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填空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学和胚胎学填空题
上皮组织
1、上皮朝向体表或腔面的一面称游离面,朝向深部结缔组织的一面称基底面。

2、具有收缩能力的上皮细胞称肌上皮细胞,上皮内散在的单细胞腺为杯细胞。

3、覆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覆于胸膜腔、腹膜腔和心包腔面的上
皮称间皮。

4、皮肤表面上皮的浅层细胞胞质内充满角蛋白,此种上皮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5、复层柱状上皮见于眼睑结膜和男性尿道等处。

6、吸收功能旺盛的上皮细胞表面有排列整齐而密集的微绒毛,光镜下所见的该结构称纹状
缘或刷状缘。

7、纤毛内有纵行排列的微管,纤毛根部的致密颗粒称基体。

8、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结构中,主要起封闭作用的是紧密连接,有传递信息作用的是缝隙
连接,此外还有中间连接和桥粒。

9、上皮细胞之间有紧挨在一起的2个或2个以上的连接结构,合称为连接复合体,上皮细
胞基底面与基膜之间的连接结构称半桥粒。

10、蛋白质分泌细胞的结构特点是顶部胞质内聚集许多分泌颗粒,胞质内富含粗面内质
网和线粒体,HE染色特性是嗜碱性。

11、内分泌腺不同于外分泌腺的特点是无导管,腺细胞之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腺细胞
的分泌物称激素。

12、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消化、呼吸系统某些腺的结构和分泌物的不
同,可分为浆液腺、粘液腺和混合腺三种类型。

结缔组织
1、一般所说的结缔组织是指固有结缔组织,广义的结缔组织还包括血液、软骨和骨。

2、结缔组织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细胞,成体结缔组织内还有少量较原始的细胞,称为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3、结缔组织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细胞是成纤维细胞:常沿小血管分布的细胞是肥大细
胞和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4、组织受损伤后,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最快,起修补作用:慢性炎症部位较
多见的是浆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5、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白三烯可使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及毛细血管扩张,肝素具有抗凝
血作用。

6、肌腱是由大量胶原细胞平行排列的组成,腱细胞是一种特殊的成纤维细胞。

血液
1、采集的血液中加入抗凝剂,沉淀后可分为三层,上层淡黄色的为血浆;下层猩红色的是
红细胞;中间薄层灰白色的为白细胞与血小板。

2、血液涂片通常采用的是Wright或Giemsa染色法
3、红细胞数量少于3*1012/L (300万/ul)或血红蛋白量低于100g/L (10g/100ml),则为贫
血。

4、正常成人外周血液的白细胞总数是 (4 -10)*109/L (400-10000个/ul),其中中性粒细
胞占5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5%-3%,嗜碱性粒细胞占0%-1%,淋巴细胞占25%-30%,
单核细胞占3%-8%
5、血细胞中的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功能相似,他们均可分泌组胺、白三烯和肝素。

6、红细胞的直径约为7.5μm,形态呈双面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边较厚。

成熟红细胞无
细胞核,也无细胞器。

细胞质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7、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衰老的红细胞大多在脾脏和肝脏等器官内被巨噬细胞吞噬。

8、网织红细胞是骨髓进入血液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用煌焦油蓝作活体染色,可见该细
胞内有蓝色细网或颗粒,电镜下为残留的核糖体,进入外周血1-3天后,细胞器全部消失。

成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可达3%-6%
9、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之为溶血,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血影。

10、光镜观察血涂片,根据白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两大类。

类细胞又依其特殊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三种。

无粒细胞又分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

11、嗜酸性粒细胞胞质颗粒含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和阳离子蛋白。

该细胞能灭活组
胺从而减轻过敏反应。

12、当机体内发生细菌性炎症时,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当有过敏性
疾病或寄生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

