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农大演讲(大体框架)
温铁军教授:伟大复兴,不能只是少数人暴富就完了
温铁军教授:伟大复兴,不能只是少数人暴富就完了温铁军教授:伟大复兴,不能只是少数人暴富就完了中国新时代,面临着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也已开始走上全球投资的道路。
有言道:“伟大复兴,不能只是少数人暴富就完了。
”这句话体现了既关注国家发展,同时又关注社会民生的精神。
为此,温铁军教授充分肯定了中国政府在伟大复兴中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进步的艰苦努力。
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是这一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粮食改革到财政改革,从私营企业改革到改革国有企业,从金融体制改革到金融监管改革,从社会保障改革到科技创新改革,中国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温铁军教授指出,改革本身并不足以促进中国的伟大复兴,而是必须配合宏观管理和统一的公共投资政策。
宏观管理,就是利用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合理使用市场力量,建立联系市场与政府间的衔接机制,把经济系统安置在一个更高效率的范畴,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关于统一的公共投资政策,温铁军教授提出,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以更高效率和更完善的服务助力经济发展。
比如改善基础教育和医疗体系,使更多人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并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另外,关注穷乡僻壤和落后地区,实施扶贫开发政策,有助于解决贫富差距和贫困问题。
此外,公共投资也可以推动资源配置向实体经济转移,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促进跨国合作,实现经济的长期发展。
温铁军教授指出,坚持伟大复兴的目标,不能只是少数人暴富就完了。
中国需要制定更加详细和精细的发展战略,通过宏观管理和统一的公共投资政策,让更多人在发展中受益,实现社会公平进步,为中国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未来,中国需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政策,坚守正确的发展道路,构建包容性、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中国经济的伟大复兴。
温铁军如何建设新农村
温铁军:如何建设新农村来源: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大讲堂》几十年的农村实践,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切不可把农村问题仅仅当成是农村的问题”走遍四十多个国家的农村,他看清楚了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相信只要城市化就解决问题”九亿农民的命运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观察,他的分析中国经济大讲堂本期主讲嘉宾: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温铁军主持人: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各位收看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经济频道的特别节目——中国经济大讲堂,在介绍我们今天的嘉宾之前呢,我想先请各位品尝一些东西,这就是我手里现在拿到的这碟花生,现场有没有谁有兴趣要来品尝一下我手里这盘花生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好多人举手,来,你近水楼台先得月。
花生怎么样。
观众:味道挺好的,个头小点,跟我小时候吃的花生味道差不多。
主持人:怎么样?好吃吗?观众:好吃,非常香。
主持人:好吃吗?观众:很香,这么好吃的花生从哪儿来的呀。
主持人:先卖个关子,不告诉你这么好吃的花生到底从哪里来的。
其实我想,所有有机会品尝到这个花生的人,包括我也吃了一两个,评语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非常好吃,我在之前打听了一下,这个花生在地里生长的时候,既没有施化肥也没有打农药,用的全是羊粪,应该说它是纯天然的食品。
刚才最后的这个女同学问我说是在哪买的,说实话我也很想买,但很抱歉现在这个还没有卖的,这个是新农村建设基地的一些农民朋友特别生产的,也是今天来到我们中国经济大讲堂节目的嘉宾带到现场要跟大家分享的,究竟新农村建设是怎么一回事,它跟我们九亿农民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在接下来的时间当中让我们一起来打开问号,现在我们就让我们用掌声请出我们今天中国经济大讲堂的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先生,掌声有请。
他,17岁那年插队到了农村,从此他就成了农民最亲密的伙伴。
他喝过洋墨水,却选择研究中国最土的问题。
他是一个儒雅低调的学者,却在不同场合为农民大声疾呼。
温铁军对农业发展的观点
温铁军对农业发展的观点温铁军是中国知名农业经济学家,长期从事农业研究工作,他对农业发展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先导。
下面本文将从温铁军对农业发展的看法和方法上进行详细阐述。
一、温铁军对农业发展的看法1. 农业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温铁军看来,农业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因为农业是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与供应,它关系着全国亿万农民的生计。
同时,农业也是供给工业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主要来源,直接影响国家工业和国防建设。
因此,农业发展必须放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在过去的农业政策中,农业投资、税收和信贷倾向于支持城市,而忽视了农业,导致了农业水平普遍落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温铁军坚持防止“城市优先,农村后行”的错误导向,要把农业发展放在国家发展整体战略中的重要位置。
2.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国家工业、城市化和全球化影响的不断深入,农业环境、生产方式、生态农业、科技创新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调整和更新农业发展的理念。
农业现代化需要实现科技与生产密切连结,优化低效农业,提高功效,推进农业智能化、数字化、生态化,推广科技创新及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只有完成农业现代化,才能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真正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农业发展需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而农村则出现了老龄化,青壮年人口流失等问题,需要加强农村振兴工作,以保证农业的快速发展。
