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建筑与外环境改造方面的研究
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城市设计研究

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城市设计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城市设计方法在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运用,并结合成都市文殊坊历史街区具体案例,对文殊坊历史街区及其环境协调区的现状进行调研。
在以上基础上分析文殊坊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社会经济价值及空间设计并提出相关建议。
其中空间设计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具体从功能补充的整合、肌理延续的整合、空间融合的整合、空间界面的延续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论文旨在运用整体观完整真实地保留历史遗存信息,延续历史文化和城市肌理,从而协调成都市的历史街区空间和其现代空间融合发展。
关键词:城市设计;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文殊坊城市设计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环境品质为目标,在城市发展总体政策框架指导下,综合组织城市各种功能,关注城市历史空间的设计,以城市形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局部地区所进行的阶段性的整合设计[1,2]。
城市设计的重要对象就是城市局部地区的整体开发建设和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城市建设是城市设计的原动力,也是城市历史空间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契机,这就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研究历史街区的原因[3,4]。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现代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许多城市历史街区周边地区大多实行高密度开发,造成不同风格的建筑直接冲突或者不同尺度、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物生硬的出现在道路两侧的现象。
鉴于城市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发展的断层现象,本论文选定成都文殊坊历史街区及其环境协调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对文殊坊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社会经济价值及其空间设计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促进成都市整体环境的协调融合,实现现代和历史的和谐共生,使城市相关建设“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1 文殊坊历史街区分析1.1区位分析文殊坊与宽窄巷子、大慈寺一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
文殊坊位于市中轴线人民中路旁,作为成都中央休闲旅游区,与传统城市商务中心CBD相融合。
依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_文殊院(5.73公顷),形成东至北大街、草市街,南至白家塘街、通顺桥街,西至人民中路,北至大安西路规模的协调区。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福建永春县五里街为例

图1 街区现状(自摄)图2 建筑修缮示意(李志新绘)文旅产业五、结论目前,沿街249间传统骑楼风格的房屋已基本完成屋面和立面修复,主街路面及市政管线改造、停车场和沉浸式体验馆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对街区的业态及功能进行布局,并抓紧引入各种业态,将着力打造特色旅游文化街区。
该项目将保护修缮、整治实施、开发运营统筹考虑,在修缮中按照“整体修复、保证风貌、修旧如旧”的要求,探索“工料分离”的方法;在实施中,通过与甲方建立微信工作群,邀请古建专家通过现场指导及利用图片、照片对修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整治修缮过程中聘请古建筑修缮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现场全程指导等方式,尽量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凸显原有韵味。
运营方面从永春县区域统筹发展角度,深入剖析街区突出问题与城市建设问题的内涵联系。
从谋划城市总体发展路径入手,理顺五里街与永春县的衔接关系;通过五里街的保护发展,探索城中村建设助推城市更新的建设新模式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径。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 )突出学史力行 服务文旅市场—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学史力行”应该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落脚点,更应该是服务文旅市场和广大经营业主的生命力。
为此,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围绕群众身边的急事难事和文旅市场融合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以涉及文旅市场行政执法工作的法律法规为重点,推出“五项举措”,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有效地强化全体执法人员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意识。
举办案例分析,提高服务水平。
在执法实践中发现,有些执法人员由于过去从未从事执法工作,遇到违规经营的行为往往在执法时缺乏温情。
为此他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为群众办事”的开展,以提高执法人员服务型执法技能为出发点,自4月初开始用一个月时间在全体执法人员中开展“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通过集中学习、轮流授课、现场交流、答疑解惑等方式,引导全体执法人员找出执法短板、提高执法技能,真正把“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有关要求转化为服务型执法的具体实践。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但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和矛盾。
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总结并分析了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城市化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早已改观,但许多城市中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甚至成片的历史街巷,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历史文化街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实物例证,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状当前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局面比较复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历史文化街区的许多历史建筑的产权发生了变化,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保养,传统木构建筑如果缺乏维护和保养,保存的时间有限,要维持其基本使用功能已很困难,有的甚至已经成了危房,却得不到维修。
历史文化街区的有些部位已经挤进了新建的现代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和景观的连续性遭到了破坏。
并且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的改变,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商业、手工业渐渐衰退,被商业大潮逐渐淹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二是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居民改善生活条件与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完善造成乱搭乱建等损害历史建筑及其传统风貌的现象不断增多。
又反过来造成环境质量的低下,一些居民迁居他处,有的历史建筑长期闲置。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后,原住民多被迁出散落他处,回迁的比例极低,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失。
历史文化街区有空心化的倾向。
三是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传统城区地皮的日益减少,历史文化街区越来越受到了开发商的青睐,取得这些土地以“旧城改造”的名义进行房地产开发而获利的事件时有发生。
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

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保护研究一、选题背景青岛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文化名城,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是青岛市内最具代表性和历史价值的城市建筑群体。
作为中国德国历史街区,青岛八大关是早期德国移民在中国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德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面临着外环境破坏问题,如违建、广告牌乱贴乱刻、机动车乱停乱放等,给八大关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
因此,进行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保护研究,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保护的问题,通过实地观察、访谈等方式,分析八大关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探索建筑外环境保护的可行性和有效途径。
具体目的如下:1. 探究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破坏的原因和影响;2. 分析八大关历史街区外环境保护的现状与问题;3. 提出有效的建筑外环境保护措施,保护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价值。
