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宴飨礼阶级礼仪用乐之差异——飨礼与乡饮酒礼探微

合集下载

周代酒礼研究

周代酒礼研究

周代酒礼研究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礼乐政治制度,其中酒礼便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酒礼呈现在外的不仅是“郁郁乎文”的艺术表演形态,如祭礼、燕飨礼、乡饮酒礼等典礼中人们的揖让、升降、坐兴、俯仰,连同严整规范的酒官体系、尊卑有别的各式酒类和品类繁盛的酒器也构成了区别等差尊卑的象征符号。

在周代酒礼中:首先,用酒制度层面,分属于天官、春官、秋官官职系统中的七大酒官虽未形成独立的职官系统,但是各自职责明确,为周代酒礼的规范化举行提供了保障。

酒正总管与酒有关的政令,凡是涉及到酒的制作和使用都由他裁定,酒人、浆人、郁人、鬯人四官各自负责不同酒类的制作,并依照上级的政令为各项酒礼提供数量充足的五齐、三酒,司尊彝主要掌管酒的装盛以及酒器的陈列,确保酒类和酒器在酒礼中相互匹配,以防出现差池,萍氏则负有监督酒政、监管用酒、惩戒失礼的职责;其次,五齐、三酒依照各自价值的高低分别装盛进不同的酒器,形成静态的器物象征,如郁鬯、五齐十分珍贵,故需要用同样尊贵的彝、尊装盛并摆放在从室至堂的不同行礼场合,三酒较五齐位卑,一般多用壶、罍等酒器盛放在堂下。

由此可见,依照不同规格的酒礼确定酒类的数量及酒器的装盛和摆放,无疑体现出周代酒礼制度的规范化;再次,具体的周代酒礼中,不论是周王祭天七献之礼、祭祖九献之礼,抑或是彰显尊尊、亲亲、长长礼义的燕飨礼中的四举旅酬环节,乡饮酒礼中“尊老尚贤”的敬酒环节,人们正是借助酒礼的“戏礼”表演形态,将礼乐思想和人伦亲情融入其中,含蓄表达着内心的情感。

《诗经》诸篇中的酒之醉美醇香更是伴随着庙堂之上的正声雅乐穿越时空的漫漫长河,将周人的记忆拉回先周时代古父亶公、公刘们“逝彼百泉,瞻彼溥原”(《大雅·公刘》)的永恒时刻,并在彼时人们觥筹交错、有礼有节的日常燕饮中帮助塑造着周人温润如玉的品德。

周人不论是借酒缅怀先祖,还是用酒明确君臣之分,抑或是在践行酒礼的过程中完善自我的德行,他们悠游和谐的礼乐人生正是借助酒,既充盈着精神的愉悦,也记录了内心的忧伤,在酒礼仪式中,他们始终追求着情与礼的圆融之境。

周代宴飨礼阶级礼仪用乐之差异

周代宴飨礼阶级礼仪用乐之差异

周代宴飨礼阶级礼仪用乐之差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宴飨礼仪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阶级同样也享受不同的礼仪待遇。

以下将简要介绍周代不同阶级宴飨礼仪的差异,以及用乐方面的表现。

周代的宴飨礼仪按照不同的地位和身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君王、贵族和官员。

君王层次的宴飨礼仪最为隆重且繁复。

在宴会开始前,宫廷乐师会奏乐迎接君王的到来。

君王入座后,乐师会继续演奏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根据《周礼》的记载,君王享用的美食品种有很多,包括肉类、鱼类、酒类等。

相应地,乐师要演奏各种各样的乐曲,以达到庆祝和娱乐的目的。

君王在宴会上也会表演一些武艺,以展示贵族的风采和威武之势。

贵族的宴会礼仪虽然没有君王那样庄严隆重,但仍然非常盛大。

相比于君王,贵族的宴会乐器更多样化,可以有更多种类的乐器同时演奏,以增加音乐的层次感和华丽感。

贵族的宴会上的舞蹈表演则更加精彩多样,舞蹈形式更加繁复,有时还会邀请专门的舞蹈团体参与。

乐师也会根据贵族的喜好,选择适合宴会氛围的音乐曲目进行演奏。

而官员层次的宴会礼仪则相对简朴。

官员们会自己组织一些小规模的宴会,主要目的是联络感情和交流事务,因此宴会上的乐器和乐曲相对较少,主要以洞箫、筑琴等简单的乐器为主。

与贵族宴会相比,官员的宴会上的舞蹈表演数量和水平明显下降。

官员们更注重宴会的实质内容,尽力保持清净素雅的风格。

周代不同阶级的宴会礼仪反映了社会等级的差异,透露出各个阶级的身份和地位。

在用乐方面,随着阶级地位的升高,乐器种类和演奏形式也逐渐增多,乐曲的音乐层次和华丽感也更加突出。

这些差异化的礼仪和用乐方式,不仅彰显了阶级身份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趣味。

周代饮酒礼研究(中)

周代饮酒礼研究(中)

周代饮酒礼研究(中)摘要:饮酒礼中的诗、乐、舞以及投壶、射礼等游戏使得饮酒礼的过程更加丰富多彩,这些仪节与饮酒礼本身共同体现出礼乐文明的制度化。

在周代,国家的礼制、社会道德以及人修养方面,都是通过日常交往的活动很自然得以贯彻和实现的。

第四章周代饮酒礼中的诗、乐、舞以及其他游戏第一节周代饮酒礼中的诗一、赋诗的历史文化背景诗歌的最初的呈现形态是与乐舞浑然一体的,真正文学意义上的诗歌却始于诗与乐、舞的分离。