农业发展需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这就要求我们在农村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安全感。
同时,要改善农民的待遇和尊重农民的价值,增加东西部地区的等价交换,减少资源的流动和贸易失衡,保障农民权益。
通过农村振兴,实现乡村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现代化。
二、温铁军对农业发展的方法温铁军认为,农业发展要坚持科学种植、环保植栽、可持续农业发展、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的方向。
“三农”专家温铁军:搞规模集中不是中国农业出路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中国研究“三农”问题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农林经济管理组成员,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首席记者钟志兵摄精彩观点1近20年实践证明,中国农业学习美国、加拿大搞农业集中规模化,没有出路。
2孤立强调农业产业化,忽视农民利益和农村发展,是不符合生态文明战略的。
3中国农业具有极强社会农业特点,不是一般的经济农业。
过去过分强调农业的一二产化,并按这个思维方式制定政策,出现片面的政策导向。
4中国“三农”问题是密切结合的,不可拆分。
如果将农业从“三农”中剥离,孤立强调农业,也就必定会忽视农民利益和农村发展。
这点通过过去几十年教训也已证实。
商报记者聂飞在国家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的大背景下,重庆库区过去被忽视的生态资源将被“唤醒”,这将让库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9日,荣昌县城,全国生猪大县发展论坛现场。
著名“三农”问题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挑战和机遇”的演讲。
随后,温铁军接受了商报记者独家专访,他表示,近20年实践证明,中国农业学习美国、加拿大搞农业集中规模化,没有出路。
谈农业现代化搞规模集中不是中国农业出路重庆商报:你本次来渝,为荣昌官员和企业家讲解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而农业现代化并不是一个新词,从建国不久中央就提出来了,它经历了怎样的一个演变过程?温铁军:是的。
中央提农业现代化,是在1956年作为“四化”之一,出现在红头文件中。
但当时中国农业现代化,是学习苏联的集中大生产模式——将工业大生产办法搬入农业。
直接表现就是通过拖拉机等机械化作业,改变传统小农生产方式,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
接着,中国农业现代化演变为种产销一体化,产业链条拉升,农业从“一产”延伸到“二产”,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
分散的养殖方式,变为集中化、工厂化方式,这一方式延续至今。
重庆商报:你作为研究“三农”问题的权威专家,近20年的农业集中规模化,给中国农业带来什么影响?温铁军:客观上讲,农业产业链条拉长,带来农业增产增收,整体收益快速增加。
全球危机与中国的乡村振兴——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温铁军教授
全球危机与中国的乡村振兴——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温铁军教授作者:本刊记者陈偲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2019年第9期本刊记者陈偲编者按: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 周年,近日,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举办了“新时代学习大家谈”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温铁军教授围绕“全球危机与中国的乡村振兴”发表演讲并接受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期刊《行政管理改革》专访,重点就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与路径等话题作了介绍交流。
《行政管理改革》:温教授,您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等职务,长期从事经济理论、“三农”问题研究。
请您在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谈谈您对乡村振兴的理解。
温铁军:过去谈到乡村振兴,其重点是国家的生态文明转型。
因为城市一般来说是反生态的,容易使用标准化的建筑设计体系,变成了“水泥的森林、柏油的沙漠”。
城市建设尽管代表着工业文明的成果,也意味着资本在城市的高度集中,离多样化的生态也渐行渐远。
而对于乡村振兴,如果多样化是生态文明最重要的内涵,那多样化是自然存在于乡村的。
因为乡村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本身就是多样化的生态。
中国的地形条件复杂,大部分国土面积是山区高原等,不同的村社存留在了多样的自然界。
因此,如果一个国家想转型为生态文明,需加强乡土社会的建设,以乡土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础,生态文明的多样性内涵才能存在。
《行政管理改革》: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崛起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在经济发展方面,您如何理解中国道路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温铁军:谈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首先需要从历史维度、国际背景比较等方面出发。
二战期间和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国家,基本上采取发展主义的路径实现现代化,即宗主国通过殖民扩张形成原始积累。
最新-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温铁军博士答记者问 精品
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温铁军博士答记者问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温铁军博士答记者问今年以来,三农问题被提高到“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被强调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于是,社会各界便纷纷热炒“三农问题”。
此刻应该提示的是有关背景:十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广泛讨论和相关政策研究。
兹摘要如下:1989-1991年出现了改革以来首次农民收入连续3年增长速度为负数的情况。
农业部范小建副部长曾经骑自行车考察20多个县,他关于农民负担过重的政策建议得到当时农业部刘中一部长的重视,中央十四大之前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上,也有很多老同志提出过关注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意见。
1993年农业部刘江部长组织大批干部下乡蹲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司杜鹰司长通过安徽调研写出了“一个农业大省面临的困境”,也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
当年5月《经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解决农业问题“功夫在农外”。
