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法规:纯正的计算机犯罪与非纯正的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信息安全触犯法律案件(3篇)

信息安全触犯法律案件(3篇)

第1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个人权益的重要保障。

然而,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息安全漏洞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网络安全。

本文将分析一起典型的信息安全触犯法律案件,以期为我国信息安全法治建设提供参考。

案件背景2018年,我国某城市发生了一起涉及信息安全触犯法律的案件。

犯罪嫌疑人李某利用网络技术,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窃取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并将信息非法出售给他人,涉及受害者数千人。

该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对信息安全法治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

案件经过1. 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嫌疑人李某,利用自己掌握的网络技术,非法侵入某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

通过一系列操作,李某获取了该企业内部员工及客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联系方式等。

2. 窃取个人信息李某在获取大量个人信息后,并未停止犯罪行为。

他继续非法侵入其他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窃取更多公民个人信息。

在短短几个月内,李某共窃取了数千人的个人信息。

3. 非法出售个人信息为了牟取非法利益,李某将窃取的个人信息非法出售给他人。

他通过暗网、QQ群等渠道,将个人信息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给有需要的人。

这些信息被用于各种非法活动,如诈骗、恶意营销等。

4. 警方介入调查2018年,警方接到受害者报案后,迅速展开调查。

经过缜密侦查,警方掌握了李某的犯罪证据,并于同年将其抓获。

案件分析1. 犯罪手段多样化本案中,犯罪嫌疑人李某利用网络技术,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窃取公民个人信息。

这表明,在信息时代,犯罪手段日益多样化,对信息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 侵害对象广泛本案涉及数千名受害者,涵盖各行各业。

这说明信息安全问题不仅影响个人权益,还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影响。

3. 法律惩处力度不足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法律惩处力度不足的问题。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案例(3篇)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在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企业和个人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某大型企业数据泄露事件为例,分析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在实践中的应用,以期提高企业和个人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认识。

二、案例背景某大型企业(以下简称“A企业”)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近年来,A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市场份额逐年提升。

然而,在2019年5月,A企业发生了一起数据泄露事件,导致大量客户信息、企业内部资料等敏感信息泄露,给企业和客户带来了严重损失。

三、事件经过1. 数据泄露发现2019年5月,A企业的一名员工在处理客户投诉时,发现部分客户信息与公司内部数据库中的信息不符。

经过调查,发现A企业数据库存在安全漏洞,导致大量客户信息被非法获取。

2. 调查与处理事件发生后,A企业立即成立调查组,对泄露原因进行深入调查。

经调查,发现数据泄露是由于企业内部一名离职员工恶意泄露所致。

此外,调查组还发现,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员工安全意识薄弱,是导致数据泄露的重要原因。

3. 法律责任追究针对此次数据泄露事件,A企业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并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A企业被处以罚款、公开道歉等处罚。

四、案例分析1. 网络安全法适用本次案例中,A企业数据泄露事件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该法,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活动,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A企业作为数据存储、处理单位,未能有效保障网络安全,导致客户信息泄露,依法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A企业数据泄露事件暴露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应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信息安全责任,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培训。

计算机犯罪案例

计算机犯罪案例

计算机犯罪案例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犯罪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计算机犯罪指的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非法活动,包括黑客攻击、网络诈骗、软件盗版等行为。

这些犯罪行为给我们的个人隐私、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威胁。

本文将介绍一些计算机犯罪案例,以及相关的防范措施。

案例一:黑客攻击在2013年,美国一家大型公司遭遇了一次黑客攻击事件,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

黑客通过钓鱼邮件诱导公司员工点击恶意链接,成功获取了数据库的管理员权限,并窃取了用户的用户名、密码以及其他个人资料。

此次事件不仅导致了公司声誉的严重受损,还使得数百万用户的个人信息面临泄露风险。

如何防范黑客攻击?首先,公司应该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定期对员工进行网络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识别恶意链接和邮件的能力。

其次,部署安全防护措施,比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

最后,强化密码管理,要求员工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更改密码。

案例二:网络诈骗网络诈骗是指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欺诈活动,从而非法获取他人财产。

