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自行车是最常见的代步工具。八十年代初,公交车成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
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工具变迁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工具变迁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交通工具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更新,从笨重的机动车、简陋的自行车,到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交通工具,中国跃升为交通大国。
以下将按照时间顺序为大家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工具的变迁史。
一、50-60年代1. 自行车: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自行车是中国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它是国人熟悉且信赖的日常代步工具,也是货运交通的主力。
2. 人力三轮车:人力三轮车作为运输工具,在城乡间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虽然它不如自行车那样便捷,但是它有较大的载货空间,为了满足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求,人们也对三轮车进行了改进。
3. 火车:当时的铁路运输主要是蒸汽机车,虽然舒适度远不如现代快速列车,但它在运输、旅游、事故救援等方面作用巨大。
二、70年代-80年代1. 公交车:70年代-80年代,公交车开始成为城市里重要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在大城市使用,并且引进了苏联的“红旗牌”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斯卡奇亚”牌等外国品牌。
2. 摩托车:摩托车的出现,一度被誉为人民“解放了双脚”。
这种代步工具具有快捷、灵活、省时、省力的特点,是中国广大城乡居民的必备交通工具之一。
3. 内河船舶:内河船舶作为近海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60-70年代曾一度代替了火车和公路,成为中国内河运输的主力军。
三、90年代-2000年1. 汽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国家对汽车工业的扶持,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汽车逐渐普及到普通百姓家中,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2. 客运高速公路:近几年,中国建设高速公路事业飞速发展,客运高速公路日益成为城乡客运的重要交通工具,使得跨区域、跨省份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
3. 航空交通:航空的快速发展,极大提升了人们的行动力和市场拓展能力。
随着国际大型航空公司纷纷开设中国航线,航空交通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之一。
综上所述,从自行车、火车,到现代的汽车、客运高速公路、航空交通,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和进步与时俱进,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日常生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历风霜雨雪,历经苦难坎坷,我们的祖国母亲在岁月的长
经历风霜雨雪,历经苦难坎坷,我们的祖国母亲在岁月的长河中,一步一步,艰难的挪动脚步。
直到1949年,她甩开了脚镣,挺直了胸膛,祖国母亲用大步前行为我们赢得了今日的幸福生活。
祖国母亲却已经六十周年了。
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六十年华诞!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
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
五十年前的十月一日,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从那以后,一代新的天之骄子站立起来,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之火温暖了祖国一度冰冷的身躯,用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祖国曾经暗淡的灵魂,用激越的歌声纺织了祖国的一身彩霞。
置身历史,我们溶于其中,分享着那过去的兴奋与悲痛;放眼未来,我们会发现,面前的道路更遥远更艰难。
新的学习生活已经开始,实验中学又迎来它的又一批骄子,让我们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把科学、理性、民主,进步作为自己的伟大目标,让我们用高尚的品德,优异的成绩献给祖国。
迎接澳门,将中华儿女的豪气与龙的传人的胆魄融于自己青春,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爱,让我们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我们将努力奋斗,为了美丽的祖国我们将竭尽全力,为了祖国美丽的永生!闪光的足迹!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
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经济严重落后,国家事业百废待兴,政府和人民面对一个满目疮痍的中国面孔,并没有畏缩,勇往直前,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十七岁的单车》影片分析
敲不开的城市大门——《十七岁的单车》影片分析影片讲述了两个青春年纪男孩的自行车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过程,向我们诠释了执着。
两个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拼命想要融入城市,却被城市无情的拒绝。
这是一个有关于人与社会的故事,两个主人公在城市受到的冷漠待遇,使观众看到了城市市民对下层群众的轻视与冷漠。
本片侧重通过人物的心理与思想的变化来讲故事,用理性又客观的视角来审视故事。
重在强调了两个主人公的遭遇。
从而使观众看见蕴含在主人公身上的执着品质,也反映了敏感的社会问题。
影片发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的交通工具迅速发展,城市中的人们普遍都以自行车代步。
因为各地区的发展不协调而产生城乡差距,农民和市民被区分开了,城市人对农村人的轻视,农村人的自卑,这样的带有阶级色彩的思想被深深地植入社会。
农民进城打工更是形成了一股持续至今的风潮。
本片主人公小贵的存在便合乎情理,一个孤身远到城市打工的单纯农民。
片头几个年轻的农村孩子在招聘时木讷的表情、简单诚实的回答、对五六七八百的工资满意的笑脸是当时社会城市中单纯沉默的农民工的真实写照。
小贵和小坚对自行车的渴望,自行车对两人的重要性才能被确定,又促成了人物执着性格的表现。
公司员工、洗浴店人员、小坚及其同学对小贵的轻视思想的存在才合乎情理,小贵与小坚悲剧的结局,才能反映出社会的冷漠。
导演用自行车这个道具将两个男孩的故事串联了起来,自行车对于两个人来说都有不同但都非常重要的意义。
两人由最初的欺负与被欺负关系到后来渐渐理解对方并接受对方。
