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复习知识点超好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体液:人体内的总称,分为 (约占 )和 (约占 )。
(2)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等。
2、血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3、用图示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的关系:4、血浆的主要成分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①定义:是指溶液中②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约为 KPA,相当于的渗透压。
(2)酸碱度:正常人体血浆中酸碱度范围:,与缓冲溶液中、有关。
若食物呈酸性,与发生中和反应;若食物呈碱性,与发生中和反应。
(3)温度:正常的温度维持在度左右。
6、列举引起组织水肿的因素:。
7、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
8、9、内环境的稳态:(1)定义: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作用,使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调节机制:目前认为是机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其中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但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的。
(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
(4)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系统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和。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体液调节)、免疫系统(免疫调节)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其中效应器是指。
2. 反射发生的条件:。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变为显著的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形式: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2)过程:①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的电位为电位,表现为,形成原因:;②受刺激时:产生电位,表现为,形成原因:。
③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内,膜外。
④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经典)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经典)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一、遗传1.遗传是一种古老的生命现象,具有同源、异构、交叉和重组的特点,及生物起源、物种保持和演进的功能;2.遗传信息是在生物体中存储下来的,以核酸DNA以及表达信息所以RNA为载体;3.遗传机制是指生物体因外界刺激而诱发的变化;有染色体基因数量和结构变化,DNA的修饰和突变,基因的表达变化,以及传播、传递和演化等多种机制;4.遗传的原理是可以把父母两代的特性集结在,通过DNA来继承,从而形成新的一代;5.进化是生物体演变过程中遗传物质经过变异而形成新基因的结果,通过淘汰自然环境不适者而取得适应环境、发展演化的过程。
二、细胞分裂1.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是细胞增殖的基本过程,是细胞生命史中一个重要的活动;2.细胞分裂的过程可以分为:染色体的复制、染色体的分割和负责数量变化的细胞质分裂三个步骤;3.染色体复制:在有丝分裂期间,发生核内DNA褪色,扩增,双分裂和缠结等一系列过程;4.染色体分割过程: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分裂两份,然后染色体分割成两条单分裂染色体就会被拉到细胞质的两侧;5.负责细胞数量变化的细胞质分裂:最后发生的细胞质分裂,是细胞数量变化的关键,当细胞质被拉多时,会形成一个胞膜中央的分割带,随着胞膜的被拉变细,最后就把细胞质分成两份,完成了细胞分裂。
三、代谢1.代谢是生物体内一系列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以及矿物质相互由酶发生反应、互相转化的过程;2.合成代谢指的是物质由小分子聚集起来构成大分子,从而储存或产生热能;3.碳水化合物代谢指的是碳水化合物--糖有氧和无氧代谢,它利用糖的若干代谢反应获得细胞里的能量;4.脂质代谢指的是脂质的活化、胆固醇的合成、脂肪酸的转化、甘油三酯的氧化,以及油脂的合成和分解;5.蛋白质代谢指的是蛋白质的合成通过一系列的调节受到激素的影响而开始,尤其是胰岛素和生长激素。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高中生物必修3通常涵盖了遗传学、进化论、生态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 遗传学基础:- 孟德尔遗传定律: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
-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 DNA结构:双螺旋结构,由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组成。
- 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
2. 遗传变异:- 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
- 基因重组: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发生的基因重新排列。
- 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
3. 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如囊性纤维化、镰状细胞性贫血等。
- 多基因遗传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如唐氏综合症。
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 物种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 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
5.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保护措施。
6.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 生态平衡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7. 生物技术:- 基因工程:基因克隆、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
- 细胞工程: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和干细胞技术。
- 酶工程和发酵工程。
- 生物技术的应用:医药、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
8. 生物伦理:- 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基因隐私、设计婴儿等。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伦理考量。
- 科学研究中的伦理原则。
9. 科学探究方法:- 实验设计的原则:控制变量、重复实验等。
- 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 科学论文的撰写和科学交流。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高中生物必修3的主要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这些内容,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点齐全好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点齐全好用)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血浆的成分:①营养成分:O2、H2O、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等。
②产物:激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淋巴因子、血浆蛋白等。
