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合集下载

梁启超的“新民”人格及其对当代青年人格养成的启示

梁启超的“新民”人格及其对当代青年人格养成的启示

梁启超的“新民”人格及其对当代青年人格养成的启示帝国主义的压迫与西方文明的冲击,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时代转型危机。

如何摆脱危机,实现自强,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而求通达时务之贤才更成为当时中国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梁启超首先意识到,要强我少年中国,先要强我中国少年。

他的“新民说”的提出,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人格观进行反思。

他所提出的“新民”人格,不仅在道德方面强调了新民德,而且在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方面强调了国家主义的导向,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走向现代的需要,具有相当强的时代前瞻性。

当代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当中,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织与碰撞,使人们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原有的人格认同感逐渐出现了危机。

生活的多元化和世俗化尤其使当代青年在面对道德冲突和价值困惑时,感到无所适从,失信、自私自利、怠惰和享乐等人格缺陷逐渐显现。

毋庸置疑,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当代青年良好人格的养成。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梁启超的新民人格,对于正确把握当代青年的人格培养方向,可以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一、梁启超“新民”人格的提出近代中国,是受帝国主义践踏和封建礼制压迫的中国,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忧虑我国国民止步不前的梁启超开始探索关于传统人格改造和近代理想人格重建的问题。

他重新定位人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根治中国国民传统思想上的劣根性,培养出国民自新、自立的品格,希望使千百年来俯首称臣的顺从臣民转变成具有独立自由人格的“新民”。

他在《新民说》中说道:“余为新民说,欲以探求我国民腐败堕落之根源,而以他国所以发达先进者比较之,使国民知受病所在,以自警厉自策进。

”1902 年,《新民说》的各个章节连续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改造国民性、塑造理想“新民”人格的思想,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广大青年知识分子中引起很大震动。

为学与做人读书笔记

为学与做人读书笔记

为学与做人读书笔记《为学与做人》梁启超读后感这是一篇梁先生于1922年12月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梁先生首先发问问什么要上学,他得回答是:为的是学做人。

实际上,不光是那个时代需要这样的回答,我们这个时代,时隔86年多,也仍然需要这样的回答。

因为,有太多的学生迷失在智识教育中。

其结果就是迷失自我,沦落人生。

在这个中产阶级不断崛起的时代,人们经历了几次工业革命,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

但是,安逸使人累。

在旧社会尚且有无数大学生思考探索救国之道,而如今,大学校园里满是刁着奶嘴的洋娃娃们,忙着谈恋爱、办社团、享受大学校园美好生活的莘莘学子们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讨论,甚至没有时间上课,于是衣服袜子集了一大摞,带回家去洗。

梁先生强调教育分为智育、情育和意育三方面,智育教人不惑,情育教人不忧,意育教人不惧。

然而,从小学到大学,学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1333239313436生们削尖了脑袋要进名牌大学而不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进大学。

带着入名门,耀祖宗的想法踏进大学的人往往会被各种诱惑迷倒,无从选择。

在徘徊和随波逐流中度过的大学生活将会是遗憾而浪费青春的。

都说大学就是个社会。

这个社会给人陷阱,给人选择的权利,你可以选择任何一条路,没有人会管你。

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大学生活。

唯有两个时间段是值得回味的。

一段是我大二下学期刚刚从暗恋师兄中解脱出来,每天早起去花园背英语,之后整天整天的泡在图书馆里,除了上课。

我的成果就是记了一厚本的读书思考笔记。

之后和一挚友交流,获益匪浅。

再之后开始初恋,开始迷失。

另一段则是我大四分手后潜心考研的经历。

这一段是我认为自己战胜痛苦,训练意志的过程。

回想起来,只有这两段让我觉得自己有所获。

之间的日子大部分被迷茫充斥着。

看看身边的同学,也大都如此。

名牌大学的学生也不过如此。

为什么上大学为上大学有的背着一身债,有的让父母背着一身债,即使没债也是一大笔开支。

在这个缺少 -的时代,我们的思想也禁锢了。

为学与做人

为学与做人

为学与做人演讲人:丘成桐时间:12月2日地点:华南师范大学从历史的变革讲起要持续发展,提高生产力,就要朝高科技化的目标前进,否则中国只会永远为全世界的先进国家服务,从中拾取微小的利润。

