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基础知识
产业集聚的概念、形成模式和国内部分城市的经验做法
产业集聚的概念和形成模式一、产业集聚的概念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二、产业集聚形成模式1、市场创造模式。
区域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最后使产业的生产过程也聚集在市场附近。
在我国,市场创造模式形成产业集聚的典型地区是浙江省,该省内有许多颇具规模的专业化市场,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2、资本转移模式。
一般是发生在有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当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出于接近市场或节约经营成本的考虑,在生产区位上作出重新选择,并投资于一个新的地区的时候,有可能引发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朝这个地区汇聚。
这样一种产业集聚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资本从外部的迁入。
这种缘于资本迁移和流动而形成的产业集聚现象,被称为资本迁移模式。
目前,国内在资本迁移模式下形成的产业集聚或产业集群有很多,其中起推动和促进作用的迁移性资本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
我国产业集聚的五种主要类型1、自发成长型产业集聚。
该类型一般都是依托历史较为悠久的传统产业或本地优势资源,在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专—1—业化分工与协作的格局,逐步演进为具有综合优势的产业集群。
比如江苏吴江的丝绸产业历史悠久,清朝时期即号称“日出万匹,衣被天下”,改革开放后更是快速集聚壮大,目前已成为全国三大纺织产业集群之一。
2、企业扩张型产业集聚。
是在一个或若干个规模较大、产业带动力较强并且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主导下,抓住市场和政策机遇,迅速扩张裂变为一个产业集群。
例如,江阴以一家上市公司(申达集团)为启引点,吸引同类产品和配套产品投资商进入,逐步形成为“亚洲包装中心”;许昌以瑞贝卡公司为龙头,汇集了龙正、神龙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发制品企业112家、个体生产专业户900多家,发制品产业链上从业人员近15万人,成为全球最大的发制品生产加工基地。
产业聚集基本知识
产业聚集基本知识一、产业聚集的概念释义及理论简介产业集聚(Industry Cluster)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产业集聚理论有较大发展并出现了许多流派,比较有影响的有:韦伯的区位集聚论、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E·M·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与钻石模型等。
二、产业聚集的形成模式1、市场创造模式:区域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最后使产业聚集地点也聚集在市场的附近。
2、资本转移模式: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当某一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在生产区位上做出重新选择时,有可能引发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朝新悬着区域汇聚。
这种缘于资本迁移和流动而形成的产业集聚现象,称作资本迁移模式。
我部主导的台湾项目所含属的太平湾产业聚集区项目就类属于资本转移模式的产业聚集模式。
三、产业聚集形成分类1、指向性集聚:是指充分利用地区的某种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群体,通常是在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原材料集中地、市场集中区或交通枢纽节点。
这些区位优势因素作为某种重要指向,吸引并形成产业集聚体。
2、经济联系集聚: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纵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是指一个企业的投入是另一个企业的产出;另一种是横向经济联系形成的产业集聚,是指围绕着地区主导产业形成的产业集群体之间的关系。
四、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的关系区别: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重庆打造亿台级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就是这方面的例子;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按照其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同,产业转移大体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三种。
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并不矛盾,而是互动的关系。
首先,我们从产业集聚形成的过程来看,产业聚集必然牵动起产业转移。
产业集聚的概念
产业集聚的概念、案例及现状要素产业集聚的含义产业集聚(industrial cluster),也有学者称为产业集群,一般是指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者是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
西方的产业集聚是经历了18世纪和19世纪开始的两次工业革命后逐渐衍变、自然形成的。
中国没有经历过这种时代,目前已经形成的集聚都没有西方工业革命时期产业集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化生产的特点,而是杂乱无章。
因此,研究和利用产业集聚理论,规划有效集聚发展模式,是中国产业集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的必选之路。
过去20世纪,产业集聚在全球获得了广泛成功。
国际经典案例:德国鲁尔工业区新加坡裕廊工业园意大利托斯卡纳家具工业区美国硅谷微电子生物群、好来坞影视娱乐业群、加利福尼亚酒类集群... ...曼萨诺家具集群曼萨诺集群被誉为“椅业三角”,占地90平方公里,在意大利乌迪内省,有11个区,4万居住人口。
该区有1000家家具制造企业,每年生产椅子4400万张,相当于意大利全部椅子产量的80%,欧洲椅子产量的50%,全球椅子产量的30%。
该区的竞争策略为:集群内的生产分工严密,企业专业从事一到两个特定生产工序,很少存在一个企业包揽全部的生产工序。
区内的企业类型包括三类,分别是:(1)小手工作坊,他们生产半成品或从事专业化的工序(木材旋切、弯曲、抛光、雕刻、油漆、填料),为本地其他企业配套生产;(2)中等规模的企业,他们购买半成品后完成生产程序中的最后阶段(组装和油漆),然后出售最终产品。
有些中等规模的企业,能完成生产链条的大部分工序,但只有一种生产方式,当他们的生产超负荷时,将其分包出去加工,当收缩阶段还可以重新吸收生产;(3)小型企业,他们完成生产中所有的程序,除了少部分的特定类型的产品。
我国家具产业集聚发展家具制造在一个地理区域内集聚,形成工业群落或工业区(Manufacturing cluster orindustrial district )已成为一个全球现象。
产业集聚基础知识教材
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产业聚集理论概述产业聚集(Industrial Agglomeration)理论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他们分别从外部经济、产业区位、竞争与合作、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交易成本、报酬递增等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原因与发展机理。
