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用量变化对方剂配伍的影响_常惟智

合集下载

中药配伍和用量大小有什么关系

中药配伍和用量大小有什么关系

中药配伍和用量大小有什么关系中药治疗疾病的效果很好,但是影响中药药效的因素有很多的,中药中有很多的配药,不同的配药的数量大小对于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作用,那么中药配伍和用量大小有什么关系呢?中药配伍变化及用量大小在中医治病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药的配伍变化很多,药方中药物配伍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

药物的用量对疗效也有很大关系,下面就中药配伍变化和用量大小关系做详细介绍。

1、中药配伍变化例如麻黄本为发汗药,但如配用适当量的生石膏,则可减少它的发汗作用而发挥其宣肺平喘、开肺利水等作用;荆芥为解表药,如配防风、苏叶则为辛温解表药,如配薄荷、菊花则为辛凉解表药,防风可以治头痛,如配白芷则偏于冶前头痛,配羌活则偏于治后头痛,配川芎、蔓荆子则偏于治两侧头痛。

再如黄连配肉桂可治心肾不交的失眠,半夏配秫米可治胃中不和的失眠。

药方的组织,也常因一、二味药的加减而增强治疗作用。

例如四味补气汤(旧名四君子汤:参、术,苓、草)为健脾补气的方剂,但脾的运化功能差者容易产生胸闷胃满的副作用,末代名医钱乙,在这个药方中,加入了一味陈皮,以理气和中,纠正了它的副作用,名“五味异功散”,而成为临床上常用的着名方剂。

再如用补中益气汤做动物实验证明,其中升麻和柴胡在药方中对其他药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并能增强这些药物的作用强度,尤其在肠蠕动方面。

如去掉这两药,该方对肠蠕动的作用即现减弱。

若单用这两药,则无以上各作用。

也有人对茵陈蒿汤做了动物实验,发现把茵陈、栀子、大黄三药分开,单味投药时没有明显利胆作用。

只有把茵陈、栀子,大黄(即茵陈蒿汤)三药合起来使用时,才见到胆汁排泄大量增加,并且是量与质的排泄同时增多,可见药物的配伍变化非常重要。

2、药物的用量对疗效也有很大关系例如桂枝汤中,桂枝和白芍的用量相等,就有和营卫解肌的作用,桂枝加芍药汤中,白芍的用量比桂枝多一倍,就成为治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因而腹满时痛的方于,小建中汤中,白芍比桂枝的用量多一倍,又配用饴糖,就为温建中焦、止腹中痛的方剂了,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三个药方都是厚朴,枫实,大黄三味药组成,因三药的用量,各方不同,就方名不同,治证不同。

中医方剂药量增减的变化与其药力作用

中医方剂药量增减的变化与其药力作用

中医方剂药量增减的变化与其药力作用药量加减变化是最大多数一种情况,平时临床上多用的一类,是主病、主证没有变化,你改变药量是改变方剂的药力。

主病、主证不变,药物的结构、配伍关系,君臣佐使基本不变,原方它确定的量,甚至于有些量的比例,你给他改变了,增大了,或者减少了。

那是为了什么?主病、主证不变,它病情的轻重和兼证程度不同。

你再调整。

这种情况,那我们改变原有选择方剂的用量常见的。

所以在这里这种药量增减变化,不是作为讨论主要的。

因为我们现在,像中医曾使用当中,都是因地因人因时制宜的在用量。

极少就是完全按古方,它是多少就多少。

仲景用三两,那我们现在就折合时代特点,大致三钱,就是十克左右。

并非如此。

很多所谓的量,要学生记的量,除了少数方以外,大多是它用量特点。

特点就包括比例。

常用方用量范围里,大剂量、中剂量、小剂量,这类的一个特点。

不是死记的就是几克。

因为中医它要结合,因人因地因时来确定。

不像西医,西医你是东北的,海南岛的,按公斤体重一算就完了。

这个用量一出来以后,美国的、中国的、英国的,因为大家都是公斤体重这样来计算,到了一段时间发现,中国用量应该适当怎么样?但是他总体是一样的。

公斤体重,这类计算是一样的。

那中医这个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很突出,很重要的。

所以我们后面各论,所要求记的用量特点,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个比例,很多方中药物之间一个比例,而不是什么绝对用量。

还有一些用量,历史上用方当中,大家都比较强调的,往往有啊,这类作为常识要知道。

但起用量不见得是那么大。

比如像王清任,补阳还五汤,黄芪用四两,120克了,从当时,清代后期那个时候这个秤来讲,度量衡来讲,还不止120克,四两还要多一些。

那我们起动、起用的时候,可以根据证、病情、身体状况,从60克开始。

有的时候30克开始递增,逐渐增。

但你要知道它可以到这个量。

但是你不能记它是死的,就是这个量。

中风后遗症来了,你不管他体质状况,年龄状况,性别状况,全是来120克就开始行吗?那个不行。

唯变不变—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再谈剂量)

唯变不变—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再谈剂量)

唯变不变—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再谈剂量)导读许多临床医师在用药时固守习惯,某味药的用量往往固定不变,但实际上,除了辩证与用方非常重要,常被我们忽视的剂量也致关重要。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此言多次被撰写成文,足见其重要性。

看此文从“变”的角度解读剂量。

中药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怎样,除取决于诊断是否正确、选方是否对证、用药是否合理外,与剂量不无关系。

故一代宗师岳美中曾感慨道:“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一般而言,凡急重病症或体质壮实者,药味较少而用量要足;慢病轻症或年老体弱者,药味稍多而用量宜轻。

