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八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工程重点教材”书目及对应课程一、“工程重点教材”书目(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1-23)二、“工程重点教材”对应课程名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0-30)◆文学类专业《比较文学概论》对应课程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导论、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专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通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研究、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等《外国文学史》对应课程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简史、外国文学概论、外国文学概要、外国文学纲要、外国文学史纲要、外国文学史论、西方文学概观、西方文学概论、西方文学简史、西方文学、西方文学史、欧美文学、欧美文学史等《西方文学理论》对应课程西方文论、西方文论入门、西方文论史、西方文论与马列文论、西方文艺理论、西方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简介、西方文艺理论史、西方文艺理论与思潮、西方文学理论导读、西方文学理论批评、西方文学理论入门、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对应课程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流派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现代西方文艺思潮等《中国古代文学史》对应课程古代文学、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对应课程古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文论与批评史、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论等《文学理论》对应课程文学概论、文艺理论、文学原理、文学概论专题、文学基本原理、文学理论关键词、文学理论基础、文学理论入门、文学理论与鉴赏、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原理入门、文艺概论、文艺学概论、文艺理论常识、文艺理论基础、文艺理论与鉴赏、文艺理论与批评实践、文艺理论专题、文艺理论专题研究、文艺学基础、文艺学专题、文艺学专题研究、文艺理论热点问题研究等◆历史学类专业《考古学概论》对应课程考古学通论、考古通论、考古学、考古学导论、考古学概论、考古学基础,考古学理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欣赏、考古学引论、考古学原理、考古学专题讲座、考古与博物馆基础、考古与博物馆学、文物与考古、文物与考古概论等《中国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国思想史、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儒·释·道-中国传统思想概说、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思想智慧、中国古代思想专题、中国思想论争史:从诸子争鸣到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史概要、中国思想史纲、中国思想文化、中国思想文化趣谈、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导论、中国文化思想史等《世界古代史》对应课程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专题、世界古代史通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及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世界通史·古代、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世界中古史概论、世界中世纪史等《中国史学史》对应课程中国史学史、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学史、中国史学简史、中国史学史(含史源学)、中国史学史与文选、中国史学史专题等《史学概论》对应课程史学概论、历史科学概论、历史理论、历史学、历史学(师范)专业导论、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学概论、历史学科专业导论、历史学科专业导引课、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学入门导论、历史学通论、历史学专业导论、历史学专业概论、历史研究基础、历史与历史研究、历史哲学、史学导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概论与史学史、史学基础、史学理论、史学理论与方法、史学入门、史学通论等《中国近代史》对应课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专题、近代史、近代中国八十年、近现代史、民国史、民国史话、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中国近代史讲析、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近现代史(近代)、中国近现代史通论、中国历史概论、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中国现代史专题、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史专题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应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共和国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当代、中国通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国史)、中国现当代史、中国现当代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等《世界现代史》对应课程世界现代史、20世纪世界史、世界当代史、世界当代史(1945—90年代)、世界通史·当代、世界通史·世界现代史、世界通史·现代、世界通史(现代),世界现代、当代史,世界现代史专题、世界现当代史、世界现当代史专题、战后世界史等◆哲学类专业《美学原理》对应课程美学、美学概论、美学原理、美学常识、美学导论、美学概要、美学基本原理、美学基础、美学基础原理、美学美育、美学入门、美学十讲、美学十五讲、美学通论、美学引论、美学原理与赏析等《中国美学史》对应课程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导论、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史概要、中国美学史纲要、中国美学史话、中国美学史专题、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国美学文化、中国美学专题、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等《西方美学史》对应课程西方美学、西方美学基本问题、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概要、西方美学思想、西方美学思想史、西方美学通论、西方美学专题、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与美学、美学史、美学与艺术史、西方古典美学、西方当代美学《中国伦理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外伦理思想史、伦理学思想史、中国伦理思想史等《逻辑学》对应课程逻辑、逻辑导论、逻辑的思想和方法、逻辑方法论、逻辑基本原理与实务、逻辑基础、逻辑基础与应用、逻辑理论与科学方法、逻辑入门、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与方法、逻辑思想与方法、逻辑推理、逻辑推理训练、逻辑学、逻辑学导论、逻辑学导引、逻辑学概论、逻辑学基础、逻辑学基础与应用、逻辑学基础知识专题、逻辑学与逻辑思维、逻辑学与思维训练、逻辑学原理、逻辑与辩论、逻辑与表达、逻辑与科学、逻辑与论辩、逻辑与推理、近似推理、简明逻辑学、普通逻辑学等《科学技术哲学》对应课程科学技术哲学、简明科学哲学导论、科技哲学导引、科技哲学概论与科学思维培养、科技哲学专题研究、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科学哲学导论、科学哲学通论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及其原著选读等《西方哲学史》对应课程欧洲哲学简史、欧洲哲学史、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导读、西方哲学导论、西方哲学发展史、西方哲学概论、西方哲学基本命题、西方哲学简史、西方哲学鉴赏、西方哲学精神、西方哲学流派及其反思、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概论、西方哲学思辨、西方哲学思想史、西方哲学通论、西方哲学引论、西方古代哲学史等《伦理学》对应课程马克主义伦理学、伦理学、伦理学常识、伦理学导论、伦理学概论、伦理学基础、伦理学及其应用、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伦理学入门、伦理学与思想道德修养、伦理学原理、伦理学原理与运用、大学生伦理学等◆政治学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思政教育学原理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对应课程