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忽悠浅谈流行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忽悠”流行的成因Discussed shallowly “flickers ”the popular origin

中文摘要

“忽悠”一词的流行过程是由一个地域流行语逐渐扩大通用面,最后成为全国通行的流行语,它的迅速流行离不开强大的媒体传播力量和名人效应的影响,更不能忽略的一个原因是它有比其他表“骗”义的词语多了一个[笑谑、诙谐语气]的义素,填补了普通话中的一个表达空位。流行语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忽悠”的流行正是从侧面反映了这个时代多元、开放的特征。

[关键词]忽悠;流行语

Abstract

“flickers” a word epidemic process is expands the general surface gradually by a region catch word, finally becomes the national general catch word, it rapid cannot leave the formidable media dissemination strength and the celebrity effect influence popularly, cannot neglect a reason was it has compared to other tables “deceives” righteousness words and expressions many one [joked, humorous expression] righteousness element, has filled in a standard spoken Chinese expression vacancy. The catch word production needs certain social conditions and the cultural context, “flickers” the unpopularity was precisely has reflected this time from the side multi-dimensional, open and so on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Flickering Catch word

目录

1、前言 (05)

2、“忽悠”从兴起到流行的过程

2.1成为东北一带的流行语 (05)

2.2成为全国的流行语 (05)

3、“忽悠”流行的原因

3.1“忽悠”流行的表现 (06)

3.2春晚推动“忽悠”的流行 (06)

3.3赵本山的名人效应 (07)

4、“忽悠”蕴含的社会性、心理基础等

4.1“忽悠”满足人们中性化的表达方式 (08)

4.2“忽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09)

4.3网上关于“忽悠”的文章 (09)

5、“忽悠”的流行价值和发展 (10)

6、结语 (11)

纵观近几年被各种报纸媒体,网络媒体评选出来的流行语,充分地体现了词汇对社会发展的依附性和共变性,被打上鲜明时代烙印的流行语不能不说是一块反映当时社会特点和文化状态活化石,忠实地记录着历史,我们从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人们有过的社会或心理变化。通过对流行语这种属性的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的某些变化和发展。本文以流行语“忽悠”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探讨该词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也是将其作为研究流行语的一个范例,一个视角。虽然这样的研究近乎管中窥豹,但若能窥得一斑,便有了发挥推理和想象的前提,也不算白费力气。

2002年赵本山在春晚上演小品《卖拐》,把拐忽悠给了双腿健全的范伟,此后相继推出了《卖车》《功夫》等一系列“忽悠”小品,自此“忽悠”一词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一直流行到今天。“忽悠”早在东北一带非常流行,这是一个典型的由部分地区流行变成全国都流行的词汇,从中我们甚至可以很清晰地观察到这个流行语流行的整个过程。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原本只在东北流行的词汇通过一个小品就能推广到大江南北,成为口口相传的流行语呢?

一、“忽悠”从兴起到流行的过程

(一)成为东北带的流行语。在未有“忽悠”之前,东北人对于有疑义的事物喜欢用“白话”来形容,比如东北人认为你在瞎说的时候,会斥责说:“瞎他妈的白话”。“忽悠”是个东北方言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版)上注明了它的原义:晃动,摇摆。例如:杂技演员在钢丝上忽悠个不停。改革开放后,有人开始用“忽悠”代替“白话”,指说话办事离谱儿,没边没沿儿,让人不着边际或是心里没底儿,使人神魂颠倒,忽忽悠悠的,像踩在钢丝绳上,最后落入设计好的圈套里。人们觉得“忽悠”说起来比“白话”好听,顺口,深刻又显着有文化,于是“忽悠”成为东北人评判人事好坏的最简单最干练最实惠的词儿。就这样,慢慢地发展成东北一个很有名的词语,并流传了下来,“大忽悠”也成了口蜜腹剑的骗子的代名词①。

(二)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流行语。很显然“忽悠”一词是通过赵本山的小品推广到全国的。系列小品《卖拐》《卖车》《功夫》都是讲述赵本山怎样用尽各种手段,花言巧语把范伟套入陷阱。赵本山一边把全国人民逗得乐乐呵呵,一边让不熟悉东北话的人们知道了:原来“忽悠”是指糊弄的意思。从此,人们的口

头语多了一个“忽悠”,各种媒体报道频繁使用“忽悠”。比如“某某是个大忽悠”“通过此次打假活动后,不法组织再不能忽悠市民了。”近几年里,“忽悠”成为名副其实的流行言。

二、“忽悠”流行的原因

和“忽悠”一类的词很多,像讹诈,欺骗,算计,戏弄,诈骗等等,为什么独独“忽悠”一词让我们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一个流行语的兴起?虽然也是“欺骗”的意思,但是与讹诈,欺骗,算计,戏弄,诈骗这些词比较起来,它更温和一些,具有调侃玩笑的含义。人们觉得“忽悠”这词好听,原因是“忽悠”二字听起来给人飘忽不定的感觉,这跟“悠”有很大联系。现代汉语词典对“悠”的解释分别有:忧思、摇摆、做事从容不迫、长远、飘扬的样子、闲适的样子、众多、深长等共有十几种,所以“忽悠”本身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词,一个值得慢慢品味的词语。深刻的内涵使“忽悠”充满了神秘感,它不像讹诈、算计、戏弄这些词那么直白,明显带着贬义,听起来还相当刺耳。当然,这可能是由于人们使用词语的习惯造成的,讹诈、算计、戏弄、欺骗这些被人们用到烂熟的词早已经“臭名朝著”。所以当一个新兴的词,可以表达‘欺骗,说假话’的含义,但同时又不至于形容过甚,其中还带着点调侃的意味,确实很适合喜欢轻松氛围的现代人。“忽悠”常用于形容无伤大雅的欺骗,比如:儿子跟老爸汇报一件大好事,儿子说得神采飞扬,说完定定地等老爸意见,老爸不满意会说:“别瞎忽悠!”老爸高兴会说:“尽他妈的瞎忽悠!”朋友也一样,你请他吃饭,他会说:“忽悠我呐!那个说:“忽悠啥呀,真的。”等到了饭馆,请者自豪地说:“没忽悠你吧!”被请的笑打对方一拳说:“大忽悠……”“忽悠”在东北人的嘴里真是随处可见②。

“忽悠”这个曾经只在东北一带流行的词语是怎样散布到全国各地呢?因为春晚,因为赵本山,这是没错的,就从春晚和赵本山入手分析这个区域流行语变为全国流行语的表层原因。

(一)按照中国人的传统,除夕夜除了吃团圆饭,最开心的莫过于一家人围着电视机看春节联欢晚会,“过春节看晚会”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一种习惯。截至2008年,中央电视台一共举办过24届春节联欢晚会。虽然每一年晚会过后,都是一阵或褒或贬的评论,但是无论如何,一年一度的春晚,代代相承的民俗,几十年中国人民生活的沉淀,其中的意义非同一般。春晚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