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计算公式

合集下载

中考地理公式大全(打印版)

中考地理公式大全(打印版)

中考地理公式大全(打印版)
一、地理定位公式
1. 经纬度转换公式:
- 经度 = 东经起点线 + 时差 * 15°
- 纬度 = 北纬起点线 + 时差 * 15°
2. 时差计算公式:
- 时差 = (当地经度 - 东经起点线) / 15
二、地球形状与尺度公式
1. 地球周长计算公式:
- 周长= 2 * π * 地球半径
2. 地球表面积计算公式:
- 表面积= 4 * π * 地球半径^2
三、气候与天气公式
1. 求平均气温公式:
- 平均气温 = (最高气温 + 最低气温) / 2
2. 计算相对湿度公式:
- 相对湿度 = (水蒸气压 / 饱和水蒸气压) × 100%
四、经济地理公式
1. 人口密度计算公式:
- 人口密度 = 人口数量 / 地区面积
2. 城市化率计算公式:
- 城市化率 = 城市人口 / 总人口 × 100%
五、地理环境与资源公式
1. 全球资源消耗率公式:
- 资源消耗率 = 资源消耗量 / 世界总人口 × 100%
2. 可再生资源损失公式:
- 可再生资源损失 = 可再生资源总量 - 可再生资源利用量
六、自然地理公式
1. 海拔高度计算公式:
- 海拔高度 = 气压差 / 气压梯度
2. 河流流量计算公式:
- 河流流量 = 断面流速 ×断面面积
以上是中考地理公式大全的打印版,希望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方程式大全

初中地理方程式大全

初中地理方程式大全初中地理是研究地理知识的重要阶段,掌握地理方程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初中地理方程式的大全,帮助大家研究和复初中地理知识。

1. 大地与天气1. 比例尺计算公式:实际距离 = 图上距离 ×比例尺2. 方位角计算公式:方位角 = 地球上两点的连线与正北方向的夹角3. 日照时间公式:日照时间 = 24小时 ×白昼时间 / 12小时2. 自然地理1. 地球自转公式:自转周期 = 24小时2. 纬度差换算公式:纬度差 = 经度差 × 111km3. 海拔换算公式:温度下降1摄氏度,海拔上升100米3. 经济地理1. 人口密度计算公式:人口密度 = 总人口数 / 地区面积2. 农业人口比例计算公式:农业人口比例 = 农业人口数 / 总人口数 × 100%3. 工业产品增长率计算公式:工业产品增长率 = (本年工业产品值 - 上年工业产品值)/ 上年工业产品值 × 100%4. 城市与人口统计1. 城市化率计算公式:城市化率 = 城市人口数 / 总人口数 ×100%2. 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 = (出生人口数- 死亡人口数)/ 总人口数 × 100%3. 人口流动率计算公式:人口流动率 = (迁入人口数 - 迁出人口数)/ 总人口数 × 100%5. 地图阅读1. 地图比例尺计算公式:实际距离 = 图上距离 ×比例尺2. 图例变换公式:图例变换比例 = 实际距离 / 图上距离3. 地图方位角计算公式:地图方位角 = 地图方位线与正北方向的夹角希望以上初中地理方程式大全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初中地理知识。

通过熟练掌握这些方程式,相信你们在地理学习中会更加得心应手。

加油!。

初中地理公式大全人教版

初中地理公式大全人教版

初中地理公式大全人教版
1. 地理基本概念公式
1.1 地球的构造
- 地球半径公式:R = 6371 km (地球平均半径)
- 地球表面积公式:S = 4πR^2 (地球表面积)
1.2 大气环流和气候
- 温度转换公式:C = (F - 32) / 1.8 (摄氏度与华氏度转换)
- 上升气流冷却率公式:LR = 10 ℃ / 1000 m (上升气流每升高1千米所降低的温度)
- 风向表示公式:风向 = 风从哪个方向吹来
2. 地理地貌公式
2.1 黄土地貌
- 物理风化程度公式:W = (V - R) / V × 100% (黄土地貌物理风化程度)
- 水蚀深度公式:D = K × H^0.6(黄土地貌水蚀深度)
2.2 水旱田公式
- 农田水分利用率公式:U = (A - w)/ A × 100% (农田水分利用率)
- 农田有效灌溉率公式:I = V / A × 100% (农田有效灌溉率)
3. 地理人文公式
3.1 人口公式
- 人口密度公式:D = P / A (人口密度)
- 出生率公式:BR = (B / P) × 1000 (每千人中的出生人数)
- 死亡率公式:DR = (D / P) × 1000 (每千人中的死亡人数)
3.2 经济公式
- 国内生产总值公式:GDP = C + I + G + (X - M) (国内生产总值)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公式:GDP per capita = GDP / P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以上是初中地理公式大全人教版的一些部分公式,供您参考。

