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城市建设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阅读要点
《外国城市建设史》阅读要点(不作为应考提纲)第一篇古代的城市1. 城市的产生、第一批城市诞生的时间2. 古埃及社会背景与城市的关系3. 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4. 山岳台建筑与古西亚宗教信仰的关系5. 古印度文明与城市的兴起关系6. 古美洲文明的基本点7. 古希腊文明的基本特征8. 圣地建筑群与卫城9. 希腊化时期的特征10. 希波丹姆规划型制11. 古罗马的自然与社会背景12. 罗马营寨城13. 伊达拉里亚时期城市建设思想14. 罗马共和时期古罗马城的特征15. 《建筑十书》的作者与其主要论述16. 案例:卡洪、底比斯、阿玛纳、乌尔、巴比伦与新巴比伦、特奥蒂瓦坎、雅典卫城第二篇中古的城市17. 西欧中世纪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城市基本特征18. 东罗马帝国与俄罗斯中世纪社会19. 克里姆林20. 阿拉伯国家的信仰与城市理想21. 中世纪日本封建城市的基本特征22. 文艺复兴的基本内容与对城市建设的实质影响23. 理想城市24. 绝对君权时期的社会特征25. 案例:佛罗伦萨、圣马可广场、圣彼得大教堂与教堂广场、凡尔赛宫26.第三篇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27. 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特征28. 近代工业城市产生初期的弊端29. 英式园林30. 拿破仑第三帝国时期的巴黎改建31. 运河城阿姆斯特丹32. 近代殖民城市的基本特征及原因33. 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实践34. 田园城市35. 工业城市、带形城市的基本理念36. 自然保护与近代城市公园运动37. 案例:伦敦改建(1666)、巴斯、郎方的华盛顿规划38.第四篇现代城市39. 20世纪初的社会、科技背景对城市建设的影响40. 举例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城市规划立法与机构建设情况41. 20世纪初田园城市的尝试与实践42. 盖迪斯和城市科学、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未来主义、邻里单位、雷德伯恩体系43. 新建筑运动的三位/四位大师(赖特的广亩城)44. 柯布西埃及其明日城市理论45.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46. 带形城市(结合前章一起,要总结)47. 50年代的城市化与郊区化、50年代的古城保护、48. 英国新城建设(要汇总一起看、如60年代的朗科恩、密尔顿凯恩斯)49. 中心地学说增长极核理论50. 50年代的国土整治与区域规划51. 60年代的国土整治与区域规划及日本案例52. 60年代的科学城/日本筑波、关西文化园、53. 60年代以来的行为研究学54. 新技术革命的内容55. 未来城的若干构想56. 实例(前后对照一起总结):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莫斯科规划、大伦敦规划、哈罗新城、勒哈佛规划、印度昌迪加尔、巴西利亚、大伦敦规划、巴黎地区规划。
外国城市建设史
一、概况
–二战前 –二战后至五十年代 –五十年代 –六十年代及六十年代后
• • • •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 1城市规划理论 2城市规划实践 3城市建设立法
三、现代各时期重要理论及发展
(一)、田园城市 (二)城郊居住区 (三)勒· 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
• (四)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实践:大伦敦规划——阿伯克隆比 丹麦大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 华盛顿的放射长廊规划 莫斯科总规 大巴黎规划
八、文艺复兴 (一)背景:意大利:弗洛伦萨(15世纪,早 期文艺复兴)、罗马(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盛期)、威尼斯和伦巴低(晚期,16世纪中 期和末期)、17世纪以后的巴洛克时期 (二)建筑与城市建设活动表现 1、早期及盛期情况:弗洛伦萨主教堂的大穹顶 追求唯美、呆板、单一、平衡、庄重、理性、 人文、多样性。人文主义色彩建筑:育婴院、 广场园林等 2、巴洛克时期 追求动感、对比、有较多的戏剧性和夸张手法。
城市景观的特点 A利用制高点和自然景色,城市具有人的尺度 的亲切感 B建筑群具有美好的连续感,丰富感与活泼感, 给人以美的享受。 C城市的环境视觉通过建筑物之间的相似与相 异的明确分野而取得。 D城市弯曲街道既可挡冬季寒风,防夏日曝晒, 又具有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 3、实例:佛罗伦萨、威尼斯、巴黎 • (二)中世纪其它国家 • 1、东罗马: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宗教建 筑,圣索菲亚教堂(60米高的大穹顶) • 2、阿拉伯:巴格达、撒马尔罕、格兰纳达 • 3、印度:阿格拉(泰姬-玛哈尔陵墓) • 4、日本:平城京、平安京、天守阁
• (三)理论与实践、理想城市 (1)乔托、米开朗基罗、阿尔伯蒂等 (2)正方形、八边形、圆形等作为设计方案, 提出了格网式、同心圆式街道系统,但大都 停留在规划方案上。 (3)理想城市以军事防御为主 • 代表人物及成就: • 阿尔伯蒂——《论建筑》 • 费拉锐特——《理想的城市》 • 斯卡莫齐——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外全套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讲稿第一篇最初的城市---奴隶制社会的城市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第一节古埃及社会背景一自然条件二历史分期分为四个时期: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bc2400年)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400—bc1580年)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bc1150年)晚期(公元前1150—bc30年)三宗教哲学埃及的奴隶制直接从氏族贵族演化而来。
国家机器特别横暴,形成厂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
有很发达的宗教为这种政权服务,并实行政教合一,国王为“法老”。
认为人在现实世界是极为短暂的,而人死后,灵魂是永生的,要在千年之后复活,死后的世界是永存的。
四其他发展几何学、测量学,创造了起重运输机械,并学会了组织几万人的劳动协作。
天文学、历法、数学、医学、美术、文学等均达到教成的水平。
这些成就对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古埃及城市概况一孟菲斯古城1孟菲斯古王国第一王朝的首都●白色城墙●法老金字塔、神庙等建于城外远离城市的沙漠边缘●第三朝裘萨的墓地与城并驾,有建筑师的参入●死者之城比生者之城永恒2伊套城十二王朝的首都●城墙与城壕二卡洪城建设时间:12王朝,公元前2000多年长方形,380x260米城市职能:一是认为维修金字塔而建,一是认为通往绿洲的交通要道城市功能分区:奴隶居住区、贵族区、商人及手工业者等中产阶级住区城市防御设施:砖城墙,城内分区死墙城市交通路网:棋盘式,奴隶居住区的主路8—9米宽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有集市阶级差异---占据城区的风向优劣区位,建筑密度大小产生原因—建金字塔/开发绿洲三第比斯城生者与死者之城---古埃及中王国与新王国时期(BC1085--2040)(鲁克索与卡纳克神庙已经建在城中,死者之城与生者之城不再离的太远)死者之城规模不亚于生者之城,重视,同时也促进生者之城的繁荣生存。
