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历史_评_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_陆建德

合集下载

一部有特色、有分量的英国小说史新著——简评《英国小说发展史》

一部有特色、有分量的英国小说史新著——简评《英国小说发展史》

作者: 朱琳
作者机构: 首都经贸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动态
页码: 38-39页
主题词: 英国小说;小说史;小说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简评;小说研究
摘要:近二十年来,国内的英国小说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研究英国小说的专著层出不穷。

在这些研究著作中,有的为专题性研究论文汇编,如四卷本的“英国小说研究”(包括朱虹所编《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陆建德所编《现代主义之后:写实与实验》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阮炜的《二十世纪英国小说评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和其他一些文学史著作。

描述某一时段的断代小说史,如侯维瑞的《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瞿世镜的《当代英国小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
哥伦比亚作为南美洲的一个重要国家,其文学历史也颇具独特性。

其中,其对中国文学的接触和影响也值得关注。

20世纪上半叶,随着中国移民的涌入,中国文化开始在哥伦比亚得到广泛传播。

当时,一些中国移民在哥伦比亚开设了餐馆、杂货店等商铺,其中不乏一些文化人士。

他们将中国文化、文学和艺术介绍给当地人,并将中文书籍和报纸带入哥伦比亚,从而为当地人了解中国文学创造了条件。

20世纪20年代起,哥伦比亚开始出现一些涉及中国文学的研究成果。

例如,1931年,哥伦比亚人雅各布·费尔南德斯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文学概论》的书,对中国古代文学史进行了系统地介绍。

此外,哥伦比亚作家何塞·埃斯特万·伊蒂尔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了《中国诗人的春天》等涉及中国的诗歌作品。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文学在哥伦比亚的影响日益增强。

1965年,哥伦比亚作家加夫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了名著《百年孤独》,该作品中涉及了中国神话和文化元素。

此外,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一些哥伦比亚作家也开始在作品中行文中融入中国文学风格和思想,使哥伦比亚文学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总的来说,哥伦比亚的中国文学历史虽然不太长,但在一些人士的努力下,中国文学在哥伦比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相信哥伦比亚与中国之间的文学交流会变得更加深入和全面。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全8卷)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全8卷)

第一章史书的 1
文学特征
第二章早期传 2

3 第三章说明性
散文
4
第四章志怪
5
第五章游记
第六章笔记
第七章二十 世纪散文
第一章唐传奇 第二章话本小说
第三章章回小说
第四章传统白话小说: 不太知名的作品
第五章晚期的文言小 说
第六章清末民初的小 说(1897—1916)
第七章二十世纪的小 说
第八章二十世纪八十 至九十年代海峡两岸 的小说
读书笔记
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差,只能说仍有进步空间,尤其是当代部分,太一带而过了…。
比传统流水账的文学史好多了,可读性极好,每天读几个小时也不会感觉厌倦!值得推荐!。
大体了解中国文学发展大体脉络,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到新文化运动。
所谓的“一本打破成见的文学史”,只是我的成见太深了,阅读时感到非常别扭。西方学者写的文学史不同 于我们,首先就讲中国文学和其他国家的文学史不一样。 …………第二,以文人、文化为主体来建构文学史。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全8卷)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传统
二十世纪
文学史
文体
传统
文学
散文
哥伦比 亚
中国文学 史
时间
中国
中国文学 史
语言
哥伦比亚
小说
作品 诗
中国
诗歌
内容摘要
本书以世界文明史、文学史为参照,全面描绘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各类景象。时间上自远古涵盖至当代,论述 对象还囊括了中国港澳台地区作家、海外华人的文学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首次按诗歌、 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分编,兼取年代与主题,如此,超越了时间与文类的全新棱镜,关照文与诗、小说与戏 剧的模糊边界,口语与书面语的互动,尤其注重辨析传统的持续性及在二十世纪乃至今天的嬗变。每编以时间为 序,历史背景之外,还涉及流行文化的影响、佛教的冲击、女性的角色、与少数民族文学语言的交流,等等,打 通了文学史的古今界限,为读者提供了各种文体由古至今的演变线索,是一部特别的中国文学史著作。此次增加 梅维恒的新版序言,述说20年后研究思路的变化,回应学术争鸣。且在装帧上分为八卷,便携,既和按体裁叙述 文学史的体例呼应,又突出了书的可读性,可谓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

