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
民国·赵缉庵著赵玉青、赵寿毛整理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近代山西名医赵缉庵先生遗著,以《针灸要诀》,《按摩十法》,《针灸经学图表》,《针灸验案》四卷合编而成。
其中主要介绍了作者多年临证治疗的经验,例如针灸补泻手诀,注痛诀,摸,推,剁,敲,拿,广,抖,伸,活,意按摩十法,十四经穴名,别名,出入交会,针刺深浅,艾灸壮数,部位取法,疾病主治,以及各类验案等,并附针灸手法和经穴图多幅。
书中对于理论的阐述和理论的总结都有独到之处,
是学习和研究针灸,按摩的参考书。
自序
余自幼钻研中医学术,攻读《内经》、《难经》、《甲乙经》、《伤寒》、《金匮》等医籍,兼学本草、方药,以及历代各医家学说,积数十年医治经验,进一步得解针灸真诀,曾于民国十三年癸亥著述《针灸传真》书八卷,与孙、王二君共同研究合作出版,在我县石印局排印,已为各省医界所共赏,然排印成套亦只数百,未半载即售尽,且出版仓卒,内多未尽之义,久欲再为补著,却无暇顾及。
庚午秋又本数十年心得经验,著成《针灸要诀》一卷、《按摩十法》一卷、《针灸图表》一卷、针灸验案》一卷,合成四卷。
书内所列进针诀、退针诀、行针诀、补泻诀、注痛诀等种种手法,均经自己亲身实践后,行之有效,才敢标题立论,详为说法,只求一目了然,为文不厌浅俗,且又于各经图表外,另绘着色总分各图,务求详明,俾学者易于识别,期望济世活人之针灸学术发扬光大,造福人类。
是否可观,愿就正于针灸学术者再为之
斧正焉。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山西雁门缉庵赵熙序于并垣客次
凡例
一、是书所列针式,除外科所用各针外,粗细长短,分为十一种。
每种针式下必注明针形若何,何病使用,
从《内经》九针样式变通而出,只求使用便利,不必拘泥古式。
一、是书所言进针诀、退针诀、行针诀、补泻二十三诀、注痛十一诀、预防折针诀、速救折针诀、挽救晕针诀,以及出血减痛诀、燃艾灸治诀等种种手法,皆从《内经》及历代名医针灸书内揭出,并标题立论,为他书所未有。
所列各诀,是在实际治疗中,行之有效者。
一、是书所言艾火温度,人身红白细胞增量,从日本原次免太郎灸治书内择出,以证明燃艾灸治之利益。
一、是书系实验学问,篇幅虽短,所言皆手法要诀,解释务求详明,已说不妨再说,语论浅俗,不厌重复。
一、是书所附表图,务求简便详明。
表按十四经穴名、别名、出入交会、浅深分寸、灸数、呼吸、以及部位、取法、主治,无不分栏界格,注解明白,俾学者一览而知。
至人身经络穴道,除各经按常式分绘外,又绘总分各图,酌加五彩(由于印刷原因,本书未加彩图),较之古书图式尤为精详。
第一卷针灸要诀
一、针式总论及图解(图略,下同)
《内经》所用九针,一曰鑱针,二曰圆针,三曰鍉针,四曰锋针,五曰铍针,六曰圆利针,七曰毫针,八曰长针,九曰大针。
其用法不同,而长短粗细亦各别。
然其治疗疾病之意,不外取气、取血、取痛、取痹,或用以通关过节,或用以攻邪散结。
然当时开化未久,用物简单,一切工匠制造,多未发明,故治疗可以师古意,而针式宜用新制造。
如古人以砭石代针,用以出血,泻头部诸热,其法可谓便矣。
然砭石之使用,
不若棱针之精妙,盖砭石易致损坏,手法较拙者,必有伤筋伤络之患,故后世多以三棱针代之。
三棱针取马啣铁制成,棱而有锋,非惟携带便利,且沿皮穿刺,出血较易,既可免疼痛之患,又可无损伤之虞,此较古为优者一也。
铍针主取痈脓,圆利针主取痛痹,锋针主取痈热出血,此样针,皆为痈疽脓血而设。
现在外科针刀,无器不备,且制造精良,取用便利,此较为优者二也。
针学创于中国,而制针工艺亦应改进。
