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用)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0723b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f1.png)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课标全国Ⅱ,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分)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
这种反思和疑问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不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用)课件
![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dc29163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5a.png)
常见语言特色与表达技巧
总结词
理解论述类文本的语言特色与表达技巧有助 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深度。
详细描述
论述类文本的语言特色包括严谨、准确、简 练等特点,表达技巧则包括修辞手法、句式 变化、逻辑推理等。例如,排比、反问等修 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气势,使论证更有力; 长句和短句的结合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 活泼;逻辑推理则可以通过分析论据和论点
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论述题
03
对文本中的某一观点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需要考生具
备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常见题型与解题技巧
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理解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 主旨和结构。
解题技巧
01
03 02
常见题型与解题技巧
根据题目要求,针对性地筛选相关信 息,避免盲目作答。
01
高考语文复习建议
重视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
基础知识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考生应注重积累和巩固基础知识,如字词 、语法、修辞等。
培养语文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练 习和运用。
加强阅读与写作训练
阅读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考生需要通过大量阅读 来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
写作是表达思想和观点的重要方式,考生需要通过写作训练 来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关注时事与文化素养
高考语文试题中常常涉及到时事和文化知识,考生需要关 注时事热点和文化现象,了解相关背景和内涵。
提高文化素养,包括了解传统文化、文学艺术、历史地理 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提高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水平。
感谢观看
仔细比对选项或答案,注意表述方式 和细节差异。
复习策略与注意事项
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第一章 核心题点精练 专题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练十四 概括论证思路题
![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第一章 核心题点精练 专题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练十四 概括论证思路题](https://img.taocdn.com/s3/m/34b59a5ea2161479171128d2.png)
2 3K12课4件
2答2 案
3.联系全文,解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答案 当前为娱乐设计、迎合低端用户的中文输入法,给业务性输入带 来很大的麻烦,这种现象影响了汉语言的规范,败坏了文明水平。
2 3K12课4件
2答3 案
4.本文认为造成汉语输入混乱现状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对书写方式在文明形成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设计者的语用立 场是迎合低端用户;与英德等文字输入比较,中文拼音输入法有同音字 选择的先天不足;设计者工作态度和习惯马虎;对成规的轻视甚至无视, 不遵守规范。
第一章 专题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
核心题点精练十四
概括论证思路题的两个要点
K12课件
1
理清文脉,梳理结构,是阅读论述类文本的不二法门。面对江苏卷 的必考题——概括论证思路题,如何梳理概括思路?答这类题要守住的 底线是什么?这是考生无法回避的问题。
K12课件
2
栏目 索引
精练先做 精练点拨 精练再做
K12课件
K12课件
19
Hale Waihona Puke ⑤众所周知,语言是随着时间变化发展的。在成熟的现代社会里, 语言就像任何流通物品一样,是被规范被立法的。这些规范和立法会承 认和接受新名词,但是不会承认、鼓励、散布网络俗语、脏话等语言污 染物。的确,没有任何机构可以也没有必要阻止人们在口语中使用新俚 语新俗语等规范之外的语言,但一旦进入写作,情况就不一样了。用于 这样输入文字的软件,是应该首先甚至是排他地方便合理合法地使用规 范语言呢,还是要增加规范语言使用的难度而给不规范使用大开方便之 门呢?是服务于业务使用呢,还是服务于娱乐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K12课件
18
④如果说将网络语乃至脏话列在同音词的前列是在迎合低端用户的 话,那么即使旨在服务于业务性应用的功能也同样问题重重。比如,词 库中的词组常常包含错字、非词语组合等情况。繁体字库中也是时见不 规范字形,像“爲”字,无论拼音输入后的首选字还是含“爲”字的多 音节词,都被设计成“為”,甚至“僞”“潙”等也都用“為”这个字 形。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在设计上依从了台湾流行的字体,而不是依 从了语言文字的传统和有关机构明确的字形。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9e864e05087632311212ac.png)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速。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5c3d6a998fcc22bcd10dfb.png)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
这位创造力不遑多让的“夏语冰”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出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
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们具备人类的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别较大。
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追求和突破。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首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其他诗人诗歌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
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并非如此。
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
人工智能只有具备了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了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有徐志摩风格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便无法理解诗和艺术。
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
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拉维克悖论”。
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学会。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b7179352d380eb63946d5b.png)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1.(2018·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含答案解析版)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含答案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184ef3baa6c30c2258019e09.png)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