从中国古代的历代文学作品上来看,以饮酒为题材的作品数量繁多,但是相比较于后世的历朝各代的作品,先秦时期的作品相对较少,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第一,中国诗歌的发端始于先秦时期的诗歌,因为当时无文字记载,特别是原始歌谣,较多的失传,其中当有酒诗;第二、酒在先秦时期还是贵族享用的奢侈品,而且周代酒禁政策严格,平民很少有机会饮用,这也是先秦酒诗少的最主要原因。

在先秦作品中,《诗经》是包含酒诗数量最多的代表作品,但多数作品集中在反映当时统治阶级、士人生活与思想感情的“雅”、“颂”篇目中。

在西周时期,周代各项礼仪的产生与完备,使得《诗经》中有关的饮酒诗篇大量出现,饮酒礼的各项流程也逐渐仪式化。

先秦酒诗集中体现于“雅”、“颂”中的赋诗,这也是体现统治阶级和上层阶级的社会生活的诗篇。

从数量来说,这些诗篇涉及到饮酒的诗约占先秦酒诗的百分之六十;就其反映的深度来说,先民们用酒祭天地、祭祖先、祭山川、祭四方、祭四时以及祈年、戒后等活动,其涉及面非常广:礼仪典章、治国之道、政治经济、世态风俗、道德规范、宗教文化等多方面,对我们能了解先秦时期饮酒礼中的赋诗情况有很大的帮助。

二、赋诗的类型乡饮酒礼是周代乡里举行的饮酒欢聚礼节。

在各种礼仪中,乡饮酒礼是最基本的礼仪。

赋诗是礼乐制度中乐的一个部分,总体上看赋诗也是为了乐宾。

饮酒赋诗是饮酒礼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使用的场合也不相同:有诸侯、卿大夫款待完成使命大臣的“饮至礼”,有外交活动的聘礼与会盟礼,还有饯别礼与答谢礼,赋诗活动上至天子,下至大夫,参与者众多,大部分赋诗发生在饮酒、践送之时,宾主觥筹交错的热闹场景中。

第二章 周代的音乐(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

第二章  周代的音乐(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

第二章周代的音乐(公元前十一世纪—前221年)第一节周代的礼与乐周代天子分封诸侯,并在总结殷商各种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等级制度。

周代统治者以礼、乐、刑、政四术为统治手段。

礼礼可分贵贱,乐可互与敬,所以周代极为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

1周代的礼相当的多,多配合乐的运用,大致可分为:一、祭祀二、大飨礼三、燕礼四、大射仪五、养老之礼六、乡饮酒礼七、乡射礼这些重要的礼的活动,各自有其所属音乐,有各自的乐曲和章法,不能混淆。

2在周代(尤其是西周),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所用的乐队和歌舞队也有很大差别,不得随便僭(jian)越。

《周礼〃大司乐》说:“正乐县(xuan,即悬)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乐府杂录〃雅乐部》解释说:“宫县四面,天子乐也;轩县三面,诸侯乐也;判县二面,大夫乐也;特县一面,士乐也。

”关于舞队的人数,见书10页,照此周代舞队应为:“天子八佾(yi),诸公六佾,诸侯四佾”为宜。

周代的礼乐的规定,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

第二节宫廷音乐的繁荣周代宫廷音乐以较繁荣,它们既有与礼结合的音乐种类,也有为统治阶级娱乐之用的音乐。

这些音乐大都是乐舞或歌舞的形式,有一、六代乐舞简称“六乐”,是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据说从黄帝开始历代留传下来的代表性的乐舞,包括:①黄帝时的《云门大卷(quan)》或称《云门》,祭祀云神,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

②尧时的《咸池》或称《大咸》,“咸池”是日落之处的星座名,祭祀地神,可能与星辰崇拜有关。

③舜时的《大韶》或称《韶》,因为它用排箫伴奏,又称《萧韶》,又因此乐舞有九次变化,又称为《九辩》或《九歌》,祭祀四望(天下名山,如五岳、四镇等)④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蘥》,因它用吹管乐器蘥伴奏而名。

它歌颂大禹治水功绩的,与治水有关。

⑤商汤时的《大濩》,享女性先祖(先妣),歌颂商代的开国功勋商的。

⑥周武(周初)的《大武》,享男性先祖(先祖),歌颂周武王伐纣的内容。

周代宴飨礼阶级礼仪用乐之差异

周代宴飨礼阶级礼仪用乐之差异

周代宴飨礼阶级礼仪用乐之差异
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其宴飨礼仪及用乐在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就周代宴飨礼仪及用乐的差异进行探讨。

周代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宴飨礼仪及用乐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异。


周代,宴飨礼仪及用乐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也是一种展示身份和地位的方式。

不同阶
级的人们在宴飨礼仪及用乐中展现出不同的风采和气派,彰显出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就宴飨礼仪而言,在周代,不同阶级的人们在宴飨时所遵循的礼仪是不同的。

在周代,宴飨礼仪对于贵族阶级来说,极为讲究,宴席之间要举行庄重的礼仪和仪式。

贵族阶级宴
飨时,会严格按照礼仪进行,且所用的礼器和餐具也会讲究精美。

贵族们在宴飨时,还会
有特殊的宴飨礼仪,如举行祭祀活动、奏乐舞蹈等。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宴飨礼仪要简单
得多,通常只是家庭聚餐,不会有太多的宴飨礼仪。

