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单+论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 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 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 跃。只有经过 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 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 的;
④、 辩证否定的实质 是 “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 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 极因素。 9、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①、 群众观点 包括四个基本观点: 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 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 点。 ②、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 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 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 法。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产生了 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 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1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 感性认识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是人们
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包括感
觉、 知觉、 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
②、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 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 “钥匙 ”;
③、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④、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 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与斗争的焦点之所在。
10、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①、 规律是 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
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律具有两个 特点 :第一: 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运行着的事物本身 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 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 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 第二, 普遍性。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 事物和现象是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 作用。 1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和形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它
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
识, 包括概念、 判断、 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
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①、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
论;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
识论上的辩证法;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
答:(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 表现在: 第一: 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二: 发展新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 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形而上学 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 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 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坚持一点论。( 2)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
①、 “物质 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 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 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 反映。 ”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 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 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 重大意义 。
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坚持唯 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就是用联系的、 发展的、 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 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避 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少犯错误,取得 成功。 3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
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
定律 与 生物进化论 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对马克
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
自然科学前提。 ②、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
影响的,是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 和 19 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它们代表了 19 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 是马克思主义 的 直接理论来源 。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 意义。
(1)、 对立统一规律 即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 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 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 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 动事物发展。
( 2)它是唯物辩证法的 核心和实质 ,因为: ①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
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 题;
一、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
义与侠义之分:
①、从狭义上讲: 马克思主义 是指由马克思和 思格斯所创立的 基本理论、基本观点 和学说的体 系。
②、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 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 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 断 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 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②、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③、个人消费品实行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制 度;
④、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 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的基础;③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④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14、简述社会改革的含义及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 改革的含义 :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
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 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 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实体制进 行的改善与革新。 ②、作用: ⅰ .社会改革可以巩固 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 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ⅱ .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 社 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 准备; ⅲ.在社会经济、 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 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15、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
富; ②、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③、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 ④、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⑤、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⑦、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①、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 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②、这两对矛盾制约 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 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 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30、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 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 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
二、论述题: 32、试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 1 )物质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又为意识 所反映的一切 客观实在 ;意识 则是人脑的机能和属 性,是对物质世界的 主观反映 。( 2 )物质决定意 识,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3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 )改革开发以来,我们 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 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践证明,是 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3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说 明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 要意义。
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
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 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 ①、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
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ⅰ .意识是能
动的, 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ⅱ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 性;ⅲ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ⅳ .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 用。
7、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 ①、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
着质和量的统一;②、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 义;③、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 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④在 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 活动的正确准则, 坚持适度原则, 防止 “过 ”或“不及 ” 8、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 (群众路线的意义 ) 部分自由 发挥。
17、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两者含义: 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 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 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 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 和。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内部矛盾。在这对 矛盾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 用;上层建筑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的地 位。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 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 筑的性质; ⅱ.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 化; ③、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 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 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 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 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时候,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和社会的进步。 18、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①、 生产力 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 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②、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 四类要素 :ⅰ .独立的实体 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ⅱ . 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 测决策等; ⅲ.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ⅳ . 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19、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 盾?
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 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 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 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 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 论来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透。
13 、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 用。
( 1) 生产方式 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 料的谋得方式,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 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 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 2) 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①是 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 动物的根本标志;②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
①、人民群众 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 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②、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 决定作用 表 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 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 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 量。
1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 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 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 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 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 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 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 跃。只有经过 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 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 的;
④、 辩证否定的实质 是 “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 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 极因素。 9、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①、 群众观点 包括四个基本观点: 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 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 点。 ②、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 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 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 法。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产生了 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 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1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 感性认识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是人们
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包括感
觉、 知觉、 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
②、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 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 “钥匙 ”;
③、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④、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 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与斗争的焦点之所在。
10、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①、 规律是 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
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律具有两个 特点 :第一: 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运行着的事物本身 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 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 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 第二, 普遍性。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 事物和现象是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 作用。 1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和形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它
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
识, 包括概念、 判断、 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
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①、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
论;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
识论上的辩证法;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
答:(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 表现在: 第一: 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二: 发展新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 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形而上学 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 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 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坚持一点论。( 2)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
①、 “物质 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 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 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 反映。 ”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 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 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 重大意义 。
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坚持唯 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就是用联系的、 发展的、 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 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避 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少犯错误,取得 成功。 3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
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
定律 与 生物进化论 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对马克
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
自然科学前提。 ②、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
影响的,是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 和 19 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它们代表了 19 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 是马克思主义 的 直接理论来源 。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 意义。
(1)、 对立统一规律 即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 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 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 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 动事物发展。
( 2)它是唯物辩证法的 核心和实质 ,因为: ①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
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 题;
一、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
义与侠义之分:
①、从狭义上讲: 马克思主义 是指由马克思和 思格斯所创立的 基本理论、基本观点 和学说的体 系。
②、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 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 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 断 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 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②、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③、个人消费品实行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制 度;
④、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 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的基础;③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④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14、简述社会改革的含义及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 改革的含义 :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
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 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 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实体制进 行的改善与革新。 ②、作用: ⅰ .社会改革可以巩固 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 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ⅱ .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 社 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 准备; ⅲ.在社会经济、 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 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15、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
富; ②、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③、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 ④、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⑤、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⑦、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①、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 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②、这两对矛盾制约 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 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 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30、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 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 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
二、论述题: 32、试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 1 )物质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又为意识 所反映的一切 客观实在 ;意识 则是人脑的机能和属 性,是对物质世界的 主观反映 。( 2 )物质决定意 识,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3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 )改革开发以来,我们 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 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践证明,是 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3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说 明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 要意义。
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
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 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 ①、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
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ⅰ .意识是能
动的, 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ⅱ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 性;ⅲ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ⅳ .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 用。
7、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 ①、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
着质和量的统一;②、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 义;③、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 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④在 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 活动的正确准则, 坚持适度原则, 防止 “过 ”或“不及 ” 8、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 (群众路线的意义 ) 部分自由 发挥。
17、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两者含义: 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 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 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 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 和。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内部矛盾。在这对 矛盾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 用;上层建筑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的地 位。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 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 筑的性质; ⅱ.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 化; ③、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 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 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 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 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时候,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和社会的进步。 18、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①、 生产力 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 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②、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 四类要素 :ⅰ .独立的实体 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ⅱ . 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 测决策等; ⅲ.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ⅳ . 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19、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 盾?
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 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 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 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 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 论来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透。
13 、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 用。
( 1) 生产方式 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 料的谋得方式,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 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 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 2) 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①是 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 动物的根本标志;②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
①、人民群众 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 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②、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 决定作用 表 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 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 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 量。
1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 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 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 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 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 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