2018年,中国警方侦破了一起网络诈骗案,涉案金额高达数亿元。

犯罪分子通过制作虚假的投资平台,诱导受害人投资并承诺高额回报。

一旦受害人投资后,犯罪分子便消失不见,受害人的钱财也无法追回。

如何防范网络诈骗?首先,要提高警惕,不贪图不现实的高回报。

其次,不相信陌生人的承诺,尤其是涉及财务方面的事务。

此外,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轻易向陌生人泄露个人信息。

案例三:软件盗版软件盗版是指未经软件著作权人授权,擅自复制、传播和使用软件的行为。

近年来,软件盗版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十分普遍。

盗版软件不仅损害了软件开发者的合法权益,还存在着很多潜在的风险。

盗版软件往往携带病毒或恶意程序,一旦用户安装这些软件,就可能导致个人计算机被入侵或个人信息被窃取。

如何防范软件盗版?首先,要加强版权保护意识,购买正版软件并合法使用。

其次,下载软件时要通过官方渠道,避免使用来路不明的软件存储介质。

信息安全法规纯正的计算机犯罪与非纯正的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信息安全法规纯正的计算机犯罪与非纯正的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信息安全法规纯正的计算机犯罪与非纯正的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纯正的计算机犯罪是指明确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已被相关法律明确界定为犯罪行为。

非纯正的计算机犯罪则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进行一些不当、不道德或违反个人隐私的行为,虽然可能没有直接违反法律,但依然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下面分别对这两种类型的计算机犯罪进行案例分析。

纯正的计算机犯罪案例:1. 黑客攻击:2024年,20世纪福克斯遭到黑客攻击,导致电视剧《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的剧本和部分未播放的剧集在被攻击者泄露。

这个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黑客活动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再次被突出。

2. 网络钓鱼:2024年,美国主要供应商家得宝(Home Depot)遭到网络钓鱼攻击,导致用户数据遭到泄露,涉及约5600万张信用卡和5000万个电子邮件地址。

这个事件揭示了网络钓鱼攻击对用户个人信息的直接威胁。

3.网络病毒:2000年的“爱川茜”病毒是迄今为止在日本造成的规模最大的网络病毒攻击事件,可以导致用户数据损坏和操作系统崩溃。

这个事件对日本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造成了重大影响。

非纯正的计算机犯罪案例:1.骚扰和滥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个人身份信息被滥用用于广告或个人骚扰的行为,可能没有违反法律,但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

2.偷窥和侵入:通过黑客或恶意软件窥探他人计算机或网络活动,获取个人隐私信息,包括密码、银行信息等。

这种行为对个人隐私构成了潜在威胁。

3.分发非法内容:通过互联网发布或分发色情、虚假或其他非法的内容,可能对社会秩序和道德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计算机犯罪既包括纯正的犯罪行为,如黑客攻击和网络钓鱼,也包括非纯正的行为,如滥用个人信息和分发非法内容。

无论是纯正还是非纯正的计算机犯罪,都对社会的信息安全构成了威胁。

因此,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非常重要,以保护个人和企业的信息安全。

信安法律案件(3篇)

信安法律案件(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法律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涉及信安法律的案件,其中一起具有代表性的案件是2019年发生的“某公司网络入侵案”。

二、案件经过1. 案发时间:2019年6月2. 案发地点:某公司内部网络3. 案件起因:某公司内部网络遭受黑客攻击,导致公司重要数据泄露。

4. 案件过程:(1)黑客通过钓鱼邮件、恶意软件等方式,成功入侵公司内部网络。

(2)黑客在内部网络中安装木马程序,窃取公司重要数据。

(3)黑客将窃取的数据传输至境外服务器,并对外进行售卖。

5. 案件结果:(1)公安机关迅速介入调查,锁定犯罪嫌疑人。

(2)犯罪嫌疑人被依法逮捕,案件得以圆满解决。

三、案件分析1. 案件性质:这是一起典型的网络入侵案件,涉及信安法律问题。

2. 案件特点:(1)攻击手段多样:黑客通过多种手段入侵公司内部网络,充分展示了网络攻击的隐蔽性和复杂性。

(2)犯罪链条完整:从入侵、窃取数据到数据外泄,犯罪链条完整,反映出黑客的作案手法和组织化程度。

(3)损失严重:公司重要数据泄露,对公司声誉、经济利益造成严重影响。

3. 案件原因:(1)公司网络安全意识不足:公司未能及时更新安全防护措施,导致黑客轻易入侵。

(2)内部管理漏洞:公司内部管理存在漏洞,导致黑客利用漏洞进行攻击。

(3)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为黑客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案件反思1.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企业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从源头上减少网络攻击事件的发生。

2. 完善内部管理: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3.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我国应加快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为打击网络犯罪提供法律依据。

4. 加强国际合作:面对全球化的网络犯罪,我国应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打击网络犯罪。

五、结语“某公司网络入侵案”是一起典型的信安法律案件,反映了我国网络安全形势的严峻性。

信息法之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法案例分析

信息法之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法案例分析

信息法之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法案例分析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与网络安全问题也愈发引人关注。

为了保护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社会秩序,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本文通过对美国《信息法案》中的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法案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一、《信息法案》概述二、案例分析1.建立僵尸网络2024年,美国一名名叫朗扎(Michael Lynes)的黑客使用计算机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个僵尸网络,控制了大量计算机,用于进行网络攻击和恶意活动。