今天讲的题目是梁任公从前讲过的题目。

梁启超,号任公,广东新会人,是中国20世纪初重要的启蒙学者。

他和康有为发起的维新运动,虽然不尽正确,而且也以流血失败告终,但它却引起了国人的注意,认识到必须从根本上去改变腐败的清政权。

辛亥革命以后他在清华大学做教授,成为清华国学研究所四大导师之一。

四大导师里还有大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解放后,他一直在广州的中山大学任教。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连串耻辱的开端。

广东同胞为国而战,多次击退入侵的英国军队。

差不多有两百年,广东始终是国家开放的先驱。

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特区是深圳。

它得到广东省和香港的强力支持,由于南方同胞早已习惯了西方的思想,特区开放很快就成功了。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它的成就是举世公认、有目共睹的。

向来轻视中国的欧美强国也开始对我们另眼相看。

三十年来中国的老百姓胼手胝足,辛勤工作,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这有赖于中央采取了正确的政策,以稳定作为休养生息的基础。

现在,三十年来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我们的工业仍然以廉价劳工为主导,很明显这是没法再走下去的。

要持续发展,提高生产力,就要朝高科技化的目标前进,否则中国只会永远为全世界的先进国家服务,从中拾取微小的利润。

科技VS基本科学近年来,韩国的科技突飞猛进,听说韩国政府要成立五十个以基础科学为主的研究中心,每个中心每年投入的经费为一千五百万美元。

高科技化是亚洲所有地区、国家都想做的事情。

日本最早成功,跟着有所谓“四小龙”的兴起,即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

这十多年来,由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使中国大陆在经济上领头,变了“妈妈龙”,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

如何把中国的高科技搞上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迫切问题。

在座诸位都是国家的菁英,我想你们都关心这个问题。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梁启超,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这位老爷子可是咱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大人物,他的思想、言论简直就是一部活教材。

今天呢,我们就来聊聊梁启超的“为学与做人”,也就是他对学习和做人这两方面的看法,保证让你听了之后恍若大梦初醒,受益匪浅!1. 学习:永不止步的追求梁启超对学习有着特别的看法。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或获得一张文凭那么简单。

真正的学习,是一种不断追求的过程,一种对知识的渴望。

你看看他自己,身为一名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梁启超可是活到老、学到老。

他常常说,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就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

那你要怎么学呢?梁启超提倡“活学活用”。

别只是读书读得头晕脑胀,关键在于把书本上的东西用到生活中去,这才叫真学问。

比如你学了数学,就应该把它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而不是只停留在课堂上的公式里。

这也就是梁启超的“学以致用”了。

2. 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人说到做人,梁启超可是有一套自己的“黄金法则”。

他认为,人得有理想,也就是要有目标、有追求。

你想想,做人如果没有理想,那真是像一只无头苍蝇,哪里都能碰上,却不知道自己在干啥。

梁启超提到,做事要有责任心,要敢于担当。

这种担当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真正的行动。

你比如,他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不仅自己积极参与政治改革,还鼓励大家一起努力,真是一个身先士卒的好榜样。

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就像是你在关键时刻不推卸责任、勇敢面对挑战,这才算是真正的“担当”。

3. 如何结合:学以致用与责任担当的完美融合。

那么,如何把学习和做人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呢?梁启超其实早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他强调,学习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

你学到的每一分知识,都应该服务于社会,帮助更多的人。

这也就是说,你在学习的时候,得想着自己将来能做点什么贡献,不能只为了升学、为了工作。

梁启超的这种理念,就像是一种责任感,推动我们不断前行。

总之,梁启超的“为学与做人”并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

为学与做人

为学与做人

作者: 梁启超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求知导刊
页码: 148-14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做人 南京 学校
摘要:诸君!我在南京讲学将近三个月了,这边苏州学界里,有好几回写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课的,不能分身前来。

