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软件开发效率的12大杀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软件开发效率的12大杀手

2008年09月18日 14:47

【IT168 技术文章】

软件开发过程中,我们经常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本文就是要讲解这些问题中最棘手的12个。读完本文后,相信读者会对它们影响开发效率的原委有个初步的认识。

我们发现,有很多的文章、书籍都在阐述软件的开发方法,为什么呢?个人以为那是因为提高团队的开发效率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战争。软件的开发技术日新月异,开发团队只能不停地适应这种革新(如果这个团队不是此项技术的领头羊),否则只能消亡。而适应很大的程度表现在效率和时间上,因为客户对软件质量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同时却不希望延长开发周期。

我们知道,随着软件外包的到来,同一个团队的开发人员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处在不同的时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其它行业的人一样,开发人员往往喜欢把精力用在他们感兴趣的任务上面,却经常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开发效率。

在软件开发这个繁杂的世界里,作为一个项目经理,也作为一个开发人员,我碰到过各种各样的有趣的问题。这篇文章就罗列出了这些问题中最棘手的12个,并提供一些处理问题的参考意见。

1.维护的开销是效率最大的敌人

软件的维护需要很大的开销,它很自然地把开发团队带向低效。维护的开销往往和代码行数成比例,尤其当代码没有经过很好的测试的时候,这个情况尤为明显。开发团队会发现:随着代码行数的增加,bug的数目也会随之增长,当然,bug产生的原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的的确确是我们的代码的问题,而外部因素实际上并不是程序的bug,但是无论如何必须修正。

说得更详细点,外部因素可能是你调用的代码改变了,或者是运行环境改变了。例如,一段Java代码在JRE1.4下面工作得很好,客户要求它升级到JRE 1.5下也能运行。这个时候,如果不能运行,你可能会声明原因不在程序上。但是客户可不管那么多,站在他的角度上,这就是你的程序的bug。

实际上,完美的程序是不存在的,在做项目计划的时候必须考虑周全。因此,在开始编码之前,你就应该把维护的开销算到软件开发周期里去。甚至在思考怎样编码之前就应该思考怎样去测试。而且,你还得考虑怎样让服务器自动测试你的代码——如果一个测试不能做到完全自动化,那么它只能算作半个测试。只有让测试做到完全自动化,团队才能在新的环境里毫不费劲的测试自己的代码,也可以迅速高效地对测试进行扩展。

刚刚提到的,你必须找到一种可行的方法能够保证你的代码能够被自动地测试,的确如此,但这也是在单元测试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因为单元测试不可能面面俱到。事实上,如果对测试进行分层,测试的效率可能会大大提高(关于分层测试,将在后面作具体的阐述)。

2.开发人员讨厌测试,他们不按照测试的规范去做

代码在某个环境中能正常工作,就假想它在其它环境中也能正常工作,这是软件开发人员的通病。在现实生活中,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可开发人员却生活在虚拟的完美世界中,他们认为这个世界里万事万物都是完美的,不可能遭遇任何的问题。例如,一个J2EE程序在JBoss下工作正常,开发人员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在WebSphere下也能正常工作,事实却未必。所以,开发人员有必要在所有的目标平台上测试代码。否则,程序就有可能无法通过。

我相信,你一定需要一个框架,使你的程序能够在任何平台下工作,而且能够把测试结果保存到数据库中。概括地讲一下过程:你写好各种语言的测试代码,它就可以在各种平台下自动测试,保存测试结果。之后,你就可以查阅测试结果了。这个结果包括各个平台下、各个版本的代码的测试的历史。

据我所知,某些工具支持这些功能。例如,BuildBot 开源项目正在为之而努力,至少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3.出现bug时,分析原因比修正错误更耗时间

当开发人员修改好代码,并把它提交到代码库里的时候,你必须反应迅速,及时地测试他(她)提交的代码,这样,如果测试不通过,开发人员就还记得他(她)刚刚修正过的地方,也很容易找到bug的原因所在。

时间一长,他可能就忘了,Bug出现时不得不查看代码历史,比较不同版本的代码,直到代码原因分析出来。很有可能光找原因就白白的耗费了几个小时,太不值得了!

4.开发人员在转换项目过程中花费了太多的时间

通常来说,搭建一个项目的开发环境是不容易的。如果对项目没有很好的了解,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要搭建好环境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仅仅是搭建环境就花费很长的时间,开发人员往往更希望长期呆在同一个项目环境中。比较理想的状况是:开发人员有能力毫不费力的从一个项目转到另一个项目,不存在技术难题,“项目文化”已经不是个难题了。

对此,我有个建议:使用项目管理工具,比如Apache Maven。用Maven描述的项目一般很容易在Eclipse中搭建起来。对于Java项目来说,只需要要从SVN下载代码,键入“maven eclipse”,刷新,它就可以工作了。所有与代码对应的测试代码也可以运行!哇,简直是太神奇了!整个项目不到30秒就建好了。

很可惜,这项技术目前还只支持Java。至于其它的语言,如Python、C,等等,仅仅Maven还是不够的。

5.随着开发人员的增加,Bug也增加

如果方法不得当,一般来说,开发人员增加的同时,程序的bug数目也会增多;随着程序的复杂性的增大,软件的质量也会下降。而我们必须与之作斗争。那采取什么方法呢?很简单的理论:透明、代码审查和自动测试。

透明能够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代码,决定谁去修改它,何时修改,或者是为什么要修改它。透明能够确保团队的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代码质量而感到压力,并由此而产生动力。

而代码审查呢?开发人员对别人的代码进行审查,不仅能够从别人的代码中学到东西,而且它还确保开发人员有效地发现代码的问题,对提高代码质量功不可没。

至于自动测试,我们在下面进行详解。

6.分层测试

不可否认,写出好的测试代码的确是个很大的挑战。例如,代码写好后,对它们进行单元测试就很困难,单元测试不可能测试到程序运行的方方面面。功能性(质量保证)测试对程序测试相当有效,不过它通常运行慢,对问题发生的原因给出的信息往往很不够。

因此,你不得不对测试进行拆分以克服这种情况。如果简单的基础测试都无法通过,那么运行更大的测试显然是无意义的。分层测试的目的就是让测试从易到难。

——第0层:开发人员在自己本地环境中进行的单元测试。

——第1层:构建服务器上的单元测试,(几乎每个)代码提交之后开始。

——第2.1层:集成测试,在几个模块整合到一起之后进行的测试。(用真正的模块代替掉原先的模拟模块。例如,使用真正的XML解析器换掉原先的那个替代品)

——第2.2层:集成测试,通过入口访问系统(接口、磁盘等等,到这儿,你可以测试访问真正的系统)

——第3层:功能性测试,测试程序可见的部分。(用户能够看到的实实在在的功能,当然,这一层还不够)

——第4层:性能测试。

——第5层:客户体验。(OK,这并不是一个测试层,但是这个环节的确会发现不少意料之外的bug)

这个方法的理念是同一个bug决不会再次重现。因而,对于每个你发现的bug,你都应该创建测试用例以保证它不会重现。这个测试可能是单元测试(这样最好),也有可能是集成测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