他通过非法途径获取了被感染计算机的控制权,并将其集中控制。

朗扎在美国《信息法案》的相关规定下,被判处了数年的监禁和巨额罚款。

分析:朗扎的行为违反了《信息法案》关于未授权访问计算机的规定,他未经允许使用了他人的计算机并进行了一系列犯罪活动。

此案例表明,僵尸网络对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相关法律对此类犯罪行为给予了明确的惩罚。

2.窃取个人信息2024年,美国《信息法案》正式指控了一名名叫阿尔伯特·冯·弗卢恩贝利(Aaron van Curenbergh)的黑客窃取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

弗卢恩贝利通过网络攻击的方式,入侵了多个网站和计算机系统,窃取了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并进行了非法交易和盗取资金等犯罪行为。

被指控后,弗卢恩贝利被判处了长期监禁和巨额罚款。

分析:弗卢恩贝利的行为违反了《信息法案》中关于盗窃计算机系统信息的规定,他以非法方式获取了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从而进行了一系列经济犯罪活动。

此案例表明,个人信息安全是当前计算机与网络安全的重要问题,相关法律法规对此给予了重视和明确制裁。

三、总结以上两个案例分析表明,《信息法案》对计算机与网络安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处罚措施。

该法案的制定使得计算机犯罪行为难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从而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犯罪手段的多样化,计算机与网络安全问题依然存在诸多挑战。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案例(3篇)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案例(3篇)

第1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法律法规在维护信息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案例,探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案例背景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在2019年因数据泄露事件被曝光,导致大量用户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

这起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也暴露出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在执行和监管方面的不足。

二、案例经过1. 数据泄露事件:该公司在一次系统升级过程中,由于技术漏洞导致用户数据被泄露。

泄露数据包括用户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卡信息等敏感信息。

2. 内部调查:事件发生后,该公司内部进行调查,发现此次数据泄露是由于一名员工违规操作所致。

该员工利用职务之便,将用户数据非法传输至外部服务器。

3. 外部监管:事件被曝光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以下简称“网信办”)介入调查。

经调查,该公司在数据安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包括数据保护措施不完善、员工安全意识薄弱等。

4. 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网信办对该公司进行了行政处罚,包括罚款、责令改正等。

三、案例分析1. 法律法规缺失:在此次事件中,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在数据安全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缺失。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虽然对数据安全保护做了规定,但具体实施细则和操作标准尚不明确。

2. 监管力度不足:此次事件暴露出我国信息安全监管力度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相关部门在数据安全监管方面缺乏有效手段;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监管体系不健全,导致数据泄露事件频发。

3. 员工安全意识薄弱:员工是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在此次事件中,违规操作员工的行为反映出企业员工安全意识薄弱,缺乏对数据安全保护的认识。

4. 技术漏洞:技术漏洞是导致数据泄露的重要原因。

在此次事件中,系统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漏洞被员工利用,导致数据泄露。

四、案例启示1. 完善法律法规:针对数据安全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缺失问题,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数据安全保护的责任主体、保护措施等。

计算机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计算机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计算机法律法规问题也日益凸显,涉及数据安全、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通过一个典型案例,对计算机法律法规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案例背景2018年,我国某知名科技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因涉嫌侵犯某知名游戏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被B公司诉至法院。

A公司在未经B公司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在其开发的游戏中使用了B公司的游戏引擎,并在游戏中添加了与B公司游戏相似的角色和场景。

B公司认为A公司的行为侵犯了其著作权,要求A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

三、案例分析1. 案例涉及的法律问题(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本案中,A公司未经B公司授权,在其开发的游戏中使用了B公司的游戏引擎,涉嫌侵犯了B公司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的规定,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自软件开发完成之日起产生,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软件著作权属于软件开发者。

本案中,B公司作为游戏引擎的开发者,享有该软件的著作权。

(2)不正当竞争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的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本案中,A公司在未经B公司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了B公司的游戏引擎,并在游戏中添加了与B公司游戏相似的角色和场景,可能对B公司的游戏市场造成不正当竞争。

2. 案件审理过程本案经过一审、二审,最终法院判决A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B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

(1)一审法院认为,A公司在未经B公司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了B公司的游戏引擎,侵犯了B公司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构成侵权。

同时,A公司的行为也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但考虑到本案证据不足,故未支持B公司的不正当竞争诉讼请求。

中国信息安全法律案例(3篇)

中国信息安全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法律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旨在保护国家网络空间的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

本案例将介绍一起涉及网络数据泄露的刑事案件,通过分析案件过程,展现我国信息安全法律的实施和效果。

二、案件概述2019年6月,某知名电商平台用户李先生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涉及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

李先生随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经调查,这起数据泄露事件涉及该电商平台内部员工张某。

