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义书word电子版
伤寒论讲义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2)第三讲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3)第四讲 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 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3)第七讲 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8)第八讲 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 治痞诸方的应用 (22)第十讲 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5)第十一讲 关于六经辨证 ............................................................................................................ 28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主表例如: 浮脉 主热 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 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水执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提纲一、太阳病脉证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病机:外邪袭表,正气抗邪,卫外失职,太阳经气不利。
症候: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外邪袭表,卫外失职,分肉失温。
发热——1、发热与恶寒并见,才称之太阳表证2、太阳中风、伤寒均有发热——卫气抗邪,阳盛于外。
意义:反映外感疾病初期的共性规律的症候特征,太阳病的主要症候规律。
二、太阳病的分类(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病因病机:风邪袭表,腠理疏松,营卫失调。
症候:发热——风邪袭表,正分邪争,阳盛于外。
汗出——风邪袭表,卫外不固,营阴处泻。
恶风——外邪袭表,卫外不固,分肉失温。
脉缓——汗出肌疏,血脉舒缓。
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意义:太阳中风证(太阳表虚)的主要辨证依据。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5)病因病机:寒邪束表,腠理闭塞,卫阳被竭,营卫淤滞。
症候:或已发热——感邪较轻,正气及时达表抗邪。
或未发热——感邪较重,正气不能及时达表抗邪。
恶寒——卫阳被竭,分肉失温。
体痛——寒邪束表,卫竭营郁,太阳经气不利呕逆——寒邪束表,卫竭营郁,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寒性收引,劲急。
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因病机:外感温邪,或邪热内蕴,阳热显著,津液损伤。
症候:发热不恶寒——外感温邪,或邪热内蕴,阳热显著。
口渴——内有津伤。
意义:温病过程中总的症候表现和集中概括。
伤寒论讲义
(二)学医志向 1、主观愿望 张仲景自幼就喜欢读医学典故、医林逸事, 特别是人相传颂的大医学家的故事。
2、客观事实 东汉末年,①战争频仍。“大兵之后必有大 疫” ②天灾不断:在张仲景生活年代,发生大的天 灾就有 20 多起(如水灾、旱灾、瘟疫、地震、 台风、蝗虫、海水倒灌、泥石流等)尤其是 瘟疫,死人无数。“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据史料载:从公元171~185年间,流行5次大的 瘟疫。
(三)关于长沙太守 仲景任长沙太守之事见林亿《伤寒论序》引《名医 录》语,仲景“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长沙郡太守孙坚弑杀长官 荆州刺史王睿。 刘表继任荆州刺史:先抓治安、招纳贤良、培养人 才、治理军队。 《后汉书 · 刘表传》:“表招诱有方,威怀兼洽”, “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千数。” 张仲景也随之来到襄阳
5、终成名医 《甲乙经序》、《太平御览》卷722“方术部”、 卷739“疾病部”记载:仲景为王粲(字仲宣) 诊病案。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 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 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 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 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 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 日而死,终如其言。”
伤寒杂病论?自序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唐魏征等隋书经籍志宋太平御览何顒别传宋版伤寒论序引甘伯宗名医录明李濂的医史张仲景别传一些地方志
伤寒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 明 教授
第一章 总 论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 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为 张仲景所著,至今近二千年。它较为系统地 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 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4、师承名师 张伯祖是当时的名医 宋张杲《医说》云:“张伯祖,南阳人也,独 好方术,诊处精审,疗皆十全,为当时所重。 同郡张仲景,异而师之,因有大誉。” 仲景天资聪颖,经过刻苦学习,医术超过了他 的老师。后来,张仲景客游洛阳时,又一次 与何顒见面,何顒大赞其医术青出于蓝而胜 于蓝。 