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心理问题是让学生开口说话的关键
浅谈学生口试(Speaking)心理障碍
浅谈学生口试(Speaking)心理障碍我在农村中学从教英语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受条件和环境的影响,开展英语教学很难,特别是让学生开口说英语很难,口试英语心理障碍很大。
现在我就简单谈谈学生的口试心理障碍。
一、学生英语口试时心理障碍1、有些教师在使用人教版新教材(go for it)时只注重学生句型结构、固定话题等形式的训练。
学生能对答如流,但一旦离开了课堂、课本或换了环境就不会运用,产生以下几种心理障碍:(1)“无话可说”产生困惑心理,是学生困惑、烦躁、焦虑心理的主要因素。
由于学生平时句型操练大都是按示范句运用,不易犯错,并以此为满足,但一遇到真实的情景,就结结巴巴,或无话可说、或无言相对。
(2)“不知从何说起”产生迷惆的心理。
学生在口述中,不知从何说起,说些什么,陷入一种迷惆的心理状态中。
这样的叙述缺乏正确性、明确性、连贯性和逻辑性。
原因是只注重掌握语言规律,而忽视了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或过分紧张、怯场所致。
2、形成心理障碍的原因:(1)不少农村英语教师大多采用句型、语法训练的教学方式,学生受其影响,误认为句型、语法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认为口试技能获得可有可无。
(2)外语环境不够理想。
即使学生在课堂里学到一点口语,但在课外无法复习和巩固,淹没于母语的大海中。
(3)多年来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一般是五、六十人的大班教学,难于进行口语训练。
(4)另外,教师不够重视,因为中考、高考试卷听力部分(listening text)分数所占比重不大,重点放在笔试部分(writing text)上。
二、帮助学生克服口试心理障碍的做法1、解除困惑,培养兴趣。
在口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说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中发展学生说英语的能力,必须使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加英语活动。
2、创造和悦的气氛。
教师绝不可过分严肃地提出训练要求。
而是要设法创设和悦气氛,或讲一段与口语表达有关的趣事,或出示几张与说话内容相关的图片、漫画,以引发学生的欢声笑语,借此扫除困惑不安的心理状态,以换取学生的积极的注意、记忆与思维,萌发自我训练、自我表述的欲望。
课堂上怎样让孩子们都开口说话
课堂上怎样让孩子们都开口说话作者:陈劲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21期“数学自主生长课堂”,是我校践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转变教学观念与扬弃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整合的产物。
“数学自主生长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所以我校努力做到五个转变:一是教学目标从“重知識技能”向“实现三维目标”转变;二是教学方法从“单纯的传授”向“自主探究合作”转变;三是教学过程从“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四是教学方式从“单、双向交流”向“群体、多向交流”转变;五是教学对象从“关注部分学生”向“关注每一位学生”转变。
坚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坚持合作学习;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定教,努力做到“该讲的大胆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把教师的“导”用在刀刃上,用在解决影响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上,真正实现少教多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孩子的今天和明天负责。
在刚开始实施的“数学自主生长课堂”上,我们老师往往会遇到班上几个学生,总是不开口说话的困难,学生不开口说话,怎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学习的自主性?这该怎么办?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方法让我的学生开口说话。
一、营造平等说话的课堂氛围只有具备平等说话的课堂气氛,才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我上课都是把讲台让给了学生,我就在台下组织学生上台说,聆听学生说,思考学生每句话的对与错、说得好与坏,适时进行评价或引导。
每个小班的同学依次上讲台讲解题目、分享自学的收获或提出需要大家帮助解决的问题等等,如果真的遇到硬不说话的学生,我会马上就能正确分析他不说话的原因,是属于胆小害怕说错的,我便心平气和的鼓励、引导他一字一句地说正确才算过关;如果他真的不会说,我就让会说的同学教他会说并确实懂得了该怎样说了,才算完事;不管他学习成绩的优劣和家境的贫富,我要让不说话的学生每次上台都要感受得到我对他的真爱。
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技巧
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技巧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会说不会说大不一样。
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
”那么怎样掌握说话交谈的艺术和技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技巧,欢迎借鉴参考。
1.循循善诱法这是最常用也是有效的一种方法。
把一些通俗易懂的道理,发生在身边的典型事例娓娓道来,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向我敞开心扉,吐露自已所思、所感、所需,在谈话中升华思想、认识自我、增强信心、加深感情。
2.软硬兼施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