此后,由于中国经济进入高涨和“过热”,这些同志所提出的问题被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城市改革加快掩盖了。
1994-1995年粮食产量在需求拉动和价格政策刺激下大幅度增加的时候,少数坚持搞农村基层调研的人提出“新一轮粮食过剩”的可能,1995年有“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不同意见分析”,以及对过度紧缩影响就业和内需的不同意见,1996年则有“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等文章引起讨论。
1996年秋季,以“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为标题的文章,发表在《战略与管理》上,明确分析了“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对三农问题的影响。
……综上所述,所有这些从基层调研出发、比较实事求是的政策研究工作,都发生在1997年再次出现“卖粮难”之前,对那以后的问题,确曾提前予以警示。
看来,不是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到位,而是温家宝总理所强调的“科学决策”客观上没有条件实行;或云“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一、“三农”问题是怎样被提出的社会上一般误认为“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才被决策层采纳的”。
温铁军谈农村发展演讲稿
温铁军谈农村发展演讲稿
在农村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农村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找准解决农村问题的有效途径。
温铁军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对农村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的发展方向。
首先,温铁军先生指出,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民的素质提升。
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他们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农村的发展水平。
因此,我们要注重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水平和职业技能,让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技能、有创造力的新型农民。
只有这样,农村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温铁军先生强调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他认为,农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产业。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另外,温铁军先生还提到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他指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保障,是农民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条件。
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最后,温铁军先生还强调了农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要性。
他认为,农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和开发农村的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温铁军先生的演讲为我们指明了农村发展的正确方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要深入贯彻温铁军先生的观点,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新模式,努力推动农村的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的振兴和繁荣。
温铁军最新文章
温铁军最新文章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三农问题专家,长期在农村调研,对三农问题有着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温铁军最新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温铁军最新文章篇1: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思考中国的农民问题,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也就是说应该在什么样的层面来把握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还是一个战术问题。
惟其如是,才能对问题本身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一种清醒的自省和反思。
我认为,农民问题,或者用时下流行的说法"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的一个基本战略问题,可以这样说,中国的问题根本上就是农民问题。
这个判断是毛泽东下的,这个认识也是毛泽东能够在20世纪中国变幻动荡的时局中独树一帜,形成独特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式的基本点。
但是,并不是只有毛泽东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的独创性在于不照搬共产国际的既有经验,敢于提出中国的农民问题是中国特有的本土性问题这样一个命题。
从20世纪中国近代史来看,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共产党还是国民党,真正的革命者都是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共同认同这一道理的。
国共两党都进行过土地革命,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就是国共两党合作进行的,20世纪前50年国内的三次革命战争都叫土地革命战争。
可以说,从20世纪历史看,谁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谁就是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者。
所以,自中国有民主革命开始,中国的根本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就是土地问题,而其他的政治、经济、社会各种制度安排,都与这个问题有环环相扣的内在逻辑。
建国后的战略选择:得与失建国以后,毛泽东对"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规律有所认识,中国消除城乡差别,解决农民问题,必须要走工业化的道路,走农村城市化道路。
毛泽东说:"如果中国需要建立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许多的现代的大城市,就要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但是毛泽东及共产党领导集体对中国当时的形势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小农经济天然无法与工业化经济产生交换,而且小农经济剩余有限,工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巨大积累只能逐步产生,农民逐步向城市转移,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温铁军论三农
