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入学复习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

重点篇目:《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2。

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

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

复习范围:(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2。

复习办法:A。

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

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

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

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

《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分卷,依( )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收字( )个,全书分( )卷,按()排列.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

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2。

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基础知识专项复习(部编版)专题1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解析版)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基础知识专项复习(部编版)专题1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解析版)

专题1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知识讲解1.汉武帝期间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汉武帝促进大一统采取的措施有哪些?①政治上,接受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

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②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举办太学;③在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④在军事上,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

综合练习一.选择题(共15小题)1.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

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

这表明()A.汉初封国制度严重威胁了中央政权的统治B.汉初封国制度与郡县制度间存在严重冲突C.汉初封国制度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政权稳定D.汉初封国实力强大完全可以取代郡县制度【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重点掌握汉武帝的推恩令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

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

”可知,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政权稳定,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

故选:C。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汉代儒家经学得到重大发展,……它又桎梏民族思维,使学术自由从此成为后代士子的奢望。

这说明()A.思想的统一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B.“独尊儒术”摧残了学术的自由发展C.汉武帝用儒家学说巩固“大一统”D.儒家“大一统”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重点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解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汉代儒家经学得到重大发展,……它又桎梏民族思维,使学术自由从此成为后代士子的奢望。

这说明思想的统一有利于汉代儒家经学的发展,但是“独尊儒术”摧残了学术的自由发展,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实际上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

复习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我的定稿

复习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我的定稿

一、无为:汉初黄老之学
史料1:汉初,接秦之敝,诸侯
一)
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 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 祖乃令民得卖子……天下既定, 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
背 景
(1)汉初经济残破,
乘牛车。
百废待兴。
—《汉书.食货志》 (2)吸取秦暴政而
史料2:“秦非不欲为治,然失 亡的教训,实行
③核心思想: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 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 极无为” 的哲学观。
④盛行时间: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
3.作用:汉初在黄老之学的指导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社会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 荣,国力日盛,为汉武帝的“有为”打下了坚实基础。
6.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儒学与 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
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 C.为统治者服务 D.反对苛政刑杀
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最深远影响是 A.促进西汉实现 “大一统” B.开创思想专制的先河 C.推动古代教育发展 D.儒学取得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8.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 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的是
决定的,而“黄老之学”(统治 1、汉初社会
思想)的实施反过来促进了经济 的发展。
2、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
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 势发展的需要,汉武帝采纳了经 过调整后的能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经济实力逐渐 恢复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 社会繁荣,国 力日盛。
新的理论体系——董仲舒新儒学。
2、“无为”
归纳历史,请思考新儒学新在哪里? 提示:1、从思想来源看;2、从思想内 涵看;3、从地位与作用看。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西汉与东汉》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西汉与东汉》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西汉与东汉》复习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史记》是司马迁代表作,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下列事件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安史之乱D.大定之治2.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A.农民起义风起云涌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C.地方登强独霸一方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3.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事件是()A.西域都护府设立B.安西都护府设立C.北庭都元帅府设立D.宣慰司设立4.公元前115年,汉武帝下诏规定由中央政府机构铸造赤侧钱,郡国政府不能铸造,还规定一枚赤侧钱能兑换五枚郡国五铢钱,且交赋税只能交赤侧钱。

两年后,汉武帝再次下诏,彻底禁止了郡国的铸币权,全国统一使用中央政府铸造的“三官钱”。

汉武帝的这些做法()A.践行了重农抑商政策B.减轻了农民负担C.杜绝了地方官吏腐败D.加强了经济集权5.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末灭,无以为家”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经坎坷,开辟中西交通。

他们都体现了()A.顽固的忠君意识B.昂扬的进取精神C.烈强的功利思想D.浓厚的宗法观念6.西汉汉武帝时,建立太学,重用儒生;元帝、成帝之后,儒士逐渐成为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出现了“州牧郡守,家世传业”的“经术世家”。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察举制发挥了重要作用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D.地方势力急剧膨胀7.20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

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B.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D.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8.汉高祖刘邦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未行分封没有藩辅”,各级官吏非自家子弟,当灭顶之灾到来时,皆自保其命,使中央陷人孤立无援的境地。