思想政治工作史、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等《中国革命史》对应课程中国革命史等《地方政府与政治》对应课程政府学、中国地方政府、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中国地方政治管理、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等《国际组织》对应课程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学、国际组织学概论、国际组织研究等《当代中国外交》对应课程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选修)、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等《政治学概论》对应课程政治学、现代政治分析、现代政治分析原理、新政治学概要、政治科学、政治科学原理、政治学导论、政治学概论、政治学核心概念、政治学基础、政治学十五讲、政治学说史、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政治学原理等《中国政治思想史》对应课程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概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西方政治思想史》对应课程外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概要、西方政治思想研究、政治思想史等◆社会学类专业《农村社会学》对应课程城乡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农村社会专题、农村社区管理、农村社区管理学等《人类学概论》对应课程人类与社会、社会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方法、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导论等◆新闻学类专业《新闻编辑》对应课程媒体编辑与媒体应用、媒体编辑实务、媒体策划与数字编辑、全媒体编辑、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新闻编辑、新闻编辑基础、新闻编辑理论与实务、新闻编辑实践、新闻编辑实务、新闻编辑实验、新闻编辑学、新闻编辑学实训、新闻编辑学实验、新闻编辑与排版、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编辑与商业评论、新闻编评等《新闻采访与写作》对应课程当代新闻写作、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初级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与策划、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写作、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级新闻采写、高级新闻写作、高级新闻业务、基础新闻写作、全媒体新闻采写、全媒体新闻采写教程、全媒体新闻稿写作训练、新闻采写实训、新闻业务综合实践、实用新闻写作、现代新闻写作、新闻(特写)采访写作、新闻(消息)采访写作、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报道、新闻采访基本知识与技巧、新闻采访基础、新闻采访技能实训、新闻采访理论与实践、新闻采访实践、新闻采访实践课程、新闻采访实务、新闻采访实训、新闻采访实验、新闻采访写作、新闻采访写作实践、新闻采访写作实践与研究、新闻采访写作实务、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与报道、新闻采访与编辑、新闻采访与法制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创新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新闻采访与写作实务、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训、新闻采访与写作实验、新闻采访与写作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学实训、新闻采访与写作专题、新闻采访与制作、新闻采访与专稿写作、新闻采访综合练习、新闻采写、新闻采写编、新闻采写编评实训、新闻采写编实验、新闻采写基础、新闻采写精要、新闻采写课程实习、新闻采写实践、新闻采写实务、新闻采写实训、新闻采写实验、新闻采写现场模拟及实践、新闻采写与编辑、新闻采写与评论、新闻采写与实践、新闻采写专题、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实务、新闻写作、新闻写作基础、新闻写作技能综合训练、新闻写作精讲、新闻写作课程实践、新闻写作理论与实践、新闻写作实践、新闻写作实践课程、新闻写作实务、新闻写作实训、新闻写作实验、新闻写作学、新闻写作训练、新闻写作艺术技巧、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新闻写作与编辑、新闻写作与采访、新闻写作与评论、新闻写作指导、新闻写作专题、新闻学/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与采访、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专题新闻报道与写作、专题新闻采写、专题新闻写作、专业新闻采访报道、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专业新闻采写、专业新闻写作等《广告学概论》对应课程广告学、广告学概论、广告、广告理论、广告理论和实务、广告理论与策划、广告理论与策划实务、广告理论与创意、广告理论与广告赏析、广告理论与实践、广告理论与实务、广告通论、广告通识、广告学导论、广告学基础、广告学基础知识及广告佳作欣赏、广告学及包装设计、广告学科导论、广告学理论与实务、广告学入门、广告学入门与作品赏析、广告学通论、广告学与广告策划、广告学与广告创意、广告学与广告实务、广告学原理、广告学原理及实务、广告学原理与广告策划、广告学原理与实务、广告学专业导论、广告原理、广告原理与策划、广告原理与广告策划、广告原理与实务、广告专业导论、文化广告学、现代广告、现代广告导论、现代广告理论与实践、现代广告理论与实务、现代广告通论、现代广告学、现代广告学概论等《新闻学概论》对应课程新闻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通论、新闻概论、新闻理论、新闻理论基础、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理论与实务、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事业导论、新闻事业概论、新闻学、新闻学/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学导论、新闻学概论、新闻学基础、新闻学基础知识、新闻学理论、新闻学理论读书报告、新闻学理论与实务、新闻学入门、新闻学通论、新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新闻传播导论、新闻传播学科导论等◆经济学类专业《中国经济史》对应课程中国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当代经济史、新中国经济史等《世界经济史》对应课程中外经济史、世界近代经济史、世界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经济史、外国近代经济史、外国近现代经济史、外国经济史、西方经济史、中外经济史等《区域经济学》对应课程城市与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中国区域经济等《社会保障概论》对应课程城市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概论、城市就业与社会保障、当代中国社会保障概论、就业与社会保障、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劳动社会保障、劳动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导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导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政策与制度)、社会保障导论、社会保障概伦、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社会保障学概论、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保障与管理、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与生活、社会保障与员工福利、社会保障原理、社会保障原理与政策、社会保障专题、中国社会保障实践、中国社会保障专题等《管理学》对应课程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现代管理学、管理学基础、管理导论、管理概论、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导论、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管理理论与实践、管理通论、管理通识、管理学导论、管理学概论、管理学基本原理、管理学基础及实务、管理学基础理论与实务、管理学基础与应用、管理学理论精要、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管理学理论与实务、管理学理论与应用、管理学通论、管理学原理实践、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管理学原理与实践、管理学原理与应用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应课程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专题,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对应课程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导论、微观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