③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5、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7、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大小:主要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有关。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离子渗透压:与无机盐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Cl-渗透压种类:胶体渗透压:与蛋白质有关8、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9、缓冲物质调节血浆PH示意图:10、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11、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同血浆组织液淋巴相同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存在的部位血管内组织细胞之间淋巴管中生活与其中的细胞种类各种血细胞体内各组织细胞淋巴细胞等所含的化学成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蛋白质很少(大分子蛋白质)12、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涉及到的系统有:D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E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另:图中的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营养物质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代谢废物内环境泌尿系统和皮肤O2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O2 内环境呼吸系统13、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尿道、输卵管、汗腺、泪腺等由孔道与外界相通,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消化液、尿液、汗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随着高三生物备考的到来,必修三生物课程的考点繁多,难点陆续出现。
本文将从各层级的知识点出发,梳理整理必修三生物的重难点,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1.细胞的种类和形态: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摄食细胞和分泌细胞的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区别,间充质细胞和脂肪细胞的区别等。
2.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核、溶酶体、质体、粘液囊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器之间的关系和互相协作的作用。
3.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脂质双层结构、半透性和选择性通透性、多种传递物质的方式等。
4.细胞的生命活动:物质的运输、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呼吸等的过程和机制。
二、遗传与进化1.遗传的基本原理:孟德尔遗传、染色体理论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等遗传学基本原理。
2.基因的分子结构和功能: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基因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修饰和调控等。
3.遗传变异的类型和原因:性状的离散性和连续性、交配方式的影响、基因突变的类型和原因等。
4.进化的基本概念和机制:突变、自然选择、隔离和基因流等进化的基本概念和机制,以及进化的证据和意义。
三、生物多样性与物种起源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生物的分类、分类法和分类依据,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类型和分布。
2.物种的形成和演化:分生、分化和扩散等物种形成和演化的过程和机制,以及物种起源的证据和争议。
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的依存关系和物种的角色。
四、人体生理和健康1.细胞和组织的生理机能:细胞的代谢、传递和免疫等机能,以及组织的形态和功能。
2.器官系统的生理和疾病: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神经、生殖和内分泌等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和常见疾病。
3.人体环境的调节和适应:温度、水分、光照、氧气等环境条件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人体的适应和调节机制。
五、生物技术与社会发展1.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的概念和技术,转基因的原理和应用,以及转基因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和争议。
2023年高考生物必修3全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全册完整版)
2023年高考生物必修3全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全册完整版)第一章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仁内环境:细胞内液体液「 [ 』浆细胞外液(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还包括免疫调节)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 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 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内环境) 淋巴组织液组织液外界坏境(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二、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另还有立毛肌)散热器官:皮肤(与皮肤中血管、汗腺的活动有关)4、体温调节过程:二、寒冷环境T冷觉感受器(皮肤中)T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器官产热增加:骨骼肌、肝脏、立毛肌产热增加,另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散热器官散热减少: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T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三、炎热环境T温觉感受器(皮肤中)T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散热器官散热增加: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产热器官产热减少:骨骼肌、肝脏、立毛肌产热减少T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三、水平衡的调节1、 水的来源和去路: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 产生的水。
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
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2、 调节水平衡的激素: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高三生物复习必修三必背知识点与复习要点
高三生物复习必修三必背知识点与复习要点复习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ù xí,指再一次复习全部科目,尤其是自己喜爱的科目,把以前遗忘的学问记起来,重复自己在脑海中学过的东西,使对其印象更加深刻,从而使在脑海中存留的时间更长一些。
以下是我整理的高三生物复习必修三必背学问点与复习要点,欢迎阅读与保藏。
高三同学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可以说,时间紧且任务重。
高效的记忆法能够提高记忆效率,也让同学有更多时间去做题检验学问把握程度。
我在整理了高三生物复习必修三必背学问点与复习方法,盼望能关心到您。
高三生物复习必修三必背学问点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通过调整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生理盐水的浓度是 0.9% 的NaCl。
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整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整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放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兴奋的产生:静息时,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汲取K+排出Na+,使得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1.生物的定义:生物是指能够生长、发育、繁殖,并对外界环境具有适应性的一类物质。
2.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生物有新陈代谢的能力;生物具有遗传性;生物能适应环境。
3.生物的分类:生物按照不同的属性可以分为五个大类:动物界、植物界、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古菌界。
其中,动物和植物是生物界中最主要的两个大类。
第二单元:遗传与进化1.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优势定律。
2.染色体与遗传: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它们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体的形状决定了个体的性别,包括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3.DNA与基因:DNA是存储遗传信息的分子,在细胞中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
基因是DNA上的功能片段,是决定遗传特征的单位。
4.从个体到种群的进化:进化是指物种在长时间内逐渐变化并形成新的物种。