现在制造金银各针,以日本为最精,其所制毫针、长针、大针、圆针,皆仿我国《内经》九针样式,有长者,有细者。
有粗者,银合铜铸,金用开金。
其针柄则或铁、或银、或金不等,其柄形则为圆棱亦异,针丝细而且硬,上下均匀,搓转便利,此较古为优者三也。
故吾谓凡用针刺者,不必泥用古时九针,而古时九针所主治,除外科所用各针外,其余取气取血,消结散邪,及取一切深邪远痹应用诸针,皆可按古意变通其式,但求使用便利,不必泥古执一。
今将吾采用各样针式提供针家备用。
针之长短粗细分寸,列表如
下:
1、毫针二种
图1:此样针细如毫发,故曰毫针,能针三百六十五穴,主取寒热痛痹,长一寸六分,刺手足腹背头面平
常各穴使用。
图2:此样针长七八分,刺小儿及百会穴,深二三分者使用。
2、细针四种
图3:此样针较毫针略粗,细如猪鬃,故曰细针,长三寸,刺深邪远痹,关节火气,及腹中块邪、环跳穴
使用。
图4:此样针长二寸半,刺腿臂深邪,及腹部癥瘕使用。
图5:此样针长一寸六分,与毫针主治用途无别。
图6:此样针长七八分,刺穴深三四分者使用。
3、粗针三种
图7:此样针较细针又粗,形如龙须草茎,故曰粗针,长三寸,刺壮士肥人,深邪坚块使用。
图8:此样针长二寸,刺壮士腿臂、腹部诸穴使用。
图9:此样针长一寸,刺壮士肥人腿臂、手足部诸穴使用。
4、三棱针二种
此样针以马啣铁制成,三面有棱锋,故曰棱针,针尖要锐,锐则容易入穴,针腰要粗,粗则张大穴眼,刺浅血易出,长一寸五分,刺手足十二井穴,及头上五行泻血使用。
图11:此样针长二寸半,刺牙床深处,及舌下金津、玉液出血使用。
以上行针,共分九样,均用金质造成。
九样针,长短分寸粗细,各取适用,刺浅刺深不一,刺近刺远有殊,且人之肥瘦壮弱,皮肤之厚薄粗细,块邪之坚软大小,尤有区别,在医者临症时审察,按病分刺,用粗用细,用长用短,择宜而施,未可拘泥。
三棱针,市上多有出售者,但恐不是马啣铁制成,盖马为火畜,马啣铁受气已久,毒汁消减,故制造三棱
针,以马啣铁为最良。
二、进退针手势图解
(一)毫针进针手势图解
以右手大指持针柄,以左手食指、中指按穴肉,将针锋插人食指、中指两缝间,徐徐搓转而入,用平补平泻法。
若系补针,则候病人呼气将尽时,而吾方纳针,若系泻针,则候病人吸气将尽时,而吾方纳针。
至左手大指,必须抵定持针柄之右手心,则左手两指,紧按穴肉而侠针腰,右手两指,紧握针柄。
所谓手如握虎,势若擒龙,非惟一气,易于进穴,且病者动而针不动,可免意外危险。
(二)毫针退针手势图解
用针补泻后,法应出针,仍如前图之手势,徐徐搓转而出,亦用平补平泻。
若系补针,则候病人吸气时而吾方出针,出针后,则急以手指揉闭穴眼,不使气泄。
若系泻针,则候病人呼气时,而吾方出针,并摇转,使针孔撑大,邪气尽出。
针头出穴后,迟数分钟许,始揉闭穴眼,以防中风。
(三)细针进针手势图解
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右手中指,无名指、小指护针身。
以左手拇指、食指紧压穴上,协助右手搓压进穴。
施行各种手法后,徐徐搓转出针。
(四)粗针短针进针手势图解
以右手持针柄,左手拇指压在穴上,先切后重压,右手拇指同时用劲压推,搓针入穴,重心在拇指,快速
进针后,施行各种手法,手法毕,搓转出针。
三、针刺方向图解
(一)直刺法
此法是针柄、针身、针尖直入直出,由进针到退针方向不变。
(二)斜刺法
此法是进针保持一定深浅度,防止伤及内脏及血管。
(三〕卧刺法
此法沿穴串刺,是沿皮浅刺,可单刺一穴,亦可一针串数穴,适用于眼区周围及头部、胸胁部、背部。
(四)点刺法
此法持短针轻微反手一点,是快速浅刺,如蜻蜒点水,适用于小儿及体弱者。
以上针刺方向须医者因人、因症、因部位灵活掌握。
四、补泻手诀
