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增长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增长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
经济增长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以计划为主体、市场为辅助的经济管理体制。

这种制度下,经济增长旨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追求社会公平和全面发展。

首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

通过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能够避免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私人垄断和剥削现象,保障了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这种公有制下的经济管理体制,可以更好地调动和组织社会资源,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其次,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注重以人为本,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有机结合。

在这种制度下,经济增长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更注重人民群众的整体福祉。

通过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此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经济增长更加稳健可靠。

在市场经济中,往往存在着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可以有效地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的统一,确保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增长密
不可分。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注重
人民福祉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摘要:一、引言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2.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3.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标三、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作用1.资源配置与优化2.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3.宏观经济稳定与增长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规律1.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2.内外需平衡与发展3.企业竞争力与创新能力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1.产能过剩与结构调整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贫困与共同富裕六、结论正文: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引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于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掌握经济命脉,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标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优先保障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三、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作用1.资源配置与优化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国家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2.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遵循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规律,从农业国向工业化、现代化国家迈进。

通过科技创新、产业融合等手段,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全文

已售出8696件QQ网购价:¥99.00财经图库英公司打造球体树屋赌王女儿豪宅曝光第二节 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责第三节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第四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九章 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第十章 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第十一章 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第十二章 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第一节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第二节 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第三节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第十三章 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第一节 完善城市群之间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第二节 构建城市群内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第三节 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第四节 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交通条件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十四章 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第一节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第二节 增强城市创新能力第三节 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第十五章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第一节 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第二节 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第三节 改善城乡接合部环境第十六章 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一节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第二节 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第三节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理财超市热门产品更多手机看财经视频时尚资讯热血经典1.76中变版本金道累积赠金36OOO!热血1.76版 英雄合击全新1.76热血传奇乐刷银行卡刷卡终端招商【10万信用贷款】美容化妆-免费代理铺货开通蓝钻享至尊游戏体验热播流行影视经典放映厅网页QQ,我的QQ新生活!QQ游戏最大休闲游戏社区极品连载漫画 爽不死你预期收益信托产品名称11.5%正荣集团财富1号预约11%盘锦辽滨鑫诚预约10%新外交领馆建设4号预约8.5%金丰1401期2号预约现金宝收益超活期存款8倍券商集合理财专场:收益高 预期超10%热播视频直降酷派 8750 3G手机(绅士黑)TD-SCDMA/...已优惠¥200.0京东价:¥999立即抢购杭州楼盘降价30%内幕疑精神病旅客袭击航班北京市区房价肯定要降导游骂游客比卖淫可耻第十七章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第一节 创新规划理念第二节 完善规划程序第三节 强化规划管控第四节 严格建筑质量管理第十八章 推动新型城市建设第一节 加快绿色城市建设第二节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第三节 注重人文城市建设第十九章 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第一节 完善城市治理结构第二节 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节 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四节 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第六篇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第二十章 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第一节 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第二节 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第二十一章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一节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第二节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第三节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第二十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节 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第三节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第二十三章 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第二十四章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第二十五章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第二十六章 健全城镇住房制度第二十七章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第八篇 规划实施第二十八章 加强组织协调第二十九章 强化政策统筹第三十章 开展试点示范第三十一章 健全监测评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整理版)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整理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经济师辅导初级经济基础知识