与金字塔不同,出现山陵崖墓。
城市自然环境:峡谷,两岸悬崖峭壁,尼罗河两岸城市用地规模:9x6公里城市人口规模:盛时10万人城市空间布局:很长中轴线由西南往东北贯穿四阿马纳城人性与生活化的城市---古埃及新王国时期,首都阿玛纳城,尼罗河沿岸,自由布局,宫殿、行政建筑与其他用地结合紧密。
外国城市建设史
第八讲世界远古的城市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①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
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②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
③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
④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第九讲古希腊、古罗马1.古希腊圣地和卫城建筑群的异同①圣地:概念:共和制城邦里,崇拜守护神以及民间自然神的场所,是公共活动的中心。
特点:利用复杂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
空间构图以圣地中心的神庙统率全局,既可以远眺观赏的外部形象,又考虑到内部各个建筑的观赏关系。
例子:奥林比亚圣地、德尔菲的阿波罗圣地②卫城:概念:氏族制时代希腊的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
特点:位于城内高地或山顶,并视为神圣地段。
在贵族专政的城邦里,神庙及其它建筑的规划构图,同自然环境不相协调,无生气感。
以防御为目的。
例子:雅典卫城→圣地建筑群与卫城两种建筑群布局不同,反映贵族文化和平民文化的对立。
2.希波丹姆规划形式主要特点和米利都规划希波丹姆规划特点:①希波丹姆:“城市规划之父”,公元前5世纪的规划建造师,最早把“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在理论上予以阐述,并以此为指导重建希波战争后被毁的城市。
②思想依据: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与城市公共生活要求。
③城市布局:规律性的方格网式道路系统,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街坊规整,面积一般较小;④整体的城市概念:城市分为3个部分:圣地、公共建筑、私宅地段。
私宅住区分3种: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米利都规划:①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
②布局:a路网采用棋盘式。
两条主要大街在城市中心垂直交叉;b中心开敞式空间呈“L”形,有多个广场;c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的附近,将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d北部街坊面积较小,南部街坊面积较大。
城建史外国篇
• 爱琴文化的城市——迈锡尼 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人开始在巴尔干半 岛南端定居。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起逐渐形成一 些奴隶制国家,出现了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成为爱 琴世界的中心。迈锡尼主要的城市建设是城市核心 的卫城。卫城里有宫殿、贵族住宅、仓库、陵墓等 ,外包城墙。
• 迈锡尼平面
•
卫城是迈锡尼建筑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它不仅具有城堡的 作用,而且是一个城邦的中心,它是以后希腊古典时代卫城 建筑的先导。狮子门就是这座城堡的大门。
•
•
雅典卫城在城内一个陡峭的山顶上,用乱石在四周 砌挡土墙形成大平台。东西长约300米,南北最宽处为 130米,建筑物分布在平台上,山势险要,只有西边一 个上下通道。 • 作为古希腊建筑的的代表作,雅典卫城达到了古希 腊圣地建筑群、庙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这些 古建筑无可非议的堪称人类遗产和建筑精品,在建筑 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保存下来的大量的珍贵遗 迹,集中展示了希腊的古代文明。
于是规划师们不得不放弃了完成综合艺术总图的理想和尝试而致力于改造设计城市中的某一细小部分井由细节逐步扩大到周围的环境对中世纪城市进行织地毯式的小规模修文艺复兴的城市突破了中世纪城市宗教内容的束缚教堂建筑居于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性建筑构成了城市的主景象佛罗伦萨佛罗伦萨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心如果说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那么它的最初的曙光却是从佛罗伦萨升起的
外国城市建设史(重点总结)
国城市建设史1. 四大文明古国起源地带,年代和代表性的城市古埃及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底比斯城)死者之城位于左岸,城市位于尼罗河右岸,卡纳克与鲁克索神庙则是位于城中。
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及伊朗高原地区,乌尔城(城市平面为卵形,有城墙与城壕,两个港口通往水面,厚墙围抱宫殿庙宇,墙外是普通百姓和奴隶的居住地,划分明显,宫殿式四合院的,庙宇平面较为规整,一般是四方形平面),波斯波利斯(位于平缓山坡上,平面组合井井有序。
地段的西北角是建筑群的大门,地段中央是两个巨大的接待厅,大厅的南边是宫殿、宝库和后宫)新巴比伦城(总平面大体呈矩形,由于防筑需要,筑有两重城墙,间隔12米,墙厚6米,城东加筑了一道外城,内城有9座城门,城市主轴为北偏西)古印度:印度河-哈拉帕文明达罗城(毗荼人建,平面为正方形,有3条南北大道和2条东西大道,分划如棋盘。
分两部分,稍高的是卫城,东侧是较低的原市街地。
)中国:黄河流域河南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2. 古代城市的起源说:1.社会分工学说2.防御学说3.宗教学说4.地利学说3. 古代美洲的城市:印第安文化:特奥蒂瓦坎城(羽社神庙的金字塔)玛雅文化:提卡尔城,奇清依扎城印加文化:马丘比丘城4. 古代希腊的城市规划思想:1.对思想城市的追求-理性、秩序2.唯物主义思想3.城邦,社区精神4人本主义5积极和丰富的公共空间6追求理性主义-希波丹姆模式5. 希波丹姆模式的内涵:(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
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间敞开呈现L形,有多个广场。
市场及多个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面积较小,南部较大。
城市分为4个功能区)1.采用一种几何形式的,以棋盘式路网作为城市骨架的城市结构模式2.城市中有公共空间,城市典型平面中有两条大路垂直从城市中心通过。
3.把城市分成3个区: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区4.把城市居民分成3个区:匠人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外国城市建设史》考研核知识点
《外国城市建设史》考研核知识点一、知识概述1. 古代埃及城市建设①基本定义:古埃及城市是古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建造的聚居地。
这些城市在宗教、政治、社会等因素影响下建设,有独特布局和功能分区。
比如卡洪城,住房按照等级高低分不同区域,它以太阳神崇拜的神庙为中心展开建设。
②重要程度:在《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地位很高,是研究早期文明城市建设的典型。