三、案件经过1. 报案与调查李先生发现个人信息泄露后,立即向电商平台客服投诉,但未得到有效答复。

随后,他向公安机关报案。

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迅速展开调查。

2. 嫌疑人落网经过侦查,公安机关发现张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张某是该电商平台的员工,负责用户数据的维护和备份工作。

在调查过程中,张某承认了自己利用职务之便,非法获取并出售用户数据的犯罪事实。

3. 证据收集与固定公安机关在调查过程中,收集了大量证据,包括张某非法获取用户数据的电脑、通讯工具、交易记录等。

同时,公安机关还调取了电商平台的服务器数据,证明了用户数据确实被非法获取。

4. 案件审理案件审理过程中,张某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法院审理认为,张某利用职务之便,非法获取、出售用户数据,严重侵犯了用户的信息安全,其行为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四、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的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网络数据。

五、案件结果法院依法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信息安全案例及法律法规(3篇)

信息安全案例及法律法规(3篇)

第1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国家、企业和个人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结合一起典型的信息安全案例,分析相关法律法规,以期为我国信息安全建设提供参考。

一、案例背景某企业(以下简称“A公司”)是一家从事大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科技公司。

近年来,A公司业务迅速扩张,客户数据量激增。

为了提高数据处理效率,A公司决定引进一款国外知名的数据分析软件。

然而,在软件安装和使用过程中,A公司发现该软件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可能导致企业数据泄露。

二、案例分析1. 漏洞利用与数据泄露A公司在安装数据分析软件后,发现软件存在以下漏洞:(1)远程代码执行漏洞:攻击者可以通过发送恶意数据包,远程控制服务器,进而获取服务器上的敏感数据。

(2)信息泄露漏洞:软件在处理数据时,未能对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导致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

在漏洞被发现后,A公司迅速采取措施,对软件进行了修复,避免了数据泄露事件的发生。

2. 法律法规分析(1)《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根据《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网络产品、服务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

违反该规定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在本案例中,A公司引进的国外数据分析软件存在漏洞,违反了《网络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根据《数据安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数据处理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损毁、篡改等风险。

违反该规定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在本案例中,A公司引进的数据分析软件存在信息泄露漏洞,违反了《数据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损毁、篡改等风险。

信息安全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信息安全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保障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稳定。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信息安全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我国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及相关法律问题,以期对信息安全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案例背景2019年,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开发了一款移动应用程序(App),用于提供在线购物、支付、社交等功能。

然而,在App上线后不久,用户发现其个人信息被泄露,包括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

经调查,泄露原因是科技公司未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导致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恶意攻击者窃取。

三、案例分析(一)法律适用本案涉及的信息安全法律问题主要包括:1.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二)法律责任1. 科技公司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科技公司作为App的开发者,未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处理,违反了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具体包括:(1)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2)公开道歉,消除不良影响;(3)承担用户损失赔偿责任。

2. 个人信息泄露者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个人信息泄露者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具体包括:(1)停止侵害,删除个人信息;(2)赔偿损失;(3)承担刑事责任。

3. 网络服务提供商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商未履行网络安全管理义务,导致用户信息泄露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具体包括:(1)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2)暂停业务,直至改正;(3)吊销相关许可证。

四、案例启示本案给我们的启示如下:1. 加强信息安全意识:企业和个人应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安全防护能力。

计算机犯罪案例【精选】

计算机犯罪案例【精选】

计算机犯罪侦查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2010级学员大队
计算机犯罪侦查
所谓计算机犯罪,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来进 行的各种犯罪行为,它既包括针对计算机的 犯罪,即把电子数据处理设备作为作案对象 的犯罪,如非法侵入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 等,也包括利用计算机的犯罪,即以电子数 据处理设备作为作案工具的犯罪,如利用计 算机进行盗窃、贪污等。前者系因计算机而 产生的新的犯罪类型,可称为纯粹意义的计 算机犯罪,又称狭义的计算机犯罪;后者系 用计算机来实施的传统的犯罪类型,可称为 与计算机相关的犯罪,又称广义的计算机犯 罪。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吕薜文已构成破坏计
算机信息系统罪。
计算机犯罪侦查