经济师辅导初级经济基础知识
B.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
C.满足物质生产部门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D.设立社会保障基金
E.建立社会后备基金
[答案]ABDE
(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①国家财政收支。
②银行信贷,信贷作为社会主义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手段,有两个方面:一是存贷款活动本身,二是差别利率。
③劳务费用的支付
④价格体系。
【例题1多选题】(2003、2004年)下列各项中,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途径的是()。
3.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总的说来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和消费,使积累基金要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要能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
(1)积累基金
积累基金由扩大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三部分构成。在积累基金中,扩大生产基金是最主要的部分。
(2)消费基金
分为社会消费基金(国家管理基金、文教卫生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基金)
【例题单选题】(2003、2004年)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积累基金是由几个部分构成的,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积累基金的是()。
A.价格体系
B.国家财政收支
C.工业企业向职工发放奖金
D.银行信贷
E.服务行业的企业支付职工工资
[答案]ABDE
【例题2多选题】(2007年)下列各项中,属于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途径的有()。
A.生产企业提留生产发展基金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政治经济学
1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本章重点
➢ 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 ➢ 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 ➢ 经济发展要走依靠科技进步的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 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 改善生态环境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一般是通过经济增长率来度量 的,多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值等综 合性经济指标的增长率来表示。
对我国来说,保持经济较快的发展速度是十分必要的, 它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要有较快的速度,而且应该 是平稳较快,可持续的发展,避免经济发展速度的大 起大落。
政治经济学
9
第二节 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的主导战略决策。
• 创新型国家即依靠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而形成强大经 济实力和竞争优势的国家。
•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 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加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 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是国 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基础地位。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业在国民经 济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①推进西部大开发②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③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⑤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⑥在区域经济 发展方面,还要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教材:政治经济学 张维达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材:政治经济学 张维达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经济运行
第八章 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 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九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制度
市场和供求
市场和价格
市场竞争
市场体系
市场秩序和市场组织
第十章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规律
第三章 货币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职能和货币形式
货币流通规律和通货膨胀
信用
经济制度
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主义积累和两极分化
第五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化
自由竞争资本济学 张维达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6月版 2003年2月第10次印刷
目录
导论
商品经济
第一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第一节 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
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不逾越性
第二章 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第十二章 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经济发展
第十三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的周期性
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经济学第十三章产业结构及其政策PPT课件

产业经济学第十三章产业结构及其政策PPT课件
8
产业及产业结构
二、产业结构
(一)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系统 产业结构:指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
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数量比例关系。 分析产业间的数量比较关系主要使用两类指标: 投入指标:各产业就业人数及其所占比重、各产业资本额及
其所占比重。 产出指标:各产业GDP及其在全部GDP中所占比重。 各产业前后同类指标的比较,可以反映各具产业的经济效益
在服务业方面,无论是产值的相对比重还是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与工业部门一样,具有上升的趋向。但在上升的速度上却与工业部门 不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要大于产值相对比重。在服务业内部,各产 业部门的发展也是不同的,如教育、科研和政府行政部门在劳动力的 占用上显示出其比重是上升的。
12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三、霍夫曼定律
产业结构演进的目标是不断地高级化,而高 级化的基础则是结构的合理化。
22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也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
关于判断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目前常见的主要是 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考察,即 ⑴ 与“标准结构”的差异; ⑵ 对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⑶ 产业间均衡的比例关系; ⑷ 对资源的合理使用;⑸ 可持续发展。
配第—克拉克定律可以表达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 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 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11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二、库兹涅茨法则 农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无论在产值结构方面还是在劳动力结构
方面,都处于不断的下降之中;
工业部门的产值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是趋向上升的,但 其上升的速度则不一致。与产值的相对比重相比,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显得基本稳定或上升相当缓慢。在工业和制造业内部,新兴产业部门 无论是产值的结构比重还是劳动力的结构比例,都处于上升的阶段。 而传统的产业部门则均有下降的趋向;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课后习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篇导论(P1~P4)第一章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性(P1~P2)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2~P4)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P4)第二篇利益主体(P4~P11)第四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P4~P7)第五章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P7~P8)第六章公有制的实现形式(P8~P9)第七章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P9~P11)第三篇市场环境(P11~P15)第八章现代市场体系(P11~P12)第九章现代市场的培育与管理(P12~P14)第十章国内市场国际化与国际竞争(P14~P15)第四篇增长与发展(P15~P23)第十一章经济增长和科学发展方式(P15~P17)第十二章推进经济现代化(P17~P18)第十三章走可持续发展之路(P19)第十四章经济国际化(P19~P20)第十五章公有制企业及其发展(P20~P21)第十六章繁荣农村经济(P21~P23)第五篇分配与消费(P23~P27)第十七章国民收入的分配(P23~P24)第十八章贯彻按劳分配原则(P24~P25)第十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要素分配”(P25~P26)第二十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P26~27)第六篇宏观调控(P27~P30)第二十一章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P27~P28)第二十二章宏观调控的主体与基本手段(P28~P29)第二十三章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P29~P30)第七篇前景(P30~P32)第二十四章努力实现光辉的前景(P30~P32)第一篇导论第一章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性一、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证明,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彻底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走上独立自主、民主自由、文明富强的道路。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必然性。

从国内看:到二十世纪上半叶,首先,在经济条件方面,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已经有了矿山、铁路、航运、制造、轻工、供电、供水、邮政、金融等大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形式的产业,初步具备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生产力物质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9.03.05•【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本届政府依法履职第一年。

