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岛效应及其影响
热岛效应及其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 island 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
一.什么是热岛效应所谓城市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
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6℃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
20世纪初,英国气候学家赖克·霍德华在《伦敦的气候》一书中把这种气候特征称为“热岛效应”。
二.热岛效应的原因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
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
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
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周围地区近地面大气向中心区辐合,从而在城市中心区域形成一个低压旋涡,结果就势必造成人们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运转中燃烧石化燃料而形成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质在热岛中心区域聚集,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成为城市环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与周边农村相比热岛区域温度较高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由城市的人为活动和物质利用所引起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气温显著升高。
在夏季高温期间,城市的气温往往比周边地区高出2-5摄氏度。
这个温度差异会对城市中居民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高温不仅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风险,还会增加城市能源的消耗。
如何有效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还对城市空气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高温条件下,城市的空气中污染物扩散难度加大,造成空气污染物浓度上升。
这对住在城市中的居民的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研究发现,城市热岛效应与致癌物质排放强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因此,控制城市热岛效应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空气污染,改善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还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高温条件、密集的建筑和水泥路面导致城市的绿地面积减少,植被覆盖度降低。
这种情况下,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变差,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城市中的植被不仅可以帮助吸收二氧化碳,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还能提供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空气湿度。
因此,保持城市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至关重要。
一方面,可以采用绿色建筑的概念来设计和建设城市。
通过增加绿化覆盖率、利用屋顶花园和立体绿化等手段,减少城市的人工地面面积,提高城市的蒸发散发效应,从而降低城市的表面温度。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中应注重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研究发现,水体的存在可以显著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因此,增加城市中的水体面积,建设湖泊和河流等水体景观,可以有效调节城市气温,改善城市环境。
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改变城市建筑材料的选择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市热岛效应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地区相较于周边农村地区温度更高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城市建设和人类活动所带来的诸多影响。
首先,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候与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的建设和工业活动所释放的废气、尾气等大量有害物质,加速了大气污染的形成,进一步加重了温室效应。
这导致城市气温的升高,空气质量的恶化,以及降雨的分布和数量的改变。
城市热岛效应还使得城市的湿度增加,造成无法忍受的闷热气氛,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城市中高温的天气经常会使人们感到疲惫和不适,甚至引发中暑等危险情况。
数据表明,城市中发生中暑的人数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此外,城市中的高温天气还会加重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加疾病的发生率。
因此,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城市热岛效应也对城市的建筑和交通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城市的高温天气不仅加剧了建筑物的老化和破损,还增加了能源的消耗。
建筑物内部需要花费更多的能源来进行空调和降温,这对环境和经济都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此外,城市交通的高温天气容易引发车辆故障、交通堵塞等问题,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然而,城市热岛效应也对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机遇和挑战。
首先,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使得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越来越重视绿化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在城市中增加绿地、公园、街头绿化等措施,不仅可以降低气温,改善空气质量,还可以提供更多的休闲和娱乐场所,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也促进了城市能源的转型和创新。
