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郑州城市变化调研报告

郑州城市变化调研报告

郑州城市变化调研报告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中部城市之一。

近年来,郑州市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报告将就郑州市的城市变化进行调研,并对其影响和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一、市容市貌变化郑州市的城市面貌在过去几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郑州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得到了大规模的建设,城市道路也得到了重要的拓宽和改造。

此外,郑州的城市公园和绿化带数量大大增加,人们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市容市貌也更加美丽宜人。

二、交通发展城市交通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郑州市在过去几年中迅速发展了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地铁、公交和有轨电车等。

这些交通系统的建设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方式,提高了城市交通的效率。

此外,郑州市也积极发展绿色出行,鼓励居民使用自行车和步行出行,促进了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增长郑州市的城市变化也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随着城市面貌的改善和交通的完善,郑州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入驻。

特别是一些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为郑州市的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城市化发展也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增加,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增长。

四、生活品质的提升郑州市的城市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经济的增长上,更重要的是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市区中新建的公园和文化设施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多样化的商业体验和娱乐场所也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

此外,城市化发展还带来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提升了居民的健康水平。

五、挑战与展望尽管郑州市在城市变化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继续加大解决力度。

同时,城市化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户籍制度不公、人口流失等。

未来,郑州市需要进一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

郑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特征

郑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特征

郑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特征
许继清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07(025)009
【摘要】郑州是近现代发展起来的交通枢纽型城市,由于受铁路交通穿越的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着与其他城市不同的的演变轨迹和独有的形态特征--双"V"字型空间结构.对这一演变过程和特征进行梳理和总结,有助于科学合理地把握城市的演变规律,预测城市的发展方向,并对当今同类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3页(P131-133)
【作者】许继清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4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
【相关文献】
1.1948年~1978年郑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J], 张彩丽;宋晓庆;曾凡普
2.铁路与近代郑州城市空间结构变动及功能演变 [J], 刘晖
3.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分析 [J], 陈琳
4.京津冀城市群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 [J], 赵金丽;张璐璐;宋金平
5.城市密集区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机制——从城市群到大都市带 [J], 吴启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以郑州市为例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

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

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

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

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

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

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

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向南北方向蔓延。

1948年~1978年郑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1948年~1978年郑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14 8年 ~ 1 7 9 9 8年郑 州城 市 空 间结 构 演变
张彩 丽 宋 晓庆 曾凡普
摘 要 : 14 以 9 8年郑州解放到 17 改革开放这一期 间为研 究对象 , 98年 分析 了这一阶段影响郑州市空 间结构演变的因素 ,
对这 一时期郑州市空I结构的演变阶段进行 了详细的划分, . ' - J 探讨 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郑州城 市空 f结构发展演化的规律。 '  ̄ - /
“ 七 ” 罢 工 的 策源 地 而 闻名 于世 , 得 “ 七 名 城 ” 二 大 获 二 的美 誉 。再
次,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和中原 商都。建 国后 , 郑州 在 15 9 4年成为 河南省省会 , 这就奠定 了郑 州市 区现 代工业 的基础 , 改革开 放后 更成为中原地 区重要 的商贸中心城 市。
1 2 2 铁 路 交通 要 素 ..
图 1 2 纪5 0世 O年 代城 市形 态 图
1 以京 广 铁 路 为 界 , ) 以陇 海 铁 路 为轴 , 、 双 向 扩 展 。 以 京 东 西
广铁路为 界 , 整个城 市可分 为东 、 定位为行 政文化 区。整个城 市建成 区以二七塔 、 车 火 站为 中心基本 呈 圆形分 布 , 市 功能分 区 明显。2 生产用 地过 城 )
为铁 路 枢 纽 和 “ 七 名 城 ” 誉 全 国 。 1 纪 初 , 于陇 海 铁 路 和 二 享 9世 由
京广铁路的建 成 , 郑州成为连接 中国东西 、 南北 大动 脉的纽带 , 同
时 国家 在郑 建 立 了铁 路 局 和全 国铁 路 最 大 的 编 组 站 , 郑 州 的经 为
济注入 了新 的活力 , 它的经 济地 位才 得 以逐步 上升 。郑 州号称 “ 车头拉出来 的城市” 铁 路 给这座 城市 带来 无 限的市场 和 商 火 , 机。郑州在成为铁路枢纽 的同时 , 已以中国近代工人运动 中的 也

郑东新区整体空间环境及CBD分析doc资料

郑东新区整体空间环境及CBD分析doc资料

郑东新区整体空间环境及C B D分析郑东新区整体空间环境及CBD分析摘要:郑州市内以二七商圈和火车站商圈为代表的郑州市商业中心区聚集了半年的商业文化和人气,但是由于旧城改造的步伐缓慢,交通条件差,基础设施老化,必要的集散地区的缺失等问题日益突出,其作为传统郑州商业中心区的活力也在明显下降。