吕某通过盗用他人

账号,对中国公众

多媒体通信网广州 主机进行了攻击,

并对其部分文件进:行删除、修改、增 加 Nhomakorabea一系列非法操

计算机犯罪侦查
如同任何技术一样,计算机技术也是一柄双刃 剑,它的广泛应用和迅猛发展,一方面使社会 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另一方面又给人类社会 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尤以计算机犯罪为 甚。
计算机犯罪的含义
计算机犯罪侦查
案 例 一 :
25岁的吕薜文,是广州市人,高中毕业。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查明, 吕薜文于1997年4月加入国内“黑客”组织。去年1月至2月,他盗 用他人网络账号以及使用非法账号上网活动,并攻击中国公众多媒 体通信网广州主机(即“视聆通”广州主机)。成功入侵后,吕薜文 取得了该主机系统的最高权限,并非法开设了两个具有最高权限的 账号。此后,他又多次非法入侵该主机,对其部分文件进行删除、 修改、增加等一系列非法操作,包括非法开设四个账号作为自己上 网之用和送给他人使用、安装并调试网络安全监测软件(未遂)。同 时,他为掩盖自己的行为,还将上网的部分记录删除、修改。更为 严重的是,吕薜文于去年2月25日和26日,三次修改了该主机系统 最高权限的密码,致使密码三次失效,造成主机系统管理失控共计 15个小时的严重后果。此外,吕薜文还在去年2月12日对蓝天BBS主 机进行攻击,获得该主机最高权限后又为自己非法开设一个最高权 限用户账号。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案件(3篇)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案件(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保障国家网络空间的安全稳定。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案件为例,分析案件背景、法律法规适用、判决结果及案件启示。

二、案件概述2019年,某知名互联网公司A因涉嫌泄露用户隐私数据,被用户举报至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经调查,A公司未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存储,且存在数据传输安全漏洞,导致大量用户隐私数据被非法获取。

此案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也暴露出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法律法规适用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法规包括:1.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该法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信息安全义务,包括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等。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该法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的原则、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个人信息跨境传输等。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该法明确了数据安全保护的基本原则、数据安全保护制度、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等。

根据上述法律法规,A公司存在以下违法行为:1. 未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存储,违反了《网络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关于数据安全保护的规定。

2. 数据传输存在安全漏洞,违反了《网络安全法》关于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的规定。

3. 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用户隐私数据被非法获取,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关于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的规定。

四、判决结果经审理,法院判决A公司:1. 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包括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存储、修复数据传输安全漏洞等。

2. 对泄露的用户隐私数据依法进行整改,包括删除非法获取的数据、恢复用户数据等。

3. 赔偿用户损失,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案件启示本案给我国信息安全工作带来了以下启示: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网络运营者的法律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2. 强化执法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犯罪也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计算机犯罪指的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非法活动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这些犯罪行为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黑客攻击、网络诈骗、数据盗窃等。

通过对计算机犯罪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犯罪行为的特点和防治方法。

一、黑客攻击案例近年来,黑客攻击成为了计算机犯罪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黑客通过攻击网络系统,获取非法利益或者破坏他人的正常运作。

例如,2013年美国零售巨头塔吉特公司遭到了黑客的攻击,造成了大量信用卡信息泄露。

这次事件直接导致了塔吉特公司的巨额经济损失,并且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其的信任度。

黑客攻击的手段多种多样,包括网络钓鱼、拒绝服务攻击等。

为了防止黑客攻击,企业和个人应当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二、网络诈骗案例网络诈骗也是计算机犯罪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网络诈骗是指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欺诈行为,获取他人财产的非法行为。

例如,2015年中国公安机关侦破了一起特大网络诈骗案,犯罪团伙利用微信朋友圈发布虚假招聘广告,诱使受害人缴纳“入职保证金”,最终骗取大量资金。

网络诈骗手段狡猾,包括假冒网银网站、仿冒公众号等。

为了防止网络诈骗,个人在网络交易过程中应保持警惕,不轻信他人;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应加强网络入侵检测和打击网络诈骗的力度。

三、数据盗窃案例数据盗窃也是一个常见的计算机犯罪行为。

数据盗窃是指非法获取、复制或转移他人数据的行为。

例如,2014年美国零售商尼曼·马库斯遭到了一起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骗子通过黑客手段获取顾客的信用卡信息,并利用其进行盗窃。

这次事件也对尼曼·马库斯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和品牌形象的严重打击。

数据盗窃可通过网络入侵、系统漏洞等手段实施。

为了防止数据盗窃,个人和企业应采取信息安全保护措施,加强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措施,提高数据安全性。

综上所述,计算机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涉及黑客攻击、网络诈骗、数据盗窃等多个方面。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一、黑客攻击
二、数据泄露
数据泄露是指未经授权或非法访问到一些组织或个人的敏感信息,并
将其公之于众的行为。