行针补泻,曾在《针灸传真》书内,约已著述详明。
然其法散见于各篇之内,学者每嫌眉目不清,苦难搜寻,兹将补法九诀,泻法十诀、平补平泻四诀各为标题立名,注明是何理由,如何用法,使学者顾名思义,
按法演习,果能手法精炼,则补泻自无遗义矣。
(一)补前按摩(补法第一诀)
未施补泻进针前,则用按摩手法,以开启活动其气,使经易于补足。
《内经》云,“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
”又云;“按摩勿释。
”即补前之按摩法也。
至于如何手法,
详于《按摩十法》内。
兹不多赘。
(二)随气搓转行九阳数(补法第二诀)
随阴阳经络之气道而搓转针柄,行九阳数。
九阳数者,九次一停,每补顺行九次,九九八十一数而毕,则阳数尽也。
不已者,再续为行针。
《内经》云:“随而济之,恶得无实”。
此法最为补针多施之术,无论如
何虚病,必用此诀。
(三)慢提紧按(补法第三诀)
人之皮肤肌肉约分三部,初入三分为天部,再入三分为人部,又深入三分为地部。
卫气即在天部,慢提则下气不至上泄,紧按则上气填入下部,所谓“从卫取气”。
益入营分也。
此法亦补针最要之着,但必须施于
搓转之后。
(四)退圆进方(补法第四诀)
补针入穴,要求添津益气,补针上提,要防损津失气。
提针要直,直则针孔无隙,下气不至上泄,故曰退圆。
进针要方,方则气填四周、上部益入下部,故曰进方。
此诀是《内经》古法,于施行提按手法时,最
宜留神注意。
(五)入多出少(补法第五诀,又名三进一退)
入多出少,则三进一退之法。
提针一次,按针三次,如将针提上天部,即将针柄连按三手,从天部按入人部,从人部按入地部,务使上气益入下气。
此亦《内经》古法也。
(六)青龙摆尾(补法第六诀)
青龙摆尾者,卧倒针头,如龙前行,一左一右,摆动其尾,此法凡遇顽麻冷痹,滞着一处不行者,即将入穴针柄拨倒,使针头直朝病所,一左一右,慢慢拔动九次,如扶船舵,舵柄紧持不移,而舵头之入水者,摆动不已。
此诀多用于病患就近处取穴者,用以补之。
(七)苍龟探穴(补法第七诀)
苍龟探穴,仍是入多出少之意,进针落穴搓转补气后,将针头板倒,向左深按攒剔一手,使气达入左边一次,又使气达入右边一次,有如苍龟入土之状,故曰苍龟探穴。
(八)呼尽内针候吸引针(补法第八诀)
《内经》云:“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
盖言乘病人呼气已尽之时而吾方进针。
进针后,静待气至,留针久而经气实,则病自复,故而愈矣。
《内经》又曰;“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
是言当病人吸气之时,而吾方出针,不使针下正气随呼泄出针穴外。
气在穴内,故曰各在其处也。
正气不随针
孔喷出,则大气留止,神气自存。
(九)退针用直急闭穴门(补法第九诀)
退针时紧持针柄,徐徐搓转而出,勿使针头左右摇摆,不致真气从针孔泄出,则神气留矣。
至针后,针孔
虽小,急将针孔用指揉转紧闭,谨防气从孔出。
(十)泻前按摩及泻时按摩(泻法第一诀)
泻前按摩,与补前按摩,同一活动气血之意,果能照下卷《按摩十法》所列按摩诸法,择术而施,则未用针而气已流通,入穴后自易泻邪,进针后,邪气缠绕针头,搓转不动时,尤必赖有按摩各法,即下卷《按摩十法》中所言之摸、推、敲、剁、伸,抖、拿、活、广、意十法也。
不必尽施,在医者择宜检用。
(十一)迎气搓转行六阴数(泻法第二诀)
迎阴阳经络之气道,而逆行转针,行六阴数,曰泻法。
六阴数者,转针六手一停。
每泻必行六次,六六三十六数而毕。
不已者,再续为行针。
《内经》云:“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
气至者谷气至也。