《襄阳府志》:“张机,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 洛阳,顒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5)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3)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6)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21)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3)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6)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9)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33)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主表例如: 浮脉 主热 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 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5)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2)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6)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20)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2)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5)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8)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32)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主表例如: 浮脉 主热 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 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doc
胡希恕先生伤寒讲座录文字整理稿---------------------------------------------------------------------------------------------------网上搜索资料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啊,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的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
我们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啊,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象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个致病的因素,一个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
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症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
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这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
我们再深研究,那么根据这些征候,我们来更深入的认识太阳病。
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
血液多了就上它理由水份多了,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
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呀给该作僵,这也通。
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啊,他就说强。
张仲景是河南人吗,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
那么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啊都知道啊,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
不过我们评价仲景其人,并不在于他是否真的做过长沙太守,而在于他对医学的贡献。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创立“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医学家,是辨证论治诊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的奠基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开拓者。自宋代以后,医家常以“长沙”指代仲景或仲景著作。如黄元御著《长沙药解》,陈修园等著《长沙方歌括》,吕履著《长沙用药十释》,日本人著《长沙证汇》等等,其中的“长沙”,皆代仲景或仲景著作。而在其他中医学的著作中,以“长沙”作为仲景代称,则是很常见的事情。
公元1065年,宋臣《伤寒论序》云:“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这里是说仲景的工作是祖述大圣人之意,也就是秉承古代大圣人的精神或思想,显然不是说仲景本人就是圣人。
1144年,成无己刊印《注解伤寒论》。1156年成无己已经90岁,出版了《伤寒明理论》,在这两本书里,也只是说张仲景所做的工作是类似圣人所做的工作,这和宋臣的《伤寒论序》口径基本一致,还是没有直称仲景为“医圣”或“圣人”。
郝万山
伤寒论讲稿
绪论
一、《伤寒论》的作者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形成的一部著作。《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一)张仲景生卒年代
张仲景生卒年代约为公元150-219年,与大家所熟知的历史人物曹操(155-220)、刘备(161-223)、华佗(?-208)是同时代的人,了解其生卒年代,有利于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伤寒杂病论》成书的社会背景。张仲景的生平事迹,范晔《后汉书》和陈寿《三国志》皆未记述。《伤寒卒病论集》(汉·张仲景)、《针灸甲乙经序》(晋·皇甫谧)、《史通·人物志》(唐·刘知己)、《伤寒论序》(宋·林亿等)、《医说》(宋·张杲)虽涉其人其事,也只是只言片语。至明·李濂《医史》才有《张仲景宋臣《伤寒论序》引《名医录》云:“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但此事无正史可考,因《名医录》已佚,宋臣序就成了这件事情的最早记录。明代崇祯五年(1632年)在南阳城东,有园丁在菜园掘井,挖得一块石碑,上书“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11字。此碑现存南阳医圣祠,石刻风格每见于晋末至南北朝间,碑框花纹、配画,和晋末至南北朝间的石窟造像相仿,其图式也像是该时期的格调。1981年在修整祠墓的过程中,发现深埋积土中的碑座后面,有“咸和五年”4字,咸和是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咸和五年即公元330年,距仲景逝世仅一百多年。碑座4字与大量东晋碑的署年字体相仿,但是偏于一旁,当是石工试刀时所刻。碑座所刻纹路和与汉晋时期琢石的方法也相仿,似是晋代物品。但碑座为汉白玉,碑身为青石,字体又和碑座年号的字体不同。显然碑身比碑座要晚。此碑如果出自晋代,这对考证仲景是否做过长沙太守应当有重要参考价值。不过此碑对仲景的称谓,除“长沙太守”外,还有“医圣”一词,那么医学界是在何时把仲景称为“医圣”的呢?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