谈话时,根据学生的不同的个性,采取提醒、制止、警告、批评、处分等方式。
最根本的方式是耐心诚恳地说服教育,和学生交心谈心,软硬兼施。
在谈话中让学生感到“这是为了我好”,从而产生改正错误的愿望,提出改正错误的具体措施,使问题得到标本兼治。
但这种方法切忌对学生冷嘲热讽、伤害学生人格和自尊心。
3.相互倾诉法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在短短的人生中也有喜怒哀乐,特别是在情绪波动较大时需要宣泄,如果不能宣泄出来,可能蕴藏着很大的危机。
因此,我要能及时地察觉和了解,放下架子想尽办法把我当作他(她)最值得信赖的人,一吐为快尽情倾诉。
当然,在工作中我也有不顺心的时候,我也试着把我的烦恼向学生倾诉,让学生帮我出谋划策,谋求解决的办法。
这时学生也愿意把自已当作我的知心朋友。
这样,在相互倾诉中达成了共识,凝聚了向心力、沟通了感情,调动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4.激励、激将法学生作为社会进程中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挫折,进而滋生抑郁、紧张、消极甚至自暴自弃、厌学厌世等于不良心理,遇到这种情况,我尝试使用激励的方法,帮助学生正视和摆脱挫折,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在教育工作中我也经常遇到一些头脑聪明,取得一点成绩就产生成就感、优越感和骄傲自满情绪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我尝试使用激将法。
故意在他们得意时给他们泼一盘冷水,让发热的头脑降降温,给他们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激发他们的潜能。
简单分析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口语能力的途径
简单分析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口语能力的途径摘要:口语交际能力反映了一个人学习另外一种语言的水平和程度。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代对人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是我们作为汉语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概述了目前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口语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民族学生口语能力提高途径语言本来就是交流工具,而口语交流是最重要、最普遍的交流方式,因此汉语口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双语教学中,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如何提高呢?经验告诉笔者,语言学习主要靠口语练习。
那么,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呢?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谈一点看法和认识:一、解决心理问题是学生开口表达的前提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与学生的母语教学有较大的差异,从三年级接触汉语只限于在课本上,接触面很窄,尤其在以前缺乏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只能依赖课堂教学。
而课堂教学的现状是,老师提问后,课堂上只有几个学生举手,在四十分钟的一堂课中,常常是老师在不停地说,这是我以前从事双语教学的感触。
我校在2014年合校(民汉)以来,大力推行双语教学,这对学生学习汉语有了很大的帮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针对现状,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创建一个宽松、友好的氛围,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降低他们在讲话中的过度焦虑。
如每次讲课前先与学生进行沟通,鼓励学生发言,说话说完整。
二、解决方法即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能力的途径1.从语言与语言环境方面的差别出发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能力。
(1)要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因语言差异而造成汉语口语水平低下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以下几点:①注重词汇教学,词汇教学是构成语言大厦的砖石,不同风格的语言大厦必定是由不同特点的砖石砌成。
因此,我们首先要注重词汇的教学。
词汇教学时要注重讲授蕴涵特殊民族文化传统的信息的词汇,要讲授那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以及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褒贬不同和存在观念差异的词语。
语文口语交际课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语文口语交际课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尤其在现代传声技术飞速发展,人与人交往频繁,竞争激烈的时代里显得极其重要。
而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同时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我们不仅要训练每个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而且要求在具体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一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敏、机智的能力。
我们现在的口语交际课不再是以往单纯的说话课,它更注重听、说的双向互动,在交往性的口语交际活动中让学生得到发展。
但当前,我们的口语交际课经常出现“冷场”,大多数学生紧闭双唇,缄默其口,只有几个“台柱”撑着场面,积极配合老师。