关于介绍哥伦比亚的书

关于介绍哥伦比亚的书

关于介绍哥伦比亚的书
关于介绍哥伦比亚的书有很多,以下是一些涵盖不同方面的书籍推荐:
《百年孤独》(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这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的经典之作,描绘了一个虚构的哥伦比亚小镇马孔多的故事,展现了哥伦比亚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

《哥伦比亚:一个国家的历史》(Colombia: A Concise Contemporary History)-米歇尔·里绍(Michael J. LaRosa) 和凯利·格里斯格里斯(Germán Alfonso Palacio Castañeda): 这本书提供了对哥伦比亚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全面介绍,涵盖了从殖民时期到当代的各个方面。

《沉默的女人》(The Sound of Things Falling)-胡安·加布列尔·瓦斯克斯(Juan Gabriel Vásquez): 这部小说以哥伦比亚的毒品交易和其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为背景,描绘了一个被毒品交易所改变的国家和人民。

《走进哥伦比亚》(Insight Guides: Colombia)- Insight Guides: 这本旅行指南介绍了哥伦比亚的地理、风土人情、旅游景点等内容,适合想要深入了解哥伦比亚的旅行者。

这些书籍涵盖了从文学作品到历史、社会和旅行指南等不同领域,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哥伦比亚的各个方面。

无论您对哥伦比亚的哪个方面感兴趣,都可以在这些书籍中找到丰富的信息和精彩的阅读体验。

2010年度英语研究报告

2010年度英语研究报告
的英汉 / 汉英平衡语料库 ,为今后其他的双语平行
配数量和翻译单位对齐数量与人工对译文语义、
形式、 总评分的相关性 , 并采用多元 回归考察它们 对译文质量的解释力。 研究表明 : 翻译单位对齐数
语料库或多语平行语料库的研制 、双语对 比与研 究、 翻译研究 、 英汉语言接触与现代汉语历时变化 研究等提供共享的大型实证研究基础 , 并为中国的
量 与人工评分 的相关度高 于绝 大多数词 一和字

N元组匹配数量 ;与 N元组匹配数 量的整体作
用相比,翻译单位对齐数量对语义评分 的解释力 稍高 ,对形式和总评分的解释力稍低 ;与仅以 N
语料库研究走向世界前列作出贡献。
2重要期刊发表论文趋 势 .
元组匹配数量或翻译单位对齐数量为 自变量的模
这 个角 度切 人 。
文以上海世博会标语的翻译为例 ,根据文体驱动 型和非文体驱动型两种标语 ,提出一种更为精细 的标语 翻译策略模式 ,说明不 同类型的标语需要 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处理 。该文将理论与实践较好 地结合起来 , 并基于问题 , 分析 、 解决翻译 当中的

些具体操作 问题 。
型相 比,词一元组和翻译单位对齐数量结合产生
以 21 00年《 中国翻译》 发表 的文章作为分析
收稿 日期 : 000—3 21-82 -
作者 简 介 : 罗兰(92)女, 18一 , 湖南长沙人, 博士, 长沙师范学校应用英语研究所副所长。

的模型对人工评分的解释力更强 ,模型评分与人 工评分的相关度和一致性也更高。这表明词一元 组匹配与翻译单位对齐互为补充 ,两者结合对译 文质量的预测效果最佳 。
阐释” 及其历史语境分析— — 从( 伤心咖啡馆之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全两册)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全两册)
文学不是自在自为之物,而是社会政治的力量和文化事实之无尽序列的产物。
逐渐地,一种以文章能力为中心的文人文化便发展起来了,我们可以将它称为“文”的气质。
所有这些派生意义的根义是“(美化的)模式”,“文”便是所有审美上美化之物的总和,不过总体来说是 和文学相关的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只有两种书面汉语,即文言文和通用白话文。而且通用白话文或多或少浸润了很多文言 元素,与任何地方的实际口语都没有太高的近似度
第十二章骚、赋、骈文和相关体裁 第十三章公元前200至公元600年的诗歌 第十四章唐诗 第十五章词 第十六章宋诗 第十七章元散曲 第十八章元诗 第十九章十四世纪的诗 第二十章十五至十六世纪的诗
第二十六章史书的文学特征 第二十七章早期传记 第二十八章说明性散文 第二十九章志怪 第三十章游记 第三十一章笔记 第三十二章二十世纪散文
进士考试强调的是文学写作,而明经则要求对经书的全面掌握。
目录分析
中文版序 致谢
导论:文人文化的起 源和影响
第一编基础
第三编散文
第二编诗歌
第四编小说
第一章语言和文字 第二章神话 第三章早期中国的哲学与文学 第四章十三经 第五章 《诗经》和古代中国文学中的说教 第六章超自然文学 第七章幽默 第八章谚语 第九章佛教文学
04
附录
06
译后记
05
索引(索引 中的页码为 原书页码, 本书边码)
第四十一章传统戏剧文学 第四十二章二十世纪的话剧
第四十三章前现代散文文体的修辞 第四十四章经学 第四十五章文学理论和批评 第四十六章传统的小说评注
第四十七章乐府 第四十八章敦煌文学 第四十九章口头程式传统 第五十章地区文学 第五十一章少数民族文学 第五十二章译者的转向:现代中国语言和小说的诞生 第五十三章朝鲜对于中国文学的接受 第五十四章日本对于中国文学的接受 第五十五章越南对于中国文学的接受