谷气不至,无妨再泻,即二次、三次均可。
总以邪退正来为目的。
《内经》又曰:“迎而夺之,无得无虚”。
(十二)紧提慢按(泻法第三诀)
《内经》曰:“从营置气”。
即紧提慢按之意也。
从营取气,置到卫部,即使地部之气,泄出天部也。
紧提则下气上出。
慢按则上邪不至下入,此种手法,与补法适成反比例。
然此法亦是搓转略松后,始能提按便
利。
(十三)退方进圆(泻法第四诀)
持针出入进退,或使提插手法时,进针要直,直则上邪不至入下,故曰进圆。
退针要方,方则下邪随针孔
泄出,故曰退方。
(十四)出多入少(泻法第五诀,又名三退一进法)
出多入少,即三退一进之意,按针一次,提针三次。
如将针头插入地部,即将针柄连提三次,从地部提到人部,又从人部提到天部。
务使下气提出上部,则邪自泄出。
(十五)白虎摇头(泻法第六诀)
进针入穴后,穴下邪气壅聚,则将针柄不住前后左右摇转,使针孔撑大,则下邪当随针孔泄出,故曰白虎摇头。
此法与青龙摆尾之用针不同,青龙摆尾,是以针头拔气,而针柄不教摇转。
白虎摇头。
是以针柄摇
大针孔,而上下皆摇转。
(十六)吸气内针呼尽出针(泻法第七诀)
《内经》云:“吸则内针,无令气忤”。
又曰:“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是言乘病人吸气时,而吾方纳针刺穴,不使针与气逆,又乘病人吸气时而搓转针柄,以行泻法,则邪易出而谷气自来。
又曰;“呼尽出针”。
是乘病人呼气时而吾始出针,则邪随呼气而泄,自无留患矣。
(十七)摇针出穴暂不闭门(泻法第八诀)
针松邪退,法应出针,然穴下余邪未能不留些许,故于出针时,用摇转手法,务使针孔撑大,下邪随针孔泄出。
则内邪净矣。
且摇针出穴后,不可骤闭穴门,遏邪在内,必迟几分钟或十余分钟许,始用指揉闭穴
眼。
(十八)泻气泻血同时并施(泻法第九诀)
泻法有单泻气,单泻血之分,又有气血并泻之法。
气血并泻者,如霍乱、斑疹、小儿麻痘,及一切疮疽火邪,毒血壅滞不通之病,先以棱针泻其血,以泄毒汁,又以金针按照手法,再泻各经之邪气,此即气血并
泻法也。
(十九)泻后按摩(泻法第十诀)
邪退出针,经穴下余邪未尽,或胀满,或抽痛,病人甚为难受,即用按摩术以宣散其气。
如针腹上两章门,邪盛者,于出针后,小腹觉胀觉痛,此因邪气泻下一时未能邃从窍道泄出,故壅滞不通。
医者于患者小腹各穴,或腿部三阴交,实行摸、推、敲、剁按摩法,则邪自从经道出矣。
此亦泻后之最要诀也。
补法则不
多用。
(二十)搓转均匀(平补平泻第一诀)
搓转均匀,即搓转针柄时,不多不少,一生一成。
如针柄左转为补,则针柄右转为泻,针头向上为补,则针头向下为泻。
此法非惟针柄左右搓转要均匀,即针头向上向下,亦要均匀,无偏轻偏重之手法,即搓转
均匀也。
(二十一)子午捣臼(平补平泻第二诀)
子午捣臼者,持针一提一插,如人捣臼之状,提针用三分力,插针亦用三分力,提插均平,无或浅或深之弊。
此法最能活动穴下之气,运气催气,其效甚大。
至捣臼时,一上一下,手指颤动,又名为赤凤迎源法。
(二十二)直进直退(平补平泻第三诀)
进针要直,直则上气不至入下。
退针要直,直则下气不至泄上。
非惟初进针后,出针法也宜如此,即使提插手法时亦要一上一下,提按均匀,此皆又补又泻,活动经穴气道之法也。
〔二十三)先补后泻、先泻后补(平补平泻第四诀)
病有先补正气,后泻邪气,又有先泻邪气,后补正气之法。
在审病者正气多少,邪气轻重,以为或先补或后泻之的。
一补一泻,即一损一益之法,法无一定,择宜而施。
邪轻而正太虚者,用补多泻少法;邪重而
正不至太虚者用泻多补少法。
五、注痛十一诀
金针治病,取效最捷,胜于药料。
然有病而不肯就针者、畏痛故也。
一则因医者针粗器钝,二则因行针手法不良,此注痛法不得不讲也。