这样的课堂又怎能交际得起来?因而我们必须要“对症下药”,让口语交际课与“此时无声胜有声”彻底“绝缘”。
究其原因,除性格因素外,更多的则是心理问题。
一、心理问题分析1.惧怕心理——怕“出洋相”胆怯、敏感这样的心理品质在交际课上表现得尤为常见和突出。
他们既怕说错受到老师的批评,又怕说不好被同学们笑话,所以往往没有十足的把握是决不会轻易当众说话。
久而久之,这类孩子就习惯于不举手,不发言,无形中失却了信心与勇气。
偶尔几次回答不尽如人意,那更是让他们灰心丧气,主观上认定:站起来发言是件糟糕的事,丢脸的事。
于是“我天生不如别人会说”的悲观思想便沉重地压在心头。
2.依赖心理——人云亦云孩子与老师的不断交往中彼此间形成一种双向认识。
但有些孩子只会模仿,将听到的复述几句,根本不会自己思考,更不用说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日子一长,便养成了依赖心理。
3.无争心理——旁观者“轻”在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上也有不少的旁观者,他们习惯于洗耳恭听,“轻轻松松”度过四十分钟。
偶尔被迫点到,则满脸通红、支支吾吾地应付几句,是好是差无关紧要。
“与世无争”的心理态度无疑会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上走下坡路,因为有竞争才可以不断产生动力,才能激励学生不断取得进步。
让孩子敢于开口说话
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话北冶二中高玲学校的课改仍在进行中,在听评课过程中我注意到,被提到最多的问题就是,课堂不够活跃,学生发言不积极,学生没有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等等。
这不禁让我开始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回顾我的课堂,这样的场面比比皆是。
当我让集体回答问题时,他们声音很大,但是当我说谁会举手时,那一双举起的手,在迅速环顾四周后又快速的放下了。
其实我知道,并不是他们不会而是他们不敢回答,他们害怕回答错误,害怕老师的批评,害怕同学的嘲笑。
面对学生给我的冷场,我很无奈,只能一再的鼓励他们,没有对与错只有好或更好。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促成的,而是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造成的。
学生不仅在课堂上不敢说话,不敢回答问题,在课下对家长对老师也不敢说真话,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我们评价一堂好课,无非就是老师的智慧引导和学生的充分参与,他若不敢说不敢表达那如何参与呢?我们总是抱怨学生脑子不灵活,责怪他们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那我们又给了他们多少安全感和信任,老师和学生都是相互的。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说话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不仅在生活中在课堂上也是如此,对于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多表扬不批评,尽量挖掘他答案中有价值的部分,让他们感觉自己的想法是有作用有意义的,从而增加的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当然光鼓励和表扬也是远远不够的,恐惧往往源于陌生,学生之所以害怕老师不敢回答问题,是因为不了解老师,和老师交流沟通的少。
因此老师在平时课堂中要放下姿态,主动去亲近学生理解他们,多和他们谈心做游戏,拉进师生间的距离。
陌生没有了,恐惧就消除了,那么课堂就可以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进行了。
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话,这不单单是参与课改,更是对学生良好人的培养和塑造。
那么从现在开始吧,让学生开口说话,因为没有什么能比表达自己真实想法更让人畅快的了。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者:蔡卫枢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7年第02期内容摘要:“教育是农业,需要细细耕作。
”这两句话用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上真是太合适了。
虽说教材中已专门开辟“口语交际”这一板块,但在语文评价机制还不够全面和完善的今天,不少语文老师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还是比较忽视的,因此课堂上才会呈现失声、少言的现象。
如何改变这些问题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最近听了不少课,有公开课,也有“原汁原味”的随堂课。
听的课多了,发现不同的学校、班级,在学生的发言质量上有极大的差异。
有的班级学生能针对老师的问题侃侃而谈,语言组织能力很强,观点独特新颖,描述具体生动,常常让听课的老师惊讶、赞叹。
而有的班级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却显得很“艰难”:有的表达不够具体,有的只能说只言片语,有的人云亦云,有的虽然有话要说,却结结巴巴怎么也说不清楚……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表现:1、想象补充,缺乏新意。
例如《小露珠》一课中,一位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了小露珠装点了植物,让植物们更加美丽的自然段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们想一想,小露珠还会来到哪里,让哪些植物更加俊俏呢?”只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精彩纷呈。
可是学生所补充的还是和课文中描写的大同小异,毫无新意。
最后,老师不得不草草收场了事。
2、提升概括,表述不清。
在课堂中,我们经常要让学生概括课文或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但是这个环节中,概括能力弱的学生要么从课文中找原句,要么概括太片面。