回归历史——评《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

回归历史——评《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
t erh y a n e u n t it r , o t eh so ia i n i n ft x s s e st e tmey. su sl et e h i e d y a d ar tr o h so y t h it rc ld me so so t, e m o b i l Is e i h e k
Oc . 0 6 t2 o
回 归 历 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评 哥 伦 比亚英 国小说 史
陆建德
( 国社 会科 学 院 ・ 京 ・ 02 中 北 5l 7 5)
内容提 要 : 哥伦 比 亚英 国小说 史 是 一部 史论 兼备 的力作 , 书中 4 互相联 系的文章代 表 0篇
r v ra si r n sa o g ltrr c oa sa d h so i n . o n Sc nrb to o t eg n sso h e r n e e s l n te d m n i a y s h lr n it ra s W me ’ o t u i nt h e e i ft eg n e i e i Brti sg n r usy i o V r n h sa t al e o nz d a d v ro skn so o me l r i aie o u i an i e e o l fn tO e e t u isi ly rc g i e n a i u i d ff r ry ma g n l d d c — c z me t n tra ria t eu e na fo t od s rb ec mp e iiso o il utr l swe l sl ea y n sa dmaei l t c sa s di n ef r t e c et o lxte fas ca/ l a la trr a f r i h c u a i h so y Th itrc la p o c sd m o s ae n ti n me t l o u i tb nsr ci et c o asi it r . ehso ia p r a ha e n t t di h smo u na l mem gh e i tu tv o sh l n r v r

英美文学史推荐书目

英美文学史推荐书目

英美文学史推荐书目1《现代美国小说史》王长荣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2《现代英国小说史》侯维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5 1版 1996 2版3 《英美意识流小说》李维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4《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上,中,下,鲁宾斯塔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5《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朱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6《超越传统的新起点》文美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7《现代主义浪潮下》黄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8《现代主义之后:写实与实验》陆建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9《自由与传统:二十世纪英国文化》吴浩东方出版社 199910《梦想与尘世:二十世纪美国文化》黄明哲东方出版社 199911《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张中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612《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Morris Dickstein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3《流放者的归来——二十年代的文学流浪生涯》Malcolm Cowley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4《一八九零年代的美国——迷惘的一代人的岁月》larzer ziff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5《处女地——作为象征和神话的美国西部》Henry nash Smith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6《激进的理想与美国之梦——大萧条岁月中的文化和社会思想》Richard H Pells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7《华盛顿欧文的世界》Van Wyck Brooks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8《爱国者之血——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文学》Edmund Wilson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著》Robert E Spiller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美国文学背景观》史志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21《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慨观》李维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2《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阮炜徐文博曹亚军青岛出版社 199923《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杨仁敬青岛出版社 199924《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导论》李公昭朱荣杰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25《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导论》李公昭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26《的球两面的文学——中美当代文学及其比较》陈辽张子清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27《美国当代小说家论》钱满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29《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钱满素三联出版社 199630《美国文艺书话》冯亦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1《当代美国文学》上下丹尼尔霍夫曼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32《美国文学简介》 Fred Mednick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33《当代美国小说研究》黄铁池学林出版社2000 634《英国诗史》王佐良译林出版社199734《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孙致礼译林出版社199635《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史》张子清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36《美国文学源流》鲁宾斯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199837《英国诗选》王佐良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38《现代美国时诗选》赵毅衡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539《美国文学选读》一二三册杨岂深龙文佩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40西方文论选》(上、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有旧版可用);41《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42《西方20世纪文论选》(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43《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44[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45[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另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版本,书名译名有别);46[荷]佛克马、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8年版;47[英]杰弗森等:《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另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版本,书名译名有别);48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2006年10月Oct. 2006第17卷第4期VOL.17 NO.4回 归 历 史—— 评《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陆建德(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510275)内容提要:《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是一部史论兼备的力作,书中40篇互相联系的文章代表了当今英语世界小说研究的一流水准和方法/价值上的新趋向。