正式用汉代儒学复习

正式用汉代儒学复习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升,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重 视。(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
汉代讲学图
(二)太学的出现;
1、教育体制:
1)中央:
——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 才的官立学校 );
学派的—方法—不《可汉取书•董仲舒传》
天人感应
天人和 亦人能同感类应相上通天。,相互天感人应,同天类能干、预同人事,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类。相通 国之家,将不有知失自道省之,败又,出而怪天异灾乃以先警异出 惧谴之灾害,告以谴告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说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是唯心主义思想,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规范统治着者执政源自中国有史以 来,第一个出了
后来精炼为成语“目不窥 名的“书呆子”,
园”。
非董仲舒莫属。
人生的成功不过 是在紧要处多一 份坚持
董仲舒代表著作《春秋繁露》
下马陵,古地名,在今西安市和平门附近, 本西汉董仲舒墓,一说汉武帝游宜春苑,曾在 此下马,故称下马陵;一说董的信徒过此皆下 马,因以为名。俗称虾蟆陵。——《辞海》
D
11、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12.下列关于西汉太学创立的评述正确的有( )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 人才的官办学校
②教师称五经博士,学员称博士弟子,博士弟子由 地方官举荐
③太学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④有利于文化的积极传播,弘扬光大了儒家学说
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汉代儒学复习课件

汉代儒学复习课件
(三)结果 : 儒学地位开始提升,逐渐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四)影响 :
1、积极方面:
儒学地位上升(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同时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 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2、消极方面: 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 思想的自由发展。
③“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 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有利于封建统治长 ④久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 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 孝道应当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阅读下列材料:
知识点拔
思想主张
1、 “春秋大一统”和“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用
思想统一、国家安宁, 加强中央集权
2、“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3、发挥儒家仁政 思想
4、“三纲五常”

=

加强君权,服从统 治;爱护百姓
忠君
减轻负担,缓和矛 盾,改善生活
巩固君权,稳定 统治秩序的需要
君权
中央 集权
统一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 1、内容: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 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君权神授” 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 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天人感应”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 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材料一:丞相臣斯昧死言:“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 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 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 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 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 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旧存在并不利于中心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心集权构成威逼;③经济:土地兼并严峻,阶级冲突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见,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须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取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须要,其建议得到接受。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心集权须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见;②针对加强君权须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主动可取和须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须要的主见。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见充溢了唯心的色调,但是大一统的确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日祖国统一的须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行取的,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许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的确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日中国减轻农夫负担有确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须要区分对待。

今日,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见。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复习课件(与“儒学”有关的文档共9张)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复习课件(与“儒学”有关的文档共9张)

基本知要道求董仲舒的主要观点“;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明对官法位者的垄强断,,扩慢大法统治者基弱础。。”
( 多民族与大一统的局面向来为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学者所称颂……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曰:“今汉兴, 海内一统。 (2009高考海南1单)科概)董仲括舒材融合料先中秦以的来三各家种思主想形张成。新儒结学合,其所思学想基知础识源于,对分一部析儒这家经些典主的新张阐出释,现该的经典政是治经济背景。(7分)
,阐述董仲舒
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5
第五页,共9页。
(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 学体系。
3
第三页,共9页。
【学法指导】复习本课时要注意全方位审视董仲
舒的新儒学。它新在既宣扬了“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和“大一统”思想 等理论,又继承和发挥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和 仁政思想;它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在于它兼采了各 家的思想精华,增强了自身的生命力;其根本目 的和实质是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秩 序,神化专制皇权。因此董仲舒的新儒学既体现 时代性、实用性和积极性,也反映了封建迷信落 后的一面。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3.(2010·天津文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
发侯展。要求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说A明“.东汉汉太武学帝生议广政运泛动吸”等知纳识人点和才“‘焚书坑儒’批判”、“科举制B的.平文化民影将响”二相目大为学量生涌课外现阅读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汉代诗歌和史传文学的复习资料、内容、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汉代诗歌和史传文学的复习资料、内容、要点

• (三)善于使用比兴和铺陈手法。 • 比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兴) •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兴) •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 • 铺陈:或用于叙事,或用于场景。
• (四) 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带有感情感。
•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 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 绝! •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 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三)战争和徭役带来的深重灾难 • 《十五从军征》、《战城南》
• • • • • • • •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二 汉乐府的收集、保存和分类 • (一)收集: • 《汉书· 礼乐志》:“至武帝定郊 祀之礼,……乃 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 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 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 歌。”
• 李延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 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 国,佳人难再得。”
•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 或选取完整的故事;(多数为一个或数个场景,少
数为完整的故事)
•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略) • 或选取鲜明的人物形象。(罗敷、刘兰芝) • 如《陌上桑》——秦罗敷
•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 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 怨怒,但坐观罗敷。