为顺应中原崛起这一发展,按照21世纪国际化城市的功能要求,政府对郑东新区做了新的规划。

本文从整体入手多个角度分析了郑东新区整体的空间与规划,并着重分析了中央商务区(CBD)。

关键词: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规划设计正文:郑东新区是河南省郑州市规划建设中的一个新区,是河南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龙头项目。

范围西起中州大道,冬至万三公路,北起黄河南岸,南至陇海铁路,区域控制面积为370平方公里,分为6个人功能分区:CBD,商住物流区,龙湖区,龙子湖高校区,科技物流区,其中将原来郑州市原机场区域规划为商务中心区( CBD)和还环CBD25平方公里作为重点开发建设区域。

这里将形成连接新旧城区的商务,旅游发展轴。

整个新区的规划理念一、建设地域文化城市,体现中原文化特色。

在新区的建设中时时刻刻都与中华文化联系在一起。

如规划高校区中的人工湖名为龙湖,CBD和CBD副中心两个环形的平面用运河相连接,取“如意”的吉祥和谐之意,以及取型与“嵩岳寺塔”的会展宾馆和“陶埙”的河南省艺术中心。

二、生态,共生城市。

一个新区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通过自身的发展演化,由传统的商业中心发展为商务中心,将商业职能逐步外迁至别区。

2)大城市周边卫星城的崛起,分担了其经济中心的职能3)出于对老城区的保护,由政府主导,在城市发展轴线上另辟新区。

郑东新区就是第三种形式,在其发展规划中,重视可城市发展和自身生态保护的协调,以及自身历史的保持,有现实和未来的延续。

通过对道路以及区域的合理划分,将商务与生活区相互区分又以绿地,运河加以联系,以人为本,达到了经济与文化生活以及自然与城市的共生。

郑州市城区景观格局分析

郑州市城区景观格局分析

区域划分示意图
程度较低 说明A和C区内部嵌块体之间破碎化程度较 高,完全与郑州市A和C区域在城市化过程 中形成以城市道路为骨架的大规模网状或 格状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现象比其它区域突 出,即A和C区城市道路体系的网格化、城 市用地的斑块化及破碎化高
B
A
D C
2.2 郑州市区空间结构的现状问题剖析
封闭的单中心圈层结构 城市空间形态适用于中小规模城市,郑州市区人 口 218.96 万的大城市,日益显现出它的弊病。 城市快速交通网络尚未形成 交通问题(市中心地带的道路堵塞) 市中心成为吸引人们择居的唯一理想区位(市中 心区住房紧张、房价过高及随之产生的一些社会 问题。) 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严重
人类干扰活动在城市区域内部存在明显的空间 异质性,郑州城区东北部为文化综合和行政金融 区,西南部住宅综合区,形成以城市道路为骨架的 大规模网状或格状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现象比其它 区域突出。 区域道路体系的网格化、城市用地的斑块化及破 碎化高,未利用地、工业用地和居住区用地空间 形态接近长方形。整个中心城区中,西北部区域 的景观异质性最大。
2.3城市绿地覆盖格局特征
法国梧桐
国槐
毛白杨
2.3城市绿地覆盖格局特征
侧柏
大叶女贞
草冠群落
2.3城市绿地覆盖格局特征
依据郑州市绿化树种,按零散树木覆盖面积、小游园、广 场和居住区级公园、市级公园的规模绿地面积进行分类, 划分出郑州市绿化覆盖斑块的5种类型
2.3城市绿地覆盖格局特征
数据表明,在整个郑州的城市绿化中, 小型绿地覆盖面积只占17.14%,绿化景观的破碎化程度 比较严重,这些小型绿地主要是由零散树木、屋顶绿化、 小型游园和广场以及未改造居民区绿地构成。 中型绿化包括连片的街道绿化、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 绿化、滨河绿化、生产绿地以及区级公园。 大型绿化包括郑州市森林公园、世纪公园、西流湖公园 、动物园、人民公园、碧沙岗公园、帝湖公园等,这些绿 地提供了大面积的绿地,为市民的休闲、娱乐和文化教 育提供了场所,同时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和社会生活起 着重要作用

郑州西北新城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郑州西北新城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郑州西北新城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郑州市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郑州西北新城作为郑州市城市发展的重要板块之一,在过去几年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对郑州西北新城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一、发展现状1. 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郑州西北新城的规划面积约为90多平方公里,规划中包括住宅区、商业区、教育区等多个功能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便利,包括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已经基本完工,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条件。