改革从农村肇始。
三十年来,农村领域的一举一动一直牵涉全社会的神经。
在改革三十周年的关口,农村改革发展仍然是决策者关心的重点。
从“粮食问题”、“土地问题”到“农业问题”,再到“三农问题”,三十年来人们对农村问题本质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
“大凡了解农村基层的政策研究人员从来都坚持认为,农村问题主要是宏观方面的问题。
”近日,“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从宏观政策与农村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农村三十年来的变迁。
1、两个10年完成地方工业化《第一财经日报》:回顾改革开放30年以来,你认为农村发展受什么因素影响?什么原因引发了“三农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显性化?温铁军:我历来强调,“三农”问题主要产生于宏观政策的影响。
具体可从三次大规模的土地征占和宏观政策的相关性来分析。
第一次,1984年前后,在1979~1980年的经济压力下采取的财政分级承包在全国施行,客观上导致当时追求地方财政收益的地方政府启动了地方工业化,以乡镇企业直接地大规模占有土地作为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因为地方没有资本,几乎所有乡镇企业都是高负债的。
事实上,土地从农业用地的资源形态转变为工业用地的资产形态,没有办任何手续,其中资产的转移形成的增值收益抵补了高负债的乡镇企业对资金成本的支付。
所以,乡镇企业资本和收益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变现。
第二次,1994年,分税制改革导致在税收的比例上中央拿大头,地方却由于上世纪80年代这波工业化正在形成产业资本结构的时期,相当多的地方尚未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后续投资需要大量增加,这种情况下地方财政普遍赤字,同期出现的另一情况是“贷差”,即各地银行的存款普遍小于贷款。
赤字普遍化、贷差普遍化,怎么解决?大规模征占土地抵补财政亏损;因此我1996年就发表文章分析了这种“以地生财”。
《第一财经日报》:这两次征占土地差别在哪里?温铁军:第一次我称为“以地兴企”,即用土地级差收益作为原始积累来兴办乡镇企业。
温铁军:农大演讲(大体框架)
温铁军:农大演讲2011年11月19日21:41中国三农问题与三治问题——全球危机代价转移与草根社会承载一、成本转嫁论一个象限的正收益必然对应另一象限的成本(成本的转移)。
将收益过程的成本向外转移到资源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破坏的成本将转移给全人类,不论你高低贵贱。
过多占有收益必将平等地承受成本带来的代价。
举例1、经济结构高度化的现代化==>贫富差别越大,金融服务业<------->农业,1900卡路里提高到2100卡路里时中国有7%贫困人口,美国有19%贫困人口。
此外还有香港。
举例2、最大民主国家也是很贫困的国家,印度,政治现代化---->贫困。
举例3、新千年计划,按计划完成任务指标的只有中国,被称为good boy,而那些不完成任务国家不断地敲打中国。
和世界各国的比较,中国的贡献。
二、全球危机发生内因:债务危机与军事增强(一)债务危机2009年全球政府债务36万多亿美元,发达国家占3/4,其中美国占比约1/2,全球600万亿美元的衍生品交易总量全球军事开支美国占1/2.双寡头==>重新瓜分,美国表现为马歇尔计划,苏联则向中国等东亚社会主义国家==>产业大转移。
美国产业转移提供生产设备。
(二)军事增强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不在兑换黄金之后,货币发行的依据是什么==>政治强权,美元币值严重高估,却能继续维持国际货币地位源于==>军事力量单寡头==>美国衍生品出台,成为衍生品的交易大国。
在增发货币上的投机领域。
当今资本主义是金融资本,这是一种(客观结果)。
举例,中国开始货币化、资本化的时间==>1992年取消票证供应,而之前的货币不是货币,只是凭证。
1992年之后,货币增长呈陡峭增长趋势;资本化几乎和货币化同时进行,出现了3个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都是吸纳大量资本的场所。
三、人类制造的代价最高昂的异化物是与资本结合的政府数据1表格,2009年全球政府债务最高的10个国家: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加拿大、中国(公共债务934.5(10亿美元)、占GDP比18.8%,人均债务701美元)、西班牙、印度。
温铁军:新农村建设重点是调整“两大结构”概要
温铁军:新农村建设重点是调整“两大结构”新华网长沙2005年12月19日电(记者丁文杰、谭剑)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19日在此间指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大的困难是,以往几十年中已经形成的不合理、不平衡的利益结构和经济结构,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就是要调整这两大结构,使之更加合理。
温铁军是在19日于长沙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村官论坛上发表上述见解的。
他说,在中国推进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不合理的利益结构。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调整那些不合理的利益结构,这就必然触及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
温铁军尖锐地指出,现在很多地方将官员的个人利益与地方的招商引资捆绑在一起,导致个别官员跑马圈地、圈水、圈煤、圈资源,入股、参股等,从而引发社会矛盾。
“中国是个资源短缺的社会,如果官员的利益牵涉其中是导致许多社会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其次,中国现有经济结构不平衡。
温铁军分析说,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我国目前的现状是投资和出口是两匹精良强壮的“马”,而中间驾辕的消费却是一头“瘦驴”,我国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带动力很强,但消费明显不足,被一些国外专家称为“大中国、小市场”。
他指出,消费不足的问题关键是广大农村的消费启动不起来。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有长达4年的时间,农民收入增长超过城市市民,中国经济出现了“黄金增长期”,当时光乡镇企业就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1700至1800万人。
到了90年代,农业的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三要素”都慢慢地从农村流出来,而“三农”问题也就逐渐显现。
温铁军认为,目前中国大的利益结构和经济结构已经形成,很难立即调整,这两个结构的调整主要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推动。
“新农村的建设内涵深远,不仅是基础设施、道路、水利建设,更重要的是农村组织架构和农村的利益调整及重新配置。