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
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
2018高考全国语文试卷评析:稳中求新,稳中求变
![2018高考全国语文试卷评析:稳中求新,稳中求变](https://img.taocdn.com/s3/m/1516b4676529647d2628520f.png)
在命题思路上,体现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的核心立场;在考察内容上,体现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察目标,考生们可以照这个方面去复习自己的知识,希望能帮助到你。
2018高考全国语文试卷评析:稳中求新,稳中求变一、总体评价2018年全国高考试题的命制,严格遵循教育部修订颁布的《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既体现新《考试大纲》的精神,同时又尽量保持与往年的衔接照应,以体现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
在命题思路上,体现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的核心立场;在考察内容上,体现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察目标;在考查形式上,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导向。
二、试题分析第一大题第一大题为现代文阅读,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三个部分。
与2017年保持一致,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都是必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原文论证以及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阅读材料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一文,适合高中毕业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
3道题考点各不相同且指向明确,第1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2题考查分析原文论证的能力,第3题考查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阅读材料是阿成的小说《赵一曼女士》。
选择这篇材料作为高考文学类阅读材料,追忆了革命先烈,彰显了爱国精神,且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导向意义。
第4题作为客观题,考查的综合性较强,涉及到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涉及到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第5题考查文中关键句子的含意;第6题考查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它是包含图表在内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本题目的文本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文体的基本特征,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原文内容。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1a3d5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61.png)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必背金词金句】成语:①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②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③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④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⑤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名句: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语录《论语十则》)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⑦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⑧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还有一种坏处,是一做教员,未免有顾忌;教授有教授的架子,不能________。
②对于房地产“救市”的话题,人们有不同的看法,问题一经提出,人们就争先恐后地_____。
③除非把这事________,再添上些枝叶,或者可以激怒他稍助一臂之力。
A.和盘托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B.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和盘托出C.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和盘托出D.畅所欲言和盘托出各抒己见解析:畅所欲言: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
各抒己见:各自坚持自己意见或见解。
和盘托出:比喻全部说出或拿出来,没有保留。
“畅所欲言”侧重痛快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各抒己见”侧重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盘托出”侧重全部地说出自己知道的事情。
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被誉为工业设计界的“诺贝尔奖”的金圆规奖于2015年首次迈向国际,对于一位工业设计师而言,拿到“金圆规奖”是其设计生涯的最高奖项。
B.对那场战争、对那段历史能否始终保持正确的认识,是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关键所在,也是中日经贸关系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
C.法律专家认为,“海淘”虽然属于买卖双方私事,但跨境消费的特殊性决定了消费者仅凭个人之力难以有效维权,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出面予以法律支持和保护。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50(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50(1)](https://img.taocdn.com/s3/m/dea89beb561252d380eb6ec7.png)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50(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眼下,各高校录取通知书已陆续发出,很多经历完高考的学子纷纷开启了“秀通知书模式”。
比如,有的大学通知书,是一座手工拼插的微型3D校门,经过了激光雕刻裁剪、拼插、组装等多个步骤纯手工制作而成有的大学通知书启用了活版印刷这门古老工艺;有的大学通知书更像是一个大礼包,套装包括了录取通知书、入学指南、种子袋(信封)、种子本(便笺)等四个部分还有的大学在每一份录取通知书中入了基于AR技术的虚拟校园平台。
收到通知书的新生,只需下载特定App,扫描通知书正反面,就能畅快查看校情校史介绍、学科特色展示等主题内容……这些通知书,从设计到工艺制作,从外形到内在意蕴,可谓用心十足,拼颜值、拼创意、拼情怀,各有各的亮点。
这也使得每年此时,各家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比拼,成了一个关注度颇高的热点话题。
无论是之于大学还是新生,录取通知书都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东西。
大学在这方面倾注心力,或借此展现大学文化、办学理念,或凸显大学价值与精神追求,抑或传递对新生的希冀,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
既能够体现对新生的欢迎和期许,也是大学形象的一种自我营销和构建。
当人们在感叹如今大学的“千篇一律”时,林林总总、风格各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成为大学个性展示的一道缩影。
比如工科类大学,往往主打技术、创意牌,而文科类大学则意在凸显文化积淀与情怀作为给新生准备的第一份见面礼,它最能反映出一所大学的自我定位与认同,亦为外界窥视大学精神提供了一个不错的窗口更为重要的是,在讲究创新和个性的时代,大学能够突破成规,在细节上下功夫,本身也是一种开放文化的表达与实践。
当然,大学精神和气质的展示,也不能全依赖于一份录取通知书。