进化的机制包括突变、选择和基因流。
第三单元:生物的调节1.神经调节:神经系统通过神经细胞之间的化学电信号传递信息,包括感觉、传导和反射等过程。
2.荷尔蒙调节:荷尔蒙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传递到目标器官,控制体内的生理机能。
3.免疫调节:免疫系统是维护机体免受外部病原体侵害的一套复杂的防御机制。
免疫调节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形式。
第四单元:生物的繁殖与发育1.生殖方式:生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和无性两种。
有性繁殖通过配子的结合形成新个体,无性繁殖则是由一个个体不经过配子的结合直接生殖出新个体。
2.有性生殖:有性繁殖包括减数分裂和受精两个过程。
减数分裂是指染色体在生殖细胞中减半,受精是指两个生殖细胞的核融合形成受精卵。
3.发育过程:发育是由受精卵经历一系列的细胞分裂、增殖和分化等过程形成成熟个体。
发育过程包括胚胎期和成体期。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生物的适应性: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
适应性可以分为形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和行为适应性三种。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1.细胞的组成: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膜是细胞的保护屏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含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DNA,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2.细胞的代谢:细胞的代谢包括物质的吸收、消化、运输、排泄和能量转化。
细胞通过细胞膜和内质网等结构进行物质的吸收和消化。
通过线粒体进行能量的转化和储存。
废物通过细胞膜和高尔基体等结构进行排泄。
3.遗传与进化:遗传是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基础。
遗传基因是控制物种特征传递的基本单位。
遗传基因通过DNA分子储存。
通过DNA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机制,实现了物种的遗传变异和进化。
4.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作用。
环境是物种进化和生存的基础,包括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等。
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
5.分子与药物:分子生物学研究了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和碳水化合物等。
药物是通过干预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调控生物体内生化反应和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
在学习生物必修三的过程中,需要理解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体内的细胞和分子之间相互协作,实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遗传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而生物多样性又受环境变化的影响。
了解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可以研究和应用药物,从而改善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生物必修三是一门涉及生物基本单位、生物多样性和分子生物学的综合性学科。
通过学习这门学科,可以了解生物的组成和功能,理解生物的遗传和进化机制,认识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关系,以及研究和应用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生物的本质和生命活动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种群有哪些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2、什么是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有哪些?⑴、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①、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②、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有标志数⑵、样方法:①、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②、常用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
4、什么是出生率和死亡率?⑴、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如:1983年,我国年平均千人出生18.62人,即1.862%⑵、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⑶、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主要决定作用。
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
5、什么是迁入率和迁出率?⑴、迁入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⑵、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⑶、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次要决定作用。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6、什么是年龄组成?⑴、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
①、增长型:幼年个体较多,年老个体数目较少的种群。
②、稳定型:各年量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的种群。
③、衰退型:幼年个体数目较少,年老个体数目较多的种群。
⑵、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
7、什么是性别比例?⑴、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比例。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考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考点总结一、植物的生长与发育:1.植物的组成和生长过程:植物主要由根、茎、叶和花组成。
植物的生长包括细胞分裂和细胞扩张两个过程。
2.植物的营养需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并需要养分(如氮、磷、钾等)和水分来维持生长。
3.植物的激素调控生长: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4.植物的生殖方式:植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其中性生殖包括花受精和胚胎发育等过程。
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1.动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长包括细胞分裂和细胞扩张两个过程,不同动物的生长速度和方式有所不同。
2.动物的生殖方式: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其中性生殖包括卵生和胎生两种方式,无性生殖包括二分法和芽生等方式。
3.动物的生殖系统:动物的生殖系统包括雄性生殖系统和雌性生殖系统,它们通过生殖器官和性激素参与繁殖过程。
4.动物的生殖行为:动物的生殖行为包括求偶行为、交配行为、育儿行为等,这些行为对于确保后代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生物的遗传与进化:1.遗传基础知识:遗传基础知识包括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染色体的构成和遗传规律等,了解基因的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能够帮助我们认识生物的遗传特征。
2.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基因的表达调控包括转录调控和转录后调控等。
3.突变与变异:突变是指基因发生的突发性改变,而变异是指基因座的多态性,突变和变异对于生物的进化和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4.进化理论:进化理论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现代进化综合理论,这些理论解释了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并产生新物种的。
四、生物的多样性与保护:1.生物的分类:生物的分类包括分类的基本原则和分类的方法,分类的基本原则包括形态分类、生态分类和进化分类等。
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三个层次,它们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资源非常重要。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 1)体液:人体内的总称,分为(约占)和(约占)。
(2)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含、、等。