由于研究背景及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产业聚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综合起来看,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一、外部经济理论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1776)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绝对利益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从分工协作的角度,通过产业聚集对聚集经济做了一定的描述,他认为产业聚集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组成的群体;大卫·李嘉图(1817)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研究了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问题,也指出了产业聚集所形成的聚集经济问题。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存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条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
他指出,所谓内部经济是指有赖于从事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而外部经济则是有赖于这类工业产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
产业结构与政策分析产业集聚专题
新产业区学派的产业集聚理论:新产业区是由具有共同
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自然地域上形成的社会地域 生产综合体。 这些地区一般都是由中小企业集聚而成,企业之间不
但有投入产出联系、合作和竞争关系,而且还有各种非正 式渠道的交流和沟通,形成“合作网络”。
Harrison(1997) :新产业区 的重要特征——企业间 的相互信任和经济关系在地方的、非经济制度中 的根植性(embeddedness)
外生比较技术优势:事前生产条件的不同来自于个体间生
产函数的差别。
外生比较禀赋优势:事前生产条件的不同来自于个体之间
要素禀赋的差别。
内生比较优势:由于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决策而造成的事
后生产率差别。
交易费用分为内生交易费用和外生交易费用
内生交易费用:交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费用,它不
是由决策者的利益冲突导致经济扭曲的结果。如购买某单位 商品的谈判费用、运输成本、途中损耗、通讯费用等。
库马西(加纳) 锡亚尔科特 班加罗尔 (巴基斯坦) (印度) 低 低 很少 中 中 中等 高 高 较多
信任
合作 竞争 企业规模 出口 学习
低
低 高 小 很少 很少
高
高 高 大企业和中 小企业 中等或较多 中等或较多
高
高 高 大企业和 中小企业 较多 较多
低
低 中 中小企业 中等 较多
低
中 高 大企业和中小企 业 较多 很少或中等
Ing () In1 P InP 1 P In( P 1 ) L InL1
2
城市化效应:人口增加所带来的集聚经济
地方化效应:产业规模增加所带来的集聚经济
4、产业集聚的分类(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集群(PPT 32页)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一)外部经济理论 (二)集聚经济理论 (三)交易费用理论 (四)新竞争理论
8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 象。他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认为产业 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
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
12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三)交易费用理论
集群内企业众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 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企业环境的不确 定性及交易费用得到降低。
数目众多的企业地理接近,增加了市场参与的角色,市 场机制更能发挥作用,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植根于地方社会网络,各企业在某 种程度上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企业间的合 作与信任感加强。
10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集聚经济理论
韦伯:集聚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 –高级阶段:各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
即产业集群化
促进产业集聚的四个因素 –技术设备的发展使生产进程专业化 –劳动力的高度分工,要求完善、灵活的劳动力组织 –市场因素,企业要求进行批量购买和销售 –共享煤气、自来水管道、道路等基础设施
4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伯格斯曼
位于同一地区,就业人数具有较强相关性的一
Bergsman, 1972 组经济活动(劳动力市场角度)
克若曼斯科
Czamanski, 1979
在所有产业中,一群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国 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更强,并在空间上相互接 近的产业
派克
Pyke, 1992
【PPT】产业集聚讲解
原因:
随着全球化经济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竞 争方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企业由单纯追求成本占先, 逐渐转变为追求差异化和集中化战略。现代企业已经意 识到,成本固然是企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成分,但面对 一个迅速变化的外部市场,产品或服务的新颖独特性、 企业的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企业与 企业之间的较量,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是创新 上的较量。
市场
经济
生产 过程
大量缓冲库存 生产结束后进行质量测试 (次品在后来才能发现) 因为次品和库存瓶颈而造成生产时间的损失
通过工资控制而减少成本
无库存或很少库存 生产过程中实施质量控制 (次品立时被发现) 损失时间减少
通过长期的“干中学”而减少成本
工人完成单一任务 工人完成多种任务,工作专业化程度高 (专业面很狭窄的熟练工设计产品,非熟练 (各方面都很熟练的多才能的工人以团队为 劳动力 或半熟练的工人生产产品;每个人都按 单位进行生产,每个人负有责任进行具 预定的时间和程序简单地重复工作) 体操作、维护和修理) 没有或很少在职培训 长期在职培训 与供应 功能上和地理上都是远距离的关系;大量存 非常密切的功能上的联系;即时生产要求, 商关系 货堆积在工厂以防供应的中断 客商与供应商地理上接近
★弹性生产以渐进性创新为主,以满足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无论
从企业内部还是从整个生产网络来看,创新由更接近生产活动、 过程开发和销售市场的人来完成,使创新与生产、市场紧密联系 在一起。要求工人掌握多种技能,从事多种操作,主动改进操作 方法,并对错误及时处理,从而降低生产时间和成本。需要企业 提供在职培训不断得以发掘。
合作——网络型产业组织