四、热证45
五、虚证49
六、结胸证60
七、脏结证64
八、痞证65
九、痞证类证69
十、欲愈候70
十一、火逆证71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73
一、阳明病的性质和特点73
二、阳明病的病位73
三、阳明病成因阳明73
四、阳明生理73
五、阳明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73
六、明邪气的传经和阳明病的预后74
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与治法13
五、太阳病的自然病程和预后14
第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14
一、太阳病提纲14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15
三、太阳病的自愈日和欲解时以及六经病的欲解时17
四、辨太阳病传经与否19
第二节太阳病证20
一、太阳经证20
二、太阳腑证38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43
一、变证治则43
二、辨寒热真假44
一、太阴脏虚寒证108
二、太阴经脉气血不和证108
三、太阴中风证110
四、太阴发黄证110
五、太阴腐浊不化证及其预后111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112
概说112
一、少阴病的性质和特点112
二、少阴病的病位112
三、少阴病的成因112
四、少阴的生理112
五、少阴病证候分类与治疗112
六、少阴病的治疗禁忌113
七、少阴病的预后113
第一节少阴病辨证纲要113
一、少阴病提纲113
二、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114
三、少阴病的治疗禁忌115
第二节少阴病证115证121
四、少阴咽痛证122
第三节少阴病兼证124
一、少阴兼太阳证124
二、少阴兼燥实证125
第四节少阴病预后126
伤寒论讲义【王正龙】.pdf
伤寒论讲义【王正龙】.pdf•《伤寒论》原序据王正龙老师2008下半年讲课内容整理读一个人的书首先要看书的序,因为其中包含作者写作的宗旨。
本序中,张仲景虽然没有说六经辨证,但是阐明了写书的目的,并说明了六经辨证和伤寒的微旨。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我每每在看书时,看到扁鹊成功治疗虢国太子气闭病症,并被传为起死回生的神医的时候。
)望齐侯之色,(望(通过望齐候的气色)而知之(知其病之深浅)者谓之神。
)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每次都是慨然叹服扁鹊的才秀。
不说“神通”,说“才秀”,表明扁鹊的本事不是靠打坐修行什么得来的,而是通过踏实做学问而来。
秀:富丽堂皇,丰富多彩,说明其才能之高。
中医的本事都是学来的。
)怪(惊疑,惊奇、疑惑)当今居世之士(士:有文化有地位的人),曾(连…… 都)不留神医药(连医药都不专著),精究方术(非常精细地探求药方(“方” 和“圆”相对,圆为圆融;方为死板,指代规矩、策略,即只要按照要求学习,就能学会的东西)和治病的方法。
说明方术实际是很好学的,但是没人学,反而去学神秘的东西),上以疗君亲之疾(若好好学习医术,则对上可以治疗帝王和父母的疾苦),下以救贫贱之厄(因自己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所以处于社会的中层,下有贫贱的百姓。
贫:没有钱;贱:不受人尊重。
对于贫穷的百姓,在小病小痛时因无钱医治,而希望能挺过去,但却最终酿成大病,给原本家徒四壁的状况雪上加霜,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厄运。
厄:有不可挽回之意。
),中以保身长全(对于自己来说,可以长久地保持身体运化功能的健全。
),以养其生(用好的身体来养自身的生机。
生:参考《内经》中“春三月”,得病之人怎有生机?)。
但(却)竟逐荣势(竟然追求荣华富贵和权势),企踵权豪(企盼能紧随有权之人),孜孜汲汲(努力急切地),惟名利是务(以能够获得名利为第一要务);崇饰其末(崇尚追求末端),忽弃其本(忽视抛弃根本),华其外而悴其内(外表的衣着等十分华丽,但是身体却非常憔悴),皮之不存(皮都没有了),毛将安附焉(毛能附于何处呢?内在都不行了,外表修饰的那么好又有什么用呢)?卒然遭(突然遭遇)邪风之气,婴(被……纠缠)非常之疾(常疾是小病,非常之疾就是疑难杂症),患及祸至(患难和灾祸降临),而方震栗(就像齐候一样战栗害怕),降志屈节(抛下平日的威风),钦(钦佩)望巫祝(因为病重,医已难治,只能求救于巫师和祝由师),告穷归天(虽然将全部的财宝许给对方,也终不能换回自己的生命,因此就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天,怨老天不公,就像《上古天真论》中说“时世异耶?将人失之耶?”),束手受败(三国时亡国之君自缚双手,抬棺材出城投降)。
完整版)XXX讲《伤寒论》
完整版)XXX讲《伤寒论》XXX讲《伤寒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是由风寒外袭引起的,其主要病位涉及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和肺部。
此外,少见的情况是少阴病,寒盛伤阳,正气抗邪,阳气恢复后,祛邪达表,出现脏邪还腑,阴病出阳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太阳病的成因可以简单归纳为风寒外袭,导致邪气侵袭肌表。
此外,少阴病也可能转化为太阳病,但这种情况比较复杂,需要根据具体病机和临床表现进行详细分析。
太阳病的病位主要涉及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和肺部,而没有涉及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的病变。
在临床实际情况中,外感风寒邪气的初起阶段,邪气侵犯的主要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因此太阳病里没有小肠的病变。
在太阳表证阶段,寒邪伤表后,常常会引发肺气的宣发肃降失调。
因此,在太阳病篇中,涉及了许多肺部病变,例如【麻黄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桂枝另厚朴杏子汤】等证候。
这些病变都是因为外感病的客观情况,太阳主表,肺主皮毛,太阳表阳受寒,表气不利,常常会导致肺气宣发肃降失调,因此在太阳病中表现出来了。