2. 产业发展郑州西北新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落地。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培育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技术人才,为新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 居住环境郑州西北新城的居住环境逐渐改善,大量的住宅小区和楼盘的建设使得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提升。

同时,新城规划了多个公园和绿地,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二、未来趋势1. 继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郑州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郑州西北新城将继续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产业。

随着科技创新的加速和科技企业的引进,新城将成为创新和科技产业的重要集聚地,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经济水平。

2. 推动城市环境建设未来,郑州西北新城将更加注重城市环境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在规划中,将进一步扩大绿地和公园的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等措施,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强化交通网络建设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郑州西北新城将继续加大交通网络建设力度。

计划中,将进一步扩大地铁和公交线路的覆盖范围,提高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同时,新城还规划了多个停车场及道路改造工程,为车辆提供更好的停车环境。

4. 加强教育和医疗设施建设为了满足新城居民的需求,郑州西北新城将进一步强化教育和医疗设施的建设。

规划中,将新建多所学校和医院,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郑州城市最新城市格局出炉:两个中心,五个副中心

郑州城市最新城市格局出炉:两个中心,五个副中心

郑州城市最新城市格局出炉:两个中心,五个副中心
“二七”“郑东”两个主中心,将构建两条交通输配廊道
郑州将来的骨架总体结构,将通过公共中心体系、骨架轴线体系、空间标志体系的叠加嵌合,形成“两心、四轴、二十五节点”的整体结构。

“两心”指的是以“二七主中心”“郑东主中心”作为郑州两大强有力的公共主中心,前者以传统零售商业为主,后者以商务办公为主,服务辐射整个中心市区及周边区域。

“四轴”指的是以“郑上路-建设西路-金水路”和“陇海路”两条横向的交通输配廊道作为骨架形成横向延展的复合发展主轴,串联各个功能中心,并向南北辐射出若干条副轴,强有力地统领着城市的空间结构。

“二十五节点”则指的是在城市的重要门户节点地区以及核心节点地区建立明确的空间标志,包括11个门户标志、14个核心标志,以及3个城市景观眺望高视点。

郑州还将依托三环输配环和地铁五号线发展龙湖副中心、东站副中心、花园路副中心、福塔副中心、碧沙岗副中心。

同时,在现状的基础上对区一级的节点空间进行一定程度的设想。

郑州大都市圈现状及空间格局分析

郑州大都市圈现状及空间格局分析

智库时代·204·财经智库一、郑州大都市圈基本概况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6年12月29日发布了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规划》对于郑州提出了许多要求: 第一是“两化”建设,即现代化和国际化;二是呼应郑州规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通过规划提高整个城市群的竞争力; 三是利用郑州交通便利的优势条件,提升对外开放的程度,并进一步提升交通枢纽和物流运输的能力;四是加强与周边市县的合作,逐渐扩大影响范围,目标是能够形成一个辐射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中心区域。

根据该计划,郑州大都市圈覆盖河南省的五个城市,即郑州市,开封市,新乡市,焦作市和许昌市。

二、郑州大都市圈人口及经济发展截至2016年底,郑州大都市圈的面积为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793.61万人,都市圈内的生产总值为16318.6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58414.06元。

其中:有特大城市1座(城区常住人口500-1000万人),为郑州市,其2016年人口规模为972.4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为7994.20亿元,人均 GDP 为82211.02元;有大城市4座(城区常住人口100-500万人),分别为许昌市、新乡市、焦作市和开封市, 2016年 GDP 依次为2353.10亿元、2140.73亿元、2082.62亿元和1747.96亿元。

三、郑州都市圈空间发展规划格局首先,郑州拥有中心城区和航空港区两个核心区域,之后的建设要依靠这两个区域进行发展,并进一步提升门户功效,提升物流运输的核心地位,建设成为中原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郑州大都市圈除了郑州之外还包括其他四座地级市,所以在推动都市圈建设的同时,也要照顾到其他城市的发展。

在借助中原城市群之间便利的交通条件的基础上,引导郑州的部分产业和功能拓展至其他地市,这样可以建设起新的特色制造中心区域和密集人口聚集地,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关注其他地级市的综合发展,在政策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郑州市接轨,保证区域内城市的协同发展。

郑州市建筑与环境分析

郑州市建筑与环境分析

郑州市建筑与环境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一)郑州气候特点郑州是河南省省会,位于黄河南25公里。

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有人口627万。

京广、陇海铁路在此交会,为中国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

郑州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早在3500年前,就是商王朝的都邑。

由于其地处黄河中游,历史上常受到黄河水灾的威胁,致使郑州经济发展缓慢。

到十七世纪,城墙也只有公里长。

十九世纪初,由于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的建成,郑州成为中国东西、南北大动脉的纽带,它的经济地位才逐步开始上升。