若以药之质地而言,凡药物滋腻、质重者用量要重;而轻扬、质薄者用量宜轻。

即便同一种药物,也因病情、病势不同而用量各异,如柴胡大剂量可解表清热,用于急性外感热病;中剂量能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结证;小剂量则升阳举陷,用于清阳不升者。

若以药之“动”、“静”而言,“静药”用量宜大,“动药”用量宜小。

前者如熟地、枸杞、党参、白术之属,后者如柴胡、广香、薄荷、全蝎之类。

因补养之“静药”必重用方能濡之守之,而疏调之“动药”虽轻用即奏效。

在中医方剂里,用同样的药物,仅用量不同而主治有异,甚至方名都不同。

如同是大黄、厚朴、枳实三药组成之方,重用大黄为君者称之为小承气汤,重用厚朴为君者称之为厚朴三物汤,前者用以治疗阳明腑实证,后者用来治疗腹满便秘者。

对于不同剂型,用量也应有所不同。

汤剂用量较大,散剂用量较小,丸剂用量最小。

所谓“汤者,荡也,去病最速;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

问题难就难在用量上:如果地黄、山茱萸用重了便出现腹泻;如果附子、肉桂稍重点儿,则会口干咽痛。

为此,每次都要与其慎重分析,权衡后方敢下笔,力求找到平衡点。

鉴此,足见临证时以“壮水之主”抑或“益火之源”,有时仅取决于量,二者孰重孰轻,诚若天平称物,实难权衡尔!一般人都认为凡药皆有固定的量,不能少于此量也不能多于此量,这是受现代科学影响所致,不光一般人有这种认识,很多医生也是这样,甚至药典也规定每药用量范围。

中医不传之秘!处方中的比例和用量如何控制

中医不传之秘!处方中的比例和用量如何控制

中医不传之秘!处方中的比例和用量如何控制比例: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这是人所共知的,因此临证遣药组方时对药量应严格要求,不得违其规律而施。

常见的规律归纳如下:—1—药量大者为君,把持主体功效在一首方剂中药物用量大者为君早有古训,君药是针对主要病因及主症而设,突出其药量以确保主治方向。

如麻黄汤中麻桂药量之比为3:2,是保证峻汗的最佳比例,不可轻易变动。

麻杏石甘汤中石八麻四,越婢汤中石八麻六,都有深奥含义。

同为温法,方中君药不同,则功效有异。

温散之剂重在散,如四逆汤中用附子量大为君,借干姜之辛热,有回阳破阴救逆之效,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吴茱萸汤主厥阴寒邪逆上,吴茱萸暖肝胃,逐寒降逆,借生姜温降之助,而收散寒平逆之功;真武汤主寒水逆上,重用附子散寒温阳以制水为君。

而温补之剂重在补,如理中汤主中焦虚寒,寒因虚而生,故以人参补气健脾为君,干姜散寒扶阳为臣,共成温补中阳之效。

温散法、温补法中使用温热药量有别,君臣地位各异,不得混淆。

—2—用药剂量大小,依据理法制定药量大者为君是以药性、功能、针对的病因而言,属于正治法则。

但有时方中药量大者是因医理或治法的需要而设。

如当归补血汤主血亏气弱、血虚发热之证,方中黄芪与当归的药量比例为5:1,重用黄芪为君,虽名为当归补血汤,实际借助黄芪补气培元达到生血的目的。

气血源于水谷,药力只能提高人体化水谷、生气血的能力,因而增强饮食的营养则是必备的条件,否则生血无望,此符合“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的道理。

又如肾气丸重用地黄先滋精血,少佐桂附而从“少火生气”之理,因而产生“阴中求阳”的配伍规律。

亦有因于医理的需求,药量大者并非为君药。

如炙甘草汤中生地黄一斤,虽为君药甘草药量的四倍,但仅是臣辅之用,是根据心之生理特点而定,在现代的临床报道中得到广泛的证实。

再如导赤散主心火上炎,清火导赤不用苦寒泻热,而重用生地黄壮水制火为君,亦属因心之生理、病理而制定。

又如痛泻要方主肝乘脾之痛泻,因属脾虚肝实,故方中重用白术,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上工治未病的法则。

“君臣佐使”:神奇的中药配伍,用量比例决定处方疗效

“君臣佐使”:神奇的中药配伍,用量比例决定处方疗效

“君臣佐使”:神奇的中药配伍,用量比例决定处方疗效中药,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方法,虽然说有很多治病的中药单方,但是中医更多的是将多味中药搭配组合,就像是组了一支足球队、排兵布阵一样,根据治疗目的和病症,按照“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搭配成方。

而且有不少的中药经典名方还很重视药物之间用量的比例,严格按照中药用量比例,才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一、中药组方的君、臣、佐、使:我们知道,我国古代的政府组成结构,有君臣佐使的组织建构,而中医的方剂配伍,也借鉴了政治上的这个搭配方式,设立了君臣佐使的组方配伍原则。

1、君药——用量多、其主要作用的药物一般来说,一首方剂中的君药,就是起着带领作用,在组方中占据最重要地位,针对主要症状起效的中药。

一般来说,一首方剂中,有1个君药,比如小柴胡汤中的柴胡,桂枝汤中的桂枝,麻黄汤中的麻黄等。

当然,在治疗病情比较负责的疾病时,也有使用两味药作为君药的。

当组方中药物用量发生变化,主要药物发生改变的时候,方剂的功能就会发生改变。

比如桂枝汤和小建中汤,其组成都有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五味药。

但是桂枝汤,桂枝的用量最大,为主,是君药,而桂枝的作用是解肌发表、温经散寒,所以桂枝汤的主要药效,就是散寒解表,调和营卫,治疗风寒感冒,营卫不和,表现为发热、头疼、有汗出,怕冷、怕风的风寒表虚证。

