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民工回流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农民工回流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沿海地区是河南劳务输出的重要目的地地区。

受人民币升值、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和劳动用工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特点,造成河南部分外出农民工回流。

为摸清农民工回流具体情况,以及对河南农民增收可能带来的影响,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河南调查总队于8月底,在10个劳务输出大县30个行政村,开展了农民工回流问题专题调研,结合4200户农村住户“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的常规调查资料,据此得出如下结论:目前,河南省农民工回流的比例不大,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结构性回流特征;农民工回流对农民增收影响有限;劳务输出仍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河南农村劳动用工的主基调。

一、外出农民工回流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据调查,至2008年6月底,全省4200个农户中有在外劳动力2389人,比上年同期的2484人减少95人,同比减少3.8%。

其中,在省外劳动人数减少5.7%。

分大区观察,东部地区减少4.6%,西部地区减少5.5%,中部地区减少2.3%。

外出劳动力分城市级别观察,到地区级城市的劳动力减少8.4%,到省级城市的劳动力减少5.5%。

外出农民工回流的几个特点是:
1.年龄小、学历低人员是回流劳动力的主体。

据调查,至2008年6月底,16~20岁年龄段的在外劳动力同比减少15.8%,居各年龄段之首;小学文化程度的在外劳动力同比减少16.9%,在文化程度各组里减少最多,而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同比增加61.5%;按劳动力与户主的关系观察,在家中属于孙子女辈的在外劳动力减少最多,同比减少1
2.5%。

在外劳动力回流呈现出年龄小、学历低的特征。

但这一基本特征之外还有特例。

一是外出务工的户主劳动力,同比减少7.3%,在各类家庭成员打工者中居第二位;二是36~40岁年龄段的外出劳动力,同比减少10.3%,居各年龄组第二位。

这一特殊现象说明了在家中担任“户主”的外出劳动力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特征。

2.从事二产业特别是建筑业的农民务工者回流最多。

据调查,至2008年6月底,调查的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二产业的劳动力为1430人,比上年同期减少10.2%;而从事三产业的外出劳动力为925人,比上年同期增加8.2%。

进一步观察,二产业中以建筑业劳动力减少最多,同比减少12.2%;三产业中以交通输业劳动力增加最多,同比增加34.1%。

3.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近距离打工者返乡回流的比例大。

另据10个劳务输出县30个行政村150个回流返乡的打工者调查,2008年1~8月,从江苏、浙江和上海三地回乡的有32人,占21%;从北京回乡的有27人,占18%;从广东省回乡的有24人,占16%;从省内县外回流返乡的有31人,占21%。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北京市是吸纳河南农民工最多的地区,同时也是返乡回流农民工最为集中的地区。

4.在个体私营企业打工和流动性打工者返乡者居多。

在调查的150个返乡打工者中,有63人(占40%)在个体私营企业打工,居各种外出谋生手段的第一位;有40人(占27%)从事修理、装修、搬运、拾荒、摊贩等流动性打工,居外出打工手段的第二位。

自己经商办企业的打工者,因有自己的事业,相对较为稳定,回流返乡人员只有3人,占全部回流人员的比例为2%。

5.务农、建筑成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后的主要职业。

在调查的150位回流务工人员中,有101人(占67%)返乡后从事农业生产,居第一位;有25人返乡后从事建筑、运输和商业服务业,占17%,居第二位;其他打零工及学技术的占16%。

二、外出农民工回流的原因分析
1.土地增收吸引农民工回流。

近年来,国家扶持农业的政策不断出台,粮食补贴、粮种补
贴、畜禽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使农民又从农业生产中看到了希望。

“回家种田去”成为民工回流的第一大原因,占调查回流人员的46%。

固始县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拥有一定积蓄后,返乡从事农牧业生产。

今年以来,在调查的5个劳务输出村中,就有3个打工者回乡创办养猪场。

2.产业转移引起农民工回流。

据调查,至2008年6月底,从事二产业以及二产业中建筑业
的农民外出务工者减少都在10%以上。

一是受国内材料涨价、员工工资上涨,以及诸多限制政策的出台等因素影响,相关劳动密集型行业纷纷退出中国,转投东南亚其他国家,而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的行业,农民工又干不了,这也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一个因素。