2024年,索尼影视遭到来自朝鲜的黑客攻击,导
致大量敏感数据泄露,包括电影剧本、演员工资和电子邮件等。

这一事件
引发了国际纷争,也使得各个组织和公司对于网络安全的意识进一步提高。

三、网络欺诈
网络欺诈主要指通过网络进行诈骗的犯罪行为,如虚假交易、网络诈
骗等。

2024年,卡片商务公司被曝光的以马东敏为首的以非法获取银行
卡信息为手段的网络欺诈案件震惊了全国。

这一案件涉案金额高达3000
万元,并涉及数百万张银行卡。

四、软件盗版
软件盗版是指未经授权复制和分发商业软件的行为。

2024年,微软
公司成功起诉中国江苏镇江协和公司,该公司盗版Windows操作系统,并
未购买合法许可证。

这一案件有力地打击了软件盗版行为,同时也提醒了
企业和个人要遵守版权法律法规。

五、网络侵权
网络侵权是指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创作作品的行为,如盗版音乐、盗用
他人原创作品等。

2024年,英国歌手Ed Sheeran被控在他的热门歌曲中
剽窃了另外一首歌曲的旋律。

这一案件引发了在音乐界对于版权保护的广
泛讨论,并对审查侵权行为提高了警觉。

关于计算机犯罪案例(计算机犯罪案例及分析)

关于计算机犯罪案例(计算机犯罪案例及分析)

关于计算机犯罪案例(计算机犯罪案例及分析)不难发现,司法机关在认定该App侵权事实时,所运用的证据主要是该公司的后台数据、手机截图等电子物证。

电子物证在该案侦查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首先,本案侦查机关通过整合分析电子物证,寻找案件侦查的线索。

侦查人员在侵犯个人信息权益案件发生后,进行现场勘验时,要第一时间将所有的电子物证整理起来,将电子物证的信息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电子物证所告诉我们的信息来寻找案件的突破点,确定案件性质,查找侵权人下落,为案件侦查提供有价值线索和思路,增强案件侦破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减少冤假错案的出现。

其次,本案电子物证得到法院的采信,为侵权事实的认定提供依据。

近年来,以证据为核心的司法工作体系在办理案件中不断成熟并得到实践的检验。

2023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将“电子数据”列入了证据种类,赋予了电子证据明确的法律地位。

司法实践中,电子物证作为关键证据被司法机关认可已有大量案例应用,同时也可以申请合法的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文书,打破拒不开口的侵权人心理防线,加快案件办理进度。

最后,本案侦查机关依托互联网技术展开调查,推动司法侦查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在高科技侵权案件中,电子物证具有智能性、高隐蔽性、易被破坏的特点,必须采用特殊技术手段进行收集与提取。

如本案侦查机关使用“区块链”取证设备证明App采取监护人默示同意、一次性授权概括同意等方式收集处理儿童个人信息。

目前,在侦查阶段,各地公安机关加大了电子证物提取和管理工作方面的技术和资源投入,完善了专业设置,可以预见的是电子物证和视频侦察将成为司法侦查重点发展方向。

另外,在电子物证运用过程中,应该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提升电子物证运用的实效性和专业性,使电子物证可以充分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减少电子物证中漏洞问题的出现,降低电子物证运用的风险。

本案中,侦查机关将电子物证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形成证据链。

电子物证主要是通过电子设备进行登记处理传输的资料信息,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储存,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其后台数据非常宝贵,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删除的,但也不排除作案后为了逃避打击,设法毁灭或转移包括电子物证在内的各种证据。

信息安全案例及法律法规(3篇)

信息安全案例及法律法规(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信息安全不仅关系到个人隐私,还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稳定和社会秩序。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信息安全问题,并探讨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信息安全案例1. 案例一:某公司内部员工泄露客户信息某公司内部员工在离职前,将公司客户信息非法拷贝带走,并利用这些信息从事非法经营活动。

此事件导致公司客户流失,严重损害了公司利益。

2. 案例二:某网站遭受黑客攻击某知名网站在一段时间内遭受黑客攻击,导致大量用户数据泄露。

此次攻击使得网站信誉受损,用户对网站的信任度降低。

3. 案例三:某企业内部网络遭受病毒攻击某企业内部网络在一段时间内遭受病毒攻击,导致企业生产秩序混乱,经济损失严重。

三、法律法规分析1.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网络安全的综合性法律,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该法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网络安全责任,规定了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以保障网络安全。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于2021年6月10日通过,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该法明确了数据安全的基本要求,规定了数据安全保护的责任主体、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数据安全事件处置等内容。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于2021年8月20日通过,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

该法旨在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促进个人信息合理利用。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对侵犯网络安全的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如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等。

四、案例分析1. 案例一分析根据《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网络安全,防止网络违法犯罪活动。

该公司内部员工泄露客户信息,违反了《网络安全法》的规定,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简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犯罪不断增加,给个人、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失。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实际的计算机犯罪案例,探讨计算机犯罪的类型、影响和对策,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

案例一:银行电子系统被黑客攻击案例描述:某银行的电子系统遭受了一次黑客攻击,黑客通过网络入侵,获取了大量账户和个人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诈骗和非法转账。