今天到这里,能够和全城各校诸君聚在一堂,令我感激得很,但有一件,还要请诸君原谅:因为我一个月以来,都带着些病,勉强支持,今天不能作很长的讲演,恐怕有负诸君期望哩。

〈br〉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词地答道:“为的是求学问。

”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

诸君啊!我替你们回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

”你在学校里头学的什么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历史、地理、国文、英语,乃至什么哲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不过是做人所需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任凭你把这些件件学的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成个人还是个问题。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的教诲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那位大文豪梁启超的为人处世之道。

说到梁启超,大家可能先想到的是他写的文章,但其实他的为人处世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 1. 学习的态度首先说说学习吧。

梁先生认为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

他说:“学问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要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知识。

”这句话说得真是好!我们在学校里学知识,工作了还要继续学习新技能,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被时代淘汰。

#### 2. 为人处世再来谈谈为人处世。

梁先生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说一个人要先把自己管好了,才能去管理家庭,进而影响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大同。

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啊!我们做事情,首先要从自我做起,做好自己,再去影响别人。

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 3. 对待困难的态度最后说说遇到困难时的态度。

梁先生告诉我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意思是说,当我们面对困难时,不要气馁,要勇敢地去面对,去克服。

因为只有经历了困难,我们才能成长,才能变得更强大。

#### 4. 生活中的小智慧梁启超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生活中的小智慧。

比如他说:“人生在世,当以诚信为本。

”这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还有他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仅要读书学习,还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样才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 5. 结语总的来说,梁启超先生的为人处世之道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他身上学到一些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的聆听,下次再见!。

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为学与做人“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

诸君啊!我请替你们总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辞的答道:“为的是求学问。

”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

诸君啊!我请替你们总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

所以教育应分为智育、情育、意育三方面,智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

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

但仅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

这门职业,也并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他们积了无数经验,发现出好些原理原则,这就是专门学识。

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它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

做工、做商等等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

教育家、军事家等等,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说,也是如此。

我们在高等以上学校所求的智识,就是这一类。

但专靠这种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

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印板的,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断力。

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他,听他变成细密而且踏实。

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费的事,我想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初探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初探

四、结论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理 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他的思想提醒我们,家庭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应该充 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实际操作,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 题。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和教育事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感谢观看
3、实现“为学和做人的贯通”
梁启超认为,“为学和做人的贯通”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他主张在 家庭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孩子的知识学习,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 社会责任感。他认为,只有将学习和做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子女。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家长往往只孩子的知识学习,忽略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成为高分低能的人。因此,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做人处事 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注重能力培养
除了品德和知识教育外,梁启超还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他认为,能力是 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保障。他主张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能力素质,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三、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实践 价值
1、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感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提醒我们,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事情,更是 一种社会责任。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承担起培养孩子的责任, 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教育。
2、孩子的全面发展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品德、知识、能力等方面。 这提醒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孩子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 人才。
3、注重家庭教育的实际操作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不仅强调理论的重要性,也注重实际操作。他主张家 长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教育孩子,同时也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 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提醒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 该注重实际操作,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说到梁启超,这可是个大人物呢!他可是咱们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那可不仅仅是嘴上说说而已,他的思想和行动都深深影响着咱们。

记得小时候听爷爷讲起梁启超,他就说梁先生不仅学问高,而且为人处世也是一套一套的。

那时候我还小,不太懂那些深奥的道理,但爷爷讲的那些故事,到现在我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梁启超提倡“新民主义”,就是要我们这些年轻人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

他还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这话说得多好,现在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一个人要是没有自己的想法,那这个国家能好得了吗?梁启超还特别看重道德修养,他说做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话说得也是头头是道,现在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一个人要是连自己都管不好,那怎么能管好家呢?又怎么能为国家出力呢?再说梁启超的教育理念,他提倡“因材施教”,就是说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来教育他们。

这一点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挺有道理的。

因为现在咱们教育孩子,总想着让大家都一个样,结果弄得孩子们压力山大,哪有心思去发展自己的特长啊?梁启超还特别注重实践,他说“行胜于言”。

这话说得真是太现在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纸上谈兵,那能解决问题吗?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件事儿。