城市可以利用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供应电力和制冷,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城市热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加强绿化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和影响,还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影响因素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区域温度高于周围乡村和郊区的现象。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城市人口集中、建筑和道路被晒热、工业排放及机动车尾气等因素共同导致的。
城市热岛效应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周围环境和能源消耗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人口密度大。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扩大,人口集中在城市中心。
大量的高楼大厦、人员活动、交通等导致辐射热和热排放增加,使城市温度升高。
其次,城市地面的材料和建筑物使热量聚集。
城市地面大多数由水泥、沥青等材料构成,这些材料有较高的热导率,容易将太阳辐射转化为热能,并长时间储存释放。
再者,交通和工业的热排放也是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机动车尾气排放以及工厂的废气和废热都会产生大量的热能,进一步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高温环境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特别是老年人、孩子和患有慢性病的人,更易受到高温的危害。
高温环境下,人们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中容易出现中暑、脱水和心血管疾病等问题,甚至会危及生命。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还会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高温环境下人们更容易疲劳、失眠和情绪不稳定,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除了对人类的影响外,城市热岛效应也会对周围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高温环境对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带来了威胁。
许多动植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有限,高温环境会导致植物蒸腾速率加快,水分蒸发过多,进而导致植被退化和物种消失。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会影响气候和降水情况。
高温环境改变了城市空气的稳定性,使气溶胶和水汽浓度增加,进而影响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这可能会导致城市地区的水资源紧张和水灾等问题的产生。
最后,城市热岛效应对能源消耗也有重要影响。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温度升高,人们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来降低温度和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空调、冷藏设备和冷冻设备等热能需求量大的设备的使用量明显增加,进而导致能源消耗增加和碳排放的增加。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空气质量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空气质量影响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表温度高于周边农田和其他地区的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热岛效应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这种现象在许多大都市地区尤为明显,对空气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城市热岛效应对空气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由于城市地表温度较高,空气中的污染物更容易挥发和扩散。
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和日照强度增加了大气稳定度,形成了温暖干燥的环境,这更利于污染物的生成和积累。
因此,城市中的空气质量往往较差,容易出现雾霾等大气污染现象。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也对气象条件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空气质量。
由于城市地表温度高于周边地区,城市天气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例如,在高温天气中,城市的降雨量较少,湿度也较低,这导致湿润传感过程减弱,空气中的颗粒物更难被洗净,进一步污染空气质量。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也会影响风向和风速等气象要素,使气象扩散条件变差,使污染物更难扩散,导致空气质量降低。
总的来说,城市热岛效应对空气质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过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这个问题变得尤为紧迫和关键。
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首先,要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
植被可以吸收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同时,植被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吸附和沉积颗粒物,改善空气质量。
因此,增加城市公园、绿化带和屋顶绿化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其次,要优化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
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减少城市景观的热吸收和热释放,降低城市地表温度。
例如,合理设置建筑物、增加绿色空地和水体,采用反射率高的建筑材料等,都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此外,要加强交通管理和尾气排放治理。
车辆尾气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源之一,尤其是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因此,采取有效的交通管制措施、推广新能源车辆、改善尾气处理技术等,对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和改善空气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最后,要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分析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分析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中心地区温度高于周边乡村和郊区的现象。
这种气候现象对城市环境、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是由于城市的建设和活动引发了一系列的热源和热排放。
高楼大厦、沥青路面、水泥建筑等都会吸收并存储太阳辐射能量,然后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
