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学课程设计
金属工艺学课程设计
金属工艺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金属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包括金属的性质、分类及应用。
2. 使学生了解金属的加工方法,如铸造、锻造、焊接等,并理解其工艺特点及适用范围。
3. 帮助学生掌握金属材料的检测与评定方法,了解金属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性能变化。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金属工艺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金属加工方法制作简单金属制品的技能,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进行金属材料检测与评定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金属工艺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培养学生尊重工匠精神,认识到金属工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关注金属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环保意识,形成绿色发展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金属工艺学的基本知识,具备制作简单金属制品的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金属工艺学基本概念:包括金属的晶体结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涉及教材第一章内容。
- 金属的性质与分类- 金属的晶体结构与性能关系2. 金属加工方法:介绍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等加工工艺,涉及教材第二章内容。
- 铸造工艺及其特点- 锻造工艺及其特点- 焊接工艺及其特点- 热处理工艺及其作用3. 金属材料的检测与评定:学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化学成分、金相组织等方面的检测方法,涉及教材第三章内容。
-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金相组织观察技术4. 实践操作: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安排以下实践项目,涉及教材第四章内容。
(完整版)工艺设计毕业课程设计
第一章产品及工艺路线的介绍1.1 产品名称、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1.1.1 产品名称中文名:2-氨基-5-氯二苯甲酮俗名:氨基酮化学名:2-氨基-5-氯二苯甲酮英文名:2-amino-5-chlorobenzophenone1.1.2 化学结构、分子式及分子量1.1.3 理化性质本品为黄色或壳黄色针状结晶,MP95—99℃,无臭,味苦,微溶于水,可溶于二氮甲烷,氯仿,乙醚等。
1.2还原岗位的工艺流程框图1.2.1流程图盐酸还原回收甲苯反应废水层分水弃去(三废)废铁渣压滤甲苯回收弃去(三废)残废液水洗结晶水洗废水弃去(三废)离心甩料离心母液弃去(三废)氨基酮粗品1.2.2 工艺过程将甲苯、水、异噁唑成品、盐酸依次加入到还原反应釜,开搅拌,通蒸汽加热。
再将铁粉加入,升温至95℃。
回流反应3h后停止搅拌,并迅速将废水层分去,将甲苯层通入压滤罐,将废铁渣滤除,将滤液压入水洗结晶罐,将水洗用水加入进行水洗,通蒸汽升温至60℃,保温30min后分去水层。
重复3次后,通入常温水冷却降温析晶,降至35℃时,改用冰盐水冷却,使结晶充分,降至20℃时,出料于离心机重复甩干,离心甩得的粗品经水分检测水分含量﹤8%时,送至临时存放区,待精制用。
将离心母液吸入甲苯蒸馏釜,并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甲苯回收,回收的甲苯进行下一次反应套用。
第二章物料衡算2.1 设计任务设计任务:年产 80 吨利眠宁中间体氨基车间还原工段的车间工艺设计工作日:270 天年收率:还原工段收率为 88%—90%产品规格:氨基酮:净含量≥98.5%水分≤1%根据设计任务,分别设定该工段各岗位的收率如下:还原工段:反应岗位为91.8%反应工序为93.7%压滤工序为100%水洗结晶工序为100%离心甩料工序为98%物料衡算以天计算,物料单位为千克,产品规格见下表所示,年产量×产品净含量×1000 年工作日氨基酮的日产量=2.2 设计所涉及物料的工业规格表2-1 物料衡算的物料规格表氨基酮的日产量=年产量×产品净含量×1000工作日 =294.81 kg天所以氨基酮精品的日产量为:294.81 kg天离心阶段甩出的氨基酮的量为:294.8198%=308.83 kg75%氨基酮的粗品量为: 308.8375%=411.77 kg因为精制岗位的总收率为98%,所以氨基酮的量为:308.8398%=315.13 kg 因为还原岗位的收率为93.7%,所以可由氨基酮的量求得异噁唑纯品的量为: 315.13×229.6793.7%231,68=333.401、还原反应工序(收率:93.7%)(1)、已知设计的原料投料比表2-2 还原反应的原料投料比表(2)化学反应方程式N NH2OOCl2H2O Fe phCH3CFe(OH)2Cl分子量:229.671855.85231.6891.55 Fe(OH)2+HCl→ FeCl2+ 2H2O分子量:91.55 36.46 126.76 18(3)进料量计算过程说明:在确定异噁唑的量为计算基准的基础上,根据投料比及物料规格算出各物料的投料量。
铸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案例
成果报告需以PDF格式提交,同时附上所有相关数据和图表。
报告内容
报告需包含设计思路、工艺流程、数据分析及结论等部分,要求 内容详实、逻辑清晰。
成果展示形式和内容安排建议
展示形式
鼓励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如PPT、视频等。
内容安排
建议按照设计背景、设计思路、工艺流程、数据 分析、结论与展望等顺序进行展示。
时间安排
每个小组展示时间不超过20分钟,需提前做好时 间规划。
课程设计评价标准及成绩评定方法
01
评价标准
将从设计创新性、实用性、技术 难度、报告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 评价。
02
成绩评定方法
03
优秀作品选拔
采用百分制评分,其中设计创新 性占30%、实用性占20%、技术 难度占20%、报告质量占30%。
铸造材料选择
根据零件使用要求、生产批量和成本 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铸造合金,如铸 铁、铸钢、铝合金等。
性能要求
铸造合金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收缩 性、偏析倾向小等性能,以保证铸件 质量。同时,合金成分和性能应符合 相关标准或技术条件的规定。
03
案例分析:典型铸件生产工艺设计
铸件结构分析与设计优化建议
根据评分结果,选拔出优秀作品 进行表彰和奖励。
THANKS
感谢观看
推广新技术和新材料
积极推广先进的铸造技术和新材料,如3D打印技术、高性能铸造合 金等,提高铸件的精度和性能。