《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包含了肺部病变,而太阴病变则只是足太阴脾经和脏的病变。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上最长、穴位最多的经脉,从头到脚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
其脉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督脉是阳经的总督,主管全身阳经的阳气,调节全身阳经的阳气。
因此,太阳膀胱经可以借助督脉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表阳,这是它为什么可以主表的一个生理基础。
另外,它和肾相连,肾内藏元阴元阳,它可以借助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表阳。
足太阳膀胱经的经别散布于心,和心有关系。
因此,当太阳表邪循经入里化热,和血结于下焦、膀胱时,下焦瘀热循经上扰心神,就可以出现如狂或发狂这样的精神症状。
膀胱腑位于下焦,和肾相连,具有气化的功能。
它的气化功能包括了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化生阳气。
它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膀胱的气化产生阳气,这种阳气通过太阳膀胱经、三焦,向体表输布,有温养体表、调节体温、防御外邪的作用。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3)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6)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9)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11)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35)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45)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61)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68)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78)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88)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9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5)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3)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6)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20)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2)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5)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8)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32)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主表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例如: 浮脉 主热 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 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伤寒论讲义(郝讲)完整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1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3)第02讲《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8)第03讲《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14)第04讲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 (20)第05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 (26)第06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2);太阳病概说 (32)第07讲太阳病概说(2)、太阳病提纲 (38)第08讲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44)第09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50)第10讲太阳中风证治 (57)第11讲桂枝汤的适应症. (62)第12讲桂枝汤的禁忌症、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 (68)第13讲桂枝汤的加减应用(2) (74)第14讲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症 (80)第15讲麻黄汤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86)第16讲伤寒兼证(1) (93)第17讲伤寒兼证(2) (100)第18讲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105)第19讲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 (108)第20讲太阳蓄水证(2)太阳蓄水证概说 (113)第21讲太阳蓄血证(1) (117)第22讲太阳蓄血证(2)、太阳变证及其治则 (123)第23讲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 (129)第24讲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 (135)第25讲心阳虚证 (140)第26讲水气病 (145)第27讲脾虚症 (150)第28讲肾阳虚证 (155)第29讲阴阳两虚证 (160)第30讲结胸证 (165)第31讲结胸证(2) (170)第32讲结胸证(3)、脏结证 (175)第33讲心下痞证(1) (180)第34讲心下痞证(2) (184)第35讲痞证及其类证 (189)第36讲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 (194)第37讲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 (199)第38讲阳明病概说 (204)第39讲阳明病纲要 (210)第40讲阳明热证 (216)第41讲阳明腑实证(1) (223)第42讲阳明腑实证(2) (229)第43讲阳明腑实证(3)、脾约证 (234)第44讲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例 (240)第45讲阳明湿热发黄证 (247)第46讲阳明发黄证、血热证、阳明病辨证 (253)第47讲少阳病概说 (258)第48讲少阳病纲要、小柴胡汤的适应证(1) (263)第49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 (269)第50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1) (275)第51讲少阳兼证(2) (280)第52讲少阳兼证(3) (285)第53讲热入血室证、少阳病篇小结 (290)第54讲辩太阴病证并治(1) (295)第55讲辨太阴病证并治(2) (299)第56讲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 (304)第57讲少阴寒化证(1) (309)第58讲少阴寒化证(2) (314)第59讲少阴寒化证(3) (319)第60讲少阴寒化证预后、少阴热化证、太少两化证 (325)第61讲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1) (330)第62讲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 (337)第63讲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1) (342)第64讲厥阴上热下寒证(2)、厥热胜复证 (348)第65讲厥逆证 (354)第66讲辨下利、辨呕吐 (359)第67讲辨呕吐、辨预后、厥阴病篇小结 (364)第68讲辨霍乱病证并治 (369)第69讲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1) (375)第70讲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2)、伤寒六经病证治总结 (380)第01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伤寒论》讲义-陈慎吾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陈慎吾伤寒论讲义伤寒论讲义概述(一)作者生平张仲景名机,字仲景。
后人称之“医圣”。
张机约生于公元150~219年,今之河南南阳人。
(二)成书时代背景约成书于公元200-205年,宦官、外戚掌权,封建割据,政治昏暗,战争频起,灾疫连年。
(三)版本及流传《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魏王叔和整理编《张仲景方论》↓唐孙思邈编《伤寒论》(《千金翼方》九、十卷,现存最早版本)↓(1065)宋治平本《伤寒论》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正(国内已无原刻本)↓(1144)南宋成注本《注解伤寒论》↓(1545)明代汪济川校订本《注解伤寒论》↓(1599)明赵开美的复刻本分述一、学术渊源1、基础理论继承于《内经》、《难经》、《阴阳大论》;2、诊法源于《内经》、《难经》。
并修正取舍;3、药学理论源于《神农本草经》、《胎胪要录》;4、方剂理论来源于《汤液经》及当时散在的验方;5、张仲景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二、成就系统地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就,为临床医学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创立“六经证治”,使外感病的辨证论治有规律可循,为温病学形成奠定基础。
确立“辨证论治”原则,从而形成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制定若干治则及许多行之有效方剂,为中药方剂学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三、伤寒的涵义《伤寒论》以伤寒两字命名,若从广义看,“寒”者“邪”之义也。
“寒”从狭义可视为六淫之“寒邪”;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统称(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乃至疫疠之气),一个共同特点:发热。
狭义伤寒:为广义伤寒中一种,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四、六经的概念六经是生理性概念,指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各经又可分为手足二经,概括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
六经病:病理性概念,机体感受外邪后表现出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六组不同证候。
五、《伤寒论》的辨证方法(一)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
贯穿在《伤寒论》全书的始终。
作为《伤寒论》辨证施治的纲领。
(完整)伤寒论讲义书word电子版
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3)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4)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5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5)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3)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7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18)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1)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3)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6)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错误!错误!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郝万山讲伤寒论(电子稿)