交换自行车又不信任的检查完好与否到不检查再到开口交谈,再到后来一起逃脱追打。
小贵与小坚是同一类人——处于城市最下层的贫民,但是他们面对自行车被抢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却是不一样的,其人物所反应的主题也是不一样的。
小贵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他勤劳朴实,愿意通过自己的劳动换来城市的肯定。
不到一个月就快挣得一辆自己的自行车。
自行车是小贵在城市里唯一的谋生工具,自行车已是小贵生命的一部分。
生活在变化,社会在进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第一次作业生活在改变,时代在进步班级:12计卓姓名:刘斌学号:20120510114 得分:提要:作为九零后的我们,从小便生活在幸福的生活中,可谓是衣食无忧,不过我常听父辈们说起他们小时候的艰苦生活,他们有时缺少冬衣,有时缺少吃的。
但是,在我党正确的领导下,中国在短短的三四十年里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说吃穿住用,比如说移风易俗。
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关键词:移风易俗、小康、丰衣足食、变化正文: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往昔的仁人志士为建立一个人民的共和国而抛头颅、洒热血,我不禁对那些英雄们产生久久不散的敬仰,为了怀缅他们,我决定写一篇关于社会进步的调研报告,以见证英雄们的功绩。
以下文章的内容是我从书本、媒体、父辈们那里搜集和获取的。
一、吃的变化大家听说过粮票、油票、布票吗?大多数同学可能没听过,现在人们上街买东西,只要有钱就行。
但是在我爸小的时候,。
就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上街买米、买油,除了口袋里要有钱外,还得要有一种由国家统一发放的购物票证,否则就买不到东西。
当然,这一票证现在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由于我的资料资源有限,所以无法呈上这些粮票的身影了。
不过,可以想象的,这些票的样子一定是很古老的了。
但是,大家看看现在的食品,是品种繁多,质量上乘。
比如现在风靡全国的川、粤、鲁等各种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
还有外国的食品也在中国流行,比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髦。
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受中国人的欢迎,如啤酒、香槟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面包、西点、蛋糕等皆被国人接受。
当然,没有粮食产量的提高做基础,这些变化是很难发生的,下面我就引用一些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
“……194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11320万吨,1980年为32055.5万吨,1999年为50838.6万吨,50年增长了4.49倍,与此同时人口增长了2.4倍,粮食增长超过了人口的增长。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21年】1. (2021·全国乙卷)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
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A. 男尊女卑观念消亡B. 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C. 按劳分配得到实施D. 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土改后,太行山区农民买了驴,要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村中规矩,男人开支一斗米以上须经女人同意,并且男人支配粮食的上限高于女人。
女人经过土改分得土地,经济地位有所上升,故而家庭地位有所上升,故B正确。
土改后,男尊女卑观念并没有完全消失,故A错误;在公有制范围内,多老多得少老少得的原则是按劳分配,材料与按劳分配无关,故C错误;传统的社会伦理包括父子、君臣、夫妇、朋友等关系,这些在土改后并没有颠覆,故D错误。
2. (2021年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画中有“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
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等字样。
此画反映A. 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B. 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C. 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D. 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和旧道德【答案】C【解析】根据“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可知当时西方的电线电灯已经传入中国,即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故选C;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图中男子的服饰还是中国传统服饰,排除A;“普遍”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排除D。
3.(2021年6月浙江选考)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
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家乡的变化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世纪七十年代,自行车是最常见的代步工具。
八十年代初,公交车成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
九十年代,绿皮火车是人们长途出行的普遍选择。
而今,私家车也逐渐进入中国家庭。
有人说,交通工具的变化,让人出行更便捷;但也有人说,自己还是喜欢自行车的慢生活。
从1949年到2019年,七十年,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
房子大了,道路宽了,灯亮了,高铁、飞机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当然,也有人认为:房子大了,亲情没了;道路宽了,心的距离远了……在你的生活里,你又目睹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引起你哪些思考?请你据此写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来源】山西省太原市2019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答案解析】【例文】家乡的变化记忆里,还是那条泥泞的羊肠小道,还是参差不齐的土墙房,还是被岁月压弯的木扁担,还是……所有的记忆都是如此的破旧不堪,但却又是如此的真实,家乡那时唯有的风景就是树,可却又是那样的单调,我总是抑怨家乡太穷了,太不美观了,但这仅限于以前,现在的观点又截然不同了。
去年暑假,我回乡下爷爷家度假了。