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铸造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 平,为铸造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06
课程设计成果展示与评价标准
课程设计成果提交要求说明
提交时间
所有成果需在课程结束前一周内提交,逾期将不予受理。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
2.掌握常用的机械加工方法、工艺过程和工艺参数。
3.熟悉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方法和原则。
4.掌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6.具备编制简单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能力。
7.能够运用质量控制方法对机械制造过程进行监控和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增强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勤奋钻研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学的起源与发展、机械加工方法、工艺过程与参数、工艺规程编制、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等。
1.机械制造工艺学的起源与发展:介绍机械制造工艺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
2.机械加工方法:介绍常用的机械加工方法,如铸造、焊接、切削、磨削等。
3.工艺过程与参数:讲述工艺过程的组成、特点和顺序,以及工艺参数的确定方法。
4.工艺规程编制:介绍工艺规程的编制方法、原则和注意事项。
5.机械制造质量控制:讲述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讲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加工方法及其工艺参数。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材。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丰富教学手段。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一、设计目的本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机械制造的流程和工艺,并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 零件加工2. 装配调试3. 工装制作4. 数控编程5. 工艺流程分析三、零件加工1. 设计图纸及材料准备:首先根据所需零件的图纸进行材料准备,包括钢材、铝材、黄铜等。
2. 切削加工:采用车床、铣床等设备进行切削加工,根据需要进行车削、铣削等操作。
3. 焊接加工:采用气焊或电焊进行焊接加工,确保焊缝牢固。
4. 表面处理:对切割后的零件表面进行打磨或喷涂处理,以达到美观和防腐效果。
四、装配调试1. 零件清洗:对所有零部件进行清洗,确保无灰尘和油污污染。
2. 零部件组装:按照设计图纸进行零部件的组装,确保每个零部件的位置和方向正确。
3. 调试测试:对已组装完成的机器进行调试测试,确保其运行正常。
五、工装制作1. 工装设计:根据加工需要设计出相应的工装,包括夹具、刀具等。
2. 工装制造:采用数控加工设备进行工装制造,确保精度和质量。
3. 工装调试:对制造完成的工装进行调试测试,确保其能够满足加工要求。
六、数控编程1. 编写程序:根据所需零件的图纸编写程序,包括切削路径、速度等参数设置。
2. 软件操作:采用数控加工软件进行操作,将编写好的程序上传至设备中。
3. 加工调试:对上传好程序后进行加工调试,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并达到预期效果。
七、工艺流程分析1. 分析流程: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分析机械制造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2. 优化流程:通过优化流程和改进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减少成本和资源浪费。
3. 实施方案:根据分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实施具体的改进措施,并进行跟踪和评估。
八、总结通过本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学生深入了解了机械制造的流程和工艺,并提高了其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加深了对机械制造行业的认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日用化工工艺学课程设计
日用化工工艺学课程设计1. 课程背景与设计目的日用化工工艺学是化学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及相关技术。
本课程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深入了解化工原理和技术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经济合理、环保节能的日用化工生产工艺方案。
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2.1 教学内容本次日用化工工艺学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洗发水生产工艺设计2.沐浴露生产工艺设计3.牙膏生产工艺设计4.柔顺剂生产工艺设计5.空气清新剂生产工艺设计以上每种产品的生产工艺设计都应该包含以下内容:•原料的选取和配比•生产过程的流程设计和条件控制•成品质量的检验标准和方法•生产成本的估算和节约方法2.2 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在教学中,老师会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日用化工产品生产的基本原理;并且课堂后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和生产工艺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教学方案3.1 作业安排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本次课程设计组织学生独立完成以上五种日用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设计方案。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针对各种原料特性、制程条件、产品性能要求,设计出优秀的生产工艺方案。
每个学生需要提交五份设计方案,其中每种日用化工产品的方案一份。
