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福建省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仿真冲刺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仿真冲刺卷(一)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谣言为什么不缺受众
谣言从来不是新鲜事。
马克·吐温曾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
”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技术的进步让谣言跑得更快、传得更远了。
相关研究显示,微信平台的活跃用户数量已超过6亿,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微信中的联系人多是同事、朋
友等平日里打过交道、联系较为紧密的人,当现实关系延伸到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每一条转发显得更具说服力,也更
容易被再次转发扩散。
《小龙虾是一种处理过尸体的虫子,外国人从不吃》《肯德基的鸡都长着六个翅膀》《人社
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这些看着眼熟的文章是不是曾经在你的微信朋友圈出现过?在微信公众平台辟
谣中心,类似已辟谣的文章达280 148篇,而2015年微信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达到21 695 437次。
微信官方推出的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将谣言分为七类,分别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
学常识、迷信。
数据显示,2015年失实报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29%,而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为食品安全(20%)与人身安全(12%)。
《倒着输银行卡密码能自动报警》《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等入选年度十大谣言,举报次数最多的《微信朋友圈降权》达到了233 210次。
很多人疑惑,许多诸如“六个翅膀的鸡”等谣言明明漏洞百出,为何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甚至反复传播?在不
少专家看来,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是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
但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猎奇心理是谣言传播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
新浪微博相关负责人尹雪赓分析认为:“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
失实报道之所以能成为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满足了不少人的猎奇心理。
此外,失实报道还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因而更容易取信于人。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管健指出,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置身于相近的看法中,更容易强化原有观点,甚至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
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关谣言一直是各大网络平台经久不衰的“牛皮癣”。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此类谣言正是抓住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对于和自身健康、财产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公众往往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追寻更深层的原因,管健分析了网络谣言背后的社会心态。
她认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还归因于害怕不确定性
的社会心态、从众心态和责任的分散、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等层面。
管健说:“个体的知识储备和经验
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越是不确定,就越会依赖别人。
在焦虑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而是更多地去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观点,这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此外,从众与责任分散弱化了谣言传播的负罪感。
”管健说,网络世界中,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常常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自己的判断、认识上也会慢慢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而在群体活动中,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认为,要求公众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实际上很难做到,尤其是突发事件,公众急于想
要了解事件真相及其进展,但又无法掌握一手材料、缺少专业判断能力。
因此,辟谣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的共同努力。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0日12版,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微信朋友圈中多为平日打过交道、联系较为密切的人,所以每一条转发显得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发扩散。
B.失实报道是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因其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更容易被网民信任。
C.网络谣言根据危害大小可将其分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等七类。
D.公众往往选择相信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关谣言,此类谣言在各大网络平台中持续时间较长、难以平复。
2.下列对谣言传播原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B.在焦虑普遍存在的当下,人们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更多的是去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观点,因而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C.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总是抓住人们更关注新奇的、颠覆常识的讯息的猎奇心理,成为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
D.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害怕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从众心态和责任的分散、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等层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只要引导公众警惕网络信息,仔细辨别信息真伪,谣言定能得到有效的制止。
B.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C.对于和自身健康、财产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公众应该理性判断,不应只坚持趋利避害的态度——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D.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在群体活动中,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李存山
张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
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
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