与此同时,机动车辆的运行、工厂的生产等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排放到城市大气中。
加上人口密集、空气对流受限等因素,这些热源无法有效散发,导致城市温度升高。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非常广泛。
首先,它对城市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高温天气下,城市中心地区温度高,空气质量下降,人们容易出现中暑、呼吸系统疾病等健康问题。
另外,城市热岛效应还加剧了城市排水问题。
在暴雨天气中,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出,导致城市内涝,进而给城市的交通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困扰。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对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系统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农田周围的城市会受到高温和较低的湿度影响,导致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还破坏了城市周边的生态系统平衡。
高温和干燥的环境对于许多生物而言是不利的,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最后,城市热岛效应对能源消耗也会造成影响。
高温天气下,人们通常需要使用空调和其他冷却设备来降低室内温度。
这会导致城市能源需求增加,进一步加大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问题。
为了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影响,人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城市绿化,增加植被覆盖面积。
树木和植被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减少热源产生,并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更多的水蒸气,降低城市温度。
其次,改善城市建筑设计。
选择反射太阳光的建筑材料,改善建筑隔热性能,减少室内外温差,降低能耗。
此外,鼓励绿色出行,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降低热源排放。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对城市气候的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对城市气候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在气候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气温明显高于周边地区的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城市的人口密度大、建筑物多、道路、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的热容量较大,导致热量的吸收和释放速度加快,从而形成了城市与乡村地区的气温差异。
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候产生了许多影响。
首先,城市热岛效应会加剧城市的高温现象。
由于城市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较高,热量在城市中的热容量较大,因此城市比较容易吸收和储存太阳辐射的热能。
相比之下,乡村地区由于缺乏建筑和人口,容量较小,热能反而较少被吸收和储存。
当城市充满了热量时,这些热量会逐渐释放,使得城市的气温相对较高。
因此,夏季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的高温现象更为突出,给城市居民带来了诸多不适。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还会改变城市的风速和风向。
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密集道路和人口,会阻挡和改变风的流向和速度。
这对城市的空气质量和通风都产生了影响。
尤其是在夏季,当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的气温升高时,热空气会上升并形成对流,而周围的冷空气则会朝着城市涌入,使得城市受到了来自周围乡村地区沉积物和污染物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恶化了城市的空气质量。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还对城市的降水量和降水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城市中建筑物和道路的热容量较大,可以吸收和释放大量的热量。
这些热量会改变城市附近的大气层结构和垂直运动,影响到云和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具体而言,城市热岛效应会增加城市附近的对流活动和垂直运动,从而增加了降水的可能性。
同时,由于城市的建筑物和道路会引导风的流向,城市热岛效应还会影响到降水的分布和强度。
为了应对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些城市已经开始采取一些措施。
例如,在城市中增加绿地和植被,可以降低城市的热容量,减少热量的吸收和储存,从而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此外,改善城市的建筑设计,例如采用反射率较高的材料,可以减少太阳辐射的吸收,进一步降低城市的气温。
还有一些城市采取了水体扩展和水体利用的方法,在城市中引入水体可以提供降温效果,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变得越来越严重,并对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以及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一、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1. 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城市中密集的建筑物、混凝土道路和人工覆盖的土地使得城市地表能量吸收增多,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相比之下,乡村和自然环境中的植被和土地更容易反射太阳能。
2. 人类活动:城市中燃烧化石燃料、交通排放和工业生产等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和热能。
这些热能和废气在大气中积聚,使得城市的温度升高。
3. 城市结构与气候条件:城市密集的建筑物和高楼大厦阻止了冷空气的流动,使热能无法散发。
同时,城市内部的热能储存在铁路、道路和人行步道等人工结构中,难以释放。
二、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活的影响1. 高温与不适感: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中的温度显著升高,夏季尤为明显。
人们往往感觉比乡村更热,带来不适感,并增加了中暑等热源相关疾病的风险。
2. 能耗与空调使用增加:高温天气导致住宅和商业建筑内部温度升高,人们不得不大量使用空调来调节室内温度。
这不仅消耗了大量电力,还加剧了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环境问题。
3. 空气质量下降: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大气中温度升高,加剧了光化学反应的速度,形成更多的臭氧和有害气体,例如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