3.2 论文撰写除了设计方案,每个学生还需要撰写一篇包含以下内容的论文:1.题目:相关日用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设计2.综述:对该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概述3.理论部分:介绍所选产品生产工艺设计中的原理和理论依据4.实验部分:描述设计方案中的实验过程和结果5.结论:分析所得实验结果,评价设计方案的优缺点6.参考文献: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3.3 实践操作为了保证课程学习效果,教学组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实验:•对所选日用化工产品进行物性表征,包括对密度、粘度、表面张力、界面张力等物理性质的测量•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制定优秀的生产工艺设计方案•带领学生参观日用化工生产企业,了解实际生产流程4. 课程评估本课程评估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日用化工产品生产工艺设计方案的评估。
阀体铸造工艺学课程设计
阀体铸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阀体铸造工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具备分析和解决阀体铸造过程中问题的能力。
1.理解阀体铸造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
2.掌握阀体铸造中的关键技术,如模具设计、铸造材料选择、铸造缺陷分析等。
3.了解阀体铸造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阀体铸造过程进行设计和优化。
5.能够使用相关设备和工具进行阀体铸造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6.具备阀体铸造工艺的初步研发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增强学生对阀体铸造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阀体铸造工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
1.阀体铸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包括铸造过程的基本概念、铸造力的作用、铸造应力与变形等。
2.阀体铸造工艺的模具设计:包括模具的结构与设计原则、模具材料的选择、模具的制造与维护等。
3.阀体铸造材料:包括铸造金属的性能、铸造合金的制备与处理、铸造材料的选用原则等。
4.阀体铸造缺陷分析与控制:包括铸造缺陷的类型、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等。
5.阀体铸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铸造过程的质量管理、质量检测与评定等。
6.阀体铸造工艺的优化与创新:包括铸造工艺的优化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等。
7.阀体铸造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包括国内外阀体铸造行业的发展状况、行业标准与政策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阀体铸造工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讨论法:学生就阀体铸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阀体铸造实例,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阀体铸造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煤化工工艺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2)
煤化工工艺学第三版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背景煤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其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十分重要。
随着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煤化工工艺学在现代化工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煤得以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煤化工工艺学》是煤化工专业的必修课,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煤化工工艺学的实际应用。
2. 课程设计目的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煤化工工艺学的原理和实际应用,掌握煤化工实验技术和计算方法。
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程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3.1 煤预处理实验通过采用煤的预处理方法,对煤进行分红、选别和粉碎等处理,将煤转化成适合于下一步实验的煤。
同时,通过实验,学生将了解煤的组成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为后续实验提供基础。
3.2 煤直接液化实验利用煤直接液化的方法,将煤在高压、高温条件下转化为液态产品,实现煤的高效利用。
本实验将涉及煤直接液化的反应机理、反应条件、反应器设计及反应产物的分析方法等。
3.3 煤气化实验通过煤气化实验,学生将了解煤在高温、高压和不同气氛下的反应特性及产物性质,学习煤气化的操作技术、原理及其在煤化工中的应用。
3.4 煤差别热分析测定通过煤的差别热分析测定,对煤的热分解特性进行研究。
学生将掌握煤的热性质和热稳定性等实验技术,了解煤在加热条件下的热分解过程、热解产物的组成及其性质等。
4. 课程设计方法本次课程设计主要采用实验实践、理论授课、文献查询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对煤化工工艺学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学生将通过实验操作、理论研究及文献查阅等方式来完成课程设计,从而加深对煤化工工艺学的理解和认识。
5. 评分标准本次课程设计的评分标准包括实验操作规范、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实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实验报告的规范性等方面的要求。
根据学生的实验成绩和实验报告综合评定,最终得出课程设计的总评分。