郝万山讲伤寒论(电子稿)第01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2 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第03讲《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第04讲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第05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第06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第07讲太阳病提纲第08讲太阳病的分类提纲第09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第10讲太阳中风证治第11讲桂枝汤的适应证第12讲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第13讲桂枝汤的加减应用(2)第14讲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证第15讲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第16讲伤寒兼证(1)第17讲伤寒兼证(2)第18讲汉代的度量衡制第19讲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第20讲太阳蓄水证(2)第21讲太阳蓄血证(1)第22讲太阳蓄血证(2)第23讲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第24讲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第25讲心阳虚证第26讲水气病第27讲脾虚证第28讲肾阳虚证第29讲阴阳两虚证第30讲结胸证第31讲结胸证(2)第32讲结胸证(3)、脏结证第33讲心下痞证(1)第34讲心下痞证(2)第35讲痞证及其类证第36讲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第37讲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第38讲阳明病概说第39讲阳明病纲第40讲阳明热证第41讲阳明腑实证(1)第42讲阳明腑实证(2)第43讲阳明腑实证(3)、脾约证第44讲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例第45讲阳明湿热发黄证第46讲阳明发黄证、血热证、阳明病辨证第47讲少阳病概说第48讲少阳病纲要、小柴胡汤的适应证(1)第49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第50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第51讲少阳兼证(2)第52讲少阳兼证(3)第53讲热入血室证、少阳病篇小结第54讲辩太阴病证并治(1)第55讲辨太阴病证并治(2)第56讲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第57讲少阴寒化证(1)第58讲少阴寒化证(2)第59讲少阴寒化证(3)第60讲少阴寒化证预后、少阴热化证、太少两化证第61讲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第62讲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第63讲厥阴病第64讲厥阴上热下寒证(2)第65讲厥逆证第66讲辨下利、辨呕吐第67讲辨呕吐、辨预后、厥阴病篇小结第68讲辨霍乱病证并治第69讲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1)第70讲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01 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错误!未定义书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主表例如: 浮脉 主热 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 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第18篇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 (以下简称《可吐篇》)第19篇 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第20篇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第21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第22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通常我们学习的是《伤寒论》节本――中十篇。
以阴阳辨脉、辨病,辨预后。
二、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问题(一)学内容(二)学思路和方法思路:鉴别诊断的思路例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除外了少阳-呕阳明-渴太阳-见表证。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一、辨病识证用方太阳中风方:桂枝汤古病证结胸热实今胃痛寒凝气滞二、抓主症,对证用方。
注意:症非证例1: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不必辨其为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
例2:刘渡舟柴陷合剂治疗症见“呕而发热”,“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并见的某军工厂中毒事故伤员,其中许多为肺水肿,无特效西药。
三、识病机、扩大应用例1: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病机:气血两虚,心脏失养。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理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病机:少阳有邪,兼气血不足。
涩:气血虚弦:少阳气郁。
例2: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痢病机:寒热错杂例3:宋孝志应用栀子豉汤治过敏性哮喘例4:白头翁汤:里急后重便脓血,渴欲饮水,腹中痛。
近年:结膜炎,暴发火眼,淋巴结炎,肝炎,乳腺炎,带状疱疹,急性盆腔炎,急性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
――肝经循行部位-抓病机四、抓主症,兼识病机例:真武汤证:心下悸……水邪凌心,心脏病,心功能不全。
洋地黄中毒量和治疗量接近四肢沉重疼痛(水肿)咳……水邪犯肺吐、利……水邪浸渍胃肠头眩……水邪上冒清阳美尼尔综合征(内耳水肿)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小便不利或小便利(小便清长)五、抓副症,兼求病本副症:或见症状例1:本以下之,故心下痞。
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