原理、微观西方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微宏观经济学、中级微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导论、宏观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导论、西方经济学概论、西方经济学基础、西方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入门、西方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原理(双语)、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中级西方经济学等《世界经济概论》对应课程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经济概论、当代世界经济概述、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导论、世界经济概况、世界经济概论、世界经济学、世界经济学概论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等《〈资本论〉导读》对应课程《资本论》选读、《资本论》入门、《资本论》研究、《资本论》原旨及其当代价值、《资本论》原著导读、《资本论》、《资本论》导读、《资本论》研读等◆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对应课程经济法、经济法学、经济法学(反垄断法)、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竞争法、金融法)、经济法学分论、经济法学概论、经济法学概要、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经济法学总论等《国际公法学》对应课程国际法、国际法导论、国际法分论、国际法概论、国际法学、国际法综合课、国际法总论、国际公法、国际公法学等《国际经济法学》对应课程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导论、国际经济法概论、国际经济法基础、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总论等《民法学》对应课程民法学、民法、民法总论、民法分论、民法分则、民法学(物权法)、民法学(含债权法、合同法、担保法、侵权责任法)、民法学(总论、物权法、人身权法)、民法学(总论、物权法)、民法总则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对应课程行政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中国行政法、中国行政诉讼法等《民事诉讼法学》对应课程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精解、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民事诉讼法学概要、民事诉讼法专题、民事程序法等《刑事诉讼法学》对应课程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概要、刑事诉讼法专题、刑事程序法等《中国法制史》对应课程中国法制史、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含新中国法制史)等《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对应课程劳动保障法、劳动法、劳动法概论、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劳动法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学、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概论等《刑法学》对应课程刑法学、刑法、刑法分论、刑法总论、刑法(分则)、刑法(总则)、刑法概论、刑法各论、刑法学(总论)、刑法学(分论)、刑法学导论、刑法学分则、刑法学概论、刑法学概要、刑法学各论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对应课程环境法、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资源环境法学、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法与自然保护法、环境法原理、环境与资源法、环境与资源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法、环境与自然资源法学等《宪法学》对应课程宪法学、宪法、中国宪法、宪法学原理等◆艺术学类专业《中国戏曲史》对应课程古代戏曲史研究、戏剧戏曲史、艺术史(戏剧)、中国戏剧简史、中国戏剧史、中国戏曲史、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外戏剧简史、中外戏剧史、中外戏剧史论、中外戏剧史与名作赏析、中外戏剧戏曲史、影视戏剧简史、元明清戏剧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史专题、中国戏曲名著导读、中国古代戏曲史、中国古代戏曲史论、戏曲理论批评史、戏曲美学、戏曲通论等《中国舞蹈史》对应课程中外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中外舞蹈史、舞蹈发展史与作品赏析、舞蹈简史、舞蹈简史与欣赏、舞蹈史、舞蹈史论、舞蹈史与作品鉴赏、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古代舞蹈史纲、中国古典舞蹈、中国近代舞蹈史、中国近代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史、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中国近现当代舞蹈史、中国舞蹈、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舞蹈简史、中国舞蹈简史及欣赏、中国舞蹈简史与赏析、中国舞蹈史、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中国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国舞蹈史与名作欣赏、中国舞蹈史与赏析、中国舞蹈史与舞蹈文化、中国舞蹈史与欣赏、中国舞蹈史与作品鉴赏、中国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国舞蹈史与作品欣赏、中外古代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外舞蹈发展史、中外舞蹈简史、中外舞蹈简史及作品鉴赏、中外舞蹈史、中外舞蹈史纲、中外舞蹈史纲要、中外舞蹈史及剧目欣赏、中外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外舞蹈史与名作欣赏、中外舞蹈史与赏析、中外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外舞蹈文化、中外现当代舞蹈史与名作赏析等《艺术学概论》对应课程艺术学概论、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与艺术概论、美学与艺术概论、人文艺术概论、文化艺术概论、现代艺术概论、艺术概论·美术、艺术概论·音乐、艺术概论(建筑学)、艺术概论(美术)、艺术概论(双语)、艺术概论(音乐)、艺术概论(专业导论)、艺术概论与艺术欣赏、艺术概论专题、音乐美学与艺术概论、中国艺术学、中外美术概论、艺术学导论、艺术学、艺术学基本问题研讨、艺术学基础、艺术学基础知识与艺术作品赏析、艺术学理论入门、艺术学原理、艺术导论、艺术导论与欣赏、中国文化艺术导论、艺术原理、艺术原理与实验、艺术导学等◆教育学类专业《中国教育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史、中外教育史、中国教育名家及其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史、教育思想专题、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萃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名家思想、中外教育家思想、中外教育思想史、中外教育思想评述、中外教育思想择介、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简介、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研究等。
第8章-《世界经济史》-马工程word版本
2.2 殖民地经济的形成
到20世纪初,非洲各地已初步形 成以生产、出口单一经济作物为 特征的畸形的殖民地经济结构的 雏形。
经济作物生产破坏了非洲传统的 农业结构,改变了传统的村舍土 地所有制。
1914年的非洲殖民地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非洲殖民地“词条
2.3 殖民地的工业发展
② 另一种说法认为近代的衰败主要是印度本身的种姓制度和村社制度造 成的,这两种制度造成了印度在长期内处于经济停滞的均衡状态。
马克思的“双重使命论”
1.2 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
• 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等地建立固定柴明达尔制,即包税制 。柴明达尔向公司缴纳的田赋确定为 1793 年柴明达尔实 际地租收入的10/11,剩下的1/11 归柴明达尔自己所有, 并且固定不变。
• 非洲的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成为 了西方宗主国投资最多的工业部门 :钻石、黄金、铜、钴等
• 采矿业之外的工业部门,西方宗主 国很少投资,因此极不发达
• 为了畅通无阻地运出非洲的经济作 物和矿产原料,以及殖民统治的需 要,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欧洲列强 在非洲开始修建铁路、公路和港口
非洲主要矿种
第三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 西方工业制成品的大规模倾销给中国的 传统手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危机:棉纺、 钢铁等纷纷衰落