郑州绿化覆盖率达%,被誉为"中原绿城"。

郑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4。

3℃。

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7。

3℃。

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为-0.2℃。

春秋两季天高气爽,百花齐放,为旅游最佳季节。

郑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丰富。

轩辕黄帝故里、裴李岗文化遗址、大河村遗址、商城遗址等记载了她8000多年的文明史,以黄河游览区、大河村遗址为主的黄河有中国特色文化旅游群和以少林寺、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给郑州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以"山、河、古、根、拳"为主要特征的各类旅游点150多处。

其中,闻名中外的嵩山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和少林功夫的摇篮;黄河大观、黄河游览区和花园口旅游区向游客展示黄河辉煌灿烂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黄帝故里和故都说明了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郑州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

随着四季更替,依次呈现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的基本气候特征。

年平均气温° C,7月最热,平均27°C;1月最冷,平均°C;年平均降雨量632毫米,无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时间约2400小时。

郑州分析报告

郑州分析报告

郑州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郑州市进行综合分析,包括郑州市的地理位置、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交通状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2. 地理位置郑州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处河南省中部偏东地区,是河南省的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郑州市地处中原经济区,距离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较近,地理位置优越。

3. 人口结构截至2020年末,郑州市常住人口达到1000万人,是中国人口超过1000万的17个城市之一。

郑州市的人口密度较高,人口结构呈现出年轻化、多元化的特点。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不断增长,给城市带来了人口压力和社会问题。

4. 经济发展郑州市经济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快速发展。

城市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服务业的比重在不断增加,内外资企业争相涌入。

郑州市拥有发达的交通运输和物流体系,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近年来,郑州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5. 城市规划郑州市一直致力于城市规划和建设。

近年来,郑州市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扩大城市的规模和面积。

同时,郑州市注重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加强了对水质、空气质量等方面的监管和治理。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6. 交通状况郑州市的交通状况相对较好。

作为中国中部的交通枢纽,郑州市拥有发达的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系统。

郑州火车站是中国最大的铁路枢纽之一,每天有大量的列车驶往全国各地。

此外,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也是中国重要的航空枢纽之一,航班网络覆盖国内外多个城市。

7. 旅游资源郑州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文化遗址、历史名胜、自然风景等。

例如,郑州城隍庙是河南省最大的古代庙宇之一,备受游客喜爱。

另外,郑州还有少林寺、嵩山等著名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郑州市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8. 结论综上所述,郑州市地理位置优越,人口结构多元化,经济发展快速,城市规划和交通状况良好,旅游资源丰富。

郑州市场调研报告

郑州市场调研报告

郑州市场调研报告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也是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

近年来,郑州的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郑州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

一、郑州市场的总体概况郑州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我国中部,交通便利,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发达。

这为郑州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经济方面,郑州的 GDP 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工业、服务业和农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中,制造业是郑州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服务业也发展迅速,金融、物流、商贸等行业逐渐壮大。

二、郑州的消费市场(一)消费结构郑州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从基本生活消费向品质消费转变。

食品、服装等基本生活消费仍占据一定比例,但教育、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

(二)消费渠道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线上消费成为郑州居民消费的重要渠道之一。

同时,传统的实体商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通过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来吸引消费者。

(三)消费热点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成为郑州消费市场的热点产品。

此外,健康养生、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三、郑州的房地产市场(一)房价走势近年来,郑州的房价整体呈现上涨趋势,但在政府的调控政策下,房价涨幅逐渐趋缓。

(二)市场供需郑州的房地产市场供需相对平衡,但在一些热门区域,如郑东新区,供应仍相对紧张。

(三)政策影响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如限购、限贷等,对郑州的房地产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抑制了投机性需求,促进了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四、郑州的人才市场(一)人才需求随着郑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金融、物流等领域。

(二)人才供给郑州本地的高校和职业院校为市场提供了一定数量的人才,但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因此,吸引外来人才成为郑州人才工作的重要任务。

郑州市分析.doc

郑州市分析.doc

.郑州市的地理位置分析1.郑州四周都是大平原,处在华北平原的中部,有利于铁路的修建。

2.地理位置优越,自古至今均为交通要塞,有“九州之中,十省通衢”之称。

郑州不但是京广和陇海铁路的交叉点,而且还是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的交叉点。

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郑西、郑徐、京广客运专线建成后,郑州的铁路枢纽地位将更加突出。

郑州市的地形地貌分析1.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东经112 ° 42'-- 114 ° 14' ,北纬 34 ° 16'-34 ° 58',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

郑州气候条件分析1.郑州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4 ° C。

7 月最热,平均 27.3 °;C1 月最冷 ,平均 0.2 °;C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无霜期220 天,全年日照时间约2400小时。