我国发展面临多年少有的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总量突破90万亿元。

经济增速与用电、货运等实物量指标相匹配。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

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比较充分就业至关重要。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进一步增强。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60%,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快于一般工业,农业再获丰收。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1%。

质量和效益继续提升。

——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

嫦娥四号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问世。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日均新设企业超过1.8万户,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亿户。

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中国发展新优势。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国务院及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

重点领域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加大,营商环境国际排名大幅上升。

对外开放全方位扩大,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要进展。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海南自贸试验区启动建设。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PPT免费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PPT免费
社会进步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 ,保障人民基本权利,促进社会公平 正义。
社会进步历程及现状
历程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在 不同程度上实现了社会进步。
现状
当前,全球各国都在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进步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发达国家在经济、 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而发展中国家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贫困、教育落后、公共卫生问题等。同时 ,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也对社会进步提出了新的挑战。
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等领域的 繁荣,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旅游经济
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业,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吸 引游客前来消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交流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强化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 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加强与国际组织、多边金融机构等的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 升国际话语权。
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 化
深化国际贸易和投资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便利化,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稳定增长。
06
未来展望与策略建议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
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未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可能受到一定挑战 ,但长期趋势仍将朝着更加紧密的方向发展。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经济 发展注入新动力。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原理 自考速成笔记旧版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原理 自考速成笔记旧版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第四节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第一节物质资料生产第二节社会生产力第三节社会生产关系第四节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第五节经济规律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第一节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产业结构第三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第四章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第一节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第二节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第三节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第四节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创造第五节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六节货币的产生和职能第七节价值规律第五章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第一节资源配置方式第二节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第三节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第四节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嗣度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第二节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四节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第五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第六节资本积累第七章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一节资本的循环第二节资本的周转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第八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第四节资本主义地租第五节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第九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二节垄断在经济生活中的统治地位第三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十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对外经济扩展第二节垄断资本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第三节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第四节当代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第十一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第二节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第三节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历史过程第三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三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二节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容和实现形式第三节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第四节非公有制经济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第二节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制度第三节多种分配方式的调节和理顺分配关系第四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第四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节我国的渐进式改革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第一节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地位第二节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第三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十七章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市场第一节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第三节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第一节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第二节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第三节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十九章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第一节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及调控体系第二节宏观调控的任务与目标第三节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第四节宏观调控政策第五篇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第二十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增长速度第二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第三节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第一节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现代化第二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第四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十二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第四节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1.1.经济学的出现是在(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2.经济学最初是指(A)A.对奴隶制的家庭管理B.时国民经济的管理C.对社会经济的管理D.对商品经济的管理1.3.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在(B)A.16世纪初B.17世纪初C.18世纪初D.19世纪初1.4.政治经济学最初研究的内容是(C)A.家庭管理经济B.庄园经济C.国民经济D.商品经济1.5.我国现在将政治经济学作为(A)A.理论经济学科B.应用经济学科C.管理经济学科D.技术经济学科1.6.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D)A.古典政治经济学B.庸俗政治经济学C.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D.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1.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是(B)A.劳动价值论B。

第十三章产业结构

第十三章产业结构

6.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初期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
起着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
中期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
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
后期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后期对经济发展
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
7.按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法
劳动集约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的依赖
度较大的产业 资本集约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资本的依赖度 较大的产业 技术集约型产业也称为知识集约型产业----在其生产 过程中对技术的依赖度较大的产业