二是从事建筑业的外出农民工,受工期影响缺乏稳定性。

今年以来,受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各大城市房地产市场萧条,项目工程相对减少。

当一项工程结束,又没有新的工程可以承接,外出农民工只有返乡赋闲或务农。

据对150个回流农民工的调查,因打工地工厂倒闭或转产致使民工回流,占调查回流人员的23%,居第二位。

3.待遇低下引起的农民工回流。

回流农民工大多数都是在外从事建筑等低端产业或岗位的,
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收入也偏低,一般月工资都在1200元左右。

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50个回流农民工中,只有9人交纳有社会保险,占调查人数6%。

说明农民工合法权益还没有完全得到保障。

据调查,因劳动强度大、收入低,致使农民工回流的有25人,占150名调查返乡人数的17%,居第三位。

三、农民工外出及回流的经济意义
1.民工回流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河南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以及人才、
劳动力资源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速度、成效,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化程度,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大规模农业剩余劳动者跨区域务工经商,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是进步,他们以廉价的劳务支援了流入地区的经济建设,并把获取的信息、劳务收入和学到的致富技能带回农村,有力地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外出务工人员陆续带着技术、项目、资金返回家乡创业,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创造了财富,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繁荣了地方经济。

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依靠技术回乡创业;二是依靠资金回乡创业。

邓州市万余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回报乡里,创办企业400多家,创办其他经济实体8000余家,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3万余人。

社旗县把“返乡创业潮”与“外出务工潮”形成双向对流,使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回流乡里,形成能人回乡、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的“凤还巢”局面,有效拉动了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

截至8月底,该县已有10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兴业,总投资8000多万元,为当地农民增加就业岗位1万多个。

2.外出农民工回流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据对10个劳务输出大县30个行政村的调查,至2008
年8月底,调查拥有全部劳动力32992人,外出打工人员12058人,占36.5%,今年1~8月份累计回流2310人,同比多回流389人,增长20.2%。

外出务工人员平均月工资额为1749元,比上年同期的1468元增长19.1%。

在影响农民工增收的打工时间、工资水平、打工人数等三因素中,其中每个农民工平均外出时间在年度间相对稳定,每年平均为3.6个月。

因月工资额的增加,每个打工人员每年可增收1011元;在调查的30个劳务输出村中,因打工人员回流返乡减少收入245万元,人均少收入203元,远低于因月工资提高而增加的收入。

因此,农民工回流对农民增收程度会有微弱影响,但农民增收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3.劳务输出依然是未来一个时期河南农村用工的主基调。

据调查,按当前每个外出务工人员平均打工时间3.6个月、打工月收入1749元计算,每个劳动力的年打工总收入为6296元;1997年,全省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总收入3721元,劳均家庭经营总收入5401元,仅相当于一个打工
者收入的86%。

目前,工资低、劳动强度大虽然是打工者回流的原因之一,但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和农村劳动力容量决定,回流是暂时的、相对的,而外出是长期的、绝对的,只要条件许可,外出打工的比较利益仍吸引那些回流民工再度外出。

在被调查的150个回流民工中,有112人(占75%)年内有再度外出打工的打算。

这一比例说明了,劳务输出仍是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村劳动用工的主基调。

邓州生猪市场走势
近期,邓州调查队对全市1—2月份生猪生产存栏、出栏及仔猪、成猪市场走势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数据汇总表明,09年1—2月份全市生猪出栏54.3万头,2月末存栏100万头,比08年同期增长117.2%、20.5%(08年1—2月:出栏25万头、存栏83万头)。

从目前市场价格走势来看,毛猪价格亦有所回落,由春节前的13元/公斤降至目前的11.5元/公斤,而仔猪则由过去的400元/只降至现在的240元/只左右。

出现上述动态的主要原因是:
①受2006年、2007年生猪供应短缺的影响,养猪业利润暴升,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社会资金向养猪业倾斜,加上国家出台畜牧业养殖的政策性扶持,使生猪养殖呈现了较快的恢复趋势,市场供应的缺口逐步缩小,生猪价格逐步回落。

②受养殖季节的影响,由于冬未初春气温依旧偏低且冷暖变化大,气候条件不稳定,从养殖安全角度考虑,尤其是养猪生产条件欠佳的散养户,在这一时期一般不打算补栏,大型的规模养殖场也尽量压缩存栏量,加上早春季节,饲料较秋季相比而言品种比较单调,价位也较高,一般在这一时间段养殖成本要高些,而成龄时收益却不能把握,传统经验告诉养猪者,稳中求赢才能有赚头。