车行驶在柏油马路上一个多钟头,我怀疑是不是我的眼睛出毛病了,又不由自主的揉了揉眼睛,不错,以前光秃秃的山上都长满了葱葱郁郁的树木,阳光透射过浓密的叶子,散出七彩的星星点点的光芒,柏油马路代替了原先那坑坑洼洼的土路,坐在平稳行驶的汽车里,看路旁驶过的柳树,轻风拂面,忽然有种走错了地方的感觉,我怀疑,是不是坐错车了?但事实胜于雄辨,在村口,我还是认出了我满脸堆满笑容的爷爷奶奶,老两口的穿着打扮还真上眼,奶奶穿着大红花朵上衣,我差点没笑掉大牙。
爷爷拉着我的手,行在宽广大路上,我问:“爷爷我们的老房子在哪里呢?”爷爷乐呵呵的对我说:‘我们的老房子全部换新装了!我饶有兴趣的又说:’该不会将上房变成猪圈了吧!爷爷风趣而严肃的说:‘党的政策好啊!农民都开始领工资了!”说着,他们已经将我领进了家里,我这下子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虽然谈不上什么富丽堂皇,但绝对是窗明几净,家具琳瑯满目:有液晶电视机、海尔电冰箱,电风扇,躺椅,真皮沙发……我真的好惊奇,又急忙退出来,向四周一望,红砖瓦房完全代替了那老式的土房子,院子里愕然还养了各种各样的花……紧接着,又闻到一股香味,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跑到了香味的始源处,原来这就是厨房,用红砖砌成的新灶头只是个摆设,。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30年的新变化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30年的新变化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
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正是邓小平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推动中国迈上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举行30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神州风物沧海桑田,国人风貌焕然一新。
3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
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
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在建国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我们就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中来发现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吧。
我们见证的改革开放
蝙蝠衫和霹雳舞
《霹雳舞》海报。本片于1984年拍摄, 1987年进入中国,引起轰动。
当时街头流行的就是跳个霹雳 舞展示才华,类似武林时代如今的复古热, 大街上经常能够见到
男士开始流行穿西装
迷你裙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超短裙出现, 加上“迷你”两字,曾经被部分保 守媒介视为洪水猛兽。进入21世纪, 中国女性对于服装诉求越来越趋向 凸现个性、标新立异。同时,具有 中国特色的唐装开始走向世界、各 式旗袍炙手可热,中国服装在全世 界受到注目和尊重。如今,一步裙、 吊带裙、泡泡袖……裙子冲破季节 和式样的束缚,在一年四季、各种 1991年流行的超短裙风韵独具 场合扮美着女性。
职业技术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关 键环节,是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的重要 枢纽,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强大动力。职 业技术教育发展,关系到人口素质高低,关系到 经济竞争力强弱,关系到国家兴衰!《国家教育 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 ”期间,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努力使城乡劳动力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 中央将投入100亿元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建设;实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重点扶持建 设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实施示范性高水平职业 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 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实施职业院 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支持师资培训工作,建立 教师社会实践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 设。
过去的交通工具,街 上满跑的是自行车, 农村的牛车、拖拉机。
公交车在八十年代初,开始成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工具。
九十年代末,私家车逐渐进入中国家庭。现在,仅北京市机 动车的数量就已经超过了三百万辆。
路况改变
上图:80年代的320国道 下图:如今的高速公路
从衣食住行看中国发展PPT课件
世纪80年代。
6
80年代:
•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 国人时尚观念的复苏开始于中国推行改革 开放政策的1978年。人们看到大喇叭裤、 蝙蝠衫。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随着中国 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 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 潮流信息。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80 年代。
17
18
改革开放初期,住房大多是分配的。筒子楼,便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 住房样式,当时很时髦。
随后筒子楼被人们重新改建,里面的单房改成了套房,单元房的门前都安上了厚 厚的防盗门。
19
八十年代,住房改革也出现了分水岭。“福利房”占主导地 位。
同时,原先分配的福利房以及各式各样的自建公房,折价转卖给了使用者。
• 出行,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 买东西,走亲戚,上学,上班等等,时常 需要使用一种代步工具。从最早到的步行, 到马车,牛车,再到汽车,火车,无不体 现一种时代的进步
27
改革开放前
• 改革开放前我国设施很差,泥泞小路占大 部分,山、河等的阻挡使得运输方面受到 很大的不便。城市的交通资源有限,公交 线路不畅通,人们出行除了用步行之外, 可以代替的交通工具也就是黄包车和自行 车了
12
13
改革开放前—大锅饭
14
改革开放后
• 改革开放后,经济得 到飞速的发展,人民 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 质的飞跃,从解决温 饱过渡到追求更健康, 更营养,更美味的生 活方式。
1987年9月,广西玉林 市取消粮票,成了当 时中国第一个买粮不 用粮票的地方。从此 人们可以想吃啥就吃 啥。
15
九十年代后:吃并选择
20
• 那时的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 积仅7平方米左右。不少年轻人感叹, “找媳妇容易找房子难!”
