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生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大全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中学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学问总结必修第一册1、1-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与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线路,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1-2 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1-10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8年,他通过探讨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1-10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探讨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样性的显微探讨》。
5、1-10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探讨,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1-11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
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1-11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觉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视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觉由很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视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8、1-11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视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描述,发觉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1-11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视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
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在生物教材中我们认识了许多生物科学家,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总结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必修一(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史上超全的高中生物学史整理,还不赶快收藏!
史上超全的高中生物学史整理,还不赶快收藏!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第10页)1、维萨里:比利时人,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一一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5、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6、耐格里:德国人,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858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一一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第65页)1、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完整)高中生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大全,推荐文档.docx
细胞学说建立1的过程必修一 P10-11生物膜结构的2探究历程必修一 P65-67酶本质的探索3必修一 P81-821665 年【英】虎克发现细胞并命名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①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统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②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物所构成②细胞是一个1838 年【德】施莱登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1839 年和施旺③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生物学的研究进入细胞水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平,极大地推进力生物学命起作用③新细胞可以的研究进程从老细胞中产生1858 年【德】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19 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两位荷兰科学红细胞中脂质在空气 - 水界面上铺展的单分子层面积恰为1925 年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家续的两层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地暗- 亮 - 暗的三层结构,提出1959 年罗伯特森生物膜的模型,即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 脂质 - 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1773 年【意】帕兰札研究鹰的硝化作用,证明胃液中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尼胃具有化学性硝化作用。
1857 年【法】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认为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至于在【德】李比希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德】毕希纳将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科学家又相继获得胃蛋白1917 年【美】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证明脲酶是酶、胰蛋白酶等酶的结晶,蛋白质并证明这些酶都是蛋白质20 世纪 80【美】切赫和发现少数 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年代奥特曼光合作用4的探究历程必修一 P101-1025遗传因子的发现1771【英】普利斯经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有人重复实验却得到完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年特利全相反的结论气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1785 年,由于发现了空气1779【荷】英格豪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下才能完成;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年斯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更新污浊的空气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1845【德】梅耶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年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1880【德】恩格尔后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好氧细菌向叶年曼绿体被光照射到的部位集中,证明: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场所。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科学史实验总结(整理所有)
科学史实验总结科学史实验内容:一、细胞核的功能(必修 1P52);二、细胞膜结构的研究历程(必修 1P66);三、酶本质的探索(必修 1P81);四、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必修 1P101);五、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必修 2P43);六、DNA 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必修 2P53);七、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必修 3P47);一、细胞核的功能(必修 1P52);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 1P65-74)1、欧文顿:1895 年他曾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膜由脂质组成的。
2、20 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 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测得単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
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罗伯特森:1959 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
他把生物膜描述成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 年,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细胞融合实验(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7、1988 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都与水通道的结构和功能有直接的关系。
全部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高考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阶段主要生物家及有关发现一、细胞学说2.细胞学说建立者只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的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后被魏尔肖修正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意义: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二、生物膜结构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附:1.海尔蒙特栽种的柳树质量增加的原因栽种在桶里的小柳树;在生长过程中能和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合成为有机物;即进行光合作用..当它处在生长过程中时;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即有机物的合成量大于有机物的分解量;外在表现为重量的增加..其重量的增加;主要是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2.普利斯特利和英格豪斯实验对比;说明了植物在光照下才能放出氧气..3.萨克斯实验前的“饥饿”处理是为了消耗掉绿叶中原有的营养物质..4.恩吉尔曼实验分析1实验设计巧妙之处①实验材料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②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③用极细的光束点状投射:叶绿体上可分为光照多和光照少的部位;相当于一组对比实验..④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对比实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光照引起的2实验结论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5.对于光合作用中反应物中的元素去向;鲁宾、卡门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来自参加反应的H2O..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用14CO2供给小球藻;推论出同化二氧化碳的卡尔文循环途径..以生成葡萄糖为例;CO2中的氧在C6H12O6和H2O中出现..五、遗传学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正确观点:生物来源: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进化顺序: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2错误观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八、激素调节九、植物生长素的发现附录:1.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物质燃烧需要氧气;并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2.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两种关于细胞衰老的学说:①自由基学说我们通常把异常活泼的带电分子或基团称为自由基..自由基含有未配对电子; 表现出高度的反应活泼性..在生命活动中;细胞不断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很容易产生自由基..此外;辐射以及有害物质入侵也会刺激细胞产生自由基..例如;水在电离辐射下便会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产生后;即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最为严重的是;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产物同样是自由基..这些新产生的自由基又会去攻击别的分子;由此引发雪崩式的反应;对生物膜损伤比较大..此外;自由基还会攻击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致使细胞衰老..②端粒学说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截短的部分会逐渐向内延伸..在端粒DNA序列被“截”短后;端粒内侧的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就会受到损伤;结果使细胞活动渐趋异常.. 3.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细胞;加入含有植物激素、无机盐的糖类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最终长成了新的植株;表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细胞的全能性..。