有一次我在学校里犯了个小错误,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回家后我就跟爸爸妈妈说了这事儿,爸爸听了之后,就跟我说:“做错了事就要勇于承认,这才是好孩子。

”妈妈也在旁边点头说好,我心里那个暖和啊,感觉就像吃了蜂蜜一样甜。

所以啊,我说梁启超的思想真是太棒了!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在做人方面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做一个有知识、有修养、有担当的人。

当然了,我还得提一下梁启超的另一项贡献——那就是他写的那些书。

你知道吗?《梁启超文集》可是咱们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呢!里面的文章写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场思想的盛宴。

为学与做人

为学与做人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 别号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近代 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活动家。 广东新会人。17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 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
• 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 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 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 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 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他兴趣 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 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 的造诣。
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呢?因 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 单独存在,不能明确的画出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 人家的,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以为我们所得?既已没有东西 为我所得,当然也没有东西为我所失。
怎么样才能不惧呢?
• 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
• 引用孔子之话指出“成为一个
人”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 知者不惑,
• 仁者不忧,
• 用者不惧”
•怎么样才能不惑呢?
• 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
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
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
事能断的智慧(即“总体的智慧” )。
• 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
便有丰富的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
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
• 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
• 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
• 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则 馁矣。” 又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 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 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
• 《论语》记: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 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那就是“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

你们知道梁启超吗?他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人物,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那么,梁启超到底是怎么看待学习和做人的呢?接下来,我就要给大家一一道来。

我们来看看梁启超对于学习的看法。

梁启超认为,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他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一样,如果不努力向前,就会被淘汰。

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那么,梁启超又是如何要求我们做人的呢?他认为,做人首先要有道德,要有良好的品行和习惯。

他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学会互相包容和理解。

我们还要诚实守信,做到言行一致。

他说:“言必信,行必果。

”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有信用,做事要有果断。

梁启超还强调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他说:“众人拾柴火焰高。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梁启超对于学习和做人的要求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他认为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创新精神。

他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他还强调了勤奋努力的重要性。

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梁启超对于学习和做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他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上不断进步,在做人上不断完善。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才能够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能够从梁启超的思想中受到启发,不断地提高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品德、有能力的人。

我要用一句成语来结束我的分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并且不断地实践,难道不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吗?希望大家都能够感受到学习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成就感!谢谢大家!。

A为学与做人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PPT教学课件

A为学与做人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PPT教学课件
• 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得着“仁”的人生观, 就不会忧成败。
• 《易经》:“君子以自强不息。”---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 《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 ---尽人事,听天命?(不要迷信) • 《道德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
第32页/共10页
意育:“人不惧”
• 一个人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
• 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 慊于心,则馁矣。”又说:“自反而缩,名褐宽博,吾不惴焉; 自反而不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俗语说得好:“生平不做亏 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 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著。
第76页/共10页
• 诸君啊,醒醒罢!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你成人不成人,就看 这几年哩!
第87页/共10页
• 《中庸》,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 《传习录》,王阳明:“知行合一”
第Hale Waihona Puke 8页/共10页• end 第第190页页//共共1100页页
第43页/共10页
• 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 《论语》:“和而不流(注:和而不同),强哉矫;中立而不倚(注: 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强哉矫;国有道,不变 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注:慕道而行,不退 转:“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 梁启超:”我老实告诉诸君说罢,做人不做到如此,决不会成一 个人。”
智育目的:“知者不惑”
• 智育的要件:常识、学识、总体的智慧 • 基本的常识 • 专门的学识 • 总体的智慧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就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知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就是雷公发威;瞧见月蚀,说就是虾蟆贪嘴。

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瞧相算命去解决。

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就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

但仅仅有这点常识还不够。

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门职业,也并不就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

我们积了无数经验,发见出好些原理原则,这就就是专门学识。

我打算做这项职业,就应该有这项专门学识。

例如我想做农民不:怎样的改良土壤,怎样的改良种子,怎样的防御水旱病虫等等,都就是前人经验有的成为学识的。

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她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就是则惑了。

做工做商等等都各各有她的专门学识,也就是如此。

我想做财政家不:何种租税可以生出何样结果,何种公债可以生出何样结果等等,都就是前人经验有的成为学识的。

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她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就是则惑了。