• 特例:生丝和制茶等传统手工业部门出 现繁荣,但基本上为洋商及其买办所操 控,且混为外国市场的依附
2.1 奴隶贸易与殖民化
奴隶贸易的历史
奴隶贸易的高额利润:资本主义原 始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
给非洲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人口 锐减;经济发展遭到破坏;造成了 非洲人的心理创伤,导致各民族、 部族和国家之间的纷争,至今仍是 阻碍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的一个重要原因。
马工程版《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
《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绪论教学目的:经济史是经济发展的历史,它是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之一,中国经济史是经济史的主要内容之一,研究对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绪论教学的目标在于说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以及《中国经济史》教材的结构与特点。
教学手段和方法:PPT多媒体,教师讲授、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课程学习要求和建议:教学课时设定为1课时,相关理论与方法可以采取指定阅读文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重点难点、课程主要内容:1.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属性。
2.经济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主要范畴。
3.学习经济史的意义。
本教材的结构与特点:本教材的基本框架结构由绪论和上、中、下三篇构成。
绪论阐明本教材的研究对象、指导思想、理论方法与范畴、教材结构特点;上、中、下三篇分别讲述中国古代、近代与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在每一篇的第一章对该时代经济发展的起源(始)进行考察,在最后一章对这一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作出总体概括和评价。
本教材的特点是:1.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时序为纵向主线,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分别从农业(畜牧业)、工业(手工业)、第三产业对古代、近代和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进行阐述;2.将资源与环境的变迁纳入经济因素的分析;3.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考察。
思考题1.简述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2. 简述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
3. 说明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4. 从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出发论述学习经济史的意义。
参考文献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吴承明:《经济史:历史关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第二版)课件第8章
参考文献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4页。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81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9页。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快速发展和世界格局继续深刻变化的形势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总结和科学概括治党、治国、治军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 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其中蕴含的经济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三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经济的理论探索
(一)对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认识 (二)农村集体经济改革 (三)国有企业改革 (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布局和结构调整 (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二、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探索
(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 (二)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非公有制经济同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
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深刻总结了所有制结构改革的经验,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 观要求,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极大地解放 和发展了生产力。
17-第十六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第二节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体制的变迁
• 高增长向高质量转型是一次新的“凤凰涅磐”, 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一套现代化的经济体 系。
第四节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
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 体系的战略支撑。 •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 开放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融入世界经济 发展的基本方略和中国党和国家的胸怀。 •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第一节 政府的作用及其职能转变
二、计划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 •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底子极端薄弱,百废待兴。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集中经济力量才能发展一些 国家急需的工业项目。因此,中国选择通过计划 经济体制来进行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之后,1956年我国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的比 重已经高达90%以上,这意味着我国所有制结构 和调节方式都实现了向计划经济的转变。
• 第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本章小结
• 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因 为无论从人口规模上看,还是从历史传承上看, 中国都是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大国。对于这样一 个国家,世界上没有成熟的发展样板。中国道路 是中国党和政府带领中国人民经过多年的探索而 形成的。“中国奇迹”是世界人民对我们发展成 果的积极评价。毋庸置疑,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 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 国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既面临挑战,也存在 机遇。
《区域经济学》(第7、8、9、10章)马工程
第一节 二元结构理论与城市化
城乡二元结构,是指维持城市现代工业和农村传统农业二元经 济形态,以及城市社会 和农村社会相互分割的二元社会形态的一系 列制度安排所形成的制度结构。破除二元结构 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城 乡之间的联系,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 农 村经济发展,并以农村人口转移推动城市化。
思考题
• 1 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为什么会形成城乡二元结 构?
• 2 城市是如何形成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有什么内在 联系?
• 3 如何决定城镇体系和城市规模分布? • 4 乡村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乡村土地和劳动力
市场具有 何种特点? • 5 乡村金融市场和公共服务有何特点?我国反贫困