可是教师往往忽视,要么埋怨孩子不行,要么像挤牙膏一样让孩子填空,不能真正从能力上去引导孩子提升。
3、描述画面,缺少美感。
课堂上,常常要让学生运用课文这一载体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美化语言,提升语言。
教师在设计时也尽量抓住契机和环节设计这样的练习板块。
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文中,一教师让学生说说少先队员植树后,荒山野岭的变化。
本来,课文中有不少词语可以借鉴,要说好并不困难,可是学生却显得很为难,不能活用新词,描述性的语言很少。
培养农村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思考
发学生 的兴趣。
引入课 堂 ,和他们 吹泡 泡 、捏橡皮 泥 ,让他们说 明一种玩具 的玩法 和原理 ;让 学生 把老师说 的话转述给 家长 ,培养学生 的转述 能力等等 。在这 些活动 中 ,除了知识 、技 能训 练外 , 二、解决 心理 问题 是让 学 生开 口说话 的关 键 农 村孩子 从小 缺 乏广 泛 的交 际环 境 。在课 堂上 或 老师 我们 还注 重 了学生 在说话 时的态 度 以及语 言 背后 隐藏的 品
组织 的一些活动 中常常会 出现这样 的情 景 ,老师提 问后 ,只 质、思维等 ,相机作 出恰 到好 处的指导。 有稀稀 拉拉 几 个学生 举手 ,在 四十分 钟 的一堂 课或 其它 活 四是加 强与其它学科 教师 的协调 配合 ,注重 口语表达能 动 中,常常是老 师一个人或 少数优生 的声 音 ,权威性 的师生 力训练在其它学科 教学 中的延 伸 。这也是 《 语文课程标准 》 关系给学生套上精 神枷锁 ,学 生不敢寻求 独立性 ,不敢 向教 中对 小学生 口语 交 际的建 议 和要 求之 一 。如在 数学课 中 , 师提出 冒尖 的问题 打破课堂教 学等有组织 的活动平静顺 利发 让学生说线段 图表示的数 量关 系 ,在 音乐 欣赏课 中引导学生 展的局面 。讲授 教学 法从心理 上拉开 了老 师与学生 的距 离 , 说对音乐 的感受 ,在 自然课 中让学生描述 亲手操作的实验过 老师讲授 的时 间越长 ,学生被 动接受 、缺 少表达 的时 间也越 程 。要 求教 师少 讲 ,让学 生 通过 讨论 ,用 自己的 话表 述 出 长。教师不善于鼓励学 生 ,学生课 堂中 的失败体 验增大 了学 来 ,学生既掌握 了知识 ,又锻 炼了 自主学 习能力 和 口语表达
能力。 生说话 的心理负担 。 对此 ,我认为一 是要加强对 教师新课程理 念的培训 ,引 导并要求教师适应新课 改的要求 ,切实转变 自身角色 ,改变 四 、要 努 力解决 滥用 语气 词 和使用 口头禅 的毛病 师生关系 ,创设一个 宽松 、友好 、民主 、和谐 的师生交流氛 可以说 ,大 多数人 口语质 量差都和滥用语气 词和 口头禅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谈话技巧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谈话技巧导语:作为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辅导员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与学生的谈话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谈话技巧,旨在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
一、倾听是关键在与学生对话时,辅导员首先要做到倾听。
倾听是一种尊重和关注的表现,可以让学生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辅导员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倾听学生的心声,不打断对方的发言,并通过肢体语言和积极回应来表达对学生的关注。
二、建立信任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是进行有效谈话的基础。
辅导员需要展示出真诚、友善和尊重的态度,使学生感到舒适和安心。
同时,辅导员还需要保护学生的隐私,确保谈话内容的机密性,以增强学生与辅导员的信任感。
三、提问技巧在与学生交流时,辅导员需要善于提问。
提问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的重要手段。
辅导员可以使用开放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或“你觉得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困惑?”此外,辅导员还可以使用反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积极倡导和引导辅导员在谈话过程中应积极倡导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行为方式,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辅导员还应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调适能力。
五、关注学生情绪辅导员在与学生的谈话中应敏锐地察觉和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当学生表达负面情绪时,辅导员可以通过鼓励和正面的反馈来帮助学生重建积极的情绪状态。
同时,辅导员还应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表达情绪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六、适度引导在谈话过程中,辅导员需要适度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问题。
辅导员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资源,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辅导员还应注意避免过度干预和指导,保持适度的距离感,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总结: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谈话技巧是一门复杂而又细致的艺术。
通过倾听、建立信任、提问、积极倡导和引导、关注学生情绪以及适度引导,辅导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怎么和不愿意开口说话的孩子沟通?