通过本研究,能够更好地认识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意义和意义,为青岛市保护、传承城市文化遗产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包括:1) 八大关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的介绍;2) 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破坏的原因及影响;3) 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保护的现状与问题;4) 针对现状提出有效的建筑外环境保护措施。
2. 研究方法(1)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的政府文件、法律法规、历史文献,以及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报告和论文,进一步了解八大关文化背景、历史价值和保护现状,了解政府、文化机构在保护方面已有的措施和成果。
(2)访谈法:通过对青岛市八大关历史街区相关管理单位、八大关的居民、来访游客等进行访谈,获取八大关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丰富本研究的数据来源。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研究回顾与启示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研究回顾与启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利用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议题。
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成果,对我国的历史街区保护利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发展历程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理念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中叶。
当时,一些欧洲国家开始意识到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的价值,并采取了一些初步的保护措施。
例如,法国在 1840 年设立了“历史建筑管理局”,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进行登记和保护。
20 世纪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历史街区面临着大规模拆除和改造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者和社会组织开始呼吁对历史街区进行整体性保护。
1933 年,《雅典宪章》提出了“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的保护概念,强调了保护历史环境的重要性。
20 世纪60 年代,历史街区保护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和保护要求。
同时,一些国家开始探索历史街区的适应性再利用,通过功能更新和改造,使历史街区重新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二、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主要理论与方法1、整体性保护理论整体性保护强调对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建筑风貌、文化内涵等进行全面保护,不仅保护单个的历史建筑,还注重保护历史街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历史街区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价值。
2、动态保护理论动态保护认为历史街区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因此,在保护的过程中,要允许一定程度的合理变化和更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3、社区参与理论社区参与强调当地居民在历史街区保护利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增强保护的可持续性和社区的认同感。
在保护方法方面,国外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1、立法保护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历史街区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历史街区环境改造模式研究——以上海新天地、苏州桐芳巷为例

its development main body together,and formed the complex plan theory system. The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and the renewal research took the humanity cultural
country the historical block,these blocks took the important city evolution development the
testimony,has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history and the cultural value.At present accelerates
Second part:Historical block related concept and protection and renewal theory.Mainly is introduced the historical block the definition,our country the erroneous zone and the question which faces in the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and the renewal aspect.As well as protection and renewal history block some theory basis(including:In international correlation charter laws and regulations,landscape plan,heart study and sustainable
大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

大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近年来大连市发展建设加速,新区面积增加,建设质量不断高,但能够代表大连历史的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质量升级却迟迟未能推进,导致城市特色及风貌逐渐缺失。
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使历史文脉、城市记忆在延续传承的同时,街区本身也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自身得到发展;保证历史文化街区得到整体保护,挖掘和强化历史风貌特色,提升环境品质,完善区域功能。
标签:大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一、现状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大连城市经历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城市规模进一步拓展,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非常注重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现状保存较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有:胜利桥北历史文化街区、南山历史文化街区、黑石礁历史文化街区和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
胜利桥北历史文化街区是沙俄租借时期(1898-1904)形成的,是当时沙俄的行政区,沙俄的大连市政官衙公署等机构均集中于此,市政官吏、港口及城市建设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东清铁路公司办事机构、俄籍铁路员工宿舍、俱乐部、医院、商会、公园也均设在这里。
除行政办公职能外,这里还是俄国人住宅区,住宅地块以小路分割成均匀的,中间建有二至三层坡顶式的半木结构或全原木的花园式住宅。
随着年久失修,街区建筑开始破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连市政府对团结街两侧进行了保护式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俄罗斯风情一条街。
目前,街区内建筑许多均破败不已,街区内居住人口多为无业流动人口。
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于日俄占领大连时期。
俄国人占领时期(1898-1904)把城市规划为行政区、欧罗巴区、中国人区三个区。
欧罗巴区即为现在的中山广场历史保护街区,该区是城市的中心地带。
规划的莫斯科大街(今人民路及青泥洼桥以东的中山路)贯穿东西,规划的码头、火车站均设在此,交通便利。
市区的主轴线规划是自港湾广场通向中山广场而直达西公园的莫斯科大街(中山路、人民路),它串联着几个广场,联系着码头、中心广场再经欧洲市场到达中华剧场(群众剧场)。
江西抚州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整治研究

空间,打造多主题广场空间,增加区域的
州市区中历史文化保存比较完整并且集
治院落,完善基础设施,形成适应现代的
人居示范街区。成为满足 5A 级旅游标
可达性、人流循环。在城市空间上将南
中的区域(图 1)。由于文昌里在历史上
不属于中心城区,因此氛围更贴近民俗
准,充满活力的文化旅游发展区。
文化,自身发展脉络更为自然。
强化管理人员的信心;坤卦意指西南,有
②木代表木制系列,其
建筑思想理论与实践
安徽建筑
④火代表合成材料,其空间氛围表
⑤土代表石材、陶瓷制品,其空间氛
通过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可以
构建多种空间氛围。但是在利用五行学
阴柔的女性气质,所以故宫中皇帝的寝
参考文献
宫为乾清宫,皇后的寝宫为坤宁宫。
分实现了和谐统一,应用在现代室内布
婉;
德载物。”乾卦意指西北,象征权力,因此
局之中,能够为居住者营造更好的空间
商业建筑进行室内布局的过程中,西北
氛围,给人带来良好的心理感受,满足现
围表现为朴实、亲切,给人的心理感受为
方向的办公室多为管理人员所用,用以
代人对“生态住宅”
“健康住宅”的需求。
较强的稳定性。
江西大部分地区的山墙均做成封火
文昌里历史照片
口处缺乏明确的标示,街巷风貌凌乱繁
①建筑地面问题:排水不畅的问题
杂。为重现文昌里的传统街区风貌,对
山墙,在赣东北、赣西北和赣南的一些地
区,也有山墙不做成封火山墙,而是暴露
图5
木构架的做法。屋顶为悬山挑出,山面
普遍存在,建筑墙基部位积水,而导致雨
消失的街巷肌理进行“织补”。街面两侧
图2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始于1986年,但直到2012年,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文献数量才开始激增。