战略的特 点是什么? • 6 城乡统筹的内涵是什么?城乡统筹模式有哪些? • 7 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 3 如果规定了某一区域一定期间内的碳排放总量限额,那 么, 该区域应通过哪些途径来促进经济发展?是否可能通 过发展低碳经 济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 4 循环经济,能实现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双赢吗?循环 经 济产业园区能够实现零排放吗?一方面从经济学理论上来 分析判断,另一方面用你所知道的现实例子来分析判断。
• 二、 低碳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模式下, 企业和消费者都必须考虑碳排放的约束,来决定其生产行为 。低碳经济 的实现途径:消费的低碳化、生产的低碳化、技术进步使碳投入的效率得以提高。区域发 展低碳经济,应使区域产业结构朝着低碳经济结构方向调整。一是发展能够有效降低资源 消耗,有效降低污染排放,有效降低生态环境损耗的产业;二是培育与低碳经济趋势一致 的战略性 新兴产业;三是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发展低碳消费产业。
6-第五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商业
4.古代商业发展成就
(1)各级市场的不断培育和发展,形成从农村集市到具有 全国性意义水陆联运的市场网络。 (2)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深化,投入市场的农 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的范围逐渐扩大。 (3)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深化,投入市场的农 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的范围逐渐扩大。 (4)新兴工商业城镇的兴起。 (5)民族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古代各民族的交 流。
第三节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 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
1. 农业及其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成就
(1)
创中 造国 了传 当统 时农 世业 界在 的利 最用 高土 水地 平方 。面
曲辕犁
水转筒车
水排
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农业(续1)
(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革与创新
龙骨水车
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农业(续2)
•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运行中,农业和手工业所形成的生产力 ,经过商品交换(产品交换为初始形式),趋向较好的资源配 置,从而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于这样一种运行机制, 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成为关键因素。
• 国家政权作为社会经济的管理者,为维持国家机器运转而征收 的赋役,属于地租的转化形式。国家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主导 作用,即税收制度的制定与施行,各级机构和官吏的执行力, 往往会对社会经济运行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节 经济结构与运行机制
一、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耕织结 合的自然经济特质,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以 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经 济结构。 (一)小农经济的特点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 3.传统农业的类型是大陆集约型农业
6-第五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是东北亚民族格局的变化。北方草原新崛起民族重心东 移,使得中原王朝的政治、军事重心也随之转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续1)
中国古代都城和运河移动示意图
3.古代手工业成就
•产品种类繁多的古代手工业,工艺制作水平精良,尤其是 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印刷等行业很长时间居于 世界领先地位,丝织品和陶瓷以及宋代以后的茶叶成为对外 贸易的主要商品,“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等的命名也源 于对输出商品的高度评价。 •官府手工业承担着皇室、官府、军队所需日常物资的供应 和重大、繁多的营建工程。 •私营手工业是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生产,从小型作坊到大 型手工业作坊再到手工工场的发展趋向,酝酿着新经济因素 的出现和形成,北宋时期已初露端倪,但始终没有凝聚成改 造社会的力量。
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商业
4Hale Waihona Puke 古代商业发展成就(1)各级市场的不断培育和发展,形成从农村集市到具有 全国性意义水陆联运的市场网络。 (2)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深化,投入市场的农 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的范围逐渐扩大。 (3)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深化,投入市场的农 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的范围逐渐扩大。 (4)新兴工商业城镇的兴起。 (5)民族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古代各民族的交 流。
思考题
1.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与运行机制? 2.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制约因素是
什么? 3.引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 4.如何评价古代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第一章《中国经济史》马工程ppt课件(2024)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通过总结中国经济史上的经验教训 ,可以避免重蹈覆辙,为当今经济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借 鉴。
30
对现实问题的启示与指导
应对当前经济挑战
研究中国经济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 战,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
制定科学经济政策
通过对历史经济政策的梳理和评价,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 策提供历史依据和参考。
国家的目标。
28
06
CATALOGUE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2024/1/28
29
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借鉴
2024/1/28
揭示经济发展规律
通过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经 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理解当今经济发展提供历史 参照。
传承优秀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和智慧,如儒家经济 伦理、商帮经营之道等,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经济发展仍具 有借鉴意义。
2024/1/28
17
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
2024/1/28
农业生产的变革
01
租佃制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手工业的发展
02
民营手工业的崛起,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03
商业活动的繁荣,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海外贸易的
兴盛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18
04
CATALOGUE
近代金融业的兴起与发 展
洋务运动的经济影响与 意义
21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中的经济改革
维新派的经济主张与改革措施
清末新政中的经济改革措施
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困境
近代财政与税收制度的变革
(马工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 第八章 参考答案