”温铁军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在试验、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各地虽要闻风而动,但不能盲目攀比,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演讲稿-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 精品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目前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是怎样的?大家看近年来的结构,就会知道,农业占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5%以下,常年大概维持在145%左右;乡村两级的消费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下降到30%以下,常年大概维持在27%-28%左右,如果把县级的消费加上,县以下的消费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规模的38%左右。
农村社会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县以下现在是40%左右。
尽管我们国家还有9亿左右的户籍农民人口,还有接近8亿的实际农村人口,但是不可能立足于14%的农业产值,28%的农村消费,来产生足够的税源,维持一个比较现代的上层建筑,包括政府管理、文化娱乐、宣传教育、卫生科技、法制建设等等方面。
如果把上面一组数据作为分析依据的话,我们现在面临的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就应该得出一个很清晰的被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所确定的概念,那就是这种比较传统的生产力,它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是什么呢?这样一种相对比较落后的经济基础,它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应该是什么呢?我们既不可能要求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也不可能要求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党的宣传工作者应该掌握的一个基本常识,当然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那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相反的。
当然,辩证法也告诉我们,在某些个别时空条件之下,上层建筑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也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力。
但是任何这种反作用,都必然会带有一定的成本,这个成本从学术上说可以叫做制度成本。
因此大家也看到了,每当我们自上而下地要求加强某个方面的农村工作,如果不能配合以足够的财政资助,那么,当上面的任务下到农村基层的时候会带来什么呢?往往会带来农民负担加重。
无论是我们自上而下地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是加强其他工作,如果不给钱,就意味着让农民来拿钱加强。
我们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要求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如果不给钱,也意味着农民拿钱。
我们要求加强农村基层治安管理,如果不给钱,也仍然是农民负担加重。
农业大学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表演讲。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向辛勤耕耘在农业领域的老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农业大学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农业大学,作为我国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服务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在此,我想以“农业大学:肩负使命,共筑农业强国梦”为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农业大学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一、农业大学的历史使命农业大学的历史使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
农业大学作为我国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
2.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大学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农业科学研究,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3. 服务国家农业发展。
农业大学要紧密围绕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助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农业强国梦贡献力量。
二、农业大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农业大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 国家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大学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农业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 农业产业升级。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对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农业大学的发展前景广阔。
3. 国际合作交流。
农业大学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科研技术和教育资源,提升自身办学水平。
三、农业大学的发展路径面对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农业大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农业大学要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优化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加强科研创新能力。
农业大学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温铁军北大演讲
温铁军北大演讲:另列改良学者的“梦”12月10日晚,被誉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的温铁军教授在北大理科楼作了题为“新农村建设”的演讲,距演讲开始还有半小时,报告厅内已座无虚席。
此次演讲由北京大学研究生干部学校和北大乡土中国学会共同主办,也是北京大学研究生干部学校“卓越论坛”的第一讲。
因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温铁军被人称为“温三农”。
温铁军教授一直坚持用“脚”做学问,在对农村大量的实地调查中建立了对“三农”问题的独特见解。
温铁军教授现为中国“三农”问题权威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体改研究会副秘书长。