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公式大全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3)公式计算:(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

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5、区时(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2)公式计算: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

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7、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地球表面的测量、距离、方位、面积等各种数值计算。

以下是地理计算中常用的公式大全:
1. 地球周长计算公式:C = π * d,其中C代表地球的周长,d代
表地球的直径。

2. 地球表面距离计算公式:D = 2 * π * R * (θ/360),其中D代表地球表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R代表地球的半径,θ代表两点之间的弧度差。

3. 地球表面上两点之间的方位角计算公式:α = atan2(sin(Δλ) * cos(φ2), cos(φ1) * sin(φ2) - sin(φ1) * cos(φ2) * cos(Δλ)),其中α代表方位角,φ1和φ2代表纬度,Δλ代表经度差。

4. 地球表面上两点之间的面积计算公式:A = R^2 * (θ - sin(θ)),其中A代表两点之间的面积,R代表地球的半径,θ代表两点之间的弧度差。

5. 地图比例尺计算公式:S = L / D,其中S代表比例尺,L代表地图上的实际距离,D代表地球表面上的距离。

6. 地图上的面积计算公式:A = S * (L^2),其中A代表地图上的面积,S代表比例尺,L代表地球表面上的面积。

7. 地图上的点的真实距离计算公式:D = S * d,其中D代表地图上的距离,S代表比例尺,d代表地球表面上的距离。

8. 线性插值公式:y = y1 + ((x - x1) / (x2 - x1)) * (y2 - y1),用于在已知两个点(x1, y1)和(x2, y2)之间进行线性插值,求得中间点(x, y)。

以上是地理计算中常用的公式,通过它们可以计算地球的周长、距离、方位、面积等各种数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地球。

(完整版)三年级地理公式大全

(完整版)三年级地理公式大全

(完整版)三年级地理公式大全一、气候公式1. 温度公式:T = (Fs - Ls)/ C- T: 温度 (摄氏度)- Fs: 太阳辐射能 (千卡/平方厘米)- Ls: 地球表面的热量损失 (千卡/平方厘米)- C: 适宜的热传导系数2. 降雨公式:R = (Hw - 1)/ T- R: 降雨量 (毫米)- Hw: 大气含湿量 (克/立方米)- T: 降水时间 (小时)3. 风速公式:V = di/t- V: 风速 (米/秒)- di: 距离差 (米)- t: 时间差 (秒)二、环境公式1. 水体容积公式:V = L x W x H - V: 水体容积 (立方米)- L: 长度 (米)- W: 宽度 (米)- H: 高度 (米)2. 土地利用公式:PL = (PU - 1)/ A - PL: 土地利用率- PU: 土地用地面积 (平方米)- A: 土地总面积 (平方米)3. 水位上升速度公式:V = dH/t - V: 水位上升速度 (米/秒)- dH: 水位上升的高度差 (米)- t: 时间差 (秒)三、地理地貌公式1. 河流水流速度公式:V = Q/A- V: 水流速度 (米/秒)- Q: 流量 (立方米/秒)- A: 河道横断面积 (平方米)2. 山体高度公式:H = (P x G)/ D- H: 山体高度 (米)- P: 张力 (牛顿)- G: 重力 (米/秒^2)- D: 密度 (千克/立方米)3. 地震震级公式:M = log10(E) +4.8- M: 地震震级- E: 地震能量释放量 (焦耳)以上是三年级地理公式的一些例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1.地理坐标转换:常见的坐标转换方法有经纬度与平面坐标的转换以及大地坐标与空间直角坐标的转换。

2.点与线的距离计算:点P到直线AB的距离计算公式为d=,(Ax-By+C),/√(A^2+B^2),其中A、B、C分别为直线AB的方程的系数,(x,y)为点P的坐标。

3.点与面的关系判断:通过求解点P到面ABC的垂直距离,判断点与面的位置关系。

4. 大地测量中的三角高程计算:根据班氏(Bessel)公式,通过已知边长和角度,计算三角高程。

5.测地线问题: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称为测地线,根据椭球体的参数和两点之间的经纬度计算测地线距离。