① 近些年来在硅谷设厂的成本虽然一直在升高,但许多公司仍然在该 地区设立机构,以使自己成为这一地区社会和技术网络中的一部分。 这是因为地理上的接近,使得各家公司能够及时了解本行业技术发展 的新动态,以免与新技术失之交臂。市场机会、技术信息、频繁的交 流互动、创新能力等都是无法用成本的高低来衡量的。 ② 面对面、非正式交流-----创新 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日常活动之中,产生于频繁交流的过程之中。 地理上的接近为沟通交流带来了速度和效率。在技术开发以及解决问 题过程中的面对面接触交流更为重要,也正因为如此,硅谷的企业选 择合作伙伴首先考虑本地企业。硅谷的计算机制造商一般都愿意使用 本地供应的产品,特别是技术复杂的或定制的零配件。 在硅谷,非正式交流是随处可见的。酒吧、娱乐场所都是交流场 所,同学、同事、相识关系都可以成为相互联系交流的纽带。这种交 流与高度一体化组织的内部交流有本质上的不同。它带来了最新的市 场信息、管理经验、技术诀窍,同时也激发了创新的灵感。
专题地理-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共20张PPT)
新区集聚的有利条件与集聚 发展的益处。(10分)
贵阳腾讯数据中心建设中
使用中的大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
从事数据与互联网业务 耗能大,运营成本高
位于云贵高原 国家级新区
环境优美 国家政策支持
贵安新区
Hale Waihona Puke 气候凉爽 用电成本较低耗电少 电价低
自然灾害少 有河流湖泊 临近贵阳,安顺
环境安全,减少了因自 然灾害影响的维护费
销售网络完善,物流发达,农 产品能快速到达市场 ,销售效 率高。
官方参考答案:(3)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保 持产品质量优势;能及时维护、更新各种设施、设备, 保证生产的稳定和供应的连续;完善的销售网络与现代 物流业,能将农产品快速运达市场。
3、特色小镇(特色性体现为:产业上坚持特色产业、旅游 产业两大发展架构;功能上实现“生产”+“生活”+“生态”,
广东高要回龙镇
浙江桐庐分水镇
练习 (2012年课标卷)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木家具广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赖进,越南是红 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凭 祥(位置见图6)是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今年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 业开始在凭祥集聚。
(3)分析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 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6分)
提高农产品 出口竞争力
提高质量 降低价格 货源稳定 提高相关服务
温室农业集 群式发展
温室安装与维护 良种培育与供应 产品销售 物流
温室设备,设施的维护与更新, 保障农业生产连续稳定
有利于农业技术创新,推广新 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区别: 产业集聚强调同一产业内各企业的集聚,属于动态运行过程; 产业集群的重点则在于不同产业的相互配合,分工协作,是静 态结果。
产业集聚指标
产业集聚指标
【原创版】
目录
1.产业集聚的定义和意义
2.产业集聚的指标体系
3.产业集聚指标的作用和应用
4.我国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和挑战
5.产业集聚指标的未来发展趋势
正文
一、产业集聚的定义和意义
产业集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相同或相关产业的企业、机构和配套设施在空间上高度聚集的现象。
产业集聚可以带来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与竞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产业集聚的指标体系
产业集聚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集聚程度:通过企业数量、规模、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指标反映产业集聚的程度。
2.产业关联度:衡量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包括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技术创新合作等。
3.区域集聚程度:从地理空间角度分析产业集聚现象,如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等。
4.产业创新能力:评估产业在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专利等方面的能力。
5.产业配套环境:评价区域内基础设施、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产业
配套环境。
三、产业集聚指标的作用和应用
产业集聚指标可以为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有关产业集聚的定量信息,有助于分析产业集聚的优势、不足和潜力,为政策制定、产业规划和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四、我国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和挑战
我国产业集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然而,产业集聚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产业同质化竞争、创新能力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
产业集群的知识点总结
产业集群的知识点总结1. 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地理范围内,某种产业的企业及其相关产业的供应商、科研机构、配套服务机构等,因为一定的产业联系和区域联系而相互联系和依存、形成相对稳定的组织体系和社会网络的现象。
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中、产业关联、产业链条和价值链的相关性、水平交叉和垂直交叉的复合效应等特点。
2. 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1)市场需求条件。
即充足的市场需求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条件,因为市场需求的存在可以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和集聚。
(2)技术条件。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技术有密切的关系,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保障。
(3)制度环境条件。
包括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等,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法律法规的保障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条件。
(4)人才条件。
人才是产业集群最为重要的资源,人才的集聚和培养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
3. 产业集群的作用(1)创新引领作用。
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利于技术的引进和集成,推动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2)成本优势作用。
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存在合理的分工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和成本的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市场引领作用。
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市场联系,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响应,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4)扩大就业作用。
