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最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称呼最难
孔秀祥
一、关于称谓的研究
称谓研究已经引起学界相当的重视,称谓研究者有语言学家(社会语言学家,结构语言学家)、社会学家、交际学家(公关学者)等。由此形成了对称谓研究的多侧面、多层次的态势,成果迭出。有称谓的搜集、整理,这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人做了,如《尔雅•释亲》、《太平御览•宗亲部》、《图书集成•家范典》、清梁章钜《称谓录》、郑珍《亲属记》、翟灏《通俗编》、钱大昕《恒言录》、郑懿行《证俗文》、张慎仪《广释亲》。(王秉钦,p143-144) 对称谓与称呼还有历时的研究。《孟子·告子下》:“先生将何之?”这里的“先生”指有学问的年长者。赵歧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这里突出了年长之意。焦循《孟子正义》引《战国策》的注说:“先生,长老先己以生者也。”指出“先生”的最初意思是先于自己出生。后来,学生称老师为先生,大概是出于同一语源。(赵克勤,p47)。后来“先生”由称老师而转为其他受尊敬者,进而作为一般男性的通称。现在女性称自己的丈夫为“先生”,在语义上已经远远超出语源的范围了。但作为称呼,先生的各个意义之间却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称谓的收集和梳理,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但只停留在收集材料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费孝通在30年代就批评过国外一些研究汉语亲属称谓的文章,只是罗列了一大堆亲属关系名词,而不加以说明使用的条件,这类研究不足以表明使用称呼的社会意义。赵元任《汉语称谓》,已经开始尝试对称谓语进行科学的分类,强调将面对面交谈时使用的直接称呼与他人的间接称呼语、口头用语与书面用语区别开来。这篇论文对整个汉语称谓系统作了极其详尽的描述。遆永顺的《称呼语及其使用》指出了“称呼”与“称谓”两个术语的区别。(祝畹瑾,1990)
对称谓语的分类还有:
按交际双方的关系分:亲属称谓、社会称谓;
按被指称的对象分:对称、自称、他称;
按被指称对象是否在场分:面称、背称、叙称;
按被指称对象数量分:单称、合称;
按称谓本身适应的时间分:通称、别称;
按称谓表达的感情评介色彩分:褒称、誉称、尊称、美称、爱称、昵称、雅称、婉称;贬称、讥称、戏称、卑称、蔑称;兼称、代称、喻称;
从语义结构上看,称呼基本可分为6类:
1、名,或姓+名,包括各种昵称、爱称、贬称、尊称、戏称等,中在姓或名的前或后
加某些词缀,如,老李、小王、张老、许公;再如某人姓李名明,可称呼:小李、
小明、阿明、明明,等等。
2、亲属称谓,包括由亲属称谓加其他词素构成的称呼。
3、表示身份的名称,如先生、女士、小姐、老师、博士、教授等。
4、标志职业和/或职务的名称,如司机、经理、师傅、书记、大夫、护士、民警、主任
及各级、各类“长”等。
5、某些等义于名词的词汇形式,如“穿红毛衣的”、“孩子他爷”、“他大姨”等,及各
种绰号,如“煤球”、“豆芽菜”、“胖墩”等。
6、零称呼。(卫志强)
仅仅对称谓和称呼系统进行整理、分类还是远远不够的,对称呼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探讨称呼使用的规律,以解决交际中的称呼难题。
祝畹瑾的称呼图是在这个方向上的一个努力,它给人们一个启示,就是用图示来揭示称呼的一般操作过程。但在社会关系激烈动荡的今天,汉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在激烈的变化之中,人的交际观念、社会观念都在变化之中,传统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在冲撞之中,如何让自己选择一个合适于交际场合的称呼,实在是一种冒险,一种艺术。交际中的称呼更是一种冒险。
二、称呼的交际意义
1、称呼是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
称呼是交际信道建立的一个重要环节,用时髦的话说就是“信道初始化的手段”。在多人交际环境下,如果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交际对象进行会话,用针对该交际对象的称呼就可以方便建立交际信道,当然也可以用其他的如说话时的姿态、手势、眼神等来建立特定的交际信道。称呼是信道初始化的有效而且常用手段。
称呼是言语交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称呼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说话者总是既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辈份,又要考虑跟自己的亲疏、感情深浅,及说话场合等因素选择恰当的称呼。不同的称呼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思想感情。言语交往所要表达的许多意义,往往不是通过语句,而是通过称呼表达出来的。听话者在听到对方对自己的不同的称呼或不用称呼时,会进行某种推测,说话者的意图和目的,从而在心理上作好了进一步交谈的思想准备。恰当的称呼是使言语交往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不恰当的称呼会使言语交往发生障碍,造成不快,或留下某种印象,给以后的交往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称呼是一个敏感的语项,其敏感程度并不亚于命令句和祈使句的差别。(卫志强)称呼有两种通常同时体现的功能的载体:呼唤或招呼功能和评价描述功能。在扩展的陈述性话语里,称呼往往是进入主题或转题的一个标志。在一次言语行为过程中,某个称呼可能具有一项或数项功能。(卫志强)
2、称呼还具有一般的表达功能
语言交际离不开称呼与称谓,同时这些人际关系、交际方式、感情表现也积淀在这一语言的特殊组成成分中,所以选择称谓与称呼不光要考虑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交际场合,还得掂量情感因素,称呼与称谓还可以用在非称呼的场合。即越出表现人际、交际的圈子而承担其他词语的表达功能。
美国语言学家罗杰·布朗指出:“有时某个代词的选择明显违反集团规范及说话者平时的习惯。这表明说话者的某种情感或态度,就好比两人之间的称呼变动一定意味着他们相互之间态度的变化。”欧文·特里普则认为:“对于具有特定的地位的对象,如果有一个公认的正规称呼,则任何偏离都是一种信息。”(卫志强)
吴宓深夜行于昆明街道上,受到哨兵喝问时,他大声回答:“我是泾阳教授吴宓。”文革后期吴宓饱受迫害时也不断地说:“我要喝水,我要吃饭……我是吴宓教授……”,“教授”二字于吴宓不是一种荣誉,而是他存在的意义之所在,是他的人格与尊严的标记。(徐葆耕,P20)
“尔”“汝”和“君”“子”,在古代汉语中都用为第二人你,“尔”“汝”是正式的第二人称代词,但一般只用于上对下,尊对卑。《论语》里凡孔子用“尔”“汝”的地方,几乎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