2、血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3、用图示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的关系:4、血浆的主要成分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邻近,但又不完整相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许多的,而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浸透压:①定义:是指溶液中②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③血浆浸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浸透压90%以上来自于;细胞外液的浸透压约为KPA,相当于的浸透压。
( 2)酸碱度:正常人体血浆中酸碱度范围:,与缓冲溶液中、有关。
若食品呈酸性,与发生中和反响;若食品呈碱性,与发生中和反响。
( 3)温度:正常的温度保持在度左右。
6、列举惹起组织水肿的要素:。
7、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
8、9、内环境的稳态:( 1)定义:稳态是指正常机体经过作用,使协调活动,共同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固状态;( 2)调理体制:当前以为是机保持稳态的主要体制,此中在此中饰演了主要角色。
但保持内环境稳态的调理能力是的。
( 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
( 4)参加内环境稳态的系统直接参加物质互换的系统:、、和。
起调理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调理)、内分泌系统(体液调理)、免疫系统(免疫调理)第二章第一节经过神经系统的调理1.神经调理的基本方式:;反射的构造基础:;反射弧由五部分构成;此中效应器是指。
2.反射发生的条件:。
3.喜悦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觉外界刺激后由相对变成明显的的过程。
4.喜悦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形式: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类电信号也叫;( 2)过程:①未受刺激时: 神经纤维处的电位为电位,表现为,形成原由:;②受刺激时 : 产生电位,表现为,形成原由:。
高中复习必备: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最全版(附框架图)
高中复习必备: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最全版(附框架图)前面为大家介绍了必修一、必修二的知识点,现在为大家介绍必修三知识点,并附带框架图,为大家提供一个参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 刺激→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2、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细胞外液(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生物必修3知识点归纳
生物必修3知识点归纳一、遗传与进化1.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性状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自由分配定律。
2.基因与染色体:基因是指控制遗传特征的DNA分子,位于染色体上。
3.突变:指基因或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可能导致基因型和表型的变异。
4.DNA与RNA:DNA是遗传物质,存储了生物体遗传信息;RNA在蛋白质合成中起到传递基因信息的作用。
5.DNA复制:指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为细胞分裂和生殖提供了遗传物质。
二、细胞分裂与生长1.细胞周期: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个阶段。
2.有丝分裂: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是多细胞生物体细胞的主要分裂方式。
3.无丝分裂:是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主要分裂方式,包括发芽、分裂、成熟和死亡四个阶段。
4.生长与发育:生长是指生物体体积和质量的增加,发育是指生物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
5.组织与器官: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单位,不同的细胞组合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三、基因工程1.DNA技术:通过基因重组、DNA复制与突变等技术手段对基因进行操作和改造。
2.基因克隆:将特定基因从一个生物体中分离并导入另一个生物体中,使其表达目标蛋白质。
3.转基因生物: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生物体中,使其具备新的性状或功能。
4.DNA测序:指确定DNA的碱基排列顺序,是基因研究和基因工程的关键技术。
此外,生物必修3还包括了基因和性别、人类遗传病、进化论与发展生物学等内容。
学习生物必修3的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的遗传和进化规律,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1. 遗传与进化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指生物个体在繁殖过程中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基因:DNA分子中控制特定性状的功能单位。
•染色体:基因在细胞有丝分裂中可见的有形结构。
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定律:包括个体的性状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隐性和显性因子构成、性状的分离与重新组合两个基本规律。
•显性遗传与隐性遗传:显性遗传是指一个基因的表现会掩盖另一个基因的表现,而隐性遗传是指一个基因的表现被掩盖,直到存在两个相同的隐性基因。
进化的基本概念•进化:生物种类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进化主要通过突变、遗传漂变、基因流动、选择等方式进行。
•适应与适应度:适应是指生物对于环境的适应程度,而适应度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的相对能力。
进化的证据•同源性与类似性: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在不同种类中有相似性,这表明它们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
•比较解剖学: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生化对比: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生化反应和分子结构,可以揭示它们的进化关系。
•可比性的胚胎发育:不同物种的胚胎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具有相似的特征。
2. 生物的分子基础DNA与RNA•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体内存储遗传信息的分子。
•RNA:核糖核酸,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转录DNA、翻译蛋白质等。
蛋白质合成•转录:在细胞核中,DNA的信息被转录成为mRNA。
•翻译:在细胞质中,mRNA的信息被翻译成为蛋白质。
酶的作用•酶是生物体内催化化学反应的蛋白质。
•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速反应速率。
能量代谢•呼吸作用:生物体通过分解有机物来释放能量,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光合作用: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3. 生物多样性物种与分类•物种:具有相同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殖特征,并能够繁殖后代的生物群体。
•分类:将不同物种进行分类和命名的科学方法。
生物分类系统•生物五界分类法:包括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细菌界。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生命的特征:生命的复杂度、活动、生命的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继承与变异等。
2.生物的组织结构:细胞是生物组成和活动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
3.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等。
4.生物的物质组成: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差异,生物的主要有机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核酸等。
第二单元:植物的结构和功能1.植物的组织结构:表皮组织、维管束组织、根、茎、叶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的途径、光合产物的利用等。
3.植物的物质的运输和代谢:植物的物质的运输方式、根的吸水与运输、叶片的气孔和气体交换、植物的代谢过程等。
4.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殖:植物对光、温度、水分和土壤等环境因素的适应,植物的生殖方式。
第三单元:动物的结构和功能1.動物基本身體结构:雙體構造、器官系統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适应生境的特征: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行为特征等适应不同生境的特点。