尤其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的不断深人,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不断跟进,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归纳起来,学者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表述有多种称谓,如“历史地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等。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2002年以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为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所谓“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
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起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送审稿)》中,将“历史文化街区”定义为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其中,前者指代了城镇和乡村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而后者则特指城镇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区域,且前者的规模大于后者。
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12)的发布,使“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我国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规范用语。
其中,“历史地区”的范畴最广、包含内容最多,其他概念都内含于“历史地区”之中;“历史文化街区”又内含于“历史地段”之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尤其对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汉汉正街为例

收稿日期:2020-05-14作者简介:姚伟钧ꎬ男ꎬ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ꎮ李任ꎬ男ꎬ湖北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部讲师ꎬ历史学博士ꎮ2021年3月第43卷㊀第2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Mar 2021Vol 43㊀No.2DOI:10.13393/j.cnki.1672-6219.2021.02.020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汉汉正街为例李任1ꎬ姚伟钧2(1.湖北省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部ꎬ湖北武汉㊀430000ꎻ2.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ꎬ湖北武汉㊀430079)摘㊀要: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理念最早由西方提出ꎬ其理论和实践经历长期的发展探索而不断深化ꎬ如今保护更新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ꎮ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理论较多地受到了国外影响ꎬ在实践过程中有所创新并形成了自身的体系ꎮ汉正街作为武汉乃至全国著名的历史街区ꎬ在文物建筑与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以及街区环境㊁居住条件㊁基础设施㊁公共空间改善与更新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ꎮ其保护与更新的措施包括保护与修复历史建筑及历史街区风貌ꎻ保护周边环境㊁延续人文精神㊁改善居住条件和拓展公开空间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ꎻ继承与创新街区商业文化ꎻ保护文化遗产㊁整合利用文旅资源激发街区活力等ꎬ以促进区域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和高质量发展ꎬ并为其他类似的历史街区的发展提供科学借鉴ꎮ关键词:历史街区ꎻ㊀保护ꎻ㊀更新ꎻ㊀汉正街中图分类号:K296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6219(2021)02-0105-07㊀㊀ 历史街区 的概念最早提出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ꎬ指有历史价值的街区ꎬ相近的概念还有历史地区㊁历史城区㊁历史地段㊁历史文化街区等ꎮ国内历史街区的相关概念及其保护工作是伴随着我国历史名城的保护而兴起与发展的ꎮ国务院于1986年批转的«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中提出 历史传统特色街区 的说法ꎬ其中关于四川阆中的简介中提到 历史街区 [1]这一名词ꎮ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官方和学术界先后使用过历史文化保护区㊁历史地段㊁历史街区等相近概念ꎬ至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中官方正式使用了 历史文化街区 这一概念ꎮ其内涵方面有不少的界定ꎬ国内学者如朱自煊㊁庄金华㊁王景慧等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对历史街区相关问题做了探讨[2]ꎬ基本都认为历史街区的核定标准有历史延续性㊁遗存真实性㊁风貌完整性㊁规模连片性等这几项ꎮ2008年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做了比较具体的官方定义: 历史文化街区指经省㊁自治区㊁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㊁历史建筑集中成片㊁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ꎬ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3]ꎮ 历史文化街区 的概念与定义被法律文本予以明确规定ꎬ其指代的对象须是政府核定公布的ꎬ并且街区的具体范围和边界也同时核定明确ꎬ而如今 历史街区 是个更加宽泛的偏学术化的用语ꎮ城市历史街区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ꎬ蕴含大量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ꎬ能够反映旧城的传统风貌和城市记忆ꎬ彰显城市品位与魅力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ꎬ传统历史街区的风貌环境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护ꎬ贺云翱认为城市遗产保护主要有三大问题ꎬ旧城改造中的遗产保护问题与历史城镇发展中的遗产保护问题便是其二[4]ꎮ此外ꎬ历史街区及建筑内部结构和功能也无法满足现代化生活需求ꎮ因此ꎬ在对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同时ꎬ进行合理的更新也变得现实而必要ꎮ正如吴良镛所说: 历史名城的保护不能孤立地谈保护或者不切实际地要求一律保持原状 任何旧城总需要不断进行改造和更新ꎬ以适应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ꎮ [5]他认为城市更新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改造㊁改建或再开发ꎻ二是整治ꎻ三是保护ꎬ并提出了 有机更新 的理501念[6]ꎮ但是古城㊁历史街区的更新比一般旧城的更新改造要复杂得多ꎬ不能并且也不应只是改造㊁整治ꎬ保护才是重点ꎮ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是指对历史街区内的建筑进行保护㊁维护㊁修复㊁改造ꎬ对街区整体风貌和整体环境进行保护或修复ꎬ对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整治改善ꎬ对街区进行开发利用ꎬ使之满足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ꎮ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既包括街区本身的保护与更新ꎬ也包括街区功能和内容的更新ꎻ既需对街区重新规划设计ꎬ又要使原有的街区格局形态及其所凝聚的历史文化外延与内涵得以体现ꎻ不仅是物质环境的保护与改善ꎬ更重要的是城市精神与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传承ꎬ并激发新的活力ꎬ促进历史街区的健康㊁持续发展ꎮ通过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ꎬ保留文化遗产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㊁提升城市形象ꎬ促进城市发展ꎮ一、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理念最早由西方提出ꎬ其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一较长的探索发展过程ꎮ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建筑价值的认识带动了近代对历史建筑及建筑群的关注和保护ꎬ至20世纪又逐渐扩大到对历史街区的保护ꎮ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理论较多地受到了国外的影响ꎬ在实践过程中有所创新并形成了自身的体系ꎮ1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起源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伴随着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工作的深入发展而逐渐萌生的ꎮ19世纪ꎬ现代意义上的文物建筑保护逐渐兴起ꎬ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前期ꎬ欧洲一些国家进行了不少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实践ꎬ思想理论方面形成了以法国杜克等人为代表的 风格式修复 理念ꎬ以英国拉斯金㊁莫里斯等人为代表的 反修复 理念ꎬ以及其后意大利波依多㊁贝尔特拉密和博伊托等人提出的 语言文献式修复 历史性修复 科学式修复 理念[7]189-306ꎮ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ꎬ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对历史建筑本身以外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ꎬ1931年国际会议通过的«关于历史古迹修复的雅典宪章»中规定了文物古迹保护㊁修复的措施㊁技术与要求等ꎬ并特别强调应注意对历史古迹周边地区㊁周边环境的保护[8]ꎻ1933年«雅典宪章»的历史建筑遗产保护部分ꎬ实质上是将历史建筑隔离出来进行保护ꎬ从而形成了早期的城市历史保护区的概念[9]ꎮ同时ꎬ欧美一些国家也通过立法的形式保护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ꎬ如法国的梅里美«历史性建筑法案»(1840)㊁«纪念物周边环境法»(1943)ꎬ英国的«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1913)ꎬ美国的«古物保护法»(1906)㊁«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法»(1935)等ꎮ这一时期虽然涉及了对历史街区的保护ꎬ但更多地还是局限于对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层面ꎮ2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的展开与深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ꎬ随着城市修复㊁重建的过程ꎬ建筑遗产被置于更为广阔的城市文脉中去考量ꎬ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开始更加广泛地受到重视ꎮ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ꎬ文物古迹㊁历史地段及其环境的保护在世界范围内火热展开ꎬ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理念和理论ꎬ不少国家制定了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相关制度ꎬ如法国在1962年颁布了«马尔罗法»(即«历史街区保护法»)ꎬ确立了 