就宴飨用乐而言,在周代,不同阶级的人们在宴飨时所使用的音乐器乐也存在着差异。

贵族阶级在宴飨时所使用的音乐器乐往往是由专业的音乐家演奏,音乐曲目也更加优美和
华丽。

贵族们在宴飨时,会有专门的宴飨用乐团队演奏,有时还会有歌舞表演。

而普通人
在宴飨时所使用的音乐器乐通常比较简单,可能只是一些民间音乐器乐。

周代宴飨礼仪及用乐在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差异。

贵族阶级的宴飨礼仪和用乐要求更
加庄重和高雅,且更加讲究礼仪和艺术表现。

而普通人的宴飨则更加简单朴实,宴飨礼仪
和用乐也相对简单。

这种差异体现了周代社会的等级秩序和不同阶级人们的文化差异。

周代乡饮酒礼与乐诗运用略探_马智全

周代乡饮酒礼与乐诗运用略探_马智全

《 礼》 乡射礼》 是大夫礼, 但演出的乐诗其内容反映
・$%・
!
"
#
$
%
&
!
"
的是诸侯国的事情,必然和诸侯有关系,两者之间 《 “ 并不矛盾。所以, 乡饮酒礼》 郑玄注: 君遣使臣之 乐歌也。 此采其更是劳苦, 自以为不及, 欲咨谋于贤
! 者, 而以自光明也。” 从诗的实际描写内容来看,
会道德、个人修养,都是通过日常往来活动很自然 《 得以贯彻和实现的” 。 所以, 南山有台・诗序》 说: 探
四方之宾燕, 讲道修政之乐歌也。 以采其已有旨酒, 以召嘉宾, 嘉宾既来, 于我以善道。 又歌嘉宾有孔昭
% ” 之明德, 可则效也。 从《 鹿鸣》 诗具体内容以及后
《 人的阐释来看, 鹿鸣》 一方面描写了主人 “ 鼓瑟吹 笙, 吹笙鼓簧” 热烈地欢迎场面和 “ 我有旨酒, 以宴 “ 乐嘉宾之心” 的热情招待的场景。另一方面, 我有 ” 嘉宾, 德音孔昭。 视民不佻, 君子是则是亻 效 。 体现了 《 主人对客人高尚德行的赞美。 鹿鸣》 作为燕饮诗中 的代表作当之无愧。 《 四牡》 和《 皇皇者华》 则与 《 鹿鸣》 有所不同, 作 《 “ 为燕饮诗, 四牡》 如《 诗序》 所言: 劳使臣之来也。 有功而见知,则说矣。”& 依 《 乡饮酒礼》郑玄注: “ 《 四牡》 , 君劳使臣之来乐歌也。此采其勤苦王事,
( $ #
证, 故后世对 《 诗序》 多有指责。但实际 《 毛序》 在此 只是解释用诗的目的而已, 并不是为了解释诗的主 题。郑玄为了申述 《 毛序》 , 于是沿着 《 毛序》 的思路 进一步予以解释, 所以注 《 乡饮酒礼》 时特意在 《 鹊 《 巢》 、 采蘩》 的《 序》 文“ 夫之” 前加了 “ 国君” 二字, 在 《 “ 采蘋》 大夫” 之前加了 “ 卿” 字, 这样六首乐诗意旨 “ 便顺理成章, 于是演绎成了: 后妃之德—— — 后妃之 本—— — 后妃之志—— — 国君夫人之德—— — 国君夫人 不失职—— — 卿大夫妻能循法度” 这样一个道德化的

论西周乡饮酒礼的音乐形态及其受众审美体验

论西周乡饮酒礼的音乐形态及其受众审美体验
J OURN ANC AL OF N HA NG I RS T UN VE I Y
Vo . 0 No 5 14 .
S p20 e .0 9
论 西周 乡饮 酒 礼 的 音 乐 形 态 及 其 受 众 审 美体 验
刘 南昌 3 0 3 ) 30 1
收 稿 日期 :0 9—0 2 修 回 日期 :0 9— 6— 1 20 3— 1 20 0 0 作者简介: 刘健婷( 92一) 女 , 18 , 江西南 昌人 , 讲师 , 从事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

10. 3
南 昌大学学报 ( 人文社 会科 学版 )
20 0 9庄
西周 的乡饮 酒 礼 根据 时 间 、 目的的不 同可 分为 四类 : 1 以选举 贤士 为 目的 的 乡饮酒 礼 , 隔 3年 () 每 举 行一次 ( 下文将 详 细 阐述 ) ( ) 明 养 老 、 ;2 以“ 正序 位 ” 目的 的“ 为 党正 乡饮 酒 ”4, 种 乡饮 酒 礼 主要 _ 此 J
酒礼举 行 的时间 、 点 和 目的 都有 相应 要 求 。西周 地
的乡饮 酒礼 因为被 赋予 了政治 、 理意义 , 伦 故具强 大
的教化 作用 。 顾 名思 义 , 饮酒 礼 是 在 “ ” 乡 乡 中举 行 的 以 “ 饮
类研 究大都集 中在文 学 、 历史 领域 , 尤其在研 究古代 文 学和 中国古 代史 时 , 对西周 乡饮酒 礼均 有所 涉 猎 。 而且 相关 的文 章 和论 著 , 主要 是从 文学 、 史 角度 , 历 或对 西周 乡饮 酒礼 中使 用 的诗 歌 进 行探 讨 , 侧 重 或 于分 析乡饮酒 礼 中蕴 涵 的儒 学 观点 。 目前 , 音 乐 在 理论界 , 分析 西周乡饮 酒礼 的外 延 、 内涵 的理 论著作 和论 文数量 十分 稀少 。笔者欲将 西周 乡饮酒 礼 中的