而小建中汤,加入了具有甘温益气、缓急止痛作用的饴糖,增加了芍药的用量,比桂枝汤的用量增加了一倍。

由此形成了饴糖为君药,芍药、桂枝为臣药的组方格局,因此方子的主治病症就变成了中焦虚寒所导致的腹痛。

2、臣药:所谓臣药,就是对君药具有辅助作用,可以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者主证的药物;另外,还有一些臣药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比如说以麻黄汤为例,麻黄为君药,具有辛温,发汗解表祛风寒的作用,兼有宣肺平喘的药效;而药性甘温,同样具有解表散寒作用的桂枝就成了臣药,辅助麻黄发汗解表,同时还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

中药方配方增减的原因

中药方配方增减的原因

中药方配方增减的原因
中药方配方增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治疗需求的变化:随着病情的变化,有时候需要对方剂中的药物进行增
减,以更好地满足治疗需求。

比如,病情恶化时,可能需要增加某些药味或药量,而病情改善时,可能需要减少某些药味或药量。

2.药物的可用性和获取:某些药物可能因为稀缺、价格昂贵或难以获取而难
以使用,这时就需要对方剂中的药物进行增减,以替换这些难以获取的药物。

3.扩大治疗范围:通过改变方剂中的药物种类和用量,可以扩大治疗范围。

例如,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增加药量或增加某些药味,以增强方剂的治疗效果,或者扩大治疗的适应症范围。

4.科学研究和知识的进步:随着科学研究和医学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可能
会发现某些药物的效果更好或者更安全,这时也需要对方剂中的药物进行增减。

5.患者需求和偏好:有时候,患者对某些药物可能有过敏反应或者不喜欢其
味道等,这时医生可能需要对方剂中的药物进行增减,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和偏好。

6.医生的治疗经验:医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认为某些药物的搭配可
能更有效或者更安全,这时也可能需要对方剂中的药物进行增减。

总之,中药方配方的增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中药方剂在临床应用中要合理的加减才能发挥作用

中药方剂在临床应用中要合理的加减才能发挥作用

中药方剂在临床应用中要合理的加减才能发挥作用中药方剂在临床应用中要合理的加减才能发挥作用方剂既要有它的组方原则,也要在应用成方时,随症加减。

必须根据病情、体质、日龄的不同,以及饲养管理、气候、区域的差异,灵活加减使用,才能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加减变化,有以下几种:1、药味增减的变化是指主证不变、兼证不同的情况下,方中主药仍然不变,而随病情变化,对其他药味可随证加减。

这是在用成方时经常遇到的一种增减变化。

如苇茎汤(苇茎、冬瓜仁、薏苡仁、桃仁)是治疗肺痈的基础方,但在肺痈将成时,应选加蒲公英、鱼腥草、银花、连翘等增加清热解毒之力,以促其消散;若脓已成时,可酌加桔梗、贝母、甘草等以增强化痰排脓之效。

如果主证已变,那就不属药味增减变化的问题,而是要重新组方。

2、药物配伍的变化是指方中主药不变而配伍药物发生改变,有时可直接影响该方的主要作用。

如麻黄汤以麻黄为主药,配伍发汗解肌、温经通阳的桂枝,则可增强辛温解表、发汗散寒的作用;若不配桂枝而改配清热降火的生石膏,名为麻杏石甘汤,则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的作用,有辛温散寒变化为辛凉清热的方剂。

由此可见,方中药物配伍变化,其作用和主治也就有所不同。

3、药量加减的变化是指组方的药物不变,由于其中某些药物的药量有了变化,就改变了其功效和主治,甚至方名也因此而改变。

如治疗肺热咳喘的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当身热有汗时,重在清泻肺中郁热,麻黄用量小,而石膏用量大;如果身热无汗,则重在发汗解表,麻黄用量要增加,相对石膏用量就减少。

由此可以看出,方药配伍用量的变化对方剂作用有直接影响,如小建中汤(芍药、桂枝、灸甘草、生姜、大枣饴糖)即桂枝汤中芍药倍量于桂枝和加饴糖组成,而使解肌发表的桂枝汤,变为温中补虚的小建中汤。

桂枝汤以桂枝为主药,小建中汤是以芍药为主药。

从以上两方来看,虽然药物组成基本相同,但由于方中药物用量及主药和辅药的改变,则治疗作用也就不同,所以方名亦随之而变。

《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

《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

《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对策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课题负责人旺建伟课题组成员常惟智高长玉赵文静柴剑波通讯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邮政编码150040联系电话130****5977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目录摘要 (3)引言 (4)一、研究背景及解决的教学问题 (5)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6)三、中药学教学改革的对策与思路 (7)四、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0)(一)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开展中药学教学内容整体化研究 (10)策略一:基于“思维导向”理念,以药物为核心,将药与证、药与方、药与理法相结合,形成整体化知识结构 (10)策略二:通过Access中药信息管理系统比较鉴别、分析综合,使教学内容明晰化、整合化 (12)(二)基于“传承性”的学科特点,引入中医经典教学理,开展中药学教学内容经典化研究 (14)策略一:通过中医经典医籍解析式教学,开展中药学教学内容传承化研究 (14)策略二:通过经典式对比分析、综合归纳,以功效解析为核心,开展中药学教学内容主体化研究 (16)(三)基于中医药现代研究与学术发展的观点,开展中药学教学内容信息化研究 (16)策略一:通过对现代研究成果的合理借鉴与纳入,与现代相关学科相融会,开展中药学教学内容信息更新研究 (17)策略二:利用查阅、评价和使用文献信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开展中药学教学内容信息利用化研究 (18)(四)基于课程实践性特点,开展中药学教学内容实训化研究 (19)策略:结合形象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技能实训课件,理论联系实践 (19)(五)基于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中药学教学内容层次化研究,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20)策略:依据各专业、学制特点,构建个体化教学内容,制定不同层次教学大纲、教学课件 (20)五、教学实践评价 (22)六、成果的创新点 (27)七、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28)结论 (31)参考文献 (32)摘要中药学是联系中医学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既是中医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又涉及临床各科用药的各方面,为中医学“理法方药”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其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发人深思:只变化了一下药物剂量,即效如桴鼓,中医之玄妙让人叹为观止!!