教育家军事家等等都各各有她的专门学识,也就是如此。

我们在高等以上学校所求的知识,就就是这一类。

但专靠这种常识与学识就够不?还不能。

宇宙与人生就是活的不就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就是复杂的变化的不就是单纯的印板的。

倘若我们只就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

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断力。

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练她,叫她变成细密而且踏实。

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我都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她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

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昏浊的脑筋,着实将养她,叫她变成清明。

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她,自然不至于惑了。

论梁启超先生的《为学与做人》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影响

论梁启超先生的《为学与做人》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影响

论梁启超先生的《为学与做人》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影响作者:焦海丽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8年第10期[摘要] 梁启超先生的《为学与做人》一文蕴含着丰富的治学与育人道理,对我国大学教育有着深远的指导作用。

大学应以“为学与做人”教育为核心,积极构建“为学与做人”的教育氛围,从而使大学教育回归其本真,为社会培养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有良知、有道义、有担当、有作为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 梁启超;为学;做人;大学教育[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0-0122-02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学者,也是推进近代变革运动的杰出代表,他于1922年12月27日为苏州学生联合会的演讲稿《为学与做人》一文,至今读来,依然受益匪浅。

本文将他的这篇讲稿,结合当今大学教育,谈谈浅陋看法。

梁启超先生三千多字的演讲,从知识的获取,到如何去做人;从教育的内容,到教育培养的目标等方面均有涉猎,可谓思想丰富又简明扼要,至今为教育工作者所推崇。

读完梁先生的这篇演讲稿,似有千言万语不吐不快,在此分为三部分概述感受。

一、关于大学大学之“大”在于“有容乃大”,大学之“学”在于“教师和学生都专注于为学与做人”。

首先论大学之“大”。

此“大”主要在于它的包容性,在于它给予各种思想、文化、意识、观点等方面的自由度。

自由自在,应是大学首先应该给予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一种最直接的感受。

学校组织体系中,一般分为学生、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三层。

三者的关系应该是,行政管理人员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证教与学双方在一种愉悦、自在的环境中开展学术研究和探索;教与学双方应充分利用学校给予的良好学术氛围,致力追求学术方面的精致与创新。

如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曾作为校训为历届师生所秉承,也使该校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术生命力,成为天之骄子们趋之若鹜的著名学府。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知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虾蟆贪嘴。

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

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仅有这点常识还不够。

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门职业,也并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

我们积了无数经验,发见出好些原理原则,这就是专门学识.我打算做这项职业,就应该有这项专门学识。

例如我想做农民吗:怎样的改良土壤,怎样的改良种子,怎样的防御水旱病虫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的成为学识的.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

做工做商等等都各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

我想做财政家吗:何种租税可以生出何样结果,何种公债可以生出何样结果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的成为学识的。

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教育家军事家等等都各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

我们在高等以上学校所求的知识,就是这一类.但专靠这种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

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印板的。

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

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断力。

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练他,叫他变成细密而且踏实。

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我都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昏浊的脑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

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他,自然不至于惑了.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慧,都是智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为学与做人读后感(推荐5篇)

为学与做人读后感(推荐5篇)

为学与做人读后感(推荐5篇)第一篇:为学与做人读后感为学与做人读后感梁启超关于“教育是什么”的界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他既否定了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世界观教育与知识教育分割的形式,也批评了先教书后教人的错误观点,更反对“贩卖知识杂货店”的教育。

也否定了康有为、严复主张在中学阶段侧重德育教育的主张。

“教人学做人”的原则应贯彻到各级学校各科及各年龄段的教育之中。

幼儿教育是养成教育阶段,也有教人学做人的问题,各种优良习惯绝大部分都养成于幼儿阶段,所谓三岁看七十,幼儿时期养成的各种习惯和为人风格,甚至贯串人的一生,终身难改。

因此,在幼儿阶段,即要贯彻落实教人学做人的原则,绝不能只仅仅限于知识教育。

教育家教人学做人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

梁启超指出,“教育家教人做人,不仅教他学会做单独一个人便了,还要教他学会做父母做儿女做丈夫做妻子做伙计,``````乃至做一般国民,因为不会做这种种脚色,想做单独一个人决然是做不成的”。