13、淋巴细胞根据发生部位、形态结构、细胞表面标志及功能特点可分为T细胞、B细
胞和NK细胞三大类。

14、血小板是由骨髓内的巨核细胞的胞质脱落而成,它在止血凝血中起重要作用。

15、红细胞和粒细胞等的发生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

16、人胚胎时期的卵黄囊、肝、脾、骨髓均能造血,出生后红骨髓是终生造血器官。

17、红骨髓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

前者又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

18、造血干细胞主要的生物学特性有很强的增殖潜能、多向分化能力和自我复制能力。

软骨与骨
1、软骨组织的分类是根据其所含纤维的不同,三种软骨组织共同的结构特点是有软骨细
胞。

2、软骨陷窝内有软骨细胞,软骨囊的基质内含硫酸软骨素较多,故染色呈强嗜碱性。

3、软骨生长的两种方式是间质生长和外加生长;前者是通过软骨内软骨细胞的长大和分裂
并产生基质和纤维,后者是通过软骨膜内的骨祖细胞分裂增生,进而分化为软骨细胞。

4、骨组织由钙化的细胞间质(骨基质)和四种细胞组成,其中的骨细胞位于骨基质内,其余
三种细胞位于骨组织边缘
5、骨细胞胞体所在腔隙称骨陷窝,细胞突起所在的腔隙称骨小管,这些腔隙内还含有组织
液。

6、三种软骨中透明软骨较多见,耳廓内的软骨是弹性软骨,椎间盘的软骨是纤维软骨。

7、骨基质中的有机成分中含大量胶原纤维,无机成分的化学组成成为羟磷灰石结晶。

8、血管和神经穿过长骨环骨板的通道称穿通管,纵行穿过长骨骨质的通道称中央管,这些
通道均与骨质内的骨小管相通连,三者内均含有组织液。

9、骨发生的两种方式是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骨生长发育过程中,骨组织形成和骨组织
分解吸收两种作用相互协调,完成骨的生长发育。

10、众多激素影响骨的生长发育,其中的降钙素可刺激成骨细胞的造骨作用,甲状旁腺
激素可刺激破骨细胞和骨细胞的溶骨作用。

肌肉组织
1、肌细胞呈纤维状,故又称肌纤维;其细胞质又称肌浆,细胞膜又称肌膜,细胞质中的滑
面内质网发达并交织成网,故又称肌浆网;骨骼肌细胞呈圆柱状,细胞核多,位于细胞周边。

心肌细胞呈短圆柱状,有分支,相邻肌细胞间的连接装置称闰盘,每个肌细胞有1-2个核,位于细胞中央。

平滑肌细胞呈梭形,有1个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2、横纹肌上的横纹由明带和暗带周期性交替排列而成,每个周期的长度为64nm,暗带中间
有一浅色窄带称H带,该浅色窄带中央有一条线称M线,明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线,称Z线,每个肌节由(1/2 I带+A带+1/2 I带)组成。

3、肌丝在结构上分为细肌丝和粗肌丝两种,组成前者的蛋白质是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
肌原蛋白;组成后者的蛋白是肌球蛋白。

4、横纹肌纤维的Z线上附有细肌丝,M线上附有粗肌丝。

5、三种肌纤维中,心肌纤维的肌浆内含有脂褐素,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

6、骨骼肌收缩时,运动神经末梢将冲动传给肌膜,后者的兴奋借横小管传到终池,将其中
贮存的Ca2+大量转运到肌浆内并与细肌丝上的肌原蛋白结合,导致肌丝滑动。

7、闰盘是相邻心肌纤维之间的连接装置,光镜下呈深染线状,电镜下其纵的连接面上有缝
隙连接,其作用为信息传递;横的连接面上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其作用为连接。

8、平滑肌纤维的密斑位于肌膜下,是细肌丝的附着点;密体位于细胞质中,是细肌丝和中
间丝的共同附着点。

9、平滑肌细胞中也有粗肌丝和细肌丝,但不形成肌原纤维,受植物神经的支配,故又称不
随意肌。

神经组织
1、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它们的形态特点是均有突起,前者的功
能是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后者的功能是支持营养。

2、神经元的结构主要包括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其中胞体是它的营养中心。

3、电镜下尼氏体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神经原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

4、根据突起的多少,神经元可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级神经元三种;根据轴
突的长短,神经元可分为高尔基Ⅰ型神经元和高尔基Ⅱ型神经元;根据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根据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分为胆碱能神经元、胺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

5、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为通讯媒介,电突触以电讯号传递信息,电突触的实质是缝隙连接。

6、突触的结构可分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三部分。

7、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有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有施万细胞和卫星细胞两种。

8、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突起外包神经胶质细胞所组成,包裹中枢神经纤维的细胞是少突
胶质细胞,包裹周围神经纤维的细胞是施万细胞。

9、神经内膜是包裹神经纤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神经束膜是包裹神经纤维束的结缔组
织,神经外膜是包裹神经的致密结缔组织。

10、神经纤维根据有无髓鞘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前者传导神经冲动的
速度远比后者快,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而周围神经系统中的髓鞘则由施万细胞形成。