它为了解古代城市起源、宗教和政治对城市影响等提供了蓝本。
③前置知识:需要知道一点古埃及文明的基本情况,像尼罗河对于埃及人生活的巨大影响,他们的宗教信仰基本内容(如多神崇拜、法老的神性等)。
④应用价值:现代城市布局中也会借鉴古埃及城市功能分区概念,如果一个城市有大型宗教建筑,像寺庙之类的,能以它为中心安排周边活动区域和交通流线。
2. 古希腊城市建设①基本定义:古希腊城市是古希腊人构建的,以城邦为基本形式的城市。
其城市布局注重公共空间,像雅典就有著名的卫城和广场,卫城是宗教崇拜中心,广场是市民集会等公共活动场所。
②重要程度:是西方城市建设源头之一。
对民主社会下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提供了范例,影响后来西方城市公共建筑布局等。
③前置知识:要先对古希腊文明里的民主制度、神话有初步了解,因为城市建设和这些方面息息相关。
例如,城市的很多公共建筑就是为了体现民主,像议会建筑之类的,而很多建筑装饰有神话元素。
④应用价值:在现代城镇规划里,能参考古希腊的公共空间营造方法,打造社区公共客厅之类的空间,方便居民交流互动。
二、知识体系1. 知识图谱这门学科里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城市建设点组成一个庞大体系。
古埃及、古希腊城市建设都是早期部分,它们给后来罗马及欧洲其他城市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就像盖楼的地基一样。
然后再不断发展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近现代的城市建设内容。
2. 关联知识与历史、地理、文化和宗教等知识关联密切。
像中世纪城市建设,就和当时基督教宗教势力分不开。
城市里有大教堂,还有很多宗教场所。
外国城市建设史
Courseware template
50’s的欧洲古城古建筑保护
● 历史虚无主义和胜利者狂热激情---阶段性发展 ● 罗马的古建筑和古城保护
总体规划---另建新城 为保护目的而调整规划建设 实事求是的保护态度---发现一片保护一片 保护现状而不恢复原样、考古公园 分级分区保护、立法保护 ● 欧美---成区成片保护---整体保护模式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Courseware template
50’s的区域规划与国土整治
● 目标: 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 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系统化 带动后进地区协调/统一发展 大城市及周边的重新开发 更为合理的产业布局
● 中心地学说与增长极核理论
地区网络模型、增长极核策略、城市分极发展、区域化规划思路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50’s的居住区
Courseware template
● 解决房荒、规模发展居住 ● 改变街坊模式、优化居住环境的尝试 ● 现代设计理念、重视人的生活需要
● 邻里单位、居住小区、扩大的居住小区、居住 区、社区、新村等基本概念
● 问题的简单化与多样性
Courseware template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Courseware template
50’s瑞典、日本和苏联的新城建设
● 瑞典新城---魏林比
规模较小、几个新城组成一个新区、设置集中的一个中心服务区
● 日本千里新城
规模较大、依托大城市和公共交通体系、集中设置新城服务中心(靠近车站) 人车分离系统的弊端
外国城市建设史试题
外国城市建设史试题第一篇:外国城市建设史试题一、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以及代表性城市(1)代表性城市(城市概况)·孟菲斯古城------白城、第一王朝首都、持续千年·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死墙)、南北分阶层·底比斯城------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神庙位于城中、南北中轴线、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阿玛纳城------新王朝时期都城、崇拜太阳、没有城墙的带形城市、顺(尼罗)河布置、灵活的棋盘式道路格局、北(下层)中(皇帝)南(官吏)三区、出现城市中心区、毁于风沙(2)城市建设成就1)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2)出现最早的城市分区3)最早应用棋盘式道路布局---古希腊结构形式的雏形4)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二、古代中美洲城市历史概况及代表城市文化中心:古墨西哥、古玛雅、古印加·古墨西哥地区:特奥蒂瓦坎城、丹诺奇迪特兰城·古玛雅地区:提卡尔城·古印加地区:著名的马丘比丘遗址·特奥蒂瓦坎城:三、圣地,卫城的解释与区别·圣地建筑群:利用地形灵活构图、以神庙为构图中心、考虑活动时的内外观赏视线变化、公众场所·雅典城:自发形成、背山面海、无轴线无规则、街巷复杂纪念希波战争胜利而大规模建设起来的城邦国家四、希伯丹姆模式与米利都城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后为大规模城市建设服务、理论阐述几何形式、棋盘式道路骨架、中央十字大街、靠一侧的中心广场秩序美、数学比例和谐城市分区、分类成为典范、影响深远·在米利都的实践:主要公共建筑靠近港口、南北两区五、希腊化的城市有哪些及其特点城市中心:由庙宇卫城转变为城市中心广场·遵循:严格的几何和数规律与秩序·广场周边设敞廊、讲求透视效果和气势·普南城背山面水街坊小无庭院建筑与道路有计划进行·)亚历山大城:分布于地中海、印度、阿富汗等地壮丽完整重视文化六、罗马营寨城方正的城墙正方形平面十字交叉道路通向东西南北各门,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外国城市建设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18. 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一.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村镇庙宇建于高地,有利于解决水源和运输,金字塔建于远离尼罗河的高地沙漠,免受泛滥之灾。
二.最早运用功能分区,入卡洪城,阿玛那。
三.最早运用棋盘路网,对希波丹姆模式有影响。
四.早期的“死者之城”和新王国时期的阿玛那城均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手法。
19.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及其演变,典型城市模式:城市典型模式为两条垂直大道交于城市中心,在道路一侧布置广场,一般占一个或一个以上街区。
全城为棋盘式格局,城市一般分为三个区: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住宅私地。
演变:米利都城――单纯棋盘式塞里纳斯城――有显著城市轴线普南城――建筑与道路有机结合20. 希腊化时期城市特点1.城市大多按希波丹姆模式建设,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尤其在殖民地量大。
2.广场规整、统一。
分区、道路、住区、广场布局均几何设计。
3.卫城和庙宇不再是城市中心,广场成为中心,而且往往在道路交叉口处,在海滨城市靠近船埠,便于交易。
4.城市广场多设敞廊,形象完整。
21. 古罗马不同时期城市特点(伊达尼亚时期——罗马共和时期——罗马帝国时期)伊达尼亚时期:均建于山岩与高地上,以宗教思想为指导,地区划分很明显(马尔扎波多)罗马共和时期:城市较多的是营寨城,而且一般以广场为城市中心(庞贝城)罗马帝国时期:特色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群与建筑群,但城市总体布局比较混乱,是由许多点凑合而成,并未形成完整体系。
(罗马城)22. 营寨城特点及其演变,典型城市方整的城墙,平面为正方形,中间为十字交叉路网直通各边,交叉口处建神庙。