(二)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库兹涅茨产业结构论是指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各产业间 分布结构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的学说,由美国经济学家西 蒙· 库兹涅茨在1941年的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中就阐 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间的重要联系。 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第一次、 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分别称为“农业部门”、“工业部 门”、“服务部门”,根据10多个国家国民收入和劳动力 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大量统计数据,从时间系列分析和横 截面分析中得出如下结论
第三阶段
电力、汽车、化工和钢铁 工业 汽车、石油、钢铁和耐用 消费品工业 信息产业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第四节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
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 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主要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过程 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过程。
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比 (2)需求收入弹性基准是指将那些随着收入增长, 需求增长幅度最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 高收入弹性的产业部门,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 前景,而广阔的市场正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先决条 件。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式
积累率 × 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 经济增长率 = + 社会劳动生产力增长率 资本 — 劳动比率
(三)持续、协调的经济增长率应当 持续、 满足的要求
1.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满足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在 1.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满足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在 总量上的基本平衡; 总量上的基本平衡; 2.保持社会总产出的构成与社会总需求的构成基本适 2.保持社会总产出的构成与社会总需求的构成基本适 应; 3.保证劳动力逐步实现充分就业 保证劳动力逐步实现充分就业、 3.保证劳动力逐步实现充分就业、人均收入和人均消 费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使职工的积极性得以持久发挥; 费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使职工的积极性得以持久发挥; 4.能为生产建设积蓄力量 保持后劲,保证经济、 能为生产建设积蓄力量, 4.能为生产建设积蓄力量,保持后劲,保证经济、社 会的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会的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5.保持对外贸易收支的基本平衡 保持对外贸易收支的基本平衡; 5.保持对外贸易收支的基本平衡; 6.实现技术的不断提高 实现技术的不断提高。 6.实现技术的不断提高。
(三)影响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1.与积累率相联系的投资率的变动。 1.与积累率相联系的投资率的变动。 与积累率相联系的投资率的变动 2.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 2.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 3.经济体制本身的因素 经济体制本身的因素。 3.经济体制本身的因素。 4.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 4.技术进步、人口增长的变动和重要资源 的发现,大范围气候条件的变化, 的发现,大范围气候条件的变化,也是影 响经济波动的外生力量。 响经济波动的外生力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本章, 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经济增长 的决定因素和制约条件、 的决定因素和制约条件、我国经济增 长方式的现状及其转变、经济发展与 长方式的现状及其转变、 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增长的关系、我国的二元经济结 构及其转换、 构及其转换、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与 实质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 实质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难 点是理解经济增长、 点是理解经济增长、经济波动与通货 膨胀等的关系。 膨胀等的关系。

第十三章_区域经济政策

第十三章_区域经济政策

幻灯片1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区域经济学教程》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幻灯片2第十三章区域经济政策幻灯片3重点问题:●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政策的类型●地方政府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职能幻灯片4主要内容:●第一节区域经济政策的概念和作用●第二节区域经济政策的类型●第三节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幻灯片5第一节区域经济政策的概念和作用●一、区域经济政策的概念●(一)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内涵●1●美国学者认为:区域政策是处理“区域问题和在何处进行经济发展”中国学者认为,区域经济政策是指中央政府为推动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调控区域经济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幻灯片6第一节区域经济政策的概念和作用●归纳起来,区域政策是由政府针对区域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它的着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它的必要性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的空间配置方面的不足,它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幻灯片7第一节区域经济政策的概念和作用●●区域经济政策的两种类型●(1)超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

●超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是指区域性组织制定的涉及该组织内部成员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如美洲经济圈、欧盟、东盟经济圈等的有关政策。

超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涉及关税、货币发行、外汇管制、移民限制等多方面的政策。

幻灯片8第一节区域经济政策的概念和作用●(2)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

●国家层次主要指一国各级政府为解决各区域体系之间经济发展的关系而制定的经济政策。

●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只涉及国家内部的区域公平发展、产业合理分布和地区利益协调等,并从全国各地区的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指导性的产业、投资、科技、劳动、环保等方面的政策幻灯片9第一节区域经济政策的概念和作用●(二)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可以归纳为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高效化、分配公平化三种,即解决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使国民经济增长最快,资源的空间配置最优,区域间收入、福利、增长等方面的差别缩小。

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衡量经济增长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即GNP的 总量或人均量为尺度, 有时也采用国民收入和 社会总产值等。
二 社会再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
1、社会再生产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首先, 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发展可以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其 次,社会再生产的类型可以影响经济增长方式;再次,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也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实现条 件。
一 经济增长及其衡量标准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产品与劳务 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更多产出。它意味 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按严格 的经济分析来定义,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 地区在扣除价格因素后,通过本期(一般为一 年)比上一时期国民生产总值所增加的百分比 表现出来的商品和劳务生产能力的增加。
一 经济增长方式类型
3、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 如果从再生产 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增长,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 还有两种类型或两条道路:一是外延的扩大再 生产;一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外延的扩大再 生产,是指通过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 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技术进步,提 高资金有机构成和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来扩大 生产规模。
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要求 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第一部类和第二部 类再生产顺利发展,表现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 展。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
(1)农业和工业的协调发展。 (2)农业内部的协调发展。 (3)工业内部的协调发展。 (4)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经济增长
一 经济增长及其衡量标准 二 社会再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 三 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
2、经济效益与经济效果不同。经济效果是指人 们从事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有用成果。经济效益 是指人们对取得的经济效果进行的社会评价。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第一章:高质量发展的定义和意义1.1 高质量发展的定义及其与传统发展的区别1.2 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指引作用第二章: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2.1 经济方面的高质量发展,包括发展方式、增长速度、结构优化等2.2 社会方面的高质量发展,包括民生幸福、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2.3 生态方面的高质量发展,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等第三章: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举措3.1 创新驱动,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3.2 放宽限制,促进市场活力,推动产业发展3.3 加强制度建设,优化政策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3.4 人才引领,综合优化人才政策,加速人才培养和流动结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方向。