第八章生息资本和利息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2.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3.是在存在利息的情况下,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总称,它在数量上等于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
4.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它是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信用中介,也是资本家相互之间的支付中介。
5.是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业务获取利润而投下的自有资本以及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银行的货币资本。
6.是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7.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8.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
9.是它的持有者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
10.是具有票面金额,代表资本所有权或债权的证明书。
11.是股份公司的股票持有者。
12.是大股东控制公司所需要的股票额。
13.是进行有价证券交易的场所和渠道。
14.是股份公司创办人发行股票时,股票出售价格总额同实际投入这个企业的资本总额之间的差额。
二、单项选择题1.④2.①3.②4.③5.④6.②7.③8.①9.②10.④11.①12.④13.④14.④15.③16.②三、多项选择题1.①③④⑤2.①③3.①⑤4.①②④⑤5.①②③④⑤6.①②③⑤7.①②④8.①②③④⑤9.①②④⑤10.①③④⑤11.①②③④⑤12.③④⑤13.③④⑤14.①③④15.①③⑤16.①⑤四、填空题1.职能资本货币资本剩余价值2.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银行资本家3.剩余价值平均利润4.存款放款5.商业信用银行信用6.使用权所有权7.利息借贷资本8.存款利息贷款利息9.合资经营对公司债务负有限责任对公司债务负无限责任通过发行股票,将许多个别资本联合成一个集团资本10.股息股息存款利息率11.它能带来一定收入资本化的收入12.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银行职员的工资其他管理费用平均利润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13.社会资本14.企业利润五、简答题1.答:(1)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3-第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地权关系及其变动(续2)
2. 土地私有制
• 土地私有制是建立在国家土地所有制框架下的以国 家让渡出的部分土地所有权作为全部所有权,对土 地产权进行的进一步分割,其在中国古代形式上的 变革实质上是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处置 权、支配权、收益权在国家、地主、自耕农、佃农 之间所占份额变动所引起的。
古代农牧业的发展(续)
(二)古代牧业的发展 1. 放牧与圈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获得发展 2. 适应自然条件的畜种分布形成 3. 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化出现 4. 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异之形成,除自然 条件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战争和政府 的畜牧业政策
第二节 国家的农业政策措施
农业政策: • 兴修水利
京杭大运河和灵渠
二、屯垦政策
• 屯田是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合物,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 大贡献,也是我国古代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屯田 为重要手段对边疆地区进行开发和建设,不仅促进了当地 经济的发展,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 军屯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现役军人屯田,这是沿袭汉 代的做法,随意开垦,且耕且守;另一种是士家屯田,士 家必须世代服兵役,他们的子弟被称作“士息”,有些“ 士息”在年幼时就得为官府备宿卫,成丁以后就要被国家 征发,正式当兵。
水利措施(续4)
• 元、明、清三代的水利建设远不如前朝历代发展 快,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较少,多以修复前朝故道 为主。明清时期人多地少的矛盾在我国相当尖锐 ,开发边疆成为解决这个矛盾的措施之一。为适 应这一需要,水利建设也随着在边疆地区,特别 是河套和新疆等地迅速发展起来。
水利措施(续5)
(三)航运工程的发展
石锛
二、古代农牧业的发展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第8章 《世界经济史》 马工程
1.3 近代殖民工业的建立
18世纪末开始,东印度公司为印度 引进西方技术
1851年,孟买第一家近代棉纺企业 筹建标志着印度近代工业的真正起 步
印度较早的近代产业:铁路、采矿 业和原料初加工业
1880-1938年印度工业增长水平均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1909年的印度铁路版图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印度铁路运输“词条
巴西皇帝佩德罗一世的加冕典礼
4.2 大庄园制经济及其特点
• 发展背景:16世纪以后,西属美洲队 欧式农牧产品需求日益增长,且印第 安人口大量死亡腾出了大片可耕地
• 土地来源:赏赐、廉价购买、欺骗手 段、印第安人捐献
• 劳动力:
① 长期居住劳力,包括上层的管理人 员和下层的仆役和黑奴
② 短期从事非熟练劳动的劳力
4.3 早期的工业化和依附经济
• 在拉美国家,其工业化发端于为满足国际市场而非本国市场需求 的矿业和初级农产品加工业,每个国家几乎都具有单一产品出口 的特征。
• 拉美工业化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外国资本为主要的资金来源,主要 工业部门控制在外国资本或外国移民手中。
• 大量资本涌入拉美,一方面带来的资金和技术带动了工业发展, 另一方面拉美的发展以适应投资国的需要为条件,结果造成了经 济结构的畸形化。工业生产主要是为了供应国外市场,因为优先 得到发展的是由外资控制的出口加工业和采矿业,而面向国内市 场的制造业特别是冶金工业和机器制造业极其薄弱。 从技术水 平和工厂规模来看,除出口部门外,没有大规模的现代化工厂。 大多数工业企业的规模都较小,技术也较落后。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大西洋奴隶贸易“词 条
2.2 殖民地经济的形成
随着西方经济对热带经济作物需求的扩大,殖民者力 图推动非洲土著居民投入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中国经济史》课后题答案+复习资料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土地资源的特点】优势: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
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
劣势:(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
(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矿产资源的特点】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
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1、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二、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缓慢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土地所有制结构】(1)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2)国家土地所有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国家土地所有制主要包括:大量未开垦的土地,诸如山林川泽沙漠荒地等。
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大量、普遍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规模小:由于它是把所有权和经营权牢固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占有土地的数量受自身经营能力的制约,在资金等物质生产条件都较恶劣的环境中只能寻求在数量有限的小块土地上不断地投入劳动力,强化精耕细作的程度。
3-第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二、屯垦政策
• 屯田是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合物,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 大贡献,也是我国古代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屯田 为重要手段对边疆地区进行开发和建设,不仅促进了当地 经济的发展,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 军屯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现役军人屯田,这是沿袭汉 代的做法,随意开垦,且耕且守;另一种是士家屯田,士 家必须世代服兵役,他们的子弟被称作“士息”,有些“ 士息”在年幼时就得为官府备宿卫,成丁以后就要被国家 征发,正式当兵。