城市交通的发展历程
城市交通的发展历程确定科学的交通战略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首要条件,而要把握科学的交通战略,就必须在总结城市交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城市交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总体预测和判断,宏观把握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从容不迫地去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每一段历程,我们都需要对其认真研究,吸取其合理精华,并依据我们的当前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加以完善和灵活运用.一、世界主要城市的交通发展历程按照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共性交通发展历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步行、非机动化交通工具为主;第二阶段是以常规汽电车为主的传统公共交通阶段;第三阶段是以私人机动化交通工具为主的现代个体交通阶段;第四阶段是以地铁、轻轨等快速轨道交通为主的现代公共交通阶段.一美国纽约--欧美国家交通发展历程的缩影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小汽车进入家庭.20世纪20年代,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纽约市政府加大了道路基础设施的投入,供给能力大体与交通需求相适应,从而推动了汽车进入家庭.这一阶段小汽车发展迅速,纽约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开始萎缩.第二阶段是小汽车化带来交通“恶梦”.从1900年到1920年,纽约市小汽车由1396辆增加到25万辆.原有道路无法承载迅速增加的通行需求,纽约的交通也变得拥堵不堪.1940年,正是美国走上世界霸主地位的前夜,纽约的交通拥堵达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城市人口停止增长,大气污染严重,经济发展受阻.第三阶段是重视公共交通发展.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当交通拥堵影响到环境、公众健康及城市的经济发展等问题时,开始提倡发展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逐渐成为城市交通的主体,约占总客运量的75%左右其中轨道交通占50%以上.同时,轨道交通的发展改变了纽约地区的发展形态,使城市沿轨道交通走廊轴向伸展.第四个阶段是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起,纽约开始强调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其宗旨是促使各种交通方式经济上有效、环境方面友好、能源利用高效.二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典范在伦敦的交通发展史上出现过两次较大的危机:第一次,19世纪中叶,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交通总量不断发展,城市交通出现了危机,处于停滞状态.对此,伦敦采取改善原有道路系统和将客运铁路引入市内的办法,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交通紧张状况.第二次,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伦敦市区的不断外延,19世纪末出现了第二次交通危机.伦敦采取的办法是大量修建地铁.至20世纪初,伦敦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内城地铁系统,逐步形成了近400公里地铁和3000公里市郊铁路,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上发挥了骨干作用.由于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以及轨道交通的引导作用,城市由同心圆环发展模式转换为以交通走廊为依托的发展模式,通过建设新城镇减轻中心城的交通压力,是伦敦城市交通的一大特色.至1983年,英国总共建设了28座新城,中心城区的人口从1960年的800万下降至的650万.巴黎,于20世纪初就对城市交通进行了规划,在小汽车快速发展并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后,巴黎迅速开发以城市快速铁路和地铁为主的轨道交通,形成了内外衔接、较为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将市中心与近郊就业区、生活区及远郊5个卫星城镇有机连接起来,逐渐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结构;同时注重对私家车的需求控制实行小汽车进入市区的准入政策,通过经济手段调节出行结构.三日本东京--轨道交通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城市东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20世纪60年代,东京的交通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历经20余年的努力才使问题基本上得以解决.东京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点是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系统:东京大都市圈人口3200多万人,拥有1千多公里地铁和轨道,铁路密度高达公里/平方公里,远高于巴黎、伦敦、柏林和纽约.轨道交通系统每天运送旅客2000多万人次,承担了东京全部客运量的86%.与世界其他三大都市的主城区相比,东京主城区轨道交通出行比重达到58%,而纽约、巴黎、伦敦三大城市则分别为29%、26%、19%.在早高峰时的市中心区,有91%的人乘坐轨道交通工具,而乘坐小汽车的仅为6%.同时,为发挥轨道交通的最大作用,东京通过建设综合性枢纽,有效地将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交、汽车停车和商业布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此外,在注重交通管理现代化的同时,制订了相应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通过经济杠杆提高停车费用等调节进入市区的机动车需求,引导和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系统,使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四高度发达的立体陆路交通网络--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人口密度很大的国家,面积仅为699多平方公里,人口却有460多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和许多高速发展的城市一样面临日益严重的交通压力.为此,新加坡政府不断加大发展公共交通的力度,制定和完善城市交通总体规划,投入巨额资金,加快城市陆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交通指挥和通讯系统,并于1995年9月成立了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旨在制定交通政策、规划和发展公共交通系统以及负责交通管理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国土狭小,土地资源十分有限,新加坡采取了科学规划城市的举措.概念性规划为前瞻性的土地利用和交通综合规划,指导新加坡在未来40-50年的发展方向,每隔10年调整一次;总体规划每隔5年调整一次;分区发展指导图;监督实施.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新加坡地铁和轻轨的规划和实施只用了10年的时间.10年前就为这些交通项目预留了土地.