演变是由圆形改变到方形。
典型城市:提姆加德城,23. 罗马共和和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周围房屋较凌乱。
广场上建筑物彼此形式上与整体不协调,建筑群体现政治军事权力的增长,每一个都比以前的大。
帝国时期广场是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皇帝雕象在中央,以巨大庙宇和柱廊来表彰功绩,广场逐渐由开敞转为封闭,由自由转为规整。
外国城市建设史
1、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其影响:1、在用地选址上,注意因地制宜。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
4、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2、两河流域信仰多神教,但君主制将国王神化。
崇拜国王和崇拜天体结合起来,故宫殿常与山岳台邻近。
波斯信奉拜火教,露天设祭,没有庙宇,世俗建筑占主导地位。
3、迈西尼:主要城市建设是城市核心的卫城。
迈西尼的泰伦卫城是希腊建筑的雏形。
4、圣地建筑群与卫城:德尔斐的阿波罗圣地与奥林比亚圣地是这类圣地的代表。
5、希波丹姆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
理念: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获得秩序与美。
模式: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进行规划。
典型平面: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把城市分3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特点:布局规整,模式统一,逻辑清晰,广泛应用于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
代表:米利都城、普南城。
6、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特点:1、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
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代表城市:普南城、亚历山大城。
7、共和时期罗马广场位置:帕拉丢姆以北。
性质:市民聚会的公共活动场所。
特点:有丰富的雕像装饰。
建筑物彼此在形体上不甚协调。
体现政治军事权力的逐步增长,即每一建筑群都比以前的更大。
8、罗马帝国广场位置:从共和广场的轴线中段向西北延伸。
性质:成为皇帝们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
布局特点:实体与空间;空间转合;帝王业绩之彰显。
设计手法:轴线对位;柱廊。
特点:总体上,广场形式由开敞转为封闭,由自由转为严整,形成三度空间艺术组群。
巨大建筑物构成巨大空间,辉煌而开阔,明朗而有秩序。
外国城市建设史(古希腊)
大连理工大学
1
《城市建设史》讲义
梁江
古希腊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1. 殖民 建新的城邦 city-states
古希腊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1. 殖民
不断把(organic)母城的过盛人口有计 划地疏散到(planned)新城去,并迅速在 城市间建立贸易往来。
Ten citizens do not make a polis, whereas ten thousand it is a polis --- Aristotle no longer.
Self-sufficient for a political community
5040 shares in the land --- Plato
古希腊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1. 殖民 2. 双中心 Acropolis & Agora 贵族宗教中心 v.平民生活中心 3. 网格城市
AGORA
1. 顺应地势、自由活泼 的布局 2. 三维动态的空间景观 变化 3. 合乎毕氏的数学理性 4. 柱廊的韵律
大连理工大学
5
Organic + Logical
大连理工大学
2
《城市建设史》讲义
梁江
Pergamon
大连理工大学
3
《城市建设史》讲义
梁江
古希腊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1. 殖民 2. 双中心 Acropolis & Agora 贵族宗教中心 v.平民生活中心 3. 网格城市
大连理工大学
4
《城市建设史》讲义
梁江
古希腊的城市要素 • Acropolis • Agora • City Wall • Residential Districts • Leisure & Cultural Area • Religious Precinct • Harbor/Port • Industrial Zone
外国城市建设史
三、外国城建史——知识要点第一篇古代的城市1. 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1) 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
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 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3) 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4) 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古王国时期金字塔时代,太阳崇拜,定都孟菲斯中王国时期迁都底比斯,古埃及文明顶峰,十二王朝建卡洪城新王国时期军事成为核心问题,贸易发达,建立卡纳克神庙,定都底比斯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西部为奴隶,东部南北分阶层贵族(北)和中产阶级(南)、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底比斯城------今卢克索地区,内有卡纳克神庙,横跨尼罗河两岸,东北-西南走向,埃及历史上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当时有红海船队,尼罗河左岸部分由大量陵墓“帝王谷”崖墓,此处被视为城市的有机组成,生者死者并重。
孟菲斯:埃及最古老的都城,位于上下埃及交界处和尼罗河三角洲顶端,地理位置优越,衰落后在罗马帝国时期再度兴起至641年,之后逐渐解体。
古希腊的城市2.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演变、影响、米利都城规划要点a.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
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
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1) 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 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 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b.米利都城规划要点(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的建设工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1) 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
外国城建史
外国城建史外国城市建设史二、名词、术语希腊广场:希腊文化时期的城市中心,往往位于两条主要道路的交叉点上,在海滨城市里,它靠近船坞,以利贸易。
普遍设置敞廊,沿一面或几面,开间一致,形象完整。