?明清精耕细作深入发展期适应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古代农牧业的发展续二古代牧业的发展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异之形成除自然条件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战争和政府的畜牧业政策第二节国家的农业政策措施农业政策
中国经济史
第二章 古代社会的农(牧)业经济
第一节 古代农牧业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农牧业的发展(续)
(二)古代牧业的发展 1. 放牧与圈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获得发展 2. 适应自然条件的畜种分布形成 3. 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化出现 4. 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异之形成,除自然 条件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战争和政府 的畜牧业政策
第二节 国家的农业政策措施
农业政策: • 兴修水利
荒政与仓储(续3)
• 1.常平仓,功能在于平抑物价,丰年谷贱时广为 收贮,荒年百物腾贵,官府开仓向灾民抑价售粮 ,尽可能使灾民不致饥饿流离。常平仓通常由政 府委派大司农之类的专官管理。
• 2.义仓,粮谷由百姓以“义租”的形式额外交纳 ,由官府贮藏管理,故名“义仓”。
• 3.社仓,粮谷由地方豪富或一般民众自动输供,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少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经营面积较大,也集中,便于管理,劳动生产率比中农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重点教材-第9章
第二节 价格水平及其衡量
价格水平:是经济中特定范围内的产品和服务价格的总体水平,它是衡量货币购买力或货币所能购买的产品和服务数量的指标。
第二节 价格水平及其衡量
第三节 失业及其衡量
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
劳动力的构成
失业的简单分类
第九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第三节 失业及其衡量
劳动力的构成 以美国为例: 首先,美国人口被划分为劳动年龄人口和非劳动年龄人口; 其次,劳动年龄人口可划分为劳动力和非劳动力。
就业者VS失业者VS非劳动力
就业者 只要被调查者在调查前一周内符合一下任意一种情况,就认为该被调查者属于就业人口: 至少有偿劳动1小时,或者为其家族企业无偿劳动多于15小时; 虽然不工作,但只是临时离开工作岗位或企业。
三部门经济:家庭、企业、政府 开放经济-四部门经济:家庭、企业、政府、国际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选定某一时期作为基期,然后以基期价格核算出的某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剔除了价格影响因素,能够反映实际产量的变动,是一个更明确的经济福利衡量指标。
使资本存量出现净增加的投资被定义为净投资: 净投资=当年年终资本存量-上年年终资本存量 总投资=净投资+折旧
1
2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固定投资:对新厂房、机器设备和住宅的购买。 存货投资:指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变化。
1
当年存货投资=当年年终存货价值-上年年终存货价值
2-第一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 人口结构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口群体中各种不 同成分所占的比例,又称为人口构成。 • 职业结构的分布直接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传 统社会的自然经济决定了职业结构相对比较简单。
二、人口增长、波动与迁徙
• 我国古代社会人口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在 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上都有独特的发展特点。
(4)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战国至西汉 初年,气候有转寒迹象。 (5)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即公元前2世纪中叶至公元2世 纪末,我国又进入了温暖期。 (6)公元3世纪初至8世纪初的魏晋南北朝至盛唐时期又进 入一个寒冷期。 (7)宋元时期,10世纪中叶至13世纪末,是我国历史上典 型的气候温暖期。 (8)14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元后期至清末,气候转向寒冷 。
中国经济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社会的人口、资源、 环境与生产方式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资源与环境
• 经济史范畴的资源与环境,是指人类社会赖以生 存的土地、矿藏、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与气候 、土壤、地形、地貌、植被、水文、自然灾害等 环境条件。
• 自然界是人类生产与生活资料的来源,人类的所 有活动都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自然环境 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 阶段。
• 小农经济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确 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并不 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一、小农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
• 马克思把小农经济视为历史上小生产的一 种方式,即农业领域中的小生产。马克思 明确指出:“这种小生产者包括手工业者 ,但主要是农民,因为总的说来,在资本 主义以前的状态中,只要这种状态允许独 立的单个小生产者存在,农民阶级必然是 这种小生产者的大多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富农经济
2. 富农经济
•富农是由农民内部分化出来的富裕农民,按其经营状况的 不同,通常分为旧式富农和新式富农两种。 •所谓旧式富农,是指自己占有一部分土地,拥有比较先进 的生产工具,自己或家属虽参加劳动,但主要依靠雇工劳动 来为其增值财富的土地经营形式。 •所谓新式富农,即马克思所说的租地农场主或农业资本家 。新式富农投资农业的目的就是为市场而生产,生产使用价 值只是其获取更多价值的一个手段。
2.引进化肥
•以农业集约化最发达的无锡为例,据1933年3个村121户生 产成本的调查,肥料一项竟占一半以上,而雇用农工、畜工 、机器工合计只占1/3。
农业技术的进步与推广(续2)
3.生产工具的进步
•中国引进的西方近代农机具主要包括:洋犁、马耙、玉蜀 黍播种机、抽水机、刈麦器、刈草器、玉蜀黍自束器及脱粒 器、缫丝机、制茶机、渔轮等。 •除引进机械外,这一时期国内也开始有人创制和改良新式 农具。例如,扬州铁匠自制的提水器。
种植业的发展(续3)
• 表8-2为近代时期粮食生产的总产量和亩均产量的具体数 值,这里的粮食统计包括了稻米、小麦、高粱、小米、玉 米和其他杂粮的合计。
• 20世纪以来粮食的总产量是增长的,并于1936年到达高点 ,其增长速度大体可以与人口的增长相当。
• 农产品剩余最多的东北地区,1931年被日本帝国主义入侵 ,使粮食和大豆生产大受影响。1937年后,广大华北和华 中也遭日寇蹂躏,农业生产衰退。全国粮食产量的最低谷 1949年比1939年时减少20%强,经济作物损失更多。
种植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与人均产量·续1)
种植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与人均产量·续2)
• 1822—1833年的人均产量为558市斤,太平天国战争及之 后有所下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恢复和增长,并在 20年代到达最高的578市斤。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则 低至440多斤,多处饥馑。
种植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与人均产量·续3)
一、农业技术的进步与推广
1.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选种育种和种植方法的改进是农业增产的一个重要 途径。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兴办农事试验 场,意在倡导改良种子,改进种植方法。虽然总体 来讲收效甚微,但相对而言,棉花、水稻、小麦、 花生和烟草等作物在引进和选育良种方面是较为成 功的。
农业技术的进步与推广(续1)
中国经济史
第八章 近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
• 1840—1949年的一百余年间,中国农业生产有一 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推广, 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一定增加,种植业结构的 改善和畜牧业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以 及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方式的产生等方面。