6.等角投影:根据地图投影的方式,将地球上的三维空间转换为二维平面上的等角投影。

7.等积投影:根据地图投影的方式,保持地球上各个区域面积的相对不变,实现地球表面到二维平面的投影。

8.等距投影:根据地图投影的方式,使得地球上两点间的距离在对应的地图上也相等。

9.坐标简化算法:通过一定的算法,将地理空间中的坐标点进行简化,减少存储和计算的数据量。

10.数字高程模型的计算:通过提取地形数据和测量数据,构建数字高程模型,用于地形分析和计算。

11.地形曲率计算:根据数字高程模型,计算地表曲率,用于地貌和地形分析。

12.地形开凸度计算:根据数字高程模型,计算地表开凸度,用于地貌和地形分析。

13.地形湿度计算:根据数字高程模型和降水数据,计算地表的湿度状况。

14.地貌指数计算:通过对地貌参数的计算和分析,得出地貌指数,用于地貌分类和评价。

15.地表覆盖分类:通过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对地表的不同覆盖类型进行分类。

16.地表植被生物量计算:基于遥感数据和地理统计方法,计算地表植被的生物量。

17.地表蒸散发计算:基于地表温度、蒸发潜热和气象数据,计算地表的蒸散发量。

18.水动力学计算:根据水文数据和地理信息分析方法,计算水体的流速、流量和水位等。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1.经纬度计算: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1)d≤⊿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4.流域面积的计算: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因图形不规范,计算时一般算出图幅面积后,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相乘即可。

5.有关时间计算: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②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③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即求某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注意东加西减;④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00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新的一天的范围=180°经线的地方时×15。

⑤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有关地理方面的计算公式

有关地理方面的计算公式

有关地理方面的计算公式地理方面存在许多计算公式,用于解决地球表面上的各种物理和数学问题。

这些计算公式往往基于地球的几何形状和自转等特征,并与地理数据和气象因素相关联。

下面是一些地理方面常用的计算公式的一些例子:1.质心计算公式:地球的质心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概念,用于描述地球的整体物理平衡。

质心的计算公式看起来如下:Xc = (Σ_mi * xi) / MYc = (Σ_mi * yi) / MZc = (Σ_mi * zi) / M其中,Xc、Yc、Zc分别是在x、y、z轴上的质心坐标,mi为第i个质点的质量,xi、yi、zi为第i个质点的坐标,M为所有质点的总质量。

2.船舶航线计算公式:船舶航线的计算公式可根据船舶的速度、航向和航行时间等条件进行推导。

其中,最常用的是航行速度与航行时间计算航程的公式:D=V*T其中,D为航程,V为航行速度,T为航行时间。

3.科里奥利力计算公式:科里奥利力是地理学中描述地球自转引起物体偏转的力。

其计算公式如下:F = -2 * m * v * Ω * sin(φ)其中,F为科里奥利力,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φ为物体所处地理纬度。

4.倾斜太阳辐射计算公式:倾斜太阳辐射是指太阳辐射垂直照射到地球表面时,由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发生的辐射强度变化。

其计算公式如下:I = Ir * cos(θ)其中,I为倾斜太阳辐射,Ir为垂直太阳辐射,θ为太阳高度角。

5.万有引力公式:万有引力是地理学中描述地球和其他物体之间引力关系的公式。

其计算公式如下:F=G*(m1*m2)/r^2其中,F为物体之间的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数,m1、m2为物体的质量,r为物体之间的距离。

这些是地理领域中一些常见的计算公式的例子。

不同的地理问题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公式,以便解决特定的问题。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整理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整理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整理一、地理位置计算公式1.经度:经度是地理位置的一个重要指标,常用度(°)表示。

经度的计算公式为:经度=时间差×15°/1小时2.纬度:纬度也是地理位置的一个重要指标,常用度(°)表示。

纬度的计算公式为:纬度=午时角×15°3.距离计算:计算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通常使用球面三角法,常用公式有哈弗式公式和扁球面公式等。

二、气候计算公式1.平均气温:平均气温通常是通过对其中一地区一段时间的温度进行统计得到的。

平均气温的计算公式为:平均气温=总温度之和/测量天数2.日辐射量:日辐射量是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能量,常用计量单位为焦耳/平方米(J/m²)。

日辐射量的计算公式为:日辐射量=日照时数×平均辐射强度3.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空气中湿气的含量与该温度下最大饱和湿气含量的百分比。