卫城:氏族制时代希腊政治、军事和宗教的中心是围城,围城位于城的高地活山顶,并视为神圣地段,在贵族寡头专政的城邦里,神庙以及其他建筑的规划构图,同自然不相协调,无生气感。
米利都城:是“城市规划之父”希波丹姆规划思想完整的体现。
三面临海,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
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由多个广场,城市南北广场呈现一种崭新的面貌。
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
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
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普南城:是希波丹姆规划系统的一个进步,道路和建筑有计划的配合,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城市面积小,建于4个不同高程的宽阔台地上。
市中心广场与城市公共活动相适应,街坊面积小。
罗马广场:分共和国时期广场和帝国时期广场,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广场有广场群组成,是城市和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心,建筑群体现出政治军事权利的逐步增长;帝国时期的罗马广场成为了荒地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由开敞变为封闭,自由变为严整。
建筑主体属于广场空间,由广场上的方形,直线型和半圆形的空间组成。
田园城市: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认为应该建设田园城市的理论,即三种磁力图解,认为现代的城市和乡村都具有相互交织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霍德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乡磁体,认为建设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市和乡村二者的优点,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一样互相吸引,共同结合,这个城市结合体被称为田园城市。
(是为了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置的城市,他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之一限度。
城市周围要有永久性农田用地环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新城运动:英国的新城运动是战争的产物。
两次世界大战后伦敦受到重创,英国政府开始讨论重建城市的方案。
外国城市建设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 1 / 45《外国城市建设史》古代的城市城市的起源古埃及的城市卡洪城Kahun十二王朝时期于公元前2000年建立,平面长方,砖砌城墙,用死墙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奴隶居住,此区仅有一条8~9m宽南北向道路通向南城门。
死墙以东被一条东西长280m的大路划分为南北,北部贵族区,南部商人、手工业者、小官吏等。
城市有市集,中心有神庙,东南角有一大型坟墓。
底比斯城Thebes底比斯位于峡谷,两岸峭壁,金字塔设计构思不再适用,于是在山岩上凿石窟作为陵墓,利用原始拜物教崇拜神化皇帝估计此城面积9X6公里,西南到东北一条轴线贯穿全城。
阿玛纳城Tel-El-Amarna此城面临尼罗河,三面山陵环抱,无城墙,格局采取沿尼罗河稍呈弯曲的带形,长3.7km,宽1.4km,道路系统灵活,城分北、中、南三部分,以三条道路自南向北通过这三部分,道路与尼罗河平行,北部下层人口,中部皇帝统治中心,南部高级官吏宅邸。
有明确分区。
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影响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
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乌尔城Ur乌尔:建于公元前2000年,平面卵形,有城墙与壕沟,有两个港口通往水面,厚墙围抱的宫殿庙宇和贵族僧侣高踞西北,墙外为普通居住地,分划明显。
其天体崇拜作用的山岳台(月神台)共7层,高21m,顶上有一间不大的象征神之住所的神堂。
在宫殿、庙宇、山岳台三位一体的土台上还布置了各种税收和法律等衙署、商业设施等,形成一个全市公共中心,宫殿四合院,若干院落组成。
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帕塞波利斯(Persepolis)波斯王大流士于公元前520年~515年间建立此城,是一个宏伟的宫殿建筑综合体,位于平缓山坡上,山坡被削成高12m,宽450m,深300m大平台,面向下面与山脉平行的一片平原,帕塞波利斯宫占地13.5公顷,地段西北角是建筑群的大门,中央是两个巨大的接待厅。
外国城市建设史要点资料01
第一讲古埃及、古西亚、古印度与美洲城市城市的起源原始社会--- 狩猎、采集,有穴居、巢居,以游猎为主旧石器晚期--- 相对定居、土窑滨水定居点的特征:选址显示某种秩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建筑物布局显示出社会的等级关系避邪符咒与占卜盛行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革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7000BC.-4000BC.---土地耕作者居民点,易碎不宜携带的陶器罐子装物,房子装人---采用容器形状,减少建材用量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剥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货币交易、商人4000BC.-3000BC.---城市产生---城市革命,文字---城市城市:交通便利、利于交易、防卫需要城市革命与城市的产生第一批城市诞生于公元前3000-4000年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商人和手工业者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产生了固定的交换商品的居民点古埃及的城市社会背景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尼罗河是唯一的水源公元前4000年左右,进入金石并用时期公元前3500年,成立两个王国公元前3200年,统一的美尼斯王朝政教合一的国家体制,宗教很发达法老陵墓和庙宇成为最主要的建筑物城市的产生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社会背景1、历史沿革4000BC. 原始社会过渡奴隶社会---3500BC. 上下埃及---3200BC.