现任《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社长兼总编,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曾被评选为CCTV 2003年度十大经济人物之一。
讲座一开始,温铁军教授就强调,多年来自己一直靠调查研究来提出感性认识,可能穷一生精力也无法建立理论框架,他希望能通过提供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为青年人在此领域的发展铺路。
他还强调,此行北大是来向北大学子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但他无法对所有问题提出完美的答案。
温铁军教授首先发问:为什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没有“三农”问题,而九十年代以来“三农”成为问题,而且愈演愈烈?温教授从农业三要素(即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
他指出,八十年代是一个典型的黄金增长期,由于农业三要素在农村内部转化为工业资产并用于农村的工业建设,连续4-5年农村人口的收入增长率高于城市人口,农民手中可支配的现金流增加拉动了市场需求,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而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农业三要素大量流出农村,造成农业经济的衰败和农民收入的下降。
以土地资源为例,我国近十多年的经济高增长与土地的大量流失成正比,而流失土地的增值收益没有落入农民的口袋里。
温教授认为,“三农”问题不是微观问题,而是宏观问题;不是农业问题,而是农业之外的问题。
温教授再问:如何才能找到“真问题”?对“三农”问题的讨论存在着泛意识形态化的趋向,拘泥于现有的话语框架是无法发现“真问题”的,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现有的意识形态才能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温铁军谈农村问题和支农
温铁军谈农村问题和大学生支农时间:2010年1月1日地点:北师大B807温老师:2010年的第一个早晨,大家新年好。
快要有纪念1911年的那个感觉了——还差一年就是辛亥革命的一百周年,也是中国人追求发展主义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一百年。
很多思考要跟大家交流。
首先说中国人一百年来经历的两个不同历史阶段。
我最近在很多场合讲中国与西方的比较发展研究的阶段判断:20世纪一百年,无论何种制度演进,都是中国人实现的产业资本形成到结构调整和扩张,然后再到产业资本过剩的一个进程;这个进程,西方人用了500年,其中大部分是战争;中国人用了100年,大约60年是战争。
而进入新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人实现的则是金融资本从完成对产业资本的异化到金融过剩的一个进程;这个进程西方人用了50年。
过去一百年不算短,简单归纳,就是一个追求产业资本从形成到过剩的进程。
你们想想是不是这样?提出这个重大判断的不是我,因为早在1999年时,林毅夫教授(现任当了世行的副行长)在内部讨论的一个会议上讲过,我们面临的是“双重过剩条件下的恶性循环”。
他当时分析了产业过剩与劳动力过剩导致内需不足的规律性问题,并且建议国家应该及时转向新农村建设战略投资。
这是中国学者在世纪之交最为清醒的声音。
我们传统的社会是劳动力过剩,当我们追求发展主义的现代化时候,增加了一个产业过剩。
中国几千年来,它的循环遵循了人口和资源矛盾,每当人口、劳动力过剩,传统的资源不足以支撑的时候,就进入下一个循环,那就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人口都会大规模减少,然后资源重新恢复到可以支撑人口,就转入到下一个周期。
而我们进入新的这一个产业资本历史周期,是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500年已经演变了几次的循环。
而在我们这里呢,到1999年,已经有3/4工业产品供大于求,大体上形成了林毅夫指出的双重过剩。
进入新世纪,中国人用了不到十年完成了西方用五十年完成的金融资本过剩的过程。
就是从金融资本异化于产业资本,再到金融资本自身出现过剩,这个进程中国人用了不到十年,我们大约应该在2001--2002年完成了金融资本的市场化。
温铁军:听见另一种声音,从农业1.0到农业4.0(五)
温铁军:听见另一种声音,从农业1.0到农业4.0(五)读温铁军《从农业1.0到农业4.0》笔记05-中国传统农业引领未来第三章中国传统农业:引领未来中国传统农业一直是生态环境友好、有机和可持续发展的。
但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国家工业化和地方政府工业化以及全球化对中国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影响深远的制度性改造,并由此带来了“制度-技术”路径依赖的生物化、化学化和机械化的产业化发展,导致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的是。
很多人说传统的农耕不用化肥不用机械肯定是环境友好的,但也同时意味着落后和不可能量产。
但这里所说的传统农业我理解的是传统农业的循环利用、套种、轮作、生物防治等的经营方式。
我们需要在这样的生态理念下,避免直接套用美国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提升小土地范围内的耕作效率和耕作质量,用现代化的思想在以村为单位的土地所有者为单位的协同、分配和价值化运营机制。
传统农业理念并不意味着用传统工具和技术,而是一种生态化理念。
文章列举了一些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物理防治病虫害的技术还挺有趣的,摘录一些供大家阅读。
《吕氏春秋·不屈》中记载“五耕五耨,必审以尽。
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
也就是古法强调深耕来治虫,如“霜降到立冬,翻地冻虫虫”这样农谚。
《种艺必用》、《陈勇农书》、《沈氏农书》中都认识到了杂草会“蠢耗”养分和害虫越冬和生息场所。
针对蝗虫,着重通过控制田中的水层高低,让蝗虫尽量在低洼积水繁殖,至今仍然是有效的措施。
《吕氏春秋·不屈》、《四月月令》、《齐民要术》、《种树书》都介绍了种植时间的重要性,都是根据虫害的繁殖生长时间做结合种植,或者通过砍伐竹木破坏虫害生长环境。
还有通过浸水、加温、雪水冷冻等等手段改变重载的温度以求最佳的播种温度。
至于套种、轮作等复合种植体系的记载就更多了,至今还在大量沿袭。
文中提到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蒋高明教授在山东的试验地,坚持“六不用”: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和转基因技术。
乡土中国的七十年变迁温铁军演讲稿
乡土中国的七十年变迁温铁军演讲稿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来到清华,给同学们作演讲。
今天我想跟同学谈一谈乡土中国的问题。
也许有人认为这些东西离你们比较远,但是,我们知道,当我们看见一些别的国家正走向工业化、城市化时,不禁感叹他们和中国原来还有这么多相似之处。
其实,几乎每一次重大事件发生后,总会引起很多思考和讨论。
十年前,人类开始步入信息化时代,而我觉得如果没有另外的思维方式介入的话,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或停滞,因此中国最终还需要“再工业化”。
那么什么叫“再工业化”呢?就是必须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即由消耗资源与劳动力转向依靠创新,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进行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把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到50%-60%左右。
所谓再工业化,其意义就在于解决资源枯竭的问题,并且带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升级换代。