当人们为精美的录取通知书献上掌声的同时,也未尝不是在希望,由录取通知书设计这个细节上所表达的大学文化底蕴、创新活力、自由风格等,也能够在日常性的大学管理、文化氛围层面有更多的体现。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50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50](https://img.taocdn.com/s3/m/cdd162a4ccbff121dd3683fd.png)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50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向死而生江弱水①中国古典诗歌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死亡不可究诘,不理会才好。
庄子说“死生亦大矣”,他要我们从更高的观点超脱一些来看待生死物我。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庄子的态度是“吾将曳尾于涂中”,好死不如赖活着。
《楚辞》里的《招魂》与《大招》,将死者阴魂所在的幽冥界刻画得凶险愁惨极了,而人好吃好喝,好玩好乐,死者都要魂兮归来,活人更没有理由不及时行乐了。
《古诗十九首》里有着最多关于快活的谏言:“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②中国人的生死观,大抵都在这些“惊心动魄”的直白诗句中了。
陶渊明是大诗人中直接讨论过生死问题的,他的态度很是旷达:“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但他感叹于“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与《古诗十九首》仍然没什么两样,其对治死亡的良策也是酒:“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③欢乐极兮哀情多。
汉灵帝时,京师婚礼上常奏丧家之乐,酒酣之后续以挽歌,哀乐过人的魏晋之士也是一高兴就大唱其挽歌。
宋人百戏中有真人化装成骷髅在街头表演的,这边是小孩子好奇地迎上去,那边是妇人安详地给娃儿喂奶。
这不是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怛的死与鲜活的生相摩相激。
更不用说那种英雄主义的直面死亡,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和《左传》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都是想通过人类记忆的力量来克服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让历史成为我们超越死亡的津梁。
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
④能够感受悲哀的心灵是健康的,能够从悲哀中宣泄与净化的心灵是强壮的。
南朝《子夜四时歌》有一首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高中语文专题0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高中语文专题0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bc4f76aed4d8d15abe234e7e.png)
巅峰冲刺山东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扫描专题0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解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
2020年高考必然考查到。
2018年高和2019年高考,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
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
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而主观题难度设置有梯度,往往先为信息筛选,然后归纳,最后是个性解读。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
具体体现在句、段、文章中,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要表达的认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别。
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
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太一样。
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议论性散文相对复杂,表现比较零散或含蓄。
说明文侧重于客观说明事物或事理,当然作者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具体观点或态度。
记叙文或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和思想感情)往往融入对事件的叙述、对形象的塑造、对意境的营造中,显得比较隐晦或朦胧。
论述类文本阅读(语文高考第一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语文高考第一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78d8391f561252d380eb6ea2.png)
儒法二家的思想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基础, 还是从人生的理想和达到的方法途径看都是 对立的,因而二者具有不相容性。
选项:儒法二家的思想具有不相容性,所以 两家思想无论是在世界观、人生观基础上, 还是在人生理想和达到的方法途径上都是对 立的。
选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原始佛教是安全没有伦理色彩的。
解析:错误;扩大语意,原文说的是“行” 完全没有伦理色彩,而不是佛教。
原文:神山文化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具有至 关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古老民族都有 自己的神山,我国的神山崇拜以泰山为典型代表。
选项:神山文化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具有至 关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的 神山。
解析:原文说的是“所有古老民族”,选项中扩 大语意,变成所有民族了。
例2:视觉文化在现在引起了很多学科领 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 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 一文化现象。
选项:现代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重视视觉 文化,已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解析:未然当已然,“已从不同角度”错 误,原文中是“尝试从不同角度。”
论述类文本:
以论述、议论为主;阐明事理,表明主张。
文本层次: 并列式: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阐明。 对比式:从正反两方面论证。 层递式:层层递进深入。 驳论式:驳斥某种观点而树立自己观点。
论述类文本:
以论述、议论为主;阐明事理,表明主张。
论述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事例、数据。 道理论证:引用别人的话、理论、观点 比喻论证:借用寓言、故事等 对比论证:正反论证。
解析:以偏概全,原文中省略号表示 “等”,表示原因还有其他,作者没有 进行列举,选项中以偏概全了。
高考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分类汇编(及答案)50优选
![高考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分类汇编(及答案)50优选](https://img.taocdn.com/s3/m/cbef858f76c66137ee061999.png)
高考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分类汇编(及答案)50优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外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或经典戏剧。
英国小说家佛斯特曾强调“小说是说故事”。
王国维曾断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
”小说、戏剧同为叙述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
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
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
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
”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首先就体现在它戏剧故事的经典性上,虽然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舞台生命力的前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第一次对悲剧进行理论阐释和总结时,曾把情节列为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的首位,指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在考察了古希腊戏剧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作出这样的判断的。