保护历史街区 的法律与制度ꎬ将保护的范围从对单体建筑及周边的保护扩展至涉及精神㊁文化方面的历史环境的整体性保护ꎻ1973年ꎬ颁布的«城市规划法»ꎬ强调了城市改造过程中对历史街区实施整体保护的必要性ꎮ英㊁日等国在其城市规划与历史遗产保护相关法律中也都特别规定了对历史街区(保护区)及周边环境的保护ꎮ历史古迹与街区保护的国际交流也十分频繁ꎬ相关国际组织通过了远多于前的一系列国际性保护宪章㊁建议和宣言性文件(见表1)ꎬ相关的保护概念不断发展完善ꎬ保护的原则㊁方法㊁政策更加具体化㊁多样化㊁深入化[10]ꎬ为各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ꎮ我国现代意义上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ꎬ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理论和保护实践不断深入(见表2)ꎮ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相关研究ꎬ学者们主要从历史街区及其保护相关概念[11]㊁概念解读与辨析[12]㊁定义梳理与探讨[13]㊁概念界定中的问题[14]ꎬ保护与更新的认识[15]㊁原则[16]㊁方法[17]㊁模式[18]等理论探索ꎬ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19]ꎬ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20]及其相关问题探讨[21]ꎬ区域性实践经验[22]及实践模式分析评价[23]ꎬ国外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的经验[24]ꎬ历史街区生活方式与文化的传承保护[25]ꎬ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设计[26]ꎬ历史街区与旅游开发[27]以及众多区域性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ꎮ经过长期的发展探索ꎬ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化ꎬ如今保护更新所涉及的内容日趋广泛ꎬ从单体建筑的保护到历史街区及周边环境等的整体性保护ꎬ从简单的建筑修复到街区功能及人居环境的改善ꎬ从而达到既保护文化遗产又改善居民现实生601活条件㊁促进城市发展的目的ꎮ表1㊀国际会议中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相关的思想理论时间文件组织与会议主要相关内容1931年«关于历史古迹修复的雅典宪章»第一届国际历史古迹建筑师和技术人员大会其中强调了对历史古迹周边地区㊁周边环境的保护ꎮ1933年«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有历史价值的单体建筑和连片建筑均应妥为保存ꎮ对历史建筑所在区域功能置换ꎬ调整交通道路及城市中心功能ꎬ清除周边贫民窟以改善环境ꎮ1964年«关于古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第三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和技术人员国际会议指出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ꎬ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㊁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ꎮ1976年«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内罗华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十九届会议指出 历史地区 及其周围环境应被视为不可替代的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ꎮ呼吁积极保护历史地区及其周围环境ꎬ使之适应于现代生活的需要ꎮ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其中的文物遗产保护部分强调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ꎻ保护㊁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址和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ꎻ在考虑再生和更新 历史地区 的过程中ꎬ应把优秀设计质量的当代建筑物包括在内ꎮ1987年«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华盛顿宪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八届全体大会是对«威尼斯宪章»的补充ꎮ规定了保护 历史城镇和城区 的原则㊁目标和方法ꎻ强调了内外风貌㊁周围环境㊁公众参与㊁立法保障㊁控制交通等ꎻ允许引入与周围环境和谐的现代元素ꎮ1999年«北京宪章»国际建筑师协会其中提到宜将规划建设㊁新建筑的设计㊁历史环境的保护㊁一般建筑的维修与改建㊁古旧建筑合理重新使用㊁城市和地区的整治更新与重建㊁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地下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等ꎬ纳入一个动态的㊁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中ꎮ2005年«西安宣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题是古建筑㊁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ꎮ将周边环境对遗产和古迹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ꎬ强调有必要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外界急剧的变化或累积的变化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ꎮ表2㊀国内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理论政策的发展时间文件/会议主要相关内容1982年国务院批转«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要求特别是对集中反映历史文化的老城区㊁古城遗址㊁文物古迹等要采取有效措施ꎬ严加保护ꎬ并划定保护带ꎬ对保护范围内的新建㊁扩建㊁改建工程应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ꎮ1983年«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工作的通知»提出划定保护带和建设控制带ꎻ要求协调好生产生活㊁旧城改造㊁旅游业与保护的关系ꎻ编制总体保护规划ꎬ并根据需要编制重要保护项目地段㊁街区㊁风景名胜区等的详细规划ꎮ1986年国务院批转«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要求对历史传统特色街区保护ꎬ核设 历史文化保护区 ꎮ1993年在襄樊市召开的首次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会议 历史文化名城要考虑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ꎻ对非历史名城中的历史老街区也要进行保护ꎮ1994年国务院同意建设部㊁国家文物局«关于审批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加强保护管理的请示»的通知要求对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区域要做出控制性详细规划ꎬ对未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能反映某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体现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㊁建筑群等的地方ꎬ也应予以保护ꎮ1994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提到了历史地段㊁历史街区的概念ꎻ要求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ꎮ701(续表2)1996年在黄山市召开的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突出了 历史街区 的主题概念ꎻ达成 历史街区的保护已成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 的共识ꎮ1997年建设部批转«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突出了 历史文化保护区 的主题概念ꎻ强调保护整体风貌ꎬ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各个因素ꎬ内部可进行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更新改造ꎬ维护并发挥使用功能ꎬ保持活力ꎬ改善基础设施ꎬ提高居民生活质量ꎬ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ꎮ2003年«城市紫线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划定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限ꎬ即城市紫线ꎮ2005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对历史城区㊁历史地段㊁历史文化街区分别定义ꎮ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定条件㊁保护规划的具体目标和原则㊁保护界线的划定㊁保护与整治(含历史环境要素)的措施以及道路交通都有具体和明确的要求ꎮ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㊁保持传统格局㊁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ꎬ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ꎬ改善设施和居住环境ꎮ对 历史文化街区 作了具体定义ꎮ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原则ꎬ要求规划确定保护范围㊁对保护范围内建筑物分类保护等ꎻ提出保护街区的风貌和空间环境㊁延续传统文化㊁改善基础设施㊁公共服务设施㊁居住环境㊁激发街区活力等原则和要求ꎮ2014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提出明确要求ꎬ内容同2012年的 