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与洋节的五大文化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节与传统节日的五大文化差异
今天是情人节,一个十分重要的洋节,商场和花店早已花团锦簇、气氛热烈。
和春节那种全民总动员的形式相比,情人节里格外热情的是年轻人。
为数不少的人忧心忡忡,发出拯救传统、抵制文化入侵的呼喊。
然而呼喊的人在呼喊,庆祝的人照常庆祝,西风紧时,岂是想停就停的?听说有人发微博要组织个什么“反情人节活动”,怕是也只能是作一番阿Q式的假想,没有实现的可能。
在中国,洋节中影响最大的是圣诞节,其次是情人节,然后为愚人节,其余的洋节虽说也有人庆祝,那种影响就甚微了。
洋节原本和宗教活动有一定的联系,如果我们因此而担心宗教入侵是大可不必,因为过洋节的中国年轻人恰恰多是不信洋教的,与其说洋节的到来是一种文化入侵,倒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的融合。
我可以负责任地预言,洋节在中国的影响也许将来会更大些,但它永远也不会代替了传统文化的存在。
中老年人关注传统节日,年轻人欢迎洋节日,不同年龄段的迥异趋向源自两种节日文化的内涵差异。
差异之一:传统节日封闭式,洋节日开放式。
春节、清明、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以家族活动为主,祭祖、团圆是活动的形式,活动地点在家庭之中,注重传统风俗的传承,活动过程单一化、程式化,呈现出的思想内涵是封闭的、保守的,这种节日形式符合中老年人的年龄特点。
而洋节日则以朋友、同学、恋人之间的活动为主,活动的形式是约会、交游、赠送礼品,活动地点通常是在家庭之外,显得开放灵活,符合年轻人的年龄特征。
差异之二:传统节日单向性,洋节日互动性。
传统节日在不同辈分的亲属间进行,长辈对晚辈进行指导、引领,规矩、风俗有一定的讲究,约定俗成,礼节性强,这样的活动是单向性的,长辈主导,年轻人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而洋节日则在同辈人之间进行,活动的参与者多是年轻人,没有礼节的约束。
礼品的赠送、派对的组织、恶搞式整蛊,都是相互进行,体现了年轻人的互动性。
差异之三:传统节日等级化,洋节日自由化。
以家族为活动范围的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国儒文化的精神,以“孝”为思想内核。
长幼有序,有礼有节。
在尊长面前,年轻人要表现出谦卑和恭敬。
这种传统的伦理渗透着明显的等级化的文化思想,比较容易受到年长者的认可。
而洋节日强调平等和自由,走出家门,避开长辈,将约束丢到一边,自由地玩耍和嬉闹,尽情地进行情感沟通,这种自由化、个性化的庆祝方式对于年轻人来说是美好而惬意的。
差异之四:传统节日含蓄性,洋节日狂欢性。
含蓄表达情感是传统节日的一大特征,这也是儒家思想对于人们行为的影响。
儒家文化强调中庸行事,情感的表达也是以暗示性、内敛性为特征。
叩头、拱手、焚香、观灯、赏月,多是在孝、喜、闹等情感表达中淡化言语的明说,包含在意会之中。
就连那最具代表性的声声爆竹也是象征喜庆和吉祥,因形式的固定化而无缘狂欢。
洋节日抛开了传统的束缚,远离了长辈的叮嘱,多少带了些随心所欲的成分。
虽然并非每一个洋节都如狂欢节那般狂热,可是情人节的激动、圣诞节的热烈、愚人节的恶搞,足以让一向保守的情绪得以暂时的轻松,使一向紧张的心情得以片刻的释放,尽情地表达,热烈地追求,使得这些洋节日具有了一定的狂欢的性质。
差异之五:传统节日讲究物质追求,洋节日讲究精神交流。
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形式是吃文化。
除夕的年饭、初一的饺子、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无一不是将吃作为了庆祝的核心内容。
这样的传统形式大概是因为长久以来处于物质匮乏中的先辈们为温饱而奔波忧愁的结果,体现了人们对于物质富足的美好期盼。
可是随着生活的富裕化,年轻一代无法理解老一辈的祈愿,时代的隔膜让年轻人觉得以
吃为核心的传统节日枯燥而庸俗,而相比之下洋节日则显得浪漫而富有情调。
丰富多变的圣诞礼物、款款情深的红色玫瑰、滑稽搞笑的愚人信息都体现出时代的气息,表现出别种体验的情趣。
即便吃饭,也没有那般隆重,吃在将要,精神的交流,心情的表达和抒发才是中心。
不管你愿不愿意,洋节日已经戴着温情的面纱飘然而至。
她如同一道浅溪,在传统的大河中激起几朵小小的浪花;她如同一位仙子,在土黄色的大地上撒下几瓣异乡的花朵;她如同一把小号,在二胡与琵琶的乐曲里点缀几粒时代的音符。
她改变不了我们了黄皮肤,只是引我们去看那遥远的蔚蓝色的天空。
2011.2.14.
(金色秋风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