它所反映的新历史主义和女权主义相结合的批评特点给我们很多启示。

近二十年来所谓的“语言学转向”和各种非历史主义的形式批评在我国学界有较大影响,现在有必要强调回归历史。

新历史批评所关注的历史不是政治外交史,而是通过各种文字资料和物品来显现的社会/文化史。

本文从英国小说的起源、女性小说家的贡献、时代分期以及小说是否面临生存危机等方面讨论这部著作的特点和得失。

作者同时指出,小说非但没有死亡,它还是“一部生活的闪光之书”,其寿命甚至会超过上帝。

在一个产生了亨利·菲尔丁、简·奥斯丁、乔治·艾略特的国度,小说仍然可能是伦理探究的最佳工具。

关键词:英国小说史;历史方法;时代分期;伦理探究中图分类号:I56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06)04-0008-05Abstract: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British Novel consists in an interrelated series of 40 essays by some of the most talented critics of the Anglo-Saxon world. This critical review points out that it represents major reversals in trends among literary scholars and historians. Women’s contribution to the genesis of the genre in Britain is generously if not overenthusiastically recognized and various kinds of formerly marginalized docu-ments and material artifacts are used in an effort to describe the complexities of a social/cultural as well as literary history. The historical approach as demonstrated in this monumental volume might be instructive to scholars in China, where “the linguistic turn” and all the formalist (therefore anti-historicist) methodologies have just passed their heyday and a return to history, to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s of texts, seems to be timely. Issues like the proper restoration of formerly repressed voices, the validity of general descriptions of “periods”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novel are discussed. It ends in an optimistic note by saying that in a country that has produced Henry Fielding, Jane Austin, George Eliot and Joseph Conrad, the novel is still “the one bright book of life” and the best available instrument of ethical inquiry.Key words : history of British novel; historical methodology; division of eras; exploration of ethics收稿日期:2006-09-16作者简介:陆建德,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美英文学。

近两年的图书市场出现几种对我国大学英文系师生极有帮助的英美小说史,本文着重介绍并评论的是由约翰・瑞凯提教授主编的单卷本《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英文版,外研社,2005年)。

该书原版是在1994年出版的,是首批四种“哥伦比亚文学史”之一,收有论文四十篇,大致按照时序排列。

这是一部史论兼备的力作,展示了上世纪末英美学术界在该领域的最新批评特点和价值趋向,今日读来,依然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自从伊恩・瓦特的《小说的兴起》(1957)问世后,英国小说的起源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本书主编约翰・瑞凯提的《理查逊之前的通俗小说:1700年至1739年间的叙事模式》(1969,第2版1992)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之一。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瓦特所采用的社会学方法又与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相结合,成为世纪之交英国小说起源研究的一2006年第4期回 归 历 史—— 评《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大特色。

迈克尔・麦基恩的《英国小说的源起:1600年至1740年》(1987)和J・保罗・亨特的《小说之前》(1990)充分体现了历史方法的特色,也常被学者们谈及。

对源头的兴趣进而又大大促进了18世纪英国小说的研究。

J・保罗・亨特的《小说和社会/文化史》一文高屋建瓴地概括了这一领域新的理论前提和研究新动向,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回归历史。

①我们还可以说,18世纪小说研究的丰硕成果代表了英国文学研究中未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历史主义新趋势。

这本《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基本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我们在书中既找不着语言学家索绪尔或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的大名,也看不到“能指”、“所指”和“延异”等威风凛凛的术语。

学者们不再满足于孤零零的文本及其相关的(后)结构主义阐释,空发一通形而上的宏论,而是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利用各种各样的史料探讨这样一些问题:小说出版(连载)的过程、印数和流通(即文学的物质生产),读者的构成及其社会学上的意义,时尚的形成和变迁,作家与时代盘根错节的关系。