(完整版)高中生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大全
(完整版)⾼中⽣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全序号探究历程时间科学家重要发现及观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⑴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过程⑵① P 噬菌体侵染⼤肠杆菌:意义及其他78 9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必修⼆P43-46DNA分⼦的结构必修⼆P47-48基因对性状的控制1952 年1953 年1957 年赫尔希和蔡斯威尔⾦斯和富兰克林【美】沃森英】克⾥克英】克⾥克② S 噬菌体侵染⼤肠杆菌:⑶结论:DNA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的重组实验DNA衍射图谱为DNA分⼦的结构提供数据基础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法则的提出实验:①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②切去胚芽鞘的尖端③⽤锡箔⼩帽罩住胚芽鞘的顶端,单侧光照射④⽤锡箔罩住胚芽鞘尖端下⾯的⼀段,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结论: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产⽣某种“影响” ,造成伸长区背光侧⽣长快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传递给下部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的⽣长,是因为这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长探究历程时间科学家重要发现及观点意义及其他14 种群增长模型必修三P66⽣态系统15 的能量流动必修三P93-96 1914 年1928 年拜尔温特美】林德曼认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种物质,并命名为⽣长素研究草履⾍的增长曲线,得到“ S 型”曲线⽣态学家)⾼斯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定量分析得出:能量流动是单向和逐级递减的1880 年英】达尔⽂1910 年鲍森·詹森13 植物⽣长素的发现必修三P46-48。
全部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3.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即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认为膜是静态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7.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8.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9.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
必修21.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
2.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3.美国科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DNA才是遗传物质。
8.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9.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10.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31.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高中生物必修科学家和成果总结(全)
1、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的建立者2、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和命名者3、荷兰磨镜技师: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4、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的观察了动植物的细微结构,但是并没有用“细胞”描述其发现也没有进一步考虑生物体结构的一致性。
5、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名言:“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6、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实验,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7、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他大胆提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暗)-脂质(亮)-蛋白质(暗)三层结构构成的。
8、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9、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帕兰札尼:研究鹰的硝化作用,证明胃液中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胃具有化学性硝化作用。
10、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酿酒中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
1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12、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一种叫“酵酶”的物质。
13、美国科学教萨姆纳:证明酶是蛋白质14、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15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时,发现叶绿素分布在一个更小的结构里(后来称之为叶绿体),而不是整个细胞中。
16、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验证,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是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17、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18、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9、1880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照射到的部位集中,证明: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场所。
高中生物实验及科学方法、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和科学实验方法及科学史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实验原理】:染色剂:DNA 绿色(甲基绿试剂),RNA 红色(吡罗红试剂)【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8%HCl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 与染色剂的作用【选材】:无色的细胞,防止颜色干扰(人口腔上皮细胞、洋葱内表皮细胞)【过程】:制片-水解-冲洗-染色【实验结果】:细胞质呈红色(面积大),细胞核呈绿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必修一P19)还原糖 + 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脂肪 + 苏丹III ~橘黄色脂肪 + 苏丹IV~红色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1、还原糖的检测(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蓝色→砖红色沉淀)【原理】:NaOH和CuSO4反应生成Cu(OH)2,利用其氧化性起作用2、脂肪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3、蛋白质的检测(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原理:在碱性条件下,Cu2+与肽键发生络合形成紫色的络合物。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必修一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09广东高考理基38)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A.细胞学说 B.分离定律 C.进化学说 D.中心法则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练习:从Larry Frye的小鼠荧光实验的过程和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出细胞膜:A、含有蛋白质和脂质 B、含有磷脂双分子层C、有流动性D、容易染色而发光(2012年江门调研)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科学家是:A、欧文顿B、罗伯特森C、桑格和尼克森D、施旺和施莱登辑上的严密性和意义,不正确的是()A、普里斯特利把小鼠和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小鼠不会死亡——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吸收CO2,放出O2,从而更新了空气。
B、萨克斯把绿色叶片曝光,遮光部分是作为对照处理——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C、恩吉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以极细光束照射,曝光是作为对照处理——证明了氧气由叶绿体释放出来,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D、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分别标记CO2和H2O,供绿色植物利用,分析各自放出的氧——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H2O。
必修二(09广东高考生物9)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必修三1、(2012年梅县松口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正确的说法个数是:①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列文·虎克②细胞学说的创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③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差异性④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A.1个B.2个 C.3个 D.4个2、(09天津高考卷2)下列是有关著名科学家通过研究取得重要理论成果的叙述,正确是:A. 虎克(R.Hooke)在显微镜下观察木栓组织发现蜂窝状“细胞”,建立了细胞学说B. 坎农(W.B.Cannon)通过研究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过程,提出了内环境稳态概念C. 摩尔根(T.H.Morgan)对雄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分析,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 韦尔穆特(I.Wilmut)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3、(08高考宁夏卷·2)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与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4、(2012年广东六校10)有关生物科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A.细胞学说是罗伯特·虎克和施旺共同提出的B.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萨顿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5、(07广东高考生物5)格里菲思(F. Griffith)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6、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小鼠+注射R型活菌②小鼠+注射S型活菌③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活菌④小鼠+注射R型活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活菌混合物。