乡土中国是一个很奇怪的社会结构,它又封闭,又分散;又顽固,又开放;又保守,又先进;它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包含着某种普遍性;它在历史上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又在近代被迫接受着强加给它的各种命运。
中国长期的农业生产导致了农村社区的相互交往是极端困难的。
小规模的熟人圈子里自给自足式的贸易和联系方式是唯一的选择。
村庄是家庭的扩展,家庭是村庄的扩展,村庄又是更广阔的共同体的扩展。
村庄通过血缘关系网络凝聚在一起,同时,它又是这个庞大的共同体中最脆弱的环节,随时都可能瓦解。
中国在文化上有两种根本对立的态度:一方面主张要保存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反对任何外来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却用坚船利炮轰开国门,以开放促改革,推动中国迅速迈向现代化。
应该承认,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中国现在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而且未来的增长潜力无穷。
我们可以说世界上只有两个现代社会,一个是西欧,一个是中国。
这样一个观点在中国大陆已经深入人心,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采纳。
所以我们希望在21世纪初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得中国真正融入世界,使得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与世界接轨。
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引言温铁军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推动者之一”。
他曾多次谈到农村经济问题,并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学习温铁军谈三农问题时的一些见解。
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指中国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综合体。
在中国,农民人口占据了绝大部分人口,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这就导致了很多农村经济问题,例如农村贫困、土地问题、劳动力流失、环境污染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一直在努力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温铁军的观点温铁军在多次公开场合谈到农村经济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他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加强土地制度改革温铁军认为,土地问题是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他认为,当前土地制度需要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具体而言,应该加强土地承包制度和流转制度改革,使农民可以更好地利用自己的土地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温铁军认为,农村金融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他提出,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建设起一整套覆盖城乡的金融服务体系。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使农村居民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贷款、理财等金融服务。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针对当前农村经济遇到的困境,温铁军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这个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通过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提升人才质量、挖掘乡愁文化和保护生态环境,来加速农村的发展和繁荣。
结论综上所述,温铁军谈三农问题的核心观点是: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我们应该在当前的政府政策和措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道路,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好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生态文明战略下的乡村振兴——首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的发言
Rural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 strateg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peech at The First World Conference
on Rural Revival
作者: 温铁军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083
出版物刊名: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摘要:目前,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在国家战略层面和学界研究领域的关注度较高,借助世界乡村复兴大会召开的契机,我们将其放在一起探究,既然人们对会议的议题存疑,那我们就借机答疑.
我们现在的最大使命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主要内涵就是乡村复兴.
因为我国的农业是一种"三生"农业,也即上万年以来人们都是以一定的生态条件来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以及为了维持这种生活方式而开展的农业生产.我国的农业从来不是孤立的,不能就农业谈农业,并且自有农民这个名称以来就是"三生合一"的.由此,从理解大会的意义来看,乡村复兴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铁军:农大演讲
2011年11月19日
21:41
中国三农问题与三治问题——全球危机代价转移与草根社会承载
一、成本转嫁论
一个象限的正收益必然对应另一象限的成本(成本的转移)。
将收益过程的成本向外转移到资源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破坏的成本将转移给全人类,不论你高低贵贱。
过多占有收益必将平等地承受成本带来的代价。
举例1、经济结构高度化的现代化==>贫富差别越大,金融服务业<------->农业,1900卡路里提高到2100卡路里时中国有7%贫困人口,美国有19%贫困人口。
此外还有香港。
举例2、最大民主国家也是很贫困的国家,印度,政治现代化---->贫困。
举例3、新千年计划,按计划完成任务指标的只有中国,被称为good boy,而那些不完成任务国家不断地敲打中国。
和世界各国的比较,中国的贡献。
二、全球危机发生内因:债务危机与军事增强
(一)债务危机
2009年全球政府债务36万多亿美元,发达国家占3/4,其中美国占比约1/2,全球600万亿美元的衍生品交易总量全球军事开支美国占1/2.