该银行损失严重,客户的资金和个人隐私也受到了威胁。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计算机犯罪案例,黑客利用漏洞入侵银行电子系统并盗取信息。

这种犯罪行为不仅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还损害了银行的声誉和客户的信任。

为了防止此类事件发生,银行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措施,修补系统漏洞,并实施多层次的身份验证机制。

案例二:公司机密泄露事件案例描述:某公司的机密信息被内部员工泄露,导致竞争对手获取了重要商业机密,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毁。

调查显示,泄密行为是通过员工利用公司内部计算机系统实施的。

分析:这种内部泄密案件在企业中非常常见,员工熟悉公司的内部系统和操作流程,利用这些知识进行犯罪活动。

为了防止内部泄密,公司应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设置权限控制,限制员工对敏感信息的访问,并加强员工教育和监督。

案例三:个人计算机被勒索软件感染案例描述:个人计算机用户在下载一个看似正常的软件后,却发现自己的计算机被勒索软件感染。

勒索软件限制用户对文件的访问,并要求支付一定金额才能解锁。

这种勒索软件使用户遭受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损失。

分析:个人计算机用户常常因为安全意识不高而成为计算机犯罪的目标。

为了防止勒索软件的感染,用户应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安全软件,不随意下载陌生软件,并保持备份重要文件。

同时,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应加大对此类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提高对计算机犯罪的法律惩罚力度。

结论:计算机犯罪的类型多种多样,不仅给个人和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还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构成威胁。

违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法案例

违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法案例

违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法案例标题:违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法的法律案例引言: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法主要保护互联网用户的个人信息和国家安全。

然而,在过去,违反该法律的行为时有发生。

本篇文章将以2010年之前的一个法律案例为例,详细描述案件细节,并给予律师的点评。

案例名称:公司员工窃取敏感信息案案例背景:2008年到2009年期间,某省的一家大型金融公司遭受了一系列严重的数据泄露事件。

这些泄露事件导致大量客户的个人信息遭到不法分子的盗取并商业化利用。

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案例细节:1.时间: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2.事件开始于一个匿名用户在某个网络论坛上发布了一个帖子,声称能够提供公司客户的敏感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等。

3.该帖子迅速引起了其他用户的关注。

很快,这个论坛成为了交易公司客户信息的场所。

4.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金融公司的个人账户遭到未经授权的访问以及盗窃。

受影响的客户纷纷就此向金融公司投诉,并要求公司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5.调查人员开始调查此事件,发现许多数据泄漏的痕迹都指向这家金融公司的内部。

6.在进一步的调查中,一名名为张某的员工被怀疑涉及此事。

根据监控录像,发现张某曾多次进入存储敏感数据的服务器房间,并在非工作时间访问公司系统。

7.通过电脑取证,警方找到了大量与数据泄露相关的文件和记录。

张某被捕,并承认他窃取并出售了大量公司客户的个人信息。

律师的指导意见:在该案例中,张某明显违反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法,他未经授权地访问公司计算机系统,并窃取个人信息,从而导致严重的数据泄露事件。

这种行为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同时也损害了公司的声誉。

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法,张某的行为明确违法。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可以采取措施加强内部安全,如设置更严格的访问权限、监控系统和加强员工技术培训。

对于张某的违法行为,公司应立即报案,并与警方合作调查,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受影响客户的权益。

信息技术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案例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于保护个人隐私和保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信息技术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具体案例,来探讨信息技术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实际应用和推进情况。

一、数据泄露事件数据泄露事件是网络安全领域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不论是大型跨国性企业还是个人用户,都可能遭遇到数据泄露的威胁。

在这方面,欧盟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被认为是全球最严格的数据保护法规之一。

案例一:2018年,一家跨国知名社交平台因未能妥善保护用户隐私信息而引发了大规模的数据泄露事件。

根据GDPR的规定,该平台被罚款数亿欧元,并且被要求立即采取措施改进数据安全措施。

分析:这个案例显示了数据泄露事件的严重性以及GDPR的效果。

GDPR的出台不仅加大了对数据泄露事件的惩罚力度,也要求企业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

二、网络攻击和犯罪活动随着网络攻击活动的不断增加,各国纷纷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来打击网络犯罪行为。

例如,美国制定了《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CFAA),而中国则颁布了《网络安全法》。

案例二:2019年,一名黑客利用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手段,入侵了某银行的网络系统,窃取了大量用户的银行账户信息。

根据CFAA的规定,该黑客被判处长期监禁,并且被迫支付巨额赔偿款。

分析:这个案例展示了网络攻击者的行为是如何被法律所制裁的。

各国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对于网络犯罪活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且给予了相应的刑事和民事处罚。

三、国际合作与共同对抗网络威胁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各国之间的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例如,联合国通过了《网络空间行为准则》,以促进各国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