目前,新加坡全国公路干线长度已超过3000公里,构筑起高度发达的立体陆路交通网络,以地铁和轻轨为主线,以公交车和出租车为辅助,基本解决了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实现了城市交通快捷、便利与舒适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没有摩托车,反而有人力三轮车,受到游客的欢迎,也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加坡极力推崇“对门”交通和“无缝”交通,力图将人们的工作、购物等各种活动用公交系统紧密地连接起来,使居民在不同交通工具转换间所需的步行距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真正体现出公共交通的便捷.二、欧美亚部分大城市的交通发展政策现状一是公共交通模式.该模式又可以细分为轨道交通、公共汽车交通以及二者的结合模式,代表性的城市有香港、新加坡、东京等.该种交通模式下的城市土地开发利用通常是沿着公共交通走廊沿线均衡展开,其城市公共交通的布局结构直接影响城市的结构形态.其中环状结构城市一般呈现饼状发展形态,并向外延伸,如法国巴黎;放射状结构多为分散组团状形态,如香港等.二是小汽车模式.当今美国使用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就是小汽车,拥有亿多辆小汽车,代表性的城市是美国的华盛顿、纽约、洛杉矶.低密度和分散的开发模式已成为美国许多城市郊区的特色,并促使人们使用小汽车而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分散开发使住宅用地、商业、工业用地各据一方,使人们很难再走路或骑自行车出行.外加典型的美国城市郊区居住密度极低,亦不能发展经常往来的公共交通.三是绿色交通模式.即提倡步行和自行车的出行模式.由于人们步行及自行车所能涉及范围的限制,采用该种交通模式的城市一般都呈现高度密集的围绕城市中心区的饼状发展.许多欧美城市在上世纪呈该种发展态势,“自行车之城”哥本哈根则是该种交通模式的典型代表.四是更多的城市采用多种交通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比如纽约以汽车模式和轨道交通模式为主、洛杉矶仍以小汽车模式为主、伦敦市区内基本采用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交通为主,新加坡和香港也基本采用这种模式.北欧则是致力于发展“自行车+步行+公交车”的绿色出行模式.三、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由传统的农业国逐步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开始迈出城镇化进程的步伐.截至2008年,全国城镇化水平己达%,中国的城市人口已接近亿人.截至2010年底,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己有124个,其中人口在2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达42个.据预测,至2020年,中国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将增加到80个.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有设市城市657个,城镇人口亿,城市化率达%.近20年,全国民用汽车年平均增长率为%,私人汽车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010年汽车产销量超过1800万辆,机动车无序、过度增长,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四、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一是平静的起步发展阶段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建国初期,新中国对城市进行了新的建设和改造,原有破烂不堪的道路得到了整治,城市开始建立起较为合理的道路骨架系统,在一些重点城市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条件明显改善.到1957年底,全国城市道路长度和面积分别比1949年增加64%和71%.这一时期,自行车作为城市居民的代步工具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同期,汽车增长比较缓慢,道路容量大于交通量,因而城市交通比较畅通,车速稳定.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实行严格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限制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交通的发展总体处于一个沉寂时期.二是充满活力、矛盾初显的交替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1978年至1995年期间,我国城市化水平约为改革开放以前的3倍,成为新一轮城市道路建设的推动力,而城市交通的发展也为城市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进入80年代后,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造成严重的供需失调,各大中城市普遍产生交通问题.求改变交通面貌,不少大城市开始建设环路、大型立交、高架道路、地铁,由于交通需求同样增长迅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仅仅局部、短时间地改善了城市交通.这一时期,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开始显现,且日益严重,主流交通政策力图通过不断加大交通供给满足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拥堵-修路-再次拥堵-再修路的循环使整个城市陷入了“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被动局面.三是矛盾凸显的小汽车交通蓬勃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针对快速发展的小汽车,出于拉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大部分城市没有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基本政策导向是鼓励拥有.国家有针对性的取消了各地对小排量汽车的限制措施,通过了汽车购买税收优惠措施等.这些政策没有认识到国内机动车高拥有、高使用的特点,忽视了国内城市进入机动化的前提条件和面临的具体实际,即城镇化和机动化在短时间内的集中发生以及两化的相互强化作用.修建道路、完善设施、严格执法、宣传教育、智能管理等等各种手段纷纷登场,但是,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交通拥堵还是如期而至,迫使城市的节奏放慢,大气污染、噪声污染、视觉污染、空间侵占,市民的工作生活开始受到严重影响.当逐渐认识到交通供给永远无法满足交通需求,交通需求总是倾向于大于交通供给的事实后,国内各大城市开始重新认识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纷纷确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战略.在公交优先发展的政策指引下,各大城市先后制定了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公共交通发展目标日渐明晰.这一阶段,除公交优先政策之外,很多管理者和学者也提出应综合运用结构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结合土地利用的交通引导型城市发展模式,以及多样的交通需求管理等措施.。