这些污染物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4. 水资源缺乏: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了城市地表水的蒸发速度,导致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增加了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缺乏问题。
此外,降雨在城市中往往排水不畅,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5. 生态系统破坏:城市热岛效应不仅对人类有害,也对城市的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许多动植物无法适应高温环境,需要更多的水资源来生存。
而城市建设和密集化使得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平衡被打乱。
三、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方法1. 建筑绿色屋顶和绿化空间:在城市的屋顶和建筑物上种植花草树木,可以减轻城市的温度上升,并提供遮阴和净化空气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 island 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
一.什么是热岛效应
所谓城市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
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6℃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
20世纪初,英国气候学家赖克·霍德华在《伦敦的气候》一书中把这种气候特征称为“热岛效应”。
二.热岛效应的原因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
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
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
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周围地区近地面大气向中心区辐合,从而在城市中心区域形成一个低压旋涡,结果就势必造成人们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运转中燃烧石化燃料而形成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质在热岛中心区域聚集,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
一方面,大量污染物在热岛中心聚集,浓度剧增,直接刺激人们的呼吸道粘膜,轻者引起咳嗽流涕,重者会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病的中老年人还会引发心脏病,死亡率高,
如英国伦敦在1952年12月,因为该原因死亡4000余人。
另一方面,大气污染物还会刺激皮肤,导致皮炎,甚而引起皮肤癌。
有的物质如铬等,若进入眼内会刺激结膜,引起炎症,重者可导致失明。
汞的含量较多,可损害人的肾脏,引起剧烈腹痛、呕吐。
汞慢性中毒还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
第三方面,长期生活在热岛中心区的人们容易患上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且神经系统患病率达30%,主要表现为神经官能症、失眠、烦躁不安、记忆力下降、忧郁压抑感等。
此外,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人数也有所增多。
四.城市热岛效应的防治措施
从城市气象规划设计出发应考虑:
1、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
因为城区的水体、绿地对减弱夏季城市热岛效应起着十分可观的作用。
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
因为人口高密度区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常形成气温的高值区。
3、如北京市位于平原中部,三面环山。
由于山谷风的影响,盛行南、北转换的风向。
夜间多偏北风,白天多偏南风。
因此,在扩建新市区或改建旧城区时,应适当拓宽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加强城市通风,减小城市热岛强度。
4、减少人为热的释放,尽量将民用煤改为液化气、天然气并扩大供热面积也是根本对策。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的主要自然因素,因此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是减轻热岛影响的关键措施。
绿地能吸收太阳辐射,而所吸收的辐射能量又有大部分用于植物蒸腾耗热和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化学能,用于增加环境温度的热量大大减少。
绿地中的园林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不断地从环境中吸收热量,降低环境空气的温度。
每公顷绿地平均每天可从周围环境中吸收81.8兆焦耳的热量,相当于189台空调的制冷作用。
园林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公顷绿地,每天平均可以吸收1.8吨的二氧化碳,削弱温室效应。
此外,园林植物能够滞留空气中的粉尘,每公顷绿地可以年滞留粉尘2.2吨,降低环境大气含尘量50%左右,进一步抑制大气升温。
科学研究表明,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热岛强度成反比。
绿化覆盖率越高,则热岛强度越低,当覆盖率大于30%后,热岛效应得到明显的削弱;覆盖率大于50%,绿地对热岛的削减作用极其明显。
规模大于3公顷且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集中绿地,基本上与郊区自然下垫面的温度相当,即消除了热岛现象,在城市中形成了以绿地为中心的低温区域,成为人们户外游憩活动的优良环境。
美国研究人员建议把灰、黑色的路面改为亮色系以减少路面吸收的太阳热能,
借此降低室外温度,减缓都市的热岛效应及全球变暖。
一般城市地表有35%至50%是道路,通常为灰色或黑色的柏油路面,并在吸热后形同巨大的热源。
美国加州劳伦斯柏克莱国家实验室的“热岛小组”研究员吉伯特说,黑色柏油路面几乎把阳光中的热能完全吸收,使路面和四周空气升温,加剧都市热岛效应。
以“低温屋顶”为例,亮色系屋顶能反射大量阳光,从而降低室内和室外的温度。
研究人员把实验室停车场的部分停车格上色,比较各色路面的吸热效果。
亮色系的“低温路面”能反射30%至50%的阳光,相比之下,新铺的柏油路仅能反射5%,较旧的柏油路则能反射10%到20%。
低温路面可用传统混凝土材质搭配淡色颜料铺设,或以特殊涂料直接涂在原有路面上以增强反射阳光的能力。
低温路面不仅能降低周围空气温度,还可减缓全球变暖和能源消耗。
这些好处已经由多项科学模式证明,但实际效用仍有待更多实际研究加以确认。
除了绿地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之外,水面、风等也是缓解城市热岛的有效因素。
水的热容量大,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升温值最小,表现出比其他下垫面的温度低;水面蒸发吸热,也可降低水体的温度。
风能带走城市中的热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
因此在城市建筑物规划时,要结合当地的风向,不要把楼房全部建设成为东西走向的,要建设成为便于空气流通的模式;同时,最好将一些单位的高院墙拆掉,建成栅栏式,增加空气流通。
五. 城市热岛效应的代表城市
2012年9月,北京市委员会调研显示,北京市“热岛效应”呈加剧趋势,1961年至2000年,城区与郊区日均温差已经达到3.3℃。
同时专家指出,热岛中心地区居民神经系统方面的损害较严重,主要表现为神经官能症、失眠、烦躁不安、记忆力下降、精神萎靡、忧郁压抑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