发人深思:只变化了一下药物剂量,即效如桴鼓,中医之玄妙让人叹为观止!!

发人深思:只变化了一下药物剂量,即效如桴鼓,中医之玄妙让人叹为观止!!中医博大精深,有时一味药之差则疗效大不相同,而有时剂量不同而疗效也会是大不相同,在上周的中医内部学习课堂上,师父张胜兵讲了一例特殊的病例,同样的方子,只是药量进行了变化,而疗效马上显现出来了,真是应了那句: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量之不同,功效不同。

这是一例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同时伴脾大,门静脉高压,甲胎蛋白25,身上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腹胀,口干口苦,右胁痛,脉芤,舌红苔厚白腻,舌下脉络瘀阻。

师父治以小柴胡汤、茵陈五苓散、实脾散方意进行加减,同时伍以活血化瘀、凉血去癍,软坚散结、活血止痛之药,具体处方如下:柴胡25g、黄芩10g、法夏15、党参10g,茵陈10g、茯苓15g,生白术15g、薏苡仁30g、大腹皮10g、槟榔10g、木香10g、木瓜10g、泽泻20g、川楝子10g、元胡10g、香附10g、陈皮15g、生白芍10g、丹参30g、红花15g、紫草10g、仙鹤草30g、茜草10g、鳖甲30g、浙贝30g、牡蛎30g、山慈菇15g、蜂房6g、生内金15g、生山楂15g、炒山楂15g、黄芪15g、泽兰15g、水蛭6g、土鳖虫10g、车前草30g、金钱草30g,7付。

患者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减治疗了一段时间,紫癜消失,胁痛也好了,但腹水、腹胀不见减轻,但也没有加重,还感觉有些烦躁。

于是师父仍以小柴胡汤、茵陈五苓散、实脾散方意进行加减,减少了一些药物,处方如下:柴胡15g、黄芩10g、法半夏15g(碎)、党参10g、茵陈10g、茯苓15g、炒白术15g、薏仁30g、大腹皮10g、槟榔10g、木香10g、厚朴15g、泽泻15g、猪苓15g、桂枝6g、橘核10g、当归10g、玄胡10g、车前草30g、车前子15g、醋鳖甲30g、赤芍15g、红花10g、丹参30g、黄连3g、生姜3片,7付。

患者吃了之后反馈感觉没有什么变化,师父沉思良久,问道:那你现在感觉最痛苦的什么?患者首:就是感觉腹胀特别厉害!腹胀!腹胀!突然师父灵光一现: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方剂药效与剂量的关系中药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中药配伍规律百味中药功效相似与差异介绍

方剂药效与剂量的关系中药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中药配伍规律百味中药功效相似与差异介绍

方剂药效与剂量的关系中药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中药配伍规律百味中药功效相似与差异介绍方剂药效与剂量的关系中医临床治疗要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遣药组方,确立药味多少,定其用量大小。

因病有轻重之分,表里之别,虚实不同,亦有上、中、下三焦之属,只有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确定药量大小,才能把握治疗效果。

方中药必适量,过大过小对治疗都有影响,如果病重药轻则杯水车薪,不足以胜病,病轻药重更会耗伤正气或造成中毒,甚至置人于死地,所以正确掌握中药的用量至关重要。

1:方剂中主药剂量改变致使功用改变《伤寒论》中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都由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组成。

小承气汤中大黄用量倍于厚朴,其功能泻热通便、消痞除满;厚朴三物汤中厚朴倍于大黄,治腹满痛而大便秘结。

厚朴大黄汤,则治支饮胸满,兼有腑实便秘者。

其药量在三方中各不相同,功效侧重点亦不同。

《金匮要略》枳术汤方、《内外伤辨》枳术丸,两方同为枳实、白术二药组成,但枳实汤中的枳实用量(70克),倍于白术(30g),故以消积导滞为主;枳实丸中的白术用量(60g)倍于枳实(30g),故以健脾和中为主。

补阳还五汤中用不同剂量的黄芪治疗脑梗塞恢复期对比观察,黄芪剂量为其余各药量总和的5倍以上,用黄芪每剂为120g者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最明显,而60g者次之,30g者最不明显。

药理研究证实,甘草与甘遂配伍应用,用量相等时无相反作用,且能解除甘遂的毒性,若甘草用量大于甘遂时,则有明显的毒性反应,甘草用量越大毒性也越大。

按中药理论,甘草反甘遂,药理研究又证实其解毒作用,这进一步又说明药物在配伍时,剂量的大小、药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对疗效的影响很大,一旦比例发生改变,则导致药理作用改变。

以上说明,临证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辨证正确、针对主症重用主药,组方合理,配伍严谨,药量比例合适,中药质量货真道地,调剂和煎制认真,疗效方可突出。