3.动物的运动与调节:动物的运动方式、各种感觉器官和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等内容。
4.动物的营养和消化:动物的营养方式和途径、消化吸收的过程、呼吸和排泄等内容。
5.动物的繁殖和发育:动物的繁殖方式、发育的过程、内节肢动物的变态等内容。
第四单元:生物的遗传变异1.遗传的基本单位:基因的概念、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结构、基因的表现形式、基因的多态性等内容。
2.遗传的规律: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正交配和连锁互换等遗传规律。
3.DNA与遗传信息传递:DNA的结构和复制、RNA的合成与功能、蛋白质合成过程等。
4.进化与自然选择:物种的起源和发展、自然选择的概念和作用等。
5.动物和植物的生物技术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组织培养、农业和医学的应用等。
第五单元:生命系统的稳态平衡1.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生态系统的层次、物种组成和种群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等。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知识分享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知识分享高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中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细胞的生存环境: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C摆布(一般不超过1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是指一般机体经由进程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举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猛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举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根蒂根基:神经系统细胞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突起轴突神经纤维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进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尺度。
高三必修三生物重点知识点
高三必修三生物重点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三必修三生物重点知识点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必修三生物重点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三必修三生物重点知识点篇一1.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三复习知识点By:2464206247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内液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内环境)淋巴(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二、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4、体温调节过程:(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三、水平衡的调节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
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
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
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四、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人体内无机盐的动态平衡是靠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2、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饮食,通过尿液、汗液、粪便将无机盐排出体外3、人体需要的无机盐有多种,如Na+、K+、Ca2+、Zn2+、Fe3+、I- 等4、无机盐调节:(负反馈)过程:血钾升高、血钠降低→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吸钠、增加排钾→血钾降低、血钠升高总结:无机盐调节主要是在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
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醛固酮,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功能是吸钠排钾。
五、血糖调节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3、调节血糖的激素:(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6、糖尿病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六、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免疫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2、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3、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抗体清除抗原4、细胞免疫: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细胞)或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同一靶细胞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效应T细胞释放某些细胞因子(如干扰素)增强免疫细胞的效应)↓被释放至体液中的抗原被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清除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2)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NA (3)发病机理:HIV 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 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4)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人体的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后2者合称为神经纤维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树突细胞体 轴突神经末梢组成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6、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二、人体的激素调节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第三节动物激素的调节◆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在生产中往往应用的并非动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类似物1、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运用催情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
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
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
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第四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试验:实验过程: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2)温特的试验:试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3)郭葛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3个试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2、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均匀:直立生长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3、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见右图)●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5、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控制性别分化(促进花芽向雌花分化,从而提高产量)7、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