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ꎮ2016年«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方案»拟用五年时间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ꎻ从历史文化㊁建筑艺术㊁科技等方面给出了历史建筑确定的参考标准ꎮ㊀㊀3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案例随着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ꎬ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ꎬ其经验值得借鉴ꎮ(1)国外实践法国是文化遗产大国ꎬ其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的理念和经验有一定的典型性ꎮ法国的里昂历史悠久ꎬ其老城区有很多建于15至17世纪的建筑ꎬ也有一些古罗马时期的遗迹ꎬ二战后一些街区变得破败㊁脏乱ꎮ经过前期社会各界的呼吁㊁推动ꎬ自1964年开始ꎬ里昂老城启动保护更新工作ꎮ一是对原有建筑内外部进行修缮ꎬ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ꎬ并先后分阶段推行了一些安居工程建设ꎬ从1982年开始推广改善住宅规划ꎬ政府出资对住宅修缮进行一部分补贴ꎻ二是规划㊁优化交通条件ꎬ控制交通对老城的不利影响ꎻ三是对人文环境的保护ꎬ包括留住原住民ꎬ保持地域文化氛围ꎬ传承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ꎬ融合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28]ꎮ提升后的里昂老城彰显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和独特的艺术文化气息ꎬ并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ꎮ里昂老城的成功保护与更新ꎬ主要得益于法国健全的文化遗产保护法㊁完善的文化遗产管理体制和民间团体组织的积极推动ꎮ新加坡牛车水唐人街主要通过以下几项措施来进行保护和更新:一是保留并恢复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ꎻ二是改善总体环境ꎬ因地制宜ꎬ以项目来提升历史街区的独特性ꎻ三是活化当地特色ꎬ大力支持和举办民族特色活动ꎻ四是政府主导ꎬ鼓励群众和社会团体参与遗产保护ꎬ并通过市场运作以及旅游业和商业的开发提升城市活力[29]ꎮ此外ꎬ法国巴黎的玛海区㊁新加坡的克拉码头㊁美国纽约的南街港滨水历史街区㊁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城㊁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古城区㊁爱尔兰都柏林的坦普尔街区ꎬ英国伯明翰的SohoHouse历史街区等ꎬ都是保护更新比较成功的案例ꎮ(2)国内实践国内的一些历史街区ꎬ其保护和更新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ꎬ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历史街区ꎮ在保护更新前ꎬ宽窄巷子街区内的建筑新旧混杂ꎬ有些旧建筑损坏比较严重㊁新建筑影响传统风貌ꎬ且存在乱搭乱建和消防隐患等问题ꎮ2003年ꎬ宽窄巷子启动保护改造工程ꎬ以 修旧如旧ꎬ保护为主 原址原貌ꎬ落架重修 为原则[30]ꎬ按照整体性㊁原真性㊁多样性㊁可持续性的保护策略[31]ꎬ对宽巷子㊁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传统街巷进行整体性改造和功能性开发ꎮ对核心保护区的建筑进行修缮或按风貌改建ꎬ并改善内部居住条件ꎻ无法修复或无保护价值的建筑予以拆除ꎬ按照 修新如旧 的原则仿建ꎬ既融入历史街区整体风貌ꎬ又满足现代生活需要ꎮ除了建筑的保护与改造㊁空间格局层次的梳理与丰富外ꎬ还对交通网络及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与完善ꎬ对景观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ꎬ对街区功801能也进行了更新与拓展ꎮ2008年项目改造竣工ꎬ更新后的宽窄巷子在功能上既保留了部分居住属性ꎬ又融地域文化㊁民俗㊁商业㊁展演㊁旅游休闲娱乐等于一体ꎬ形成了 老成都底片ꎬ新都市客厅 的主题特色ꎻ既保留了城市肌理ꎬ又传承了城市文化与历史记忆ꎮ成都武侯祠旁的锦里古街改造更新也较为成功ꎬ其更新主要体现在内容与功能方面ꎬ挖掘空间内涵ꎬ营造场所精神ꎬ传承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ꎬ延续了历史文脉ꎮ北京的大栅栏和菊儿胡同㊁上海的新天地㊁黄山屯溪老街等保护更新均取得较好效果ꎬ但国内的一些历史街区的更新往往存在要素㊁结构㊁功能和内容雷同的问题ꎬ在历史面貌和文化特色保持方面不够ꎬ过度的商业化和旅游开发式更新ꎬ弱化了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居住属性和生活方式与习俗ꎮ二、武汉汉正街历史街区及其保护与更新汉正街是武汉乃至全国著名的历史街区ꎬ其商业文化㊁码头文化和民俗文化㊁宗教文化等均独具特色ꎬ但在现代化浪潮中ꎬ汉正街亦很难保住原有的街区特色和文化风情ꎮ梳理汉正街历史形态ꎬ探讨如何对汉正街历史街区㊁历史文化环境进行保护ꎬ如何使街区自身文化特色与历史潮流相互协调ꎬ以期促进区域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ꎬ并为其他类似历史街区的发展提供借鉴ꎮ1 汉正街历史街区的发展与形态演变汉正街街巷形态与汉口镇的形成密切相关ꎮ其南临汉水ꎬ东邻长江ꎬ水陆交通畅达ꎬ明代后期有居民开始在汉水北岸沿河搭建吊脚楼ꎬ居住兼作生产㊁经营场所ꎬ后渐成街市ꎮ清代汉正街沿河一带码头林立ꎬ岸上商铺云集ꎬ 后市前街屋似鳞 九分商贾一分民 [32]4ꎬ人烟稠密ꎬ 华居陋室密如林ꎬ寸地相传值寸金 [32]7ꎬ十分繁华ꎬ街内还有各类会馆㊁庙祠以及娱乐场所ꎮ汉正街成为汉口早期的商业和文化中心ꎬ汉口也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ꎮ街区初时只有沿河码头和河街ꎬ后由河街发展到正街ꎬ再到后街ꎬ然后到夹街㊁堤街ꎬ再拓展到里巷ꎬ街㊁巷一起构成了密集的街道网络ꎬ整个街区地势上狭下宽ꎬ 形如卧帚 ꎬ下游街巷㊁人口更加稠密ꎮ19世纪至20世纪初ꎬ一些地产商将大量的棚户板房改造为连片的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居室㊁商铺ꎮ民国初ꎬ这些片区分段而称ꎬ后统称为汉正街ꎮ街区内店铺与居住界面形式逐渐由临街 前店后宅式 格局转向上下两层的混合商居ꎬ商业重心由沿河向沿江转移ꎮ后由于战火㊁水灾的破坏ꎬ汉正街的房屋进行过翻修改造或重建ꎬ但结构仍以砖木结构为主ꎬ街区规模虽不断扩大ꎬ但街区形态和结构变化不大ꎮ自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ꎬ由于资金紧缺ꎬ老城区长期未能纳入改造范围ꎬ汉正街一带均未采取大的保护修复性举措[33]128-130ꎮ2 汉正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现状20世纪80年代后ꎬ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开放ꎬ人口密度大㊁建筑密集ꎬ居住条件简陋ꎬ较多危破房屋ꎬ街巷道路狭窄ꎬ占街摆摊经营导致公共空间严重阻碍以及存在通讯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33]130ꎮ此外ꎬ伴随城市建设和大规模的拆迁ꎬ许多老街巷内的原有建筑被新建房屋建筑所取代ꎬ周边环境风貌也遭到破坏ꎮ20世纪八九十年代汉正街进行了三期改造ꎬ以适应市场发展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需要ꎮ主要采取拆除破危房屋㊁新建多层式住宅㊁住户上楼㊁摊贩入室的措施对一些街巷进行了改造更新ꎮ另外ꎬ新辟宽了数条道路ꎬ改善了供电㊁供水㊁市政环卫和消防等设施ꎬ部分街巷的经营和居住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ꎬ但当时的思路主要是拆和建ꎮ1994年底ꎬ形成了 中国武汉汉正街商业贸易区 的初步构想并于其后制定了发展规划[33]130-155ꎬ但由于各种原因相关规划并未落实ꎮ进入21世纪后ꎬ汉正街的发展明显滞后ꎬ很多街巷如同杂乱破旧的城中村ꎬ火灾频发ꎬ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ꎬ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进程ꎮ根据近年的规划ꎬ目前汉正街又进行设施升级改造工程ꎬ拟建设汉正街国际金融服务中心㊁文化旅游商务区ꎬ许多店铺拆迁或搬迁至汉口北ꎬ原地建起了现代化的商贸大楼ꎬ但此规划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修复似乎考虑不足ꎮ汉正街被评为 武汉市历史风貌街区 ꎬ虽然现存数十条老街巷的基本形态格局还在ꎬ政府对少数老街巷的房屋外观统一进行了复古式包装改造ꎬ但并未入选 历史文化街区 名录ꎬ现存历史建筑㊁遗迹也不多ꎬ旧街区范围一再缩小ꎬ历史底蕴无法彰显ꎬ很多老旧街巷还有待修复更新ꎬ内部设施依然落后ꎬ公共空间不足ꎬ影响制约着街区的整体环境ꎬ影响居民及商户的生产生活质量ꎮ3 汉正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建议依托两江四岸的地理优势㊁资源优势和五百年商业文明的人文优势ꎬ兼顾保护与发展ꎬ秉持高点定位ꎬ打造既充满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ꎬ又融入现代活力的宜居宜业的滨水商住综合区ꎬ成为大武汉复兴的重要支撑ꎬ成为长江文明之心的重要展示区ꎮ第一ꎬ保护与修复历史建筑及历史街区风貌ꎮ历史街区的更新不能只是拆旧建新㊁废古存今ꎮ传统的城市街区更新模式简单㊁粗放ꎬ往往造成城市原有历史㊁文化㊁社会等方面的断裂ꎮ历史街区保护901。
国内外历史街区改造的实践及启示

某历史街区位于城市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随着城市的发 展,这个街区的活力逐渐消失,许多建筑物处于闲置状态,公共空间也变得拥挤 不堪。为了保护和复兴这个历史街区,当地政府决定对其进行公共空间改造。
二、改造方案
1、设计理念
本次改造秉持“尊重历史、体现文化、融入现代”的设计理念。具体表现为 保留历史建筑和景观的原有风貌,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增加现代元素,提升 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成功案例很多,如北京的南锣鼓巷、南京的老门东等。 这些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既保留了历史街区的原生风貌和格局,又进行了合理的 商业开发和旅游资源利用。也注重了公众的参与和意见征集,以及专业规划和设 计的重要性。
总之,历史街区更新改造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城市规划和发展议题。在改 造过程中,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历史街区的价值和重要性,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 和方法进行改造。也需要我们当前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加强重视程度, 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历史街区焕发 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既能传承历史文化,又能服务现代城市生活。
然而,改造历史街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一些地方过于追求商业 利益,导致历史风貌的破坏;有的地方缺乏长期规划,导致街区发展不平衡。这 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反思,以确保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历史街区改造的意义和价值重大,既能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又能促进旅游业和城市更新。通过国内外实践案例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历史街区改造的成功关键在于注重保护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合理融入现代元素, 强化规划与管理的协调以及重视公众参与和社会效益。我们也要警惕问题和不足 的出现,确保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希望本次演示能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 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城市历史街区更新探究——以西安北院门为例