今将未针前、出针后、及进针时、注痛之十一诀,分列如下:
(一)未进针前注痛第一诀(按摩)
已知病在何经,应刺何穴,尚未持针着穴,而先施按摩爪切者,曰未进针前注痛法。
针未入穴,病者邪盛气郁,预忧其痛,医者先施按摩诸术,就所取阴阳经络,上下左右,着力按摩,或摸、或敲、或剁、或广意,或伸活,或抖拿,按照《按摩十法》书内手术,择宜而施,务使经络活动,气血流
通,则痛自减轻。
(二)未进针前注痛第二诀(爪切)
无论所针何穴,先将病者穴内之肉用指甲从皮部着力爪切、以成四形深印,使穴边气血荡开,消毒后以针锋对正爪印刺入,即用医者左手食指中指,着力紧紧按定穴边上下之肉,再搓转针柄,自能减痛。
(三)进针时注痛第一诀(平补平泻手法均匀)
已经持针刺穴,用指搓转而入,施种种注痛方法,曰进针时之注痛法。
人身气血,本自均匀,偏胜则为痛,故进针,以右手大指食指,紧握针柄,徐徐搓转而入,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务要按生成数行法。
生成数者,即平补平泻,不多不少,向上如是,向下亦如是,向左如是,
向右亦如是,穴下气血均平,痛自减免。
(四)进针时注痛第二诀(调匀呼吸)
进针时病者或坐或卧,先令调匀呼吸,勿使言语,勿使动摇,徐徐搓转针柄,或快速进针,按法刺入,若
病者稍觉疼痛时,即令吸气三口,痛自减。
(五)进针时注痛第三诀(循经按摩)
进针时、病者穴下邪盛气结,抵针难入,疼痛较甚,医者急以左手食指、中指,紧挟针腰以右手中指摸泻是经上下之穴。
如所针是任脉中脘穴,滞针抵针,不易搓入,即用右手中指或大指、摸推下脘、或气海、
关元、中极等穴,则针较松,而痛亦大减。
(六)进针时注痛第四诀(紧按)
《难经》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盖言持针虽系右手,而按穴起落止病,则多资左手。
经络顺逆,气道上下不同,则按穴之食指、中指,何指重、何指轻亦异,如所针泻是足阳明天枢穴,其气由上而下,转针时稍觉疼痛,则将在上按穴之指,加力紧按,则痛自减。
如所针是足少阴肓俞穴,其气由下而上,转针时,稍觉疼痛,则将在针下按穴之指,加力紧按,则痛亦减。
(七)行针时注痛第一诀(循经按摩)
针已入穴,浅深亦足,行手法补泻时,用种种注痛法,曰行针时之注痛法。
针入穴后、穴下邪盛气郁,行针时,病者抽痛难忍,医者急以左手食指、中指,紧挟针腰,以右手中指、大指,摸推所针之经穴,按气道顺逆,于所针是经上下各穴,着力先施按摩手法,则经气流通,痛必减轻。
(八)行针时注痛第二诀(分部行泻)
行针时邪气太盛,搓转不便,强行手法,非惟疼痛难忍,又有折针之患,故宜用分部行泻法。
先将针提出天部,深三分以泻天部之邪,天部略松,再入三分,以泻人部之邪,人部又松,然后再入三分,以泻地部
之邪,先浅后深,渐次行针,痛减轻。
(九)行针时注痛第三诀(针远穴以通气)
进针落穴后,手搓针柄,推之不动,转之不移,遍施按摩诸法无效者,是气血壅聚已极。
强行针,则疼痛难忍,最好是先取是经远处之穴而针泻之,远邪退出,则近邪自轻。
如针腹上肝经之章门穴,而壅滞不动,则从腿上取三阴交而先泻之,下穴气松,则上穴之邪亦减,自便于搓转矣。
一次不开,可针两穴,务使行
针无滞,疼痛减轻。
(十)出针时注痛诀(搓转均匀)
邪尽正足,徐徐搓转出针,仍如进针时之手势,曰出针时注痛法。
邪退法尽,自应出针,然出针时,仍以左手两指按定穴位,用平补平泻法,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仍按生成数行法,手法均匀,进针固宜缓,出针亦要缓,盖出针急,则带穴肉,易致疼痛,不过补针要直出,
泻针要摇转而出,稍有不同。
(十一)出针后注痛诀(按摩针穴)