学生不仅要“学会为自已或家族经营单独生活所必须的本领外,还要学会在一个国家内经营共同生活所必须的本领。

倘若不如此只算学会做半个人,最高也只算得古代的整个人不算得现代的整个人。

”第二篇:《读书与做人》读后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读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本学期,学校领导组织大家开展了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活动。

久闻季老之名,他是一位潜心研究的国学大师,朴实无华的形象,正直务实的人品为我所景仰。

读了他这本着作之后,更多的是灵魂震撼,精神的洗礼。

下面谈谈自己读后的几点体会。

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季老纯朴的照片,后面紧接着是季老自己作的序——“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他引用张元济先生这句简单朴实的话作为序首,可见他将读书看得十分重要。

以此审视自己,才发现自己真是差得远了,我有多少时间是用来读书的呢?总以工作生活忙碌推托,淡化并远离了读书,而季老一生以读书为乐,读了无数好书,顿感汗颜。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读后感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读后感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读后感注意,以下文章全文为 AI 写作生成,其中不排除部分逻辑或者语义上的问题或瑕疵,仅供参考。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鼓吹“为学与做人”思想,强调“为学尚实”,提出了“三从四德”等理论。

梁启超的思想是中西合璧的结果,可以说,梁启超是中国最早的西化派代表之一。

在这里,我们要深入探讨梁启超“为学与做人”的思想。

一、为学之意为学,意即勤奋求知。

梁启超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倡知行合一,宣扬为学人的品德高尚、才华出众、志向远大。

同时,他也强调了教育重点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必须志存高远,目标明确,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二、做人之道与为学相辅相成,做人则更加重要。

梁启超提出“为学与做人”的两条腿走路理论,认为优良的品德是超越知识和力量的核心。

他提倡要诚信、宽容、善良、公正,要在求知的过程中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从而成为社会中的有用之才。

三、尚实为先在为学和做人的过程中,梁启超强调了“实”与“虚”的关系,认为知识要与实践结合,"知行合一,尚实为先"。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获得经验和知识,才能成为真正的学者或者人才。

四、三从四德三从指的是“君子不问三年自知有恶也”,“君子不忧不惧不猜”,“君子不以言举人”。

四德则是“仁、义、礼、智”。

梁启超认为三从四德是立身之本,是为学与做人的支持和保障。

五、学以致用最终,为学与做人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

学习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出真正的效果。

而做人的态度和能力,也必须从工作和实践中获得提升。

梁启超提倡,学者应该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付诸实践,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梁启超的“为学与做人”思想,强调了实践、品德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勤奋求知,尚实求真,注重道德素养,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有用之才。

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成长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拓展阅读——为学与做人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拓展阅读——为学与做人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拓展阅读——为学与做人作者:梁启超来源:《初中生世界·八年级》2020年第06期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辞地答道:“为的是求学问。

”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

诸君啊,我请替你们总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所以教育应分为智育、情育、意育三方面,智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

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印板的。

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断力。

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它,叫它变得细密而且踏实。

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费的事,我想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它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

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昏浊的脑筋,着实将养它,叫它变成清明。

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它,自然不至于惑了。

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慧,都是智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样才能不忧呢?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呢?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道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是怎样。

“仁”到底是什么?很难用言语说明,勉强下个解释,可以说是“普遍人格之实现”。

人格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看来。

所以仁字从“二人”。

总而言之,要彼我交感互发,成为一体,我的人格才能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知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虾蟆贪嘴。

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

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

但仅仅有这点常识还不够。

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门职业,也并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

我们积了无数经验,发见出好些原理原则,这就是专门学识。

我打算做这项职业,就应该有这项专门学识。

例如我想做农民吗:怎样的改良土壤,怎样的改良种子,怎样的防御水旱病虫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的成为学识的。

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

做工做商等等都各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

我想做财政家吗:何种租税可以生出何样结果,何种公债可以生出何样结果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的成为学识的。