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带动就业机会的增加,促进相关行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提高就业水平,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
4. 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1)生产链集聚模式。
指在某一地理范围内,集中了一个完整产业链条上的各种相关企业的现象,例如硅谷的信息技术产业链集聚。
(2)产业链集聚模式。
指在某一地理范围内,集中了某一个产业链条上的相对完整的各种相关企业的现象,例如德国的汽车产业链集聚。
(3)非传统产业集群模式。
指一些不同行业的企业在某一地理范围内由于所处行业的相对优势,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例如以深圳市为代表的中国电子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与集群
第二,以市场导向和协作基础来分类,可将 产业集群分为四类:
①手工艺/传统工业产业群(如意大利的制鞋业); ②组装的生产网络 (如韩国的消费电子装配); ③高技术综合体(或园区); ④基于大企业的工业中心。
第三,国内关于产业集群的分类
①纵向集群,由产业的纵向关联而形成的产业集 群,即由产业链条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第一,外部经济理论。产业集群有利于集群内的
企业享受更多的外部经济。 外部性亦称外部效应(Externality) 或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第二,交易费用理论。科斯于1937年在《企业 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
(1)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
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是马歇尔从合 作的角度来论述,并首次提出了“产业空间聚集” 问题开始的。马歇尔在1920年《经济学原理》一 书中首次分析描述和分析了大量专业化中小企业 的地域集中和发展的情况,并形成产业区理论。
马歇尔指出,大量具有专业化特征的中小企业聚 集在一定的区域内,他们之间的合作是柔性的、 动态的,新思想、新信息、新技术在区域内的各 企业之间快速流动和传播,这些新知识和信息流 动的渠道,主要依赖于本地拥有共同社会文化背 景的当地居民之间的非正式交流活动。
②横向集群,由产业横向关联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即同类企业的聚集的集群;
③区位指向集群,由区位优势指向形成的产业集 群。
④政府规划的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1.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 第一,集群产生的生产条件。 产品技术特点 产品的运输成本 产品差异化机会 第二,集群产生的市场条件。 集群产品的消费特点:替代性强、变化程度大; 集群产品的营销特点:非正规化、量大而价值
一、产业集聚概念解析
一、产业集聚概念解析《江苏产业集聚和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摘录)》(江苏省经贸委中小企业合作与产业处,2006年2月24日发布)(一)产业集聚的内涵产业集聚是指围绕某一特定或相关产业,众多既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地理空间上高度集聚,并形成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
产业经济学认为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竞争力的源泉。
(二)产业集聚的基本属性一是空间属性,关注的主要是企业的地理集中,从而形成集聚效应,并带来广泛的集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产业属性,更多地关注主导产业、相关及支持产业所组成的产业网络以及由此而产生结构关联效应的聚合效应。
产业集聚追求的是地理集中和产业关联的综合效应,产业的技术特性是引导和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基础。
《解读产业集群》(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产业集群研究专家王缉慈)集群这个专有名词来源于英文中的cluster,美国商学院波特教授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概念,并把它提高到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高度,使得持续了100年的对产业集聚的关注从纯学术讨论走进了商界和政界的讲坛,并成为新型产业政策框架的理论基础。
从1999年开始,很多欧美国家实行了集群战略,用组织的方法将区域内的企业、政府和研究共同体结成伙伴,共同促进集群的发展。
知识经济和企业发展国际组织2004年发表了集群政策白皮书。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积极研究、提倡和推广基于产业集群的政策。
镇江市中小企业局在理论研讨中,普遍认为“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是同一概念;为便于工作指导和推进,根据江苏省中小企业局相关意见,镇江市中小企业局明确:1.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区:前者是某一特定或相关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大量集聚,形成特色优势的现象;后者是依托特定的园区、由特定法人机构管理运营、以特定产业为主导定位的产业集中区域;前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不是法人实体,后者有明显的地域界限;后者往往以镇工业集中区或省级开发区的专题产业板块为基础发展而成;前者由一个或多个产业集聚区构成,但往往局限于县(区)域范围内。
产业集聚基础知识
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产业聚集理论概述产业聚集(Industrial Agglomeration)理论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他们分别从外部经济、产业区位、竞争及合作、技术创新及竞争优势、交易本钱、报酬递增等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及开展机理。
由于研究背景及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产业聚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综合起来看,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开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与互补性等特征而严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这些产业根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一、外部经济理论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1776)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绝对利益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从分工协作的角度,通过产业聚集对聚集经济做了一定的描述,他认为产业聚集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组成的群体;大卫·李嘉图(1817)根据比拟利益学说,研究了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问题,也指出了产业聚集所形成的聚集经济问题。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与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存在外部经济及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条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