要通过实现创新驱动、放宽限制、加强制度建设和人才引领等举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成为世界级的经济强国。

第一章:高质量发展的定义和意义高质量发展是指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传统发展方式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规模,而高质量发展则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与低效、低质量、低成本的竞争模式有所区别。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能够推动中国迈向世界强国之列,使中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

它不仅可以为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坚实基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也可以改善民生、保障环境,提高国家竞争力。

同时,高质量发展能够对其他国家发展提供重要借鉴和参考。

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在于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使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它不仅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还有助于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互利共赢。

因此,高质量发展应该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产业结构及其优化
一、产业分类和产业结构
二、产业结构优化
三、产业的地区布局
四、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一、产业分类和产业结构
(一)产业分类 (二)产业结构
(一)产业分类 产业的含义。产业是生产某种相同属性产品的企业 的集合。产业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产业分类。是指对各产业部门的划分。产业分类方 法有多种,较为流行的有: 1、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具体内容是:第一次产业,由广 义的农业构成;第二次产业,主要的是制造业,也包括 建筑、煤气、电力、采矿等部门;第三次产业,广义的 服务业。 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1940年,在他的《经济 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首次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揭示 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 我国从1985年开始建立了第三次产业统计。我国第

(二)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含义,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 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 联结、相互制约的关系。 产业结构划分:产业结构划分是与产业分类是 一致的,主要有:三次产业结构;两大部类结构; 农轻重结构;其他结构。 产业结构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劳动力、投资 额所占比重来表示。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和形式
经济增长方式内涵:是指一个国家或 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或道路,它可分 为两种形式:粗放型和集约型。



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比较: 粗放型指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扩大资本和劳动的投入: 集约型是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 粗放型和集约型大体相当于通常说的外延式和内涵式的扩大再 生产。 根据总量生产函数分析和资本产出弹性与劳动产出弹性的计算, 可将经济增长率分解为:由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所致和由要素 生产率提高所致两部分。经济增长率可基本归结为要素(资本、 劳动)投入量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两者综 合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可以把在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量增加起 主要作用、要素生产率提高起次要作用的,称作粗放型增长方 式;把要素生产率提高起主要作用、要素投入量增加起次要作 用的,称作集约型增长方式。更简单地说,投入产出效益较低 的增长,可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投入产出效益较高的增长, 可称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有时还是互相交叉的。
产业布局任务:

1、促使地区产业及企业的适度集中, 以取得空间集聚的效益。 2.、促进地区产业和企业的适当分 散,实现空间经济的均衡发展。
(三) 产业地区布局战略选择 1、产业地区布局战略选择的理论 ——区位理论是产业布局的区位指向机制。 ——比较优势理论是决定产业布局的利益机制。 ——均衡与非均衡理论。 ——公平与效率理论。
第一、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 第二、科技进步程度及其应用; 第三、自然资源的数量和开发利用程度; 第四、制度或体制,包括产权制度、市场制度、 分配制度等; 第五、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状况。
第二节 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和形式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经济增长波动及其影响因素 四、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济增长方式
的类型。

第二,积累是否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
三、经济增长波动及其影响因素
(一) 经济波动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是相互联系的,经济增长率总 会有高低差异。但若经增长剧烈变动,这表明社会出现 了严重的了导致需求增长过猛或供给不足的因素。这种 表现为增长率大起大落的经济波动可称为失衡性波动。 失衡性波动的两种表现形式: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过度膨胀,经济过速增长;需求不足,增长率大幅度下 降。