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

教育家军事家等等都各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

我们在高等以上学校所求的知识,就是这一类。

但专靠这种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

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印板的。

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

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断力。

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练他,叫他变成细密而且踏实。

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我都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

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昏浊的脑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

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他,自然不至于惑了。

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慧,都是智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选自梁启超《人文心语录》)学者梁启超的家风与家教[摘要]梁启超是个开明的父亲,也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他在性情、品格,以及眼界、胸怀等诸多方面都高人一筹。

他的家风与家教,也往往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近些年来,梁启超的教子之道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便是,梁氏一门何以能出三个院士,而其他几个子女也都是各自领域里十分杰出的人才。

这种情形在今天确实能引起很多父母的兴趣,就像“哈佛女孩”一度十分畅销一样,作为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几乎没有不“望子成龙”的。

梁氏家教似乎就在这种情形之下进入了大众视野。

要谈梁氏的家风与家教,不能不从梁启超的早期教育谈起。

至少有三个至亲的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他的祖父,二是他的父亲,还有一位是他的母亲。

梁启超的祖父梁维清为梁氏家风与家教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氏,1873年2月23日(清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生于新会之熊子乡茶坑村。

梁启超出生时,梁氏一族迁居此地已有240多年了。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的高祖、曾祖都是中国乡村中最常见的普通农民,地位、财富、学识都微不足道。

到了他祖父这一代,“始肆志于学”。

祖父一边种地,一边攻读诗书,终于考取了“生员”,俗称秀才,才使得梁家跻身于士绅阶层,成为当地受人尊敬的乡绅。

梁启超四五岁开始读书,便由祖父悉心指导。

他提到祖父当时曾经教他读过两部书,一部是《四子书》,另一部是《诗经》。

后者既为五经之一,而前者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内的合集。

梁启超的禀赋以及儿童时代所受到的教育,得自其祖父之处固多,得自其父母之处亦不少。

母亲是第一个教他识字的人,然而我们所知道的她对梁启超的教育,只有六岁时责打一事。

据梁启超回忆,他六岁时,记不得因为什么,说了谎话。

母亲发觉后,十分生气,把他叫到卧房,严加盘问。

母亲本来是慈祥的,终日含笑,很疼爱自己的孩子,但这时却是一副盛怒的样子。

她命令梁启超跪在地上,竟“力鞭十数”,同时警告伏在膝下的儿子,如果再说谎,将来只能做盗贼或乞丐。

他的父亲梁宝瑛,字莲涧,人称莲涧先生。

虽然不曾博得半点功名,但他退居乡里,教书育人,也深得乡民的爱戴。

当年,梁启超从护国前线回到上海,得知父亲已于一个多月前去世,曾怀着悲痛心情写下《哀启》一文,其中讲到,他和几个兄弟、堂兄弟,从小就在父亲执教的私塾中读书,他的学业根底、立身根基,一丝一毫都来自父亲的教诲。

在梁启超眼里,父亲是个不苟言笑、中规中矩的人,在孩子们面前,他总是显得十分严肃。

作为父亲,他不仅督促儿子刻苦读书,还要求他参加一些田间劳动,言语举止也要谨守礼仪,如果违反了家风、家训,他决不姑息,一定严厉训诫。

他对梁启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把自己看作是个平常的孩子吗?“汝自视乃如常儿乎!”梁启超说,这句话他此生此世一直不敢忘。

在梁氏家风与家教的传承中,梁启超是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他自觉地将中西道德熔于一炉,既能“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又能“採补其所本无而新之”。

他的教育理念,既有从祖父、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义理”和“名节”,强调内心修养、精神陶冶和人格磨炼,又有西方现代教育所提倡的科学、民主、平等、自由,尊重个性、公民责任等理念。

他让我们看到了以人格教育为主的儒家伦理实现现代化转换的可能性,以及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美好前景。

他教育九个儿女,不仅个个成才,而且都具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品格和素养,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梁启超对九个儿女的教育,首先是基于父爱的教育。

他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一再表示,他对他们的爱是发自肺腑的,自然纯真的。

他说:“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这样的表白有很多,在他写给孩子们的信中随处可见。