他指出,所谓内部经济是指有赖于从事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与经营效率的经济;而外部经济那么是有赖于这类工业产业的一般兴旺的经济。
产业结构与政策分析产业集聚专题_2023年学习资料
三、产业集聚与创新-一产业集聚为什么能够促进创新?-1、创新的产业氛围(马歇尔)-“在这里,行业的秘密不再 为秘密,而且似乎是公开的,孩子们-不知不觉也学到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以及制-造方面和企 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 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一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新经济地理学派的产业集聚理论(克鲁格曼):-在初始均衡的两个地区,随着贸易成本的逐渐降低,-当聚集力大于离 力时,劳动力的移动最终会导致行业分-布在地理上的集聚。-在这一过程中,最初贸易成本的下降对厂商生产区位-并 有任何影响,当贸易成本一旦下降到“均衡点”,聚-集力将起主导作用,所有的工业将会移动到一个地区,而-此时劳 力和工业区位的转移并不是逐渐发生的,而是会-发生突变。
>交易费用分为内生交易费用和外生交易费用->内生交易费用:交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费用,它不-是由决策者 利益冲突导致经济扭曲的结果。如购买某单位-商品的谈判费用、运输成本、途中损耗、通讯费用等->外生交易费用: 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其他一些机会主-义行为,如欺骗和不可信的承诺而引起的。可以通过制度环-境的改进,如更有 的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来降低。
5.产业来聚-industrial cluster-内容摘要->产业集聚效应和集聚经济->各理论流派对产业 聚的解释->产业集聚与创新-新产业区的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现象-1、从全球来看,有限几个高度集中的核心经济区所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世界总产出的很大一部分-2 从微观角度看,在相关产业中的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相近的区位以形成专业化的产业集群-3、从时间维度看,产业 地理上的集中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4、产业集聚区往往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发源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产业集聚理论研究1:基本概念: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角度看,产业集聚是一种地理现象,因为它表现为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及各种机构的集合。
它的主体是数量众多、相互竞争的生产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还包括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下游的批发、零售、代理、进出口等流通企业,人才、金融等专业化服务和专用的基础设施的供应者,生产互补产品的厂家,以及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其它机构,如大学、职业培训机构、标准制定机构、智员团、专业媒体和贸易联盟等。
1990年,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发表了《论国家竞争优势》。
波特在论文中将企业集群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联系起来,创立了产业集群的新竞争经济理论。
指的是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
与此相对应的英文是cluster。
也有叫产业集群的,具体表现是在一个适当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中间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从而显著地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
A business cluster (industry cluster)is a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terconnected businesses, suppliers, and associated institutions in a particular field. Clusters are considered to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with which companies can compete, nationally and globally. In urban study, the term agglomeration is used.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
《产业集聚专题》课件
产业集聚区域内的企业可以更快 速地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抓住市 场机遇。
创新优势
1 2
创新氛围浓厚
产业集聚区域内的企业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和合 作,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技术扩散速度快
产业集聚区域内的企业可以更快地获取新技术和 新产品,加速技集聚区域内的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寻找合作伙 伴和投资者,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化。
03
02
市场型产业集聚
以某一市场需求为基础,形成的产 业集群。
政策型产业集聚
以政府政策扶持为基础,形成的产 业集群。
04
02
产业集聚的优势
成本优势
生产成本降低
通过集中生产,企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原材料 和劳动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运输成本降低
产业集聚区域内的企业可以更近距离地采购、生 产和销售,降低运输成本。
产业集聚的特点
产业集聚通常具有专业化分工、地理集中、企业间协作配套等特点,能够提高产业的整 体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
资源禀赋
资源禀赋是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基础, 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
。
政府引导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 设等方式,引导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
展。
ABCD
优化营商环境
政府应持续优化产业集聚区的营商环境,简化行 政手续,提高服务效率。
引导产业升级
政府应引导产业集聚区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推 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
THANKS
感谢观看
信息成本降低
产业集聚区域内的企业可以更快速地获取市场信 息和行业动态,降低信息获取成本。
市场优势
01
市场需求扩大
11产业集聚与产业布局.