2:方剂中主药剂量变化导致疗效下降徐灵胎曰:“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

中药配伍,中药方剂的变化规律

中药配伍,中药方剂的变化规律

中药配伍,中药方剂的变化规律中药方剂的变化规律组织药方既有一定的原则性,又要有随证加减变化的灵活性,所谓“病有千变,方亦有千变”,但方剂的组成,又是极为严密的。

同一方剂,如果有一味药的加减或者剂量有所变更,整个方剂的作用也就不同。

01▶药味增减的变化指增减方中次要的药物,使该方作用更切合病情。

至于主药,只可增不可减,否则属另组新方了。

例如:桂枝汤主治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等,若兼喘咳,则加厚朴、杏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降逆平喘。

02▶药量轻重的变化方剂中的药量与治疗有着密切关系。

同一方剂,药量不同,效果迥异。

如病证急重,如不相应重用方药,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证情较缓,剂量倘不减少,则又药过病所反而为害。

03▶剂型更换的变化药味药量相同,剂型不同,功效各异。

中医常用的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等。

一般说,急性病、重病,以汤剂为宜,取其吸收迅速,药力峻利,见效快;丸剂较汤剂缓慢,作用缓和。

04▶药物配伍的变化指方中主要药物配伍的改变而改变其作用。

例如:麻黄配桂枝、杏仁、甘草,功能辛温发汗,散寒平喘,治外感风寒无汗表实证;若配石膏、杏仁、甘草,方名改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则有辛凉解表,清宣肺热之功,宜于风热壅肺之喘咳证。

药物配伍的变化,还包括气味化合的变化。

辛药与甘药合用,则辛甘化阳。

寒凉药中,味苦者则清热泻火,味甘者则滋阴降火。

综上所述,方剂的运用,既有严格性,又有灵活性,但加减贵在变通,古人所谓“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医生只有知常达变,才能适应盘根错节的病情。

黄芪功用变化探析

黄芪功用变化探析

黄芪功用变化探析
蒋蕾;常惟智;李冀
【期刊名称】《中医药信息》
【年(卷),期】2009(026)006
【摘要】药物的功效往往呈现多样化,在具体临证处方用药当中,大多并非取其全部功用,本文从方剂配伍的角度分别探讨了黄芪与升麻、当归、葛根、牡蛎、防风、穿山甲、肉桂、地龙、防己、桂枝、人参、附子的配伍应用及对药物功效的影响,对以后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信息.
【总页数】3页(P32-34)
【作者】蒋蕾;常惟智;李冀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
【相关文献】
1.大黄功用变化探析 [J], 孔燕凌
2.黄芪的功用与临床配伍研究 [J], 谢木友
3.黄芪双向性功用探讨 [J], 曹莉;杨世雷
4.黄芪补气功用探微 [J], 周文静;柴智;刘佳欣;胡晨;孟祥聚;高丽
5.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黄芪不同配伍对黄芪皂苷含量变化的影响 [J], 娄桂芹;边洪荣;李胜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朱良春论中药之“量”“效”关系

朱良春论中药之“量”“效”关系

朱良春论中药之“量”“效”关系同一味中药,由于使用目的不同,不同的剂量往往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或产生新的功能,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朱良春论中药之“量”“效”关系梁光宇近年来,中医界在运用大剂量药物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也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盲目扩大用量甚至滥用的趋势,所以朱良春先生认为,中药用量与疗效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一定范围内“效”“量”成正比朱良春认为,在一定范围内,疗效随用量增加而增加,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当前道地药材日益减少,临床所用中药大多为人工栽培,质量有所下降,按照以往的习惯用量往往难以收到相应的效果,所以需要相应增大用量,方能收到相应的疗效。

另一方面,突破惯性用药经验,大剂量用药,有时可能产生新的作用,甚至收到神奇的疗效。

如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用量达四两之多,《验方新编》四神煎亦重用黄芪、石斛、远志、牛膝治疗鹤膝风,可以说是大剂量用药的典范。

例如益母草,辛苦微寒,主要作用是活血调经,虽然《本经》曾提及“除水气”的作用,但后世应用者很少,或认为消水之功,并不显著,其实这是没有掌握好其用量的缘故。

据朱良春观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见效,须加至60~75克,始奏明显之效。

90~120克时其效更佳,尝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浮肿之候,常一剂知,二剂已。

又如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

根据《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

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效”“量”成正比的原因朱良春认为,中药用量要从多方面因素来考虑,但要它发挥新的作用或起到特定的疗效时,就必须突破常用剂量,打破常规,才能达到目的。

正如孙台石在《简明医彀》所说:“凡治法用药有奇险骇俗者,只要见得病真,便可施用,不必顾忌。

方剂学如何帮助改善中药配伍

方剂学如何帮助改善中药配伍

方剂学如何帮助改善中药配伍中药治疗疾病,讲究的是药材的合理搭配,也就是中药配伍。

而方剂学,就像是一把打开中药配伍奥秘之门的钥匙,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药的配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首先,方剂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典配伍范例。

从古至今,无数的医家通过实践和总结,留下了众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这些方剂中的药物配伍,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临床的验证,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比如,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配伍,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助麻黄发汗。

两者相辅相成,增强了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

再如,四物汤中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的配伍,熟地滋阴养血填精,当归补血活血调经,白芍养血柔肝,川芎活血行气。

四药合用,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是养血调经的常用方。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方剂的配伍,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了解不同药物之间的协同和制约关系,为现代的中药配伍提供思路和依据。

其次,方剂学教会我们遵循配伍原则。

中药配伍并非随意组合,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可循。

比如,相须相使是指性能功效相似或异类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相畏相杀是指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恶相反则是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方剂学让我们明确这些原则,在进行中药配伍时,能够根据病情和药物的特点,合理选择和搭配药物,避免出现不合理的配伍。