境内大小河流35 条,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其中流经郑州段的黄河150.4公里。

郑州自然环境的最大特点1、平原地带,适合农耕,气候分明,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有一座美丽的城市,这就是素有" 绿城 " 美誉的河南省省会-- 郑州。

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使郑州成为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著名商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和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中心城市。

郑州历史和现状分析.1、郑州历史悠久。

早在3600年前,这里就是商王朝的都邑,夏、商、管、郑、韩 5 次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设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和“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

3600 年前,这里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

辖区内发现有距今8000 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5000 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

2、郑州市是全国综合实力50 强城市和投资硬环境40 优城市。

郑州城市中心2

郑州城市中心2

二七位于几何中心
〃1980s 单中心向多中心过渡 以中心城组团为主、四周组团为辅助 二七偏于城南
〃2005年至今
调整东部组团面积 形成双核结构 二七偏于城南,CBD位于城东
二七商业中心
3.郑州双核结构
二七中心——历史与集聚
郑东CBD——开放与围合
3.1郑州二七中心区
3.11角色定位
二七中心区位于主城几何中心和主干道的交汇点,北靠二七纪念塔,西临郑州火车 站,东至南顺承街,占地规模1.3k㎡,该地段不仅是郑州,也是整个中部地区的区域性 商贸中心。二七广场及周边地段是郑州的标志性景点,火车站、长途汽车站以及轨道交 通站点在此汇集,也是郑州市的门户区。
3.12周边环境要素
二七广场北侧:一些大型商场 二七广场南侧:德化步行街 火车站东广场周边:服装、小 商品批发为主的市场集散场 火车站西广场周边:旧式居住 楼,呈现未开发状态 区域东侧:部分商城遗址
火车站东广场 万象城
金博大
百货大楼及 大上海 百盛 及光彩市场 二七广场
华联商厦
小商品批发为主 的市场集散场
中心区内街区建筑密度分布零散, 缺乏核心聚集区域。 建筑密度最高处位于火车站周边, 使原本已交通压力很大的火车站 地区更加拥挤。
高层建筑大多分布在火车站与二 七广场周边,且多数为“插花式” 布局,其余街区几乎没有,多数 建筑形式杂乱。
3.15 环境特色 开敞空间 开敞空间极少 缺乏植被绿化
面——肌理建筑
在CBD商圈里,很少出现面 性景观,而在环外则有大量的肌 理建筑。它们既不限定公共的街 道或广场,也没有特别的高度或 体量既不在重要的位臵,也没有 特殊的形式和意义,但它们以相 似的面目重复的出现,形成了一 个城市最为稳定最为整体的城市 肌理。

郑州老城区规划分析报告

郑州老城区规划分析报告

郑州老城区规划分析报告一、引言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和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在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老城区规划与发展的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历史沿革、现状分析、问题挖掘和规划建议等方面,对郑州老城区进行规划分析。

二、城市历史沿革郑州历史悠久,是中原地区重要的文化发祥地之一。

自古以来就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节点。

然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老城区的规划不尽如人意。

很多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存未能得到充分保护和修复,城市规划和人居环境也亟待改善。

三、现状分析1.城市布局混乱:老城区的道路交通网不完善,道路狭窄、密集,容易拥堵。

缺乏城市交通规划,导致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突出。

2.校园建设不足:老城区内的学校数量和规模有限,无法满足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

学校设施老化,教学质量亟待提升。

3.环境污染严重:企业排放污染物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老城区环境质量低下。

空气、水源等生态环境将成为老城区发展的重要问题。

4.低效用地利用:老城区土地使用混乱,产业结构不合理。

大量四合院等传统民居空置,无法有效利用。

四、问题挖掘1.城市规划不统一:老城区内的建筑风格各异,缺乏整体规划和风貌保护,缺乏城市特色。

2.城市交通拥堵:老城区的道路狭窄,容易造成交通拥堵现象,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3.老旧社区亟需改造:老城区内的住宅多为旧式楼房和砖木结构房屋,居住环境差,需要加大改造力度。

4.文化遗产保护有待加强:老城区内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如二七纪念塔、花园口等,面临着保护和修复的挑战。

5.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老城区内的企业排放污染物未能得到很好的控制,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五、规划建议1.完善城市交通:加大投资,改善老城区的道路交通状况,提升城市交通网络和公共交通系统。

2.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保护老城区内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存,修复和改造重要历史建筑,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3.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加大老城区的住宅改造力度,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舒适度。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以郑州市为例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

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

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

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

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

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

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

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向南北方向蔓延。

空间结构分析【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空间结构分析【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空间结构分析【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以郑州市为例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 [1**********]5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

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

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

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

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

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

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 __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