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第13周-两汉的兴亡复习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第13周-两汉的兴亡复习课
A.秦始皇B.汉武帝
C.汉高祖D.汉景帝
六、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填充图册
【课后反思及三磨】
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
第三单元两汉的兴亡第26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两汉王朝的建立及建立初期统治者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2.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措施
3.知道东汉外戚与宦官相互专权及黄巾起义
4.感受朝代兴亡的原因
学习重点
重点:汉高祖、文帝景帝、汉武帝、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措施:自学、讨论、点拨引导。
三、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1.快速记忆,一对一检查
2.教师抽查巩固记忆情况
3.师生共建知识体系,加深重点知识理解
四、课堂小结:
用知识树或知识网络形式写出本课的知识框架
五、达标测试:
1.西汉灭亡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2年B.公元前9年C.公元9年D.公元25年
2.两汉时期,外戚专权现象严重,灭亡了西汉王朝的是( )A.外戚王莽B.外戚梁冀C.宦官侯景D.外戚卫青
1.西汉与东汉建立基本要素
2.汉高祖刘邦建立初期的社会状况及原因,采取了什么措施?
3.文帝景帝休养生息的措施及效果
4.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作用
5.推恩令和推行儒学的做法及作用
6.王莽建立的政权及结果
7.刘秀采取哪些措施稳定政局,效果如何?
8.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带来的危害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些?
9.黄巾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3.汉唐时期,出现了许多盛世景象,出现在东汉时期的是()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4.“光武中兴”时期的汉朝皇帝是()
A.刘彻B.刘秀C.刘启D.刘备

小升初常考文学常识重点回顾:两汉文学

小升初常考文学常识重点回顾:两汉文学

小升初常考文学常识重点回顾:两汉文学一、概述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小升初考试中,两汉文学常识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本文旨在对两汉文学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二、汉赋汉赋是两汉时期的一种很重要的文学形式,它是以枯燥的政治记述为基础,借用唐升的文章特点,借用一些天地、山水、花鸟等的的方法,以及超脱的浪漫心情,创作出成篇的辞章,富有抒情色彩。

被称为汉代文学成就之一。

1. 代表作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辞章赋作品,体现了奇妙的抒情效果。

•梁复之的《陈情表》:这是一篇使两汉文学正式达到了辞章赋的巅峰,直接表达自己对天子的情感和呼吁。

2. 内容特点•抒情性强:汉赋具有抒发作者情感的特点,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

•文辞华丽:汉赋在语言表达方面讲究华丽、巧妙、丰富。

•描写生动:汉赋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景,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汉诗汉诗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流传至今的有很多。

汉诗在艺术形式上,包括汉乐府和律诗两大类,这两类都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代表作品•曹操的《短歌行》:这是一首流传甚广的乐府诗,以其简练明快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悲悼之情和政治野心。

•陈琳的《融猱歌》:这是中国文学史中一首名作,通过吐露自己怅惘愤懑的心情,成就了一幅恢宏宏伟的艺术画卷。

2. 内容特点•格律严谨:汉诗在格律上有严格的要求,例如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的诗歌要求每句各有五个或七个字,而且还要具备平仄、韵脚等要素。

•豪放奔放:汉诗的表现手法非常奔放,对写诗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汉诗追求雄浑豪放的艺术表达,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表现力。

•艺术紧凑:汉诗与散文相比,结构更为紧凑,言辞更为精美,意象更为精确,感情更为充沛。

四、汉散文在两汉时期,散文作为一种更为广泛传播的文学形式而非常受欢迎。

汉代散文主要以古文散记形式为主,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文化、哲学等领域。

七年级历史期末基础知识复习(第1课时——汉朝)

七年级历史期末基础知识复习(第1课时——汉朝)

七年级历史期末基础知识复习(第1课时)一、历代封建王朝1、汉朝的兴亡5、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取代东魏和西魏的分别是南齐和北齐。