• 近代中国农业的近代化并没有实现,传统的土地 制度和租佃关系仍然被保持下来,农业劳动生产 率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政府对农业的推动及其 所采取的农业政策所取得的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 。
农业生产的结构(续1)
(二)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区域
(1)棉花 (2)大豆 (3)花生 (4)烟叶 (5)茶叶 (6)蚕丝
农业生产的结构(续2)
(三)罂粟的种植与鸦片生产
•在鸦片战争之前,国内并没有鸦片生产。鸦片战争之后, 在罂粟商品化发展过程中,国内的种植很快便替代了从国外 的进口。 •广植罂粟,必然占据良田沃土,侵夺农田,造成粮食生产 的锐减。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鸦片与各地军阀的财政有着紧密的关 系。
一、地权分配与农业生产方式
• 就地权的占有情况而言: • 首先,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是近代时期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
,只是土地占有者的身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 其次,国家占有的土地特别是官田大为减少,官田私化加速
发展。 • 最后,由于土地逐渐集中到少数地主手中,他们将土地分割
成零星小块出租给农民耕种以剥削地租,土地租佃制度仍然 是中国农村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从全国来看,土地租 给农民耕种的一般占到80%左右,而地主和富农雇工经营的 仅占20%左右。 • 近代时期,地租形态仍然以实物地租为主,其中分成租占有 相当重要的地位,货币地租则有增加的趋势。 • 除了正常的地租之外,由于人地矛盾突出,押租、预租、转 租和各种附加租在近代进一步普遍化。
二、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 我国农业生产中,主要农产品的商品化,是推动经济作物 种植乃至整个种植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 总体而言,1840—1936年的近百年的发展(续1)
• 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进程、政治历史条件以及人文环 境的差异,近代时期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业生产在区域上 表现出来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 我们可以看到,近代农业生产总量及其增长率,虽有一定 程度的增长,但就人均来讲,增长十分缓慢,相应的土地 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也几乎没有什么发展。
• 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是高复种率和精耕细作,即以最少的 土地生产最多的农作物,从而必然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下 降。
• 近代时期农业生产率的停滞,人均产量和亩产量的下降, 很大程度上是由天灾人祸等外部原因造成的,但也明显显 露出农业生产本身的危机。
畜牧业的发展(续2)
2. 农业区的养殖业
•在农耕地区,畜牧业的经营与北方牧区存在很大不同。由 于人多地少和人口压力,农民通常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并通 过饲养家禽等副业来补充种植业的收入。 •由于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可充分利用农业生产的副 产品,如农作物秸秆、糠麸、饼渣类以及农民家庭的剩菜剩 饭等,同时还为农业生产积贮大量有机肥料,为农业生产的 发展做出了贡献。
种植业的发展(续1)
(一)耕地面积及其增长
•近代时期的耕地面积增长幅度近50%,年均增长率大约为 3.4‰。但也存在很强的区域差异。
种植业的发展(续2)
(二)粮食产量
•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是粮食,常占种植总面积的80%左右, 粮食总产量、人均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亩产量)无疑是衡 量农业生产的最核心的指标。
• 三是主营园艺、果树以及饲养等业务的公司,由商人出 租,雇工经营,专供城市所需,此类垦殖公司的规模一 般较小。
第三节 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产品商品化
一、农业生产的结构
(一)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近代时期,粮食所占比重是下降的,由20世纪初的87%~ 88%降至30年代前期的80%~81%,说明我国农业生产结构有 所改善。 •抗日战争时期,情况逆转,这时只有牺牲其他作物以保障 民食,但这种逆转在新中国成立后旋即恢复。 •虽然经济作物的增长更快些,农业生产的结构略有改善。 但无论从单位亩产还是人均生产的角度来看,粮食和经济作 物的趋势都是下降的。
畜牧业的发展(续1)
1. 牧区的发展变化
•我国的牧区主要分布在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 西藏等西北广大地区。近代时期,中国游牧区发展变化的主 要特征就是内地农业和近代商品经济渗透,传统的游牧地区 逐渐发展为半农半牧、农牧交错的地区农业,游牧业本身也 逐步走向集约化。 •当然,由于在商业化和畜牧经济的开发过程中,过度放牧 和采集,也造成了草原和土地资源的破坏。
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农牧垦殖公司
3. 农牧垦殖公司
•近代时期,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又一变化就是出现了新式 农垦公司,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的农业向近代农业迈出 了重要的一步。 •近代中国农垦公司的产生,始于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但 当时为数甚少,规模很小。以1901年张謇开办通海垦牧公司 为主要标志,规模较大的农垦公司才真正在全国各地陆续诞 生。
• 第一,东部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东部沿海地区自 然资源比较丰富,对外贸易也较为发达。
• 第二,江南较之华北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要高。 • 第三,沿江地区和铁路沿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 第四,经济作物集中种植区比粮食作物集中种植区农产品
商品化程度高。
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续2)
• 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特点是土地耕种(种植业)与家庭手 工业尤其是纺织业的密切结合,即“男耕女织”的自然经 济。
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经营地主
1. 经营地主
•经营地主是指地主购置牲畜、农具,雇工经营的生产方式 。经营地主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但是中国近代 的经营地主并不是把其占有的土地全部雇工经营,而是将一 部分土地出租,其余部分土地雇工经营,地主本人不参加劳 动,由管家代为经营。
•经营地主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农业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发展和进步。但是这种经营方式在近代中国并不普遍 ,没有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从地域上讲,北方多于南 方,到20世纪30年代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左右。
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农牧垦殖公司(续)
• 新式农垦公司可以分为三类:
• 一是非生产性的垦务组织,一般由官僚、豪绅、巨贾或 地方垦务机关组成,这类农垦公司纯属土地投机组织;
• 二是兼有自垦和出租双重业务,主要由商人投资,承担 土地,进行一定的水利、交通工程建设后,部分由公司 雇工垦殖,大部分则出租给农民,或者直接分给股东再 自行出租,这种类型的垦殖公司数量最多;
• 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包括三个方面的环节和特征,一是植棉 和纺织相结合,或“棉与纺”结合;
• 二是纺纱和织布相结合,或“纺与织”结合; • 三是纺织和粮食生产相结合,即通常所说的“耕织结合”
。 • 虽然传统的“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产品的
商品化得到很大发展,但农业在全部国民生产中一直占有 绝对优势。
种植业的发展(续4)
• 稻、麦、杂粮各自的产量以及它们的总产量在1924—1929 年度处于高峰时期。
种植业的发展(续5)
• 就人均粮食产量而言,20世纪20年代依旧是农业发展最好 的时期,此后的30年代和40年代都呈现出衰落的态势。主 要粮食作物稻、小麦和杂粮的人均劳动力产量也是在 1924—1929年达到这一时期的最高点。
第二节 地权分配与经营方式的变化
• 在近代百余年的时间里,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缓慢的 提高,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中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状态也逐渐改变,农业生产逐渐被纳入到市场 经济的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