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都市区空间结构的规划探索——以郑州为例

都市区空间结构的规划探索——以郑州为例

区 ,要把新型 农村社 区的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最末端的战略
和 作 用 。 将 中原 经 济 区 的 发展 方 向定 位 为 ,国 家 重 要 的 粮 食
生产和现代 农业基地 ,全 国
“ 三化 ”协调 发展示范 区 ,全
市 、中原经济区的核 心增长极和国家中心城市 、 “ 三化 ”协 调科学发展示范区 ;范围 :郑州市所辖的六县 ( 市 ) 、镇统 纳 入 市 区 的规 划 和 建 设 ,面 积 为 7 4 4 6 平 方 公 里 ;发 展 方
( 一 ) 郑 州都 市 区是 中 原 经济 区发 展 的 需要
2 0 1 2 年1 1 月1 7日,国务 院批复 的 《中原经 济 区规 划
( 2 0 1 2 —2 O 2 O 年 )》明确提 出,以河 南为主体 的中原经 济 区 ,地 处全 国 中心 地 带 ,在 全 国 大局 中具 有 举 足 轻 重 的地 位
城镇化从农村切入的特 点,明确新型城镇化是把大量的农 民 转 移 到 新 型 农 村 社 区 、镇 区 、县 城 、 城 市 组 团居 住 、就 业 ,
是解决 “ 产 业 在 哪 里 布局 、布 局 什 么 样 的 产业 ,人 们 在 哪 里
居住、居住什么样 的环境”两大课题 的城镇化。 郑 州都市 区规划应紧扣新型城镇化的 内在要求 ,以提升
的重 要 责任 。

郑 州都市 区是 以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为统揽 ,


郑州都市 区的 内涵
以推进 新型城镇化六个切入点为抓手 ,依托快速公共通道 ,
以组 团 发展 、产 城 融 合 、 复 合 型 、 生态 型 为 发 展 路径 ,促 进 各 功 能 区协 同发 展 ,构 筑 功 能 布局 合 理 、空 间 利 用 高效 、产 业 特 色 突 出 、社 会 和 谐 、 环 境 友 好 、 对周 边 辐 射 带 动作 用 明 显 的 现 代化 大都 市 。 郑 州都 市 区 建 设 的 目标 :建 设 千 万 人 口 的现 代 化 大都

郑州城市变化调研报告摘要

郑州城市变化调研报告摘要

郑州城市变化调研报告摘要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次调研旨在对郑州城市变化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城市发展的趋势和中心点的转移,从而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在对郑州城市变化的调研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

我们对郑州市区内的交通、住宅区、商业中心等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与过去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对比。

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郑州市的城市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交通建设较为突出。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交通拥堵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郑州市政府加大了对公共交通的投入,新建了多条地铁线路和快速道路,并对现有道路进行了改造和扩建。

这使得郑州的交通系统更加便捷和高效,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更多选择。

其次,住宅区的发展也十分迅速。

调研结果显示,郑州市区内的房地产市场一直保持旺盛的发展态势。

大量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房价也随之上涨。

不仅如此,郑州还积极推动公租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以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这一系列措施为郑州的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此外,商业中心的转移也是郑州城市变化的重要方面。

调研结果显示,随着郑州市区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商业中心逐渐向外延伸。

原先的商业中心区域逐渐失去了竞争力,替代者逐渐出现。

新的商业中心区域集聚了大量的商业设施和商家,并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

综上所述,郑州市的城市变化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到交通、住宅区和商业中心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郑州市的城市转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交通更加便利,住宅环境得到了改善,商业中心不断向外扩展。

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交通拥堵问题仍然存在,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等。

因此,我们建议郑州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交通和住房的投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市民的需求。

郑州市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郑州市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城 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要素在
发生了较大变化 .本文主要剖析郑
州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阶段 +规律性 和机 制 .并对未来城市 的发展方向
做 出预 测 。
空间上的分布形式| _ 】 从外部形态上 来看 .其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的结
构和 空间 分布 形 态 这 是城 市 空 间
结构领域内的研究热点 . 】也是探索 城市发展规律并进行城市未来发展 规划和预测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我 国诸多学者对城市空间结构相关问
1 1停滞阶段 (9 8 . 14 年以前 )
位于 目前郑州市中心 建于30 60 年前的商城是当时中国政治和经济 中心 ( 至今 仍 保 留较为 完 整 的近
70m长 的 夯土城 垣 ) 汉代 以后 . 00 。 郑 州 逐渐 衰 落 1 世 纪 末 期 郑 州成 9 为 面积仅 2 2k .3m 的小县 城 。民国初
维普资讯 com
文章编号:0 9 6 0 20 )3 0 6 - 6 10 - 00(08 0 - 0 1 0 中图分类号 :23 2 F 9 文献标识码 B
郑 州市 空 间结构演 变分析
基金项目: 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 . 编号 : K 一 An lss o p ta S rc u e Ch n e o Z e g h u sL ay i f S a il tu t r a g s f h n z o
善。
步扩大 ,包括商城遗址及火车站 周
边地区 ,也 即现在的郑 '城市核心 J t 、 l
构成 了郑州市工业区沿铁路线一侧
带 状 布 置 的基 本 格 局 。 而 - t省 级 L t 文化 、 商业 体 育等 公共设 施 围绕行 政 中心相 继建 成 。1 6 年 以后 直至 1 9 ” 文革 期 间 +因政 治原 因 +郑 州市 的 发展 受 到一定 程 度 的影 响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以郑州市为例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