专题05 交通工具—看历史-《小切口—看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周围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给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陆地上的汽车,海洋里的轮船,天空中的飞机,大大缩短了人们交往的距离。
而作为半机械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则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交通工具。
2016年底以来,国内共享单车突然就火爆了起来。
共享单车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其符合低碳出行理念,政府对这一新鲜事物也处于善意的观察期。
中国共享单车市场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2007—2010年为第一阶段,由国外兴起的公共单车模式开始引进国内,由政府主导分城市管理,多为有桩单车。
2010—2014年为第二阶段,专门经营单车市场的企业开始出现,但公共单车仍以有桩单车为主。
2014年至今为第三阶段,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摩拜为首的互联网共享单车应运而生,更加便捷的无桩单车开始取代有桩单车。
从自行车诞生、技术迭代、普及、被边缘化到重回公众视野,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而存在——它经历了工业革命、社会阶层的流动、女性解放运动以及城市化浪潮等诸多方面的演变,而今又成为了共享经济中的一个玩家。
自行车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发明的第一个交通工具。
最早的自行车,原始的、木制的、靠双脚划动。
之后,在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自行车渐从一个原始的、木制的、靠双脚划动、没有任何传动装置的机械,变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有现代工业支撑的、钢铁的、脚踏的、有链条、转轴等传动运转的交通工具。
一个看似简单的代步器械,技术完善却涉及到包括法国、德国、英国以及美国等数十名技师、工匠的实验与研制过程,这个过程花了近一百年。
从轮式木马到加入传动装置和充气橡胶轮胎的自行车,花了一百年。
自1890年代后,现代自行车的基本设计就处于停滞状态了,虽然在不同阶段仍有小改进,却再无结构上的重大突破。
当自行车出现的时候,女性有了出门上路的自由。
SusanB.Anthony更是把自行车称为“自由机器”,自行车在西方社会普及的那些年,正好就是19世纪末欧美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潮期,西方女性借此挣脱束缚,将自己从家庭和孤立无援的境地中解放出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共34张PPT)
6.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
)
A.实行“公交优先”
B.加强交通管理 C.减少汽车数量
D
D.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
7.“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自 行车到私家车”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不再拥有艰苦奋斗的精神B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人们物质生活更加丰富 D.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改革开放前,我国发行布票、粮票和油票
C 的根本原因是( )
A.体现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B.防止人口流动
C.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严重匮乏 D.满足收藏爱好者的需要
5. 1.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要凭粮票,主要是因为当时(
)A.D人口多,耕地少
B.政府控制城镇人口规模 C.政府提倡节约粮食 D.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行
四
通
八
达
的
铁
路
网
行
立 交 桥
行
便 捷 的 高 速 公 路
行
民 航 飞 机
行
行驶中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
出行方式:改革开放后,多种交通设施
陆空
海地
综 铁路: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 合 已居世界__第__二__位___,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
了运营效率。
交 公路:较快发展,建立密集公路网,设立公
稿源:《南方都市报》
信 现在的“通信易”
受访人:在座的同学们 年纪:14岁 住址:唐县
说说你使用手机、电脑、互联网的现状。
……
通信:
*我国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_全__球_第 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中国互 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自行车运动科普知识
越野公路车(Cross-country cycling)
由公路自行车发展而来,起源于骑手们想用 一辆自行车同时征服公路和山地,于是骑手们选用 较结实的公路车架和轮子,再安装上更强的车闸和 很宽的车胎,使用山地车脚踏板。越野公路车既可 以在公路上实现较高速度,也有一定越野能力。
一、自行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在日本称为 “自耘车”;在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 通常称其为“自行车”或“脚踏车”;在 港澳则通常称其为“单车”。
最早的单车是由法国人雷斯发明的,当时叫 做木马。它没有传动系统,靠两脚蹬地向前滑 行,最快只能达到时速20公里。后来苏格兰人 皮埃尔发明了前轮带脚蹬的自行车。第一辆现 代意义的自行车出现在19世纪末的英国,后由 传教士带入中国。经过无数次的改良,它从原 来的笨重、坚硬改变为目前的轻快、舒适,提 供了消费者最美好的骑乘工具。中国曾经是自 行车大国,70年代以前,自行车是主要的代步 工具,目前单车在地势平坦的荷兰最为普及。
9月25日, 辽宁省首届滨海公路自行车快乐骑行活动在丹 东市启动。骑行活动陆续在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 岛六市举行。全省累计有万余名自行车爱好者参加骑行活动。 此次快乐骑行活动是十二运辽宁组委会开展迎全运倒计时两 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省“贯彻全民健身条 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举措,旨在积极倡导“参加 全民健身,共享幸福生活”的理念,并以此为契机将体育健 身与环渤海经济带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辽宁环渤海经 济带的社会文化发展建设。
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披露, 美国有2000万人利用骑自行车健身,而且参加 的人数越来越多,1987年比1986年增加了30%, 1988年又比1987年增加了36%。 英国自行车推广组织的负责人介绍,全英国自行 车销量已从2000年的280万辆增加到2006年的 350万辆,伦敦的骑车者数量自2000年以来已上 升83%。
高一历史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试题答案及解析1.我国水运交通的近代化起步于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七十年代C.19世纪八十年代D.20世纪初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晚清时创建的第一家官督商办的近代企业,1872年北洋大臣李鸿章招致办理海运多年的朱其昂商议试办新式航业,标志着中国水运业的开始,故本题选择B项。