412023.06 / Urban-Rural Spatial Renewal and Optimization 城乡空间更新与优化资源难以维持城市空间的发展,历史风貌特征随之衰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形象,街区内更新改造迫在眉睫。
最初西安市坐拥13个历史文化街区,随着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其中已破坏10处,如今仅存北院门、三学街和七贤庄3处。
又因为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占地面积大、功能复杂、人口聚集、文化交融等特点,导致街区更新难度大,难以将原始的市民生活风貌保留至今。
以往历史街区更新通常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模式,破坏了历史文化风貌。
随着有机更新、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引入,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实践上,以小修小补为核心的“微更新、微改造”逐渐成为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主流模式。
2街区基本特征2.1历史沿革关于北院门的内容从唐代就已有记载,该街区本来是唐长安皇城的内殿中省、左武卫和尚书省所在的位置,属于当时政府的重要行政区域[1]。
清朝初年,陕甘总督部院行署和巡抚部院行署恰好位于鼓楼的南北两侧,位置相对。
所以,巡抚部院俗称“北院”,与北院大门相对的那条南北向大街,被称为北院门[2]。
根据《明清西安词典》记载,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鼓楼重新修建之后,北院门大街正式形成[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期间,北院门被人们称为北院门街,它的范围向东到鼓楼,向南到西大街。
后来由于不同时期对城市功能分区的调整,北院门渐渐成为西安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的中心区。
2.2现状特征北院门地处西安老城核心区域内,现在的建设控制地带界线为:东边延伸至北大街,西抵西安城墙,南边紧邻西大街,北边扩展到莲湖路。
规划保护的建设范围为224 hm 2,其中核心保护范围约为73.4 hm 2,其余建设控制面积约为150.6 hm 2 [4](见图1)。
地段的用地性质比较复杂,属于商业和住宅混合的传统旧区。
商业区主要分布在街道的两侧,街区的内部却依然以居住功能为主。
《2024年北京钟鼓楼地区街巷风貌的微更新改造研究》范文

《北京钟鼓楼地区街巷风貌的微更新改造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钟鼓楼地区作为古都历史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发展需求的变化,钟鼓楼地区的街巷风貌在岁月变迁中出现了亟待更新和改造的紧迫问题。
本研究通过分析现有问题、调查规划案例,深入探索钟鼓楼地区街巷的微更新改造路径和方式,旨在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历史文化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北京钟鼓楼地区街巷现状分析(一)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北京钟鼓楼地区作为明清时期的重要节点,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价值。
该地区的街巷布局、建筑风格、空间尺度等均体现了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和艺术。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街巷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改造,亟需进行微更新改造以保护其历史文化遗产。
(二)现存问题与挑战目前,钟鼓楼地区街巷存在诸多问题,如道路狭窄、交通拥堵、环境脏乱、设施陈旧等。
此外,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该地区的传统风貌与现代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微更新改造的必要性及目标(一)微更新改造的必要性针对钟鼓楼地区街巷的现存问题,微更新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微更新改造,可以改善街巷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
(二)微更新改造的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钟鼓楼地区街巷的微更新改造,实现以下目标: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提升街巷环境品质,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四、微更新改造的实施策略与方法(一)规划设计与策略制定针对钟鼓楼地区街巷的特点和问题,制定合理的规划设计策略。
首先,对街巷进行分类管理,确定重点改造对象;其次,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对街巷空间进行优化设计;最后,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技术标准。
(二)环境整治与设施完善对街巷环境进行整治,包括道路拓宽、绿化美化、垃圾处理等措施。
同时,完善公共设施,如增设路灯、设置座椅、建设公共卫生间等,提高街巷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新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施工方案(设施设计与环境保护)精选两篇

《新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施工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重视。
本项目旨在新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将现代建筑技术与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相结合,打造一个既具有历史韵味又充满现代活力的城市新地标。
该历史文化街区将集文化展示、旅游观光、商业购物、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了解城市历史、感受文化魅力的场所。
同时,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也将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形象,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二、施工步骤1. 场地清理与平整- 对施工场地进行全面清理,清除杂草、垃圾等杂物。
- 采用推土机、平地机等设备对场地进行平整,确保场地平整度符合施工要求。
2. 基础工程施工- 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基础开挖,采用机械开挖和人工清理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基础尺寸和深度符合设计要求。
- 进行基础垫层施工,采用混凝土垫层,确保垫层厚度和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 进行基础钢筋混凝土施工,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确保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3. 主体结构施工- 采用框架结构或砖混结构进行主体施工,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柱、梁、板等构件的施工。
- 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主体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符合设计要求。
- 在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同时进行水电、消防等管道的预埋工作。
4. 建筑装饰施工- 进行外墙装饰施工,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工艺,如青砖、灰瓦、木雕等,体现历史文化特色。
- 进行室内装饰施工,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不同的装饰风格设计,营造出舒适、美观的室内环境。
5. 景观工程施工- 进行景观绿化施工,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进行种植,营造出优美的景观环境。
- 进行景观小品施工,如雕塑、喷泉、亭台楼阁等,增加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氛围。
6. 配套设施施工- 进行道路、停车场等交通设施施工,确保交通畅通。
- 进行给排水、供电、通讯等市政设施施工,确保历史文化街区的正常运行。
广州昌兴街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一、背景介绍
昌兴街历史街区形成于宋朝,是广州市最早的居民区之一。这里不仅有大量的 历史建筑,还保留了传统的广州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和文 化价值,昌兴街历史街区于2009年被公布为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
二、保护现状
1、保存情况
昌兴街历史街区现有大量历史建筑,其中包括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玉虚宫 和广州市登记保护单位——昌兴大街23号。然而,由于年久失修,许多历史建 筑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和毁坏。
2、人才缺失
昌兴街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如古建筑修复专家、文化旅 游规划师等。然而,目前市场上这类人才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3、政策限制
虽然广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历史街区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 在一些政策限制。例如,由于历史建筑产权复杂,政府难以对所有历史建筑进 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3、社区互动
昌兴街历史街区可以成为一个促进社区互动的平台。在这里,可以组织各种社 区活动,如邻里聚餐、文化交流等,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和互动。Leabharlann 四、问题探讨1、资金不足
昌兴街历史街区保护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民间捐助,但资金总量有限, 难以满足保护工作的需要。此外,由于历史建筑数量众多,维修和保护工作也 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
三、利用模式
1、旅游开发
昌兴街历史街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结合其历史文化特色进行旅游开发。 例如,可以打造文化体验游、古建筑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 体验。