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

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

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

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

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

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

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向南北方向蔓延。

而近20年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变。

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长的要求。

郑州市道路网的形式:郑州市的道路网属于方格---环行---放射式,东西方向的道路和南北方向的道路交错纵横形成方格网状。

东西方向的主干道路从南到北依次有航海路—陇海路—中原路—建设路—金水路—黄河路—农业路—东风路。

南北方向的主干道路从西到东依次有桐柏路—嵩山路—大学路—京广路—南阳路—文化路—花园路—城东路—经三路—东明路。

这些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主干道路在城中相交又围成环城路,比如农业路,桐柏路,航海路,经三路围成了一个环。

南阳路,建设路,中原路又可以作为放射性道路。

所以说,郑州市的道路网属于传统上的方格—环形—放射式。

铁路线成为城市发展的屏障,多年来形成了东西两片区交通自成体系,路网较为密集,空间相对独立,而两片区之间交通联系相对薄弱的城市道路胃架系统。

铁路线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进而直接影响到两个片区空间的同步发展。

城市道路网与城市用地形态相适应,组团间联系道路与城市对外交通结合,以放射性交通干道和快速环路将五个组团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了五环(一五环快速路)九放射(九条放射干道)的格局。

各组团内部道路网,结合城市地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的特征,道路网为较为规整的格网状。

郑州市土地利用模式:郑州市地处中原,地势比较平坦,属于平原型城市,其城市土地利用应现出均质化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贯穿全国的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汇于郑州,把郑州分为不均等的四个象限,形成了如今典型的双“V”字型城市空间格局。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均质化,使得郑州土地呈现出非均质化特征。

郑州市西部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始于国家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五”、“二五”时期,企业的建设同时带动了郑州市西部的城市建设。

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数国有企业日益衰退,昔日的经济地位每况愈下。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郑州作为中国内陆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河南省和中原城市群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郑州市政府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开始了对郑州市西部老工业基地的大力改造。

90年代以来郑州的商业中心主要是以二七广场地区为城市商业圈为中心,使得二七广场地区集交通、纪念、商贸功能为一身,这给城市核心地区的交通带来了很大压力,使城市中心的功能近乎瘫痪。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壮大,单中心的商业模式已不适合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

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城市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结构转化。

目前城市的商业中心西部为碧沙岗公园,东部为紫荆山广场,城市中心为二七广场。

这种多中心的商业结构大大缓解了城市中心的各种压力,使得二七广场地区的城市功能能够正常进行。

京广、陇海铁路在郑州交汇,给郑州带来了繁荣,同时将郑州市分为东西两半,也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

郑州火车站处于铁路交汇的核心部位,是整个城市的核心,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日前郑州火车站只有东出口,并依此形成了繁荣的火车站商圈和二七广场商圈。

日前郑州火车站广场南北两侧设有两个公交枢纽站,多达40条的公交线路汇集于此,给火车站周围带来了巨大的交通压力。

在城市建设上,郑州火车站东广场周围建筑密度过人,而火车站西侧的发展则无法与东侧同日而语,西侧地区多年来城市面貌未有大的改观,建筑物布局与建筑景观杂乱无章。

铁路西侧的居民必须跨过铁路绕行才能到达火车站,这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火车站东西方在商业、交通、居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反差。

因此将根据郑州火车站西出口及西广场建设规划,对火车站周边地区实施有计划的综合整治,带动老城区更新改造,改善该地区的城市综合服务,全面提升城市整体功能。

郑州市城市发展轴演变:51年政府就请哈雄文到郑州来进行考察,给郑州做规划。

哈熊文做了一个斜线的道路,现在人民路这一线,从火车站一直发散出去,一条城市里的斜路,一直通道现在大致花园路口那带。

这个设计在空间建构上,显然是把火车站作为一个城市空间建构的原点,作为你城市交通出发的一个起始点。

哈熊文把火车站、二七广场串起来的做法,实际上是古典城市主义一个很常见的做法。

规划在城市景观上力图建构以二七塔为极点(底景)的贯通火车站地区、老城区和未来的行政区的宏大景观轴线。

这一景观轴线的起点是给郑州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铁路及其标志物(与经济有关),终点则是新政权的行政区(与政治有关)。