11、无髓神经纤维无髓鞘,也无郎飞结,故其传导速度比有髓神经纤维慢得多。

12、神经末梢按功能分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

前者主要有游离神经末
梢、触觉小体、环层小体和肌梭,后者主要有运动终板和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神经系统
1、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前者包括脑和脊髓,
后者由脑神经节和脑神经、脊神经节和脊神经、自主神经节和自主神经共同组成。

2、大脑皮质的神经元都是多级神经元,按其细胞形态分椎体细胞、颗粒细胞和梭形细胞三
大类。

3、大脑皮质一般可分六层,从表面到深层分别为分子层、外颗粒层、外椎体细胞层、内颗
粒层、内椎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

4、小脑皮质内的神经元有星形细胞、篮状细胞、蒲肯野细胞、颗粒细胞、高尔基细胞。

5、小脑皮质从外到内明显的分三层,它们分别是分子层、蒲肯野细胞层、颗粒层。

6、脊髓灰质前角内多是躯体运动神经元,胞体大小不等,大者称α神经元,小者称γ神经
元,另有一种小神经元称闰绍细胞;侧角内的神经元是内脏运动神经元;后角内的神经元类型较复杂,主要接受感觉神经元传入的神经冲动。

7、神经节可分脊神经节、脑神经节和自主神经节三种。

神经节内的神经元常称节细胞,其
胞体被一层扁平的卫星细胞包裹。

8、脑脊膜由外到内可分为硬膜、蛛网膜、软膜三层。

循环系统
1、毛细血管可分三类,包括连续性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

2、微循环一般有下面几部分组成: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
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微静脉。

3、微循环是指从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4、微循环的总闸门是微动脉,分闸门是真毛细血管。

5、电镜下,可见部分新房肌细胞含电子致密的分泌颗粒,称心房特殊颗粒,内含心房钠尿
多肽,这种激素具有很强的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血压作用。

6、血管壁内有一些特殊的感受器,如颈动脉体、主动脉体、颈动脉窦。

7、颈动脉体位于颈总动脉分支处管壁的外面,它的性能是化学感受器;颈动脉窦的性能是
压力感受器。

8、大动脉又称弹性A,中膜主要由弹性膜构成。

9、中动脉又称肌性A,中膜主要由平滑肌构成。

10、心脏壁由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三层构成。

皮肤
1、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由表皮和真皮组成,借皮下组织与深部组织相连。

2、皮肤的附属器包括毛、皮脂腺、汗腺、指(趾)甲等,它们都是由表皮衍生而来。

3、厚表皮从基底到表面可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五层。

4、表皮细胞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角质形成细胞,占表皮细胞的绝大多数;另一类是非角
质形成细胞,散在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包括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梅克尔细胞。

5、真皮位于表皮下方,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二者之间无明显界限。

6、毛分为毛干、毛根、毛球三部分。

7、毛和毛囊的生长点是毛球,毛乳头对毛的生长起诱导和营养作用。

免疫系统
1、根据淋巴细胞的发生来源、形态特点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可分为T细胞、B细胞
和NK细胞三类;前者又分为三个亚群Tc细胞、Th细胞、Ts细胞。

2、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浆细胞、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它
们或聚集于淋巴组织中,或分散在血液、淋巴及其他组织中。

3、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稳定。

4、血-胸腺屏障由下列结构组成: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其间有紧密连接、内皮周围连续
的基膜、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上皮基膜、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

5、淋巴结内的淋巴通路:淋巴从输入淋巴管进入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部分渗入皮质淋巴
组织,然后渗入髓窦;部分经小梁周窦直接流入髓窦,继而汇入输出淋巴管。

6、淋巴结的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前者由浅层皮质、副皮质区和皮质淋巴管构成;
后者由髓索和髓窦组成。

7、脾的实质由白髓和红髓二者构成,前者又分为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小结和边缘区;后
者分为脾索和脾血窦。

内分泌系统
1、内分泌细胞根据其分泌物类型可分为含氮激素细胞和类固醇激素细胞两种。

前者细胞质
内与合成激素有关的超微结构有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以及有膜包被的分泌颗粒。