针已出穴,邪尚留聚,用按摩针穴消除者,曰出针后注痛法。
出针后、邪气由上移下,或由下移上,余邪未尽,或所泻邪气,从腹上流注腹下,从腹部流注腿部,气聚邪壅,一时未能遽出,稍觉疼痛,则急按所针上下经络、气道顺逆,就疼痛各穴处,着力用指施行按摩诸术,则余邪出而痛自止,且甚有针泻脐上旁开章门穴,出针后腹上不痛,而小腹下部竟觉大痛者,遍施摸、推、敲、剁按摩法,终莫能止,可急从腿部两三阴交穴上再为针泻,则邪去痛止。
以上注痛诸法,泻针多于补针,盖补针虽用按摩,然行针时,无邪气壅塞之忧,出针后,无余邪流注之痛,且更无推不动、转不移之患,故补针注痛法,除进针出针与泻针相同外,余皆无疼痛之虑。
至于三棱针注
痛法,详出血针四手诀内,兹不多赘。
六、出血针减痛四手诀
出血针,多以三棱有锋者刺穴,故手法笨拙,无不畏其痛而避其锋,往往有宁病勿刺之人,而小儿尤甚。
其实刺之痛不痛,不在棱针之粗细,而在手法之巧拙,今试将历年刺穴不痛之经验,列四种手法如下:
(一)捆绑截敛之手诀
刺手上十二井穴,先将患者衣袖退上,以医者两手叉定病者之臂,着力紧紧敛下,其气血由肘间渐收敛至手腕而止,即用带缠绕手腕数周,加力捆紧,务使臂上气血,集注手上,且觉麻木。
(二)爪切限定针锋之手诀
以医者右手大指甲爪切病者手上各穴,如刺手大指少商,使穴边气血荡开宣散,又以医者大指食指,紧握棱针,两指甲限切针锋一分或二分,对正穴内爪印,以为刺之浅深。
(三)圈指紧握之手诀
以医者左手大指、食指,圈定病者所刺之指,起初未刺前,不用着力,至令病者咳嗽进针时,急入急出,有似电闪,医者速将左手大指食指作圈者,加力紧紧握定,刺穴者是右手两指,而用力者却是左手两指,如是则血易出而痛亦减,此理最为明显。
盖凡吾人碰伤打伤手指时,即自将所伤之指,塞入口内,用牙紧紧咬定,痛则较轻。
此系截定血络,不遽传送之故也。
刺一指如此,刺十指亦如此,刺足上十二井穴亦莫
不如此。
(四)切定血络不使传送之手诀
刺头上各穴,及腿上委中,足上涌泉、然骨等穴,不能照第三圈指紧握者,即于所刺之穴,用医者左手大指、食指、中指摄起穴肉,沿皮穿刺,急以左手大指、食指深切穴边之血络,辫明阴阳上下,血气来源,如所刺是颐上大迎穴,其气由上而下,即用指甲深切穴上之络,距离不过一寸,或七八分,使气不至遽然
下行,则痛自然减轻。
七、刺头上五行各穴出血之经验
《内经》云:“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
盖手足六阳之经络,无不上头,故凡头晕、头痛、眼眩、眼痛、耳鸣、耳痛、面肿、面痛,及一切火邪上冲头面之症,无不于五行内,各择二三穴,刺出其血,轻者每行各针一穴,重者每行各刺二穴、或三穴,未有不当觉轻减者。
如:
上星、神庭、百会,督脉穴也。
两头维、两颊车、两四白、两地仓、两大迎,足阳明穴也。
两迎香、两禾髎,手阳明穴也。
两丝竹空、两角孙、两耳门,手太阳穴也。
两临泣、两阳白、两目窗、两童子髎,足少阳穴也。
两天容、两颧髎、两听宫,手太阳穴也。
两攒竹、两曲差、两五处、两承光,足太阳穴也。
头上共合五行,每行各举数穴,以为取血泻邪之用,不必尽刺齐取,但以病情轻重为断。
然又皆系面前易寻之穴,若在发际内者,不易寻取,妇人尤甚,以其发厚故也。
吾每遇头眩晕各症,独取攒竹两穴,瞳子髎两穴,上星一穴,共五穴,刺出其血如豆许,无不当觉轻减。
病重者,亦不过于每行各择一二穴刺之,皆能应手取效,刺眼疾亦然。
至头顶百会一穴,凡遇晕痛、昏厥等症,取效尤捷。
昔唐高宗得眩症,甄权以棱针出血如大豆许,立已。
可见其功效之大。
但取血用针,必须沿皮斜卧穿刺,不可直下过深,深则内
漏成疮,并有他种危险,诸穴皆然,百会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