【考点】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交通工具变迁·水运业。
2.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
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慈禧生活俭朴B.中国不需要汽车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所讲的是慈禧太后坐汽车,坐了一次就不想坐了,原因是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在她的前面。
这反映的是封建观念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3.下表是《上海研究资料》记载的1889年和1926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的交通工具的变化情况(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提,1926年数字则是两天平均所得)该表反映了近代上海重要的地位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答案】B【解析】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到,上海交通工具种类增加了,交通工具日趋近代化,传统的交通工具仍然占据多数地位,故②③④正确。
近代上海虽然出现了汽车,但这些汽车都是从外国进口,因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才有自己的汽车制造业,故①的说法错误。
故选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变迁4.下表是《上海研究资料》记载的1889年和1926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的交通工具的变化情况(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写一个交通工具不断更新的事例。
写一个交通工具不断更新的事例。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家的交通工具不断变化,从小推车到自行车、摩托车,再到私家轿车,由一个轮子到两个轮子,再到四个轮子,安全系数越来越高,行驶速度越来越快,路也越走越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推车是重要的运输、交通工具,无论是去地里收获庄稼,还是出行,小推车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记得我在十七八岁的时候,推着奶奶走亲戚,在小推车的一侧铺上被子,奶奶坐在上面,另一侧放上出门的礼物,为了使车子两边平衡,往往再搬上一块石头。
成家后,我又推着年幼的孩子们往返岳父家,把小推车两边封上粪篓,粪篓里垫上麦瓤,上面再铺上小被子,孩子们舒舒服服坐在里面,打量着过往的行人,尽情享受悠闲恬静的美好时光。
八十年代中期,自行车成了人们重要的代步工具,人们骑着自行车在和煦的微风中行驶,有时后座上坐着同伴,两个人谈笑风生。
1982年春天父亲托人给我买了一辆“金鹿”牌自行车。
当时村里有自行车的屈指可数,为此吸引了不少村民羡慕的目光。
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比较匮乏,商品紧缺,人们吃、穿、用等日常生活用品全部需要凭票购买。
特别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被老百姓称为“三大件”的票,更是十分紧俏。
当我把崭新的自行车骑回家时,全家人高兴至极,我先把三脚架和前叉、后叉用绘画纸包了起来,再买来塑料皮,把包纸的地方都缠绕了一遍以作保护,前面“金鹿”商标处还系了一块红绸子。
我骑着自行车往返学校,总有一份压抑不住的骄傲与喜悦,车把上挂着写有“上海”字样的提包,显得非常时尚。
这辆自行车也几乎成了我出行的唯一交通工具,即使去离家七八十里的县城办事总也离不开它。
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时候,骑着自行车行驶在平坦的公路上,车子发出“嗖嗖”的声音,微风扑面而来,感觉非常惬意。
若遇上刮大风,如果是顺风还好,不太用力,要是顶风那就惨了,即使用尽全力,还是感觉车子难以前行。
下雨天也是让人极其讨厌的,行驶在泥泞的小路上,骑行没几步远,前后车轮间就塞满了泥草,不得不走走停停,找根树枝这里戳戳那里抠抠。
结合祖父的经历写近几十年中国社会的变革
结合祖父的经历写近几十年中国社会的变革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我,耳闻了祖辈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生存状况,也目睹了父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城乡社会的深刻巨变,享受到了新中国社会发展成果,感受到了新时代的幸福生活,体味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自豪和骄傲。
7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我的身边,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体现,而70年来的发展成果也是在逐步显现的。
衣。
回望过去,包括祖辈、父辈,物质是非常匮乏的。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虽然有所改善,但大人小孩想要穿一件新衣服也是相当困难的。
普通人家的孩子,能在过年时穿上一件新衣,心里必定是美滋滋的。
记得八十年代后期,已经上了初中的我,平时穿的裤子还是打了补丁的。
而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因为穿不上新衣服而犯愁,平时跟过年也没有多大差别了。
食。
我的祖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里刨食,小时候常常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成家立业后上顿不知下顿也时有发生,温饱问题仍然是家里人的第一需求。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父亲有幸在县城的吕梁钢铁厂谋得一份炉前工的工作,吃上了“供应粮”,家里的伙食条件有所改善。
与村里其他农民家庭相比,我家的物质条件还算不错,但白面大米依然是稀缺品,父母总是省着留着节俭着用,以备不时之需。
而今天,粮食满足供应、美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温饱问题不再是问题,小康生活越来越近。
住。
我的祖辈本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房产,居住了大半辈子的房子是在解放后村里统一分配来的。
在成家立业之初,我家同样没有自己的房子,记忆中,我家一直是居无定所,借住别人家的房子。
在我大约十三四岁的时候,父亲在村里批了宅基地,建起了“结口”式土窑洞,那也算是我们真正的新家。
本世纪初,刚刚结婚成家、并在县城上班工作的我也没有自己的房子,曾两度租房居住。
五年后,我搬进了属于自己装修的新房子,虽然简陋,但终于结束了居无定所的生活。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期末材料与分析题测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期末材料与分析题测试卷及答案一、非选择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交专用车道是专门为公交车设置的独立路权车道。
公交专用车道的主要功能是方便公交网络应对各种高峰时段和突发状况带来的道路拥堵问题。
(社会观察)初二学生小明每天上下学都会选择公交出行。
他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看到了如下现象。