第一(MENES)王朝分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晚期四个历史时期2、宗教信仰人生短暂、灵魂永生、千年复活生者之城简单马虎,死者之城神圣永恒,生死分离3、建造水平大量人力物力,多工种的合作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学、几何学、工程机械等发展防御水患孟菲斯古城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最南端白色城墙围绕,白城死者之城:持续了千年之久:死者之城的存在卡洪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城市用墙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城西为奴隶居住区城东:路北为贵族区、路南为中产阶层城东有市集城市中心有神庙城市东南角有一大型坟墓底比斯城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位于峡谷神庙位于城中金字塔改为石窟,凿岩为陵崖墓崇拜神庙与死者之城阿玛纳城新王朝时期都城崇拜太阳,宫殿和庙宇结合没有城墙的带形城市顺(尼罗)河布置灵活的棋盘式道路格局城市分北、中、南三个部分北部有劳动人民住区中部为皇宫、行政中心及庙宇南部为高级官吏们的府邸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其影响用地选择上注意了因地制宜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古西亚文明地理位置发源于幼法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及伊朗高原地区的西亚文明历史沿革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9世纪)埃及帝国和亚述帝国(公元前16世纪初)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7-6世纪)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公元前4世纪)宗教信仰多神教天体(山岳台)崇拜与国王(宫殿)崇拜相结合宗教与社会商业活动一体波斯时期露天拜火不设庙建筑概况山岳台:是古代西亚人崇拜山岳、崇拜天体,观测星象的塔式建筑物大型建筑一般建造在高大的土台上建筑有大量的浮雕装饰乌尔城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平面为卵形;有城墙和城壕,有两个港口通往水面宫殿及贵族僧侣的府邸位于西北高地宫殿是四合院的,由若干院落组成庙宇平面较为规整,一般是四方形平面厚墙之外是平民和奴隶居住地以山岳台为核心的公共中心(税收、署衙、作坊、商店、仓库等)房屋密集排列,街宽仅三米左右新巴比伦城3000BC.建巴比伦城---650BC.建新巴比伦城城市跨越幼发拉底河两岸,平面为矩形筑有两重城墙,城东加筑一道外城,设9门城市主轴为北偏西,沿主要大道及河岸布置宫殿、山岳台与神庙城中小巷是曲折而狭窄的,1.5-2米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东方贸易中心公元前2世纪,沦为废墟古印度城市古印度文明与城市的兴起印度是世界上古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现了许多奴隶制国家2500BC.-1500BC.史前文化---哈拉帕文化的存在1000BC.雅利安文化的冲击住宅与城镇建设的准则罗盘定方位按规定划分地块和街道公元前1000某些定居点出现了护墙街道的形式区分:街道、宽街、环城街(游行用地)城市中心高地—窣屠婆莫亨约-达罗城城周长5公里多,平面为方形3条南北大道、两条东西大道,道路为棋盘网分为东西两群:西为卫城,东为街市西侧的中间高地遗丘:建于洪水位以上,厚墙东侧街坊:大小不一,排水系统完善哈拉巴城与莫亨约-达罗城大致相同西侧高地城堡,设置行政中心北部有仓库和劳动人民居住地技术水平高,计划性相当周密古代美洲的城市历史文化概况:古墨西哥文明约一万年前左右,出现了较高的石器时代文化公元前10世纪末期,出现了最初的奴隶制国家古玛雅文明历史遗迹始于公元初期是美洲文明的摇篮古印加文明大量建筑保存在马丘比丘古代美洲城市现有遗址多数只限于宗教中心或政治中心,尚未发现有居住迹象;或发现居住区却无神庙等宗教遗迹,也无集市遗址选址方面:很少考虑交通方便距离肥沃土地的远近就地取材问题水源问题利用山坡建设特奥蒂瓦坎城位于墨西哥中部高原的河谷城市中心主要建筑是组宗教礼仪的纪念建筑物月亮神庙:在主轴线一端太阳神庙:中美洲建筑遗迹中最高的一处,64.5米羽蛇神庙:古代墨西哥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羽蛇神的名字叫库库尔坎(kukulcan),是玛雅人心目中带来雨季,与播种、收获、五谷丰登有关的神祇。
外国城市建设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1.城市革命与城市的产生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货币交易、商人)--城市开始形成(4000BC-3000BC—城市产生—城市革命)城市产生的意义:城市的产生,对传播人类文化的贡献,仅次于文字的发明2.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①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②最早运用功能分区原则(卡洪城、阿玛纳);③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阿玛纳),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④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规划中引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3.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与米利都城(1)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主要思想(原则)①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城市结构型式;②城市中有公共空间,城市典型平面中有两条垂直大路从城市中心通过;③把城市分成3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④私宅地段划分3种住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2)米利都城(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典型城市):①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②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③中间开敞式空间呈L形,有多个广场,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街坊面积较小,南部街坊面积较大;④城市分为4个功能区:宗教区、商业区、公共建筑区(3)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的影响意义:积极影响:①几何化、程序化,典雅的规划型式满足了大规模城市建设中简便化的要求;②确定了一种新的城市秩序和城市理想。
消极影响:②规划从“杂乱”,有机走向典雅、呆板,甚至为了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②对城市活力及城市发展产生限制。
4.罗马共和时期的城市建设及特点罗马营寨城:①方正的城墙②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③间的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4门④道路交叉处建神庙⑤典型:北非城市提姆加德古罗马城和罗马共和广场:①自发形成,后有城墙②没有统一合理的规划,古城由罗马七丘组成,其中帕垃丢姆为七丘之心③共和时期的罗马广场是由广场群组成,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周围房屋较乱④广场建筑物彼此在形式上与整体不甚协调,其建筑群体现了政治军事权力的逐步增长庞贝城:①原来是规则的营寨城市,后逐渐发展为古罗马的重要商港和休养城市,整个城市以火山为中心统一构图②城市平面为不规则卵形(著名的潘萨府邸),工程设备很好,道路坚固③广场边缘建造一圈两层高柱廊,使广场总体完整5.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PS:主要兴建娱乐设施、纪念馆、宫殿和盈利性公寓)Ⅰ罗马城:罗马城建设的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群与建筑群,但城市总体布局比较零乱,它是由许多点凑合而成,而未形成完整的系统。
外国城市建设史重点总结