11.2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内具有不同经济功能的产业部门的 组成及其比例关系。 区域分工要求,区域专门化产业,辅助 配套产业和非专门化产业。
15
11.2.1 区域专门化产业
以分工为基础,发挥区域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主 要为区域外提供产品的产业。主要指标:区位熵. (1)区位商(劳动力专门化率)= 某产业占本区域劳 动力数量的比例/全国该产业的劳动力数量占全国各 产业的比例。如果区位商>1,则说明是专门化分工产 业,越高,专门化越高。
7
11.1.3 产业集聚的成因
(3)获得便捷的信息传递和服务
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下,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获得 竞争优势或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能够通过快速或便捷 的方式来获得竞争对手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各种信息, 以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金融、保险、咨询、评估、 审计、会计、法律等方面的服务。 而特定产业或相关产业便捷化的信息传递和服务体系 又往往只有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才会存在。如,美国 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一些大企业或跨国公司,往往将公 司总部或研发机构设在“硅谷”。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硅谷”是目前全世界 电脑软件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最密集的地区,可以最快 捷的方式和途径提供电脑软件业和信息产业的最新进 展情况以及各种配套的服务。
10
11.1.4 产业集聚的基本类型
(1)同产业集聚区
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聚集。 这种产业聚集区的最大特征是:区内企业都是生产或经 营同类或同质产品,因而在同一市场上展开竞争时,不 仅相互之间可以及时、充分地共享市场需求和产品价格、 款式等方面的信息,而且也可以进行原材料采购、研究 开发、制造技术和工艺、经营方法、贷款担保等方面的 交流与合作。 浙江省部分地区的产业聚集区基本上就属于此种类型。 杭州市桐庐县分水镇的笔业集聚区 , 集聚了制笔企业 632 家, 与制相关的企业 , 如模具制造企业 40余家 , 拉丝、弹 簧等配件生产企业 30 余家,原料材料供应企业 10 余家, 电镀、印花等加工企业20余家,另有各类工商户3000余家。 2003年销售到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各类笔达45亿支,销售 额111.5亿元,预计2005年达60亿支。
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集聚理论是指一组类似的行业在一个地方相互聚集, 被称为产业集聚区。
这种理论的基本思想是: 一个地区的产业可以吸引其他相关的产业, 从而形成产业集聚。
它提出, 一个地区的产业可以吸引其他相关的产业, 从而形成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有助于产业集聚的因素, 如市场、技术和产业政策等。
市场因素是指一个地区拥有吸引产业的强大市场, 如消费者结构、消费习惯等。
技术因素是指一个地区拥有先进技术, 可以满足产业集聚的需求。
产业政策是指政府出台的政策, 有助于形成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可以带来很多好处, 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 使一个地区的生产结构更加合理, 提高一个地区的经济素质, 提高一个地区的市场竞争力, 使一个地区的科技进步, 促进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
但是, 产业集聚也有一些不利因素, 如污染环境、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等。
因此, 政府应该提出有利于产业集聚的政策, 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防止产业集聚带来的不利影响。
总的来说, 产业集聚理论是一种有效的经济发展理论, 它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但也需要政府来改善相关的政策, 加强管理, 避免产业集聚带来的不利影响。
产业集聚名词解释
产业集聚名词解释
产业集聚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产业集聚是区域产业组织的形式,世界产业组织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相似或相关的产业在相同的区位集聚,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产业集聚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它是由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相互联系的企业依托相关的功能服务平台支撑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群作为当代产业生存与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态,在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制度创新,营造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专题地理-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共20张PPT)
广东高要回龙镇
浙江桐庐分水镇
练习 (2012年课标卷)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木家具广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赖进,越南是红 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凭 祥(位置见图6)是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今年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 业开始在凭祥集聚。
谢谢
(1)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 室的原因。(6分) (2)分析20世纪70~80年代甲地温室生
产的农产品出口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 家的优势条件。(6分) (3)分析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 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6分) (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
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6分)
水资源丰富,通过水循环散失部分热量