煤化工工艺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煤化工工艺学第三版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背景煤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资源之一,煤化工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煤化工工艺学是煤化工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本次的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对煤化学、煤的加工和转化、工艺流程以及利用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全面了解煤化工技术的核心内容。
课程设计要求本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结合煤化工工艺学课程的相关知识点,选择煤种、加工方法、反应器型号、分离装置和提纯工艺等各方面参数,设计一个符合生产实际的煤化工工艺流程。
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绿色环保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编写工艺流程图和设备流程图,并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充分体现出学生对于煤化工工艺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设计要求具体内容1.煤种:小块煤。
2.加工方法:氢化裂解法。
3.反应器型号:固定床反应器。
4.分离装置:精馏塔。
5.提纯工艺:吸附分离法。
煤化工工艺流程本次设计的煤化工工艺流程如下:1.煤样选取选取小块煤作为原料。
2.煤的氢解将小块煤放入固定床反应器中,加入氢气、加热并施加催化剂,使小块煤发生氢化反应,生成液态的产品混合物。
3.产物分离将产物混合物送入精馏塔中,通过加热和精馏的方式,将产物混合物中的杂质和低沸点物质剔除,得到高纯度的油组分。
4.提纯分离将获得的油组分通过吸附分离法(如固定床吸附器)进行进一步提纯,去除其中的杂质、有害物质和低沸点组分,得到纯净的高品质成品油。
设备流程图本次设计的设备流程图如下,详细地描述了整个工艺流程的实现过程,方便了解各部分设备的使用和工作方式。
煤样选取 -> 固定床反应器 -> 氢剂催化氢解 -> 精馏塔分离剔除杂质 -> 固定床吸附器提纯分离 -> 成品油课程设计报告本次课程设计的报告主要围绕煤化工工艺学的相关知识点展开论述,从煤的加工转化、工艺流程设计、设备选型和经济效益等几个方面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其中,在工艺流程设计中,我们结合了氢化裂解法、固定床反应器、精馏塔分离和固定床吸附器提纯分离等方面的知识点,全方面地分析了各个环节的实现和优化途径。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工艺过程和加工方法;2. 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机械加工性能及其对加工工艺的影响;3. 帮助学生理解机械制造中的精度、表面质量等关键技术指标及其控制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3. 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机械加工设备、工具和量具,进行简单零件的加工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机械制造专业,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2. 培养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节能、减排、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初中年级,具有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但对机械制造工艺学了解较少,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1.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3.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机械制造工艺基本术语、工艺过程、加工方法;2. 材料加工性能: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切削性能、热处理性能;3. 加工工艺:车削、铣削、磨削、钻孔、镗孔、刨削等加工方法及其适用范围;4. 精度与表面质量: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精度控制方法;5. 加工设备与工具:常用机械加工设备、刀具、量具的选用和使用方法;6. 零件加工: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加工顺序、工艺参数选择;7. 机械加工新技术:数控加工、激光加工、精密加工等。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基本概念、工艺过程;第二周:材料加工性能;第三周:加工工艺(车削、铣削);第四周:加工工艺(磨削、钻孔、镗孔);第五周:精度与表面质量;第六周:加工设备与工具;第七周:零件加工;第八周:机械加工新技术。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的理解与掌握,以及对机械制造流程的规划和优化能力。
本门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二、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以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相关知识为基础,通过选择适当的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机械制造工艺的原理与方法。
具体课程设计内容如下:1. 课程介绍与实践基础•介绍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熟悉实验室的设备和工具,学习基本的工艺操作和安全知识。
2. 工艺计划与流程设计•学习工艺计划的编制方法和流程设计的原则;•选择特定的机械零件,进行工艺计划与流程设计的实践。
3. 加工工艺与设备选择•学习不同加工工艺的特点和应用场景;•了解不同工艺设备的原理和技术参数;•设计合适的加工工艺与选择相应的设备进行加工实验。
4. 数控加工与自动化生产•学习数控加工的基本原理和编程方法;•了解自动化生产线的构成和工作原理;•设计数控加工程序并进行实际加工操作。
5. 工艺控制与质量管理•学习工艺过程的控制方法和质量管理的原则;•了解各种测量与检测工具的原理和应用;•进行实际的工艺控制和质量管理实验。
三、课程设计要求本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能够:1.深入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掌握工艺计划与流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原则;3.熟悉常见的加工工艺与设备,并了解其应用场景和操作要点;4.理解数控加工的原理和编程方法,并进行实际加工操作;5.能够进行工艺控制和质量管理,并运用测量与检测工具进行实践。