2、标准产业分类法 联合国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 类索引》文献。标准产业分类先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个大 项,大项下分中项,中项下分小项,小项下再分细项。全部 经济活动按四个层次系统进行编码。
3、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4、两大部类的划分 两大部类的分类是马克思提出,是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 高度概括。农、轻、重和两大部类分类法突出物质产品生产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有局限性。 5、其他产业分类方法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按工业化及其发展阶段提出的分类; 按要素密集程度进行的划分;依据产业的生命周期所进行的 划分等。
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程度看, (1)产业高附加值化,即产品价值中所含剩余价值比例 大; (2) 产业高技术化; (3) 产业高集约化,即产业组织合理化,有较高的规模 经济效益; (4) 产业高加工度化。


三、产业的地区布局
(一) 产业地区布局的涵义和条件
(二) 产业地区布局的规律和任务 (三) 产业地区布局战略选择
低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高收入石油国
41
20 4
27
30 54
32
50 42
38
16 2
32
33 62
30
51 36
33
13 1
35
37 64
32
50 36
32
13 2
33
34 56
35
53 42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第173页。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 进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曹文忠、林平编制2002年10月 。
二、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二)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1、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见表和图) 不同国家三次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表
1965年 一 发展中国家 29 二 29 三 42 1973年 一 24 二 32 三 44 1980年 一 19 二 37 三 44 1986年 一 18 二 34 三 48
(二)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
1、与积累率相联系的投资率的变动。 2、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 3、 经济体制的因素。 4、技术进步、人口增长的变动和重 要资源的发现等。
四、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一)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辨析 经济增长指经济总量在数量,即产品和劳务 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 经济发展:总量的增长;结构的优化;质量 的提高。 二者的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 提,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 二者的区别: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且偏重于 数量方面;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既注重数量 更注重质量。
(二)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
缓解我国经济发展资源约束的需要; 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需要; 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的需要;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国具备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条件。
(三)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注意的问题 六个问题: 第一,努力提高“要素生产率”,这是实现经济 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 第二,在积极推进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同时,要继 续开辟适合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第三,注意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 第四,协调要素在部门、地区间的配置,优化结 构效益。 第五,防止经济增长率大的波动,使投入产出效 益稳定提高。 第六,以体制转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含义和特点 2、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和问题 3、产业结构调整原则 4、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
1、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含义和特点 战略性调整的含义。战略性调整与适应性调整
的区别。
战略性调整的特点:在世界性信息技术革命的
带动下,以信息化为重点;在新科技创新推动下,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 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理论上搞清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含 义及其决定因素。 2、搞清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的理论 。 3、学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中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第二节
经济增长及其决定因素 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一) 产业地区布局的涵义和条件
产业地区布局,是指产业各部门、各
要素、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和分布。
产业地区布局条件主要有:地理位置、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和劳动力、科学
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等。
(二) 产业地区布局的规律和任务
产业布局规律:大机器工业前,产业布局带有明显的分散 性和落后性;大机器工业时代,产业布局从分散走向集中;现 代经济条件下,产业布局同时存在聚集和分散两种趋势。集中 和规模化产生聚集效益;过高的聚集又带来诸多弊端。所以, 既要聚集,又要分散,在聚集中有分散,在分散中有聚集,是 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产业地区布局的动态规律。 产业布局政策是通过地区产业的合理布局实现空间经济的 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的统一。
因素可分为两类 一是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劳动力供给数量和质 量;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科学技术水平及其转 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状况;现有技术装备水平;资本积累 的最大可能量。 二是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 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社会有效需求总量与结构以及社 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等。
二、经济增长决定因素分析

2、产业布局战略选择的原则 ——公平与效率兼顾,以效率优先。 ——产业政策的地区倾斜与产业倾斜相结合, 以产业倾斜为重点。 ——市场配置与计划配置相结合,以市场配 置为基础。 ——从全局利益出发,尽可能发挥各地区的 相对优势。 ——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 互补、共同发展。
3、西部大开发战略
2、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以产业结构合理 化为基础,合理化和高度化是产业结 构优化的两上基点。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 从低度水平向高度水平的发展过程, 实质是产业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化、 高技术化、高集约化演进的一种趋势。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容: 从产业结构的结构比例看, 一是产业重点依次转移; 二是各种要素密集度依次转移; 三是产品形态依次转移。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涵义 (二)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 (三)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注 意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