怎么和不愿意开口说话的孩子沟通?1、跟孩子沟通,要随时夸奖他们。
真正聪明的家长,不管孩子说什么事情,他们都能找到机会,夸奖一下孩子。
比如说,当孩子说:“今天上课的时候,同桌没带课本,我们俩看了一本书。
”家长就会说:“你好厉害啊,都学会乐于助人了,我们也要向你学习才行。
”在这样的夸奖下,孩子会更加愿意跟家长沟通,因为在沟通的过程当中,他们能够被认可,得到家长的夸奖。
2、缓解压力,增强孩子交流的欲望。
有的孩子可能担心自己说的话父母不感兴趣,或者会认为父母不同意自己的看法而不敢发言,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家长可以顺势引导孩子.安慰孩子,甚至可以向他保证:“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吧,妈妈不会怪你的,慢慢说,妈妈在听着呢,不着急。
”以此来缓解孩子的压力,增强孩子交流的欲望。
3、学会和孩子说话有意思。
无论和谁聊天,和对方探讨他感兴趣的话题,一定能获得最好的聊天效果。
我们可以先尝试静下心来听一听,孩子最近喜欢干什么,然后我们要抓住里面的亮点,尝试向孩子进行一些提问。
只有这样,他们会把好感觉慢慢积累起来,变得很爱和你沟通,觉得亲子交流很过瘾。
4、放下家长的姿态,蹲下来学会倾听孩子的话。
要和孩子沟通交流,就要先听孩子说。
不仅要认真地听孩子说的话,同时,还要放下自己家长的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这个时候,家长不是指导者更不是领导,这样的姿态能够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心情会更放松,所以才能够有更多地表达。
5、对孩子微笑,多交流。
孩子不爱说话大多数还是心理问题,可能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关注,觉得爸爸妈妈不爱自己而不愿意与人交流。
父母要多对孩子微笑,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多跟孩子聊一聊,说一说心里话,放低身段,与孩子平视平等,家长也要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6、家长要善于引导。
内向的孩子往往会词不达惫,或者啰里啰嗦说不清楚,这时家长千万不能着急,不要催促、打岔,孩子一个问题没说完就找出他一堆“不是”,这样孩子是不会有兴趣继续和你交流下去的。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途径和方法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途径和方法作者:张利来源:《中学时代》2013年第06期口语交际是指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而进行的交际双方的信息交流活动。
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把汉语学好,流利运用普通话。
口语交际是一项新鲜而古老的训练内容,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在平时的训练中,要让口、耳、眼、手等多种感官都参与到语言实践中来,这样才能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要注意教学策略和方式。
一、现状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表达却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绝大部分语文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写作、口语表达是学习语文的难中之难。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学生“怕口语”或是“不知该如何说”的现象,如果不有效地解决好这一问题,语文教学难以向前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
我所在的边远山区的初中学生们,阅读面窄,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因为长期生活在农村,长期受农村文化熏陶,虽有一定的农村生活经验,但在性格上腼腆、羞涩。
口语表达在语文教学之中更成了头等难事,主要是因为不敢表达、不善表达。
要解决农村学生口语和写作的难题,就要从鼓励学生表达着手,从鼓励他们敢于口头表达到有创意地口头表达,层层深入、循序提高,直至在生活中运用自如,做到骄傲地学好母语,说好口语。
二、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1.多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要多渠道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自主性、积极性,通过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表达和创意表达。
比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讲故事、演讲、朗诵、辩论、小组代表发言、班级交流等方式。
还可以实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形式可以多样,赏析一首古诗、讲一个笑话、分享一篇散文等。
要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有意识地安排与其他班的辩论。
2.选择合适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课堂上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开口说话
课堂上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开口说话作者:童加珍来源:《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2011年第35期一、课前三五分钟,提供说话训练每节课前,用三至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说话训练。
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说话的兴趣,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说话训练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对身边周围的学习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也可以是上下学路上的情景,也可以是家中的趣事等等。
有时也可以是新课导入的话题讨论,或是对旧课的复习回顾,或讲名人故事,或说说读后感言,即生活处处有话题。
通过这项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平时做有心人,天天积累,厚积薄发,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精心设计问题,创设说话机会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本来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事实上,每个问题都不可能让全体学生都站起来回答。
每次有一两个学生回答正确,这个问题也就过去了。
似乎这一两个学生的回答代表了全班学生的回答。
由于经常如此,许多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往往根本就没有动脑筋思考这个问题,或者有的学生即使动了脑筋,心中有了答案,但要把答案用语言表达出来,又因语言表述能力的差异,怕表述不清而不敢举手。