例如,在治疗风寒感冒时,我们可能会选择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的效果;而在使用附子时,常常会配伍干姜,因为干姜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这就是相畏相杀的应用。

再者,方剂学帮助我们根据病情灵活调整配伍。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阶段或不同的个体身上,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

方剂学教导我们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变化,灵活调整中药的配伍。

比如,感冒初起,表证较重时,可能会以发汗解表的药物为主;而随着病情的发展,若出现咳嗽、痰多等症状,则需要加入化痰止咳的药物。

影响中药功效及作用方向选择性之相关因素探析

影响中药功效及作用方向选择性之相关因素探析

影响中药功效及作用方向选择性之相关因素探析
常惟智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
【年(卷),期】2005(033)002
【摘要】药物的功效往往呈现多样化的作用,在具体临证处方用药当中,大多并非取其全部功用,这就涉及如何控制使其选择性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即在组方当中如何控制药物功效作用的方向性,从而能够更加适应临床病情之需要,也符合中医辨证论治之要求.本文总结了其具体影响因素大致包括方剂配伍、药物用量、剂型选择、煎服调护方法以及方证是否对应等诸多方面,均与此密切相关.其中配伍对于药物功效的影响尤为重要.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常惟智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中药医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1
【相关文献】
1.影响酸乳后酸化作用的相关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J], 乌兰;陈霞;杨梅;邵玉宇;包维臣;刘娜;张和平
2.影响中药功效与毒副作用的因素 [J], 阮雯聪;芦柏震
3.影响食品检测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及解决策略探析 [J], 高晨雨; 崔丹丹; 周非凡
4.影响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因素及防治对策探析 [J], 曾静;吴龑;曾庆
5.中药双向性作用及其相关因素探析 [J], 于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代益智方中常用药物及其用量的数理统计分析

历代益智方中常用药物及其用量的数理统计分析

历代益智方中常用药物及其用量的数理统计分析
来平凡
【期刊名称】《数理医药学杂志》
【年(卷),期】1998(011)001
【摘要】为探讨历代益智方中常用药物及其配伍用量的规律,本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健脑益智疗法》中所收集的自唐代以来历代主要中医书籍中的健脑益智方剂(共计300个)。

结果显示常用健脑益智药物为人参、远志、茯苓、甘草、石菖蒲、茯神、当归、麦门冬。

其中最常用药物人数、远志、茯苓三者之间的配伍用量有一定规律,其关系可用二元线性回归方程表示:Y=10.7866+0.833x1+0.0888x2(Y为茯苓用量,x1为人参用量,x2为远志用量)。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来平凡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1
【相关文献】
1.对现代六经辨证中运用中药配伍用量的数理统计分析 [J], 李爱敏
2.仡佬族常用药物在历代医药文献中的分布 [J], 彭馨;胡翠华
3.儿科门诊用药处方中常用药物的合理性 [J], 管云华;朱瑛
4.历代成方制剂及现代临床处方中细辛用量的调查与分析 [J], 张志国;谈发金;曹臣;邓桂明
5.对抗衰老中药配伍用量的数理统计分析 [J], 谢宝兴;韦大文;葛仲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剂量与药效的相关性研究

中药剂量与药效的相关性研究

中药剂量与药效的相关性研究
王丹;康健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3(33)7
【摘要】中药的剂量对药效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单味药的剂量,还是在方剂中剂量的变化,都可能改变药物的疗效、作用方向及毒副作用,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剂量与药效还受药材的质量、称量器具、煎煮方法、服药季节及患者所在的地区等因素影响。

【总页数】2页(P1158-1159)
【关键词】中药剂量;药效;影响因素;合理用药
【作者】王丹;康健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襄阳市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
【相关文献】
1.川乌煎煮时间、剂量与药效的相关性研究 [J], 张宏;彭成
2.中药指纹图谱与药效相关性研究进展 [J], 刁嘉茵;徐灿;王淑美;陈磊
3.不同剂量合成冰片对复方中药湿疹乳膏体外透皮吸收影响及药效学研究 [J], 金磊;王振宜;刘华;杨豪杰
4.中药指纹图谱与药效相关性研究进展 [J], 刁嘉茵;徐灿;王淑美;陈磊;;;;;
5.索他洛尔治疗剂量对华法令抗凝药效的相关性研究 [J], 刘辉;张彦周;郝静;邹汇菲;康瑜;毛家亮;何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方剂配伍中影响药物功效发挥各因素分析

方剂配伍中影响药物功效发挥各因素分析

方剂配伍中影响药物功效发挥各因素分析
雍小嘉;蒋永光;曹莉;宋姚屏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5(32)9
【摘要】方剂配伍中药物功效的发挥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用药的剂量、药性、药物间相互关系等多种相关条件。

