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农民工进城前后的思想观念变化的调查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进城前后的思想观念变化的调查分析
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即“农民工”。农民工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加速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但是农民工思想上有狭隘、保守、愚昧、落后的方面,因此积极引导农民工实现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转变,对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前中国是一个封闭的二元社会,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民工潮”。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是我们社会中的基本劳动群众,是我们政权的重要支撑基础。他们的思想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
一、对当前农民工思想状况的分析
农民工出生在农村,又长期生活在农村,所以他们有着较浓的乡土意识,中国农民的传统道德观念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农民工进城谋生,必然受到现代都市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明显具有从传统型向现代化过渡的趋势。这便决定了农民工思想的复杂性、矛盾性与不平衡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烈的求富欲望
中国传统的观念是重义轻利,从孔子开始就推崇“君子言义不言利”。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运行,农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发财致富奔小康成为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农民工中大多数人因生活所迫出来谋生。城乡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反差,使他们有一种急切的求富心理,产生快速摆脱贫困的欲望,因此他们在工作中看重的是获取利益的多少,而对自己的生活环境、身体健康、基本权益往往不予重视。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老板能按时发放他们的工资,不要出现拖欠现象。当然,也有一些人在快速致富心理的驱使下,当“淘金梦”无法变成现实时,往往会走向极端,为了利益和财富而搞歪门邪道,甚至用违法犯罪的手段达到发财的愿望。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犯罪率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从犯罪主体看,进城农民工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东南沿海城镇地区,重大案件中涉及外来人口的占50%以上。在北京地区的犯罪案件中,外来人口的现行犯罪案件比例占40%左右,在外来人口聚居区更高达70%以上。
2、受挫的城市融入意识
传统的中国是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基本成员是聚村而居的农民,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全部希望所在。但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无商不活、无工不富,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事实对现代农民产生了极大的诱惑,激发他们在职业流动和社会转型中寻找致富的捷径。因此城市对于农民工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农民工在进城务工之前就向往城市,进入城市就业生活一段时间后,对城市也很依恋。庞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自发自愿地从农村涌向城市就证明了这一点。正是这种深入心底的美好心理预期与向往的存在和延续,使农民工尽管在城镇的生存发展遇到种种困难,尽管受到种种歧视、偏见与不合理对待,仍然坚持在城市劳动就业甚至是长期定居向市民转化。但由于他们的“边缘人”身份,使他们至今还不能融入城市社会,不被承认为城市的居民,因而也享受不到应有的各种权利,以至于许多农民工发出了“这城里何时能真正容下我们”的感慨。农民工强烈的城市融入意识在遭到冷遇后,很容易产生孤独心理,淡化城市融入意识,把自己置于城市之外,把自己看成“外来人”、“打工仔”,对于城市缺乏爱心,逃避管理,不服管理,有的甚至产生了强烈的反城市倾向。3、自信与自卑的矛盾心理
农民工与那些尚处于封闭落后的农村居民相比是现代化中的领潮族。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较高,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变革也更超前一步。他们生活内容之丰富、生活质量之改善、收入
水平之提高,均介于城乡居民之间。与乡下人一比,农民工找到了自信。但当农民工离开土生土长的乡村来到大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大都市时,当他们发现那些穿着时髦的市民向他们投来不屑一顾的目光或肆无忌惮地称他们为“乡巴佬”时,农民工的自信便会烟消云散,留给他们更多的则是愤怒与自卑。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强在北京完成了70个农民工的“个案”调查,他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工都提到了令他们最不满和最难以忍受的是“被人家看不起”和“受歧视”的问题。
4、现代文明的消费方式与畸形消费现象并存
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产品短缺的年代,“粗茶淡饭”、“节衣缩食”曾被广大农民奉为美德。80年代新崛起的农民工阶层,由于其自身生产方式的变革,加之都市生活使他们开阔了眼界,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处于向现代化大过渡与全面转型中。不少农民工推崇与追求“吃讲营养、穿讲式样、玩讲多样、用讲高档”的消费观念。但是,农民工中也出现一些畸形消费现象。他们的消费结构失衡,其主要表现是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而精神消费中又是重娱乐消费轻智力投资。同时出现了一些消费误区。比如,超前消费、炫耀消费、愚昧消费、攀比消费等。。
通过上文分析,我认为农民工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但这种转变还远未完成,因而呈现出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参半的边际状态。即在他们的思想上既有狭隘、保守、愚昧、落后的一面,又有开拓创新、敢于竞争、自强不息的一面。因此加强农民工思想观念的引导,正确引导农民工思想观念从传统走向现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农民工思想观念引导的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改变农民工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弱势地位,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和谐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农民工思想的社会环境的优化。
1、改善影响农民工思想观念的经济环境,改变农民工经济上的弱势地位。
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在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环境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一定的经济关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中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个文明都搞好,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5]农民工打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脱贫致富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的许多思想问题都是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产生的。只有把农村经济建设搞好了,才能为农民工文化素质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提供物质条件。
2、改善影响农民工思想观念的政治环境,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城市化作为一个由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向近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转变的自然历史过程,意味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而城乡分割的体制却成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屏蔽”,将农民工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会资源之外,使农民工无论是在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还是在再次分配中都成了利益受损者。我国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始于50年代,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城门打开了,大批农民进入城市,但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使他们的工作、职业、日常交往、婚姻模式、行为方式等均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城市居民。这就潜伏着群体矛盾与群体冲突的危机。因此,应革除传统户籍管理制度的弊端,消除户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