三、突出文本重点,小组合作讨论说话,就其本质来说,应该是一种交往活动。
而自己能大声说、同桌互相说这两种说话形式基本上是纯粹的语言训练,还算不上是交往活动。
所以,语文课堂上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说话训练。
因此,我平时十分注重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每节课里设计一个体现文本重点的问题,由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那样既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说话能力,又使探讨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出好突出文本重点的问题,我总是在课前认真地钻研教材,研究每一个学生,在课文内容的重点处,精心设计一个适合于学生探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一般每堂课,我都会设计一个重要的问题,让学生天天有收获。
学习小组一般由四人或六人组成一组,其中一位语文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任组长。
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沉默”现象探讨
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沉默”现象探讨
在学校中,有时会发现一些学生比较“沉默寡言”,不太愿意开口说话或者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种现象在小学高年级尤其常见,也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沉默”现象的出现?该如何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常见的“沉默”原因
1、自卑感:可能有一些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自卑感,不太敢开口表达自己的意见,担心自己的自卑会暴露出来。
2、害怕被评判:有些孩子可能会担心自己所表达的意见或者想法会被其他人批评或者否定,所以不愿意开口说话。
3、交往不足:还有一些孩子可能由于交往机会较少,不懂得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因此不愿意开口说话。
二、如何帮助孩子解决“沉默”问题
1、引导孩子多参与课堂和班级的讨论: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多提问,多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意思,逐步培养孩子思维能力和自信心。
2、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与他人交流:老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孩子与他人一起参与,慢慢学会与他人交往和沟通。
3、适当表扬孩子的表现:当孩子在课堂及其他场景中展现出勇气开口、自信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老师应该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表扬,让孩子更加自信。
4、注重孩子的情感需求:老师和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正面的情感支持,发现孩子内心的困惑和问题,帮助他们解决,从而减轻孩子的情感紧张和焦虑感。
总之,“沉默”现象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和解决。
让孩子在一个积极、和谐、自由的环境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才能让孩子更加自信,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让学生愿意积极开口说话
如何让学生愿意积极开口说话现代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是每一个教师都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课堂上展开创新教育,“让学生愿意积极开口说话”是一种激烈的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强烈的情感活动过程。
转变学生思想是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话的前提;教师激励“说话”是改变学生心理的外在动力;消除心理障碍是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话的内在动力;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话的催化剂。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是这样做的。
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教师首先要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勇于回答下列问题的积极性,然后再耐心地引导协助。
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是常事,每当这时,学生更希望得到的是教师给予的鼓励与支持。
无数事实证明,学生的学习需要表扬,需要鼓励。
表扬对学生的进步、成才有着重大的作用。
正如一位特级教师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常受表扬,而是常受表扬使学生变得聪明。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这时候,最需要的自然是鼓励,给他们增添自信心,增添学习的原动力。
在课堂上,应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常常给学生戴戴小高帽子,让他们持续地有成功的喜悦,知道自己“行”。
特别是对一些基础差的学生,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实行有意识的表扬,也就不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学习的兴趣就会与日剧增,课堂上就能与老师实行有效互动,形成良性循环。
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学的源动力。
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就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作为教师,应该尊重、热爱每一个学生,与他们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才可能有课堂上的和谐,才可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热情诚恳的教师,把学生看得很重,关爱、呵护他们。
反过来,学生也就会尊敬老师,亲近老师。
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然爱上语文课。
关于学生心理健康,这三句口诀教师一定要收藏
关于学生心理健康,这三句口诀教师一定要收藏
1. 倾听与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倾听与关爱。