后者细胞超微结构特点是细胞质内含有大量的滑面内质网、管状嵴线粒体和脂滴,内含合成激素的原料胆固醇。

2、内分泌腺的特征是腺细胞排列成团、成索、成网或围成滤泡状。

腺细胞周围有丰富的毛
细血管。

分泌物称激素,分泌后进入血液。

3、甲状腺滤泡壁由单层立方上皮围成,滤泡内充满分泌物呈胶体状,即甲状腺球蛋白,是
一种糖蛋白。

4、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形态随功能状态不同而变化。

在功能活跃时,细胞呈低柱状,滤泡
腔内分泌物减少。

反之,细胞呈扁平状,滤泡腔内分泌物增多。

5、甲状腺中有两种类型功能细胞,一种为滤泡上皮细胞,分泌甲状腺素;另一种为滤泡旁
细胞,分泌降钙素。

6、甲状腺功能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素和降钙素。

其中甲状腺滤泡的增生及分泌物的释放受
垂体远侧部嗜碱性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调控。

7、参与血钙调节的细胞有位于甲状旁腺的主细胞,其分泌的甲状旁腺激素可使血钙升高,
位于甲状腺的滤泡旁细胞可分泌降钙素使血钙降低。

8、甲状旁腺有主细胞和嗜酸性细胞两种细胞,排列成索团状。

其中一种可分泌甲状旁腺激
素促使骨盐溶解。

另一种胞质内含嗜酸性颗粒,故呈强嗜酸性。

9、肾上腺实质由周围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构成。

前者由外向内分为球状带、束状带、网状
带三个带,分别分泌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雄激素,均属于类固醇激素,其功能受腺垂体远侧部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调控。

肾上腺髓质可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二种激素。

10、垂体由脑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构成,前者来自胚胎时期的拉司克囊,后者来自胚
胎时期的垂体漏斗。

11、腺垂体的嗜碱性细胞包含三种腺细胞,即促甲状腺激素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细胞、促性腺激素细胞,分别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嗜酸性细胞包括两种细胞,即生长激素细胞、催乳激素细胞,分别分泌生长激素和催乳激素。

12、神经垂体中的无髓神经纤维来自下丘脑,纤维内的椭圆形小体称为赫令小体,小体
内含有两种激素,即催产素和加压素。

13、松果体细胞分泌褪黑素,它具有含氮激素分泌细胞的结构特点。

消化管
1、牙冠从外向内由釉质和牙本质组成,牙根由牙本质和牙骨质组成。

牙的中央为牙髓。

2、消化管壁由内向外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组成,其最内层又由上皮、固
有层、粘膜肌构成。

3、胃粘膜上皮除少量内分泌细胞外,主要由表面粘液细胞组成,该细胞内的分泌颗粒称粘
原颗粒。

4、胃底腺由五种细胞组成,即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干细胞、内分泌细胞。

5、胃底腺壁细胞报纸内含有的一种酶为碳酸酐酶,它可将CO2和H2O结合为H2CO3,后者解
离的H+运送至分泌小管内与Cl-结合为HCl。

6、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缺乏,可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导致恶性贫血。

7、胃底腺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经盐酸激活后,转变为胃蛋白酶。

该细胞电镜下见有典
型的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8、小肠的环形皱襞、绒毛和微绒毛三种结构使其吸收面积扩大数百倍。

9、小肠粘膜表面有许多肠绒毛,它是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出形成的,吸收细胞表面的
微绒毛是由细胞膜和细胞质突出形成的。

10、小肠绒毛内有三种重要结构,即中央乳糜管、毛细血管网、纵行平滑肌。

11、食管腺位于管壁的粘膜下层,小肠腺位于粘膜层,十二指肠腺位于粘膜下层。

12、痔的形成是由于直肠粘膜下层内的静脉丛扩张而致。

消化腺
1、大唾液腺有三对,他们是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组成唾液腺的腺泡有三种,即浆液性
腺泡、粘液性腺泡、混合型腺泡。

2、腮腺只含浆液性腺泡,故为浆液性腺;舌下腺和颌下腺中有两种腺泡,即浆液性腺泡和
粘液性腺泡,故为混合腺。

3、纹状管是一种分泌管,其管壁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核圆形,位于细胞顶部,胞质呈嗜
酸性,细胞基部有明显的基底纵纹。

4、人胰岛主要有A、B、D、PP细胞,它们分别分泌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胰多肽。

5、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形状为棱柱体状,其中央有一条沿长轴走行的中央静
脉,干细胞向周围呈放射状排成肝板。