四、课程设计评估方式本课程设计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实验报告:学生需要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分析;2.设计方案:学生需要根据课程要求,设计机械零件的工艺计划和流程,并进行实际操作;3.课堂展示:学生需要通过课堂展示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4.课程考试:学生需要通过闭卷考试来检验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金属工艺学第六版上册课程设计
金属工艺学第六版上册课程设计一、设计背景金属工艺学是材料科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是研究各种金属材料的制备、加工和性能的学科。
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分析金属加工中的细节和规律,提高学生对金属工艺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二、设计内容2.1 研究目的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对金属工艺学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掌握以下技能:1.掌握金属加工的基本理论知识;2.熟悉常见的金属加工工艺及其特点;3.能够分析金属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4.深入学习金属加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及操作规范。
2.2 设计方案1.学生选择一个金属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介绍,包括材料特性、结构和加工性能等方面;2.学生熟悉并实践常见的金属加工工艺,例如锻造、轧制、拉拔、挤压和钣金加工等;3.学生模拟金属加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4.学生学习金属加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及操作规范,包括对金属加工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等。
2.3 设计步骤1.确定金属材料,并进行分析介绍;2.熟悉并实践常见的金属加工工艺;3.模拟金属加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4.学习金属加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及操作规范。
三、评分标准3.1 设计材料学生需要按照课程设计要求提交设计材料,包括分析介绍材料、金属加工的模拟分析结果、安全管理方案和操作规范规定等。
3.2 评分制度按照设计材料的内容和完成情况打分,其中各项打分比重如下:1.材料分析:30分;2.金属加工工艺实践:30分;3.模拟分析及解决方案:20分;4.安全管理方案及操作规范:20分。
四、时间安排4.1 课程设计时长本次课程设计计划时长为两周,具体时间安排如下:•第一周:材料分析、加工工艺实践;•第二周:模拟分析及安全管理方案与操作规范。
4.2 课程时间分配本课程的时间分配如下:•材料分析:2课时;•金属加工工艺实践:4课时;•模拟分析及解决方案:3课时;•安全管理方案及操作规范:2课时。
顶盖工艺学课程设计
顶盖工艺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顶盖工艺学的基本概念,掌握顶盖结构的设计原理和制造工艺。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顶盖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3. 学生能够运用顶盖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中顶盖的设计和制造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顶盖结构的设计,并绘制出完整的顶盖结构图。
2. 学生能够运用CAM软件对顶盖进行加工编程,掌握顶盖制造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方法。
3. 学生能够运用顶盖工艺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出合理的优化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顶盖工艺学领域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制造业前沿技术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敢于挑战传统观念,为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顶盖工艺学的基本理论、设计和制造方法。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制图和CAD/CAM软件基础,对制造业有一定了解,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顶盖工艺学概述:介绍顶盖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使学生对该课程有整体的认识。
教材章节:第一章 顶盖工艺学导论2. 顶盖结构设计原理:讲解顶盖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力学原理、材料选择、结构优化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顶盖结构设计原理3. 顶盖制造工艺:介绍顶盖的制造工艺,包括铸造、锻造、焊接、机加工等,使学生了解各种工艺的特点和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顶盖制造工艺4. 顶盖CAD/CAM技术:讲解顶盖设计中CAD和CAM软件的应用,使学生掌握顶盖结构的设计与制造方法。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 了解各种机械加工方法、机床及其适用范围;3. 熟悉金属切削机床的加工原理、切削用量和刀具材料的选择;4. 掌握机械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艺参数优化方法;5. 了解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机械零件的加工要求,制定合理的工艺方案;2. 能够运用金属切削机床进行加工操作,并解决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 能够根据加工要求选择合适的刀具、切削参数和加工顺序;4. 能够运用质量控制方法,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5. 能够了解并简单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提高机械制造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务实的学习态度,提高职业素养;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沟通、交流能力;4. 培养学生关注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具备一定的行业前瞻性;5. 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制造、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本课程旨在通过以上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今后从事机械制造及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工艺基本概念:包括机械制造工艺的定义、分类及特点,使学生了解工艺在机械制造领域的重要性。