历史上把它们统称为“北朝”。

北朝和当时并存的南朝合称南北朝。

单项选择题1.从这块“汉并天下”瓦当中得出的信息正确的一项是(C)A.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人制造的B.这是楚汉战争时刘邦命人制造的C.这是汉武帝大一统后出现的D.这是西汉皇宫专门使用的,平民百姓不得用2.把儒家的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始于( C )A.西周B.秦C.西汉D.东汉3.儒家学说之所以成为我国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主要是由于:(D)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B.儒家学说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学的人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4.汉武帝时,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的官员是()A司隶校尉 B刺史 C御史大夫 D丞相5.向汉武帝建议颁布“推恩令”的是()A.主父偃 B.晁错 C.董仲舒 D.张良6.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①维护皇帝的权威②恩赐亲戚③巩固统一④加强中央集权A.①③B.①②C.①②③D.①③④7.“推恩令”巧妙在()A.维护了皇帝的权威B.恩赐了诸侯子弟C.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削弱了封国势力D.巩固了大一统8.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9.小明准备写一篇关于汉武帝的治国思想的小论文,他应该查找哪家思想的材料()A. 道家思想B. 儒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二)材料解析题(((3)这两位帝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4)为加强监察制度,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5)两位帝王在军事上采取的共同措施是什么?第4课丝绸之路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 B.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C.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D.打通“丝绸之路”2.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B.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C.开辟了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D.设置了管理西域的行政机构3.在下列历史人物中,对陆路“丝绸之路”的开通贡献最大的是( ) A卫青 B霍去病 C班固 D张骞4.“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

第三单元两汉时期复习课课件(11课--13课)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两汉时期复习课课件(11课--13课)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景 以农为本
以德化民
之治 勤俭治国
轻徭薄赋
(三十税一)
废除严刑峻法
怀柔天下
光武 释放奴婢
减轻民负
中兴 减轻刑罚
惩处贪官
允许少数 民族内迁






文景之治
古代盛世局面出现
有什么共同原因?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

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减
武 帝
轻农民负担等。
光武中兴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趁热打铁
1、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不 包括
A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趁热打铁
2、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 族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 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却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A、国家统一问题 B、外族入侵问题 C、儒家思想问题 D、中央集权问题
历史诊所:
某校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看到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惜秦
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的词句时,展开
了讨论。他们的讨论(如下)中有6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公元前221年
小芳说:秦始皇于公元221年统一六国,建立起统一的
中央集权的国家。 五铢钱
匈奴
小红说:汉武帝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统一铸造圆形方孔钱,对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的侵略进行





汉 武 帝



以德化民 柔术治国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建立汉朝 休养生息
汉武盛世 国大一统
西汉灭亡
西汉后期,政 治日益腐败,土地 兼并成风,社会动 荡不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背景:
(1)西汉社会存在诸多问题(王国、靖边、 兼并问题等),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2)汉武帝初年起用“贤良文学”的儒士治 理国家;
(3)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 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 建议得到采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1)“春秋大一特统点” :,以“罢儒黜家百思家,独尊儒术” (2) “ 天人想加感强应为中”央主、集,“权天外的人儒需合要内一” 、“ 君权神 授 ” 法加,强兼君有权道的需家要、阴阳 (3)仁政思家想:等认思为想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汉武帝 董仲舒
汉 背景:“焚书坑儒”批判


பைடு நூலகம்
罢黜百家
学 表现 太学的出现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一. “焚书坑儒”批判(儒学兴起的背景) 1.背景
探究1:与战国时期相比,秦朝的思想文化氛围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 战国:百家争鸣,思想纷呈; 秦朝:焚书坑儒, 死气沉沉。
(2)原因: 战国未统一,学术氛围宽松。 秦朝巩固统一,思想走向专制。
限田、薄敛、省役。 解决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4) “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 “父为子 纲”、
“夫为有妻利纲于”巩;固君仁权、,义维、护礼统、治智秩、序信。
影响: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
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2)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4)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 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影响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目的 相 同 实质
点 作用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文化专制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巩固: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2.太学的出现; ⑴、教育体制:
①中央:
——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 官立学校 ); ②地方:
——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建 地方教育系统);
⑵、影响: ①对教育: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②对社会风气: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③对统治基础: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2.焚书坑儒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 受到严厉打击?
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 利于秦的统治。
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李斯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 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 筮、种树之书有实用价值,不 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3.评价:
⑴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⑵作用: 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巩固:秦朝实行“焚书坑 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 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巩固: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 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④对政坛: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思考: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 了怎样的文化趋势?
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 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⑴、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⑵、确立:——隋朝
完善:唐朝 发展;北宋 强化:明清
问题探究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 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 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秦始皇
汉武帝
政策
排斥、打击
尊崇
不 同 点
原因
秦刚刚统一,需要 巩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 击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 统的政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 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对思想文化传播造成恶劣影响,是对先秦文化 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学习重点)
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2、太学和郡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察举制和科举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进一步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