指把土块弄碎; 耱是用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2、精耕细作的体现: (1)耕作工具:铁犁牛耕的发展 (2)耕作技术的进步 (3)耕作制度
①两汉时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
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②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了一年三熟制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1、中国的原始农业
(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2)作物:粟和水稻(世界最早,南稻北粟) (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半罐(坡中4遗发)址现生出了活土大方的量窑炭式穴化:和了经陶的常迁徙
粟和菜籽。
南稻北粟
半坡遗址 这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 已经炭化了的稻谷。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ppt课件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pp清t课件时的风力水车
16
这是一幅航拍照片, “鱼嘴” 使岷江水
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
内江用于灌溉。 ppt课件
17
白渠
漕渠
漕渠
ppt课件
18
翻车的ppt模课件型
19
筒车
ppt课件
20
今 日 仍 在 使 用 的 筒 车
ppt课件
21
唐宋时期
高筒转车筒车图
4.主要产业结构——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
5.土地制度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
ppt课件
32
课堂小结:
早期农业生产出现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生产力
刀耕火种 耜耕
铁犁牛耕
小
农
生产关系
集体耕作
个体农耕
经 济
(男耕女织)
ppt课件
33
思考: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生产工具的进步
2、生产技术的发展
3.耕作制度的发展
(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
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 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ppt课件
15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 白渠 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ppt课件
7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春秋战国
铁制农具
牛耕
ppt课件
8
西汉中期
二牛抬杠的牛耕画像石
ppt课件
9
汉代的犁和犁壁
发达的古代农业PPT课件
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原因:
根本: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 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 除井田,民得买卖……”
-------《汉书·食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白渠
漕渠
漕渠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活学活用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
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
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
C 出现于(
)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C D.北宋
• 最能反映唐朝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是
☆思考: 《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田亩 之勤”的记载;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 马耕字子牛,由此得出的历史结论确切的是
③隋唐时江东出现 曲辕,安犁装了 犁评 我国耕犁已相当 完善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 ,
一直为后世沿用。
时期 战国 汉朝 曹魏 唐朝 宋朝 明清
工程或工具
都江堰 漕渠、白渠、龙首渠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都江堰建 于公元前三世 纪,是中国战 国时期秦国蜀 郡太守李冰及 其子率众修建 的一座大型水 利工程,是全 世界至今为止, 年代最久、唯 一留存、以无 坝引水为特征 的宏大水利工 程,至今仍发 挥巨大效益,
(3).原因: 1、铁犁牛耕的出现; 根本原因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四时之间,亡日休 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 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加之土地兼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耙
耱
都江堰全景
外江 内江
鱼嘴
白渠
漕渠
漕渠
坎儿井示意图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 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 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 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 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 形。
翻车
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可用 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 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 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 区的耕作方法。它是 战国时期垄作法的发 展。
因为第一年种在 沟里,第二年在垄上 开沟,垄和沟轮换耕 种﹐所以称代田法。
耕耙耱技术
耕耙耱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精耕 细作技术,在北方是耕耙耱,在南方是耕耙 技术。
耕是指耕地;耙是指把土块弄碎;耱是 用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甘肃嘉峪关市出土)
汉朝的犁和犁壁
西汉梯形锄 西汉镂孔锄
西汉尖菱形锄
耧车(汉代)
唐朝 曲辕犁
长直辕犁
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 便于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 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 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劳 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2、影响:人民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3、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生产工具的改进——耕犁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牛耕;
——开始使用和逐步推广 2、西汉时期的耦犁和犁壁;
——改进和进一步推广 3、隋唐时期的曲辕犁。
——完善阶段
(二)耕作技术的提高(耕作方法、耕作技术 和耕作制度)
1、耕作方法: (1)春秋战国:垄作法; (2)西汉:代田法。
2、耕作技术: 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 。
3、耕作制度: (1)两汉:一年一熟; (2)宋朝以后: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三)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
(1)战国:都江堰; (2)汉代: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3)其它:芍陂、郑国渠等。 2、灌溉工具: (1)曹魏:翻车; (2)唐朝:筒车; (3)宋朝:高转筒车; (4)明清: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一)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 分封制与井田制
(二)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小农经济 (1)原因:
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
商鞅变法等。
(2)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甚至产品 → 提高生产
隋唐
耦犁、犁壁 曲辕犁
代田法、 一年一熟
漕渠、白渠、 龙首渠
耕耙耱技术、 耕耙技术
翻车
筒车
宋朝 明清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探究学习
• 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 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 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
(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 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 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
中国
粟:24-200倍
《齐民要术》 麦:44-200倍
罗马时代
4-5倍
《克洛米拉农书》
英国
3倍
《亨利农书》
地域差别——南稻北粟,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
粟的国家。
三大农业起源中心比较
地区 西亚 中南美洲 中国
种植业
畜养业
小麦、大麦 绵羊、山羊
玉米、甘薯
羊驼
水稻、粟
狗、猪、鸡、 水牛
(二)原始农业
1、生产工具:石刀、石斧。 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3、农作物:稻、粟
(三)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1、表现: ➢ 生产工具:耒耜、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 ➢ 耕作方法: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 农作物:粟、稻、黍、稷、麦、桑、麻 等
积极性; ②土地有限,经营规模小 → 提高耕作技术; ③承担沉重的赋税、徭役、自然灾害 → 小农
经济脆弱。
(4)评价: • 积极性
①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 发展的的主要动力;
②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 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 局限性
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 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 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脚 踏 翻 车
筒车
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 水灌田的工具。
高 转 筒 车
风 力 水 车
殷墟甲骨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
”的卜辞。这是商代集体耕 作的反映。
中西方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
时期 秦朝
国别与出处
收获量与 播种量之比
10倍或十几倍
6世纪
公元前27年476年 13世纪
②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 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时间 原始农业
农作物 水稻、粟
课堂小结
生产工具 石刀、石斧
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
水利灌溉
商周时期
粟、稻、黍、 耒耜和石锄、 排水、除草培
稷、麦、桑、 石犁(少量青 土、沤肥、治
麻等
铜农具)
虫等
春秋战国
铁农具、牛耕
垄作法
都江堰
两汉 魏晋南北朝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五谷
稻(大米)
稷(小米)
黍(黄米)
麦(小麦)
菽(豆类)
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
神(一)起源
1、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2、表现: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1半)坡民遗间址传说——神农氏发明农业
(2)考古发现河—姆渡—遗河址姆渡遗址稻谷碳遗化存稻谷 3、地位:中国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河和出姆粟土渡)的遗址
垄作法
• 垄作法,又称畎亩法。中国大约在西周至 春秋战国时期,曾推行畎亩法,它是井田 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 将土地开成一尺来宽的垄和沟,一般高地 都比较旱,就将庄稼种在沟里,叫做“上 田弃亩”;等雨季来时,再将别的庄稼种 在“垄”上,叫做“下田弃圳”。
• 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耕作方法,比起原有 的漫田撒播方法是一大进步,这种耕作方 法至今在旱地上仍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河 姆 渡 出 土 的 石 斧
放火烧山
• 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 饶;江南地广,或火 耕水耨。民食鱼稻, 以渔猎山伐为业,果 蓏蠃蛤,食物常足。 ──《汉书·地理志》
双 齿 木 耒 复 原 及 使 用 方 法 示 意 图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战国铁农具
战国双镰范和铁镰
耦犁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