口渴,消渴,渴而欲饮水、烦渴………膀胱气化失司,津液不能敷布五苓散主证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失司,废水排泄障碍少腹苦里急…………气化不利,气机不畅水邪上逆使胃气上逆,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之水逆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心下痞例2:猪苓汤……阴虚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仅量少,有尿涩痛短赤)…………水热互结主症渴欲饮水…………水热互结,津液不化,阴虚津液不足。
心烦不得眠…………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副症――咳、呕、利…………水邪变动不拘浸渍胃肠,上犯肺藏六、用合方,救治疑难例:五苓散+桃核承气汤治膀胱蓄水、蓄血共见症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一.方法a.查史书;b.看文物·律历制》:千二百黍米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前读shí)晋后:6铢=1分4分=1两文物:汉光和司农铜权,重12斤,汉1斤=250克1两=15.62克;容量:《汉书》千二百黍实其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文物:1合=20ml1升=200ml温取一升,本云黄耳杯(1黄耳杯=200ml)1斗=2000ml1斛=20000ml《汉书》(一黍为分),10分为寸,10寸为尺,10尺为丈,10丈为引.文物:汉1寸=2.3cm1尺=23cm晋→宋:1斤由250克→600克;1升200ml→1000ml1尺23cm→33cm但医药人命关天,天文涉及国运,仅此二条未改,一律追随古制、汉制。
宋→清度量衡未变,清代实行库平制宋代煮散,连渣服.用量少.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用两、钱、分、厘。
台湾、东北仍循库平制1钱=5克。
宋代后开一次药即一次治疗量,以前为多次治疗量。
例:麻黄汤:麻黄3钱(45克)桂枝2钱(30克)甘草1钱(15克)杏仁70枚(28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
一次治疗量相当于1/3麻黄15g桂枝10g甘草5g杏仁9g煮药:一次提取生药药效45%;第二次提取生药药效30%~35%-仲景弃之所以,换算长沙方应:a.换算成今量b.看药吃几次,以了解一次治疗量。
例如:干姜附子汤(救急)干姜1两(15g)附子一枚(20g)且顿服临床用应记住经方剂量比例,并因时因地因人变化剂量。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共七个方子,伤寒论方中应用最广一、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一)少阳病的特点:1.病位:手足少阳经脉2.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b.邪由它经传来,太阳→少阳厥阴→少阴无阳明传少阳。
∵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3.生理(三个角度)⑴经络循行部位见症: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a.胆: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精汁排放贮藏有度阳明可降(胃肠);太阴可升(脾)相火(《内经》称一阳)见下述阳气里气调和主疏泄、决断→正常情志调畅否则默默不欲饮食…全身气机的调畅b.三焦: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
焦:燔之近炭也。
《内经》: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
柯韵伯: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4.少阳病的证候特点:⑴经腑同病(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⑵易化火,易气郁(治要)⑶易生水,生痰,生饮(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二)小柴胡汤的方义1.组成柴胡:解经邪针对针对经腑同病易气郁化火辛散助柴胡以解郁生姜化痰消饮去水针对证候特点⑶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针对证候特点⑷人参半个助少阳正气以祛邪甘草理中小阳抗邪不力,大枣 /四君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2.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考据煮: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
如:麻黄升麻汤作分。
铢(分)两钱厘。
6铢=1分,4分=1两。
但在散中,如四逆散、三物白散,用分=份,作为剂量比例,非衡重单位。
熬:火干也,《方言》凡以火而干五谷类,自山而东,齐楚1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谓之火备,秦晋2之间或谓之炒。
不同字词一意义。
如:杏仁熬黑,巴豆熬去油(巴豆不去油,力大如老牛。
)。
猪肤汤:白粉熬香。
稻曰白。
《伤寒论》龙牡都写熬,故龙牡均为生品,非煅制。
渍:浸泡。
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取大黄苦泻,防止直下肠胃,非煮泡5~10分钟,10~15分钟优。
烊:把胶质药物在热药液中熔化的过程。
(一般可压碎,放入热水中,不化者应为伪品。
)考《伤寒论》煮后再煎者七方,均为和解剂。
调整半表半里之枢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桂干姜汤三方。
调整中焦半上半下之枢: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四方。
煮后再煎有利于方剂寒热并行、攻补同施。
傅延龄实验:小柴胡汤中柴胡去滓再煎,提高解热作用。
(三)仲景用小柴胡汤:1.少阳受邪,经腑不和(第96、97、263、264、265、266、379条)a.经邪:目赤,耳聋(两耳无所闻),头痛(侧),胸中满而烦。
满:水满谓之满(mǎn);气满谓之懑(mèn)《史记》通用“满”。
汉后作懑,再后悶,简化为闷烦:胆火扰心,足少阳胆经经别贯心→烦;足太阳经别当心入散→下焦蓄血见其人如狂举例:协和医院,部分心脏病兼见肝胆系统病,治愈肝胆病,则心脏病缓解。
名之“胆心病”。
胁下硬满(自觉),往来寒热(自觉)--寒邪在经,少阳阳气抗邪之力差,正邪交争互有进退,邪胜则寒,正胜则热∴重点是解经邪。
柴胡半斤(125g)黄芩三两(45g)生姜三两(45g)半夏半升(45g)人参三两(45g)甘草三两(45g)大枣十二枚三服1/3为一次量:如下:柴40g芩15g姜15g夏15g参15g草15g枣4枚对于“柴胡伤肝阴”:从临床看病人无肺肾,肝阴不足又得少阳病,必用柴胡大量。
柴1河南南中-古楚国北部2秦:陕西。
晋:山西。
胡解热用20~30g解郁10g升阳3~5g(例:补中益气汤);如病人伴有肝阴不足:如一贯煎解郁疏肝用川楝子代之;林黛玉肺肝肾阴虚(肺结核,盆腔结核),王太医用鳖血拌柴胡――因人而异。
黑龙江解热用上量开;北京,柴胡20~30g余10g――因地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