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
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
”
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
1933年,他在《大公报》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
此文发表时,编者特附有按语:“切望平津读者不可因敌迫城下,心神不宁,遂尔忽之。
同时更宜信:有作出这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不是容易灭亡的。
”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
1935年,《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
他在文中说:“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机,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
”“唯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
”“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
”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
1937年7月29日,日军入侵北平。
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
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
”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
上世纪80年代,本人曾听张岱年讲过,当时也有少数文化人投入敌伪政权,成了汉奸。
他们之所以丧失民族气节,误以为中华民族会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太肤浅”。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
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
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知论”“天论”和“人论”四部分,意在“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仅写成《哲学思惟论》《事理论》
《知实论》和《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
上世纪80年代,张岱年公开出版这五部论稿时,有学者仿照冯友兰在抗战时期写的《贞元六书》,提议将此书称为《天人五论》。
1942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
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纲》,恐他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其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
张岱年欣然同意,《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
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
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
最近,张岱年家人在其遗物中发现他在抗战时期写的几篇诗稿。
其中大多是旧体诗,但也有一首新诗。
诗中
说:“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
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
”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必胜的信念。
因而,当他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必定欢欣鼓舞,以至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中学时期,张岱年就立下了学术救国之志,深入研究古代哲学典籍。
大学期间,在张崧年的指导下,他大量研读英国哲学家罗素、摩尔、怀特海的哲学著作,分析哲学的方法和理论成为张岱年的方法和思想的重要来源;同时,
张岱年阅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以及其他的唯物主义哲学的译著,认识到“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当代最有价值的学说”。
(选自杜小安《张岱年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及其评价》)
②张岱年先生是20世纪中国好学深思、最有远见的哲学家之一。
他在青年时代就确信辩证唯物论是“当代最
伟大的哲学”,始终牢牢把握这一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它与民族精神的精华以及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哲学研究、文化研究、国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
(选自方克立《张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
4.下列对材料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张岱年先生少年时期亲历民族危机,痛感国耻,对抗战胜利有着殷切期盼,所以张岱年在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时,感到了平生最大的快乐。
B.张岱年先生少年时就立下了学术救国之志,深入研究古代哲学典籍;民族危难之时,提出确立辩证唯物论的哲学以
应付危机。
C.张岱年先生对抗日怀有坚定的胜利信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
理解。
D.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中说的“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中国若不能创造
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表明了他身上已经有了历史使命。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在日本侵华期间,张岱年还能两耳不闻窗外事,潜心哲学研究,因为他坚信知识能改变国家命运,学术能拯救危难中的中国。
B.张岱年在哲学研究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跟他学生时代对中外哲学典籍的深入研究、名师的指导、好学深思的品性
有关。
C.“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张岱年这句话表明唯有创造新哲学我们民族才有振兴的希望。
D.何其巩建议张岱年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中国哲学大纲》印为讲义,以防此书稿在战乱中遗失,可见其爱才之
心及书稿的价值。
E.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是张岱年哲学研究的特点,因而他被誉为最有远见的哲学家之一。
6.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本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结合材料分析。
(5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老娘土
江岸
钟海强舰长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甲板上,目不转睛地瞭望着一望无际的海域。
近处,白色的浪花在蓝色的海面上翻滚,仿佛蓝色的布匹上点缀着细碎的白花;远处,海天一色,分不清楚哪是天哪是海,海的蓝把天的蓝彻底消融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再过一个月,他就要告别心爱的舰艇,告别祖国的南海疆域,解甲归田。
也许,这一次出航,就是他的最后一次。
作为一名守卫南海二十多年的老兵,他当然忘不了他在海军的第一个岗位:某礁盘的守卫战士。
今天,他带领他的舰艇出航,恰好路过那个礁盘,他计划在那里停泊一下,故地重游。
近了,近了,礁盘就在眼前。
他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其实,钟海强是土生土长的大别山人,参军之前是个旱鸭子,见过的最大的水域就是他家门前的那条洗脂河——
淮河上游的一条支流。
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那批兵来到了南海。
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他们下连队了。
他进驻了一个岛屿。
后来才知道,他驻扎的地方根本算不了岛屿,只是一个礁盘——358号。
礁盘只有篮球场大小,四周比海平面高不了多少,稍有风浪,礁盘就被海水淹没。
他们班其实是驻扎在礁盘中央高高的钢筋架上。
这种凌空高阁上的生活,让他头晕目眩,呕吐不已。
班里只有三个人:班长、副班长和副班长口中的“新兵蛋子”钟海强。
钟海强水土不服,没完没了的呕吐几乎使他虚脱了。
班长急得直搓手,连声地问:“怎么办?怎么办?”