从西周乡饮酒礼中看其“乐”的规范与特点

从西周乡饮酒礼中看其“乐”的规范与特点

以《乐府诗歌古乐谱百首》中的《小雅 鹿鸣》为例④:
首先,乡饮酒的音乐多为雅乐,其调式比较明显。

《诗经小雅》都是雅乐七声宫调式。

由此说明乡饮酒礼为比较正式的场合,以雅乐为主。

雅乐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

由此可见,乐的规范性。

第二,其音调较为简练。

多为一字对一音的方式来演唱,且可使咬字清晰,乡饮酒礼中的吟唱方式相当于当今所说的宣叙调,具有庄重的仪式感,同时也抒发了感情。

由此也可看出不同地区甚至国家在音乐上的联系。

第三,其起伏不大多为级进和三度,四度小跳式的进行,最大的跳进也只是四度,旋律不是一味地平淡级进,也有旋律的起伏,。

周代乡饮酒礼考

周代乡饮酒礼考

周代乡饮酒礼考摘要:乡饮酒礼是我国上古时期比较盛行的一种以宾贤、敬老、谦让为主要内容的礼仪制度,本文结合古代文史典籍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乡饮酒礼的起源流变及其文化内涵进行考察,初步探索出乡饮酒礼的由来、形式、作用及对周代社会的意义。

在远古时代,人们尊礼尚礼,受礼的约束,礼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总准则、总规范。

举办乡饮酒礼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是对当时物质文化的享受,同时乡饮酒礼的举行展现了宴会的欢乐之情,人们以此借助音乐温馨的审美情感魅力,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美酒尽管能麻醉人们的神经,但永不能泯灭闪耀在周人头顶的礼法神光,在周人那里,国家的礼制、社会道德、个人修养,都是通过日常往来活动很自然得以贯彻和实现的。

关键词:礼仪;周礼;礼记;仪礼;乡饮酒礼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比较盛行的一种礼制,也是周代盛行一时的饮食礼仪。

近些年来研究乡饮酒礼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由于古代文献对乡饮酒礼的产生、内容、特点及其影响的记载十分简略,后人对此也缺乏深入的研究,所以,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太具体完善。

但先辈们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已经发表的优秀著作有:姚伟钧的《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对于乡饮酒礼的探索,见解独特深刻。

他指出“乡”的本意即原始社会先民群居共食的行为习俗,这种习俗在周代与宗法制度相结合,完成了其利益化的进程,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饮食礼俗。

此外还有一些作品虽涉及乡饮酒礼,但只是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不够具体全面。

如赵荣光的《中国饮食文化史》认为饮酒礼佐礼之成,源于古俗古义,后来饮酒礼与祭祀结合,逐渐演变成一套象征性的仪式和可行的礼节;陈绍棣的《中国风俗通史》(两周卷)认为乡饮酒礼是古代乡人以时的聚会宴饮礼俗,其中的飨礼为高级的乡饮酒礼,作为招待贵宾的隆重礼仪;王炜民的《中国古代礼俗》认为乡饮酒礼是古代饮食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周代乡饮酒礼的敬酒礼仪就有一整套程序;申万里的《宋元乡饮酒礼考》认为乡饮酒礼随着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逐步与儒人社会联系起来,成为以地方儒学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活动,到元代后成为激励儒士自强、自立,维系儒学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杨宽的《“乡饮酒礼”与“飨礼”新探》认为乡饮酒礼的举办形式并不是像孔颖达认为的那样,这种观点根据《周礼》立说,并不完全符合实际;马智全的《周代乡饮酒礼与乐诗运用略探》认为周代的乡饮酒礼、乡射礼中演出的乐诗在每个阶段演出不同形式、曲目的目的,是想表达敬亲、忠孝、友爱团结的精神,这非常符合宴会欢乐喜庆的场景氛围。

浅论宴飨文化及周代的饮酒礼

浅论宴飨文化及周代的饮酒礼

浅论宴飨文化及周代的饮酒礼摘要:在周人那里,国家的礼制、社会道德、个人修养,都是通过日常往来活动很自然得以贯彻和实现的。

乡饮酒礼是宴飨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

乡饮酒礼的举行展现了乡人饮酒的欢乐之情,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

关键词:宴飨;文化;礼仪;乡饮酒礼一、宴飨文化概况礼乐文化发源于原始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至西周,成为一种成熟的、系统性的文化形态,它包括建立在奴隶制等级制基础上的精神文化(包括哲学、政治、法律)和文化价值系统(包括伦理道德、艺术、行为方式)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其核心是礼乐。

西周初年,处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奴隶主贵族运用这些经验对于来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节仪、行为习惯和规范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制度化、条理化,成为维护奴隶制的重要制度和思想准则。

这就是所谓的“周礼”。

周礼中各种礼节和行为规范,如冠、婚、丧、祭、燕、射、朝聘等的规范来规定“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史记・礼书》),由此可以看出,礼的规定范围很广,社会和个人中的一切无不囊括。

礼乐文化中的代表为宴飨文化,宴飨文化最集中体现在宴飨诗中。

宴飨诗,一般是指那些专写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诗歌。

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比如《小雅・鹿鸣》、《鱼丽》、《南有嘉鱼》等篇目均属这一类。