外国城市建设史目录城市规划交流群:237497509第一篇古代的城市第一章城市的起源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第三章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第四章古印度与古代美洲的城市(缺)第五章古希腊的城市第六章古罗马的城市第二篇中古城市第七章欧洲中世纪封建城市第八章东罗马与俄罗斯的中世纪封建城市第九章阿拉伯国家与其他伊斯兰教国家以及印度、日本的中世纪封建城市(缺)第十章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第十一章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第三篇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第十二章近代资本主义城市的产生和欧洲旧城改建第十三章近代亚非拉殖民地城市和美国新建的大城市第十四章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篇现代城市第十五章20世纪二次大战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第十六章战后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第十八章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第一章城市的起源现代意义的人类出现(五万年前)→部落居民点(一万五千年前)→农业居民点(一万二千年前) →城市出现(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前)一、穴居、巢居、部落民族l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居无定所。
2 中石器时代出现了部落居民点,但人们的居所仍经常变动。
3 距今一万五千年前(中石器时代)部落居民点出现。
二.农业居民点l 新石器时代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人类开始进入永久的定居生活。
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农业定居点主要分布在几条河流域:尼罗河、长江和黄河、恒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等。
2 埃及的居民点形式。
三.城市的产生l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2 有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后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于是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阶级-----商人。
3 手工业者和商人通过生产和出售商品牟利,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聚居,逐渐形成最早的城市雏形。
4 第一批城市诞生于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
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一、社会背景1. 地理位置: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是非洲与欧洲、亚洲接壤的唯一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外国古代城市建设史城市的发源地: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黄河中下游的中国,印度河流域的印度一、古代埃及城市(一)古代埃及城市发展背景(二)古埃及城市特点1.城市一般沿尼罗河布置,注意因地制宜2.有统一规划,形制较规整3.有简单的功能分区4.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三)古埃及典型城市举例古埃及典型的城市有:●孟菲斯城----古埃及第一王朝的都城,反映人与神、死的对立;神与死者的结合●底比斯城----十一王朝首都,反映神与人相结合,与死者的对立,生死观念转变●卡洪城----古埃及城市典型布局●阿玛纳城----新王国时期建造,城市有良好的功能分区,棋盘式道路,把神权向人权转化● 1.卡洪城●特点:a.有简单的功能分区:按阶级分区● b.规划比较方整,有统一的规划● 2.阿玛纳城●特点:a.有一定的分区● b.道路基本为棋盘式● c.中央区的建设● d.城市没有神秘、巫术、昏暗和阴沉的感觉二、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一)社会背景1.社会进程:在此比较有名的几个朝代有:a.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公元前3500年b.古巴比伦王国c.亚述帝国d.新巴比伦王国2.宗教文化:对神权的崇拜很淡,并没有政教合一,文化是交汇融合的,信仰多神教。
3.社会特征、科技:利用夯土和砖进行城市建设,出现陶钉硫璃(二)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特点1.多建于河边的高地上2.城市大多不太规则3.城市内的主要建筑是宗教和宫殿4.城市有明显的防御作用5.城市中有铺砌的街道和下水道如:•乌尔城—奠定了沙漠地区干旱地区的城市形态,街道窄,墙体厚重,平面为卵形,城市出现以山岳为主的城市公共中心,宫殿为四合院,山岳台中有庙宇,商业等,城市保留大量耕地,零星居民点。
•新巴比伦城—一个方正的平面,厚重的二重城墙,幼发拉底河穿城而过,宫中花园位于北部,最宽道路7.5米,王和民的对比,大量应用土和砖石造拱,彩色硫璃装饰。
•尼尼微城—古亚述首都,城址选于高差25米坡上,城分内外两圈,向北倾向底格里斯河•爱克巴纳城—用人工反映宇宙的观念,类似中国的象天法地(三)典型城市举例1.乌尔城特点:a.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的卵形b.城市由中间城寨和外城构成c.中间城寨宗教、宫殿、星象台占有大面积2.新巴比伦城a.城市布局不规整b.防御作用非常明显c.市中心布置在主干道和河流之间d.所有住宅都向院内开门e.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四)城市建设成就1.地方特色建筑形式和城市布局形式(乌尔城)2.建筑的全方位防御。
3.主权和神权的统一,城市公共中心的出现4.城市建设中体现宇宙的观念,城市与宇宙观的结合。
5.能够建造大型的建筑群,(综合性,大体量)三、古希腊的城市发展(一)社会背景古希腊史以“爱琴文化”,即克里特与迈西尼文化为开端,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为其繁荣时期。
希腊本土文化经历了四个时期:荷马时期(BC12世纪~BC8世纪)古风时期(BC7世纪~BC6世纪)古典时期(BC5世纪~BC4世纪)希腊化时期(BC3世纪~BC2世纪)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其科学技术也有所发展。
二、社会进程及各阶段城市建设1.爱琴文明时期即克里特与迈西尼文化,大约在公元前3000~2000年繁荣,克里特人在航海、政治、文化、科技各方面都很发达,出现两种线形文字,这些对希腊的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城市建成设以世俗性建筑居多,最著名诺索斯尼宫。
迈西尼是继克里特之后的爱琴世界的中心,主要是城市中卫城的建设,最早卫城是作为祭祀祖宗的场所,之后发展为城市统治中心,城市体现为防御建设。
2.荷马时期以《荷马史诗》作为了解该段时期历史的基础3.古风时期地域部落取代了血缘部落的关系,城市中出现自由权,有权参与国家政事,重点在于圣地建筑群建设,自然神崇拜取代祖宗崇拜。
圣地由统治中心变为民众公共活动中心,圣地最主要是守护神庙建设,然而居住类建筑很简单,公众以户外活动为主,因此注重建设立面并修建广场、竞技场、敞廊。
4.古典时期·希腊的雅典有着优越的地于是位置(三条航道的叉口,各方面发达)·是打败波斯的主力军(成为各战军的首领,使之融合了多方面的、全希腊的文化)·雅典的氏族部落破坏最砌底,自由民是战争的主力军,主动性更强,在各方面建设上积极性更强。
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导致了雅典发展的顶胜。