2. 金属切削机床及其加工方法:介绍各类机床的加工原理、结构特点及应用范围,包括车床、铣床、磨床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金属切削机床与加工方法》3. 切削用量与刀具选择:讲解切削用量、刀具材料及刀具角度的选择原则,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
- 教材章节:第三章《切削用量与刀具》4.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及质量控制:分析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介绍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加工误差分析、工艺参数优化等。
- 教材章节:第四章《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及其控制》5. 先进制造技术:介绍数控加工、激光加工、精密加工等先进制造技术,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创新能力。
金属工艺课程设计
金属工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工艺的基本概念,掌握金属的特性、分类及应用。
2. 使学生掌握金属加工的基本方法,如铸造、锻造、焊接等,并了解各种加工技术的优缺点。
3. 帮助学生了解金属工艺在日常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金属工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能够运用金属工艺进行简单创作。
3.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会在金属工艺制作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金属工艺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态度,认识到金属工艺的价值和意义。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和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对金属工艺有一定的好奇心,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同时,注重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金属基础知识:- 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分类- 金属在日常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应用2. 金属加工工艺:- 铸造、锻造、焊接等基本加工方法- 各类加工工艺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及实际操作技巧- 金属加工过程中的安全知识及注意事项3. 金属工艺创作与实践:- 创意设计方法与步骤- 金属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及技巧- 团队合作完成金属工艺作品的实践体验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金属基础知识学习,了解金属的特性和应用第二周:金属加工工艺学习,掌握基本加工方法及其优缺点第三周:金属工艺创作与实践,进行创意设计及实际操作第四周:总结与评价,展示作品,交流经验,提高技能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章节:第一章:金属基础知识第二章:金属加工工艺第三章:金属工艺创作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工艺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工艺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工艺设计的基本概念,包括设计流程、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
2. 学生能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和适用范围,并能结合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3. 学生能掌握工艺设计中常用的技术术语和评价指标,为后续设计实践打下基础。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工艺设计项目。
2. 学生能运用绘图软件或手工绘图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形成清晰的设计图纸。
3. 学生能在团队协作中发挥自己的专长,与他人共同完成复杂的工艺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工艺设计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保,将绿色设计理念融入工艺设计实践中。
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尊重他人意见,善于倾听和表达。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初中生,学生具有一定的手工制作能力和想象力,但缺乏系统的工艺设计知识和实践经验。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充分展示自己的设计才华。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工艺设计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工艺设计基本概念:包括工艺设计的定义、分类、设计流程和原则。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工艺设计概述- 内容安排:讲解工艺设计的起源、发展及基本概念,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工艺设计的实际应用。