他举例说:“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故事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情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任何人听见《俄狄浦斯王》的情节,都会这样受感动。
”亚里士多德谈的是悲剧,但适合于不同体裁的戏剧,如喜剧和正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以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讨论的“情节”指的是经过布局安排的故事情节,实际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
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是故事情节乃是剧作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进而呈现于戏剧中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物状态。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50(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50(1)](https://img.taocdn.com/s3/m/d36b3480a6c30c2259019efd.png)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50(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
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
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
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
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
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
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
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
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
《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
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
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
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
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论述类 文学类 实用类)文本阅读(单选、双选、主观题)答题技巧及模板
![(论述类 文学类 实用类)文本阅读(单选、双选、主观题)答题技巧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39fad0c4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6.png)
◆ ◆ ◆ ◆ ◆现代文阅读(35分,用时40分钟)(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题型单选+双选+主观)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小题,选择题型】,文本更倾向于议论,如学术论文等。
(12分钟,阅读6分钟,做题6分钟) 1.读懂文章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
理清如下要点: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该观点是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或者有那几个分论点)?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各段落的观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2.科学答题 (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 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
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 ’的说明”“不能表明‘XXXX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分。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注意文字表述上区别越细微越要小心。
(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
(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 (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
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
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
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
空间时,就应 首先 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
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 同时 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
排放。
2021/2/4
1
6
③从时间维度上来看,(A 项答题依据)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
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因而 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
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
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C 项答题依据),以将同等质量 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
代设定义务(C 项答题依据)。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 ,
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
2021/2/4
1
30
第 2 段,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因为成化 年间原料本土化民窑崛起;进入商业化模式后,几乎一统天下; 与“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后,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的 时尚。是 B 项的命题点。
第 3 段,先提出观点“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由 此推出“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 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是 C 项的命题点。
2021/2/4
1
13
[现场纠偏]
答案采样
D +0 分
考生没有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与 失误分析
思路。该题不得分。
2021/2/4
1
14
[满分策略] 第一步:全面审题,确定答题方向 ①“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涉及论点、论据和论证的思路 与方法。 ②“不正确的一项”从选误的角度,选出其中一项。
2021/2/4
答案:__A__
2021/2/4
1
32
突破点三 用好三重比对
2021/2/4
1
33
2021/2/4
1
34
2017·高考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
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
2021/2/4
1
24
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 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 中国风。 可见 ,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 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 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 证。
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
2021/2/4
1
7