6、肝细胞呈多面体形,核圆位于中央,胞质呈嗜酸性,细胞器发达。

肝细胞构成肝板,肝
板之间有肝窦。

7、肝窦间隙是指肝细胞和血窦内皮细胞之间的狭窄间隙,内有散在的贮脂细胞和网状纤
维。

8、肝细胞分泌的胆汁排入胆小管,后者在肝小叶边缘汇聚为闰管,再与小叶间胆管相通连。

9、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内可见并列走行的三种主要管道,即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
小叶间胆管。

故此区称门管区。

10、肝贮脂细胞分布在窦周隙内,电镜下观察胞质内有许多脂滴,其中贮存大量维生素
A。

呼吸系统
1、嗅粘膜分布在上鼻甲、鼻中隔上份和鼻腔顶部的表面。

2、气管的软骨环缺口朝向后壁,缺口处有弹性纤维韧带和平滑肌束,软骨环之间以弹性纤
维膜状韧带相连接。

3、肺的结构单位是肺小叶,每片肺约有50-80个。

4、肺叶支气管一下的导气部依次称为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

5、肺泡壁薄,由上皮和基膜组成,相邻肺泡之间的结缔组织称肺泡隔,内含丰富的毛细血
管网、大量弹性纤维及肺巨噬细胞。

气血屏障由毛细血管内皮基膜、薄层结缔组织、肺泡上皮基膜、I型肺泡细胞、肺泡表面液体层组成。

6、肺有两组循环管道,即肺循环和支气管循环,从血循环意义上看,前者是功能性血循环,
后者是营养性血循环。

7、肺泡上的肺泡孔起侧支通气作用;肺泡隔内的纤维以弹性纤维最丰富。

泌尿系统
1、在肾的冠状切面上,可见外周部的皮质和中心部的髓质,前者主要由皮质迷路和髓放线
构成,后者主要由肾椎体和肾柱构成。

2、肾小体有两个极,分别称血管极和尿极,前者有入球微动脉和出球微动脉进出,后者与
近端小管曲部相连。

每个肾小体主要由血管球和肾小囊两部分构成。

前者是一团盘曲的毛细血管,后者由肾小管起始端膨大凹陷形成,囊壁为双层,外层壁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内层壁细胞特殊,称为足细胞。

3、根据肾小体在皮质内深浅位置的不同,将肾单位分为浅表(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两
种。

前者分布在皮质的浅部和中部,数量多,发生较晚,后者位于皮质深部,数量少,发生较早。

4、光镜下观察肾小体血管球,其中主要有三种细胞(血细胞除外),它们是足细胞、内皮细
胞、球内系膜细胞。

5、入球微动脉较出球微动脉粗短,故血管球内的血压较一般毛细血管高。

电镜下,血管球
毛细血管为有孔毛细血管。

血管球的毛细血管袢之间的一些系膜细胞和少量基质构成血管系膜。

6、球旁复合体位于肾小体的血管极处,由球旁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7、球旁复合体的致密斑能感受原尿中的Na+浓度变化,将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后者分泌
肾素。

8、血浆经滤过作用形成原尿,依次通过有孔毛细血管内皮、基膜、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
称为滤过屏障。

9、泌尿小管包括肾小管和集合小管两部分,前者细长、弯曲,可分为近端小管、细段、远
端小管三段。

10、肾小管中最长最粗的是近端小管,最短最细的是细段,重吸收原尿的主要部分是近
端小管,能浓缩原尿并受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调节的是远曲小管。

11、肾近曲小管具有很强的重吸收作用,这与上皮细胞游离面大量的微绒毛和基底面大
量的质膜内褶有关。

12、肾单位袢又称髓袢,由近端小管直部、细段、远端小管直部三者构成。

13、集合小管系的起始部为弓形集合管,此后的集合小管经皮质的髓放线下行至肾椎体
乳头,改称为乳头管。

14、肾的皮质内的血流量大,流速快;髓质内的血流量小,流速慢。

肾内组成直血管袢
的血管称为直小动脉和直小静脉,行于髓质内,与髓袢相伴行,与肾的尿液浓缩功能相关。

15、肾动脉自肾门入肾后,分支走行在肾椎体之间,称之为叶间动脉,其分支呈弓状走
行在皮质和髓质交界处,成为弓形动脉,该动脉分支,走行与小叶之间,称小叶间动脉,沿途不断分出许多侧支,进入肾小体,称入球微动脉,该微动脉的分支形成血管球,继而汇合成出球微动脉,离开肾小体,再次形成毛细血管网,称球后毛细血管网,分布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