副班长斜睨着钟海强,轻蔑地说:“新兵蛋子,熊样儿!”
钟海强从床上挣扎起半个身子,对班长说:“用老娘土,煎水,给我喝。
”
班长根本没听清楚钟海强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一个“土”字。
“土?这里哪儿有土?要土干什么?”他狐疑地问。
“土,老娘土,在我包里。
”钟海强说。
班长打开钟海强的包,仔细翻了翻,没找到老娘土。
班长看看钟海强,钟海强看看班长,少顷,他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看看副班长。
副班长恼火地说:“你说的是
那一包黑不溜秋的泥巴块儿吧?昨天整理内务,我给扔了。
”
钟海强突然像中了邪一样,凶狠地瞪一眼副班长,翻身下床。
班长想拦他,没拦住。
转眼间,他跌跌撞撞地冲出房门,石磙一样滚下了高高的台阶。
幸亏大海还没有涨潮,他的那包老娘土还在礁盘上,安然无恙。
身体恢复以后,钟海强对班长说:“在我们老家,父母都会为远行的孩子准备一包这样的土。
它是从土灶里敲下
的经过天长日久烘烤的锅心土,因为大都由老母亲亲手敲下,包好,送给儿女,所以我们当地人把它叫作‘老娘土’。
人在他乡,水土不服,用老娘土煎水喝了,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
班长“哦”了一声。
副班长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
不久,副班长病了。
钟海强拿出他的老娘土,准备给副班长煎水喝。
班长不同意,他说:“副班长是新疆人,你是
河南人,你的老娘土对他有用吗?再说,你刚来,水土不服,副班长来这里一年多了,又不是水土不服,怎么能用老娘土?”
钟海强说:“班长,不管是新疆还是河南,我们都来自陆地,对于海洋来说,陆地上所有的土,都是我们的老娘土。
试一试,不行吗?”
谁知道,一碗浑浊的老娘土汤喝下去,副班长病情减轻;喝了第二次,明显见好;喝了第三次,已经生龙活虎了。
从此,副班长改变了对钟海强的看法,更改变了对老娘土的偏见。
他寄信到新疆老家,让父母寄一包同样的老娘
土来。
后来,钟海强当了班长,他要求每一个战士探亲返回时,都要带包老娘土……
“报告舰长,358号礁盘已到,是否停泊?”值班员走过来,“啪”地举手敬了一个礼。
钟海强从回忆中清醒过来,声音低沉地说:“停靠十分钟,我下去看看。
”
358号礁盘上,仍然是三个兵:班长、副班长、一个新战士。
他们正列队向钟海强敬礼!钟海强走上礁盘,环顾四
周,礁盘已经今非昔比。
水泥围墙内,芳草如茵,鲜花盛开;水泥围墙上,有用彩色珊瑚垒成的五个大字:老娘土哨所。
钟海强的眼眶再次湿润了。
他明白,他脚下踩着的,滋养着花草的,正是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老娘土。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钟海强本是个旱鸭子,刚到部队时水土不服,经过多年的历练,他已经成长为人民海军的指挥员,巡航中能够“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甲板上”。
B.20多年过去了,守卫358号礁盘的仍然是三个兵——班长、副班长、新战士,但礁盘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战士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C.文中先后两次写到钟海强“眼眶湿润”,这两次“湿润”的内涵相同,都是表现钟海强再次踏上曾经驻守过的礁盘时的激动之情。
D.小说塑造了海军官兵的英雄群像,他们坚守海防前哨,经受住了艰苦的自然环境的考验,忠实地履行保卫祖国海疆
的神圣职责。
8.钟海强当兵时的副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9.小说为什么以“老娘土”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石扬休字昌言,其先江都人。
唐兵部郎中仲览之后,后徙京兆。
七代祖藏用,右羽林大将军,明于历数
..,尝召家人
谓曰:“天下将有变,而蜀为最安处。
”乃去依其亲眉州刺史李滈,遂为眉州人。
扬休少孤.力学,进士高第,为同州观察推官,迁著作佐郎、知中牟县。
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