相对湿度的计算公式为:相对湿度=实际蒸发量/饱和蒸发量×100%三、环境保护计算公式1.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是反映其中一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综合指标。

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公式为: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数×指数)之和/总物种数2.环境负荷指数:环境负荷指数是反映其中一地区环境负荷的一个综合指标。

环境负荷指数的计算公式为:环境负荷指数=(环境负荷因子×权重)之和四、人口计算公式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为:人口密度=总人口数/地区面积2.出生率:出生率是单位时间内的出生人口数量。

出生率的计算公式为: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03.死亡率:死亡率是单位时间内的死亡人口数量。

死亡率的计算公式为: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0五、地震计算公式1.震级:地震的震级是反映地震强度的一个指标。

震级的计算公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里氏震级公式、S-P震级公式等。

地理计算公式及概念汇总

地理计算公式及概念汇总

地理计算公式及概念汇总1.地理位置:-经纬度:地球表面的每个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表示。

经度表示东西方向上的位置,范围为0°到180°E(东经)和0°到180°W(西经),分别以0°和180°为本初子午线。

纬度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范围为0°到90°N(北纬)和0°到90°S(南纬),以0°为赤道。

- 同纬度圈长度公式:C = 2πr * cos(纬度)。

同一纬度圈上两点间的距离可以通过该公式计算,其中C为距离,r为地球半径。

2.地形地貌:-高度计算:绝对高度(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地势高低)。

绝对高度是相对于平均海平面的高度,相对高度是相对于周围地形的高低。

-地势图:将地球表面的高低差用等高线表示,等高线连接的是同一高度的点。

-地势梯度:指地势上升或下降的速率,一般以高度变化量除以水平距离为单位。

3.气候与气象:-平均气温计算:将一段时间内每天的气温相加,再除以天数。

-降雨量计算:降雨量可以用雨量计进行实测,单位通常为毫米。

-纬度与气候之间的关系:纬度越高,温度越低。

赤道附近气候炎热,中纬度地区气候温和,极地地区气候寒冷。

4.水文地理:-流量计算:流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断面的水量。

-水循环:指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雨、入渗、径流等环节。

-地下水补给量计算:地下水补给量等于降雨量减去蒸发量和径流量之和。

5.人口与迁徙:-人口密度计算:人口密度等于总人口数除以国土面积。

-净迁移率计算:净迁移率等于迁入人口减去迁出人口除以总人口数,通常以千分比表示。

-重力模型:用于分析迁徙流量的模型,其中迁徙流量与人口大小和距离成反比,与目的地的人口大小成正比。

以上只是地理计算公式和概念的一部分,涵盖了地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方面。

在实践中,地理计算可以用于解决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管理、灾害防治等问题,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地理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计算公式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计算公式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计算公式高一地理必修一主要学习自然地理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对于高一新生来说难度较大。

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计算公式,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计算公式1.在全球范围内(H为正午太阳高度):(1)H=90°-纬度差(纬度差是指观察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2)H二分=90°-观察点纬度(3)Hmax-Hmin:①Hmax-Hmin=黄赤交角×2=23°26′×2=46°52ˊ(非回归线之间)②Hmax-Hmin=黄赤交角+观察点纬度(南北回归线之间)(4)H差=纬度差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H差=纬度差(两观察点在直射点同侧)②同一地点不同时间,H差=纬度差(两直射点在观察点同侧)(5)当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时:①H=90°-集热板倾角②集热板倾角=纬度差(纬度差是指观察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2.在极昼范围内的重要公式(H为太阳高度):(1)H12点=90°-(观察点纬度-直射点纬度)(2)H0点=(观察点纬度+直射点纬度)-90°(3)H极点=直射点纬度(极点与直射点在赤道同侧,极点太阳高度在一天内保持不变)(4)H12点差=H0点差=纬度差(大小对调)(5)观察点纬度=[180°-(H12点-H0点)]÷2(6)直射点纬度=(H12点+H0点)÷2(7)极昼圈纬度=极夜圈纬度=90°-直射点纬度(极昼圈与直射点在赤道同侧、极夜圈与直射点在赤道异侧)3.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夹角:(1)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直射点纬度(2)晨昏线与纬线的夹角=90°-直射点纬度4.北极星高度:北极星高度=观察点纬度(北纬为正能看到北极星,南纬为负不能看到北极星,赤道为0°看到北极星位于地平线)5.日升日落偏角:日升日落偏角=直射点纬度(在有昼夜交替的地方,日升日落偏向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一致)6.日升日落早晚:(1)经度因素:地方时早晚(同一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日出也先日落)(2)纬度因素:昼夜长短(同一经线上,昼越长则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昼越短则日出越晚日落越早)7.昼夜长短的最大差值与纬度正相关(1)南北纬20°的昼夜最大差值=2小时26分钟;(2)南北纬40°的昼夜最大差值=5小时42分钟;(3)南北纬60°的昼夜最大差值=12小时58分钟。