2. 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介绍不同材料的特性、用途及适用范围。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工艺材料的选择- 内容安排:对比分析各类工艺材料,指导学生根据设计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3. 工艺设计方法与技巧:讲解工艺设计中的常用方法、技巧和评价标准。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工艺设计方法与技巧- 内容安排:介绍工艺设计的基本方法,如草图、模型制作等,并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设计技巧。
化工工艺学课程设计书
化工工艺学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化工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化工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化工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用工艺流程。
•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工反应器及其操作条件优化。
•熟悉化工过程中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原理。
•学习化工过程中的物质传递、热量传递和压力传递的基本原理。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化工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简单的化工流程、计算反应器参数等。
•具备化工过程模拟和优化能力,能够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工艺模拟。
•具备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进行化工实验并分析实验数据。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工行业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化工工艺学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追求,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化工工艺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化工工艺学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化工过程中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原理。
2.化工反应器及其操作条件优化:包括不同类型的化工反应器及其特点,反应器操作条件的优化方法。
3.物质传递:包括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传递速率和阻力的概念,以及物质传递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对传递速率的影响。
4.热量传递:包括热量传递的基本原理、传递速率和阻力的概念,以及热量传递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对传递速率的影响。
5.压力传递:包括压力传递的基本原理、传递速率和阻力的概念,以及压力传递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对传递速率的影响。
6.化工实验:进行化工实验操作,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化工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工艺学》课程设计设计题目:4T/班油炸方便面车间工艺流程设计**:**学号:**********院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2015年6月目录设计计划任务书 2 摘要 31 前言 42 生产工艺流程论证 52.1工艺流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52.2油炸方便面生产工艺流程的确定 52.3 各工序的作用与生产原理 53 原辅料配方的计算164 设备的选用174.1双轴和面机174.2 喂料机174.3 复合连续压延机184.4 方块面切断分排机 1 84.5 自动包装机19 小结20 参考文献21《食品加工概论》课程设计任务书班级:食安1201姓名:叶泳指导教师:胡秋林一、课题名称:4T/班油炸方便面车间工艺流程设计二、设计依据:(一)生产规模:4T/班油炸方便面。
(二)原料情况:面粉(水分13%),其它辅料自选取。
(三)产品质量指标:质量应符合相应产品国家标准。
三、设计内容:(一)工艺流程图图纸一份(CAD或手绘)。
(二)设计说明书一份(打印稿),内容包括:前言、工艺流程确定的基本原理和依据、主要原辅料计算、主要设备原理、结论、参考文献等。
四、交稿时间:所有任务于2015.6.19完成。
摘要: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渴望从繁重的家务劳动尤其是厨房劳动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利用支配时间,方便食品由此应运而生,并日益为社会所欢迎。
方便食品具有省时、省事、体积小、节省原料、便于食用、便于携带和保存等诸多优点。
我国方便食品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进入千家万户。
方便食品是优化食品工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提高居民食品消费水平的重要措施,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方便食品、油炸方便面、工艺、设备1前言方便面,有名速食面、快餐面,是20世纪食品工业中发展速度快销量大、对人类贡献多的一种大众化的方便食品。
按生产工艺可分为:油炸方便面、着味油炸面、热风干燥面、湿面(又称LL面)、棒状干燥面、调味软面、微波干燥方便面和冷冻方便面等8种。
按风味可分为:中华面、和风面、欧风面和冷拉面及炒面等四种。
按包装方式可分为:袋装方便面和碗装、杯装方便面等两种。
它不仅具有携带和食用便捷、风味多样、价格低廉等优点,而且有着浓厚的民族个性和多姿多彩的饮食文化的特点。
随着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国内外交往的频繁,旅游和休闲行业的兴旺,抗震救灾,野外作业及军事活动等的迫切需求,市场上对于方便面的需求量必将会继续增加。
此外,农业生物工程、光机电气液一体化、食品安全卫生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方便面行业的持续发展,而方便面行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原辅料、制面机械、调味料、包装材料及容器等行业的发展,并将为食品工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 生产工艺流程的论证2.1 工艺流程设计的主要依据由于此生产车间建于武汉附近,根据市场,物价,以及多方面的考虑,决定将这个班产确定为4t。