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较好
集聚的益处
共享基础设施,减少建设成本
有利于数据中心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形成人才集聚,提高技术 创新水平
我们的答案: 集聚的有利条件:国家级新区,有政策支持;气候凉爽、电价低、 自然灾害少,水源丰富,数据中心运营成本低;临近贵阳和安顺, 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较好;位于云贵高原上,环境 优美。 集聚发展的益处:共用基础设施,节约建设投资;有利于数据中心 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规模性发展,形成人才集聚,提高技术创 新水平
(1)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 出口的原因。(6分) (2)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 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10分) (3)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 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6 分)
【答案】 (1)提高原材的附加值,增加收入;扩大就业;保护红木(森林)资源 (2)(地处边境)接近原料(红木)产地;(我国)市场需求旺盛;( 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捷;(作为边境地区的较大城市)基础设 施完善。 (3)接近家具厂(客户),节省运输费用;利于企业间人员与信息的交 流,提高企业创新性能力;共享基础设施,节约生成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产业聚集理论概述产业聚集(Industrial Agglomeration)理论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他们分别从外部经济、产业区位、竞争与合作、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交易成本、报酬递增等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原因与发展机理。
由于研究背景及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产业聚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综合起来看,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一、外部经济理论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1776)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绝对利益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从分工协作的角度,通过产业聚集对聚集经济做了一定的描述,他认为产业聚集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组成的群体;大卫·李嘉图(1817)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研究了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问题,也指出了产业聚集所形成的聚集经济问题。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存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条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
他指出,所谓内部经济是指有赖于从事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而外部经济则是有赖于这类工业产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
作者提出了三个导致产业聚集的原因:一是聚集能够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二是企业聚集于一个特定的空间能够提供特定产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从而确保工人较低的失业概率,并降低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可能性;三是产业聚集能够产生溢出效应,使聚集企业的生产函数优于单个企业的生产函数,企业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益。
马歇尔进一步指出,同一产业越多的企业聚集于一个空问,就越有利于企业所需生产要素的聚集,这些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能源、运输以及其它专业化资源等等。
而空间内诸如此类的投入品,或者说生产要素的供给越多,就越容易降低整个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而且随着投入品专业化的加深,生产将更加有效率,该空间企业也将更具有竞争力。
因此,马歇尔相应提出了工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s)的概念和工业区理论。
而关于聚集经济的根源,马歇尔认为来自于生产过程中企业、机构和基础设施在某一空间区域内的联系能够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带来一般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专业化技能的集中,进而促进区域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增加相互作用、共享基础设施以及其它区域外部性。
但是,马歇尔(1920)强调因为更大的劳动力“蓄水池”,非贸易投入的可得性和知识外溢带来的外部性会使得一个产业聚集于某地,而其分析只适合于一个产业,无法解释不同产业的聚集。
二、产业区位理论屠能(1826)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强调区位运输差异的理论,开创了区位理论的先河。
在其《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作者寻求解释德国工业化以前某典型城市周围的农业活动的模式,最早用多种要素来解释聚集经济现象,其农业圈模型区位外生市场的假设,是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标准假设完美结合的典范,他更是因此而被称为边际主义的创始人。
而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聚集的概念,并从微观企业区位选址的角度提出了产业区位理论。
从企业最小生产成本出发,认为费用最小区位是最好的区位,而聚集能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阐明了企业是否相互靠近取决于聚集的好处与成本的比较。
他将聚集经济定义为成本的节约,并不特别关注产生聚集现象的原因,只是将其假定为内部规模经济的外部表现,其模型的目的只是解释为何这样的经济会导致聚集,而不是解释聚集经济本身。
他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Regional Factor)和聚集因素(Agglomeration Factor),其中聚集因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聚集优势,这是初级阶段;而第二阶段则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也是高级聚集阶段。