地理十大公式

地理十大公式

地理十大公式一、时间的计算1、求时区: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2、求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3、求地方时: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二、太阳高度的计算1、求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纬度差指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的差)2、求子夜太阳高度:H=︱纬度和︱-90°(纬度和指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的和)3、求南北两楼的楼间距:L=h?cotH (h为楼高,H为该地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三、昼夜长短的计算1、求昼长:(1)昼长=昼弧∕15°(2)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3)昼长=24-夜长(4)昼长=(12-日出地方时)×2(5)昼长=(日落地方时-12)2、求夜长(1)夜长=夜弧∕15°(2)夜长=24-昼长(3)夜长=(24-日落地方时)×2(4)北半球某纬度的夜长=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四、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1、求日出时刻:(1)日出时刻=当地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2)日出时刻=12-昼长∕22、求日落时刻:(1)日落时刻=当地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2)日落时刻=12+昼长∕2五、球面距离的计算(1)赤道和经线上的距离111Km×度数(2)纬线上的距离=111Km×度数?COSθ(θ为当地的纬度)(3)对趾点的计算:经度互补,一东一西;纬度相等,一南一北。

六、比例尺的计算(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2)缩放图幅面积=原图幅面积×比例尺缩放的平方七、相对高度的计算(1)陡崖相对高度:(n-1)d≤H<(n+1)d (n为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2)H=T∕6°×1000米(H为两地相对高度,T为两地温差)八、有关人口的计算(1)人口密度=人口数∕总面积(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3)生育率=出生人口数∕育龄妇女数九、地理坐标的计算(1)利用正午太阳公式求当地纬度(2)当地纬度=北极星的仰角(3)当地经度=已知经度±1°∕4分钟×时差十、地球自转速度的计算(1)角速度=360°∕24小时=15°∕小时(2)线速度=周长∕时间=2∏RCOSθ∕24小时(R为地球半径, θ为当地纬度)。

高中地理公式大全(完整版)

高中地理公式大全(完整版)

高中地理公式大全(完整版)地理是一门以地球为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公式和方法。

在高中地理研究中,掌握这些公式及其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完整的高中地理公式大全,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1. 地球的基本形态公式- 地球的周长公式:C = 2πr其中,C表示周长,r表示地球半径。

- 地球的表面积公式:A = 4πr²其中,A表示表面积,r表示地球半径。

2. 地理坐标和经纬度公式- 经纬度的计算公式:P = 90 - φ + λ其中,P表示地理纬度,φ表示纬度,λ表示经度。

3. 气候和天气公式- 纬度与气候关系公式:W = 90 - φ其中,W表示纬度,φ表示纬度。

- 大气压力梯度公式:ΔP = ρgh其中,ΔP表示大气压力差,ρ表示气体密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高度差。

4. 地质和地形公式- 高度与气温关系公式:T = T₀ - 0.65h其中,T表示气温,T₀表示海平面温度,h表示高度。

- 斜坡的坡度计算公式:α = arctan(m)其中,α表示坡度角度,m表示坡度。

5. 经济地理公式- 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公式:GDP = C + I + G + (X - M)其中,C表示消费支出,I表示投资支出,G表示政府支出,X 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 人口增长率计算公式:r = (P₂ - P₁) / P₁ * 100%其中,r表示人口增长率,P₁表示起始人口数,P₂表示终止人口数。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高中地理公式,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请注意,在应用这些公式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计算。

不同地理问题可能需要不同的公式和方法来解决。

在学习地理时,还要注重深入理解概念和原理,才能更好地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地理计算公式(图与公式结合)

地理计算公式(图与公式结合)

地理计算公式一、 地球1、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仰角)φ= 当地纬度δ2、对跖点的计算A (x°N , y °E )的对跖点A ′(x°S ,180°- y °W )3、AB 之间的实地距离=AB 的纬度差×111km,AC 之间的实地距离 = AC 之间的经度差×111cos φkm 〔其中φ为AC的纬度〕;二、 地图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1、(1)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2)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