马路上,行驶的车辆排起了长龙,道路拥挤。
绝大多数私家车按序通行,不违反规定占用公交专用车道。
但是,马路上不时会有私家车为了不排队、快速通行,违反规定进入公交专用车道行驶,遇到有交警执法或者监控探头的路段又会抢行加塞返回客车车道,不仅影响了公交车的正常行驶,还给正常行驶的其他车辆造成安全隐患。
(查找法条)小明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看到如下规定。
第三十七条道路划设专用车道的,在专用车道内,只准许规定的车辆通行其他车辆不得进入专用车道内行驶。
第九十条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处罚。
(1)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法律规定,私家车占用公交专用车道的行为是_________(一般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观点争鸣)当小明将乘坐公交车观察到的现象讲给同学们听时,大家围绕“维护社会秩序”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2)请结合小明观察到的社会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写出你对“维护社会秩序”的认识。
(问题解决)小明觉得有必要将私家车占用公交专用车道的问题向有关部分反映,于是他在人民网开辟的“地方领导留言板”中写下了对问题解决的建议,并得到有关部门及时回复。
(3)运用所学知识,对小明的建言行为进行点评。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活动一:先描绘下面两幅图画的景象,再想一想为什么情景会如此不同。
(2)活动二:你居住的地方社会秩序怎么样,为什么?(3)活动三:学习和日常生活需要秩序,需要规则,经济活动同样需要秩序,需要规则来保证秩序。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材料与分析题模拟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材料与分析题模拟试卷(含答案)一、非选择题1.(我看世界)材料一:下表是爷孙生活方式的对比情况爷爷年轻时的生活现在上大学的孙子的生活内容人物购物去商店逛淘宝等查阅资料去图书馆、书店浏览网页通信方式写信、打电话、发电报发电子邮件、聊QQ、刷微信材料二:随着微信、微博、论坛的兴起,网络成为人们阐述思想、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
但是,众多虚假信息鱼目混珠,不少低俗、恶俗的信息充斥其中。
网友被忽悠、青少年被毒害、是非被扭曲的事时有发生,网络大环境亦被污染。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2)结合材料,说一说我们怎样才能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2.材料一:“真心英雄”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
“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
”他让大家不要去,84岁的他却义无反顾去武汉前线。
这个与病毒战斗了一辈子的国士,眼中泛起了英雄的泪光:“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材料二:截至3月10日,河南现存病例眼看就要清零。
但3月11日郑州市确诊1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病例,患者郭某鹏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国往返,并在回国后隐瞒自己的境外旅行史,造成多人被隔离的严重后果,一人之行为,造成一城之不安,引起多城紧急排查。
很多市民在朋友圈表达了愤怒,上传郭某鹏的照片和家庭信息,网络上还传出“郭某鹏死亡”的消息,引发混乱。
目前郑州警方已依法对郭某鹏立案侦查,案件正在进步调查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请你为钟南山院士写一段颁奖词。
(2)请你结合材料二出现的相关人物的言行,说说在疫情防控中我们受到哪些警示?(可以从法律、道德、责任等角度答题,三个方面即可)3.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离不开社会规则的维系。
自觉遵守规则,与规则同行,创建美好生活。
(诚信做人健康成长)进入期中考试,某校将八年级某班设置成“诚信考场”。
考场里没有老师监考,没有摄像头,全班同学都埋头做题,没有交头接耳。
无人监考,不仅考出了成绩,更考出了人品。
(1)学校为什么如此重视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明辨是非弘扬法治)初中生陈某,结识了几个游手好闲的“朋友”,变得无心学习,经常旷课逃学,受到学校纪律处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世纪七十年代,自行车是最常见的代步工具。
八十年代初,公交车成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
九十年代,绿皮火车是人们长途出行的普遍选择。
而今,私家车也逐渐进入中国家庭。
有人说,交通工具的变化,让人出行更便捷;但也有人说,自己还是喜欢自行车的慢生活。
从1949年到2019年,七十年,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
房子大了,道路宽了,灯亮了,高铁、飞机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当然,也有人认为:房子大了,亲情没了;道路宽了,心的距离远了……
在你的生活里,你又目睹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引起你哪些思考?请你据此写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一)审题:审题:材料作文审题很重要。
审题原则有:整体性原则、多角度原则和限定性则。
审题的步骤:明确材料中的主要对象;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主旨;根据相关信息因果分析;联系生活实际确立中心。
审题时还要注意材料的倾向性,材料主要写了七十年交通工具的变化,引出感慨“房子大了,道路宽了,灯亮了,高铁、飞机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当然,也有人认为:房子大了,亲情没了;道路宽了,心的距离远了”,由此可见,本题紧扣“变化”从正面立意,肯定这种变化带来的便捷、物质的丰富等;也可以从反面立意,精神和情感的淡漠。
文体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
(二)立意:利用发散性思维,我们可以从①家乡的可喜变化②校园的变化③国家的变化④人心的变化⑤环境的变化等方面立意。
(三)写作思路:本题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
记叙文最常见的结构模式是按照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安排材料,顺着“起因-经过-结果”的思路写下去。
这种结构最易安排,但也最难出彩。
其实一些简单的结构技巧,如设置悬念式、穿插回放式、欲扬先抑式、画面组合式就可以让文章多姿多彩。
写议论文要立好议论文的总体框架——基本结构是考场作文提高分数的重要手段。
应试作文时间仓促,不可能反复琢磨,须以基本结构为依托,迅速立好框架,才能步步到位,写出切合试题的文章,赢得全局,获得好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要求开头提出论题或论点,然后主题部分选用材料分层次地论证,结尾归纳总结。
立好议论文框架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引论-本论-结论齐全;二是层次分明;三是衔接自然;四是首尾呼应。
例文就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了对家乡变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