2、文化展示
昌兴街历史街区可以成为一个展示广州文化的窗口。在这里,可以举办各种文 化活动,如传统工艺展示、广州文化讲座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广州文化。
2、维修状况
近年来,广州市政府加大了对昌兴街历史街区的保护力度,投入大量资金进行 维修和保护。然而,由于历史建筑数量众多,资金和人力不足,仍有许多历史 建筑没有得到有效的维修和保护。
巴黎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策略与途径研究

巴黎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策略与途径研究巴黎作为世界著名的城市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巴黎的历史街区作为该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元素。
然而,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和年久失修,这些历史街区更需要进行更新和保护,以便能够继续传承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因此,本文将研究巴黎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策略与途径。
首先,巴黎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策略应该重视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始风貌,同时注重与现代城市发展的结合。
在进行更新时,应尽量保留原有的历史建筑和街区布局,同时结合现代的需求和功能进行调整和改造。
值得注意的是,更新策略应遵守相关法规和规定,确保更新工作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居民和社区的意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其次,巴黎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途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首先是加强街区管理和维护。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监督和维护历史街区的运营和发展。
同时,加强街区的清扫和保洁工作,确保街区的整洁和干净。
其次是进行重点保护和修复工作。
对于特殊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应进行重点保护和修复,保持其原始的风貌和特色。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造和提升公共设施,改善街区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比如,修建和改善街道、广场和公园,增加绿化和休闲设施等。
最后是注重文化传承和活化利用。
保留和传承历史街区的文化元素和历史文脉,同时注重活化利用,使其具有现代的功能和活力。
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和艺术活动等,提升历史街区的吸引力和经济效益。
为了有效实施巴黎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策略和途径,需要政府、社区和专业机构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支持和法律保障。
社区应积极参与和表达意见,共同决策和推动更新工作的开展。
专业机构应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指导,确保更新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巴黎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策略与途径研究十分重要。
通过科学合理的更新策略和途径,可以保护和传承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同时为现代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分析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面貌也在不断变化,许多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被拆除或改造的命运。
然而,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文化传承,保护和更新它们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进行研究分析。
一、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和意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这些街区通常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街道布局和社会文化特征,代表着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
保护和更新这些街区可以促进城市的文化传承和社会认同感的建立,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其次,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这些街区通常具有丰富的商业活动和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家。
保护和更新这些街区可以促进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最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还具有社会功能。
这些街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承载着人们的社交和文化活动。
保护和更新这些街区可以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社区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性。
二、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挑战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的压力使得许多历史文化街区面临被拆除或改造的风险。
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需要在发展和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政策。
其次,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许多历史建筑和街区的修复和维护成本高昂,而且需要专业的技术和人才。
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合作,寻找资金来源和技术支持,推动保护和更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还需要解决与现代城市功能的融合问题。
这些街区通常具有狭窄的道路和老旧的设施,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需求。
保护和更新工作需要考虑如何在保留历史特色的同时,提供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策略1. 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街区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
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

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摘要:当前,中国各地正在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同时提出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可以看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在城市更新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为提升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和旅游逐渐融合,将中国特色历史文化渗透到人民日常生活中去,而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积淀的见证,成为众多游客的目的地。
随着新媒体在大众间的普及,借助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文旅融合也逐渐产生了新的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也就需要从新的角度思考。
关键词:历史街区;更新策略;新媒体引言从城市大规模更新转移到小规模的街区更新。
在中国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初期的大拆大建式更新策略已暴露了其弊端。
城市的更新不单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关注地方居民的日常生活,关注城市街区的历史传统,以微观市民的利益追求和情感需求作为价值导向。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某个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域特色的实物见证,在保留了相对完整的物质结构的基础上,还保留了当地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具有不可复制性。
1 历史街区的价值(1)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蕴含着代表当地优秀文化的历史价值,这些历史文化除了物质性的文物古迹以外,还包含许多非物质性的传统文化,例如传统手工艺、名人轶事、传统习俗等,这些由古至今的历史文化正是街巷最重要的内在价值。
(2)艺术价值。
对于每一座城市来说,历史街区都是难以完全再现的伟大艺术作品之一。
街区中的砖瓦能够有效地呈现城市审美风格的变化,因为它们带有强烈的历史印记。
只有它们与现代社会环境完美融合,才能体现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3)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方式。
历史文化街区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但经过历史的发展,衰败的现状却不容忽视,需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更新使其满足现代的使用需求。
由于历史文化遗存的特殊性,可实施操作的空间有限,选择城市触媒理论作为其更新方式,不仅是对核心区进行有效保护,同时也是激发当地空间活力的重要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外环境设计课程论文——历史街区建筑与外环境改造方面的研究指导教师:洪丽班级:风景1101班姓名:路丽君学号:A02110160历史街区建筑与外环境改造方面的研究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街区犹如一颗明珠闪耀在时间的沙河中,为了使历史街区更适应现实的需要和整体的面貌,近期,对历史街区的改造活动也在各地紧的进行。