从性质上看,它与我国古代宴飨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

周人重礼又重德,一般来说,宴飨诗是按礼的要求写宴飨,更强调和突出德的方面。

宴飨诗不但突出了礼乐文化的道德实质,而且展现了它鲜活的外在形式,为我们保留下礼的动态原貌。

例如:《小雅・鹿鸣》本为宴群臣嘉宾而作,表现按礼待宾的殷勤厚意。

其中特别写道对于德的向往和赞美:“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二、周代乡饮酒礼探究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比较盛行的一种礼制,也是周代盛行一时的饮食礼仪。

据杨宽论证,乡饮酒礼起源于氏族聚落的会食制度。

这种礼节主旨在于尊长和养老。

“乡饮酒礼演变”之研究现状(2000-2015)

“乡饮酒礼演变”之研究现状(2000-2015)

Northern Music“乡饮酒礼演变”之研究现状(2000-2015)高丽霞(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摘要】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刻贯穿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之中,而乡饮酒礼作为一种贴近并普及基层民众社会的礼仪文化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了萌芽、确立、发展、顶峰、衰落几个时期,其关于乡饮酒礼断代专题文章不计其数,至此笔者以时间断代为节点,将朝代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唐至元时期、明清时期,对四个节点更迭下的乡饮酒礼的发展概况予以综述,意图梳理乡饮酒礼的发展脉络及时代背景下乡饮酒礼的兴衰面貌。

【关键词】乡饮酒礼;发展;现状【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一、概述乡饮酒礼,中国古代延续千年且影响深远的礼仪文化,其发展贯穿了先秦至清末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

其萌生于虞、夏、黄帝之时,氏族部落中的会食制度,起初仅是乡民欢乐共饮的会食活动。

周代,为达到尊贤敬老的目的,在原先的宴饮活动上增加礼仪制度,使其更加完善。

乡饮酒礼经过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宋元时期的发展与变化,至明清时期,乡饮酒礼进入顶峰,不仅有尊老尚贤之意,亦被赋予政治含义,统治者为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借乡饮酒礼之名实施封建礼教普法制度。

清道光年间,由于战争的爆发,政治军资扩大,清政府下令将乡饮酒礼的资费扩充军用,至此乡饮酒礼便在朝廷的号令下废止。

乡饮酒礼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了萌芽、确立、发展、顶峰、衰落几个时期,关于乡饮酒礼断代专题文章不计其数,至此笔者以时间断代为节点,将朝代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唐至元时期、明清时期,对四个节点更迭下的乡饮酒礼的发展概况予以综述,意图梳理乡饮酒礼的发展脉络及时代背景下乡饮酒礼的兴衰面貌。

二、发展脉络(一)先秦萌芽确立乡饮酒礼在原始氏族社会中,萌生于氏族部落祭祀之后的会食活动。

飨燕饮食礼仪

飨燕饮食礼仪

飨燕饮食礼仪"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礼对*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你对飨燕饮食礼仪知道多少呢?一起来看看飨燕饮食礼仪吧。

飨燕饮食礼仪【1】1.飨燕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

”上古时,飨、燕是有区别的。

飨礼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但并不真吃真喝,牛牲“半解其体”,并不分割成小块;献酒爵数有一定之规。

燕礼在寝宫举行,烹*而食,主宾献酒行礼后即可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所以,有人说:“飨以训恭俭,燕以示慈惠”。

飨礼规模宏大,有一定之规,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

燕礼当然也有一定的礼仪规范,但重点是吃喝。

燕,就是“宴”,二字是通假字。

秦、汉以后,飨、燕之礼很少有人完全照搬礼经的规定去做了,但历朝天子宴群臣,犹有旧礼遗风。

汉、魏时元旦(大年初一)朝会、晋时冬至小会以及唐代圣诞(皇帝诞辰)朝贺之后,都有筵宴,称为“大宴”。

其他节日,如立春、上元、寒食、上巳(三月三)、四月八日(浴佛节)、端午、七夕、中秋、重九等,皇帝也常赐宴,称为“节宴”,宋代称为“曲宴”。

另外,国家有大庆、大礼、事功告成及宫室落成等,也多设宴庆贺。

两汉大宴仪注,只散见史书中,已无完整程式的记载。

唐《开元礼》才有大宴的详细仪注。

大宴气氛一般比较严肃。

节宴(曲宴)则比较轻松活泼,通常不在正殿,而在园林楼*举行。

唐玄宗时,还有宴会中从楼上撒金钱,让百官在楼下争抢的作法。

五代时,又有臣子捐交“买宴钱”,请皇帝赐宴的。

这也是一时的风气。

明代宴会分大宴、中宴、常宴、小宴。

大祀天地后之次日、正旦(正月初一)、冬至及万寿节(皇帝诞辰)为大宴。

大宴行酒九爵,中宴七爵,常宴三、五爵。

宣德后,对级别较低,不参加大宴的官员、监生发给钱*。

清代初期大宴食用烤肉,牲酒,由各亲王、世子、郡王等进献。

宴乐则杂用汉古乐、蒙古乐歌、满舞,后亦逐渐汉化。

2.饮食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周代宴飨礼阶级礼仪用乐之差异

周代宴飨礼阶级礼仪用乐之差异

周代宴飨礼阶级礼仪用乐之差异周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明古国,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初的形成时期之一。

周代的宴飨礼仪和用乐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国家政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统治者尊严和国家实力的重要方式。

在周代的宴飨礼仪中,阶级和地位的差异被严格区分和体现,用乐也因人的不同身份地位而有所差异。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周代宴飨礼仪和用乐的阶级差异。