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改秘书丞,为秘阁校理、开封府推官,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历三司度支、盐铁判官。
坐前在开封尝失盗,出知宿州。
顷之,召入为度支判官,修起居注。
初,记注官与讲读诸儒,皆得侍坐迩英阁。
扬休奏:“史官记言动,当立以侍。
”从其言。
判盐铁勾院,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同判太常寺。
初,内出香祠温成庙,帝误书名称臣,扬休言:“此
奉宗庙礼,有司
..承误不以闻。
”帝嘉之。
兼勾当三班院,为宗正寺修玉牒官。
迁工部郎中,未及谢,卒。
扬休喜闲放,平居养猿鹤,玩图书,吟咏自适,与家人言,未尝及朝廷事。
及卒,发楮中所得上封事十余章,其大略:
请增谏官以广言路,置五经博士
....使学者专其业,出御史按察诸道以防壅蔽,复齿胄之礼以强宗室,择守令,重农桑,禁奢侈。
皆有补于时者。
然扬休为人慎默,世未尝以能言待之也。
至于诰命,尤非所长。
平生好殖财。
因使契丹,道感寒毒,得风痹,谒告归乡,别坟墓。
扬休初在乡时,衣食不足,徒步去家十八年。
后以从官还乡里,畴昔同贫窭之人尚在,皆曰:“昌言来,必赒我矣。
”扬休卒不挥一金,反遍受里中富人金以去。
(节选自《宋史·石扬休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
B.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
C.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
D.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历数”指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
B.“孤”古时称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称为“独”。
C.“有司”通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五经博士”,学官名。
五经即《易》《书》《诗》《礼》《春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石扬休,进士考试高等及第,入仕后能体察民生疾苦,因在开封府任职时失盗被追究,由开封府推官外调担任宿州知府。
B.石扬休上奏称记注官应当站立陪侍天子,皇宫内行香祭温成庙时,他对官员的失职也提出了批评,这些都得到了皇上的赞同。
C.石扬休性喜悠闲,和家人谈话从不涉及朝廷事务,也不以草拟诰命文书见长,但他关心朝政,所上奏章对时政均有补益。
D.石扬休早年家境贫寒,衣食不足,出仕后历任地方及朝中多职,十八年后才因病暂得归乡,却遍受乡里富人的钱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然扬休为人慎默,世未尝以能言待之也。
译文:
(2)后以从官还乡里,畴昔同贫窭之人尚在,皆曰:“昌言来,必赒我矣。
”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11分)
屋东
张耒
苍鸠呼雨屋东啼,麦穗初长燕子飞。
竹里人家鸡犬静,水边官舍吏民稀。
溪声夜涨寒通枕,山色朝晴翠染衣。
赖有西邻好诗句,赓酬[注]终日自忘饥。
[注] 赓酬:作诗酬答。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鸠鸣、麦长、燕子飞的田野风光,写出了一派自然和谐的田野村舍景象,营造了闲适宁静的氛围。
B.颔联进一步写景,那竹里水边人家、官舍的安宁与静穆,实实在在使人感受到安宁与闲适,清新与舒畅。
C.颈联上句写夜间所闻所感,下句写清晨所见,从听觉、味觉、视觉等方面多角度写景。
D.尾联写西邻喜好诗句,作者忙于作诗酬答,以至于有时候没有时间吃饭,展现出作者的生活乐趣,更衬托出农舍人家的安宁与闲适。
E.本诗是田园诗,从表达的情感上看,与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一样赞美了田园生活,表达作者喜爱田园生活,厌恶官场之情。
15.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实实在在学习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曲终收拨后的环境描写“, ”侧面烘托出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