案例三:2016年,一家国际性电信公司遭受到来自不同国家的网络攻击,导致其服务出现故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安全法规:纯正的计算机犯罪与非纯正的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案例来源:互联网分析By 陈松健学号:11001024
纯正的计算机犯罪:
全国首例黑客操纵股价案一审判决
被告人赵哲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本报上海11月12日电全国首例非法操纵证券价格案,今天上午在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进行了一审判决。

被告人赵哲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法院的判决书指出,被告人赵哲为了使自己和朋友获利,在今年4月16日,通过某证券营业部的电脑非法侵入该证券公司的内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待发送的委托数据进行修改,造成当天下午开市后,“兴业房产”、“莲花味精”两种股票的价格被拉至涨停板价位,造成这家证券营业部遭受损失295万余元。

法院根据刑法182条等条款,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三年,处罚金一万元并赔偿某证券公司损失249万元,同时追缴赵哲违法所得7277元。

据悉,作案人赵哲,现年28岁,在上海市某河北证券营业部工作。

今年4月16日窜至上海新闸路某证券公司营业部,利用该营业部电脑安全防范上的漏洞,修改该营业部部分股票交易数据,致使下午股市开盘不久,兴业房产和莲花味精两只股票瞬间便被拉到涨停板价位,成交量也急剧放大。

仅仅维持了片刻,这两只股票的价格又迅速回落,从而引起股价在短时间内剧烈震荡。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现这一情况后,查出是海南某证券公司出现大笔买盘所致。

经查询,发现电脑系统遭“黑客”侵入。

今天一审判决后,赵哲说:“法院的判决是公正的”。

此案给疏于防范的证券营业部敲响了警钟。

犯罪手段:“通过某证券营业部的电脑非法侵入该证券公司的内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待发送的委托数据进行修改”
罪名: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
犯罪主体:赵哲,现年28岁,在上海市某河北证券营业部工作。

犯罪客体:证券公司的合法权益和受法律保护的经济秩序
犯罪的主观方面:故意;目的为谋利
犯罪的客观方面:赵哲非法入侵了该公司信息系统并修改了修改该营业部部分股票交易数据。

犯罪对象:业部部分股票交易数据。

本罪与非罪:该罪为目的犯,行为人是故意的,在情节上,造成了经济损失295万余元,情节严重,符合该罪
刑罚处罚:被告人赵哲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非纯正的计算机犯罪:
北京警方成功破获通过非法获取
百度推广账号实施网络诈骗系列案件
经历时三个月,辗转京、沪、皖、粤、琼五地的缜密侦查,北京警方
成功破获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非法获取百度推广账号实施诈骗的系列案
件,打掉犯罪团伙3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3名,初步串并诈骗案件百余起。

该案是北京警方将先期计算机入侵和后期网络诈骗贯穿打击的首个案例,
有力打击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网络诈骗犯罪,震慑了犯罪分子
的嚣张气焰。

今年年初,家住北京的李某向警方报案称被骗2500元。

民警初步调查
得知,李某本人非常喜欢看一档全国知名的选秀节目,并梦想着亲自体验
一把。

于是李某将该节目名称试着在百度引擎中搜索,很快屏幕上显示出
该栏目的咨询电话。

李某将电话打过去,对方自称为这档选秀节目的“工
作人员”,李某可以参加此栏目活动,前提是需交“手续费”2500元,李
某即按照对方提示,通过银行转账方式汇去“手续费”,但汇款之后,无
法再与其“工作人员”取得联系,李某遂报案。

与此同时,市公安局网安总队民警在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活动时
也了解到,今年1至3月,百度推广客户账号多次被非法盗用,660个推
广账号内容被篡改,嫌疑人冒充客户名义通过网络实施诈骗,并给百度公
司带来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

市公安局高度重视,网安总队调派精干警
力会同相关部门成立专案组,全力开展侦破工作。

经缜密分析,多地调查,
专案组最终锁定嫌疑人,于6月19日,在海南海口、儋州两地同时行动,
一举抓获3个诈骗团伙的13名犯罪嫌疑人,扣押电脑11台、银行卡34张,
冻结涉案资金15万余元。

犯罪手段:嫌疑人通过非法盗用百度推广客户帐号,篡改其内容,冒充客户名义实施诈骗
罪名: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罪
犯罪主体:3个诈骗团伙的13名犯罪嫌疑人
犯罪客体:个人私有财产的所有权
犯罪的主观方面:故意;目的为非法占有
犯罪的客观方面:嫌疑人用欺诈的方法骗取巨额财产
犯罪对象:百度推广客户帐号、个人财产
本罪与非罪:该罪为目的犯,行为人是故意的,在情节上,造成了经济损失295万余元,情节严重,符合该罪
刑罚处罚:未定,但按刑法第287条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