周代的宴飨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它不仅是表示尊敬和友好的一种方式,更是展示国家实力和统治者尊严的重要方式。

在周代的宴飨礼仪中,阶级和地位的差异被严格体现和区分。

在周代,宴飨的场合有明确的阶级划分,各级官吏和贵族身份地位高低不同,享受的待遇也是有所差别的。

周王的宴飨场合要比诸侯的宴飨场合规模和豪华程度要高得多,王的宴飨礼仪更加庄严隆重,而普通官员和士大夫的宴飨场合则要低调一些。

在周代的宴飨礼仪中,用乐也是不同阶级有差异的。

在王的宴飨场合,用乐通常是由宫廷乐队演奏,而在诸侯和普通官员的宴飨场合,则是由地方或者官方提供的演奏者演奏。

乐器的种类和演奏的方式也会因不同的宴飨场合而有所差别,王的宴飨场合通常会使用那些珍贵的乐器和演奏方式,而诸侯和普通官员的宴飨场合则比较简单。

除了宴飨礼仪和用乐的阶级差异之外,周代的宴飨礼仪也包括了一系列的规矩和礼节,如宾主之间的坐席次序、用筷子进食等。

在周代的宴飨场合中,宾主之间的坐席次序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体现了宾客之间的尊卑关系。

根据当时的礼仪规定,宾主之间的坐席次序是由身份地位高低来确定的,地位高的人坐的位置离主位更近,而地位低的人则离主位更远。

除了宾主之间的坐席次序外,周代的宴飨礼仪还包括了宴飨前后的礼仪活动,如宾客相见时的问候礼节、进食时的姿势和动作等。

周代宴飨礼阶级礼仪用乐之差异

周代宴飨礼阶级礼仪用乐之差异

周代宴飨礼阶级礼仪用乐之差异周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贵族社会时期,这个时期的宴飨礼仪及用乐,是代表了周代的文化及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部分。

周代的宴飨礼仪及用乐,主要依据着人们的身份和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进一步强化了周代的贵族身份和等级制度。

周代的宴飨礼仪以尊卑有序为主要原则,形成了固定的规矩,根据人们的身份和地位,进行场所、烹制、器皿、摆设和仪仗等方面的分区与排列。

在宴飨礼仪上,王侯、贵族和官吏等高级官员有权享用珍奇的美食和美酒,而平民百姓只能食用普通的饮食品。

礼节方面,进食时,贵族不会直接用手,而是用筷子、勺子等器物,以显示自己社会地位上的优越性。

周代的用乐礼仪主要表现在音乐上。

在宴会中,音乐起到了陶冶情操、引导情感、烘托气氛的作用。

周代的音乐分为雅乐和俗乐,雅乐一般只有在王公贵族的宴会上演奏,而俗乐则是平民百姓的娱乐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雅乐是周代宴会上最高级别的乐曲,表现了周室的威严和尊贵。

雅乐使用的器乐包括编钟、磬、竹琴等,乐曲朴素而深沉,庄重而不失热情。

雅乐被视为国家历史和社会文明的象征,因此只在王公贵族的宴会上演奏。

雅乐在周朝时期已经极其成熟,清代时则整理出了《周乐》一书。

俗乐则是常人家庭或村落喜庆宴会时使用的乐曲,起源于宗族的生活和娱乐需求。

俗乐使用的器乐包括笛、箫、鼓等,乐曲节奏轻快,欢快活泼。

俗乐被视为人们生活和娱乐的体现,因此在周代社会,普通百姓也可以参与到宴飨和娱乐中。

结合以上,可知周代的宴飨礼仪及用乐,主要是根据人们的身份和地位划分的,强化了周代的贵族身份和等级制度,体现了尊卑有序的原则。

雅乐与俗乐有着明显的差异,也是人们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音乐的表现。

这种等级制度的体现在古代是常见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等级制度已经逐渐淡化,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不再是区分音乐及宴飨礼仪的标准了。

周代乡饮酒礼与乐诗运用略探

周代乡饮酒礼与乐诗运用略探

周代乡饮酒礼与乐诗运用略探
马智全
【期刊名称】《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周代的乡饮酒礼、乡射礼中演出的乐诗分为"升歌"、"间歌"、"合乐"等三个阶段进行,而且每个阶段的演出形式都不相同,演出的乐诗曲目也不同,但表达的主题都与敬亲忠孝友爱团结有关,非常符合宴会欢乐喜庆的场景氛围.乐诗通过诗意和音乐温馨的情感魅力,表达主人对宾客友好与赞美,强化群臣之间的亲和关系,达到交流感情的目的.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马智全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以礼致序以乐致和:乡饮酒礼的社会控制功能——基于《勉寓公举行乡饮酒礼为乡闾倡》的分析 [J], 穆永强
2.仪式与文本:周代官学之“诗礼乐”教与“书教”考异 [J], 程苏东
3.中国经典诗学的现代科学阐释——读傅道彬《诗可以观:礼乐文化与周代诗学精神》 [J], 黄震云
4.周代宴飨礼阶级礼仪用乐之差异\r ——飨礼与乡饮酒礼探微 [J], 高丽霞
5.从"制礼作乐"到"删诗正乐"——论周代乐教文明的两次人文化转折 [J], 张小雨;曾振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周春秋战国宴席