(3)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

2、等高线:(1)最大海拔:200≤H A <225。

(2)最小海拔:50<H B ≤75(3)AB 的相对高度: A :200 225十字交叉法B :50 75(4)陡崖相对高度:取值范围公式是(n —1)×d ≤H<(n +1)×d 。

注:陡崖相对高度为H ,n 为重合的等高线条数,等高距为d 。

(5)大于大的、小于小的3、 温度的计算1、对流层的气温变化: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2、当对流层的气温变率小于0.6℃/100米时可能产生逆温现象。

3、焚风效应:气团每下沉100米,气温增加1℃;三、地球运动1、地球自转的速度:任意纬线上线速度V φ=V赤道cos φ=1670cos φ km/h 其中φ为当地的纬度.2、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太阳直射点一年移动4个黄赤交角的度数,每日大约移动0.26°(23.5°×4÷365日)。

每个月大概移动8°。

3、几个度数间关系:① 直射点的纬度θ=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θ②晨昏线与某纬线圈相切的纬度α=刚好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α=90°-直射点的纬度θ4、昼夜长短的计算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则该半球处于夏半年,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移,则北半球(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完整版)八年级地理公式大全

(完整版)八年级地理公式大全

(完整版)八年级地理公式大全八年级地理公式大全1. 海拔海拔是指某点地面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计算海拔的公式如下:海拔 = 高程 - 海平面高度2. 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地理位置的坐标表示方式。

计算经度和纬度的公式如下:经度 = 东经度度数 + 东经度分数 / 60 + 东经度秒数 / 3600纬度 = 北纬度度数 + 北纬度分数 / 60 + 北纬度秒数 / 36003. 地球表面积地球表面积是指地球球面上的总面积。

计算地球表面积的公式如下:地球表面积= 4 * π * 地球半径^24. 地球体积地球体积是指地球的总容积。

计算地球体积的公式如下:地球体积= 4/3 * π * 地球半径^35. 地球自转速度地球自转速度是指地球自转一周需要的时间。

计算地球自转速度的公式如下:地球自转速度 = 360度 / 地球自转周期6. 地球公转速度地球公转速度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

计算地球公转速度的公式如下:地球公转速度 = 地球公转轨道周长 / 地球公转周期7. 比例尺比例尺是指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计算比例尺的公式如下:比例尺 = 实际距离 / 地图距离8. 风力等级风力等级是指根据风速划分的不同级别。

计算风力等级的公式如下:风力等级 = a * 风速 + b其中a和b是根据具体气象条件确定的参数。

9. 小时角小时角是指某个地点的太阳时与当地子午线时之间的差别。

计算小时角的公式如下:小时角 = (太阳时 - 当地子午线时) * 15以上是八年级地理公式的大致概括,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doc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doc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1.经纬度计算: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 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 经线长111km,1 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1)d ⊿h (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4.流域面积的计算: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因图形不规范,计算时一般算出图幅面积后,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相乘即可。

5.有关时间计算: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②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③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

即求某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 ),注意东加西减;④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 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00经线向东到180 经线的范围;新的一天的范围=180 经线的地方时15。

⑤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6.地球自转速度计算:①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其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 ②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南北极点为0,任意纬线上线速度Vф=V赤道cosф=1670cosфkm/h;③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上除极点外的任一点都相等,线速度比对应地面上的点大。

地理144个万能公式

地理144个万能公式

地理144个万能公式引言概述: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它包含了广泛的知识领域。

在地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本文将介绍地理学中的144个万能公式,这些公式涵盖了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和人类活动的规律。

正文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尺寸1.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几何体,其形状可以用椭球体的参数方程来表示。

1.2 地球的尺寸:地球的半径和周长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其中包括赤道半径、极半径和子午线弧长等。

2. 大气与气候2.1 大气压力的计算:大气压力与高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大气压力的变化。

2.2 气温的计算:气温的计算涉及到海拔高度、纬度和季节等因素,可以通过公式进行估算。

2.3 相对湿度的计算: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与饱和水蒸气含量之间的比值,可以通过公式计算。

3.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经纬度3.1 地球的自转速度: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可以通过公式计算。

3.2 地理经纬度的计算:地理经纬度是描述地球表面位置的坐标系统,可以通过公式计算经纬度的数值。

3.3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线之间的夹角,可以通过公式计算。

4. 地理统计与地图制图4.1 地理统计中的平均数计算:地理统计中常用的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等,可以通过相应的公式计算。