这是一种博大的爱、包容的爱。

这种爱不仅惠及九个子女,也无私地给予女婿和儿媳。

梁思成与林徽因成婚后,他在写给二人的信中按捺不住他的喜悦之情:“我以素来偏爱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儿,其可爱与我原有的女儿们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极愉快的一件事。

”有一次,他读了一整天的书,晚上又喝了点儿酒,就有些醉了,于是,“书也不读了,和我最爱的孩子谈谈吧”,便在信里和大女儿思顺聊起了家常,称赞女婿周希哲“勤勤恳恳做他本分的事,便是天地间堂堂的一个人”。

他是勤于给孩子写信的,也要求孩子经常写信给他。

在他晚年,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都在国外,写信成为他关心孩子,与孩子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

他一生写家信超过百万字,多数写于1920年以后。

他事情很多,著作、讲学、办杂志、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很多信都是午夜之后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慈父爱子的拳拳之心。

百忙之中,给孩子们写信,读孩子们的来信,成了他晚年最大的快乐和享受。

梁启超对待儿女,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工作、生活、健康,更对他们的品性、为人、立身、处世给予细致入微的指导。

在他看来,教育不是别的什么,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而且是学做一个现代人。

他讲到求知识与学做人的关系,曾老实不客气地告诉年轻人:“你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智识却是越多越坏。

”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如他所言做成一个人呢?他说:“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智、仁、勇。

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件具备才能成一个人。

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智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

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这里所讲的“三不”——不惑、不忧、不惧,是君子所应具有的德性,也是梁氏家风与家教的核心内容。

他的教育理念,说到底,就是要养成每个孩子“三不”的能力。

首先是“知者不惑”,他说:“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做到这几条,就可以说是“不惑”了。

他还告诫年轻人:“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

”基于这种认识,他把子女的求学、求职都看得十分重要,认为是立身的根本。

思成、思永、思忠、思庄几个大孩子,从报考专业到在校学习,再到毕业后的职业选择,甚至成家以后的生计问题,他都亲力亲为,尽量为他们做出妥善安排,绝不敢掉以轻心。

他要求孩子们,毕业之后,不说成名成家,至少先要求得在社会上自立,有自己的事业。

他向孩子们传授治学的方法,强调要细密而踏实,不贪图虚名,也不急于求成。

他希望思庄学生物,思庄不喜欢,他也不强求,反而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

”他主张做学问要讲一点“趣味主义”,其中就包括“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

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探求的精神和勇气。

他告诉几个孩子,求学时心里不要总想着将来如何如何,他说:“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曾国藩)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他把这点精神归纳为“无所为”三个字,认为这是“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

如果事事“有所为”,比如读书就为了高考,高考就为了上个好大学,上大学就为了拿文凭,拿文凭就为了找个好工作,好工作就为了挣大钱,有了钱就为买房买车享受生活,一切就变得很无趣了。

他不希望孩子把求学当作一块敲门砖,一旦门敲开了,砖也就成了无用的东西。

接着说到“仁者不忧”。

他从自己的人生经验中总结出一点,就是要在生活中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

他最怕自己的孩子消极、气馁、悲观、忧郁,在一次写给思顺的信中,他谈到对思成的担忧:“我就怕因为徽音的境遇不好,把他牵动,忧伤憔悴是容易销磨人志气的(最怕是慢慢的磨)。

即如目前因学费艰难,也足以磨人。

但这是一时的现象,还不要紧,怕将来为日方长。

我所忧虑者还不在物质上,全在精神上。

我到底不深知徽音胸襟如何,若胸襟窄狭的人,一定抵当不住忧伤憔悴,影响到思成,便把我的思成毁了。

你看不至如此吧!关于这一点,你要常常帮助着思成注意预防。

总要常常保持着元气淋漓的气象,才有前途事业之可言”。

他有时也现身说法:“你们几时看见过爹爹有一天以上的发愁,或一天以上的生气?我关于德性涵养的工夫,自中年来很经些锻炼,现在越发成熟,近于纯任自然了。

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

”他认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不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是在“不惑”、“不忧”上下过一番工夫的,那么,要做到“不惧”已非难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