西周春秋战国宴席

• (二)盛食器 首先为鼎,鼎的用途多样,可为传国重器,如周之九 鼎,也可为饮食之器,当然,这里所指是鼎的后一种功能。从文献 资料中可知鼎用于烹饪,《周易》中有鼎卦,其彖辞曰:“鼎,象 也,以木巽火,烹饪也。”可为其证。鼎又可用于盛肉食,这一点 从上文论述镬器功能时所引材料中可得证明,另《仪礼· 特牲馈食礼》 载:“羹饪,实鼎,陈于门外,如初。”同样表明鼎可用于盛放羹 食。因此,综合来看,鼎有烹饪和盛食的双重功用,但为方便起见, 故将鼎归为盛食器而进行说明。鼎从形制上划分,具有不同的称呼。 《诗经· 周颂· 丝衣》载:“鼐鼎及鼒。”毛传曰:“大鼎谓之鼐。小 鼎谓之鼒。”在商周可以说鼎是上层贵族的专属物,所以也大都按 照其拥有者的姓名和地位来命名,比如《吴王姬鼎》、《叔液鼎》、 《伯鼎》、《毛公鼎》、《吴王孙无土鼎》等。 此外还有铏器, 《仪礼· 聘礼》载:“六铏继之,牛以西羊、豕,豕南牛,以东羊、 豕。”郑注曰:“铏,羹器也。”《仪礼· 特牲馈食礼》载:“祭铏, 尝之,告旨。”郑注曰:“铏,肉味之有菜和者。”《仪礼· 公食大 夫礼》载:“宰夫设铏四于豆西,东上,牛以西羊,羊南豕,豕以 东牛。”郑注曰:“铏,菜和羹之器。”贾疏云:“据羹在铏言之, 谓之铏羹,据器言之,谓之铏鼎,正鼎之后设之,谓之陪鼎,据入 庶羞言之,谓之羞鼎,其时一也。”可见,铏为盛装铏羹(菜肉之
• 此外,果类食物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食物种类,仅《诗经》中频 繁地提及的当时的水果, 据粗略估算不下60余处, 其中《周南· 桃夭》、 《召南· 甘棠》、《召南· 詄有梅》、《卫风· 木瓜》、《魏风· 园有桃》 等篇章, 更是直接以果名为诗之题目。全书共提及水果11 大类, 分别是: 桃、 李、 梅、 梨、 枣、 榛、栗、 棣、 桑、 苌楚、 木瓜, 其中有的种 类还包含不同的亚种, 如枣类包含棘。⑤在西周它已有多种食用方式: 生食,《诗· 魏风》:“园有桃,其实之肴”,晒干、盐腌为贮备食粮, 如《礼记· 内则》:“桃之者,梅之者,卵盐,人君燕所食也”,即用 卵盐腌制的桃和梅是人君能吃的食物。调味,如花椒及梅,见《礼 记》:“调如羹和,唯尔梅盐。”说明在做肉汤、菜汤时需要咸的盐 和酸的梅作为调味品,无怪乎古代在历史上,常有论者将治国喻为 “调和鼎鼐”,将宰相称作“盐梅”⑥ 。这不是偶然的,因为两者都 是一种调和的角色。除了食用外,它还用于一项重要的场合——祭祀。 《笾人职》曰: “馈食之笾, 其实枣、栗、桃、干楂。”郑注云: “干楂, 干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席而酢焉。”郑玄注曰:“三献,卿大夫。”由此看出卿大夫行 饮酒之礼行至三献。
三、奏乐之礼 在宴会进行中,为了赞颂国家、天子及欢迎慰劳宾客,在礼节 中参入乐仪演奏乐歌,作为平民阶层的乡饮酒礼及贵族阶层的飨礼 在作乐仪式方面亦有巨大区别。 乡饮酒礼在奏乐部分主要有升歌、笙奏、间歌、合乐、无算 乐五部分,升歌是指主人向宾客进酒之后,由乐工四人(瑟二人、 相二人)在乐正的指挥下升堂演奏,相在堂上歌唱“鹿鸣”等宴飨 诗,瑟为之伴奏。在乐工演唱完之后,主人敬酒。笙奏为吹笙者 立于堂下,磬立于南北面伴奏,共同演奏“南陔”等宴飨诗。间歌 由堂上升歌与堂下笙奏两部分组成,二者更替而作。合乐是指升歌 与笙奏相结合,“谓歌乐与众声俱作”,共同演奏《周南》及《召 南》中的宴饮诗。无算乐是在宴会临近之时,主宾之间相对应的礼 数减少,乐工不间断地陪奏歌唱,此被称为无算乐。 飨礼较之乡饮酒礼,行礼时陪奏的音乐与歌唱更为隆重、复 杂。飨礼奏乐主要分为金奏、升歌、下管、舞四部分。飨礼在迎宾 之时就已有金奏之乐,按照礼节,如果是天子飨诸侯,金奏之乐主 要演奏《肆夏》的三个乐章樊、遏、渠。而春秋中后期,礼崩乐 坏,出现种种“僭越”行为,卿大夫之间亦使用金奏《肆夏》之三 乐章。飨礼升歌的变化主要为伴奏乐器及宴飨诗,乡饮酒礼中笙为 主要伴奏乐器,而在飨礼中伴奏乐器变为箫。在宴飨诗方面,如果 主宾双方为诸侯飨使臣,则宴飨诗与乡饮酒礼相同;如果为诸侯飨 诸侯,宴飨诗则为文王、大明、绵。在升歌之后,便是“下管”环 节,而后是“舞”,有管则有舞。用管吹奏乐曲《象》,舞《大武》 及《夏籥》两古乐舞。 