本设计报据市场情况具有灵活性大、投入少、风险小等优点,适合油炸方便面市场的竞争状况。
本次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油炸方便面生产车间工艺流程的设计、工艺设备的布置以及厂房的设计工艺流程的设计。
设计的主要根据是:(1)工艺的合理性:既要求所设计的工艺能够正常的投入生产,生产后的产品质量稳定,可靠;(2)工艺的选择性,经济性:工艺要由先进的设备组成,以便于操作管理,在符合工艺和生产能力的条件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3)生产能力与规模;设计的生产能力4吨/班。
2.2油炸方便面生产工艺流程的确定根据上述的设计思想,结合查阅的资料,拟设计油炸方便面的生产工艺流程如下:和面→熟化→复合压延→连续压延→切丝成型→蒸煮→定量切断→油炸→风冷→包装2.3 各工序的作用与生产原理2.3.1和面和面是方便面生产的首道工序,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和面效果的好坏,对下几道工序的操作关系极大。
(1)基本原理:和面的基本原理是在面粉中加入适量的水和添加剂,通过一定时间的适当强度的搅拌,小麦面粉中的麦胶蛋白和麦谷蛋白逐渐吸水膨胀,相互粘结,形成一个连续的膜状基质,这些膜状基质相互交叉结合,形成立体状的并具有一定弹性、延伸性、粘性和可塑性的面筋网络结构。
与此同时,小麦面粉中常温下不溶的淀粉颗粒也吸水膨胀,并被面筋网络所包围,从而使没有可塑性的松散的小麦面粉变成具有可塑性、延伸性和粘弹性的湿面团,为复合压延、切条成型、蒸煮糊化准备条件,为保证产品具有良好的复水性和口感打下基础。
(2)工艺要求:加工性能良好,面粉充分均匀吸水,颗粒松散,大小均匀,色泽呈均匀肉黄色,不含“生粉”(3)具体操作:面粉中加入添加物预混1分钟,快速均匀加水,同时快速搅拌,约13分钟,再慢速搅拌3—4分钟,既形成具有加工性能的面团,有保证产品具有良好的复水性和口感。
(4)影响和面效果的因素:a)面粉质量:面粉中湿面筋的含量要求在32--34%。
湿面筋含量低或湿面筋质量差都会影响面筋网络形成,使面团的弹性、延伸性受到影响,给压延时光滑、厚薄均匀的面片形成造成困难,并且会影响成品的口感和含油量。
c) 和面加水温度及和面温度和面水温及和面温度过低,水分子动能低,蛋白质、淀粉吸水慢,面筋形成不充分。
若温度过高,易引起蛋白质变性,导致湿面筋数量减少。
因为蛋白质的最佳吸水温度在30℃。
当室温在20℃以下时,提倡用温水和面。
d)加入食盐和面时适当加入溶解食盐,不仅增味,而且能够强化面筋,改良面团加工性能。
同时食盐有防止面团酸败的作用。
通常是:蛋白质含量高,多加盐,反之少加;夏季气温高多加盐,冬季少加。
e) 加入纯碱和面时加入适量食用碱,能够增强面筋,但切忌多加。
f)和面时间和面时间长短对和面效果有很大影响。
时间过短,混合不均匀,面筋形成不充分;时间过长,面团过热,蛋白质变性,面筋数量、质量降低。
一般和面时间不少于15分钟。
硬度随温度的变化似乎比对成团的影响更为敏感,30℃与40℃的硬度相差近50%,随着温度的下降,变硬的趋势十分明显。
但对过高的面团温度由于与室温相差较大,很难在操作过程中保持,在实际生产中要求尽量保持在25-30℃之间。
另外,和面机的搅拌强度、水的质量都会影响和面效果。
(5) 设备:真空和面机2.3.2熟化熟化,俗称“醒面”,是借助时间推移进一步改善面团加工性能的过程。
(1) 主要作用:(a) 使水分进一步渗入蛋白质胶体粒子的内部,充分吸水膨胀,进一步形成面筋网络,实际是和面过程的延续。
(b) 消除面团的内应力,使面团内部结构稳定。
(c) 促进蛋白质和淀粉之间的水分自动调节,达到均质化,起到对粉粒的调质作用。
(d) 对复合压延起到均匀喂料的作用。
(2) 具体操作:将和好的面团放入一个低速搅拌的熟化盘中,在低温、低速搅拌下完成熟化。
要求熟化时间不少于10分钟。
(3) 影响熟化效果的因素:(a) 熟化时间:熟化时间的长短是影响熟化效果的主要因素。
理论上熟化时间比较长,但由于设备条件限制,通常熟化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但不应该小于10分钟。
熟化时间太短,面筋网络未充分形成,制成的面饼不耐泡,易混汤。
(b)搅拌速度:熟化工艺要求在静态下进行,但为避免面团结成大块,使喂料困难,因此改为低速搅拌。
搅拌速度以能防止结块和满足喂料为原则,通常是5----8转/分钟。
(c) 熟化温度熟化温度低于和面温度。
一般为25℃。
熟化时注意保持面团水分。
(4)设备:卧式熟化机2.3.3 复合压延简称复压,将熟化后的面团通过两道平行的压辊压成两个面片,两个面片平行重叠,通过一道压辊,即被复合成一条厚度均匀坚实的面带。
(1)主要作用:(a)将松散的面团压成细密的,达到规定要求的薄面片;(b)进一步促进面筋网络组织细密化,并使细紧的网络组织在面片中均匀分布,把淀粉颗粒包围起来,从而使面片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强度。
(2) 工艺要求:初压辊直径(mm)239 239 239 复合压辊直径(mm)299 299 299 压辊宽度(mm)215 320 530 压片厚度(mm)3-6 3-6 3-6 动力配置(kw) 3 4 7.5插面次数(次/min)外形尺寸(mm)2250×1160×1079 2450×1450×1150 2250×1700×1360 (4)设备:复合压片机,连续轧面机2.3.4 切丝成型面带高速通过一对刀辊,被切成条,通过成型器传送到成型网带上。
由于切刀速度大,成型网带速度小,两者的速度差使面条形成波浪形状,即方便面特有的形状。
(1)工艺要求:面条光滑、无并条、粗条,波纹整齐,行行之间不连接。
(2) 影响因素:(a) 面片质量面片含水过多,切丝成型后,花型塌陷堆积;含水太少,花型松散,不整齐。
若面片破边、有孔洞,则会形成断条。
面片过厚,成型后面条表面会有皱纹。
(b) 面刀质量若刀辊的齿辊啮合不够深,面条切不断,会引起并条;齿辊表面粗糙,切出的面条会有毛刺,光洁度差。
面梳压紧度不够,会使面刀齿槽中积累杂质。
成型盒内有杂质,会产生挂条。
(c) 刀辊速度与成型网带速度之比的大小。
比值过大,面条花型堆积,会导致蒸煮不透、油炸不透;比值过小,面条波浪过大、松散,会导致面饼重量不够。
此外,成型导箱前壁压力也会影响花型的蔬密。
2.3.5 蒸煮蒸煮,是在一定时间、一定温度下,通过蒸汽将面条加热蒸熟。
它实际上是淀粉糊化的过程。
糊化是淀粉颗粒在适当温度下吸水溶涨裂开,形成糊状,淀粉分子由按一定规律排列变成混乱排列,从而使酶分子容易进入分子之间,易于消化吸收。
(1)工艺要求:糊化后的淀粉会回生,即分子结构又变成β状。
因此要尽量提高蒸煮时的糊化度。
通常要求糊化度大于80%(2)具体操作:控制网带运行速度,设置蒸箱的前后蒸汽压力,保证前温、后温达到工艺要求,保证面条在一定时间达到糊化要求。
蒸箱的安装是前低后高,保证冷凝水回流,蒸汽压也是前低后高。
(3)主要作用是:在蒸箱低的一端,面条温度低,使一部分蒸汽冷凝,面条含水量增加,利于糊化。
在蒸箱高的一端,蒸汽量大,温度高,使面条升温,进一步提高糊化度。
(4) 影响因素:(a) 蒸面温度淀粉糊化要有适当的温度,一定时间内,蒸面温度越高,糊化度越高。
通常进面口温度在60—70℃,出口温度在95—100℃。
进口温度不宜太高,大的温度差可能超过面条表面及面筋的承受能力。
出口温度高,提高糊化度,又可蒸发一部分水分。
油温过低,面块炸不透;温度过高,面块会炸焦。
油炸分三个阶段:在低温区,面块吸热,温度升高,开始脱水;进入中温区,面块开始大量脱水,油渗入面条中;高温区面块含水已基本稳定,不再脱水,温度与油温相近。
这提高了淀粉的糊化度,使蛋白质深度变性。
(b) 油炸时间油炸时间也是影响油炸效果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