勒施(1940)对产业聚集与城市的形成及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他指出,大规模的个别企业的区位,有时也会形成城市,在这种场合,是一种综合生产几方面财货的大规模企业的区位。
从区位论的观点来看,这所谓的几个方面的财货,也可以分别形成与之相关的几个产业区位。
正是基于这些观点,勒施将城市定义为非农业区位的点状聚集。
他认为,城市化是产业区位聚集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城市化的原因在于非农业区位的点状聚集,并且,他将这种区位的聚集分为自由聚集和受场所约束的聚集等两种形式:自由聚集,是指在任何场合都能发生的聚集,如围绕大规模个别企业的聚集、同类企业的聚集、不同类型企业的聚集、纯消费者的聚集等等。
而约束性聚集,则是指受场所约束的情况,它受历史上的人口密度、地形、财富等空间差异的影响,即受“沿袭”下来的因素的影响。
通常认为,这种沿袭下来的因素与原材料、水力、劳动、资本、适宜的气候、河流汇合点等因素有关,并以已有的区位为前提。
胡佛(1937)在探讨聚集经济时,将聚集经济分为三类:即内部规模经济;对企业是外部的,但对产业部门而言是内部经济的地方化经济(Localization Economies);对企业和产业部门都是外部的,但因为产业聚集在某一个城市而产生的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ies)。
对于城市化经济,他认为群体以外的其它类型的产品供给或活动可能增进聚集优势,如公共投入的可供性在群体经济中则很可能成为一种密切联系活动的混合体。
而不是一种活动的单位群,也即供给的多样性形成了城市化经济的比较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在特征上的差异是很轻微的。
佩鲁(1955)的增长极理论同样与区域或城市的产业聚集观念紧密相关。
佩鲁主要通过产业关联、外部性以及最终引起的产业聚集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角度探讨了非均衡增长战略的状况。
该理论认为整个行业体系包含某些有活力的部门或推进型的产业,而产业问的相互作用常常会打破平衡状态,所以要理解经济增长与变化,就必须把重点放在推进型产业上。
由于这些产业规模大、市场力量强以及导致创新的能力巨大等原因而支配着其它产业或部门,也就吸引或引导其它经济资源以促进经济增长。
佩鲁认为经济空间与地理空间没有任何关系,其增长极概念可以跨越国界。
并且,由于人际接触与交往,产业的地区性集中给产业结构和增长带来了特殊效应,它会强化经济活动并相互影响,经济增长是通过生产的聚集及其辐射作用带动的。
三、新竞争优势理论新竞争优势理论其实是对产业聚集的一种合作竞争解释,其含义是指企业通过寻求合作的方式来获得共同发展,即使这些企业在发展新产品及市场竞争中互为竞争对手,企业也可以通过与竞争对手的信息交换以获得最小化风险与最大化企业竞争能力。
新竞争优势理论中的协作行为规则基于相互之间的信任、家庭关系以及传统观念。
这样使得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通过协作能够获得与大企业一样的内部规模经济,并在柔性专业化理论(Theory of Flexible Specialization、柔性专业化)的基础上形成了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新产业区理论(The New Industrial Districts Theory)。
通过对一些产业区的研究发现,较小企业聚集是基本的经济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还影响到动态区域内企业间关系的社会及文化行为规则(主要是指制度因素)。
当然,产业区内企业之间真正合作的例子并不多见,企业间的相互关系也许依赖于特定的情况或者文化氛围,而且企业行业的规则在不同的国家也大不相同。
道格林与弗莱克(1997)指出了两种情况下企业可能会出现合作的可能性:一是准时制(just in time)存货与配货系统的利用;二是区域产业群内企业之间相互交易的速度与频率,企业之间的交易越频繁、越迅速,就会有越多的企业确定其生产的方向及新的企业专业化产品。
这两种情况也许只适宜于上下游企业之间,而不适合相互竞争的企业之间。
正如奈特(Knight,1996)所指出的那样,由于潜在的成本及收益之间极大的不同,企业之间横向纵向之间的合作划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进而认为在游说、国外市场调查、联合出口促进、贸易份额划分及特定地区的专业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竞争性的企业可能合作;另一方面,他们又在生产、销售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竞争。
与传统的产业聚集理论将重点放在产业内部的关联与合作之上不同,迈克尔·波特(1990)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角度对产业聚集现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理论分析基础。
波特(1990)通过对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产业聚集现象进行研究,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产业群(Industrial Clusters)的概念,同时还利用“钻石(Diamond)”模型对产业聚集及产业群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竞争不是在不同的国家或产业之间,而是在企业之间进行,而且贸易的专业化并不能通过要素禀赋状况而得到合理的解释。
因此,他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企业上,并从创新能力的角度来探讨了产业的聚集现象,其整个理论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即需求状况、要素条件、竞争战略、产业群(或者说相关及支持性产业)。
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产业在国际上要具有竞争力,就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国内较好的需求状况;要素投入的质量;促进企业在其产业内部迅速超越其它企业的竞争压力;特定产业供应商与顾客之间的联系。
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创新在理解企业的竞争优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是企业创新市场或获得及保持市场份额的核心。
该理论认为,产业群通过三种形式影响竞争:一是通过提高立足该领域公司的生产力来施加影响;二是通过加快创新的步伐,为生产力的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通过鼓励新企业的形成,扩大并增强产业群本身来影响竞争。
其实,产业聚集可以说是外部经济条件下企业区位选择的具体体现,产业群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影响竞争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及规模经济观念基本相似。
如产业群的产生为企业获得雇员与供应商提供了更好的途径,产业群内的企业能够获得专业化信息的途径,产业群为创新也提供了许多容易捕捉的机会,并且,由于产业群内部企业能够更了解各顾客的消费需求,更接近于市场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