四、结语 分析以上得知,乡饮酒礼与飨礼虽有同样的献酒仪式,但其 中礼义仪节却有很多方面的不同,乡饮酒礼与飨礼同为宴飨乐,那 为何二者之间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由此笔者想到西周时的等级制 度,在等级制度下,各种经济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贯穿在礼仪 活动中,依靠礼的举行来确立维护,在这种情况下便诞生了一套等 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来维护君权、族权等贵族权利。“乡饮酒礼”与 “飨礼”的区别便在礼乐制度的影响下产生,君主、臣属、庶民各 有其乐,等级化的礼乐对应着等级化的人权关系,在当时应是不允 许僭越的,因此也就形成同为宴飨礼基本框架相同,内容却不同。 在当代社会中,宴飨礼已发展为简易的宴客礼,其虽没有严格的礼 乐制度限制,却仍在各个社会阶层中流传运用,其礼可以达到增进 君臣、臣民、君民的感情,维系国家团结、祥和气氛的目的。言而 总之,乡饮酒礼与飨礼虽同为宴飨礼,但其基本礼节是相同的,只 是因为面对的阶级层面不同,飨礼礼节较之乡饮酒礼更具形式化、 内容化。■
◎ 中外音乐史研究
黄河之声 2019年第6期 总第531期
周代宴飨礼阶级礼仪用乐之差异
——飨礼与乡饮酒礼探微
高丽霞
(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摘 要:宴飨礼是周代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周时期得到统治阶级的广泛推崇,并普遍实行于各个阶层,面对不同 阶层宴飨礼的称呼亦有区别,平民阶层在历代古籍中称为“乡饮酒礼”,贵族阶级的宴飨为了与“乡饮酒礼”相区分便 以“飨礼”相称。本文主要以“飨礼”与“乡饮酒礼”为主体,针对其具体实施的礼仪环节,笔者从谋宾、戒宾、迎宾二者之间的异曲。 关键词:乡饮酒礼;飨礼;差异
中国,在五千多年的文化发展中创造灿烂的礼仪文化,在西周 时,《周礼》将繁琐的礼仪归为“吉、凶、军、宾、嘉”五礼。宴飨 礼为嘉礼,是具有“亲和万民”之意的礼仪活动,对各个阶层人们的 道德行为都起约束、规范的作用。而宴飨礼根据参与的阶层不同主 要分为“飨礼”与“乡饮酒礼”,“飨礼”是天子、诸侯、卿大夫之 间施行的招待贵族的隆重礼节,而“乡饮酒礼”则在规定的时间场合 内,为了达到尊贤敬老的目的,乡大夫招待贤能及德高望重之人的礼 仪。“飨礼”与“乡饮酒礼”虽同为宴飨礼,但二者在实施礼节方面 却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本文以“飨礼”与“乡饮酒礼”为主体,针对 其具体实施的礼仪环节,本文从谋宾、戒宾、迎宾之礼,献宾之礼, 奏乐之礼三方面探述其“飨礼”与“乡饮酒礼”二者之间的异曲。
一、谋宾、戒宾、迎宾之礼 谋宾、戒宾、迎宾之礼是宴飨的宾客准备,谋宾为宴会的主人 确定参与此次宴会的宾客人选。戒宾为主人亲自或遣侍从告知宾客 宴会举行的时间、地点等。而迎宾就是主人带着帮辅在举行地点的 门口迎接到来的宾客,主宾之间相互揖让后,带领宾客入堂中。在 “乡饮酒礼”和“飨礼”的宾客准备期,“三礼”名称相同,做法却 有区别,具体体现在: 1、谋宾之礼。乡饮酒礼是西周时期在乡学中举行的礼仪,其参 与的对象为乡大夫、乡先生及众多贤者,而宴会的主人为掌管乡内 政教禁令的乡大夫。而飨礼是西周时期招待贵宾的隆重礼节,谋宾 人选主要为前来访问的使者或为本国的诸侯、功臣等贵宾。 2、戒宾之礼。在戒宾时,乡饮酒礼中确定人选之后,便告知、 邀请宾客。飨礼在戒宾环节中,主人遣人告知宾客宴请时间地点 后,宾客还需赋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3、迎宾之礼。在迎宾之礼中,乡饮酒礼主人会设立傧相随同 在乡学门口迎接宾客,主宾之间寒暄揖让,随后宾入堂上。在飨礼 中,迎宾的“傧相”亦繁多,主宾身边都会设傧相辅助,并有掌管 宾客席位的执政。 二、献宾之礼 献宾之礼是宴飨礼中重要的环节,在献宾中主宾之间相互敬 酒,以此来表达对来宾的尊敬,献宾之礼主要包括献、酢、酬, 献、酢、酬三步合为一献之礼。 乡饮酒礼作为士大夫及平门阶层的礼仪,在献宾环节中均采用 一献之礼,一献之礼为礼仪规格中最低的礼节,士大夫及众贤人都 出自平门,士大夫虽在阶级划分上属于贵族,但是属于贵族的最底 层,众贤者更是属于平民阶层,因此在举行乡饮酒礼时便采用礼仪 最为简易的“一献之礼”。 而飨礼作为贵族阶层所实施的宴礼,主要根据宾客的尊卑等级 实行献酒仪节,最尊者采用九献之礼,依次等级降低采用七、五、 三献之礼。“丁丑,楚子入享于郑,九献,”楚子为楚国国君,郑 伯以飨礼款待楚王,敬献九次。在《礼记》中载:“三献之介,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