我国研究界曾大谈“语言学的转向” 和各种非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小说一度被理解为不关外物的语言游戏,强调一下“回归历史”对我国学界也是大有裨益的。

要说现在的英国小说研究并没有得益于上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种种文学理论和新的批评方法,那是完全不对的。

女权主义和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之大尤其不容否认。

随着女权批评的兴盛,女性读者、作者对小说这一文学类型的巨大贡献得到普遍认可。

人们在追溯英国小说的缘起时发现,17世纪末,英国社会开始消费为数惊人的“罗曼司”。

这些“罗曼司”往往是由生活上自由不羁的女性所创作的情色小说,它们是英国小说的重要源头。

罗丝・拜勒斯特还在《引诱的形式:1684年至1740年的女性情色小说》(1992)一书中赋予这些作品经典的意义。

本书《前言》后第一篇文章泛论小说的起源,第二篇《笛福与早期叙事》确定了笛福作为现代小说开山鼻祖的地位。

紧随其后的文章讨论的就是王政复辟时期至18世纪中叶的情色小说。

显然,有些学者要把“罗曼司”提升为英国小说的直接发祥地或者它的发展史上的主线。

我国的英国文学专业师生对当时的“罗曼司”和情色小说所知相对较少,补补课也属必要。

出于一种可以理解的谨慎,我们编的文学史对这些女作家很少提及。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第一版)中有关英国文学的辞条里,出生于18世纪的女作家只有简・奥斯丁一位。

换句话说,奥斯丁之前的作者全是男性,可见当时我国学界对文学史撰写过程中的父权观念还缺乏认识。

现在的情况有所改变,例如黄梅论18世纪英国小说的著作《推敲“自我”》(三联,2003)的第一章就是《贝恩和复辟时代的遗产》。

这位艾芙拉・贝恩(1640—1689)是最早的英国女作家之一,生活阅历异常丰富,甚至做过查理二世手下的间谍,维吉尼亚・伍尔夫对她十分佩服,称她具有“平民的幽默、活力和胆量”。

黄梅着重分析的是贝恩的小说《奥鲁诺克》,该书讲述的是非洲某国王子被卖作奴隶的故事。

但在《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里,研究者更关心的是贝恩、德拉瑞维埃・曼利和伊莱莎・黑伍德等女作家的情色小说如何表现性角色的颠倒,如何以女性的“凝视”(gaze, 理解为知识/权力的专制掌控)取代男权中心的“凝视”。

18世纪初是以往英国文学史上所谓的“奥古斯都时代”,一个以和谐以及蒲柏式的对句著称的社会竟然流行这类极具颠覆性的读物,这恰恰说明简单的时代分期会产生误导作用。

本书卷末附有百位英国小说家小传,出生于奥斯丁之前的女作家竟达17位之多,其中有像贝恩、玛丽亚・埃奇渥斯、弗朗西丝・伯尼(“范妮”)和女权运动先驱玛丽・伍斯通克拉夫特这样有名的人物。

有的作家入选比较勉强,似乎是“政治立场正确”(PC)的标准所致。

这说明近二十年来,文学地图已经彻底重新绘制。

本书有好几篇文章是专论女性作家的,对女性文学感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参阅外研社“英美文学文库”所收的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

也有几位出色的女作家的名字未见提及,如艾利丝・默多克和佩内罗普・菲兹杰拉尔德(1916—2000)。

后者几乎不为我国读者所知晓,评论界对她的《船上人家》(1977年布克奖)和《蓝花》(1997)等小说评价很高。

英国女性小说家的成就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她们的地位应该突出,但是要把这当成一项事业,也可能矫枉过正。

例如我们发现深受奥斯丁喜爱的约翰逊博士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卷末的人物小传里,约翰逊的《拉塞拉斯》以及“人类欲望皆虚妄”的认识也就被边缘化了。

清教徒班扬也被排斥在名单之外。

要讨论英国小说的起源,班扬和他的宗教寓言怎么可以缺席呢?杰出的英国史学家克里斯多弗・希尔甚至把班扬视为一个时代的缩影。

②曾有批评家认为,班扬的语言质朴有力,性格描写贴近生活,他的作品能振奋人的精神,唤醒一个民族的宗教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