通过对各因素的分析、试验及结果讨论得出:组方药物剂量、药物功效间作用、药物的寒热属性及甘草等特殊药物都是影响药物功效在方剂配伍中发挥的重要因素。

【总页数】3页(P867-869)
【关键词】方剂配伍;药物功效;相对剂量;四性;中药
【作者】雍小嘉;蒋永光;曹莉;宋姚屏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9
【相关文献】
1.有关芦荟在古今方剂中的功效及其配伍作用分析 [J], 吴晓锋;宋学山;
2.配伍之外影响黄芪功效发挥的几种因素 [J], 范玉英
3.药物配伍对半夏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 [J], 王冬梅;叶品良;文跃强;辛纾
4.桃仁-大黄药对在中药方剂中发挥功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J], 郭玲玲;颜永刚;王红
艳;尹立敏;邓翀
5.桂枝在不同方剂配伍中的功效分析 [J], 谢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中药剂量; 方剂; 配伍规律 中图分类号: R289.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2011) 06 - 1077 - 02
理、法、方、药贯穿在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全过程, 历代医家所创制众多的传世名方,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各科。然而,疾病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有成方,无 成病,所以对于成方的运用应针对患者的病情、体质及 发病季节、环境等因素,进行灵活变通,“师其法,不泥 其方”,以确保方 剂 的 疗 效。 而 对 于 中 药 剂 量 的 调 配 准确与否则是其中相当关键的一个环节。如若调配中 药剂量产生误差,则会打乱方剂配伍的严谨法度,降低 辨证施治的整体疗效,难免会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 里”的不良后果。 1 药物剂量变化 方剂功用主治有别
方剂的组成有严格的原则性,即必须谨守君、臣、 佐、使的配伍结构模式,同时又有极大的灵活性,许多 时候由于药物剂量稍有变化,就使方剂的功用主治迥 然有别,这从古代医家流传下来的众多名方当中皆可 得到验证。如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之桂枝汤,通过对 桂芍剂量的灵活加减,用以治疗多种病证。如桂枝汤 原方,桂芍等量配伍,一辛散一酸收,一治卫强,一治营 弱,解表和里,调和营卫。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 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若桂枝用量大于芍药,则为桂 枝加桂汤,重用桂枝,既解肌通阳,又平冲降逆,促使阴 寒之气下降。适用于太阳病发汗太过,心阳受损,肾之 水寒之气上犯凌心之奔豚气证。若芍药倍用,则为桂 枝加芍药汤,主治太阳病腹满时痛证。若原方倍芍药 加饴糖,则为小建中汤。本方调补阴阳,建中补虚,和 里缓急,主治虚劳里急诸证。从以上各方,可以看出: 在原方桂芍用量比例( 1 ∶ 1 ) 的基础之上,加大白芍的 比例,药性偏于里,入营血,走脏腑,减其辛散而增其益
营之力; 加大桂枝的比例,药性偏于表,发腠理,降冲 逆,减其酸收 而 增 其 散 寒 之 功[1]。 在 经 方 中 类 似 的 还 有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等。
后世医家所创制的某些方剂对此亦较为重视,如 佛手散,治妊娠胎动下血,或因伤动,子死腹中,下血疼 痛,口噤欲死,又横生倒生,交骨不开,产后血晕昏乱, 崩中金疮,去血过多等证。其药物组成用量为当归二 两或三两,川 芎 一 两,吴 谦《医 宗 金 鉴 · 删 补 名 医 方 论》: “当归、川芎为血分之主药,性温而味甘辛,以温 能和血,甘能补血,辛能散血也,古人俱必以当归君川 芎或一倍或再倍者,盖以川芎辛窜,捷于升散,过则伤 气。”在这里昭 示 后 人 对 方 药 的 剂 量 调 配 切 不 可 等 闲 视之,所谓“中 医 秘 而 不 传 在 剂 量 ”。 此 外,对 于 方 剂 中用药剂量的比例,应有一个灵活的认识。临证时宜 根据其病因病机及症状表现决定具体的比例,不必拘 泥于原书。 2 药物剂量变化 组方结构随之调整
辽宁中医杂志 2011 年第 38 卷第 6 期
·1077·
中药用量变化对方剂配伍的影响
常惟智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 要: 中药剂量的准确调配是中医辨证施治过程中相当关键的一个环节,如产生误差,则会打乱中药配伍的严谨 法度,降低整体疗效。很多情况下单味药的剂量调配稍有变化,就使方剂的功用主治迥然有别,这从历代医家的众多名 方分析皆可得到验证。因此,对中药的剂量调配切不可等闲视之,所谓“中医秘而不传在剂量”。单味中药的应用剂量 大小,与病证密切相关,其中自有一定的规律,而不是随心所欲的增减。从方中各组成药物的用量比例来看,也有其一定 的法度,而不是简单任意的堆砌。对于中药剂量的运用,必需要思考严谨缜密,毫分缕析,容不得半点疏漏,否则便会误 一药而毁全方。
随着病情变化的需要,方中药物的主次地位,通过 用量的调配亦发生相应的变化。如钱乙创制的六味地 黄丸主治肾阴虚证,方中重用熟地为君,以体现该方滋 补肾阴的立意。汪昂《医方集解》指出: “……精滑头 昏,茱萸为君; 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为君; 小 便淋漓,泽泻为君; 虚火及瘀血,丹皮为君; 脾胃虚弱, 淮山药为君。言为君者,其分量用八两,地黄只用臣分 量。”此为根 据 主 证 确 定 相 应 主 药 的 很 好 例 证。 治 六 郁证的越鞠丸,朱震亨规定其组成为苍术、香附、川芎、 神曲、山栀用量均等。目的是“用香附开气郁,苍术以 除湿郁,抚芎以行血郁,山栀以清火郁,神曲以消食郁。 ……五药相须,共收五 郁 之 效。”吴 谦《医 宗 金 鉴 · 删 补名医方论》言道“何病病甚,便当以何药为君”,其用 量也应 有 所 侧 重。费 伯 雄《医 方 论》所 议 更 为 精 当: “此方注云统治六郁,岂有一时六郁并集者乎? 古人 立方,不过昭示大法,气郁者香附为君,湿郁者苍术为 君,血郁者川芎为君,食郁者神曲为君,火郁者栀子为 君,相其病在何处,酌量加减,方能得古人之意,而不泥
收稿日期: 2010 - 09 - 13 基金项目: 国 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发 展 计 划 ( 973 ) 计 划 课 题