4.2 地图比例尺的计算:地图比例尺是指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值,可以通过公式计算。

4.3 地理数据的插值计算:地理数据的插值是指通过已知数据点推算未知点的数值,可以通过插值公式进行计算。

5. 地理过程与地质力学5.1 河流的流速计算:河流的流速与河道横截面积和水流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可以通过公式计算河流的流速。

5.2 地质力学中的应力计算:地质力学中的应力计算涉及到岩石的弹性模量、应变和应力等参数,可以通过公式进行计算。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理计算公式:
1. 三角函数公式
- 正弦定理:a/sinA = b/sinB = c/sinC
- 余弦定理:a^2 = b^2 + c^2 - 2bc cosA
- 正切公式:tanA = sinA/cosA
2. 地球与平面距离计算公式
- 球面三角形正弦定理:sinA/sinα = sinB/sinβ = sinC/sin γ,其中α、β、γ为球心角,A、B、C为对应的边长,在地理上可以用经纬度表示。

- 勾股定理:d^2 = Δlat^2 + Δlon^2,其中Δlat和Δlon分别为两点的纬度和经度差,d为两点间的直线距离。

- 射线法:根据经纬度计算出两点之间的夹角,再乘以地球半径即可得到两点间的弧长距离。

3. 海拔高度计算公式
- 大气压力公式:P = P0 exp(-Mgh/RT),其中P为海拔高度为h处的大气压力,P0为海平面处的大气压力,M为空气分子的平均分子量,g为重力加速度,R为普适气体常数,T为温度。

4. 面积计算公式
- 球面三角形面积公式:S = R^2 (A+B+C-π),其中R为球体半径,A、B、C为球面三角形的三个边角。

- 平面多边形面积公式:S = 1/2 |Σ(xi*y(i+1) - xi+1*yi)|,
其中xi和yi为多边形顶点的经纬度坐标,i从1到n,n为多边形的边数。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地理计算公式,不同的应用场景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公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期确定
(a)绝对日期(二分二至日)
1、晨昏线通过极点为二分日(春分日:3月21日,秋分日:9月23日,下同)
2、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二分日
3、地球上各地昼夜平分为二分日
4、太阳直射点在在赤道为二分日
5、全球任何一地日出时间为地方时6:00为二分日(必须满足“全球任何一地”均有此现象,下同)
6、全球任何一地日落时间为地方时18:00为二分日
7、全球任何一地日出于正东方为二分日
8、全球任何一地日落于正西方为二分日
9、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点(eg.30 n和30 s)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为二分日
10、南北极点终日(24小时,下同)太阳高度角为0度,是二分日
11、全球任何一地物体影长x与其垂直高度l及当地地理纬度φ存在x=l*cot(90-φ)的关系【cot就是余切函数】,为二分日
12、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为夏至日(夏至日:6月22日,下同)
13、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为夏至日
14、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有白昼地区(只要有就行),为夏至日
15、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南极圈内有黑夜地区(只要有就行),为夏至日
16、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某日正午时物体影长为一年中最短,该日为夏至日
17、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某日正午时物体影长为一年中最长,该日为夏至日
18、晨昏线同子午线(经线)交角的锐角值为23度26分且北极圈内有白昼地区,为夏至日。