(完整)高中生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大全,推荐文档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⑴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过程
⑵①32P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②35S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⑶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烟草花叶病毒的重组实验
中心法则的提出
实验:①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②切去胚芽鞘的尖端③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顶端,单侧光照射④用锡箔罩住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
结论: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产生某种“影响”,造成
伸长区背光侧生长快
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的生长,是因为这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
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认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研究草履虫的增长曲线,得到“S型”曲线。
高中生物学史经典实验
高中生物学史经典实验1、虎克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了细胞1666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2、欧文顿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895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3、罗伯特森用电镜观察到细胞膜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
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表面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5、斯帕兰札尼研究消化作用实验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过一段时间后,他把小笼子取出来,发现笼内的肉块消失了.证明鸟类的胃液中存在着某种化学物质,可以消化瘦肉块,现在科学表明这种物质是一种酶。
6、毕希纳证明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德国化学家毕希纳,把酵母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加水搅拌,再加压过滤,得到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
在提取液中加入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冒出气泡,糖液变成了酒。
高考必备物理·化学·生物伟人及其成就总结
高中物理名人成就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2、英国科学家牛顿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3、17世纪,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4、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6、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7、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8、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9、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10、1752年,富兰克林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1、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3、1841~1842年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14、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15、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17、1834年,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18、1832年,亨利发现自感现象。
19、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0、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及其重大发现和成果
摸索出差速离心法来分离细胞内的各种组分(P51)
德迪夫
发现溶酶体(P51)
帕拉德
发现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分泌蛋白合成分泌的过程(P51)
欧文顿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P65)
20世纪初,科学家
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P65)
两位荷兰科学家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是排列为连续的两层(P65)
坎农
提出稳态的概念,并指出内环境稳态是由神经—体液调节(P8、11)
沃泰默
默守陈规: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是神经调节(P24)
斯他林和贝利斯
提取到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物质,并命名为促胰液素(P24)
达尔文
根据植物向光性现象提出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使得背光测比向光侧长得快,因而出现胚芽鞘的向光弯曲生长(P47)
一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一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一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科学家科学家科学家重大发现或成果重大发现或成果重大发现或成果p10p10p10罗伯特虎克罗伯特虎克罗伯特虎克观察到死细胞并命名细胞观察到死细胞并命名细胞观察到死细胞并命名细胞p11p11p11自制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精子等活细胞自制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精子等活细胞自制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精子等活细胞p11p11p11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p11p11p11我国科学家我国科学家我国科学家世界上首次合成牛胰岛素世界上首次合成牛胰岛素世界上首次合成牛胰岛素p11p11p11克劳德克劳德克劳德摸索出差速离心法来分离细胞内的各种组分摸索出差速离心法来分离细胞内的各种组分摸索出差速离心法来分离细胞内的各种组分p51p51p51发现溶酶体发现溶酶体发现溶酶体p51p51p51帕拉德帕拉德帕拉德发现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发现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发现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分泌蛋白合成分泌的过程分泌蛋白合成分泌的过程分泌蛋白合成分泌的过程p51p51p51p65p65p65202020p65p65p65p65p65p65p66p66p66p67p67p67p68p68p68分离出水通道蛋白分离出水通道蛋白分离出水通道蛋白p74p74p74测出了钾离子通道蛋白的立体结构测出了钾离子通道蛋白的立体结构测出了钾离子通道蛋白的立体结构p74p74p74巴斯德巴斯德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p81p81p81发酵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发酵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发酵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只有酵母菌死亡并裂解后才只有酵母菌死亡并裂解后才只有酵母菌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能发挥作用能发挥作用p81p81p81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p81p81p81萨姆纳萨姆纳萨姆纳从刀豆中提到脲酶从刀豆中提到脲酶从刀豆中提到脲酶证明脲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证明脲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证明脲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p81p81p81很多科学家很多科学家很多科学家陆续获得胃蛋白酶陆续获得胃蛋白酶陆续获得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酶的结晶胰蛋白酶等酶的结晶胰蛋白酶
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P11必修1 1665年,英国虎克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他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P10 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
P11 1858年,德国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他的名言:所以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P65 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P65 20世纪,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材料:红细胞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P66 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结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P67 1970年,科学家方法;荧光标记法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P62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P81 美国萨姆纳从富含脲酶的刀豆提取脲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P8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发现结论: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P101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P101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结论: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P101 1845年,德国梅耶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P102 1864年,德国萨克斯实验: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P102 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实验:一组标记H218O,另一组标C18O2,证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
P102 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标记14CO2)证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14CO214C314C6(卡尔文循环)P100 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实验:水绵和好氧细菌暗反应过程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P10 1865年,孟德尔实验:豌豆杂交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⑴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过程
⑵①32P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②35S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⑶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烟草花叶病毒的重组实验
中心法则的提出
实验:①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②切去胚芽鞘的尖端③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顶端,单侧光照射④用锡箔罩住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
结论: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产生某种“影响”,造成
伸长区背光侧生长快
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的生长,是因为这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
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认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研究草履虫的增长曲线,得到“S型”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