5.希腊化时期共和制城邦国解体,形成奴隶制国家,东西方文化交汇形成丰富的文化及众多世俗建筑,及工程技术(叠柱)各方面的大发展,建筑可以以其自身建筑体系与高度突出自己建筑艺术的价值降低,不是平民的建筑,而是为贵族所建(三)古希腊城市1.城市特征a.城市形成统一整体,无封闭,独立区域,功能分区不明确,广场、剧院只是一些特殊点,居住区无等级之分,都能达到公共区b.城市分三个部分,建居住区,祭祀区、公共活动区,之间并无明确界线,国家体现全体利益和公共区的管理,祭祀区是景观观赏区,因此应有一定距离。
c.城市力争与自然取得平衡,建筑整体用不规划达到与不规划的自然协调,单体又以自然的特征突出自己。
d.自觉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2.发展过程a.早期代表:雅典卫城b.兴盛期希波丹姆式城市:城市广泛使用方格网形道路划分街坊,道路无主次之分,城市中心布置政治、商业、文化中心,市中心一般是围绕广场布置,广场是主要道路的交叉点。
代表:米列特城c.后期代表:帕加拉城(四)典型城市举例1.雅典雅典卫城最突出的保存有3处,是帕提农神庙、厄瑞克提翁神庙、胜利女神雅典娜神庙。
帕提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又称万神殿,建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现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壳。
厄瑞克提翁神庙建于公元前421-前405年,是培里克里斯制订的重建卫城山计划中最后完成的重要建筑,神庙屡遭兵毁,已远失原貌,庙内文物也散失殆尽。
雅典娜胜利神庙建于公元前449-前421年,胜利女神是巨人帕拉斯与冥河斯提克斯的女儿,她作为智慧女神雅典娜和主神宙斯的象征,在艺术品中表现为他们用手牵领着的小人儿,她手持棕榈枝或花环,在比赛胜利者头上展翅翱翔。
她不仅是战争的胜利,也是其他赛事的胜利。
雅典卫城的艺术价值:A.建筑群布局a.按献祭活动展开布置,在运动中展开和深入b.建筑沿周边自由布置,朝向不死板c.充分利用地形,自由活波布局B.建筑的总体构图a.雅典娜神像把周边式建筑收入构图中心b.对比当中求统一,丰富了空间层次c.协调中求统一评价:雅典卫城是建筑发展史上一直为人们借鉴的典范,自由活波的布局,群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利用环境,考虑人的活动要求,建筑的个体处理,构图中心的突出都具有很高的借鉴作用。
2.米列特城特点:a.城市由小方格网道路构成b.围绕广场布置建筑c.市中心由广场、露天剧场、市场、运动场构成d.城市的布局虽规则,但它的建筑群艺术布局不够四、古罗马的城市(一)社会背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伊达拉里亚时期(公元前750----前300)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10----前辈30年)罗马帝国时期(前30----公元476年)罗马时期每个人都为追求自我价值,个人生活享受,比希腊时期的府邸增多,而且,奴隶的积极性远不及自由民,建筑也不如希腊多。
罗马时期,有一些平民叫作游民阶层,他们是镇压奴隶的主力军,并为他们建造大量娱乐场所,不致他们造反。
营寨城的特点:a.有统一的布局,城市是正方形的b.布局比较规整,城市里有两条相互垂直的道路形成骨架,在道路的起始点和交叉点的地方布置公共建筑,中心是阅马场后发展为中心广场c.城市都有壮观的凯旋门2.城市规模较大,建筑质量较好3.市政设施工程的成就比较突出(三)古罗马典型城市举例罗马城特点:1.较长时间内自发形成的,没有统一规划,但对景处理很好2.市中心及大型公共建筑处理很好,非常完整3.市政工程设施得到发展(二)罗马的城市罗马城—首都庞贝城—商贸和休疗养城市提姆加德城—典型的古罗马营寨城罗马城市特点:1.罗马营寨城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营寨城:随着罗马势力发展以后,他的军队打到亚、非、拉地区,军队驻扎所设防的城寨,当领土固定下来后,就变为永久性的居民点(三)城市建设历程1.早期----伊达拉里时期的城市建设城市建筑有同于希腊的城市自由发展,而且有很明确的城市建设,分四步(1)城市选址(高地,利于进攻、防守)(2)地块划分(以宗教思想作为指导,天体模式,反映罗马人的宇宙观)(3)确定街道走向(依据功能划分而建)(4)城市奠基仪式2.中期----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城市建设罗马营寨城3.后期----罗马城和罗马城市广场建设·城市广场a.罗曼努姆广场(共和国时期):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中心,周围房屋散乱,无规划,广场呈梯形,公共活动场所b.凯撒广场(帝国开始):封闭型,按完整规划建造,无商业建筑,而是为讲演的敞廊,广场也是凯撒的个人纪念广场,也是第一个封闭的、轴线对称的、以庙宇为中心的广场,广场上的建筑从属于广场,宣告帝国时代到来c.奥古斯都广场:更进一步体现社会政治性,已经是纯粹体现个人的功德,只留有两相半圆讲台,体现共和的残余,广场体现罗马帝国的建立d.图拉真广场(繁盛帝国):参照了东方建筑的特色,不仅讲究轴线,还有纵向院落的布置,庙宇供奉他本人。
(四)古罗马典型城市举例1.罗马城罗马城的特点:a.较长时间内自发形成的,没有统一规划,但对景处理很好b.市中心及大型公共建筑处理很好,非常完整c.市政工程设施得到发展2.庞贝城特点:a.规模较小,四周绕有石制城墙b.广场是政治、经济、宗教的中心c.城市道路建设:工程设备好,道路坚固d.城市住宅:一层或两层,房屋围绕天井第五章外国封建社会城市发展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西欧比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晚了近一千年。
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被欧洲史学界称为中世纪或中古世纪。
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一些早期封建国家,孕育了欧洲国家的雏形。
在中世纪,基督教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它与世俗王权相结合,共同维护封建制度。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
阿拉伯半岛统一后,阿拉伯统治者不断扩张,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后来,奥斯曼土耳其人在西亚兴起,他们建立起一个比阿拉伯帝国更大的帝国。
“一衣带水”的朝鲜与日本,在公元7世纪前后,也先后进入了封建社会。
一、中世纪初期欧洲城市发展(公元5~公元10世纪(一)中世纪初期西欧出现了一个城市衰落时期a.罗马奴隶制在解体的过程中商业、手工业衰落b.战争频繁c.以农业为主的日尔曼人由北向南迁徙,破坏了城市(二)东欧稳定,城市比较繁荣1.拜占庭文化占据重要的地位2.宗教建筑仍然占据城市重要位置3. 城市建设以首都君士坦丁堡最为活跃特点:a.城市防御b.道路与广场c.圣索菲亚教堂二、中世纪中期欧洲城市发展(公元10~公元15世纪)(一)西欧的城市重新兴起(二)中世纪城市特点1.城市类型由商业和宗教发展起来的城市:如威尼斯由封建城堡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波兰的华沙由罗马营寨城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如巴黎、佛罗伦萨2.城市规模规模不太大3.城市布局总的来说是灵活自由的风格,城市除罗马营寨城外基本上为自发形成的4. 城市中心:以市政厅、教堂、广场为中心5.中世纪城市具有良好的城市景观:a.城市选址好b.城市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城市轮廓线(以教堂为视觉中心)c.城市内建筑在材质、形体、线条、形式上都很丰富,公建(教堂)和平民建筑形成良好的对比效果(三)欧洲主要国家情况1.法国2.意大利佛罗伦萨:a.平面为长方形佛罗伦萨大教堂大教堂(Duomo)是欧洲的第四大教堂,由建筑师阿诺尔福·迪坎比奥(1245—1302)于1296年动工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