教师应当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并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指导。
2. 尊重与理解: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需求,教师要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们,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3. 培养心理素养: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包括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应对挫折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健康的情绪表达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这三句口诀强调了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即倾听与关爱、尊重与理解、培养心理素养。
教师应当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全面发展和成长。
小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城关回小马丽“一、二年级学生抢着回答,三、四年级尽量少回答,五、六年级基本不愿回答”,这是大多数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困惑。
这些学生的表现实际上就是一种胆怯心理在作怪。
上述现象如不加以控制、纠正,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想光在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媒体运用等方面下功夫是不够的,更要深入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激发他们想说、敢说、会说的内在动机。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从心理的角度挖掘小学生课堂发言不踊跃的成因及对策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越是到了中高年级课堂气氛越是显得比较沉闷,举手发言的学生也始终只有那么几个。
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也很少有学生反应热烈,常常看到举起的手犹如大海上的几叶孤舟,没有举手被老师指名回答的也常常敷衍了事,显得百般无奈。
和同事们聊起这一现象,大家也深有同感。
为什么会出现一、二年级学生抢着回答,三、四年级尽量少回答,五、六年级基本不愿回答的怪现象呢?是不是到了高年级学习阶段,学生就不用举手回答问题了呢?显然不是。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试着从学生心理方面分析,通过调查访谈、改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归纳总结了学生上课不爱发言的几个心理原因,并制订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学生不爱发言的心理原因分析1、崇师、依赖心理。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领导者、权威者。
在学生的眼中,老师说的话,做的事都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学生就形成了崇师依赖心理。
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点名请他回答,给予细心指导,时时提出要求。
否则,他们就像断线的风筝,没有着落,茫然不知所措。
这种崇师依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成为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拦路虎、绊脚石。
让不爱说话的人开口说话的技巧(优秀8篇)
让不爱说话的人开口说话的技巧(优秀8篇)说话与沟通的技巧篇一第一,调整自己的呼吸状况。
说话每时每刻都要利用肺部呼出气流,一旦由于紧张而引起呼吸紊乱,就会使说出来的话颤巍巍,或者轻重不均匀,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
所以如果你觉得紧张,可以在说话前有规律地深呼吸几次,调整一下心情,等呼吸稳定以后,再开口说话,声音就不会发颤了。
同时深呼吸也可以帮助你摄入足够的氧气,使你头脑清醒,保持敏捷的思维。
第二,精神集中,心无旁骛。
说话的时候不要走神,让大脑高速运转起来,佳词妙句就会源源不断自动喷涌。
听话的时候更要专注,努力捕捉对方的眼神表情,积极做出回应,如会心的微笑、赞同地点头等。
这不仅让对方觉得受到重视,因而情绪高涨,而且也会让自己的紧张情绪烟消云散,全身心投入到兴致盎然的会话中去。
第三,不要雕琢词句。
和陌生人交谈,并不需要故作高雅,平时用什么词现在还用什么词。
这不是说要口无遮拦,怎么想就怎么说。
在说话的内容上,我们需要斟酌;可是在说话的方式上,我们可顺其自然,一些高雅的词汇,也许可以为你的话语增色,但是如果因此耗费了大量的心理能量以至于无法集中思考说话的内容,却可能会得不偿失地出洋相,一旦读错了一个音或说了一个病句,就会给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再造成紧张的恶性循环,就会洋相百出了。
第四,不要过分客气,使用太多的敬语。
在初次见面的自我介绍中,可以使用一些敬语,但一旦谈话深入下去,“谢谢”、“请”、“您”这些词就不必总挂在嘴边了,否则就会显得很见外,双方的关系很难进一步发展起来。
礼貌是必需的,但太礼貌比不礼貌更容易让人不自在。
第五,不要故作幽默,要看场合和氛围。
很多“口才兵法”上都说,“幽默”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可以缓和紧张的气氛。
这话没错,可“幽默”是一种很高级的交际技巧,需要灵活的思维、有趣的内容再加上语气、语调、手势、身姿等的密切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对于害怕和陌生人交际的人来说,远不具有这些交际能力,所以千万不要故作幽默,以免弄巧成拙。
让学生轻松地“说”起来
说 的训 练是 一个 长期 的过程 , 生从 进行说 的 训练 , 由说
要 让学 生能 更多 地说 , 就必 须给 说 以更 大 少到说 多 , 由浅 人 深 , 求 也 逐 渐 提 高 。从 一 要
说话 者往 往 受环 境 、 氛 、 象 等 因素 的 的空 间。扩 大范 围是 指 扩 大 时 间 、 气 对 内容 、 点 开 始 的声音 响 亮 、 句清 楚 、 用 普 通 话 到说 地 字 使 条理 清楚 、 表达 完整 , 至学 生说 直 影 响 。很多学 生 之 所 以 怕说 , 在 于说 什 么 , 的范 围。说话 训练 的时 间不 框定 在 语文 课 中 , 话 意思 明 白 、 不
于寂 寞” 。这些 消 极 因 素 的存 在 , 阻碍 了多 说 能让 大家 了解 黄 山各 处 景 点 的特 色 。… …我 范语 言来 表 达 。重 视对 学 生 听说 态 度 和 语 言
训练 , 响 了说 的能力 , 而 影 响 健康 的表 达 的介绍 完 了 , 影 进 谢谢 大 家 !欢 迎大 家下 次再 来 黄 习惯 的指 导 和训 练 , 调 学 生在 日常 的 学 习 、 强
的, 以, 所 必须培 养学 生 “ ” 能力 。当 前 , 说 的 学 途径 应 当在课 堂上 。在课 堂 教学 中 , 把课 文 内 读 古今 中外 的文 学瑰 宝 , 富 自己 的语 言 , 丰 用