19、晨昏线同子午线(经线)交角的锐角值为23度26分且南极圈内有黑夜地区,为夏至日。

20、北极点太阳高度角终日为23度26分是夏至日
21、全球各地(南北极圈及以内地区除外)日出方向为东偏北23度26分是夏至日
22、北极圈(北纬66度34分)上任何一点最小太阳高度角为0度或最大太阳高度角为46度52分,是夏至日
23、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为冬至日(冬至日:12月22日,下同)
24、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为冬至日
25、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有黑夜地区(只要有就行),为冬至日
26、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南极圈内有白昼地区(只要有就行),为冬至日
27、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某日正午时物体影长为一年中最长,该日为冬至日
28、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某日正午时物体影长为一年中最短,该日为冬至日
29、晨昏线同子午线(经线)交角的锐角值为23度26分且北极圈内有黑夜地区,为冬至日
30、晨昏线同子午线(经线)交角的锐角值为23度26分且南极圈内有白昼地区,为冬至日
31、南极点太阳高度角终日为23度26分是冬至日
32、全球各地(南北极圈及以内地区除外)日出方向为东偏南23度26分是冬至日
33、南极圈(南纬66度34分)上任何一点最小太阳高度角为0度或最大太阳高度角为46度52分,是冬至日
(b)相对日期(日期关系)
1、180度经线东面比西面晚一天,进行日期时间计算时认为180度经线是“死的”日界线
2、地方时为零点的经线东面比西面早一天,这是绝对的,这还是一条“活的”日界线(因为它是变动的)
二、时间确定
1、东早西晚
2、地球上,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3、,经度每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4、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该地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00
5、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候(可能为负值),该地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点或24点
6、通过昼半球中央的经线地方时为12:00
7、通过夜半球中央的经线地方时为0点或24点
8、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
9、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
10、夏至日,晨昏圈同北极圈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点或24点
11、夏至日,晨昏圈同南极圈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00
12、冬至日,晨昏圈同北极圈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00
13、冬至日,晨昏圈同南极圈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点或24点
14、一天中,影长最短的时刻为地方时12:00
15、东/西 x 区的区时为东经/西经 15* x 度的地方时(eg.东八区就是东经120度的地方时,15*8=120)
16、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东经120度地方时,不是北京(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17、某条经线东面日期比西面日期早一天(eg.东面为8号,西面为7号),该经线地方时为0点或24点
18、二分日,全球各地日出时间为6:00
19、二分日,全球各地日落时间为18:00
20、任何时候,赤道各地日出时间为6:00
21、任何时候,赤道各地日落时间为18:00
22、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00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1、地方时、区时:
(1)地方时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
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的时间。

“±”取值原则为东加西减,东西确定原则:①两点同在东经度,数值大的在东,数值小的在西;②两点同在西经度,数值小的在东,数值大的在西;③两点一个在东经度一个在西经度,东经度在东,西经度在西。

通过以上方法来确定东西可以不再考虑日界线的问题。

经度差计算原则:①两点同在东经度或西经度,数值大减去数值小;②两点一个在东经度一个在西经度,两地经度数值相加。

根据已知时间求经度时,注意用时间的早晚来确定经度的东西方位。

(2)区时的计算: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
求时区: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区时计算的“±”、“时区差”原则与地方时计算的原则相同,经度改为时区即可。

注意:①国际标准时:0时区区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

②北京时间:我国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③特殊的时间经线:昼半球中央经线=直射点所在经线=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0:00(24:00);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6:00 (晨线与某纬线相交处为该纬度日出时间);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18:00(昏线与某纬线相交处为该纬度日落时间)。

2、日期的计算
(1)日期的变换有两种变换,即自然变换和人为变换。

自然变换是某地区时间为24点时,其日期事实上已是新的一天。

人为变换是指日界线,过日界线日期变换的原则是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东、西十二区这两个半时区,在区时上是相同的,但日期上相差一天,东十二区是全球时间最早的地方,而西十二区是全球时间最晚的地方,即全球最东和最西的地方。

(2)全球总是被两条经线分割为两个日期,分割日期的经线分别是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这两条经线可以重合,当二者重合的一瞬间,全球只有一个日期。

注意真实的情况下,日界线和180度经线并非完全重合,在俄罗斯、阿留申群岛、南太平洋等地有明显弯曲。

(3)今天范围的计算,采用的多为地方时。

180度时间如果为T,那么地球上新的一天范围为T/24,旧的一天范围为(24-T)/24。

也可以把T转化为北京时间Q,即Q=T-4。

如果使用的区时,那么新的一天范围可用时区数表示,时区数为180度经线的区时T+0.5个时区。

注意一般情况下没有24点,它可表示第二天的0点。

3、昼夜长短的计算
(1)求昼长:昼长=昼弧∕15°=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4-夜长=(12-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
(2)求夜长:夜长=夜弧∕15°=24-昼长=(24-日落地方时)×2=日出时间×2
注意:①北半球某纬度的夜长=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②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时和0时。

赤道地区的昼长永远是12时。

4、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
(1)求日出时刻:日出时刻=当地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12-昼长∕2
(2)求日落时刻:日落时刻=当地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日落时刻=12+昼长∕2
注意:北京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北京当时日出时间,(注意这个时间是北京的地方时)。

5、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差︱(纬度差指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的差)
②利用垂直物体的日影计算:cotH=影长/物体长度。

③太阳能热水器的采光面与楼房顶面的夹角与H互余。

④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L的计算:L=楼高×cotH( 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北半球为冬至
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