综合上述情况,目前养猪业整体规模有所扩大,成猪及仔猪价格趋于走低,既有市场因素,也有季节及传统经验的因素。

整体而言,整个养猪业供求趋于平稳,利润回归平均,市场趋于稳定将是09年生猪生产的大趋势。

陕县小麦生产情况及对策
近日,陕县调查队走访了县农业局、水利局,并深入产量点,对小麦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一、当前小麦生产情况
自去年麦播以来,陕县无有效降水过程出现,同时气温偏高,蒸发量大,造成目前土壤墒情较差,陕县 20
万亩小麦受旱率达到91.5%。

虽然采取了人工灌溉;2月7—8日实施人工增雨,全县平均降雨14.4mm,最小降雨大营9.3mm, 最大降雨观音堂20.7mm; 25—26日全县境内普降小雨雪,对缓解旱情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小麦旱情依然不容忽视。

据农业部门2月10日测定:旱麦地土壤墒情:0—5厘米土壤含水量为8.6%,5-10厘米土壤含水量为9.4%,耕层土壤含水量(10—20厘米)为11.1%,全县小麦普遍受旱。

干旱造成目前苗情较差,主要表现:一是苗小,二是根差,三是分蘖少。

与去年同期相比,平均叶龄减少0.7片,分蘖减少1.6个,次生根减少2.0条,株高降低3㎝,其中一类苗面积7万亩,占35%,比去年下降11%;二类苗面积9.4万亩,占47%,比去年下降2%;三类苗面积3.6万亩,占18%,比去年增加13%。

由于去年雨雪少,温高地暖,利于病虫发作,据植保部门测报:目前麦田红蜘蛛发生面积12万亩,虫田率60%,尺单行有虫4头,最高尺单行有虫18头;麦蚜发生面积12万亩,虫田率60%,蚜株率1%,百株蚜量3头,最高百株蚜量17头;小麦黑潜蝇发生面积14万亩,虫田率70%,虫叶率2%,百叶蚜量8头。

二、陕县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全力抗旱
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全县抗旱指挥中心,以农业局、水利局、电业局等为主,其他单位全力配合,抽出骨干分组奔赴农村一线,开动一切水利设施,充分利用一切水源,带领广大村民抗旱浇麦保苗。

明确农业部门负责土壤墒情、苗情、病虫害的跟踪监测,水利部门负责水利设施的利用和维护,电业部门负责农电的正常供应,农机部门负责农业机械、柴油、机油的正常供应,供销部门负责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正常供应。

目前,开动各类水利灌溉设施、水利灌溉设施935处,其中:水库13座,提灌站63处,机电井556眼,泵站54处,移动抗旱设备326台。

清淤渠道5.4万米,硬化渠道1500米,铺设输水管道2000米。

共灌溉农作物13.06万亩,占可浇灌面积的98.2%,其中小麦4.06万亩,占可浇灌面积的101%;果园7.2万亩,占可浇灌面积的96.7%;其他作物1.86万亩,占可浇灌面积的96.8%;累计投入抗旱资金467.22万元。

2、加强农训,现场指导
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广播电台讲座、电话解答、田间培训等多种形式向农民传授春季麦田管理技术。

同时采取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督促指导群众,加强田间管理,及时解决农民在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麦田抗旱各项措施的落实。

3、加强小麦田间管理
一是及时中耕除草,消灭杂草,破除板结,消除裂缝,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促使麦苗根系发育,确保小麦在拔节期间顺利生长。

二是采取中耕、补肥、浇水,补弱促强,采取喷药除虫,防冻,促进麦苗新生分蘖生长,提高分蘖穗率,最大限度降低小麦减产,增加农民增收。

目前,全县麦田杂草已基本清除。

完成小麦中耕16万亩,科学施肥2.8万亩,4万亩水浇地麦田浇水3万亩。

4、制定惠民政策,限定水价。

自流灌溉水价每亩不能超过20元,井站灌溉水价每亩不能超过25元。

同时县里出台规定,鼓励农民自找水源,挖到一个出水的坑口就奖励200元现金。

5、加强资金投入和管理。

一是进一步完善《陕县重大旱灾应急预案》,二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计划再拿出30万元作为抗旱应急使用,三是合理用好省教育厅帮扶的45万元抗旱资金,四是加大监管力度,用足用好抗旱资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