50年代是中国的全面经济建设的时期,哈雄文这个设计更多的考虑了新的城市空间意义体系的建构的问题,对工业进一步的安排,实际上考虑的并不充分。

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一系列人的研究,在1954年形成了这样一张图纸,在铁路以西有一个非常大面积的建设,同时取消了哈雄文的这个斜向的道路,变成了这个南北向的方格网的格局。

但是他仍然保留了从紫荆山一直通道火车站附近的这样一个斜向的轴线,这个轴线在当时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是塑造郑州基本空间形象的一个要点,所以是所有设计人都坚持的东西。

1987年以后城市化地域外向扩展显著。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生产、生活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

工业用地沿原工业区外围扩展。

城市用地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服务功能在城市各项功能中的地位上升,居住用地和科研用地向城市东、东北和西南方向均有较大规模的扩张,城市用地沿原建成区边缘向外扩展,尤以生活居住用地向东北、西南方向的扩展最为显著。

城市形态近似团块状,向外扩展势头迅猛,城乡之间用地矛盾激化,城市绿地受俊。

第一,交通线路的延伸成为城市化地域扩张的先导。

第二,居住用地向城市东北和西南方向蔓延,城市发展轴间用地被填满并凸出。

第三,学术、科研机构用地最先向外扩展。

1987年以后,大量学术、科研机构在距离建成区较远的郊区建成,这些机构占地面积较大,主要沿交通线分布,充当了城市化地域扩展进程的先锋。

第四,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演化,促进了城市化地域的扩张。

在市场机制调控下,城市地域结构日趋合理,各种功能用地按其付租能力高低重新分布,以二七塔为核心形成了中心商业区,原来位于市区中心的工厂、企业出现外迁倾向,纷纷从建成区内部向郊区迁移。

郑州市空间结构特性:总体特征:中心城区呈现由单核心空间格局向双核心空间格局演化的特征。

2003年郑东新区的开发建设对城区整体空间结构具有调整促进作用即促使中心城区从传统的以二七广场为单核心的空间格局向以二七广场和郑东新区为双核心的空间格局演化并因此为一系列的新兴城市功能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同时,也为一些传统城市功能的演进拓展了空间。

V型结构特征:呈斜向切入城市中心的双“V”字型铁路骨架奠定了郑州市特有的结构特征东北、西南象限地势开阔,西北、东南面积较小。

市中心城区以核心组团加外围功能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模式,通过环路加放射性路网等交通设施与之相连其间用生态绿地隔离,形成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城市组团。

用地特征:以京广、陇海两大铁路为界城市的土地利用沿铁路线逐渐展开城市逐步形成双“V”字型产业带的用地特征其内侧为城市工业及铁路发展用地外侧为城市生活发展用地。

由于铁路长期阻隔带来的交通不便,造成双“V”字型内侧的产业带发展相对滞后。

但郑州中心城市近20年来的用地扩展偏重在西北和东南方向,即重点是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引起的用地增长上经历了外部扩展—内部填充—外部扩展的循环过程。

交通特征:双“V”字型铁路影响着城市内部交通。

随着城市的发展双“V”字型铁路造成跨越铁路的通道高峰小时交通饱和度高,目前联系城市西南、东北两大象限仅有三个通道,分别为建设路"金水路、中原路"正兴街和陇海路,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中心城区道路网络结构基本围绕火车站和二七广场形成了单中心环状放射的路网布局,郑东新区的路网布局主要围绕CBD形成环状放射路网。

在郑州市城镇体系规划中,致力打造郑州市“一心四城,一带两轴”特色的空间结构体系。

一心:指郑州市域的城镇密集区。

包括中心城区、郑汴—中牟组团、上街—荥阳组团和航空港组团,这是市域空间结构的核心地区。

一带:是指沿310国道、陇海铁路等交通干线上,由中心城区、郑汴—中牟组团、上街—荥阳组团、巩义市及沿线城镇所构成的城镇发展带,是市域经济联系和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轴线。

四城:指巩义、新郑、新密、登封四个二级中心城市。

两轴:南北发展轴由沿京广铁路、107国道的城镇构成,同时与市域的东西发展带,共同构成中原城市群“十”字形空间结构的核心;市域南部的东西发展轴由登封、新密和新郑等城镇依托省级交通干线构成。

随着郑东新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大规模建设,城市空间脱离老城区形成向外跨越式发展的趋势,进而拉人了城市的框架,城市由摆脱摊大饼蔓延发展,进而确立了多组团、圈层式发展的新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