本文围绕历史街区的改造的相关容,分别对历史街区改造理论、建筑与外环境改造的具体方法与实现案例、对中央大街的改造探讨三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开放式博物馆的历史街区整体轴线规划、针对个案准确进行形象定位、建筑色彩风格根据民族特色统一化、建造合理尺度的街区、外环境色彩与景观因素根据地域特色反复运用等论点,并举小河直街、南北大街等多个历史街区为例详细分析,为今后的历史街区改造提供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开放式博物馆;建筑改造;双子大楼;中央大街一历史街区改造理论概述1.1 历史街区改造的含义1.1.1 历史街区的概念与特点我国很多历史文化城市中都存在有历史街区,尽管历史街区的特点和价值各不相同,但这一现象已成为很多城市旅游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此,好的规划理念将有助于历史街区在旅游开发和体现城市文化底蕴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认为“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构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生活地区。
该地区的建筑可能并不是个个都具有文物价值,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和秩序却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价值由此而得到了升华”。
关于历史街区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最终明确的定义,我国的专家学者对历史街区阐述时主要有以下两个观点:[1]一,王景慧确定历史街区有三个标准①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②有真实的历史遗存;③有一定规模,视野所及面貌基本一致。
二,阮仪三历史街区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历史街区是有一定规模的片区,并具有较完整或可整治的景观风貌。
②有一定比例的真实历史遗存,携带真实的历史信息。
③历史街区应在城市(镇)生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新代谢、生生不息的具有活力的地段。
这也就决定了历史街区不但记载了过去城市的大量的文化信息,而且还不断并继续记载着当今城市发展的大量信息。
综上所述本文中将历史街区定义为:在历史的不断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且较完整的保存着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且历史风貌较完整的城市(镇)生活街区。
1.1.2 改造的含义与方向改造指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变更,使适合需要,历史街区是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者能够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
历史街区改造即指对历史街区加以修改,使适合需要。
这里并没有明确指出如何“修改”才是“适合需要”,也没有指出适合需要的对象,有些历史街区便在“改造”的名号下变成从到外焕然一新的仿古一条街,这种遗失传统特色而徒有空壳的改造方式终将被淘汰。
[2]现在存在对于历史街区改造的众多说法和理论,并形成了一系列相关体系。
如:大学规划系课题组所提出的“开放式博物馆”理念认为:历史街区即是一个开放式的博物馆,本质上,开放式博物馆是为了达到其意愿的变化,使用工艺品、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具体的环境作为它的表现手段。
”开放式博物馆的三个要素是:生活的区域性、科学遗产和与项目相联系的居民。
并且,开放式博物馆没有明确的边界界定,边界的确定采用明确和模糊两种方式叠加的步骤进行。
又如: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文化生态学”是研究特定人类文化群体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的发展特征,并注意文化与环境的动态和谐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文化生态即可理解为文化资源的在特征及在外部环境影响下的发展状态及规律。
1.2 历史街区改造的必要性历史街区改造的必要性是由其所面临的困境所决定的。
首先,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保护,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历史街区受到各种形式的冲击和破坏,街道盲目拓宽;街区原有空间格局破坏;新建筑在尺度和形式上与原有历史建筑缺乏协调等等。
这些都对街区风貌造成不良影响。
特别是经济利益驱动下,这种破坏力度甚至是毁灭性的。
如北京的同就在发展商的开发中以每年60 多条的速度在消失。
其次,旧的历史街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极为不便,自发性的不良的居住行为,往往导致建筑受损,街区活力逐渐丧失。
因此,对它的的改造是必需的,也是紧迫的。
实际上, 如果这些众多的建筑古迹和历史文化古迹得不到有效利用与及时维修, 必然被自然损毁, 直至消失。
把一些古建筑改作博物馆和文化教育等设施, 在历史街区进行住宅、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更新与改造,可以保证限制区充满生机和活力。
1.3 历史街区改造中的形象定位和存在的问题1.3.1 历史街区的形象定位历史街区进行旅游开发,首要的是要确定旅游开发的形象定位。
历史街区要向每一位游客展现其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文化气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参与竞争、寻求认同的过程中,就必须精心刻画街区个性,塑造旅游形象,从而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和吸引力,增强竞争力。
如夫子庙以孔庙和传统民居为背景定位为“十里秦淮”风光带;上海新天地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定位为具有传统和新纪元生活的都市旅游景点。
综合的观感和印象历史街区的良好的形象,有助于提升历史街区的品味和档次,增加游者的心理效果和心理附加值。
而旅游形象又是宣传促销、市场开拓一个重要的手段和途径,通过良好的旅游形象对人们心理诉求和诱导,能有效激起他们强烈的认同感。
历史街区的旅游形象一旦较鲜明地形成并广为人知,就会在人们心目中产生“名牌”形象力,这将产生巨大地吸引招徕力量。
凡是旅游业兴旺发达地地方,无不具有独特吸引人的旅游形象。
如大研古镇,就以著名的“高原姑苏”为其旅游形象。
要做到准确的形象定位,事先的调查是极其重要的。
要对街区的历史沿革、所存城市的性质、街区的文化涵、街区性质、区位条件、在城市的地位、针对客源、开发的正负面作用等,做全面并有针对性的调研,在此基础上正确把握历史街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深层次的文化涵,确定其旅游需求的主要形式。
1.3.2 改造中的矛盾历史街区是经过历史的积淀所形成,必然存在与现实实际格格不入的地方或是不合理之处,然而历史街区的改造也倍受争议,到底如何来改才能既保历史特色又与环境有机融合?通过查阅文献,改造中的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处:(一)某些街区一定历史背景下,突如其来的民族风格对历史街区历史的混淆;(二)大街与城区孤立规划;(三)单一建筑立面的装饰对建筑整体性的影响;(四)街区后期维护及更新与发展。
另一方面,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也存在不少不利的因素。
空间交通状况有待提高;空间环境质量较低;空间形式单一。
主要以线性的街道空间为主,缺少面状的节点空间和公共休憩空间,难以满足游客的集散和开展多样化活动的要求;空间公共性不强;空间的配套服务设施不足。
二建筑与外环境改造的具体方法及实现2.1 历史街区的整体规划与协调方法2.1.1 轴线与分区的方法在上文的理论分析中,我们提到:历史街区正如一个没有边界的开放式博物馆,然而流畅的空间是实现博物馆良好功能的必要条件,这可通过强化部的流动性和外的流通感来实现。
流线的精心组织来很好地诠释空间序列,实现游览空间的灵动,小河直街运河开放式博物馆的流线组织可以概括为“三轴两片区一节点”(图10)。
“三轴”即“古运河水廊道”景观轴、岸上游览的小河直街街巷景观轴、水上游赏的以及岸上休闲的“滨水绿化景观轴”。
两片区即小河直街景观风貌重点保护区和景观风貌协调区,一节点即位于小河、京杭运河和余杭塘,河交汇处的水上码头和休闲展示广场节点。
[3]三轴:“古运河水廊道”景观轴,是游客进行水上游览活动的场所,通过复原部分生活场景,提供给游客先前古运河的记忆片断,并将其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旅游需求结合起来。
街巷景观轴,通过整合工商业文化、生活文化等资源,对大量历史建筑的修缮以及沿运河建筑风貌的保持,通过功能更新保持街区生命力,成为“活着的”街区。
主要功能:传统作坊、博物馆展、古宅往事、深巷茶吧。
滨水绿化景观轴,设置集中绿地并添置活动场地、亭、台、楼、阁等传统构筑物,协调街区传统风格也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了休憩空间。
两片区:街区的建筑针对不同的分区采取不同的措施。
对于风貌重点保护区建筑,进行修缮及维修改善,后续设计工作以保护性设计为主导,对原有的历史建筑做恢复旧貌处理,同时完善部平面功能布局以适应现代的建筑功能使用需求;复原保存民居建筑丰富的屋顶界面和拓扑变换的组合效果;对于风貌重点协调区建筑,遵照原有建筑的基本轮廓,在尺度以及屋顶形式上与周边原有的建筑取得协调一致,从而达到整个历史地块形态肌理上的连续和谐。
一节点:水上码头和休闲展示广场节点,运河的码头因为其多样性、文化性、亲水性将成为运河开放性博物馆中运河风光的代表性景观。
通过水体和码头,所有散布如珠的遗产分布点将被串联成链,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主要由舟船、埠头、水舞台、小广场、雕塑及各种游憩设施共同组成。
2.1.2 整体色彩与景观要素的统一历史街区作为一个整体,体现着城市的独特风格与文化,因此,其整体色彩与景观要素的统一也至关重要。
于细微处见整体,细微之处的风格反复作用,可以为历史街区的整体美观与和谐带来意想不到的作用。
此处,我们分别取北方的呼和浩特市的南北大街和南方市的河坊街为例,对色彩和景观要素的统一作深入探讨。
呼和浩特市的南北大街和新城区均以蒙古族装饰为主,在色彩上主要采用以白墙为底,局部装饰以蒙古族色彩鲜明的红黄蓝与褐色,两种主要色彩搭配表现蒙古族对色彩最原始、淳朴的理解;最后,在南北大街与其它街道连接处,加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门洞,并沿路设置具有民族特色的景观雕塑及路灯等,以烘托大街的民族文化氛围。
[4]河坊街延续街巷格局及尺度,路面改为青石板铺装,增设人性化座椅、绿化小品提升环境品质。
保持天际线的连续性,利用雕塑等节点创造高潮,吸引人气。
南宋御街还原“路河网格”传统肌理,引水入街。
继承“临街设市”格局,重要路段采用步行系统以优化交通体验。
注重小品设计,活字印刷、四世同堂雕塑、景观墙上的老电表等都能勾起人们“老底子”的情结。
统一景观配套风格设计,真实展现文化涵。
[5]2.2 历史街区建筑的改造2.2.1 建筑改造的常用理论由于历史城市的许多建筑在设计和建设上的局限性, 为了完整地保护历史城市的建筑环境和整体风貌, 首先必须研究历史建筑的现状, 并制定城市的发展规划。
采用玻璃窗、直角形、混凝土框架的建筑立面设计, 在建筑美学方面毫无表现力, 有很大局限性。
对于上述建筑, 通常仅从其建筑立面的几何外形, 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其设计上的缺陷。
古典建筑学通常要求建筑的体量与空间关系能取得和谐, 建筑外型应是平静、匀称、合乎比例的。
可以说, 在历史建筑环境中成功地进行插建, 并较好地解决了立面设计问题的新建筑, 都遵守了体量合乎比例、高度相称、轮廓线相似、立面表现形式一致等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