( 2007CB512608) ; 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计划 课题( 1151359) 作者简介: 常惟智( 1974 - ) ,男,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 士,研究方向: 中药组方配伍规律理论与应用研究。
·1078·
辽宁中医杂志 2011 年第 38 卷响以及中药防护作用
柳承希1 ,詹杰2 ,张静生3
( 1.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2. 辽宁省基础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1; 3.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近几年,对于衰老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机制,预防 和治疗的不断深入研究,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在衰老的确切机制目前不十分 清楚,积极探索内皮细胞功能发生的机制,有助于延缓 衰老。本实验研究不同浓度氯化镉对血管内皮细胞衰 老程度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中药复方防护作用,旨在 探讨镉中毒与血管内皮细胞衰老间的关系以及中药复
药物小剂量用法,亦可参见于很多方剂中。试举
收稿日期: 2010 - 09 - 20 基金项目: 辽宁省自然基金资助 ( 20042052 ) 作者简介: 柳承希( 1973 - ) ,女,韩国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西医
结合心血管疾病研究。
阳和汤为例,本方由熟地、鹿角胶、肉桂、麻黄、白芥子、 姜炭、生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 功效,主要 用 于 治 疗 精 血 不 足、阴 寒 凝 滞 而 致 阴 疽 流 注、附骨疽、鹤膝风等症。有关方中麻黄之用,张秉成 《成方便读》曰: “桂枝入营,麻黄达卫,共成解散之勋, 以宣熟地、鹿角胶之滞。“后人亦有" 熟地得麻黄而不 腻,麻黄得熟地而不表“之说,但尚须从用量上加以说 明。麻黄虽为发汗峻剂,在配伍大量固精补血药时,其 发汗作用受到抑制,其功效也由发汗解表转而为发越 阳气,通阳行滞。既让麻黄保持辛散温通,又不让其发 汗伤津,这就要严格控制剂量,一般使用 1 ~ 2g 即可, 如用量过大,仍不失其表散之性,就不能起到发越阳气 的作用。 4结语
古人之方。”另如,三子养亲汤亦可视喘咳、痰、食积三 者孰轻孰重,然后决定以何药为君。如作为君药,则用 量应适当重于其他二味。 3 药物剂量特殊 控制功效发挥方向
另有某些特殊药物在治疗特殊病情应用时,宜用 大量或轻量,如此方能取效明显。如独参汤治元气大 虚,昏厥,脉微欲绝,及妇人崩产,脱血,血晕。原书云: “分两随人随证,须拣上者,浓煎顿服。”柯琴曰: “一人 而系一世之安危者,必重其权而专任之,一物而系一人 之死生者,当大其服而独用之。故先哲于气几息血将 脱之证,独用人参二两,浓煎顿服,能挽回性命于瞬息 之间,非他物所可代也。世之用者,恐或补住邪气,姑 少少以试之,或 加 消 耗 之 味 以 监 制 之,其 权 不 重 力 不 专,人 何 赖 以 得 生 乎? ”又 如 清 胃 散,诸 家 方 论 对 升 麻 的配伍意义有多种看法,归纳之,不外升清、散火、清胃 三者。本方无下陷之证,相反因火性炎上,病位在于上 部,故升清之说不足取。从东坦用药习惯看,多喜用升 麻以升散郁 火[2]。 从 古 方 中 升 麻 用 量 分 析,凡 升 麻 重 用者多为清热解毒之方,因此认为本方用升麻以清热 解毒为主,升散郁火为次,较为确当。
由上可见,古代医家对于中药剂量的运用,可谓是 严谨缜密,毫分缕析,容不得半点疏漏,否则便会误一 药而毁全方。”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应 该清楚,方剂的每味药物的应用剂量大小,与所治证密 切相关,其中自有其一定的规律,而不是随心所欲的增 减。从组成用量比例来看,也有其一定的法度,而不是 简单任意的堆砌。
关键词: 氯化镉; 细胞衰老; 端粒酶; 超氧化物歧化物; 丙二醛; 硫酸锌; 冠心康颗粒 中图分类号: R2 - 0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2011) 06 - 1078 - 0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 类健康的重要致病因素。随着现代工业发展,镉的毒 性已引起各国的重视。镉从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 内,经肺和肠道吸收后,由血液转运到身体各部位。镉 喜欢附在动脉壁上,与血管有较大的亲和力,而导致血 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是血管衰老 的早期病理改变以及主要特征之一。
参考文献 [1] 常惟智. 影响中药功效及作用方向选择性之相关因素探析[J]. 中
医药学报,2005,33( 2) : 12 - 13. [2] 李德顺. 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内容. 山西中医[J]. 2009,25 ( 1) :
36 - 37.
摘 要: 目的: 探讨镉中毒对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中医病因环境毒邪因素所致血管内皮细胞衰 老机制以及中药防护作用,从而为血管衰老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分成 6 组, 建立不同浓度氯化镉的模型组和处理西药( 硫酸锌) 、中药复方( 冠心康颗粒剂低、中、高浓度) 的治疗组后,继续培养 24h、48h,观察 SOD、MDA 以及端粒酶活性变化。结果: 不同浓度氯化镉作用 24h、48h 后,与对照组比较,各组的端粒酶活 性和 SOD 活力明显下降,MDA 含量明显增高( P < 0. 05) 。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端粒酶活性和 SOD 活力增高,MDA 含量降低( P < 0. 05) ,随着氯化镉浓度不同,各治疗组的表现有差异。结论: 镉中毒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病理损伤,也可 引起衰老。硫酸锌和中药复方冠心康颗粒剂对血管内皮细胞镉毒作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可能延缓衰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