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 地球。(C 项答题依据)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 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 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 其目的 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 从我们 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 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021/2/4
1
28
②审选项: A 项“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考查对论证手法的判断; “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考查对论题判断。 B 项“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考查论证思 路;“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考查对论点的判断。 C 项“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 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考查论点和论据之间的例证关系。 D 项“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 崛起带来的影响”考查对文章整体结构的判断。
2021/2/4
1
8
④ 总之 ,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 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 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 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2018年高考复习论述类 文本阅读(用)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的开卷之篇,因其庞 杂的信息和毫无趣味性的论述语言,让不少考生视为畏途,虽 然是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但正答率历来很低。那么,在考场 紧张的氛围中,怎样快速读懂这类文章,有效捕捉文中关键信 息,准确解答题目,成为广大师生的迫切需要。本专题为此结 合近年高考专家的备考经验,推出两遍读文法:第一遍“抓特 征——理层次——圈画关键信息”;第二遍“明论点——找论 据——分析论证关系”。
D 项是就全文整体论证结构与思路的概括。
2021/2/4
1
31
第三步:综合分析,选出正确答案 文章第一段没有“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而是思考郑 和下西洋在时间上与青花瓷的黄金期重合的原因,由此推出,青 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由此看来, “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 关系”说法错误。
2021/2/4
1
9
读文指导
一、抓特征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文章首段第一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 “气候正义”,在结尾处归纳了“气候正义的内涵”。
2021/2/4
1
10
二、理层次 文章共 4 段。 第①段提出论题,交代“气候正义”提出的背景。 第②③段分别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谈气候正义涉 及到的方面。 第④段是总结归纳,得出气候正义的内涵。
2021/2/4
1
11
三、圈画关键信息 1.年代时间,如 2000 年前后,这是背景信息。 2.修饰限制词语,如“主要”“至少”等等。 3.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如“首 先 ”“ 其 次 ”“ 因 而 ”“ 也 ”“ 同 时 ”“ 其 目 的 ”“ 总 之 ” 等 等。——————————————————————
2021/2/4
1
5
②从空间维度来看,(A 项答题依据)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 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也 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
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因而 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
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
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 ,
2021/2/4
1
2
突破点一 抓特征——理层次——圈画关键信息
2021/2/4
1
3
2021/2/4
1
4
2017·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 读文指导, ①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 和体现。2000年前后 ,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 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 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 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B 项答题 依据)。
场。
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
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 参见“理层次”部分对文
D 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 章结构思路的分析。
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2021/2/4
1
17
第三步:综合分析,选出正确答案 从选项与原文中的依据的对比看。C 项,“彰显了立足未来 的气候正义立场”理解错误。作者的观点是立足现在的,是我们 这代人“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倡导“气候正义”。
2021/2/4
1
12
C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 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 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 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 理出了它的内涵。
2021/2/4
1
29
第二步:准确读文,找准选项依据 文章共 3 段。 第 1 段,由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期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重合, 提出设想“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 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 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文中虽提到“元代”的情况, 是假设论证而不是对比论证。是 A 项的命题点。
2021/2/4
1
23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 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 ,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 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 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 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 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 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 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
2021/2/4
1
21
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 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 如果 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 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 也许会像 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 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 ,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 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 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