生 能说 的不 多 , 得好 的更 少 , 说 多说 多练 , 是解 容作 为学 生说 话 的材料 , 对课 文进 行创 新 性 的 规 范准 确 、 新 优 美 、 人肺 腑 的 语 言感 染 学 清 沁 决这个 问题 提 高 学 生语 文 素 质 的 重 要途 径 之 拓展 和延 伸 。如 《 山 奇 石 》 完 后 , 这 样 生 , 黄 教 作 这样 潜移 默 化 , 能增 强 学 生 对语 言 的学 就
培养学生“会说”的能力
你会说话吗?看到这个问题,也许你会觉得好笑。
但是,要想把话说得通顺且有条理,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一个人面对众人,神情自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侃侃而谈之时,我们除了发自内心的羡慕之外,一定还有一种遗憾———“我也能说得这么好该多好”。
为了不让我的学生有这种遗憾,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我班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少部分学生是打工子女,由于受环境和家庭的影响,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例如,语言不规范,口语习惯不良;有些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掺杂方言,甚至还有学生说话时带脏字;口语交际时,语言不流畅,缺少激情;有些学生一张嘴就局促不安、拘谨,且语无伦次、言不达意;即兴表达能力弱,多数学生发言前,都要背上几遍才能说,是“准备型”的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时,不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
针对班级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我抓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采用激励的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我班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农村的孩子并不木讷,反应也不迟钝,主要是某些心理因素影响了他们交际能力的发挥。
如担心自己说不好,怕被同学笑话。
因此,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是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的前提。
在课堂上,我总是用启发鼓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我相信你能说好!”“没关系,先坐下想想再说。
”“别急,慢慢说。
”……通过鼓励消除学生“怕”的心理,使学生能够放下包袱,畅所欲言。
二、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交际话题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
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大量素材,我及时抓住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为学生创设交际情境。
农村学生拥有得天独厚的口语交际资源,大自然给他们提供了说不完的话题:在家里帮大人喂小鸡、小鸭,到河里抓鱼、洗澡,到田里收割庄稼,到山上采野花、野果……我以学生的这些生活经历作为口语交际的话题,开展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乐于去说。
让学生养成爱说话的习惯
让学生养成爱说话的习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说:“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
”可见说话实在是小觑不得。
最近几次听课,感触颇多:低年级学生发言积极踊跃,唯恐老师不请他回答问题,而高年级学生却恰恰相反:老低着头,生怕老师点到自己的名字,就是被叫起来也是很难为情地低着头,声音小的如蚊子在哼。
难怪老师们发出疑问:是我们教育的失败还是学生自我意识的提前觉醒?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提升学生语言智能的有利契机,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多种方法,让学生养成爱说话的习惯,逐步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
现浅议几种方法:一、让学生喜欢和你说话课堂上,有些同学(尤其是语文理解能力较好的同学)对于老师的一些提问内容心中是理解的,但不愿意举起右手,潜台词可能是“不一定需要我来回答,别人也是知道的,让别人去回答吧。
”还有些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但是却不愿意在课堂上自由表达,只有偶尔能听到那些真正胆大的同学的一些新颖而富有创意的言语。
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喜欢和你说话。
1、把自己也变成孩子教育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成人思维模式与学生的儿童思维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要让学生乐于和教师互动、交流,教师是否拥有一颗童心是非常重要的。
童心未泯,才能抛开“大人”“师长”的身份。
当你接纳了学生,学生才有可能接纳你。
比如,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要做指导,需要范读,可以说:“孩子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感触颇深,不禁跃跃欲试,给老师一个机会试试吧。
”而不是“同学们,老师觉得你们读得不够好,下面老师来做示范。
”2、体会学生的感受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听话,在和学生说话时,常常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学生乖乖地照自己的话去做,最好不要有意见。
所以,往往没有很仔细地把学生的话听完,学生感觉到与教师沟通不舒服,代沟必然越来越深。
当学生受了委屈,遇到挫折时,他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就会让学生觉得老师一点儿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教师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心理问题是让学生开口说话的关键。
我们现在所教的孩子从小缺乏广泛的交际环境。
在课堂上或老师组织的一些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老师提问后,只有稀稀拉拉几个学生举手,在四十分钟的一堂课中,常常是老师一个人或少数优生的声音,学生不敢寻求独立性,不敢向教师提出冒尖的问题打破课堂教学等有组织的活动平静顺利发展的局面。
老师讲授的时间越长,学生被动接受、缺少表达的时间也越长。
对此,我认为
1.是要切实转变自身角色,改变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宽松、友好、民主、和谐的师生交流氛围,让学生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想说的说出来。
2.是改变活动的组织形式,让空间、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担任主角。
3.是要信任、鼓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