双寡头==>重新瓜分,美国表现为马歇尔计划,苏联则向中国等东亚社会主义国家==>产业大转移。
美国产业转移提供生产设备。
(二)军事增强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不在兑换黄金之后,货币发行的依据是什么==>政治强权,美元币值严重高估,却能继续维持国际货币地位源于==>军事力量
单寡头==>美国衍生品出台,成为衍生品的交易大国。
在增发货币上的投机领域。
当今资本主义是金融资本,这是一种(客观结果)。
举例,中国开始货币化、资本化的时间==>1992年取消票证供应,而之前的货币不是货币,只是凭证。
1992年之后,货币增长呈陡峭增长趋势;资本化几乎和货币化同时进行,出现了3个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都是吸纳大量资本的场所。
三、人类制造的代价最高昂的异化物是与资本结合的政府
数据1表格,2009年全球政府债务最高的10个国家: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加拿大、中国(公共债务934.5(10亿美元)、占GDP比18.8%,人均债务701美元)、西班牙、印度。
数据2,1994年人民币汇率下跌百分之五十一点多,接近五十二,国企大下岗(待岗)三四千万,占就业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多点多。
财政占比仅为百分之十一点多。
出现了高校高收费,医疗私有化,表现出了社会公共品的私有化。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客观的必然态势,三农问题三治问题在那时总爆发。
(一)异化物之资本
经济危机在城里,缘于资本越集中其内生风险越集中。
风险是一定会爆发,而为什么在城市而不在农村==>农村是劳动力池,而劳动力本身不聚集风险。
而是资本聚集风险。
城市出现风险,如何转嫁,转嫁成功是软着陆,不成功是硬着陆(hard landing)
1、制度派生论:任何制度安排,都不过是宏观环境制约下要素结构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前提。
制度变迁是有成本的。
2009出版的《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
2、三要素的净流出(劳动力、土地、资金)==>衰败,影响的是经济基础。
(二)异化物之政府
现代化==>高成本,分散小农经济==>交易费用高==>皇权不下县。
90年代三治问题爆发,==>没有钱。
现在政治化的成本很高。
美国:产业转出,新自由主义,(领袖难题)北朝鲜的困难源于现代化,的石油供给出问题。
上去难跳下来更难。
三农问题不是农村的问题而是成本转嫁的结果
四、发展中国家无论左右都因资本稀缺和政府负债而亲资本
三农问题时农业外部环境的问题,不是农业的问题。
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农业安全问题、农业问题
1993年三大赤字,财政赤字、银行赤字、外汇储备赤字==>1994年的一系列问题==>农业问题
94-97年外需拉动,对外依存度高。
97爆发亚洲金融风暴,98年生产过剩是一般资本主义内生矛盾的表现。
马宏、林毅夫==>启动新农村建设,利用国债投资。
==>以人为本取代以资本为本,三农问题成为重中之重。
实质是资本过剩,1999年走过资本缺乏,资本过剩,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05年3万亿惠农、08年汶川2万亿、09年危机4万亿。
进行大规模的国债投资,效果明显95%农村实现五通,公共品的供给,如公共医疗的好处。
五、草根社会承载
(一)草根社会如何承载风险
09年金融危机,2500多万的失业,是如何化解风险的?成功实现风险软着陆,==>家电三下乡。
1、问题提出:国债投资,连续十三年的国债投资是国有部门的垄断,债市未来的税收转化,即便如此,这种投资很难由私有部门承担。
2、警惕:大量资本投资,过多地占用农民土地。
一个是农民可依存资源越来越小,一个是产业的扩张。
(二)小农经济——中国农村经济学
小农经济内生循环特性,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不是国外的工人阶级相类似。
小农经济是风险厌恶型的经济,土地是无险资产。
土地无风险。
地缘关系了产权边界。
小农经济组合要素,村内资源组合投资。
低成本是小村的优势,农村工业化收益大于城市工业化收益。
警惕:村社理性破坏、农户理性破坏导致内生优势的丧失。
六、提问
(一)流转问题
实质是福特主义大生产集中==>世界上,该逻辑成功的案例还没有找到。
大农场国家原住民占比少的国家
??古典经济学关于农业的分类。
大农场农业、宗主国小农场、东亚小农社会(日韩)(二)流转后风险还能不能转嫁
不能转嫁,我国工业化免费的午餐来源于农村的土地革命,集体化。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从中国的土改研究起,尊重客观事实。
(三)合作金融
一般的结算汇总,降低交易成本,在软件上还是可以保证资金的供应。
(四)乡村复兴
乡村复兴和乡土知识的开掘。
生态文明是多样性的。
当前,农村已经承担了过量的风险,世界原本是多元化,如果由于激进地追求同一时,容易导致一元论最后派生出法西斯化。
追求内在多元化的乡土文明,寻求乡村重建,社区大学。
包容乡土社会。
这是一块大的系统,包括农村合作社、农协、大学生支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